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成果 李洪伟 2017.11

合集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20xx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伟大号召,明确提出了“从增强爱国感情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同年,上海市确立了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德育主题,本研究课题系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组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中的民族精神内涵以及各个方面的文化资源,不拘一格地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不断拓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视野。

本课题自20xx年10月提出课题申请以来,严格遵照“课题管理条例规定”,开展了近一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工作,如今顺利实现研究目标,现将研究结果报告。

19xx年,蔡元培先生在美国访问期间着重介绍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别介绍了孔子、墨子的教育思想。

在考察了欧美教育之后,他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孔墨的精神;二是英国人格教育的精神;三是德国、法国的专深研究;四是美国服务社会之教育等。

但近百年来,我们的教育并没有注重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还是以外来移植为主,抛弃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许多优秀民族文化正在消失。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新读写》杂志在一些高校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

传统文化目前只是以“成语”、“谚语”等支离破碎的形式,残留于学生们的话语里。

有的学生连起码的常识都缺乏,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不敌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

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说,一些外国人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情有可原,但一些中国学生也这样认为就很可悲了。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我们学生重视、传承与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和成果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它是经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人才,他们代表着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通过在大学生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加强人文素养大有益处。

通过学习研读古典文学名著,能够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研读古代哲学著作,能够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思辨能力;通过学习研读古代伦理经典,能够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

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成果报告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成果报告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成果报告范文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文化的灵魂和根基。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成果,旨在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评估1. 传统文化教学的历史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历史渊源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2. 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学成果在我国教育系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这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所做的努力和成绩。

通过分析这些教学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和深度。

3. 传统文化教学的改进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文化教学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传统文化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深入的传统文化教学,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我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公民。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全面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成果。

我们从历史渊源、教学成果、改进创新和个人观点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一定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培养更多有我国特色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上,更体现在学校、社会和家庭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努力和成绩上。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在研究背景中,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在作用。

在研究意义部分,突出了结合传统文化和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正文部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关系、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合方式、案例分析、效果评估和策略探讨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探讨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研究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实践研究、关系、融合方式、案例分析、效果评估、策略探讨、结论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数学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石,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倡和弘扬,其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智慧,与数学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目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还比较有限,缺乏系统的实践和深入的探讨。

对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有效运用传统文化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方式和效果评估,为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作者:李佩谢丽丽王继文 Ronald Judan1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4期摘要:在日常教学中如何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笔者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本文作者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以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开设《会计文化》选修课的实践探索为例,从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现状、《会计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应用、实施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深入挖掘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育与弘扬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重规守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点的角度,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然而,二者之间融合度的提升需要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深挖和持续整合。

关键词:会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底蕴的整体呈现,经中华民族历代祖先创造与传承,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 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规范、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并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彰显美育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又要与学科专业教育密切结合,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文化价值,强化学生素养教育,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包括文献研究、个案调研、定性分析等,实践参照以高职院校经管专业的《会计文化》选修课为例,从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现状、《会计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应用、实施路径四个方面进行剖析,探索创新模式,将文化教育与专业学科学习有机结合,建立更具生命力、更符合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土壤和根本当代全球化发展趋势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突,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信息传播加速,但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作者:万谦李楠森张帅浩杨柳李琛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20年第03期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常态下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研究》(编号:2019-ZZJH-389)【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策略:丰富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开展学生党建,进而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作用;应用策略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不仅包含了艺术文化,还概括了许多民族精神和思想,是展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又是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教学素材,非常具有传播和利用价值。

因此,在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中,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成为提升学生思政理念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发展过程,是在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创新、发展而成的,对树立中国民族优秀品格和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中国优秀文化的以礼待人、以诚待人、人与大自然间的和谐等理念,都是文化的宝藏,将其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可以端正学生的思想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意义1、有利于净化思想政治教学环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变得多样化,其中不仅包含优秀的文化信息,还蕴含着许多不健康的信息知识,会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理念。

同时,社会诚信缺失、心理健康疾病等问题逐渐现象,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底线,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因此,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从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思想理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出发,全面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利用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理念。

《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文化缺失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

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

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伴随着MP3、卡拉OK、VCD光盘、卡通读物、网络视屏等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使之拥有5000 年的文明史。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现状分析为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了解的现实状况,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一次“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就学生的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在发放的500多份有效问卷中,知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67%的学生,52.6%的学生知道中国的文房四宝,所以增加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三)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国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处于介绍阶段,没有找到系统的可用于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

国内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科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与变迁。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1. 介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和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在年轻一代中的地位。

为了重拾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题研究应运而生。

2.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与影响2.1 意义: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2. 培养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文化更加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3. 培养美育意识: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 促进跨文化交流:传统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流的桥梁,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2.2 影响:1. 提高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爱国情怀,并促使他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2. 培养综合素质: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增加他们对历史、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3. 增强创新意识:传统文化是创新的源泉,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加强文化交流与交融: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增进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共识。

3.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1. 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为开发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和教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课题研究,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设计和传授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传统文化活动与展览: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题研究促使学校举办更多的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如传统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影响》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一)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校园中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展示着经典的诗词、书画作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广播定时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举办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校园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们深入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经典、历史典故等,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道德规范;通过阅读唐诗宋词,领略了古代文学的优美意境和艺术魅力。

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们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感,书法绘画展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则激发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坚定地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

(三)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教师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他们通过查阅文献、请教专家、开展教学实践等方式,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使传统文化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探究人文与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探究人文与情怀

龙源期刊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探究人文与情怀作者:李洪晶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年第08期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面,我们选择整体的教育方法,以挑战认知的多样性;选择教师指导下实践性的小组合作式任务驱动,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此外,按照学校课程体系,分层次设计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

一是基础性课程。

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的直观认知,强调学科相关知识的拓展,注重在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对中华文明历史渊源有心理体验和情感升华。

具体有校园传统文化节、面向高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江南文化探访活动等。

二是拓展性课程。

在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独立地、理性地反思,以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加以呈现。

具体有面向初二年级开设的“学访悟”课程、面向高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且行且思”中原文化探访活动等。

中原文化探访活动以实地考察传统文化的内涵、演进为线索,以学科课题探究为驱动,以分组合作学习为实践形式,以展板、论文、班会展示为实践效果的呈现、评价方式。

活动内容主要分为实践性内容和探究性内容两大部分,其中探究性内容的实施与落实是课程的核心。

我们按时间脉络精心选择、设计实践探访活动,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直观地重现文化的“起源、发展、辉煌、没落、重生”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开展探究性活动,引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理性思考。

由学科教师设计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

课题研究分为调查报告、比较研究、归因分析、创新设计等四大类型,涉及历史、地理、生物、艺术、文学、经济、技术等多个学科,聘请相关专家和教师在实践活动之前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之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选课题,结合实践内容完成研究。

学生们的研究结果异彩纷呈:“探寻甲骨文”“体味龙门石窟和牡丹花节中的盛唐文化”“探察小浪底水库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都在感受文化、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升华。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交流会举行等10 则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交流会举行等10 则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交流会举行等10 则作者:暂无来源:《山西教育·管理》 2018年第6期“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交流会举行第三届、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五次会员大会日前在江南大学举行。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大为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和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取得的积极成效。

他强调,要聚焦灵魂和主线,举旗定向、入脑入心,加强研究宣传阐释,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工作始终;要聚焦使命和担当,党建工作抓质量攻坚、思政工作抓一体化育人攻坚、意识形态抓机制攻坚,把写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奋进之笔”作为主攻方向;要聚焦传承和创新,筑牢根基、用活载体、践行使命,把坚定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全过程;要聚焦本领和责任,突出能力导向,主动担当履责,配齐配强队伍,把建好坚强队伍作为根本保障。

会议展示了第三届、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成果。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高校宣传部、博物馆代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高校代表,全国高校宣传部长培训班全体学员参加了会议。

教育部开展华中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督查5 月11 日—12 日,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派出华中区督查组,对河南、湖南、湖北等三省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督查组听取了各省汇报,并分别通过定点督查、随机抽查、暗访等形式深入郑州部分中小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查看,了解了当前工作进度,研判了治理工作形势,对三省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督查组了解到,当前三省各地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河南省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推进合力,并建立了河南省中小学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情况调查统计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认真摸排,为专项治理行动提供精准底数,同时畅通群众反映情况渠道,公布专项治理行动举报电话和信箱。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略李丽马达(贵州省威宁县麻乍镇戛利小学贵州威宁553100)【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

当前,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很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被湮没,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作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最有力的学科,语文学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显得愈发重要。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祖国新生代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现状;渗透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55-0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作,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在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从根本上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促进学生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当前,受到互联网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祖国的新生一代,很多青少年的思想逐渐西化,逐渐不认可祖国的文明,而开始接受一些西方的思想和观念。

对于这样的现象,笔者亦不敢过多的苛责,因为青少年的国际化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直接体现,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在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亦不可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视而不见,或者摒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取得的成就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取得的成就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取得的成就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1. 传承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使命。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2. 促进人文素质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伦关系、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胸怀和谐的情感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

3. 引导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公德、家庭责任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 学科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科课程中,例如在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学科中讲授经典著作,通过学术讲座和课程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开设传统文化专业或选修课程为了更加深入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专业或相关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和指导,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 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和比赛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和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书法、绘画、国乐演奏等多种形式,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或学院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或学院,高校能够集中资源和专业力量,进行深入的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

该研究中心可以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社会提供相关研究成果和咨询服务。

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就1. 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积极转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成果 李洪伟 2017.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成果  李洪伟 2017.11

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作文教学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它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点。

写作教学策略要重视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略了激发兴趣这一点,因而针对初一学生,进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研究是必要和有价值的。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怎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叶老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道出了教学的本质。

然而“教”什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这毫无疑问是问题的关键。

历来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字词句篇”等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作文的教学。

教师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弄了个支离破碎、翻天覆地。

教师自以为讲全了,讲透了,然而学生收获不大,效果不佳。

这种教学充其量是“喂”,学生“吃”进去了,能否消化则不去管,再“吃”还得靠“喂”,学生成了长不大的阿斗。

对于这种单纯的由知识到知识的教学,前辈们早就有所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摸索、改革,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春秋时期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到宋代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从近代黎锦熙的三段六部式教学“理解—练习—发展”,到当代钱梦龙的“自读—教读—作业—复读”四段导读法,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其共同特点是:强调学生自学。

而“自学”,就必然要有其方法,无论你的教学方式怎样翻新、叫法不同,关键仍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因此,我认为“学法”才真正是教师所应“教”给学生的重点,尤其是作文教学又经常被大家所忽视。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学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了“学法”,才能达到“不教”,这应是我们的共识。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位置摆正,其次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全国高校展示交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

全国高校展示交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

全国高校展示交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江南
【期刊名称】《江南论坛》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本刊讯]第三届、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五次会员大会在江南大学召开。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由教育部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总页数】1页(P53)
【作者】江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召开
2.中宣部教育部光明日报联合召开“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交流会
3.“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发言摘登
4.持续“低碳校园”活动共建生态文明社会——2016年广州市“低碳校园”系列科技教育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报道
5.践行“双碳”,重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2021年广州市“低碳校园”系列科技教育科普讲座暨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圆满举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

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

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发布时间:2023-01-06T03:51:49.08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作者:李伟[导读]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育教学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李伟河北省威县第二小学 054700 摘要: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育教学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也开始愈加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小学各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加以充分的重视,使用合理的方式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对其中的内涵有所感悟,并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促进其爱国意识的形成,同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从传承优秀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相关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者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途径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小学教师的要求不只表现在新课程的教授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上的培养,把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重点。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小学班主任应采用灵活幽默的教学模式,而不是采用强制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在某一方面达到符合当前教育要求的水平。

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涉及到的范围相当广泛,教师需要通过结合传统历史文化等途径对学生实施德育理念的灌输,这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有效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一)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领悟力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流于表面,对其深层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领悟程度不足,这种情况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除此以外,教师在进行开展德育教育时比较刻意,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1]。

因此,小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方式渗透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达到优化德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_2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_2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发布时间:2021-01-14T15:31:09.607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作者:李永伟[导读]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贯彻德育的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李永伟湖南省郴州市第四十三完全小学 423000【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贯彻德育的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

此外,通过向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提高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和影响力。

【关键词】:德育管理;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小学教育引言小学阶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成长过程中过于被长辈关注和溺爱,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的德育观念的形成非常不利。

在小学阶段要正确培养小学生的德育观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就需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更蕴含着很多正确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德育内容和作用首先,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

其一,礼仪文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礼仪一直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学生们必须要知礼节、守礼节。

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礼仪能够让学生的一言一行更加得体,也能够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得到提升。

在过去的解释中,“礼”指的主要是对他人与自然的一种尊敬,因此我们需要将“礼”贯彻到德育工作中,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打下基础。

其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家国意识浓厚的国家,对于国家的热爱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民族文化之中,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有必要将这种对国家的热爱传递下去,让学生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实含义,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作文教学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它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点。

写作教学策略要重视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略了激发兴趣这一点,因而针对初一学生,进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研究是必要和有价值的。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怎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叶老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道出了教学的本质。

然而“教”什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这毫无疑问是问题的关键。

历来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字词句篇”等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作文的教学。

教师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弄了个支离破碎、翻天覆地。

教师自以为讲全了,讲透了,然而学生收获不大,效果不佳。

这种教学充其量是“喂”,学生“吃”进去了,能否消化则不去管,再“吃”还得靠“喂”,学生成了长不大的阿斗。

对于这种单纯的由知识到知识的教学,前辈们早就有所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摸索、改革,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春秋时期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到宋代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从近代黎锦熙的三段六部式教学“理解—练习—发展”,到当代钱梦龙的“自读—教读—作业—复读”四段
导读法,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其共同特点是:强调学生自学。

而“自学”,就必然要有其方法,无论你的教学方式怎样翻新、叫法不同,关键仍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因此,我认为“学法”才真正是教师所应“教”给学生的重点,尤其是作文教学又经常被大家所忽视。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学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了“学法”,才能达到“不教”,这应是我们的共识。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位置摆正,其次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关注个体,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活动能体现和落实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经验的老师都明白一个道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

其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单纯听讲、仅仅接受教师语言听觉刺激的单调;好的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特别是创设活动情境、给学生一个真实有趣的任务,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学习热情。

真实的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学生解决写作问题的抓手。

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学生不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体验主动探究的乐趣与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而且
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下面就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谈一下我的教学感受: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上的活动,来为后面的写作做准备、做铺垫。

因为有一些学生一说写作文,就发愁得不得了,问题一大堆,没的可写、不知从何下手、写出来的文字不精彩等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说作文”的时候积极性比较高,所以,我事先让学生去准备一个自己要写的事物,课上带过来用。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通过回顾《丑石》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作者对丑石情感态度的变化),归纳文章的写作方法。

然后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完成对某一事物的个性化描述。

具体的学生活动是,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准备好的实物,并加以具体的讲述,讲述自己与这一物的情缘。

活动开始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争先恐后的抢着说。

有一些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而且对事物本身所蕴含的内涵挖掘的很深。

例如:刘晨玲同学她要描述的事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橡皮,“升入初中以后,我们对橡皮的使用频率大大减少了,它只是静静地、默默地、悄无声息地躺在文具盒里。

取而代之的是修正带、修正液……然而,修正带、修正液只是帮我们把缺点、错误遮掩起来了,橡皮却能帮助我们重新开始。

”仔细一想,不是这个道理吗?对于她的精彩发言,同学们都向她投去了惊奇的目光。

还有一位同学,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在这节课上,他作为压轴上台了,没想到他的发言让人出乎意料。

“同学们,你们
看这块石头像不像一块陨石?(不像)其实我看也不像,我也不相信这是一块陨石。

但是,我敢肯定这块石头一定和我有缘。

如果无缘,它怎么会出现在我们的校园里?如果无缘,我又怎么会发现它、捡到它?如果无缘,又怎么会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同学相见呢?所以,我断定这块石头一定与我有缘。

我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它。


还有很多同学进行了展示,效果都比较好。

这样的学生活动安排,让那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平台)。

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必须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考虑的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不能只顾及个别学生。

可是,有些老师总是担心课堂活了,学生乱了,课堂效果就没有了保证,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要想追求课堂的效果,就必须选择有利于落实效果的有效形式,如果知识注重形式,就会做一些课堂的“花架子”这些都是无用功,既浪费了课上的宝贵时间,又影响了效果的落实。

我觉得,教师应尽可能的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能讲的东西、能做的事情,老师就不要代劳。

学生主人翁地位的重要体现在于课堂形式的灵活多样,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

给学生以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提倡学生多说个人的观点,教师应以鼓励性语言关注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

传统教育教学理念
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
李洪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