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获得积极开发人们纷纷慕名前来观赏自然风景但游客的数量增加素质参差不齐更容易给景区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破坏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污染了土地水源不少自然灾害也随之而来过度的开发开放严重地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违背了资源的持续发展最终也影响了生态保护区的旅游业发展
的保障,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态旅祷开发的典型
代表,对九寨沟这一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当地目前生态旅排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
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蒋介友提供~多有效
策略.
关键词: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F 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
2018 年 6 月
级 ι 料 i主 Journa1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 11 期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刚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九寨沟 623402)
摘要 E 指出了生态旅游的开发能够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有效椎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生态安全
2.5 市场有待进-步拓展开发
旅游业和其他许多的产业一样,有着自己赖以生存 的市场,生态保护区的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 须要打造自己的特色,以生态旅游为 主 导带动其他产业 的发展。在提供旅游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应的科
收稿日期, 2018-04-17 作者简介 z 李 刚(1 9 78-) ,男,硕士 , 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方面的工作.
2.3 人员章质不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在九寨沟生态保护区中很多的旅游业管理者都是 当地待业居民,这些人的学历和综合素质都仍有较大的 进步空间.除此之外,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比如对员 工的鼓励机制还没有蔼实到位,不能充分地调动景区工 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完善自己的工作,为游客 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

九寨沟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九寨沟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九寨沟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石传强成志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6期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逐渐步入正轨并得到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旅游网红打卡地应运而生。

网红打卡地的出现推动了旅游业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使许多风景优美但地势偏远的景区被发现,人们因此争相前往。

但在当地客流量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悄悄暴露出来。

本文以四川省九寨沟景区为例,浅谈九寨沟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促进该景区长远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保护;九寨沟景区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九寨沟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气候条件为高原湿润气候,地势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悬殊。

北缘九寨沟口海拔仅2000米,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达4500米以上,主沟长30多千米,这里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以及冬虫夏草、雪莲、川贝等珍稀植物,荣获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诸多桂冠。

随着交通条件的日渐完善,自2008年以来,九寨沟客流量逐年提升。

截至2016年底,九寨沟年客流量更是突破了500万人次大关。

九寨沟每年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些游客的到来带动了九寨沟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九寨沟的基础设施与交通的完善;但巨大的客流量也破坏了九寨沟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不停沖击着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导致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消亡。

因此,本文分析九寨沟景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九寨沟景区作为四川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受到国家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名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之中。

2001年2月12日,九寨沟景区通过“绿色环球21”的初步认证。

这一举动使得九寨沟景区日后成为最佳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游玩。

九寨沟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策略

九寨沟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策略

九寨沟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策略摘要:在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中,应着重关注科技应用和资金支持,强化景区制度建设与完善,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

在推动景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福利,强化环境保护,实现更大的生态效益。

本文将探讨在九寨沟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环境的保护,并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实现生态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发展引言:生态旅游强调旅行过程中的自然体验,与传统的大众旅游存在明显差别。

这种旅游方式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展开,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福利,并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此外,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探险元素,旨在满足人们沉浸于自然环境中的激情体验,同时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使人类与其他生物达到更加和谐的共生状态。

在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旅游概述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已受到全球旅游业界的广泛关注。

其概念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旨在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尊重和保护生态系统,注重可持续发展。

具体特点如下:首先,生态旅游注重游客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

关注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生态旅游注重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旅游活动应当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系统。

生态旅游追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确保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意味着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应考虑长远的规划和利益,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1]。

最后,生态旅游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还关注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游客应尊重当地民族文化,与当地居民保持良好互动,共同促进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浅谈九寨沟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九寨沟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九寨沟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本文详细介绍了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如今九寨沟生态旅游发展已经相当成功,是国内生态旅游景区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理念; 保护;建设;管理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原则(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概念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伊丽莎白·布(ElizabethBoo),她的《生态旅游:潜力与陷阱》是一本重要的并得以广泛传播的著作。

伊丽莎白·布作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研究人员,于1990年提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涉及以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1](二)生态旅游的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三)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是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发展的新格局。

旅游活动对四川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旅游活动对四川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旅游活动对四川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本文从旅游活动对四川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出发,指出四川旅游活动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几个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旨在让四川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并促进旅游行业的积极发展,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

标签:四川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影响;对策研究一、旅游活动对四川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纵观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

四川各地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初衷,是要保护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不被人类的行为所破坏。

如果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破坏过多,就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也给人民留下无法挽回的一种遗憾。

国外的自然保护专家曾经说过:“野外旅游活动的急剧增加,会给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以及影響,严重程度不亚于乱砍乱伐,无计划的矿产开发,过度的放牧,以及各种工业的环境污染等。

这些都将严重破坏生态和造成各种环境污染,其中包含不完善的现行中国法律法规,简单不合理的管理制度等等,都给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就有30多个,这些自然保护区声名在外,景色宜人。

随着每年旅游人数的急剧增加,也给很多自然保护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旅游活动对四川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一)法律体系不太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法,这就导致了四川各地级市、区县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程度也是完全不相同的;其次,各个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都是奔着经济利益出发,而这一目的与自然保护有着根本的冲突和矛盾,让管理者有意无意的把环境保护作为了一种口号,也让经济利益优于环境保护。

(二)环保产品得不到重视在四川自然保护区内,游客众多,而普遍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

在自然保护区内,旅游垃圾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处理,这就需要在旅游景区内,多用环保产品代替污染比较严重的塑料制品。

这是减轻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垃圾的有效又积极的手段。

九寨沟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对策

九寨沟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对策

九寨沟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对策作者:张唯唯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9年第01期摘要:九寨沟风景区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童话世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

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实行生态旅游势在必行。

关键词:九寨沟生态旅游现状对策一、景观及成因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长江水系二级支流白水江源头的一条“Y”型大支沟,流域面积六百多平方公里。

九寨沟的自然景观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经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和新构造运动,九寨沟形成了大量的褶皱和断裂,整个景区上升为陆地,这些构造运动形成了九寨沟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同时,在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及多次冰川退缩基础上,经过高寒岩溶和重力灾害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

九寨沟共有大小海子108个,其中,长海是面积最大的海子,形成于53.6万年前,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

长海的水面相对稳定,水流通过地下岩溶水系统补给了日则沟的海子,成为九寨沟重要补给和调节水库。

二、九寨沟生态旅游的现状1.生态旅游及意义生态旅游是在全球面临环境危机,人民环保意识觉醒的背景下提出的。

九寨沟推行生态旅游,可以促进人们回归自然,保护自然,陶冶情操。

从长远来看,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还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2.九寨沟现状虽然大规模的游客能在短期内给九寨沟创收,但也给九寨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破坏,游客间接产生的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使景区的环境容量已经达到极限。

同时,九寨沟风景区景观类型较多,但面积比例不均匀,多样性指数不高,景观破碎化明显,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所以倡导生态旅游势在必行。

三、九寨沟生态旅游的对策1.建立生态旅游的主导思想,加强宣传与保护管理者、旅游者、当地居民都应树立生态旅游思想。

九寨沟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九寨沟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九寨沟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摘要:近年来,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旅游景区是旅游业最具有代表性与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然而在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经常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九寨沟旅游景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以期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旅游景区;九寨沟;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引言:九寨沟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一个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题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两项国际桂冠。

九寨沟以其山水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生物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国内外众多游客争相前来观光旅游的目的地。

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九寨沟景区面临许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如水质污染、垃圾处理、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

基于此,探究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保护和改善九寨沟景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景区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 旅游开发压力大,景点局部生态受损。

由于九寨沟风景优美,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旅游人次连续超过500万人次游客。

然而在强大的旅游数据带来的经济效益背后,我们也要看到旅客人数庞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

大量的人类活动、车辆通行等都对旅游活动景点区域的生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情况。

2. 垃圾处理不当,仍存有环境污染风险。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固废垃圾产生,由于景区面积大,游览线路长,部分地段其处理机制却没有跟上,导致垃圾长时间滞留,未能得到及清运,存在给环境带来污染风险。

3. 景区原住民缺乏环保家用交通工俱。

当前,景区有3个社区,原住民有1300多人,九寨沟景区居民往往需要使用私家车出行,绝大部分私家车仍是汽柴油车辆,这就导致大量汽车尾气排放,从而不同程度的引发环境问题。

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08旅游管理(2)班何嘉敏郑洁湛树章摘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客观地对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所以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

九寨沟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每年到九寨沟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

九寨沟如何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九寨沟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九寨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的内部优势1.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九寨沟的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期,现保存着大量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九寨沟的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而来自雪山、森林的活水泉又异常洁净,加之梯形状的湖泊层层过滤,其水色愈加透明,能见度高达20米。

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

水乳交融,美不胜收。

一位曾游历了世界若干名胜的英国游客说:“九寨沟和斯里兰卡的千尺悬瀑,几内亚的新娘面纱,日本的日光之泷、瑞士的日内瓦湖等名胜风景区相比,更能引人入胜。

”美国跨国公司的总经理林德布雷游览了九寨沟后,惊叹道:“地球上有九寨沟这样的景观,是一大奇迹,是我们人类的一大幸运。

”九寨沟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尽融于瀑、河、滩、缀成一串串宛若从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羊、锅庄和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展现出藏羌人热情强悍的民族风情。

九寨沟,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奇绝的瑶池玉盆,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一个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她以神妙奇幻的翠海、飞瀑、彩林、雪峰等无法尽览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

旅游对景观的影响

旅游对景观的影响

旅游对景观的影响旅游开发对地方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商活动和游客行为上。

从旅游开发商角度来说,,其首要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

而为了实现经济目的, 必须使旅游目的地的景观符合商业需求;从游客角度来说, 旅游是一种休闲行为, 旅游目的地需要满足审美和娱乐的双重目的。

旅游开发商和游客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会改变目的地的景观现状,使其符合旅游需求,于是对地方景观产生多层面的影响。

一旅游对自然景观的有利影响1.旅游的生态效益补偿现今政府和景区的经营者除了重视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外,也把旅游收益中一部分投入到生态保护的工作中来。

2.促进人文景观的保护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当地居民参与到传统习俗、工艺制作的学习,从而促进建筑、传统习俗、传统工艺的保留和流传。

3.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文景观的知名度旅游业是一种文化事业,可以说一次旅游活动就是一次广义的文化交流,因此,发展旅游业将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术交流。

学术旅游,可以传播学术思想,并通过相互的交流借鉴而提高学术水平,对科技的发展与文化交流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旅游活动,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起桥梁, 使各自的文化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学习,这样使人文景观的优势更优,因此可以提高本地人文景观在旅游发展中的竞争力。

二旅游对景观的不利影响旅游开发对景观的影响是指人为的干扰导致景观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景观功能受损,生态风险增大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旅游开发对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过度设施,景观破碎化景观破碎化造成生物的生境片段化,进一步造成生物群落组成改变,生物种群数量下降。

一些著名的风景区在核心景区大肆过渡修建旅游设施,造成商业化、市化的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将景区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引进嵌块体,导致其景观功能发生错位。

如松山自然保护区随着旅游设施的修建,原始的自然景观中引入了人工成分,从而造成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增加,植物生境条件发生变化,4000多m2的建筑对周围Ikm2区域内的自然景观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分散于区内的零星建筑,替代和割断了原始景观,使得整个区域表现出不完整和不协调。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与保护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与保护

项桂冠于一身 , 已成为 中国标 志性 的 自然保护 区和 世 界 级 的旅 游 胜 地 ¨ 。旅 游 人 次 已从 18 9 1年 的
0 2万增 至 20 . 07年 的 2 13万 , 5. 门票收 入也从 18 91
年 的 1. 3 5万 元 增 至 20 0 7年 的 5 2亿 , 游 业 已成 . 旅
7 0 m , .6h 疏林/ 灌丛 、 草地分别减少 4 0 5 m 、7 .0h 耕地 已全部实现退 耕 ; 同期外 围 2个圈层 的林地却 4 .2h 90 6 m , 而
分 别 减 少 90 2 2 m 、59 5 2 m , 域 减少 1.9h 0 8 m , 设 用 地 增 加 36 5 m 、 3 0 3 m , 1.3h 2 7 .8h 水 6 8 m 、.3h 建 7 .8h 1 4 . 5h 草
基金项 目( on ao e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资助( 12 17 2 ) S p o e yN tnlN trl o nai fC ia 7 00 0 0 7 . Fu dt nim): i t 7 00 0 0 7 。[ u pa db ai a a a F u dtno hn ( 12 17 2 ) ] o u o 作者简介 ( igah ) 邓贵平( 9 8一), , Borp y : 17 男 四川江油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旅游地学 和景 区管理研究 。[ egG iig 17 D n upn( 9 8一) ma ,on , l br e
207 、 0 种 无脊 椎动 物 6 3种 、 9 脊椎 动 物 33种 ( 1 鱼类
2种 、 两栖类 6种 、 爬行 类 4种 、 鸟类 2 3种 、 类 7 2 兽 8 种) 引。 新 中 国 建 立 以 后 , 寨 沟 经 历 了 森 林 砍 伐 九 ( 9 5 17 16 - 9 8年 ) 和旅 游发 展 ( 9 9 17 一今 ) 两个 时期 。 由于九寨 沟具 有世 界 性 独 特 的科 学 和 审美 价 值 , 旅

关于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关于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482017年9月下半月刊关于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杨 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利用,但景区依托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多,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暴露。

本文探讨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几点保护措施,旨在促进九寨沟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前言九寨沟是一个依靠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风景区,九寨沟拥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荣誉称号。

但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旅游开发建设性破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等对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让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这也给九寨沟风景区的保护提出了难题。

一、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问题现象(一)风景区内土壤环境问题随着九寨沟旅游的深入开发,在景区内开始了大量的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景区里的各种旅游活动,使得地表和土壤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景区内建设各种旅游设施,使土壤原有结构遭受破坏,原本完整的生态地区被硬生生的分割开,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造成地表铺面、森林覆盖率减少,原始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外来物种的不断引入等问题。

据人类的长期调查研究,发现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动物数量是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的,而人类的活动同时还会加急对动物种类和生物量的影响。

当前九寨沟景区的游客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野餐、践踏等行为,加速了土壤理化性质转变,使得地表植物难以生长,降低土壤动物数量和活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破坏,同时垃圾成分的加入,还会让土壤变得板结,形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二)风景区内水环境污染问题当前,九寨沟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是大气水污染,二是地表水污染。

九寨沟景区的大气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地球大气整个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污染,地球大气整个环境由于污染物质进入,使得在降水过程中,对地表水体、土壤等进行了二次污染,然后从自然坡面向下游汇集流入到湖里,还有从公路和栈道流入湖泊的污染物。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景区旅游危机应对策略与启示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景区旅游危机应对策略与启示

收稿日期:2020-12-03作者简介:郭剑英(1976—),女,四川泸县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熊明均(1975—),男,重庆铜梁人,乐山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旅游地理。

一、九寨沟景区概况(一)地理与交通区位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景区位于33o17'28.36''N,103o52'24'' E,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

距离成都双流机场415 km,距离九寨黄龙机场88 km,由国道213、国道212、省道301、省道205与外界联通,可进入性较强。

(二)景区特征九寨沟景区面积约720 km 2,森林覆盖率高,拥有山体、溪流、瀑布、湖泊、森林植被、珍稀动植物景观及以藏族风情为主的人文景观,九寨沟景区蓝天映衬、四时季节变换,使其收获了“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美誉;九寨沟还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等称号,是我国第一个将自然风景作为主要保护目的的自然保护区。

(三)旅游供给设施依托九寨沟景区,在漳扎镇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旅游供给产业链。

从住宿业看,携程网数据显示有179家酒店,其中8家五星级/豪华酒店、25家四星级/高档酒店、27家三星级/舒适酒店、119家二星级及以下/经济型酒店;去哪儿旅行网数据显示274家酒店。

从餐饮业看,美团搜索数据显示有36家餐饮店。

从旅游交通业看,景区管理局提供上百台电动化环保观光车,保障游客的沟内游览。

从旅游购物业看,九寨沟的特色产品有虫草、贝母、当归、雪灵芝等珍稀药材,唐卡、藏刀等藏式风情饰品。

从旅游娱乐业看,最知名的是《藏谜》《九寨千古情》两台大型的夜间演艺节目。

《藏谜》是九寨沟藏羌民族原生态表演,讲述传承千年的故事和美丽的九寨沟传说;《九寨千古情》是千古情系列作品的大型歌舞,包括《九寨传说》《古羌战歌》《汉藏和亲》《大爱无疆》《天地吉祥》等篇章。

九寨沟的开发和利用

九寨沟的开发和利用

九寨沟的开发和利用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因其中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它原是一条幽秘荒远、鲜为人知的山谷,直至1984年才正式对外开放,同年接待游客数千人。

1992年,九寨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被命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

此举迎来了九寨旅游的快速成长期,游客人数迅速攀升,2007年游客人数高达251万。

游客的增长使景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急剧增加,其增长速度之快,收入水平之高,远超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为九寨沟管理局带来良好的经济绩效。

2007年,九寨沟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旅游收入、综合经济实力、媒体关注度均排名第一;在全球377处世界自然遗产中,接待游客人数仅次于著名的美国优山美地和黄石公园,名列第三。

单从经济价值衡量,九寨沟的旅游开发无疑是成功的,但遗产的立意宗旨原本并无预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铺下基础,更反对将遗产视为直接以经济价值称量的实际财产,因此这类“成功” 早已背离了世界遗产的创设初衷,对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美国的一家叫Recordnet 的网站去年2月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两个公园,一个宗旨”。

这篇文章对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和九寨沟作了一个详细的对比,指出最吸引游客的两大遗产公园如今共同面临旅游对脆弱环境的严峻挑战。

控制游客规模、重建遗产价值成为保护遗产的当务之急。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九寨沟而言,文化保护在旅游开发中显得尤其重要。

一、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历程据考古发掘,九寨沟古属氐羌地,沟内有人类居住的历史至少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据《新唐书》记载,吐蕃东扩时期,西藏阿里地区的羊同部落东迁来到该地,在此后的史料记载中,“羊同”逐渐演变成“羊峒”。

另据《南坪县志》(南坪古称羊峒)的“翠海”一节有载:“羊峒番部内,海峡长数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岚。

”从地域文化上看,这里的原居民主要是安多藏族支系,他们信奉原始宗教——本教,相信万物皆有“神灵”。

历史上以半耕半牧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土木结构的榻板房。

旅游业的发展对九寨沟景区造成的破坏及应对措施

旅游业的发展对九寨沟景区造成的破坏及应对措施

旅游业的发展对九寨沟景区造成的破坏及应对措施————————————————————————————————作者:————————————————————————————————日期:旅游业的发展对九寨沟景区造成的破坏及应对措施[摘要] 本文以研究九寨沟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并找出一定的应对措施为目的。

探讨了九寨沟景区存在的一些生态地质等函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分别介绍了九寨沟旅游生命周期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九寨沟旅游业.再来分析九寨沟旅游的劣势和威胁,最后来九寨沟景区应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相关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加大对九寨沟自然景区的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科研投入、寻找旅游和环境的平衡点、提高景区内外相关旅游产品的质量、景社一体化管理,并做出总结。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依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基础的风景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制约了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以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必然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协调统一发展。

九寨沟风景区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全景区以山河湖泊为主,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

80年代九寨沟风景区的客流量不足3万人次,但是到了现在,客流量将近300万人次,增长了约100倍,平均年增长率更是超过了20%以上.20多年的发展使得九寨沟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非常大的完善,也使得九寨沟不仅闻名全国,还享誉海外,成为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但是在辉煌成绩的背后,九寨沟也面临着自然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景区客容量有限,游客人数季节性强等问题,因此对于九寨沟旅游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有必要。

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

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

浅谈九寨沟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九寨沟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从1986年开始。

自此, 前往九寨沟旅游的游客呈直线上升之势,到2006年,旅游者人数增至2310000人次,且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目标基本达到。

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旅游规划、先进的管理以及较高素质的人才,使得九寨沟与国际一流旅游景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尚缺乏有效解决游客高峰时段和景区游客容量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因此探索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针对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保护和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及明确市场定位等策略。

关键词:九寨沟,旅游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古称中羊峒,因沟内原有8个藏寨分布在不同高度高山湖泊围围,又称九寨沟或翠海。

它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和藏羌情“五绝”,构成了神奇梦幻的“童话世界”。

1984 年正式开放的九寨沟,在八年后的1992 年12 月14 日,就以其“独特的美景”和“重要而濒危的动植物资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跃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1997 年10 月,九寨沟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2 年7 月通过“绿色环球21”认证。

至此,三项国际桂冠加冕一身的九寨沟声名远播。

1、九寨沟旅游发展现状1、1 资源优势九寨沟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

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及钙化滩流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同时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极具科学研究和旅游价值。

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水源洁净;郁郁葱葱,蓝天白云;树木水中立,清泉林间流。

世间画片美过实景的多;九寨沟恰恰相反,实景胜过画片。

1、2知名度1984 年正式开放的九寨沟,在八年后的1992 年12 月14 日,就以其“独特的美景”和“重要而濒危的动植物资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跃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1997 年10 月,九寨沟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2 年7 月通过“绿色环球21”认证。

九寨沟景区的生态环境管理

九寨沟景区的生态环境管理

九寨沟景区的生态环境管理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

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

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

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

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

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发展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九寨沟很拥挤很拥挤,这样下去这个著名的风景区很可能就要被旅游给毁了。

”作者叫王振鹏,35岁,长沙人,职业是医生,字里行间流露出非常失望的语气:“我刚刚从九寨沟旅游回来,也许是我对九寨沟的期望值过高,实际情况和我想像的生态环境一点不一样,令人痛心。

”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独特的景观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传统的藏民俗资源,相得益彰,使它赢得了“人间天堂”的美誉。

自2000年后,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的游客涌入,并且数量年年递增。

除了游客的破坏,还有一些影视剧出于商业利益,也纷纷选择到九寨沟拍摄,使得九寨沟“不堪重负”。

有九寨沟这样困境的景区,全国不在少数,诸如都江堰-青城山、海螺沟冰川、峨眉山这样的景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被破坏的现象。

我国首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张家界,曾因在主要景区内兴建大量商业建筑而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出示红牌,勒令整改。

云南玉龙雪山也因建索道砍伐了数千平方米的原始森林,加上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了小气候变化,使原本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出现了夏秋两季雪山无雪的恶果。

破坏中的生态环境王振鹏详细描述了九寨沟目前被破坏的现状。

“首先是九寨沟的基建热。

在沟口的漳扎镇,不仅能看到多处有塔吊的建筑工地,在我住的扎西宾馆边,正在修路的震动式压路机,把宾馆的楼震得不断颤动。

沟内也是一样,九寨沟管理局正在多个景点修栈道,住在九寨沟民俗村的藏民们,也都在抓住机遇、大搞基建。

据我了解,最近九寨沟管理局不允许游客在沟内住宿,游客如要细看九寨沟,需第二天再买门票进来。

”王振鹏写到“我听导游讲,九寨沟平均每天可以接待1.2万人,而景区规定的最高限额也是每天1.2万人;但是事实上在淡季时游客达不到1.2万人,而旺季每天最多进入景区的有2.2万人以上,就比如现在的黄金周,常常要用网上预先购票等形式,限制散客的进入。

这说明九寨沟现有宾馆的接待能力,已经超出了景区的接待能力,再建新宾馆,不仅将造成宾馆业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更将过分破坏景区及周边的原始风貌。

”“在九寨沟内日则沟的第一个景点,我面朝镜海、背靠公路,席地而坐吃野餐,视线所及是微风吹拂下的一池波光粼粼的净水,那真是一池自然的、原始的、从没有被人类扰动过的净水。

在九寨沟,甚至在去九寨沟沿途看到的很多湖泊,无一不是这样的晶莹剔透,可以看到十几米深的水底,这里确实是人类没有扰动过的又一例证。

这些原始的景色,应该就是九寨沟的魅力之所在,也使我深感‘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

”王振鹏还写到,“当我沉浸在这如画的美景中时,背后的公路上驶来了只有现代文明才能生产出来的豪华大巴。

坐在这现代与原始的结合点上,现代文明与原始风貌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让我感到了一阵阵莫名的惆怅……形成巨大反差的决不仅仅是这些,九寨沟到处是保护环境、追求自然与原始的宣传和沟里沟外的基建工地;盆景滩边那施工用的柴油机的轰鸣声与镜海的恬静;中巴车为了环保改为天然气做燃料后,景区内的洒水车和基建用的载重货车依旧喷出来的浓重的柴油车尾气,都形成了巨大反差。

在进入九寨沟前一天晚上,我住在川主寺的金景宾馆。

一上楼梯,我们就闻到缓台下一大堆用黑色塑料袋装的垃圾正在散发臭气;再一细观察,宾馆餐厅的污水,更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我们随后了解到,川主寺多家宾馆饭店的污水,都是直排进岷江。

”最为轰动的一次破坏其实,公开报道的九寨沟自然景观被破坏的事并不在少数,其中以“张纪中的《神雕侠侣》剧组破坏自然景观”最为轰动。

去年11月,根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揭发,原本禁止游客“触水”的九寨沟,破例让张纪中的《神雕侠侣》剧组多次“下水”拍摄。

该知情者还指出,在张纪中的要求下,这部戏的选景都是九寨沟最美的地方,包括著名的珍珠滩瀑布。

他向媒体透露:“张纪中不懂得怜香惜玉,让摄影师来回在水中走动,还让马匹在里面拼命折腾,这些都伤害了九寨沟的水环境。

在没人管的状态下,工作人员也肆意破坏,把珍珠滩瀑布四周的青苔踩得七零八落,有些地面甚至已是一片空白,连植被都被破坏了。

”这个消息引起了公众一片哗然。

事隔一个月,歌手李进再次公开出具证据举报张纪中的《神雕》剧组严重破坏大九寨景区的两大自然景观——神仙池和钙化瀑布。

在他给国家环保总局的揭发信中这样写道:《神雕》剧组在神仙池钙化层上非法搭建用于拍摄的人工景观,破坏了自然景观协调性,更严重的是对钙化层形成难以估量的损害;肆意践踏神仙池钙化堤,留下几十个可能多年也不能修复的印记(相关人士指出,假如有50个剧组在九寨神仙池做出同样的事情,这个需要百万年钙化过程才能形成的仙境就可能毁于一旦)。

李进认为,《神雕》剧组身为公众极为关注的群体,却为人类的生态保护做出了最坏的示范。

为了求证,记者联系上了九寨沟风景区管理局的苏先生。

在采访中,他坚称自己不清楚当时九寨沟水质被污染的情况。

“这个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了,当时《神雕》剧组在这里拍戏都是领导直接批准的,所以,应该是在多方考量下剧组才这样做的。

”其实,张纪中本人曾在第一次被揭发的时候,提出愿意免费为九寨沟拍摄耗资80万元的宣传片作为补偿。

事隔将近半年之后,正在北京做《神雕》后期工作的张纪中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口气有些无奈:“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你们没有必要还是拿出来说。

我该说的该做的都说了做了!”当谈到80万元免费拍风景宣传片,张纪中这样解释:“我们的确拍了几卷九寨沟空镜头的带子,临走的时候已经交给了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让他们自己剪辑,不过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感谢九寨沟当时一个多月的照顾,而且正好有多余的镜头,当然不要让它浪费。

”他向记者解释,拍宣传片只是义务,并不是因为破坏九寨沟的风景而“亡羊补牢”。

至于张纪中免费拍宣传片,苏先生说剧组能在九寨沟拍戏就是免费的宣传,就如当年《英雄》在九寨沟拍摄就做了很好的形象宣传,他并不肯作出正面回答。

二十年生态变迁“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高级督察桑塞尔博士在内的国外一些专家的观点是,九寨沟20年后可能会消失。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旅游研究所所长张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他的语气中透露着担忧。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做关于九寨沟的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按他的话说,他致力于九寨沟的生态环境研究已经整整20年了。

“早在1985年左右,我自己还在念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涉足九寨沟的生态环境研究,到今天,九寨沟之行差不多已经有八九次之多了。

”张捷向记者回忆起他知道的九寨沟的最初情形:“现在的九寨沟县原来叫南坪县,1998年才正式更名。

但是如果你翻开1978年以前的四川省地图,在上面是找不到九寨沟的地名的。

在地图上的南坪县附近只有‘林场’两个字,其实这就是九寨沟的前身。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九寨沟内只有山间小道,藏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与外界交往,因而九寨沟一直鲜为人知。

1966年,大队人马开始进驻九寨沟地区,砍伐森林。

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处具有珍贵保护价值的自然风景区。

直到1975年,国家农牧渔业部派出了一个调查组,对九寨沟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才发现这是一处蕴藏了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在世界上也是罕有的优美景区。

同年,中国林科院院长、著名的林学家吴中伦教授在考察后上书四川省政府及林业部门,呼吁要很好地保护这一奇美的自然景色。

四川省政府有关部门当即发文指示,九寨沟则查洼、日则沿沟200米以外才准予砍伐。

1978年,当地政府开始研究商讨在九寨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有关事宜。

当年11月30日,有关部门终于下令停止在九寨沟采伐木材。

其实,当年砍伐的后果仍然存在,比如今天我们看到沟口一带没有树林。

”1984年,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

“当年的九寨沟根本没有现在这么火热,游人数量也远没有今天这么多!”张捷说,因为开放之初,当地的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每年的客流量仅有几万人次。

“游客到九寨沟,住宿的地方还是以前伐木工人的招待所。

”张捷指出,九寨沟早期的开发完全是探索式、粗放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个时候的游客享受的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真正的原始森林风貌,深入到森林的内部。

而现在游客们参加的所谓生态旅游,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概念上的,他们与自然的接触是被限定了范围的。

“我最初一次进沟的时候,由于游人尚不多,地面上有着厚厚的一层苔藓,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风光。

这些在如今的九寨沟游览区域已经鲜见了。

当时进沟,我们还能见到许多大瀑布。

后来因为修路,不少瀑布就消失了。

现在我们还能根据路的位置和走向判断出一些地区原来存在瀑布。

高瀑布原本很多,但是现在也很少见。

这也许和当地的河流变化有关,但也不排除是受到了游人的间接影响。

”说话时,张捷的语气不无遗憾,当时不仅自然风貌保持着原始的风光,就连当地人也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并不愿受到太多的外来打扰。

“我记得很有意思的是,那个时候到沟里,我们见到了当地牧民放养的羊群,有人想与羊群合影留念,结果看羊的小牧童死活不同意,他觉得我们来给羊照相,就会将羊的灵魂带走,打破当地的宁静。

”但这一情况在1987年以后,尤其是1990年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一时期,九寨沟的旅游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游客数量成倍增加,而其发展模式仍然沿袭了早期的粗放型模式。

旅游者蜂拥而至,九寨沟内忙着修葺旧屋,平地起新楼,几百户人家都成了客栈,有的还建起了带“星”的宾馆,整个沟里竟然有5000多张旅客床位。

水泥、石灰、瓷砖、马赛克、卫星接收器等城市化的设施遍布九寨沟。

虽然有关部门早就要求九寨沟要“沟内游,沟外住”,但是很长时间九寨沟都处于“屋满为患”的状态。

“1990年左右的时候,我去了一次九寨沟,确实很为当时看到的情景担忧。

不讲规划的房屋大批出现,废弃的建筑材料随意堆置,土质和植被被伤害。

宾馆饭店四周污水横流,垃圾丛生。

水质也很差,水是九寨沟的灵魂,素有‘九寨归来不看水’之说。

但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湖泊有沼泽化倾向。

”到了2000年以后,每年游客量都超过100万人次。

“黄金周”里游客塞满九寨沟,车队排成了长龙,足足堵了几个小时,有的游客在沟外排队排到夜里也没能进来,沟内沟外的旅馆均爆满,不少人睡在车上。

回忆起这种景象,张捷不胜唏嘘。

生态保护的成效在讲述完九寨沟20年来的生态变迁后,张捷继续说道:“对于‘20年后九寨沟的美景将不复存在’这个观点,我认为虽然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情况没有像他们说的那样危言耸听。

”他向记者解释,他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也吓了一跳,但在他最近一次对九寨沟进行了实地考察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其实两个结论的差异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学术观点争论。

关于‘20年后九寨沟消失’的结论是依据景区的游人最大容量得出的。

所谓‘容量’指的是风景区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处于正常水平的条件下所能接待的游人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