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方剂学课件 温里剂(特制教育)

方剂学课件 温里剂(特制教育)

咽干口燥
行业学习
17
生 姜
桂 枝
芍 药
甘 草
行业学习
大 枣
18
• 组成: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方解:
君 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臣 芍药——1、养阴柔肝;
2、+饴糖,酸甘化阴。
桂枝——1、温助中阳;
2、+饴糖,辛甘化阳。
佐使
甘草(炙)-甘温益气
生姜、 大枣-健脾益胃,调和营卫
行业学习
19
配伍特点:
以温养补虚、缓急止痛为主,寓 酸甘化阴、辛甘化阳之意,气血并 补,阴阳并调。 注意:
重用饴糖(100g),芍药(30g)、 桂枝、炙草亦不得少于15g。
行业学习
20
随证加减: 1、 寒甚加干姜 2、气滞加木香 3、便溏加白术 4、虚甚加人参、黄芪、当归。
行业学习
21
使用注意: 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常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行业学习
理中化痰丸
11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 :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5)唾涎沫:+益智仁、山药
(6)兼风寒表证: +桂枝(桂枝人参汤)
胃气上逆 食谷欲呕
肝 浊 寒凝气滞 胃脘痛,喜温喜按
胃阴 虚上 寒逆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浊阴随胃气上逆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脾不升清 下利
干呕吐涎沬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为素体血虚,寒凝经脉所致之证而设
【v 运辨证用要】点:四末不温,脉沉微细
v 临证加减:痛经加川芎、乌药、香附;兼血瘀加桃红 v 现代应用:多用于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
诺氏病等属血虚寒凝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主证】表虚受风之血痹
气血不足
卫表不固
风吴茱萸汤 《伤寒论》来自【主证】 中焦虚寒之呕吐
食谷欲吐,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苔滑, 脉沉弦
【方解】
君:吴茱萸9g-- 温胃散寒,降逆下气 臣:生姜18g--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人参9g--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一降胃气 一升脾气 升清降浊
佐使:大枣4枚-- ①调和脾胃 ②调药和中
【主证】
阳明寒呕 厥阴头痛 少阴吐利
不能温养四末:四肢厥逆,恶寒倦卧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火不暖土:吐利,腹痛
阳气精则养神:神衰欲寐
舌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汗多亡阳者
【方解】
君:附子9g--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9g--温里散寒,回阳通脉
干姜附子汤 “附子无姜不热”
二药大辛大热,相须为用,通达周身,壮阳散寒, 以救垂危之阳,助阳有利于散寒,散寒有利于助阳。
桂枝9g--温中散寒
酸甘化阴 缓急止痛
辛甘养阳 温建中阳
桂芍相配,益阴扶阳,调和阴阳 佐:生姜9g、大枣4枚-- ⑴在饴糖作用下,温中补虚
⑵在桂芍作用下,调和阴阳
使:甘草6g--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v “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 v 于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资助营卫 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和阴阳

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 汤主之。”
吴茱萸汤《伤寒论》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 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 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 迟。
病证解析: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
《伤寒论》102条:“伤寒阴脉涩,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 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 以虚劳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病证解析:
中 焦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心中悸动,虚烦 气血生化不足,
虚不 寒足
, 肝
不宁,面色无华 无以奉心上荣
, 肝
脾 不 和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 脾
君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 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 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六章 温里剂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 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经典:方剂学课件-5.温里剂

经典:方剂学课件-5.温里剂
益气固脱:人参、甘草
34
现代药理研究
回阳救逆剂能增强心脏功能,反射性 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使血压 上升,改善循环功能,可适用于循环衰 竭的四肢冰冷、恶寒等象。
35
四逆 汤
《伤寒论》 -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36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肾 阳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温里剂
一、概念:
温里药-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通经 脉-里寒证
1
二、适应证及治法
外寒直中 寒从中生
寒在经脉 温经散寒
里 寒 证
寒在脏腑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中焦虚寒 肝经虚寒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2
三、分类
1 温中祛寒:用于中焦虚寒证。 2 回阳救逆:用于阳衰阴盛证(亡阳证) 3 温经散寒:用于寒凝经脉证。
方歌:
理中丸主温中阳, 人参甘草术干姜。
14
小建中汤
《伤寒论》
——滋养强壮剂 ——“甘温除热法”之代表方
甘温除热法:以甘温滋补治“内伤发热” 之法(人参、黄芪、炙甘草、饴糖、
当归……)。
15
• 主治: 1、虚劳里急腹痛(慢性虚寒性腹痛),伴
见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 病机:中焦虚寒+肝脾不和 2、虚劳发热等虚劳诸证。伴见咽干口燥, 手足烦热,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 。
16
小建中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寒凝
中肝
土虚木乘
焦脾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舌淡,脉细弦
虚不
血虚失荣 心悸,面色无华
寒 和 化源匮乏
阴血不足 阴虚内热 心烦,手足烦热

方剂学方剂学各论(温里剂)精品PPT课件

方剂学方剂学各论(温里剂)精品PPT课件
• 煎服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 分两次温服。
小建中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阳虚寒凝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土虚木乘 舌淡,脉细弦
中焦虚寒 肝脾不和
化源匮乏
血虚失荣
心烦,心悸, 面色无华
阴血不足
阴虚内热
手足烦热,咽 干口燥
小建中汤
君 臣
佐 佐使
饴糖 祛寒养血 桂枝 温里祛寒 白芍 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生姜
小建中汤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擘,十二枚 (6g) 芍药六两(18g) 生姜切,三两(9g) 胶饴一升
(30g)
•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 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 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理中丸 附方
• 附子理中丸 组成:理中丸加附子。 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脘腹疼痛, 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 转筋等。
理中丸 附方
• 桂枝人参汤 组成:理中汤去桂枝。 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 白润,脉浮虚者。
四逆汤
小建中汤 附方
• 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6g) 干姜(12g) 人参(6g) 饴糖
(30g)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 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 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 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课件
15
吴茱萸汤 《伤寒论》
主治: 1、胃中虚寒证:症见食谷欲吐,吞酸呕吐,
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喜温喜按。 2、厥阴头痛:巅顶头痛,夜半转剧,天明渐 减,四肢欠温,并有头眩,痛时欲呕,干 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2019/解: 吴茱萸 生姜 人参 大枣
课件
29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一、方名:
二、主治:阴疽 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
鹤膝风
病机:本虚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
标实 寒凝痰滞痹阻于筋骨、血
脉、肌肉、关节、肌表。
症状:局部不红不热,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手足不温,口不渴畏寒,舌淡,脉沉
细。 2019/8/15
课件
30
三、方解:
1治法:
2019/8/15
课件
22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可用 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3、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加猪 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五、加减方:
2019/8/15
课件
23
参附汤
四逆加人 参汤
通脉四逆 汤
2019/8/15
课件
2
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
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019/8/15
2配伍:
熟地 大补阴血,益精填髓 温补肝肾 祛筋骨之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方剂学课件11温里剂

人参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
甘草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燥湿土,健脾胃

2019/12/12
课件
8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要点。
2、加减:阳虚失血干姜易为炮姜。湿盛白术易为
苍术。
3、服药时饮热稀粥。
4、现代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019/12/12
课件
9
胃扩张,胃下垂。
小建中汤 《伤寒论》
2019/12/12
课件
10
一、组成:①桂枝汤变方②重用饴糖白芍
二、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和证。 1、病机:中焦虚寒,土虚木乘,阴阳失调。 2、主症:腹中挛痛时作,喜温按,舌淡
治法:温中去寒,补土抑木
用方:理中丸合痛泻要方加味
用药:党参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 白术10克,苍术10克,附子10克,陈皮10 克,防风15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水 煎服。
复诊:服止方三剂后,腹痛腹泻明显减轻,
进食后欲泻的程度亦明显好转,因此,进
食量倍增。又连服七剂后,诸症消失,追
1治法:
2配伍:
熟地 大补阴血,益精填髓 温补肝肾 祛筋骨之
鹿胶 温肾壮阳,补血益精 强壮筋骨 寒邪痰滞
肉桂 温经 入脾经,温煦肌肉
炮姜 散寒 祛血脉、肌肉之寒邪痰滞
白芥子 善走皮里膜外,祛关节寒邪痰滞
麻黄
祛肌表之寒邪痰滞
生甘草 解毒,调和诸药
2019/12/12
课件
31

方剂学温里剂-PPT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PPT课件

小儿下肢麻痹。
三、方解: 干姜 人参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温 补
甘草
白术
补中气,调诸药
燥湿土,健脾胃 燥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要点。
2、加减:阳虚失血干姜易为炮姜。湿盛白术易为 苍术。 3、服药时饮热稀粥。 4、现代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扩张,胃下垂。
第六章
温里剂
要求:
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2、掌握: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作用,用治里寒证的
方剂,称为温里剂,
1 、组成:四大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
肉桂。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二、治法:回阳救逆
三、方解:
附子
干姜中阳,祛阴寒 益中气,缓和姜、附之辛 热伤阴,回阳之中寓护 阴之旨。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
制附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
煎,只用汤剂,不入散剂,用量在
10~12克之间。
四、比较:
理中丸 温中补虚 吴茱萸汤 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 祛寒燥湿力强,治中焦虚 寒泄泻。 温里降逆力强,治浊阴上 逆呕吐。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伤寒论》

《方剂学》PPT课件:06-温里剂

《方剂学》PPT课件:06-温里剂
喜温喜按,舌淡,脉沉弱或虚弦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①呕吐者,不宜用,甘能助呕。
②湿阻或气滞中满者,不宜用,甘能助湿生满。
③阴虚火旺者,忌用,本方属甘温之剂。
[类方鉴别]
理中丸 温、补、燥结合,方中配白术,长于健脾燥 湿,主治偏于中焦虚寒兼寒湿所致的满、痛、吐、利,并 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
5.使用注意事项
(1)辨清里寒证的真假,真热假寒证忌用。 (2)素体阴虚或失血者宜慎用。 (3)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调整温里剂的
剂量。 (4)阴寒太盛,服药出现拒药现象者,宜配伍
反佐。
[方药配伍]
理中丸
君:干 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臣:人 参——补气健脾,强壮脾胃 佐:白 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
小建中汤 温、补、润结合,方中配伍白芍,温补阳 气之中兼能益阴血,且长于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兼 阴血不足之腹痛,心中悸烦,发热等。
四逆汤
[主治证病机]
四肢厥逆
肢体失于温养 恶寒踡卧 少
少 阴 病 火不生土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腹痛,呕吐下利 虚
脾肾虚寒

证 阳虚则神衰——神衰欲寐
无力鼓励血脉——脉微细
四肢厥逆,精神萎靡 恶寒踡卧,下利清谷 甚或大汗淋漓,头晕 气短,脉微细或欲绝
以大辛大热之 品为主组方
亡阳虚脱者配 人参益气救脱
(3)温经散寒
阳虚血弱 寒凝经脉
手足厥寒 肢体疼痛 阴疽
4.组方配伍要点
温经散寒药配伍 温阳补血通脉药
温热药(祛寒)
配伍
因 为
温补阳气药(补虚)
寒为阴邪,易伤 阳气;阳虚则阴 盛,阴盛则生寒
里 阴寒之邪, 中焦虚寒证 阳衰阴盛证

方剂学:温里剂四逆汤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四逆汤课件

2023
PART 03
四逆汤的制备与使用方法
REPORTING
制备方法
药材准备
准备好炙甘草、生附子 、干姜和生附子等药材 ,确保药材的质量和新
鲜度。
煎煮过程
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 入适量的水,浸泡30分 钟,然后煎煮1小时。
过滤与沉淀
将煎煮好的药液过滤, 去除药渣,再将药液沉 淀一段时间,取上清液
REPORTING
药物组成分析
总结词
温里剂四逆汤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
详细描述
温里剂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中药组成,其中附 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干姜可温中散寒、回阳 通脉,炙甘草则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药理作用机制
总结词
温里剂四逆汤通过多种药理机制发挥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药效学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等方法,对四逆汤的药效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其对心血管系统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阻力的作用,并能改 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等。
临床应用研究
适应症与应用
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阳 虚证及阳气暴脱的危重证候,如 心衰、休克、虚脱等,也可用于 治疗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
温里剂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和阳气虚脱 的急危重症。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温里剂四逆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如畏寒肢 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对于阳气虚脱的急危重 症,如心衰、休克、虚脱等也有显著疗效。然而,由于附 子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妇禁用, 且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煎煮时间,以确保安全有效。此外, 对于热证、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此药。
等疾病。
临床案例分析

中药学方剂学ppt14.温里剂课件

中药学方剂学ppt14.温里剂课件
(汤剂又名人参汤)
小建中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甘草、 生姜、大枣、饴糖]

温中祛寒·小建中汤


主治: o 虚劳里急(中焦虚寒,肝脾失调)
o 虚劳悸烦(气血不足) o 虚劳发热(营卫不足)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温中祛寒·小建中汤


方解:
君:饴糖——益气养阴,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各论
(六)

概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 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 治疗各种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为温里剂。
(属八法中之“温”法)

概述·分类


1)中焦虚寒————温中祛寒 2)阴盛阳衰————回阳救逆 3)阳虚兼血虚受寒——温经散寒

概述·使用注意


随证加减:
寒甚加干姜; 气滞加木香; 便溏加白术; 虚甚加人参、黄芪、当归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呕家;吐蛔;中满者, 忌用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


主治: (1)少阴病(少阴寒化证) (2)亡阳证
功用;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四逆汤


方解:


辨清寒热真假; 素体阴虚,有失血病证者慎用; 因时、因地制宜; 配伍反佐药或运用反佐法; 虚寒证者宜配合补阳剂施治
理中丸(《伤寒论》)
[干姜、人参、白术、甘草]
温Leabharlann 温中祛寒·理中丸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13
小建中汤
《伤寒论》
——滋养强壮剂 ——“甘温除热法”之代表方
甘温除热法:以甘温滋补治“内伤发热”
之法(人参、黄芪、炙甘草、饴糖、
当归……)。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14
• 主治: 1、虚劳里急腹痛(慢性虚寒性腹痛),伴
见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 病机:中焦虚寒+肝脾不和
二、适应证及治法
外寒直中 寒从中生
寒在经脉 温经散寒
里 寒 证
寒在脏腑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中焦虚寒 肝经虚寒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1
三、分类
1 温中祛寒:用于中焦虚寒证。 2 回阳救逆:用于阳衰阴盛证(亡阳证) 3 温经散寒:用于寒凝经脉证。
5
理中丸
《伤寒论》
-中焦虚寒的基础方。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6
理中丸
干姜
1/22/2021
白术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人参 甘 草
7
组成 干姜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主治 中焦虚寒证
典型证
吐利冷痛 出血
兼变证
小儿慢惊 胸痹 病后多唾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8
理中丸--治法与方解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27
辨证要点: 巅顶头痛,夜半转剧,天明渐减,痛时
欲吐,四肢欠温,吐涎沫,舌淡,苔白滑, 脉弦迟。
食后欲呕,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 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1/22/2021
温补 中气
君 干姜 温中祛寒 臣 人参 益气健脾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祛健 寒脾
佐 白术 健脾、燥湿 使 甘草 补中、调药
1/22/2021
温补并行,以温为
主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9
加减变化及附方: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2)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19
随证加减: 1、 寒甚加干姜 2、气滞加木香 3、便溏加白术 4、虚甚加人参、黄芪、当归。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20
使用注意: 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21
比较:
温 中
理中汤 :以干姜为君,重在温中 祛寒,以治寒为主;
纳பைடு நூலகம்
楂曲理中汤
运 升 脾不升清:腹泻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降 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

砂半理中汤
常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10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 :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2
四、使用注意
1 辨辨清病位、真假; 2 三三因因制制宜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3 拒拒药药处处理理:热药冷服或反佐配伍。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3
第一节 温中祛寒
一、适用证:中焦虚寒证
阳虚失温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中 焦 虚 寒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4
二、现代药理研究
温中祛寒方能促进和加强胃肠道 的消化吸收功能,间接地补充热量, 人体机能不足的状况,可适应于人 体功能减弱,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减 弱,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能量代谢 降低,热量不足的病证。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5)唾涎沫:+益智仁、山药
(6)兼风寒表证: +桂枝(桂枝人参汤)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11
使用注意: • 湿热内蕴中焦或阴虚者禁用。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12
方歌:
理中丸主温中阳, 人参甘草术干姜。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24
• 3、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补虚散寒力峻,兼降逆止呕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方歌: 大建中汤蜀椒姜,配以参饴建中阳, 脘腹剧痛有头足,呕不能食此方良。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25
吴茱萸汤
《伤寒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 常用方。
祛 寒
小建中汤 :以饴糖为君,重用芍药, 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以治虚为主。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22
• 附: 1、黄芪建中汤(小建中+黄芪) ——侧重于甘温益气 ——阴阳气血俱虚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23
• 2、当归建中汤(小建中+当归四两) —— 偏于和血止痛 ——主产后虚羸腹痛。
佐使
甘草(炙)-甘温益气
生姜、 大枣-健脾益胃,调和营卫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18
配伍特点:
以温养补虚、缓急止痛为主,寓 酸甘化阴、辛甘化阳之意,气血并 补,阴阳并调。 注意:
重用饴糖(100g),芍药(30g)、 桂枝、炙草亦不得少于15g。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16
生 姜
桂 枝
芍 药
甘 草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大 枣
17
• 组成: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方解: 君 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臣 芍药——1、养阴柔肝;
2、+饴糖,酸甘化阴。
桂枝——1、温助中阳;
2、+饴糖,辛甘化阳。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26
吴茱萸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胃气上逆 食谷欲呕
肝 浊 寒凝气滞 胃脘痛,喜温喜按
胃阴 虚上 寒逆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浊阴随胃气上逆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脾不升清 下利
干呕吐涎沬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舌、脉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2、虚劳发热等虚劳诸证。伴见咽干口燥,
手足烦热,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 。
1/22/2021
方剂学温里剂专题知识讲座
15
小建中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寒凝
中肝
土虚木乘
焦脾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舌淡,脉细弦
虚不
血虚失荣 心悸,面色无华
寒 和 化源匮乏
阴血不足 阴虚内热 心烦,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1/22/2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