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说课稿完美版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篇一:《赤壁赋》说课稿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理解文中体现出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体会课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人称他的这幅作品是“天下第一行书”,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们今天要接触的这位文学大家苏东坡他一样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今天我们就要回溯到千年之前,回溯到黄州赤壁的那一个月夜,去走近这位宋代的大文豪。
二、“赋”的知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他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这个赋就是最早的“骚体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汉代也是“赋”这一问题最兴盛的时期,这时的赋多用于歌功颂德,排比铺张因此被称为“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由于这种歌功颂德的作品出现久了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因此就出现了抒情小赋如三国是曹植的《洛神赋》。
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骈赋、律赋,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并且讲究声律、江淹的《别赋》、向秀《思旧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赋发展到唐代,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影响下。
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文赋”出现了。
文赋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运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一篇文赋。
三、作者了解。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明确了要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应该结合作者的生命体验。
赤壁赋说课稿6篇
赤壁赋说课稿6篇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
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
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 教学步骤:两课时二说教法、学法《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
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
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
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后赤壁赋》教案一中高中部勇军一、教学目标:1、翻译全文(预习任务)2、学习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点(布置学生自己归纳总结);4、,分析作者情感线索,把握轼的对人生的感悟:处困境而能超脱。
二、难点重点: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2、赏析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情感。
3.化鹤部分分析。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走向成熟林语堂先生写作的《东坡传》,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样的东坡,鲜活于林语堂笔下,千年以降,尤让人崇慕不已。
看了林语堂的这段话,实在想不起还有更能概括轼传奇人生和其崇高人格的话语。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被贬的生活使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后赤壁赋》说课稿
《后赤壁赋》说课稿《后赤壁赋》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与设想1、说教材这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因此,它具有赋的音韵美但它还有更突出的特点:文短意深,处处关情就是作者透过文字折射出的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不容易把握的,特别是最后道士化鹤更是理解的难点讲授一篇文章,不外乎就是抓住表现技法和思想情感,所以我在分析课文时要紧扣文本,抓住文中的词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因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抓住文中的相关信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原因,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而结尾道士化鹤意蕴隐晦,作为教学的难点2、教学设想及思路教授本课的教学思路是:课前自主学习、整体感悟——课堂品析与探究——拓展延伸(1)课前自主学习本文短小精悍,对于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不太难,计划一课时完成所以安排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借助练习册中的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部分虚词和实词因为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所以在授课前进行堂上小测,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一来可督促学生预习,二来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便于查缺补漏(2)导入的设计关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的那段历史,学生已经很熟悉,所以关于本科的背景资料不必细讲导入本课时,简单回顾《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提出问题:时隔三个月,苏轼重游赤壁,面对眼前的景象,思想感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入新课(3)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对于重难点的突破相当重要,如果设计大量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变成了满堂问,不仅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妨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更会把学生问晕所以,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本文主要解决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复杂与道士化鹤的寓意两个问题据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体会情感是如何变化的2游玩已结束,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含义吗?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已经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了学生在品析文章探讨以上两个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卡壳”的情况,于是在探究这两个问题时我设计了几小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这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中灵活处理,抓住学生的分析及时提出、适当点拨这些问题如下:①作者游之前为何而乐?②游赤壁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结合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游褒禅山记》中“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③反而登舟时“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这反映了作者何种心情?(结合《前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①为什么要写鹤而不是其他飞鸟?②梦中道士化鹤、道士最终不见与“放乎中流,听其所止”在情感上有联系吗?(前三个小问题是由第一个探究题派生出来的,后三个小问题则对应第二个探究题)(4)拓展延伸:阅读苏轼同一时期的作品,抓住一些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定风波》作者的情感及形象,回顾《西江月》《浣溪沙》《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优美的山川风物,而且融情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志趣融入写景之中。
《赤壁赋》是一篇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__,__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__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
特别是__中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很难弄懂。
该阶段的学生在文言词汇上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单独处理__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__。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__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第一篇: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1一、导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文章串讲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
(正音、评价)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
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
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薄诸(“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板书:起雅兴而游乐)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
(齐读这一部分)(“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
为何如此?水落石出。
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
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异同;(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阐述《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2)对比前赤壁赋,探讨两篇赋文的异同;(3)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3)阐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或短文创作;(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3)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后赤壁赋》,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及其它代表作品;3.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后赤壁赋》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由于本文是选修教材的课文,我们认为选修课 在执教时应与必修课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自我学习、自我 积累。 (2)、教学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多,知识性 更强。 (3)、要在一般性的文本理解基础上突出理解 文本背后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怀和文化现象。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认为本课应该以下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所说的《后赤壁赋》是粤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第四 单元基本阅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从形式 上属于赋和骈文,而从内容上则侧重在知识 分子心灵的呈现。苏轼的《后赤壁赋》从形 式上表现了苏轼在特定历史景观中思 想的突围与灵魂的升华。
B.指出下列“诸”字的 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投诸渤海之尾, 隐士之北。 (3)、臣尝闻大王好 乐,有诸?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 词 (1)、是岁十月之望。 (2)、曾日月之几何。 (3)、攀栖鹘之危巢
4、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 (4)、横江东来
(1)、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寓意。
二、 教学设计
由于本文是不可多得的美文。在整个教 学中我们所选用的办法主要是诵读法,并围 绕着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思想进行设问,引导 学生更深层面的理解课文。具体设置为六部 分:导入课文——一读梳理文言知识——二 读理解文意——三读品味语言——小结课 文——布置作业。下面作具体说明。
6、作业:联系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以“我心中的 苏轼”为话题,写一篇感悟。字数在700字以上。
苏轼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名人。他面对 生命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旷达自适, 为后人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优美诗篇。他又 是一位奇才、通才,在文化艺术上多有建树。 后世的人们对苏轼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 年而不衰,希望通过这次作业,让学生在学 习课文,查找资料的基础上,更多的去了解 我们这位文化名人。同时也可利用这一作业 反馈本课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后亦壁赋说课稿
《后赤壁赋》说课稿张益民一、教材分析1、从新课程的教材编排体系来看:《后赤壁赋》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
《唐宋散文选读》属于选修中的“诗歌与散文”板块,《语课程标准解读》告诉我:本板块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唐宋散文选读》的教师用书〉也确地说:“学习本册,要求注意‘审美、情操、价值观的培养与启发”,“从而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和人生理想”。
这与“诗意语文”的理念也是相通的,“诗意语文”以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为目的。
而《后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应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2、《唐宋散文选读》共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文体不同,分别按“游记”“传记”“书信”“赋与骈文”“论说文”编排,教师用书明确说明这是本册选修课本的编排的“经度”所以,了解唐宋赋的文本特征”也是本课教学目标。
3、从本篇课文来看,结尾段鹤化道士的情节,学生难以理解其深意,但又正是苏轼思想、态度的重要表现处,必须帮助学生理解。
4、课程标谁对必修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有如下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现实是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得大大不够,文言句试也掌握得不太好。
所以这些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仍是学习本课的一个目标。
由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唐宋赋的文本特征。
(2)能力目标:增强文言语感;体悟文章景语与情感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
其中,第2、3点为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鹤化道士情节为难点。
二、教法“诗意语文”课堂以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自我体验为基本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吟味、大胆创新为基本原则。
《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
《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后赤壁赋》,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理解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理解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中生僻字词的释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体验作者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文本。
3. 讲解课文:针对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变化,总结文章主题。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文中描绘的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
3.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课堂管理、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
八、拓展延伸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与《后赤壁赋》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领会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文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写作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句层面的困难。
3.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分析文章结构,阐述苏轼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
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解读苏轼的儒道兼济思想,进而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苏轼。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了解骈散结合“以文为赋”的语言特点(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有机交融(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重点:(1)诵读感悟,吟咏品味(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后赤壁赋》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后赤壁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名称《后赤壁赋》1.2 适用对象本教材适用于高三年级的学生。
1.3 教材简介《后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杰作之一,作者是南朝宋代文学家曹操。
该篇赋描绘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感叹自己尚能逍遥于江湖之间的壮志豪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失去的荣光和遗憾的思念之情。
本教材通过分析文中的词语、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文,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1.4 教材目标通过对《后赤壁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了解并分析《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理解文中的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后赤壁赋》是一篇赋体作品,全文由七十余段构成,包括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独白,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失去的荣光和遗憾的思念。
以下是文本的几个关键点:1.曹操赞美当时状况,表达了他对权术的敬畏和对士兵的赞扬。
2.描绘赤壁之战后的沉寂景象,表现了曹操的失落和遗憾之情。
3.描写江山沉浮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时代的反思。
2.2 词语解析在《后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众多的意境丰富的词语,例如:•逸兴:形容放松心情,追求自由自在的情感状态。
•浩荡:形容气象万千、壮丽辽阔的景象。
•忧郁:形容心情沉重、忧虑的情感状态。
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3 句法结构与修辞手法《后赤壁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例如:•对偶句:通过将两个相对的概念进行对比,以达到表达情感或突出观点的效果。
•对仗句:通过在句子中运用相同的词语或形式,以达到平衡和韵律的效果。
通过学习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美感。
三、教学方法3.1 细读教学法通过逐段细读《后赤壁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每个细节,包括作者的情感、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等。
后亦壁赋说课稿
《后赤壁赋》说课稿张益民一、教材分析1、从新课程的教材编排体系来看:《后赤壁赋》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
《唐宋散文选读》属于选修中的“诗歌与散文”板块,《语课程标准解读》告诉我:本板块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唐宋散文选读》的教师用书〉也确地说:“学习本册,要求注意‘审美、情操、价值观的培养与启发”,“从而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和人生理想”。
这与“诗意语文”的理念也是相通的,“诗意语文”以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为目的。
而《后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应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2、《唐宋散文选读》共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文体不同,分别按“游记”“传记”“书信”“赋与骈文”“论说文”编排,教师用书明确说明这是本册选修课本的编排的“经度”所以,了解唐宋赋的文本特征”也是本课教学目标。
3、从本篇课文来看,结尾段鹤化道士的情节,学生难以理解其深意,但又正是苏轼思想、态度的重要表现处,必须帮助学生理解。
4、课程标谁对必修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有如下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现实是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得大大不够,文言句试也掌握得不太好。
所以这些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仍是学习本课的一个目标。
由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唐宋赋的文本特征。
(2)能力目标:增强文言语感;体悟文章景语与情感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
其中,第2、3点为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鹤化道士情节为难点。
二、教法“诗意语文”课堂以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自我体验为基本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吟味、大胆创新为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说课稿
设计理念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
因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是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后赤壁赋》为载体,通过以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
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
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 教学步骤: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
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
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
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
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
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学生应该能够找出这些词语来。
)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
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
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
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
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夜游黄泥坂(平静之乐)——划然长啸,悄然而悲(激昂愤懑)——道士化鹤(人格升华,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