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2.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习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借助“线段图”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追赶”问题,并进一步通过例题学习用“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如何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2.认识简单的图形在帮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并通过图形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图形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行求解.【难点】1.能准确地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量,并在问题与图形中建立准确有效的对应关系.2.理解求解“追赶”问题的一般方法.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1在上面两张图片中,蕴含着什么数学问题?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问题2完成下面的问题:(1)若小明每分钟跑200 m,那么他5分钟能跑m.(2)小明用4 min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 m),那么他的速度为m/min.(3)已知小明家距离学校1000 m,他以250 m/min的速度骑车到达学校需要min.二、知识构建探究活动1追及问题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 m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 m/min的速度出发,5 min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 m/min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思路一(1)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路程,等量关系为:.(2)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等量关系吗?(3)如果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你能用代数式在线段图上表示出各部分吗?思路二结合图形,分析题意可得此题中的等量关系有:小明所用时间=5+.①+=爸爸走过的路程.②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 min,则小明用的时间为(5+x) min.根据等量关系②,可列出方程:.解得:.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min.探究活动2相遇问题甲、乙两人相距280米,相向而行,甲从A地出发每秒走8米,乙从B地出发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正确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两地的距离.【议一议】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 km/h,七(2)班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 km/h.前队出发1 h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 km/h.问题1后队追上前队用了多长时间?问题2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多长时间?问题3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多少千米?问题4当后队追上前队时,他们已经行进了多少千米?问题5联络员在前队出发多长时间后第一次追上前队?巩固练习1.小兵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7米,小兵先跑4秒,小明几秒能追上小兵?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知识拓展]有的问题由于比较复杂,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容易被理解,这个时候,借助简单的图形,可以使问题中的各种量直观化和明晰化,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图形分析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数学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例】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讲解如何利用简单的图形帮助理解和分析比较复杂的问题,并借助“线段图”解决了一类“追赶”问题.四、检测反馈1.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从它的车头进入600米长的隧道至车尾离开共需30秒,已知在隧道顶部有一盏固定的灯,灯光垂直照射到火车上的时间为5秒,那么这列火车长多少米?2.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沿铁轨反向而行,此时,一列火车匀速向甲迎面驶来,列车在甲身旁开过,用了15秒,再在乙身旁开过,用了17秒,已知两人步行速度都为3.6千米/时,这列火车有多长?五、板书设计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1.追及问题2.相遇问题议一议六、作业布置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51页习题5.9的2,3题.【选做题】教材第151页习题5.9的1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A,B两站间的路程为335 km,一列慢车从A站开往B站,每小时行驶55千米,慢车行驶1小时后另一列快车从B站开往A站,每小时行驶85 km,设快车行驶了x小时与慢车相遇,可列出方程()A.55x+85x=335B.55(x - 1)+85x=335C.55x+85(x - 1)=335D.55(x+1)+85x=3352.小林在铁路旁边行走,速度是6千米/时,一列长300米的火车从他背后驶过来,并从他身旁驶过,驶过小林旁边的时间是20秒,求火车的行驶速度.3.一架飞机在两个城市之间飞行,风速是24千米/时,顺风飞行需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求两个城市之间的飞行路程.4.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高速列车在北京、天津间直达运行时间为半小时,某次试车时,试验列车由北京到天津的行驶时间比预计时间多用了6分钟,由天津返回北京的行驶时间与预计的时间相同,如果这次试车时,由天津返回北京比由北京去天津时平均每小时多行驶40千米,那么这次试车时由北京到天津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能力提升】5.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训练,他们以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8分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需多长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拓展探究】6.A,B两地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速度为120千米/时,乙车速度为80千米/时,经过t小时两车相距50千米,则t 的值是多少?教学反思。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举例解释:对于上述小明跑步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在将时间单位从分钟转换为小时时出现错误,或者在对等式进行操作时忘记乘除法的规则。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题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人在不同速度下开始跑,最后一个人追上另一个人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奥秘。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五章第六节,主题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掌握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2.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追赶小明的实际问题。
3.通过追赶小明的实例,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2.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追赶小明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等式性质和方程求解方法,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以及解方程时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突破:
a.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背后的数学模型,特别是如何将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3.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如速度、时间、距离等关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4.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追赶小明等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4.反思与评价,提升自我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故事背景设定为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小明在操场上跑步,同学们想要追赶他。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追赶小明所需的时间。这样的案例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即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及求解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好这局部知识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应用题及二元一次方程等知识打好根底,因此,这局部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本节选择的是行程问题,它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的策略,丰富学生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学过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已能利用“线段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通过本章前几节的学习,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掌握,已初步感受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领会采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逐步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意志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的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例:小明每天早晨要在7:50以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还有多远?思考1:请大家思考题中的条件有哪些?问题是什么?需要用到哪些公式?思考3:我们通过线段图再来重新回忆这个问题,小明出发5min后,爸爸开始追及小明,最后追上小明〔动画演示〕观察图形,你能找到哪些等量关系呢?答案3:等量关系①小明的路程=爸爸的路程;等量关系②小明的时间-5=爸爸的时间思考4:如果我们利用第①个等量关系求解,可以怎样求解?答案4: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x180x80580=+⨯4x=(2)1000-180×4=280m∴爸爸用了4分钟追上小明,此时距离还有280m远思考5:如果我们利用第②个等量关系求解,可以怎样求解?答案5: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时走了y米5180y-80y=y=720∴爸爸用了720÷180=4分钟追上小明(2)1000-720=280m∴此时距离还有280m远思考6:比照以上两种方法,他们有哪些异同点?答案6:从分析发现第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线段图获得等量关系,直接设问题为未知数;第二种解法的等量关系更加隐晦,间接设的未知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方程的化简与求解,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实例演示:给出具体实例,展示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c.学生跟随: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列出方程,加深理解。
d.知识拓展:介绍一元一次方程在其他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购物、计费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
3.教学过程:
a.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勇于挑战、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设计“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的教学活动时,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掌握如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关键信息,确定未知量。
2.如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1)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给学生举一个例子:小明和小红同时从A地出发,小明的速度为v1,小红的速度为v2,小明比小红早t小时到达B地,求B地与A地的距离d。
(3)让学生思考,该问题中未知量是什么?应该如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操作环节
(1)通过黑板演示和讲解,介绍如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设计一个小游戏:小明和小红在一个L型迷宫中,小明需要追上小红,求小明最短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小红。
3.巩固练习
(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行找出未知量,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路,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
1.通过日常练习和考试,检验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
用能力。
2.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辅导。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主要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通过列方程、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追赶小明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但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将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理解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
通过设置追赶小明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与追赶小明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解题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数学知识。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并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小明每分钟跑60米,小红每分钟跑70米,小明比小红慢多少米?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个问题。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依题意,得:
=24
x x
(24+2)–(24-2)
解方程,得 x =286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86千米.
教师追问:
想一想,这道题是不是只有这一种解法呢?
解: 设汽船顺水航行从甲地到乙地需x 小时,
则汽船逆水航行的距离是(24-2)(24-x)千米,顺水航行的距离是(24 +2)x千米.
做一做:
例2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24千米/时,水流速度是2千米/时,该船在甲、乙两地间行驶一个来回共用了24小时,
求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本题是行程问题,故有:
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平均速度.
但涉及水流速度,必须要掌握: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解:设甲、乙两地的距离为x 千米,
等量关系:汽船顺水航行的距离=汽船逆水航行的距离.
依题意,得:(24-2)(24-x)= (24+2)x
解方程,得:x=11
(24 +2) ×11=286
答:甲、乙两地距离为286千米.
议一议: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2)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1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
12 × 2 = 24 (千米)
答: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24千米。
(3)设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x小时,
由题意得:
12x = 4x + 4
解方程得:x =0.5
七年级数学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__追赶小明教案
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1.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重点找出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通过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一、复习导入问题1: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若小明每秒跑4 m,那么他5 s能跑多少米?问题3:小明用4 min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多少?问题4:已知小明家距离火车站1 500 m,他以4 m/s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几分钟?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第150页情境图,提出问题: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 000 m的学校上学.小明以80 m/min的速度出发,5 min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 m/min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 min):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中找出等量关系:小明所用时间=5+爸爸所用时间;小明走过的路程=爸爸走过的路程.教师:根据等量关系,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指名学生写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 min.根据题意,得180x=80x+80×5.化简,得100x =400.x =4.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 min.(2)180×4=720(m),1 000-720=280(m).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 m。
2.课件出示: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 km/h,七(2)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 km/h.前队出发一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 km/h。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追赶小明_教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2.能力训练要求(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转换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追击问题【教学过程】温故与预习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行程问题主要研究、、三个量的关系。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熊大熊二与光头强的追击视频。
目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动画视频,采用生动活泼的影像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
二、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小明每天早上7:30从家出发,他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
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
于是爸爸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
根据以上情景,让学生作出线段图,并尝试解答题目中的问题。
目的:此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使学生亲身体会到问题的实质所在,明确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教师没有直接提出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使课堂具有开放性,从而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由学生分析,学生画出线段图师生一起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目的:列方程解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及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了数形结合的好处,教学中可以适当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加以渗透,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进行转换的能力。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郑州市第七十三中温亚娟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发展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第二环节:温故知新;第三环节:合作探究;第四环节:当堂检测;第五环节:延伸迁移;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教学流程:环节一、情景导入活动内容:第七十三中1903学生步行去植物园。
女生组成前队,速度为4千米/时,男生组成成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
女生出发一小时后,男生才出发,同时班长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请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目的:通过实际具体活动引起大家的兴趣,提出问题,然后让大家带着疑问和好奇来开始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班长总共走了多远?2.男生什么时间追上女生?3.学校离植物园多远?环节二、温故知新1.若小明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__米路程=速度×时间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速度=路程÷时间3.已知小明家距离火车站1500米,他以4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____分钟.时间=路程÷速度注意:最后一个单位换算问题环节三、合作探究1. 相遇问题:当我们队伍走500米时,副班长发现班级少了小明同学,立刻以100米/分钟的速度回去找小明,而此时小明发现队伍走了,也同时以150米/分钟的速度去追队伍,请问班长和小明多久他们能相遇?解:设x秒后小明和班长相遇。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追赶小明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列出方程,求解未知数,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地求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求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同时,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2.准备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追赶小明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问题可以设置为:小明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行走,小红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追赶小明,请问小红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小明?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的速度变为每小时5公里,小红的速度变为每小时7公里,小红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小明?让学生独立求解。
【教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表格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整理,列方程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和引导逐步领悟并掌握表格设计的方法以及设计恰当的表格有效分析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借助表格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帮助分析、整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球赛积分表问题.1.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2.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其中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生:最后一行,理由是钢铁14场比赛都输了,得了14分,所以负一场得1分.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如果设胜一场得x分,同学们能不能列出方程?生:10x+1×4=24,解得x=2.师:根据每一行的数据都可以列出方程,如果设一个队胜m场,总得分为多少?生:2m+(14-m)=m+14.师:设一个队胜x场,则该队负(14-x)场,则2x-(14-x)=0,x=.师:那么x表示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数吗?二、例题讲解【例1】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 m的学校上学.小明以80 m/min的速度出发,5 min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数学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 m/min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分析: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距离相等.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 min,根据题意,得180x=80x+80×5.化简,得10x=400,解得:x=4.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 min.(2)180×4=720(m),1000-720=280(m).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m.【例2】A,B两地相距6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骑自行车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千米,经过2小时相遇.问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分析:本题涉及路程、速度、时间三个基本数量,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甲的行程+乙的行程=60.解:设乙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甲的速度为(x+2)千米/时.由题意,得2x+2(x+2)=60.解这个方程,得x=14.检验:x=14适合方程,且符合题意.则甲的速度为14+2=16(千米/时).。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2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明追赶问题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教材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对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小明追赶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小明追赶问题的实例。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明追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小明追赶问题的详细情况,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总结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优秀教案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1.能剖析行程问题中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目关系,利用行程、时间与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a 解应用题 .2.会用“线段图”剖析复杂问题中的数目关系,进而成立方程解决本质问题,培育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领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一、情境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名著《西游记》吗?对于孙悟空的故事你必定知道好多吧.有这样一首描绘孙悟空捉妖的诗: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用四分钟;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算准 .请你帮孙悟空算算当时的风速每分钟是多少里?二、合作研究研究点一: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相遇问题小明家离学校 2.9 千米,一天小明下学走了 5 分钟以后,他爸爸开始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接小明,已知小明每分钟走60 米,爸爸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00 米,请问小明爸爸从家出发几分钟后接到小明?分析:此题等量关系:小明所走的行程+爸爸所走的行程=所有行程,但要注意小明比爸爸多走了 5 分钟,此外也要注意此题单位的一致.解:设小明爸爸出发x 分钟后接到小明,如下图,由题意,得200x+ 60( x+ 5)=2900.解得 x= 10.答:小明爸爸从家出发10 分钟后接到小明.方法总结: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重点,对于行程问题,往常借助“线段图”来剖析问题中的数目关系.这样能够比较直观地反应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研究点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追及问题敌我两军相距25km,敌军以5km/h 的速度逃跑,我军同时以8km/h 的速度追击,并在相距1km 处发生战斗,问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几小时发生的?分析:此题相等关系:我军所走的行程-敌军所走的行程=敌我两军相距的行程.解:设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x 小时发生的 .依据题意,得8x- 5x= 25- 1.解得 x= 8.答: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8 小时发生的 .研究点三: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环形问题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 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为360 米 /分,乙的速度是 240 米/分.(1)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跑,问第一次相遇时,两人一共跑了多少圈?(2)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跑,问几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分析:( 1)题本质上是追及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本质上就是快者追上慢者一圈,其等量关系是追上时,甲走的行程-乙走的行程=400 米;( 2)题本质上是相遇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两人所走的行程之和为环行跑道一圈的长,其等量关系是相遇时,甲走的行程+乙走的行程= 400 米 .解:( 1)设 x 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240x=400.解得x=103(.103× 360+10× 240)÷400=5(圈) . 3答:两人一共跑了 5 圈 .( 2)设x 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 240x= 400.解得x=2(分钟)=340(秒) .答: 40 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方法总结:环形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两个人同地背向而行:相遇问题(初次相遇)甲的行程+乙的行程=一圈周长;两个人同地同向而行:追及问题(初次追上),甲的行程-乙的行程=一圈周长.三、板书设计,追赶小明→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环形问题教课过程中,经过对开放性问题的商讨与沟通,学与人类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服困难的勇气.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觉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材通过追赶小明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准备案例分析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节的内容。
例如:小明从家出发,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散步,10分钟后,小华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追赶小明,问小华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2.呈现(10分钟)呈现上述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上述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引导学生通过解方程,找到问题的答案。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3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追赶小明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来进行引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可能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数学方程来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
3.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选择变量和建立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追赶小明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利用实例,让学生动手尝试建立方程,并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追赶小明的案例材料,包括小明的行程路线、时间和速度等信息。
2.准备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计算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解题过程和重点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追赶小明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追赶者,如何计算追赶所需的时间和距离?”2.呈现(10分钟)呈现小明的行程路线、时间和速度等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线段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2.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找出追及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在小学我们就学习过运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你还记得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忆,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追及问题
问题1 教材第150页最上方的彩图及图相关的内容问题.
【教学说明】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加以分析,
尝试完成.
【归纳结论】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快者行走的路程-慢者行走的路程=追及路程.
2.相遇问题
问题2 甲、乙两人从相距18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已知甲的速度为15千米/时,乙的速度为45千米/时,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最后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
【归纳结论】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甲的行程+乙的行程=甲、乙出发点间的路程;若甲、乙同时出发,则甲行的时间=乙行的时间.
3.航行问题
问题3 一艘轮船在A、B两地之间航行,顺流用3.3h,逆流航行比顺流航行多用30min,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6km/h,求水流的速度.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尝试完成.
【归纳结论】顺水中的航速=静水中的航速+水流速度,逆水中的航速=静水中的航速-水流速度.
4.开放探究性问题
问题4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km/h,七(2)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km/h,前队出发1h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km/h,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教学说明】对于问题4,并没有提出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合理的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甲的速度是5km/h,乙的速度是6km/h.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若经过4h相遇,则A、B的距离是_____km;若经过
6h还差10km相遇,则A、B的距离是_____km.
2.甲、乙两同学从学校到县城,甲每小时走4km,乙每小时走6km,甲先出发1h,结果乙比甲早到1h.则学校与县城间的距离是_____km.
3.甲、乙两人都从A地到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5km,先走了1.5h,乙骑自行车走了50min,两人同时到达B地,乙每小时骑多少千米?
4.一船航行于A、B两个码头之间,顺水航行需3h,逆水航行需5h,已知水流速度为4km/h.求两码头之间的距离.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
1.44 76
2.24
3.设乙每小时骑xkm,由题意得:
5×(1.5+5/6)=5/6x
解得x=14
所以乙每小时骑14km.
4.设船在静水中的进度为x km/h,由题意得
3(x+4)=5(x-4)
解得x=16,则3(x+4)=60
所以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60km.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9”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到探究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这篇文章共498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