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深度好文)
【免费下载】李开复向死而生死亡这7个学分我还没修满
李开复向死而生:死亡这7个学分我还没修满这本书的副标题,死亡学分,一共有7个学分。
第一个学分,非常明显的,就是健康无价。
在我平时的生活中,我热爱美食,不爱睡眠,认为睡眠是浪费时间,每天起来回E-mail,给我员工证明我工作多努力。
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是一样重要的。
如果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很多人会认为说,如果你养生,就没有事业了,什么都不要了,过退休的生活,过慢日子吧。
我领悟以后,和几位朋友交流以后,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
每一个人的健康,其实不是要放弃一切。
我们的健康如果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睡眠、压力、运动、饮食。
如果这4点达到即可,对年轻人来说。
你是可以努力工作的,一个礼拜拿3、4个小时维护你的健康,我非常希望在这里告诉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样几乎后悔,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学分,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的。
我们往往把发生在自己身体的事情,一定做错了才惩罚我身上。
其实不见得如此,世界的玄妙我们只了解里面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也许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该多思考当一件事发生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面的启示或者正面的力量。
发生一个灾难,是不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果,而是把它当成因,如果把它当成因,任何的灾难都是学习的机会。
如果我们生病了,是让我们学会生活更健康,也许我们无助的时候,让我们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
也许我们面临死亡才能教会我们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个学会,要珍惜我们的缘份,学会我们的感恩和爱。
一直面对死亡的时候,对于家人对我无私的爱,我当年是多么冷漠。
虽然我告诉朋友说,我一放假就陪我们的母亲,但是我们只有4周的假。
陪母亲5天以后,我就认为我的任务完成了。
一直到我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冷漠,我是以多么敷衍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口中的孝顺。
我觉得真正改变应该有三个层次。
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为死亡修了7个学分
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为死亡修了7个学分作者:杨雪丹来源:《行愿》2015年第03期“除去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这是创新工场创始人、“梦想导师”李开复经历过癌症的病痛折磨之后,在2015年6月27日首映的纪录片《筑梦者之李开复向死而生》的片尾对生活的追问和思考。
这部纪录片,以李开复罹患癌症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人生的重新定位和思考为背景。
片中,李开复自述了历经两个月确诊、6个月化疗、9个月休养的经历,并坦言“一度认为自己活不过100天”的绝望。
李开复更是首度在片中披露了留学时期的家书,第一次哽咽说出欠已故父亲的一句道歉,第一次落泪谈及母子深情,第一次温柔细述对妻子与女儿的亏欠。
李开复除了创新工场创始人的身份,也是曾任职苹果、微软、谷歌三家上市公司的总裁级人物。
在离职创办创新工场后,不仅在形式上对天使投资进行了创新,也借助着他的个人魅力帮助创业者不断成长、成熟。
而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癌症患者。
从人生的巅峰坠入病痛的折磨,从喧嚣抵达沉寂,这是属于李开复的17个月,也是包含了17个月的追问与忏悔。
在纪录片首映礼上,李开复反思道:“健康、亲情、爱,才是永恒。
牺牲健康去换取所谓的成功和梦想,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他还说,以前总鼓励年轻人要去追求什么,现在则不一样了,他认为“年轻人需要放下追逐虚名,关注健康、亲情和爱才更重要。
”除了纪录片,李开复还出版了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在遭受病痛折磨后李开复修到了哪7个死亡学分?李开复的答案是:健康无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理由;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避免名利的诱惑;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为什么?以下是李开复在首映礼中的演讲实录,略经编辑:平时我工作的时候,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包括今天。
我从来没有想到,面临死亡,面临癌症的时候,我心中想过的每一个思念都和我的工作丝毫无关。
有一个很著名的护士看护了很多临终病人,大部分的临终病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李开复向死而生
李开复向死而生:自修的死亡学分2015年6月13日晚上八点多,李开复正跟一个叫做“兄弟会”的组织,聚在北京郊区的一个酒庄里玩德州扑克。
兄弟会的成员都是李开复创建的创新工场所投公司的创始人。
小鱼儿科技创始人宋晨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开复的牌技很好,当晚大家一直打到午夜一点多。
创新工场的人一直催促李开复去休息。
几个小时之后,李开复又飞回台湾去养病了。
按照医嘱,他每个月必须休息半个月,每天晚上九点必须睡觉。
自从2013年9月被查出淋巴癌之后,李开复经过了17个月的治疗,今年2月才重回江湖。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李开复说,目前他的身体情况是,化疗成功了,扫描没有发现肿瘤,但癌细胞还在不断产生,而且产生的速度比常人要快。
“如果我能做好预防,应该不太可能复发了。
”李开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李开复的新书将在今年6月27日首发。
这是他的第六本书,书名叫《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讲述的是他与淋巴癌作斗争的17个月里的故事。
李开复今年54岁,祖籍四川华阳(成都下辖),据李开复的姐姐李开敏在《我的父亲李天民》一文中说,他们的先祖自创刘门教,门生无数,是个书香门第。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有两个女儿。
家里七兄妹,他最小,是父母老来得子,他和他父亲年龄上差了半个世纪。
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他总是抢在姐姐们前面,在病榻前给父亲喂食。
李开复在台湾上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在美国,念过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擅长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
他曾在苹果、微软和Google等担任要职,其中在苹果工作了6年,微软7年,谷歌4年。
在微软和谷歌,他都是负责中国区的业务。
2009年他从谷歌中国负责人任上离职创办创新工场。
他曾经有很多标签,最显眼的是青年导师和网络大V。
但经历过17个月的“向死而生”后,李开复完成了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升级。
在这场扑克大赛之前,兄弟会聚在一起做了一次封闭培训,主讲人是李开复。
他讲的主题是“幂定律”:创业成功者永远是凤毛麟角,大的成功者的成就,比所有小成功者的成就还要大。
李开复:向死而生
从被宣判罹患第四期淋巴癌时起,他只剩下了一个身份———抗癌战士。
从2013年9月到2015年5月,在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中,他与病痛殊死较量,与死神擦肩而过,向死而生。
和死神讨价还价2013年7月的一天,李开复在台湾一家医院做例行体检,医生对他说,你平时工作没有什么规律,年纪又不小了,难得来一次医院,就做个全身核磁共振检查吧。
李开复急着赶回北京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就说:“我的身体好得很,下次吧。
”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太太,硬拉着他按照医生的要求做了一次核磁共振检查。
半个月后,李开复在河北承德参加创新工场主办的创业者论坛会议。
会议中途,他接到了一个电话。
他起身走到会议室外面,四十多分钟后,他面色沉重地交待秘书,通知创新工场的高管开会。
他简短地告诉高管们,他要离开北京一段时间,回台湾处理一件重要的事情。
李开复下了飞机,让接机的司机直接将车开到医院。
医生拿出了他的体检报告单说,你要有思想准备,你再做个复查,你的淋巴系统有一些癌细胞。
“怎么可能?我的身体从来没有过什么不适的感觉,是不是搞错了?”李开复有些失态地大喊着。
在医生和家人的劝说下,李开复在医院进行了多次的核磁共振、胃镜、肠镜检查。
几天后,李开复拿到正式诊断结果:淋巴癌第四期。
“目前的医学水平,淋巴癌是无法根治的。
它会一辈子潜伏在人的体内。
”李开复突然感觉自己什么也听不见了,只看见医生的嘴无声地一张一合。
“这就像我的体内时刻隐藏着一个装着引信的炸弹,只要我一不小心,稍稍逾越了它能承受的界限,它就会把我彻底摧毁。
”李开复仿佛看见死神狰狞地向自己走来:距离很近,约是一百天的时间。
太突然了,李开复那晚站在自家的阳台李开复:向死而生p陈世冰14. All Rights Reserved.上,望着浩瀚的星空,一颗流星从夜空中孤独地划过。
“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这些年我没有时间好好陪陪家人,我要活下去,哪怕有百分之一存活的希望,我也决不放弃。
”和几乎所有癌症患者一样,李开复决心尽力一搏。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篇一: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心得监察部苏崇瑾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许多人常常在抱怨自己的命运,抱怨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抱怨自己没有获得成功,没有荣誉,缺少财富,因而抱怨整个社会的不公平。
其实他们最缺少的正是对自我的理解和对人生未来的追求。
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帮你,真正要面对困难的是你自己。
如果自己都对未来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和努力,那你又怎么会有未来呢?我非常喜欢《孟子·离娄上》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
当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公,越来越发达的网络,让我们看到了有钱人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是什么,他们的娱乐是什么,欲壑难填充斥着大脑,你开始变得焦躁,嫉妒,愤懑... ... 在这个时候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前前后后,想想自己所遇到的糟糕事情,更需要我们反躬自省,而不是怨天尤人。
病魔没有让李开复屈服,反而在他战胜病魔的一年中,看到了人生平时无法看到和体会的哲理。
“活在当下”便是李开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找回了许多过去因工作太忙而忽略了的生活乐趣,重温了朋友、亲人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爱,也有缘重新拥抱了整个世界。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学会忍耐与包容,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在那些我们不能操控的未知中,我们唯能做的只有不断的修善自我,平宁心境,带着爱、带着欣赏、带着觉察去全身心的品味。
保持这样的生活的态度,必定在生活中体会到许许多多的别人未曾发现的美妙滋味和人生领悟。
如果我们始终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或执着于对未来的幻想,我们虽然看起来在经历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却错过了它。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
【篇一:《向死而生》读后感】
半月前跟朋友约定一起读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之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一为找到一位可以畅快分享读后感的书友,二为给自己勇气翻开这本书,三为督促自己不断的阅读。
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勇气和状态。
这就不得不要说一说另外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当时读完《此生未完成》让我心情压抑了几天,所以对于此类书必须用最好的状态我才能一直读下去。
因为于娟的书是依据于日记后期整理而成,所以全书更多的是从发现生病到离开人世的一种记录,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的执着和对过往的反思。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和对过往生活习惯的反思很是感同身受。
读完《此生未完成》之后,它督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但是当我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两本书是大大不同的,有人评论说这是李开复的又一本心灵鸡汤,但我更觉这是劫后余生之后他送给他自己的一本未来规划。
最初看的时候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更希望的是能从这本书中再次找到那种感同身受,好让自己再次调整作息,再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他与病魔作。
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生从今日始初识李开复,缘于很早很早的一档电视节目,当时,我大学刚毕业没多久,进入单位,似乎一切还只是迷迷糊糊的,并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走什么样的路。
无意中看到这节目访谈,别的好象都不记得了,只觉得这个男人很难得的那种绅士,仿佛是什么成功人士在在节目里谈青年人进入社会应该怎么走路。
怎么说的我也没记住,只记得他把青年人未来所要面临的种种情境,分成了两个阶段:一个是生存阶段,大约在35岁左右必须结束;一个是生活阶段,大约要在35岁至40岁的时候必须开始。
或者,以当时自己刚刚步入社会的年龄来讲,35岁40岁还是一个有些遥远的年纪。
但是,这种生命的阶段划分法,从那里开始,就真的溶入了我的思想里。
让自己在一步步走到甚至走过不惑之年的时候,还在不时地反思,自己的生存阶段积蓄了什么,并可以因此过好下半生的生活阶段。
电视节目结束后,李开复,这个名字也开始被我关注,甚至于他的工作、思想和各种经历。
早在十几年前的中国,李开复是个多么稀缺的完美形象,优良的家庭出身,年少负笈留学,名校卡梅的计算机博士,顶尖IT公司的高管,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融汇中西的谦谦君子,愿予青年人无私指导的导师。
李开复除了创新工场创始人的身份,也是曾任职苹果、微软、谷歌三家上市公司的总裁级人物。
在离职创办创新工场后,不仅在形式上对天使投资进行了创新,也借助着他的个人魅力帮助者创业者不断成长、成熟。
而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癌症患者。
2013年9月,李开复对外宣布罹患淋巴癌。
2015年6月30日,与癌症斗争两年的李开复通过微博和网友分享了好消息,晒接受癌症时的多张图片,并透露已康复,称:“我最近两次检查都看不到肿瘤了。
”从人生的巅峰坠入病痛的折磨,从喧嚣抵达沉寂,这是属于李开复的17个,也是包含了17个月的追问与忏悔。
这是一本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之所以能这样谈到与他擦肩而过的死亡并给新书起这么一个名字,他说,人生之所以有他的顾虑就是人都会死,向死而生这四个字有几个意义,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会死,可能把时间浪费,也可能没有照顾自己的健康身体,更可能没有了解身体非常重要。
李开复向死而生的尼尔的总结
李开复向死而生的尼尔的总结
疾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很远也很近,当它悄悄地来临时,你才知道它是多么的无情。
曾经的李开复,26岁博士论文就得到《纽约时报》半版报道,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大学破格授予教职;之后在苹果、微软、谷歌这三大引领世界科技的公司,担任华人中最高层的职务;生病之前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年度百大风云人物之一;是许多年轻人愿意追随的“青年导师”。
现在的李开复说,“如果不是癌症,他可能会循着过去的惯性继续走下去,也许可以获取更优越的名利地位、创造更多成功的故事,癌症把他硬生生推倒,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他的智慧,让他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
李开复以前总鼓励年轻人该追求什么,现在他认为年轻人要思考该放下什么,虚名如过眼烟云,洗去浮华每个人对身边的印记才是真实的。
对于正在打拼的年轻人,他告诫事业和健康不是任选其一,而是可以把每一天活得健康一些,能够吃一些更健康的食物,多睡一个小时,每天坚持运动一下,把压力降低一些。
其实每周多花个4、5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做到更健康,在打拼的同时对待亲情绝对是要平衡一下,在平衡以后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做好你的事业。
他在患病后发的第一条微博:癌症面前、人人平等。
其实不是癌症面前,应该是所有事情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他本人在死亡面前从惊恐到逐渐超然的转变。
读了他的心路历程,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人生短暂,我们一定要有好的正面、正向的心理态度,珍惜每天,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忘记感恩,不忘
记自己的人生目标,每天成长,每天进步,希望世界变得更好。
【精品文档】《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word版本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一)李开复的新书将在今年6月27日首发。
这是他的第六本书,书名叫《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讲述的是他与淋巴癌作斗争的17个月里的故事。
李开复今年54岁,祖籍四川华阳(成都下辖),据李开复的姐姐李开敏在《我的父亲李天民》一文中说,他们的先祖自创刘门教,门生无数,是个书香门第。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有两个女儿。
家里七兄妹,他最小,是父母老来得子,他和他父亲年龄上差了半个世纪。
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他总是抢在姐姐们前面,在病榻前给父亲喂食。
李开复在台湾上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在美国,念过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擅长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
他曾在苹果、微软和Google等担任要职,其中在苹果工作了6年,微软7年,谷歌4年。
在微软和谷歌,他都是负责中国区的业务。
201X年他从谷歌中国负责人任上离职创办创新工场。
他曾经有很多标签,最显眼的是青年导师和网络大V。
但经历过17个月的“向死而生”后,李开复完成了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升级。
在这场扑克大赛之前,兄弟会聚在一起做了一次封闭培训,主讲人是李开复。
他讲的主题是“幂定律”:创业成功者永远是凤毛麟角,大的成功者的成就,比所有小成功者的成就还要大。
而在过去,李开复更喜欢的是跟创业者大谈“世界因我不同”。
“我觉得自己只有100天可活了”李开复的病来得很突然。
201X年暑假的一天,李开复在台湾一家医院做例行身体检查,医生建议说,年纪大了,做个核磁共振全面检查下身体很有必要。
这是李开复第一次做核磁。
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大概是201X年8月的一天,他和李开复在河北承德参加一个会议。
李开复突然出去接了个很长的电话,打完电话后把他和公司的其他高管叫到一起,说台湾的医生让他尽快回台北去复查一下身体。
李开复-向死而生精析解读
李开复,曾任职 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谷歌,2009 年离职 创办创新工场,立足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旨在帮助中国青年成 功创业 曾以最高 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多所世界知名大学获得 誉博士 学位 2013 年当选为 时代周刊 全球最具影响力 100 人
书
从 望到
力
2 放下 ,学会感 在早晨外出散步时,李开复经常会遇到一位扫落叶的老人 刚开始他还以为那是 负责那个区域的环卫工人,后来才听说是附近的住户 有一天李开复对那人说: “谢谢你!这条路每天都扫得很干净,都是你的功劳!”然而那人却对他一笑说: “唉!你不知道!我的心是脏的,所以我总是看到脏的一面,我是在扫我自己的
6 平 分 人 ,合 安排时 曾有人问李开复准备什么时候退休?他回答说:他不打算退休 他的人生主要分 配在三件事情上:一是工作,二是公益,三是家庭 朋友和休闲的时光 随着年 纪的增加,这三者的比例也有所调整 在青年时大部分时间都分给工作,只有很 少的时间留给家人和公益;等到 入中年,减少工作所占用的比重,留出更多是 时光给公益和家人;到退休之后,工作将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的主体,亲情 友情 和自己的闲暇时光更值得他用心去经营 李开复还特别指出工作 生活和公益这三者,都不能降为零,如果工作为零,那 么头脑就会退化,在社会上的话语权,甚至公益的影响力都会下降;如果公益降 为零,那么 就太功利 太自私了,只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如果家庭 朋 友和闲暇时光变为零,生命将缺乏滋润与调节,缺少温暖与爱 那人基本上和一 台机器没什么两样了
二 以正 充实人
·佛法 启 在治疗期间,李开复的朋友看到他深陷于痛苦之中,特地带他拜见了佛教大德星 云大师 这次经历为李开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
当大师问他人生目标是什么的时候,李开复不假思索地回答,他长久以来的人生 信仰就是最大化影响力和世界因我不同 在他看来,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 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 一个人的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 发挥效应,李开复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但大师看来,这样是非常危险的 “世界因我不同”,这个想法其实很狂妄 什 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是一种追逐 名利的表现,问自己的心,这种粉饰何尝不是自己骗自己呢?人生难得,不必想 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错了 最后大师的每一个字都落在李开复的心 田里:“面对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 ,病痛最喜欢的就是担心 悲哀和沮丧 病痛最怕的就是平和 自信,以及对它视若无 ” 李开复及其震撼,他才明白自己多年的信念存在着看不到的盲点 我们需要懂得 分辨真正有意义 值得自己奋力去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李开复明白了所追求的“做 最好的自己” “世界因你而不同”,本质上并没有错,但是多年来,名利的浮 涨让他不知不觉间偏离了轴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不自知 这 场生死大病开启了他的智慧,使他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圆满的 ·安 剂效应 关于自我信念和能量,李开复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为我们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在二战期间,有位著名的军医提出了安慰剂效应 有一次在手术过程中,他发现 麻 剂用完了,于是不得已用生理盐水代替 令他震惊的是,不知情的伤兵在注 射后,居然真的止住了疼痛,停止了哀号 后来,他通过研究发现患者在服用安 慰剂后,会因为心态与自我暗示让身体分泌静缓症状的物质而发挥疗效 如果患 者对医生高度信赖,好转的效果会更明显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通用10篇)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通用10篇)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篇1之前翻看过这本书,当时为什么买本书也记不清了。
但大概原因跟我此刻的心情差不多,不然此时我也不会再次拿起这书。
我虽然没有李开复这么严重的病,但也逃不开病情的折磨,前段时间我查出来了四项病,我已半信半疑的状态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我还是反思了一下,自己目前的所有病情都与以前的饮食、生活作息密切相关,自己又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一个警告。
李开复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压力太大,精确时间。
这其实是很多人目前都有的同感,时间很重要,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总觉得会失去很多。
我在这看书,他在那感悟,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反省,而不是追究过往的一切,一旦追究起来,谁不是长篇大论,但提到反省,又是闭口不谈,过后也许还是一如既往。
说到每个人的思维,我有时确实不能理解医生所说的≥2的这种表达模式,但听李开复这样一讲,他们当时所考虑到的东西,跟当事人是不一样的。
”过去,我会以我的角度当面提出质疑,但我越来越清楚,每一种认知、观点、立场不同,无关是非对错。
有了这种理解,可以避免许多争辩的烦恼,在医疗专业上,我会尽力配合医生。
”这让我想到,最近因生病检查而跟医生发生的口角,深感惭愧。
对于人生的迷茫,不在于别人给我的信息,而在于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误解,再放大,才会导致自己的内心不得平复。
对于生活的的追求,更是如此,当你突然开始羡慕一个人,对方的所有动向,你都会觉得恰到好处,非常向往,却忽视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面貌。
认清自己的现状,热爱自己的生活,才不会被太多的外界干扰。
本是个动荡的年龄,却又随波逐流,你不难过,谁难过?长时间的不看书,太容易让我陷入一个知识枯竭的状态,无法想通很多事,便形成恶心循环,久久不能逃出这个怪圈,才会引发各种因思考欠缺的事情。
当合上书的那一幕,想的最多的是网络,因李开复就是一个网络科技伟人,看他的书,很难避开这个圈子,但从中所获取的信息,在之前我也是相当模糊,又一次感触到知识的不足。
向死而生,李开复的7个死亡学分
学分 3 :珍 惜 缘 分, 学会 感
恩 和 爱
一
历 程和 人 生思 考 为背景 进 行 拍摄 的。
其 实健 康 失去 了 ,就 什 么都没 有 了 ,
直 面对死 亡 的时候 ,对 于家 人
片 中 ,李开 复分 享 了 自 己的思 考 :脱 生命 最 重要 ,健康 和 生命 是一样 重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我 无私 的爱 ,我 当年 是 多么冷 漠。 虽然 我告 诉朋 友说 ,我一放 假 就 陪我 们 的母 亲 ,但 是我 们只 有 4周 的假。
去虚 名与成就 ,你 的人生还剩下什 么 ? 的。
与 此 同时 ,李 开复 还推 出了 自己 如果 我们 要维 护 自己的健 康和 生
一
在世 俗 里面 很容 易 陷入 今天 的现 实世
件 事情 的发生 都有 它 的理 由,我们 猿猴 演变出来 的人类 , 就因为被 教导 ,
界 里 面 。 而 面 对 死 亡 ,我 们 反 而 容 易 应该 多思 考 当一 件事 发生 以后 ,是不 孔 子说 的亲情 ,我觉 得这 样 的缘份 , 是有什 么正面 的启 示或者正 面的力量。 真 的是 久 别之 后的 重逢 ,我 们 应该珍 得 到顿 悟 ,了解 生命 的 意义 ,让 死亡 发 生 一 个 灾 难 ,是 不 是 不 要 把 它 当成 惜 人生中的缘份和爱护 。 成 为生 命旅 程 中无 形 的好友 ,温 和提
人 人 平等 ,善待 每 一个 人 ;我们 的 人 要放 弃 一切 。我们 的健 康 如果 简单 来
生究 竟是 为 什 么 ?
我觉得真正改变应该有三个层次 。
最基 本 的是别 人对 你好 ,你感 觉 到 了 这是 感恩 ,再稍 微好 一 点的是 别人 对
基于李开复《向死而生》的死亡教育思考
基于李开复《向死而生》的死亡教育思考摘要:向死而生是为了更好地活,死只是一个过程,人活着就是不断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国人避谈死亡是因为人们觉得死亡会使活着的人与去世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中断。
死亡教育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是缺失的,但却又是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就李开复《向死而生》展开教育思考,探寻如何在现代中小学课堂内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
关键词:向死而生人生价值死亡教育生死观课堂教学在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死亡”二字变得并不陌生与稀奇,当代中小学生可能极少有人经历过家人的去世,但却在网络上能够看到各种人的死亡消息甚至是千奇百怪的死亡方式。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的思想更要与时俱进,况且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中,中小学生情感心理变得更加脆弱与敏感,“抑郁症”、“焦躁症”、“受虐狂”充斥着孩子的生活,致使许多心理脆弱的孩子无法承受眼前的压力,选择自杀或者报复社会等心理。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其到了五十岁才知道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岁之前,对待事情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五十岁之后,仍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是对个人荣辱以及物质追求已经淡然,能够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雅情操。
为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使人能够在五十岁之前就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不为追求浮华,达到孔子的思想境界。
李开复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家、科学家,只可惜再辉煌的履历都阻挡不住癌症的魔爪,但一个在事业上有着顽强拼搏意志的人在病魔面前依旧不会屈服,反而会使他更加看清生命与死亡的关系,看淡生死只想实现人生价值。
在与病魔抗争的一年中,李开复看清了平时无法体会到的人生哲理,其更加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曾经看清生命,如今却要被迫补休死亡学分。
佛家一直强调“因果轮回”,但其实,因未必是果,果未必是因,因与果是可以等量转换的,不要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看成是“果”,觉得自己很委屈很悲催,转换一下思路,或许你自认为不如意的事情只是一个“因”,是一个能够改变未来思路、让自己不断成长的机会。
《向死而生》读后感(四篇)
《向死而生》读后感从网络上得知大病初愈的李开复先生要出一本名为《向死而生》的书,主要讲他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感悟。
本着经历过大悲或大喜的人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毕竟会有其的纯粹的逻辑下,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
老实说,之前对李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单纯的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成功人士。
没听过他的任何一次演讲,没买过他之前出的任何一本书,更不是他微博千万粉丝之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患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将其患病后的感悟写成书,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世界上各自忙碌的两个陌生人。
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使你一口气想把它读完,期间几度想停下来写写感悟,又担心没有完全读完全书而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误解,最终还是在完整的读完后写下这刻骨铭心的感触和共鸣。
我本人自诩是一个记别人名字很差的人,念大学时曾经因为要记住专业100多个同学的名字头疼不已。
对于之前所读过的名著书籍中的主人公,若不是读之前有些许了解,基本上整本书读完,依旧很难记住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不是因为自己读的走马观花,而是对人名有天生的免疫。
但李先生的这本书却使我对自己记忆人名这回事有了新的定义,不是我记不住,是作者提的次数太少。
看完李先生的书,我就知道李先生的太太叫先玲。
李先生在整本书中,无处不提及他的太太,这是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从鬼门关走过一场的人,在他心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他过去拿过多少荣誉,也不是他曾经给这个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亲朋。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想有些事情也许当我们接近死亡那一刻才能深刻的体会。
我们每一个人不会如李先生一样的幸运儿,历经生死,劫后重生。
但我们又是让李先生羡慕的幸运儿,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自去经历生死,看了他的书,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在离死亡还有一段距离时,就了解在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
《向死而生:我的死亡学分》《创新者的处方》
悦读时刻READING
编辑 强 音
书 名:创新者的处方(The Innovator's Prescription: A
Disruptive Solution for Health Care)
作 者:[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
杰罗姆·格罗斯曼(Jerome H.Grossman) 黄捷升
定 价:89.90 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9月
内容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
克里斯坦森,他采用了哈佛商学院在20年研究中总结而出的、在各行业实
践中获得成功的管理创新经验,把颠覆式创新理念引入美国医疗行业研究。
医疗机构需要量体裁衣,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展开创新之举。
作者同
时探讨了医疗保险公司、制药企业、医学院和政府机构在医疗改革中起到
的作用,从社会性角度深入剖析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未来之路。
本书适合于医疗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对医疗界现状感兴趣的普通
大众。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79
201512。
李开复忏悔:向死而生我修的七个死亡学分
李开复忏悔:向死而生我修的七个死亡学分李开复悔过:向死而生我修的七个逝世学分人在尘俗里边很简略堕入今日的实际国际里边。
而面对逝世,咱们反而简略得到彻悟,了解生命的含义,让逝世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老友,温文提示咱们,好好爱惜咱们的生命,不是只渡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仅仅寻求一个实际的功利方针。
谢谢各位,十分感谢今日各位嘉宾的到来。
让我有这个时机跟咱们共享一下我患病的心路旅程。
平常我作业的时分,十分酷爱我的作业,包含今日,我历来没有想到,要面对逝世,面对癌症,我心中想过的每一个思念都和我的作业一点点无关。
有一个很出名的护理关照了许多临终患者,大部分的临终患者最大的惋惜便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同。
咱们每个人都要临死才会想到这样的工作吗?我信任今日的纪录片和我出的书,能论述我个人向死而生的进程。
向死而生自身的意思,便是人在尘俗里边很简略堕入今日的实际国际里边。
而面对逝世,咱们反而简略得到彻悟,了解生命的含义,让逝世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老友,温文提示咱们,好好爱惜咱们的生命,不是只渡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仅仅寻求一个实际的功利方针。
逝世学分,一共有7个学分。
第一个学分,十分显着的,便是健康无价。
在我平常的日子中,我酷爱美食,不爱睡觉,以为睡觉是浪费时刻,每天起来回E-mail,给我职工证明我作业多尽力。
患病今后,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是相同重要的。
假如咱们要保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许多人会以为说,假如你摄生,就没有工作了,什么都不要了,过退休的日子,过慢日子吧。
我领会今后,和几位朋友沟通今后,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
每一个人的健康,其实不是要抛弃全部。
咱们的健康假如简略来说,其实便是咱们的睡觉、压力、运动、饮食。
假如这4点到达即可,对年轻人来说。
你是能够尽力作业的,一个礼拜拿3、4个小时保护你的健康,我十分期望在这里告知咱们要爱惜自己的健康,不要比及有一天,像我这样简直懊悔,简直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
我修的死亡学分读后感李开复先生的前半生无疑是开挂了的人生:出生于台湾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1岁赴美国读书,26岁获博士学位,被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供职苹果、微软、谷歌三大顶级科技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等高层职务,曾获美国《时代杂志》年度百大风云人物、品牌中国十大人物,2009年创办创新工场,拥有数千万微博粉丝,是年轻人追随的“青年导师”……然而,52岁被诊断出淋巴癌四期,却让这位天之骄子从天堂跌入了地狱。
手术、化疗、失眠、疼痛让他的身体饱受折磨,愤怒、恐惧、悲伤、绝望更让他在精神上倍感煎熬。
在与癌症艰苦斗争的漫长日子里,开复先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新审视,看到了自己过往的盲点,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善待自己的身体生病前,李开复先生是个标准的工作狂。
他自我要求极高,全身心投入事业开拓,每天日程安排十分紧凑,习惯于冲刺、赶场,吃饭狼吞虎咽,坐在车上忙着处理文件,出门散步时脑子里还在想事情。
他承诺所有员工,收到邮件十分钟内一定回信,即使是半夜也是一样。
出差尽量选择夜间航班,下了飞机立即洽谈公事。
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他严重失眠,不得不靠吃安眠药才能睡着。
感到精力不济时,就用猛喝咖啡来提神。
他长期受痛风、便秘的折磨,还因为免疫力下降,几次患上带状疱疹。
尽管身体不断发出警告,他却舍不得停下来看病、休整,甚至连运动都觉得是浪费时间,直到查出癌症,才打破了“铁人”的神话。
痛定思痛,开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领悟到透支身体的严重性。
虽然紧凑的生活让自己活得精彩,但无形的压力却会慢慢累积在身体里面,滴水穿石地侵蚀着身体的健康。
如果长期的紧张与压力无法纾解,身体就会亮起红灯,甚至全面罢工。
如何调整身体状态?开复先生介绍了“四个八十分”的自我管理法则,从饮食、运动、睡眠、减压四个方面进行调节,达到互补均衡。
李开复:向死而生
李开复:向死而生与病魔抗争17个月后,李开复,6月27日推出感恩之作——《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将他自2013年9月得知罹患淋巴癌以来治疗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以及死亡线上回来的人生思考与读者坦诚相见。
对话星云大师:生病之前,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百大人物”之一,我意气风发地赴美受奖,自认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然而,吊诡的是,领奖回来没几个月,我就发现自己生病了。
病中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风暴中,再大的影响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帮不了忙;在诊疗间、在病床上,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随时可能在呼吸之间顿失所有的病人。
那时候,我常常怨天怨地、责怪老天爷对我不公平,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喊:“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这是因果报应吗?”我是天之骄子啊!我有能力改变世界、造福人类,老天爷应该特别眷顾我,怎么可能会把我抛在癌症的烂泥地里,跟一群凡夫俗子一样在这里挣扎求生?朋友看我很痛苦,特地带我去拜见星云大师,并在佛光山小住几日。
有一天,早课刚过,天还没全亮,我被安排跟大师一起用早斋。
饭后,大师突然问我:“开复,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人生信仰: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这个信念像肿瘤一样长在我身上,顽强、固执,而且快速扩张。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大师笑而不语,沉吟片刻后,他说:“这样太危险了!”“为什么?我不明白!”我太惊讶了!“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
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大师说得很轻、很慢,但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
“什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想想,那其实是在追求名利啊!问问自己的心吧!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听到这里,简直像五雷轰顶,从来没有人这么直接、这么温和而又严厉地指出我的盲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深度好文)? 提示:点击上方'读书'↑免费订阅2013年9月,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度退出公众视野。
阔别17个月后,6月27日,李开复携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再度归来。
在新书发布会上,李开复讲述了自己生病后,在死神阴影下所修的7个学分。
在健康面前,一起思考:脱去虚名与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领英用户(LinkedIn Member)李开复,创新工场CEO,Google前副总裁。
6月27日下午,纪录片《筑梦者之李开复忏悔录》举行首映。
与此同时,李开复还推出了自己的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他在现场演讲中说,死亡共有7 个学分:健康无价;一切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经得住诱惑;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以下是李开复的演讲实录:谢谢各位,非常感谢今天各位嘉宾的到来。
让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生病的心路历程。
平时我工作的时候,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包括今天,我从来没有想过要面临死亡、面临癌症。
而我心中想过的每一个思念都和我的工作丝毫无关。
我们每个人都要临死才会想到这样的事情吗?我相信今天的纪录片和我出的书,能阐述我个人向死而生的过程。
向死而生本身的意思,就是人在世俗里面很容易陷入今天的现实世界里面。
而面对死亡,我们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们,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不是只度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只是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
1健康无价Health Is Priceless第一个学分,非常明显,就是健康无价。
在我平时的生活中,我热爱美食,不爱睡眠,认为睡眠是浪费时间,每天起来回E-mail,给我员工证明我工作多努力。
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是一样重要的。
如果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很多人会认为说,如果你养生,就没有事业了,什么都不要了,过退休的生活,过慢日子吧。
我领悟以后,和几位朋友交流以后,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
每一个人的健康,其实不是要放弃一切。
我们的健康如果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睡眠、压力、运动、饮食,如果这四点达到即可。
对年轻人来说,你是可以努力工作的,一个礼拜拿三四个小时维护你的健康,我非常希望在这里告诉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样几乎后悔,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2一切事物都有理由Ever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第二个学分,其实一切的事物都有他的理由。
我们往往把发生在自己身体的事情,归咎于一定做错了才惩罚我身上。
其实不见得如此,世界的玄妙我们只了解里面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也许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该多思考当一件事发生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面的启示或者正面的力量。
发生一个灾难,是不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果,而是把它当成因,如果把它当成因,任何的灾难都是学习的机会。
如果我们生病了,是让我们学会生活更健康,也许我们无助的时候,让我们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
也许我们面临死亡才能教会我们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3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Be Grateful第三个学分,是要珍惜我们的缘分,学会感恩和爱。
一直面对死亡的时候才意识到家人对我无私的爱,以及我当年是多么冷漠。
虽然我告诉朋友说,我一放假就陪母亲,但是我们只有4周的假。
陪母亲5天以后,我就认为我的任务完成了。
一直到我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冷漠,我是以多么敷衍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口中的孝顺。
我觉得真正改变应该有三个层次。
最基本的是别人对你好,你感觉到了这是感恩,再稍微好一点的是别人对你好你要回报他。
但是真正第三个层次,就是主动、不要求回报地去付出关怀,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我有这样的家庭,我的父母、姐姐、妻子、女儿都是不要求回报的。
无论我怎么对待他们,无论我是因为事业把家庭从美国搬来了中国大陆又搬回美国,再搬回中国大陆,又迁回台湾,整个过程对他们是多么煎熬,我只想做好我的事业。
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能和亲人在一起,他们能这样对我们,这不是猿猴演变出来的人类,就因为被教导,孔子说的亲情,我觉得这样的缘份,真的是久别之后的重逢,我们应该珍惜人生中的缘份和爱护。
所以我生病以后我就决定说,我要改变我的方式,每一周不但要陪我的妈妈,还要陪我的姐姐。
我到了台湾,花更多的时间和我爱人在一起。
我女儿要考大学,我帮她做各种准备。
后来有一天她弄了一个刺青,刺了一个try,这就是我没有付出足够教育的结果。
然后她学业情况上升了,也被大学录取了,然后又把try变成了stay gold,我认为我自己是发光的黄金。
父母的爱,也许我很难直接给他们回报,但是至少对妻子女儿,过去的17个月,我做的一些事情,也让我学会如何感恩,如何爱,如何直接表达。
父亲节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是我女儿亲我的照片,我鼓励更多的孩子亲他们的父亲。
我看他们的留言,很多女孩子说这么大了,怎么好意思,父亲很威严。
爱不是藏在心里的,是应该表达出来的,如果没有表达,以后没有机会的话会很后悔。
4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Live in the Moment 第四个学分,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
我的癌症是淋巴癌四期,我认为我的生命并不长了。
当时我也想到,如果我的生命真的只有100天了,我会怎么样度过这个时间?我的结论和看护临终病人的护士是非常相似的。
我的结论是说,我要让我的亲人知道我如何爱他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特别难忘的时光,无论是和妻子去我们蜜月的地方,或者和孩子去一个我们过去特别快乐的地方,怀念回忆过去的美好,去吃我们爱吃的东西,做我们爱做的事情,这才是活。
我希望活的时候,能全心全意每一刻活着,不只是脑子不停想我的公司,想我的事情。
开始看世界其实是充满了美好的东西的。
稍微偶尔慢一下,能活在当下,才能体验到这些美好,才能感觉自己没有白活。
我活了50多岁,一直没有分清什么是桂花、什么是茉莉花等等。
我只知道他们都有香味。
有一次我到朋友家这是什么味?他说桂花,什么时候种的?他说种了很长时间了。
慢下来的时候,才会感受世界的美好。
这是美食,这是我们最爱的酒,最漂亮的衣服,留到哪一天才会穿。
我鼓励你们,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推到以后,别说将来,找机会,还有一天等特殊的日子,我希望我们都活在当下。
今天为什么不能成为那个特殊的日子呢,让每一天都成为最特殊的一天。
我觉得人生如果这样活下去,不仅仅是最后的一百天,而是每一天都这样活下去,一定会非常圆满,丰富。
5经得住诱惑Resist Temptation第五个学分,经得住诱惑。
我们小的时候,我父亲跟我们说,不要爱钱,对财富来讲,越多越好,但是不要贪婪地想得到更多。
中国有一个通病,特别爱美。
我们看到这么多古时候的皇帝,各方面的慈善家,做的各种事情都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好。
我父亲留给我10个字,有容则乃大,无求则更高。
人死留名,我们希望做好的事情是对的,但希望留名没有任何的必要,除了孔子以外,有哪个人被大家都记住了。
我相信我们每一位50年以后都没有被别人记下来。
当你特别纠结自己“名”的时候,或许刻意,或者不刻意,都会让自己追求名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比如说之前我告诉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做最好的自己。
这个话没有错,但如果把最大化影响力这个词发挥到极致,每天机械化衡量影响力有没有提升,有没有人听我的演讲,成为我的粉丝。
当我生病前的几年,越来越顺,越来越有更多人喜欢把我当成他们的导师。
一方面出于善心的帮助年轻人,但是不可避免的,每天的追随希望有更大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好的吗?要一点名没有关系,我和清云大师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告诉我,其实人是禁不住诱惑的。
你要影响力的目的就是让世界更好,不断做好事情,不断衡量,我和别人都做好事就够了,为什么算我卖了多少本书,有多少粉丝呢?这样的过程,让我发现,虽然我认为我一直追求的方向和建议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特别机械化地追求效率,衡量每一天的结果,会让我们变得更冷漠无情。
所以我发现,虽然我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过度追求名声,让我走偏了。
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Be Nice to Everyone第六个学分,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当你追求每一件事情影响力最大化的时候,你就想认识更多聪明的人。
见创业者只见最顶尖的,一个青年人找你签字,如果是普通人,你就不考虑,你会见聪明人,成功人,把自己的一圈都变成社会的顶尖人士。
但是我发现,如果真的再继续这么做的话,其实丧失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人是平等的。
当我得了癌症,发的第一条微博,癌症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我慢慢觉醒的时候,我发现任何事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世界的奥妙,不允许我们渺小对人类的评估。
我们凭什么说这个人是普通人,这个人不怎么样,这个企业不会成功,这个创业者不行。
既然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做评估的话,既然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时间允许,我会秉承这样的理念,让我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和一些包括所谓的普通网友交流,每一周见一些想要见我的人,哪怕我们从来不认识,哪怕他们并没有特别光辉的履历。
我建议大家,不要吝啬给别人爱的关怀。
因为你对任何人,优秀的人,普通的人,都是一样的。
你对任何人的微笑,一个行为,都可能帮助别人,帮助生命。
7我们的人生是为什么?What's our life for?第七个学分,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我觉得如果我们太狂妄的说,我们来到人生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懂得这么少,这么渺小,凭什么狂妄,我们世界改变了,是更好,还是更不好,每天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评估出来吗?我认为我们不必强求把改变世界作为我们的要求。
如果每天拼命改变世界,那是充满压力的。
我认为来到人间,我们有缘认识周围的人,好好体验人生,结交善缘,做事问心无愧,凭良心,做人真诚平等,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学习,成长,其实那就足够了。
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世界就会变得更好。
如果过去我的哲学更多的是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分秒必争,征求效率做最好的自己。
现在我更觉得说,其实生命里很多东西,并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并没有办法每天衡量,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缘份。
从现在开始,我不再看世界上很多的缺陷,批评他们,我相信每一个平等的生命都是来到这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人只有有缺陷才能学习成长,我们没有权利过分的批评别人,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既然每个人都在持续成长,对于那些曾经伤害我,打击我,或者未来打击我的人,我不但宽恕他们,而且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可能点醒我很多的不足。
我相信人生的生命是与大宇宙连在一起的,我们有责任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