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句式: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迫近 /怎样处置(对付) 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可是 什么地方/哪里 顺承关系 于之(兼词)指自己夫人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写“无酒无肴” 的遗憾。 供/准备 你 突然、随时的需要。
第一自然段:
段意:夜游黄泥坂 设疑: 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写了登赤壁前的状况,交代时间、行迹、 游伴、气候。 2、作者泛游前准备了什么? 良朋、美酒、佳肴、好心情——即平静的 快乐。这为游赤壁做好了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重点) 第三段:写江中见鹤,梦见道士化鹤
1(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 这(今义:判断词) 农历每月十五(今义:看) 年(今义:年龄) 状语后置句 已经 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xíng)歌相答】。 环视 以……为乐(意动用法) 主客唱歌,相互应和
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piān)跹(xiān),过临皋之 身着羽衣(名作状/名作动),飘然起舞 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向我作揖 走过
3(b):(予)问其姓名,(其)俛(fǔ)而不答。“呜 省略句 通“俯”,低头 哎呀呀(叹词,表悲哀或 叹息) 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 你的底细 以前,指前一晚
3、“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 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分析动词的 运用及效果。 这一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 的见闻感受。 “履”、“披”、“踞”、“登”、 “攀” 、“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 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 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 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 长啸”?
①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 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②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激昂的乐
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 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
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
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 “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 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 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虽
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
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 逆境中建立的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 坷的超然情怀。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品读黄州的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
作者在巨大的时空之镜中照出了功名的虚幻 我 本多情,便对人生忧患有着更深切更痛苦的感受,而 这种人生如梦的悲哀无可解脱,只能举杯对月,聊以 宽怀。
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划然长啸 无奈、惊叹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听其所止而休
悲伤、恐惧
随遇而安的淡泊
3(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 当时 看 冷清寂寞 正好 横穿江面 从东(名作状)
轮,玄裳缟衣,戛(jiǎ)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 黑裳白衣,形容白鹤身白尾黑 形容声音响亮悠长(今义: 形容声音忽然中止) 擦过 向西飞(名作动) 过了一会儿
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②平静的乐 ③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 为游赤壁作铺垫。
1(b):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
过了一会儿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bó)暮,举网得鱼,巨口细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 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 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 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 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 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 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
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停止的地方 (所字结构)
第二自然段: 段意: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探究:
1、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与初游的景色相同 吗?
提示:描写游览赤壁所见的初冬景物,与初 游的秋景大不相同。
ຫໍສະໝຸດ Baidu
前赤壁
后赤壁
清风徐来,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特点:险峻、冷清、深幽)
2(b):盖二客不能从(予)焉。划(huá)然长啸,草木震动。 省略句 刀突然破物的声音 被震动(被动句)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qiǎo)然而悲,肃然而 忧伤的样子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 恐惧之感 “反”通“返”,返回; “而”:连词,表承接关 焉。 系。(今义:转折连词) 白描手法 写景 相当“于之”, 在哪里(兼词) 放任 相当于“于”,在。 江中心 任凭船
2(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 水流(动作名) 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 就这样 再次 状语后置句
绝壁,陡峭的崖岸 变小(形作动) 才/刚刚 多少(今义:几何学)
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 踏、登(名作动) 拨开草木 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象虎豹一样、象虬龙一样。(名词作状语) 高高的鸟巢 深宫 白描手 法写景 生动表现了苏 轼雄健豪迈的 气度。 提起衣襟 上岸
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 为何乐? 夜月景。“木叶尽脱” 写秋霜之重,秋风之劲; “人影在地”衬孤月之 明。 有乐事、有朋友、
准备
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
歌:唱歌、吟唱(名作动)
写出作者与游伴心 领神会、陶醉于其 中的怡然自得之态。
有情趣
设疑:
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 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 为什么?
7、诗人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 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表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也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 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 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 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 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 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这正是他找到了生活的快 乐和心灵的安慰较为现实的途径的一种表现。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 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
《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 于悲风。——作者悲人生短暂,功业无成。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 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 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食。——从大自然亘古不变的美妙风光中领悟到人生的境界: 应轻物质重精神。苏轼以明月、江水作比,从中引发人生的辩 证哲思,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 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 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 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 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 不可得也。”在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 也称为《前赤壁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后 赤壁赋》。
后赤壁赋
苏 轼
一粒长仅4.5厘米,宽只2厘米的榄核底部, 竟能刻出全首《后赤壁赋》,合共357个字,这 件罕有珍品,乃出自清朝的吊饰。这件珍品会 在2002年6月8日的香港艺术珍宝周末拍卖会上 出售,底价为4000-4500万元。
豪放词派 的开创者
黄庭坚 (诗)
辛弃疾 (词)
“苏黄”
“苏辛”
苏 轼
欧阳修 (散文)
韩 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欧苏”
“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四川眉山) 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 称“三苏”。 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 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
(特点:宁静清幽)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如何理解这句话?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①“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 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美好江山,满目凄凉。 ③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 常,年华逝水的无奈慨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的惊叹。
学习目标:
◇ ◇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鉴赏写景、体悟情 感意境。
◇
品读黄州的苏轼。
赋:古代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 和散文的性质。 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1、铺采摛文: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 不同的方面描写景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 2、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写赋要有所依托,即要 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 著名的赋:《阿房宫赋》(杜牧)、《秋声赋》 (欧阳修)、前后《赤壁赋》。
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
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
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 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 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 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 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 《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 考的名篇佳作。
读了这些诗文,你对黄州 的苏轼有何更深的了解?
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只姿态翩跹的蝴 蝶,那么黄州就是困住苏轼身体的那个茧,它束 缚了他,也成全了他;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 上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那么黄州就是揉进苏轼 身体的那粒砂,它打磨了他,也升华了他。
无喜无悲、超脱旷达、泰 然自适、处变不惊、笑对 人生
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 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 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 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 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②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元丰三年(1079年), 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 (“乌台诗案”),被捕入 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 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 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 后《赤壁赋》和《念奴 娇· 赤壁怀古》。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 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 妹篇。
整体感知
第一段:夜游黄泥坂(写泛游之前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