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卷上 一之源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周世平译注茶经卷上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
树高一、二尺,至数十尺。
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叶。
茶树的树形象瓜芦、叶子像栀子、茶花象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其柄蒂像丁香、树根如胡桃。
[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叶苦而涩。
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
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
[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茶”,出于《尔雅》。
]茶的俗名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一是称作“茶”,二是称作“槚”,三是称作“”(shè设),四是称作“茗”,五是称作“荈”(chuǎn喘)。
[周公说:槚就是苦茶。
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
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适应种植茶的土壤,以间杂有风化石碎末的地方最好,夹砂石的砾壤就差一些,而生黄土用来种茶则更差一些。
凡种植茶树,培育管理工作不仔细,技术掌握不当,种植后很少生长茂盛。
如果按照种瓜的方法种植,经过三年就可以采茶了。
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
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或叶缘卷曲的品质好,嫩叶初展时平铺摊开的差。
如果茶树生长在背阳的山谷阴地,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可能容易引发疾病。
茶的功用因为性凉至寒,其性味作为饮料,最适应哪些气质高尚、清静澹泊、生活简朴的人。
若有人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疼、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茶,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
但是如果采茶不适时,制茶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败叶,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
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
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第一篇: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
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
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绝大多数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
此外,在书中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记事也有几百篇。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
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茶经·茶之源
茶经·茶之源【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①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②而掇③之。
其树如瓜芦④,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⑤,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⑥,兆至瓦砾⑦,苗木上抽⑧。
)【注释】①嘉木:优良树木。
嘉,用同“佳”。
②伐:砍伐树木与其枝条。
③掇:采摘。
④瓜芦:一种叶如茶叶,但味苦的树木,广布于我国南方,又名皋芦。
⑤栟榈:即棕榈树。
⑥下孕:指植物根系往土壤深处生长发育。
⑦兆至瓦砾:指土地开裂。
兆,原指古人占卜的龟甲因灼烧而龟裂,这里意为裂开。
瓦砾,原指残瓦碎砖,这里用来指坚硬的土地。
⑧上抽:向上生长。
【译文】茶树,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优良树木,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高。
在巴山、峡川等地还有需两人才能合抱的茶树,只有砍下枝条才能采摘上边的茶叶。
茶树长得像瓜芦木,树叶像栀子,花像白蔷薇,果实像棕榈树的树籽,花蒂像丁香,树根像胡桃树根。
(作者原注:瓜芦木,产自广东,酷似茶树,但味道苦涩。
栟榈,属蒲葵之类,它的树籽像茶籽。
胡桃树与茶树的树根都在地下生长发育,只有到土地被撑开之后,树苗才能向上生长。
)【原文】其字,或丛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做“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①。
其字出《本草》②。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注释】①《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成书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现已散佚。
②《本草》;指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时,由李勣、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也称《唐本草》,现已散佚。
【译文】茶这个字,从部件方面来说,有说从属于“草”部的,有说从属于“木”部的,有说并属于“草”“木”两部的。
【原文】其名,一曰茶,二曰槚①,三曰蔎②,四曰茗,五曰荈③。
【注释】①槚:本指楸树。
②蔎:本为香草名。
③荈:三国时期“茶荈”二字常常连用,现在已很少使用。
【译文】茶的名称,第一叫茶,第二叫槚,第三叫蔎,第四叫茗,第五叫荈。
续茶经一之源【清】陆廷灿
续茶经一之源清陆廷灿凡例《茶经》著自唐桑苎翁,迄今千有余载,不独制作各殊,而烹饮迥异,即出产之处亦多不同。
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
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
曩以簿书鞅掌,有志未遑。
及蒙量移,奉文赴部,以多病家居,翻阅旧稿,不忍委弃,爰为序次第。
恐学术久荒,见闻疏漏,为识者所鄙,谨质之高明,幸有以教之,幸甚。
《茶经》之后,有《茶记》及《茶谱》、《茶录》、《茶论》、《茶疏》、《茶解》等书,不可枚举,而其书亦多湮没无传。
兹特采所见各书,依《茶经》之例,分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
至其图无传,不敢臆补,以茶具、茶器图足之。
《茶经》所载,皆初唐以前之书。
今自唐、宋、元、明以至本朝,凡有绪论,皆行采录。
有其书在前而《茶经》未录者,亦行补入。
《茶经》原本止三卷,恐续者太繁,是以诸书所见,止摘要分录。
各书所引相同者,不取重复。
偶有议论各殊者,姑两存之,以俟论定。
至历代诗文暨当代名公世卿著述甚多,因仿《茶经》之例,不敢备录,容俟另编,以为外集。
原本《茶经》,另列卷首。
历代茶法附后。
一之源【导读】《续茶经》的作者是是陆延灿。
陆廷灿,字幔亭,清代江苏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即今天的武夷市)。
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
本书草创于其在崇安任上,编定于归田之后。
《四库全书著录》有寿椿堂刊本。
全书分正文三卷、附录一卷,约七万字。
书前有雍正乙卯黄叔琳序及陆廷灿所作是的凡例。
陆羽《茶经》另列在卷首。
其目录完全与《茶经》相同,即将全书分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等十个门类。
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我国古茶书中最大的。
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
之所以称为《续茶经》,实是由于其时按照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来写的,不过虽名为“续”,实=实际上这是一部完全独立的著述。
茶经第一部分
《茶经》文|陆羽一之出(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
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文:“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
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
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
种后三年即可采茶。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在向陽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
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
生长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
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qínǐ),使六疾不瘳(chōu)。
茶经(唐)陆羽
《茶经》(唐)陆羽内容简介公元758年左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
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了有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的生产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
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茶经》(黑体是原文)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
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一、茶的起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
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
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
陆羽《茶经》全文
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
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
(唐)陆羽《茶经》
盛物竹器。 3. 黄金满[上竹下赢],不如一
经:语出《汉书.韦贤传》。 谓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 留给他一本经书。 4. 颜师古:名[上竹下榴]。唐 初经学家,曾注《汉书》。 5. 无用突者:突,烟囱。成语 有“曲突徙薪”。 6.甑:读音 zeng。古代蒸炊器。 今蒸笼。 7. 篮以箅之,篾以系之:箅, 读音 bi。蒸笼中的竹屉。 篾,读音 mie,长条细簿竹 片,在此作从甑中取出箅的 理耳。 8.[衤詹]:读音 chan 系在衣 服前面的围裙。《尔雅.释 物》:“衣蔽前谓之[衤詹]。 9.芘莉:芘,读音 bi。芘莉, 竹制的盘子类器具。 10. [上艹下旁][上艹下 良]:读音 pang lang。笼、 盘一类盛物器具。 11. [上启攵下木]:读音 qi, 穿茶饼用的锥刀。令[火日 皿][火日皿](注 1)然:[火 日皿]读音 yun。没有光焰 的火。[火日皿][火日皿] 然,火热微弱的样子。颜师 古说:“[火日皿],聚火无 焰者 也。”
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 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 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 才,口径四寸。
小山也”。 6. 三足铁[上竹下丽]:[上竹
下丽],通“盘”,盘子。 7. 莉(上竹下夹):用小竹蔑编
4. 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 商汤时的大尹伊挚。相传他 善调汤昧,世称“伊公 羹”。 陆,即陆羽自己。“陆氏茶”。 陆羽的茶具。
5. [上封下牛]比(氵旁):读音 die2 nie4。[上封下牛], 贮藏。《广韵》:“滞,贮 也,止也。”比(氵旁),土 堆。《集韵》:“比(氵旁),
六出圆眼。其底盖若莉箧口①,铄之。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陆羽《茶经》
陆羽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共三卷十篇。
主要内容:1、“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
2、“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3、“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4、“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5、“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6、“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7、“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8、“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9、“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10、“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
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扩展资料:《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
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
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中国茶经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茶经原文及翻译
茶经原文及翻译导语: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凝聚了瓯闽山川的灵秀与气韵,蕴含着美好的品性,它驱除了胸中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带给人们清新而平和的心境。
以下是小编整理茶经原文及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茶经》全文: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
(原注:周公云;槚,苦荼。
”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
郭弘农(9)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13)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9)使六疾不瘳(20)。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茶经唐·陆羽一、茶的起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
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茶经全文及解释
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徵、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
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
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
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乾、穿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中卷1节: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
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下卷6节: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著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
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
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
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
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
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的七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陆羽《茶经》全文
陆⽻《茶经》全⽂ 《茶经》是唐代陆⽻所著,是中国乃⾄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是唐代陆⽻所著,是中国乃⾄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是⼀部关于茶叶⽣产的历史、源流、现状、⽣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专著。
《茶经》分三卷⼗节,约7000字。
卷上:⼀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名称、品质;⼆之具,谈采茶制茶的⽤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法。
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即24种饮茶⽤具,如风炉、茶釜、纸囊、⽊碾、茶碗等。
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法和各地⽔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具;⼗之图,教⼈⽤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击⽽存。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经验,全⾯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产、饮⽤等各⽅⾯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陆⽻,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
幼年托⾝佛寺,⾃幼好学⽤功,学问渊博,诗⽂亦佳,且为⼈清⾼,淡泊功名。
⼀度招拜为太⼦太学、太常寺太祝⽽不就。
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其间在亲⾃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研究了前⼈和当时茶叶的⽣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茶经》全⽂ 卷上 ⼀之源 茶者,南⽅之嘉⽊也。
⼀尺、⼆尺乃⾄数⼗尺;其巴⼭峡川有两⼈合抱者,伐⽽掇之(1)。
其树如⽠芦,叶如栀⼦,花如⽩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根如胡桃(原注:⽠芦⽊,出⼴州,似茶,⾄苦涩。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古茶书解读之四
均 用茶 字而 不 用荼 字 了 。
神 农 氏是传说 中 医药 的祖 先 ,他 为 了救治百 姓的 病 ,亲 自采 药 ,遍 尝百草 。对于 茶 的发现 是偶 然的 , 其实也是 必然 的。造 物主 为世间创 造的每 一样事物 都
是有价值 的 ,如果不 是神农 氏发现 了茶 ,但只要 茶这
史 ,只 有 靠 传说 和 想 象 ,有 关茶 之 发 现美 丽 的 传说 都 集 中 到 了 神 农 氏 身 上 。 神 农 氏不 是 具 体 的 一 个 人 ,而 是 代表 了远 古 时 期 的一 段 历 史 ,神 农 氏是原
故 乡 ,是 茶 的祖 国。
1 61 ,在 云 南 勐海 县 巴达 公社 海 拔 1 0 米 年 9 50
地 的小 国 向 武 王 进 贡 包 括 茶 在 内 的 许 多 珍 品 。 “ 又有 自秦 人 取 蜀 而 后 ,始 有 茗 饮 之 事 ” 。 各 种
样 的物质 存在于 世界 ,以后 迟早也 会有人 能发现 的。 神 农 氏发 现 了,我 们就 尊称他 为茶 的鼻祖 。
这 便 是 我 们 数 千 年 茶话 的起 始 点 。茶 最 早 发现 是 作 为 药 用 的 。相 传 ,神农 氏采 集 各 种植 物 用 他 那 透 明的肚 子 去 试 验 ,有~ 次 尝 了一 种青 绿 色 的滚 山 珠 中毒 了 ,昏死 在 一棵 树 下 ,树 的 汁 液滴 入 他 的 口
始社 会 氏族部 落 的首 领 ,所 处 的时 代 是从 渔 猎 采 集
生活 向农 牧业 发展 的 J 日石器 、新 石 器 时代 。 茶 由药用被 发现 ,经历 了药 、食 同宗既药 又食 的 混 合阶段 ,最后 才发展 到饮用 。其演 变过程就 是对茶
中国茶道鼻祖 陆羽
中国茶道鼻祖陆羽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他以《茶经》一书成为茶道的奠基人。
他对茶叶的研究和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建立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陆羽与茶道的起源陆羽,字龙渊,东汉末年人。
他对茶叶的研究源于对茶树的观察和对茶叶制作工艺的探索。
他所著的《茶经》是最早的一本专门介绍茶叶的书籍,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里程碑。
二、《茶经》与茶道的构建《茶经》在论述茶叶的同时,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道文化。
其中包括茶叶的分类、制作、饮用方法等内容,形成了完整的茶道体系。
陆羽在书中强调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的重要性,为后来的茶道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陆羽对茶文化的传承陆羽的《茶经》为后世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茶道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茶叶的原味和自然之美。
这种茶道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陆羽的茶道哲学陆羽的茶道哲学强调了茶道与生活的融合,追求内外修养的和谐。
他认为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提升修养。
陆羽的茶道哲学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茶道家和茶艺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茶道的传承与发展陆羽的《茶经》为后来茶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有了更多的流派和变化。
不同地区和不同人士对于茶道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陆羽作为茶道的奠基人,他的理念对于茶道的发展始终具有指导意义。
六、茶道文化的当代传承在当代社会,茶道文化依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道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希望通过茶道的修炼来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茶道在当代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养的方式。
七、结语陆羽作为中国茶道的鼻祖和奠基人,他的《茶经》为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
茶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让中国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
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
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
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绝大多数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
此外,在书中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记事也有几百篇。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
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茶经》学习课件.ppt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 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干之,则又棨、朴、焙、 贯、相、穿、育等七事皆废。其煮器,若松间石上 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枥之属,则风炉、灰承、 炭挝、火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 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 废;若援藟跻嵒,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 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筴、札、熟 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则都篮废。但城邑之中, 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下卷6节: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 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 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 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 说、掌故、诗词、杂文、 药方等。
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仙 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 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 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充。 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 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 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馀姚虞洪。 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 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后 魏琅琊王肃。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 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齐世祖武帝。梁·刘廷 尉。陶先生弘景。皇朝徐英公绩。
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 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 食,食与酒皆精极之。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 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 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 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 夏兴冬废非饮也。
有鉴于此,后人有诗云,“放翁九泉应 笑慰,茶诗三百续《茶经》。
说精行俭德之人——古茶书解读之五
芳教授不仅把 中国茶 德概 括为 :廉 、美、和、敬 ( 廉俭育
德 ,美 真 康 乐 ,和 诚 处 世 ,敬 爱 为人 )。而 且 他 还 特 别 提 倡 ,要 通 过 饮 茶 方 式 ( 道 茶 艺 ),对 人 们 进 行 礼 法 教 育 茶 和 道 德修 养教 育 。
亦即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 精行俭德 茶 文化理念。现今 , “ 精
行俭德 ”已成 为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的院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陆羽是一位 “ 行俭 德”的楷 模 ,可以从他 的诗词和别 精
人对他的评价 的诗 中,看 出他对事 业和人生的执著追求 、淡
和合 文化 。因 而品茶 不仅 可 以获得 有益 于 身体健 康 的滋 润 ,而 且还 会受 到 以茶为 溶剂 的文 化源泉 潜 移默 化 的熏 陶 ,对人 们起到提高修养 ,陶冶情 操 、净化心灵 的作 用。 此外 ,荼还 有智化功能。 品茶 出诗 文 ,诗文丰富茶文化 。
学术 专业 人文 茶趣
说 精 行 俭 德 之 人
林 更 生
唐・ 陆羽 《 茶经 ・ 一之源 》载 : “ 之为用 ,味至寒 , 茶
古茶 书解 读 之 五
对后人影 响至 深。 “ 精行俭德”这 四个宇 寓意 深刻 , 饱含哲 理。精行 ,即精进之意。 《 上生经书》: “ ,谓精纯而无杂 精
也 ;进 ,升进 而不懈怠故 。俭 ,谦卑之意 。 《 苟子・ 非十二 子 》: “ 俭然侈然 ”,杨惊注 “ 俭然 ,自卑谦之貌” , 《 易・ 谦 》: “ 谦谦君子 ,卑 以自牧” ,牧 ,即养之意 ,以谦卑培养
为饮,最 宜精行 俭德之人 ”。 “ 行俭 德”这个词 , 《 精 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羽《茶经》(卷上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o)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廖,知人参为累,则茶之累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