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追赶小明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课件

等量关系:
小明走的路程+小华走的路程=相距的路程
所用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新知探究
情境引入
新知探究
你知道它蕴含的是我们数学中的什么问题吗?
新知探究
做一做
30
1.若杰瑞的速度是6米/秒,则它5秒跑了________米.
2.若汤姆的速度是7米/秒,要抓到14米远处正在吃食物而
毫无防范的杰瑞需要________秒.
解得
x=10.
答:小明爸爸从家出发10分钟后接到小明.
新知探究
归纳总结
两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称为相遇问题.
往往根据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列方程.如图所示,
甲的行程+乙的行程=两地距离.
新知探究
A,B两地相距6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
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8千米/时,乙的
速度是6千米/时.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距4千米?
答: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新知探究
注意单位统一
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他们以5 km/h的速
度行进.走了18 min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
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 km/h的速度按
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相等关系:通讯员的行进路程=学生的行进路程.
8x
A
8x
A
6x
4
60
4
6x
60
B
B
解:设经过x小时两人相距4千米,根据题意,得
8 + 6 = 60 − 4或8 + 6 = 60 + 4
32
7
解得x=4或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练习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 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 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
解:设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x千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 据题意得 5(3x-6)+5x =150. 解,得 x=9.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例1:小明早晨要在
7:20以前赶到距家
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
天,小明以80m/min的
速度出发,5min后,
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
带历史作业,于是,爸
爸立即以180m/min的
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途中追上了他.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 程,解决问题.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 2.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体会 “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 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强化练习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小华和小玲同时从相距70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 小华每分钟走60米,小玲每分钟走8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分析:先画线段图:
小结:同向而行 ②甲、乙同时走;
等量关系:甲的时间=乙的时间; 乙的路程=甲的路程+起点距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课件

课堂检测
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基础巩固题
1
2.汽车以72 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开向寂静的山谷, 驾驶员摁一下喇叭,4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 速度约为340 m/s,这时汽车离山谷多远?
解:72 km/h=20 m/s,设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谷x m. 由题意,得2x+4×20=340×4, 解得x=640.
小
小
强
彬
相
遇
巩固练习
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解:(2) 设y秒后相遇,则可得方程: 4y+6y=100 解得:y=10
相遇问题—相向而行
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探究新知
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行程问题 ①追及问题:男跑路程AC-女跑路程BC=相距路程AB.
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巩固练习
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小彬和小强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强 每秒跑6米 .
(1)如果小强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 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强能追上小彬? 请用线段图表示!
4x
6x 解:设x秒后小强追上小彬,
课堂检测
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拓广探索题
解:将所有时间设为x小时,
(1)60x+40x=300, (2)
解得x=3. 解得x=2.85.
(3)60x=300+40x,
解得x=15.
(4)
解得x=16.
慢车行驶距离为: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课件

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感悟新知
知识点 1 行程问题
• 1. 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关系式 •路程= 速度× 时间, •时间= 路程÷ 速度, •速度= 路程÷ 时间.
知1-讲
感悟新知
知1-讲
2. 行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1)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①若甲、乙相向而行,甲走的路程+ 乙走的路程= 甲、 乙出发点之间的路程; ②若甲、乙同时出发,甲用的时间= 乙用的时间.
根据题意,得 65z+85(0.5+z)=450. 解得 z=16603. 因此,慢车行驶16603 h 两车相遇.
感悟新知
知1-练
例2 李成在王亮的前方10 米处,若李成每秒跑7 米,王亮 每秒跑7.5 米,两人同时起跑,问:王亮跑多少米可 以追上李成?
解题秘方:此题是追及问题,属于“同时不同地”的 类型,可根据“王亮跑的路程- 李成跑的路程=10 米” 列方程求解.
1. 在行程问题的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中,一个
量已知,另一个量设元,则第三个量用来列方程.
2. 在相遇和追及问题中,若两者同时出发,则时间
相等,利用两者路程之间的关系列方程.
3. 航行问题中涉及顺和逆的问题,只要路线相同,
则路程不变.
感悟新知
知1-练
例 1 A,B 两地相距280 m,甲、乙两人同时相向而行, 甲从A 地每秒跑8 m,乙从B 地每秒跑6m,那么几秒 后甲、乙两人相遇?
感悟新知
知1-练
(1)两车同时开出, 相向而行, 那么两车行驶多少小时相遇? 解:设两车行驶x h相遇. 根据题意,得65x+85x=450,解得x=3. 因此,两车行驶3 h相遇.
感悟新知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上册(2023年修订)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追赶小明》教案一、教材及学情分析追赶小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五章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最后一节的内容。
教材首先由一个实际实例“追赶小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画“线段图”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时是让学生根据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合作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前几节课又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一些运用方程模型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演示追赶过程,更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方程的作用.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已能利用线段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并且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中,已初步感受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气氛较浓.二、教学目标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2.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4.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转换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画出“线段图”找相等关系.2.会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教学难点:借助画“线段图”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四、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 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钟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以180米/分钟的速度去追小明.问题1:爸爸能追上小明吗?问题2: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问题3: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设计说明列方程解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时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了数形结合的好处,教学中可以适当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加以渗透,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进行转换的能力.1.亲身演示,自主探索师:这是行程问题中的追赶问题,我们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明和爸爸来演示一下追赶的过程.2.语言描述师:根据刚才的演示,你发现了哪些等量关系?(1)爸爸要追上小明,爸爸的速度与小明的速度关系怎样?(2)爸爸从家出发到追上小明时,两人所用的时间有何关系?(3)两人所行的总路程有何关系?3.图形语言师:如下图,你能用简单的“线段图”表示演示的追赶过程吗?4.建立方程模型,得出结论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呢?“线段图”反映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教学说明在学生亲身体验追赶过程的基础上,比较容易画出“线段图”,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适当帮助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充分利用生活实践自己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考空间,亲身体会数学变式问题的趣味性,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三种语言的转换在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过程中自然渗透、自然转换,让学生体会各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另外,求爸爸追上小明时离学校还有多远,由于学生的思路不同,学生的解决方法就不同,有“总路程减去小明走过的路程=剩余路程”,即1 000-80×(4+5)=280(米),也有“总路程减去爸爸走过的路程=剩余路程”,即1 000-180×4=280(米),出现这些不同的见解,教师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拓宽学生思路.活动一:小强和小斌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斌每秒跑4米,小强每秒跑6米。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课件(共32张PPT)

解:由问题1得后队追上前队用了2小时, 因此联络员共进行了:
12×2=24(km). 所以,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24千米.
知识回顾 典例探究 方法归纳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议一议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 行速度为4 km/h,七(2)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 km/h.前队出发1 h后, 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 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 km/h.
驶55 km,慢车行驶1小时后,另有一列快车从B站开往A站,每小时
行驶85 km.设快车行驶了x小时后与慢车相遇,则可列方程为( D )
A.55x+85x=335
B.55( x-1 )+85x=335
C.55x+85( x-1 )=335
D.55( x+1 )+85x=335
慢车
快车
55×1
55x
85x
情况一
A
9x
5
80
6x B
【分析】等量关系: 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乙路程+5=80.
解:设经过x小时后两人相距5千米.
依题意,得 15x-5x=400,
解得
x=40.
所以,经过40秒两人第一次相遇.
知识回顾 典例探究 方法归纳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典型例题
例4 操场一周是400米,小明每秒跑5米,小华骑自行车每秒行 驶15米,两人绕跑道同时同地相背而行,则两个人何时相遇?
小华
小明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课件

解得n=10,
所以4n=4×10=40,
答:甲的行驶速度是10公里/小时,乙的行驶速度是40公里/小时.
两人的路程和=两人之间的距离
叁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1.甲、乙两人在400m跑道上练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00m,乙每分
钟跑260m,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起跑,xmin后第一次相遇,x等于
(2)2×16÷4=8(h).
答:相遇后经过8h小强到达A地.
当堂训练
4.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小时,一天,小明从家出发骑自
行车去学校,恰好准时到达,如果他全程乘坐速度为40千米/小时
的公共汽车,则会提前15分钟到达学校.
(1)小明家离学校有多少千米;
(2)小明乘坐公共汽车上学需要多长时间?
(1)两人的行进速度分别是多少?
(2)相遇后经过多少时间小强到达A地?
解:(1)设小刚的速度为xkm/h,
则相遇时小刚走了2xkm,小强走了(2x−24)km,
由题意得,2x−24=0.5x,
解得:x=16,
则小强的速度为:(2×16−24)÷2=4(km/h),
答:两人的行进速度分别是16km/h,4km/h;
故小轿车出发 小时、 小时、 小时与货车相距50km.
两人的路程差=两人之间的距离
讲授新知
知识点二:相遇问题
甲、乙两人相距 280,相向而行,甲从 A 地每秒走8米,
乙从 B 地每秒走 6 米,那 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
解:设甲出发后x秒与乙相遇,画图如下: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人的距离
解得: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明和同学之间的追赶游戏,引出一元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追赶小明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运用解法求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追赶小明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案例教学法:分析追赶小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追赶小明的场景和问题。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车、棋子等,用于模拟追赶游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追赶小明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
提问:“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小明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和速度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追赶小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课件

新知探究
解:设X秒后两人相距260米,依题意列 方程,得
4X + 6X +100= 260 解得: X=16 答:经过16秒后两人相距260米。
新知探究
❖ 解决路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找出等量关系的重要方法是:
画线段图。
议一议:
新知探究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1)班 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2)班 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1小 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 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 度为12千米/时。
情境引入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分之前赶到距家 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 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 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 度去追小明。小明的爸爸能追上小明吗?
目 Contents 录
新知探究
小明从家到校时间:1000÷80=12.5(分钟)
新知探究
问题5:联络员在前队出发多少时间后第一 次追上前队? 方法2:
解:由问题3,联络员经过0.5小时第一次追 上前队,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前队已出 发1+0.5=1.5小时。
答:联络员在前队出发后1.5 小时后第一次 追上前队.
随堂练习
1.甲乙两人相距40千米,甲在后乙在前,两人 同向而行,甲先出发1.5小时后乙再出发,甲的速 度为每小时8千米,乙的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甲出 发几小时后追上乙?
新知探究
解:设X秒后两人能相遇,依题意列方 程,得
4X + 6X = 100 解得: X=10 答:经过10秒后两人能相遇。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6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设计“追赶小明”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明和小华赛跑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小华追上小明的过程。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问题导向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小华追上小明时,他们的速度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问题。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何用数学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求解这个方程?”引导学生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问题导向: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高解题效率。作业小结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导入:通过设计小明和小华赛跑的实际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情境导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为后续的教学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人在不同速度下走路,如何计算追上对方时间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追赶问题中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有着较高的兴趣。通过小明追赶的案例,他们能够形象地理解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注意到在从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次的方程。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小明跑步的例子,展示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决追赶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能正确求解。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类似追赶小明的问题,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追赶小明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列出方程,求解未知数,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地求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求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同时,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2.准备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追赶小明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问题可以设置为:小明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行走,小红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追赶小明,请问小红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小明?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的速度变为每小时5公里,小红的速度变为每小时7公里,小红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小明?让学生独立求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课件

.前队出发1 h 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
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 12 km/h.根据上面
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问题1:多少小时后,联络员追上前队 ?
解:设:x小时后,联络员追上前队 。
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4( x+1) = 12x
解得:
答:0.5小时后,联络员追上前队。
地点沿着同一方向同时出发,骑行结束后两人有如下对话:
(1)他们的对话内容,求小明和爸爸的骑行速度;
(1)设小明的骑行速度为x米/分钟,则爸爸的骑行速度为2x米/分钟,
根据题意得:2(2x-x)=400,
解得:x=200,
∴2x=400.
答:小明的骑行速度为200米/分钟,爸爸的骑行速度为400米/分钟.
程减少了30千米,而车速平均每小时增加了30千米,只需4小时即
可到达.求甲、乙两地之间高速公路的路程?
解:设长途汽车本来的速度是x千米/小时,
根据题意可得:7x=4×(x+30)+30,解得x=50,
故两地高速公路的路程是:50×7-30=320千米,
答: 两地高速公路的路程是320千米.
5.登山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身运动,山中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
地.设乙车出发x小时后追上甲车,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A )
A.60(x+2)=100x
B.60x=100(x-2)
C.60x+100(x-2)=600
D.60(x+2)+100x=600
3.A、B两地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
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的速度为12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为80
在这两小时之间,联络员一直骑行,所以,联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3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追赶小明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来进行引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可能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数学方程来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
3.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选择变量和建立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追赶小明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利用实例,让学生动手尝试建立方程,并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追赶小明的案例材料,包括小明的行程路线、时间和速度等信息。
2.准备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计算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解题过程和重点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追赶小明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追赶者,如何计算追赶所需的时间和距离?”2.呈现(10分钟)呈现小明的行程路线、时间和速度等信息。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课件)

总结:1.
探索&交流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2.
(1)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①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出发点之间的路程;
②若甲、乙同时出发,甲用的时间=乙用的时间. (2)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①快者走的路程-慢者走的路程=追及路程;
探索&交流
分析 等量关系: 小明走的路程=爸爸走的路程
小明走的总时间-爸爸追的时间=5 min
家
学
80m/min
校
5min
180m/min
怎么求爸爸追上小明的时间?
探索&交流
家
80×5
80x 学校
180x
1.用简单的“线段图”表示演示的追赶过程. 2.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呢?“线段图”反应了 怎样的等量关系?
例题欣赏 ☞
例题&解析
例2.一艘轮船在A、B两地之间航行,顺流用3h,逆流航行比顺流
航行多用30min,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6km/h,求水流的速度。 分析 等量关系:
3h 顺水中
逆水中
3.5h
26km/h
?
顺水中的航速=静水中的航速 +水流速度
逆水中的航速=静水中的航速-水流速度
顺水中的航程=逆水中的航程
解:设小明的速度为x m/s,
则他的哥哥的速度为 3 x m/s,
2
由题意得160x=160×
3 2
x
-400.
解得x=5.
则小明的哥哥的速度为5×
3 2
=7.5(m/s).
设经过y s他们第一次相遇,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答:甲经过10秒追上乙.
6.A,B两地相距3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 发,相向而行.已知甲比乙每小时多走1千米,经过小时两人相 遇,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解:设乙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甲的速度为(x+1)千米/时. 根据题意,得x+2.5(x+1)=30. 解这个方程,得x=5.5.
思考1:小彬和小强是同时出发吗?
答:小彬和小强是同时同向出发 思考2:既然是同时出发,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人追另一 个人的现象呢? 答:小彬站在小强前面10米处
No
10m
Image
4x
No
6x
Image
等量关系:小彬跑的路程+10m=小强跑的路程.
解:设经过 x 秒后小强追上小彬。
4x+10 = 6x
则x+1=6.5. 答: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为千米/时、千米/时.
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类型的行程问题?
直线型、环形;相遇、追击.
2.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同向追及问题
同地不同时: 甲路程=乙路程
同时不同地: 甲路程+路程差=乙路程;
相向相遇问题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随堂练习
1.甲、乙两人在400 m环形跑道上练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00 m, 乙每分钟跑260 m,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起跑,x min后第一 次相遇,x等于( A )
2. 有人要去某关口,路程为378里,第一天健步行走,从第二天 起,由于脚痛,每天走的路程都为前一天的一半,一共走了六 天才到关口,则此人第一和第六这两天共走了( D ) 里 里 里 里
新课引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课件

1.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 2.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 同向追及问题: ①同地不同时——甲时间+时间差=乙时间;
甲路程=乙路程. ②同时不同地——甲路程+路程差=乙路程;
甲时间=乙时间. 相向的相遇问题: 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 甲时间=乙时间.
3.解决行程问题的一般步骤:
问题的 已知条件
分析: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 甲路程+乙路程=甲乙相距路程
6x
相遇 4x
解析:设经过x秒后两人相遇,
小丽
小红 根据题意可得 6x 4x 100
100米
解,得 x 10
答:经过10秒后两人相遇。
【问题解决】 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你能帮助小兔子解决它的问题吗?
乌龟
出发点
小白兔
1000 101x
解析:设经过x秒兔子追上乌龟,
画出 线段图
找出 等量关系
回答
检验
列方程 并求解
的速度为_2_0_0_米/ 分; 3.小明家距离车站2400米,他以4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_1_0_
分钟.
【趣味小故事】
我们小时候听过了龟兔赛跑的故事,都知道乌 龟最后战胜了小白兔,小白兔不服气,便邀请乌龟 进行第二次比赛,并且礼让乌龟先跑1000米,然后 以101米/分的速度奋起直追,而乌龟仍然以1米/分 的速度爬行,设小白兔需要x分钟后追上乌龟,则 可列方程为:
D.3(x-4)=25.2
【解析】选C.由题意得,3小时后两人走的路程为3(4+x),可
得到方程:3(4+x)=25.2.
2.已知A,B两地相距30千米.小王从A地出发,先以5千米/时 的速度步行0.5小时,然后骑自行车,共用了2.5小时到达B 地,则小王骑自行车的速度为? 【解析】设小王骑自行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由题意得: 5×0.5+(2.5-0.5)x=30,解方程得:x=13.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已能利用“线段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初步感受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本章前几节的学习,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掌握,但对于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及巩固.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的延伸,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中的追及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利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明确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为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这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前后的联系,由浅入深,由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提升的规律.三、教学目标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2、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活动内容: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绎一位同学早晨忘带作业,他刚出门不久,父母就发现他忘带作业,于是赶快加速赶往学校给他送作业,最终在去学校的路上追上了他.目的:通过小品的形式揭示生活中蕴含着我们数学的一个常见问题——追及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及例题.实际活动效果:采用生动活泼的小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能否追上小明”这一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环节二、探究新课1. 追及问题:活动内容:教材实例分析:例1:小明早晨要在7:20以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历史作业,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目的:分析出发..时间不同....的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既能娴熟使用“线段图”又能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实际活动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小明所用时间=5+爸爸所用时间;小明走过的路程=爸爸走过的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据题意得 80×5+80x=180x.解,得x=4.答: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2)180×4=720(米),1000-720=280(米).答: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作出小结:活动内容:变换条件,研究起点不同的追及问题:例2: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目的:分析起点不同....的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主动地使用“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实际活动效果:通过个别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引导大家正确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快车所用时间=慢车所用时间;快车行驶路程=慢车行驶路程+相距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设快车x 小时追上慢车,据题意得 85x =450+65x .解,得x =22.5.答:快车22.5小时追上慢车.作出小结:2. 相遇问题:活动内容:知识拓展,与学生共同探讨相遇问题,借助“线段图”归纳出其中的关系.例3:甲、乙两人相距280,相向而行,甲从A 地每秒走8米,乙从B 地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目的:分析相遇问题,能正确地画出线段图,正确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最终能规范写出解题过程.实际活动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 正确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甲乙相距路程.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设t 秒后甲、乙相遇,据题意得8t +6t =280.解,得t =20.答:甲出发20秒与乙相遇.作出小结:3. 相遇和追及的综合问题:活动内容:将前两类题综合起来,形成一道综合题目.例4:七年级一班列队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去甲地.王明从队尾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赶到队伍的排头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返回排尾,一共用了7.5分钟,求队伍的长.目的:会将复杂的行程问题剖析出其中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从而使综合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实际活动效果:教师引导分析:思路:把综合问题分解成2个简单问题,使难度降低.例如:一列队伍,一个人从队尾追到排头,接着返回队尾的题目.分解:①追上排头——追及问题;②返回队尾——相遇问题.找出等量关系:追及问题:队尾追排头;相遇问题:排头回队尾.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解:7.5分钟=0.125小时.设王明追上排头用了x小时,则返回用了(0.125-x)小时,据题意得10 x-6 x =10(0.125-x)+6(0.125-x).解,得x=0.1.此时,10×0.1-6×0.1 =0.4(千米)=400(米).答:队伍长为400米.环节三、运用巩固活动内容:练习1:小兵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7米,小兵先跑4秒,小明几秒钟追上小兵?分析:先画线段图:写解题过程:解:设小明t秒钟追上小兵,据题意得6(4+t) =7t.解,得t=24.答:小明24秒钟追上小兵.练习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解:设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据题意得5(3x-6)+5x =150.解,得x=9.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9千米/时.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让学生学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方法,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正确地建立方程求解问题,同时还需注意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实际活动效果:由于题目较简单,所以学生分析解答时很有信心,且正确率也比较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优越性.环节四、归纳小结活动内容: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1.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2.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同向追及问题:①同时不同地——甲路程+路程差=乙路程;甲时间=乙时间.②同地不同时——甲时间+时间差=乙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相向的相遇问题: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甲时间=乙时间.目的:强调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要学会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并能掌握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实际活动效果: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的好处,发现行程问题中的一些规律,并感受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播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环节五、当堂检测活动内容:1:小华和小玲同时从相距70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华每分钟走60米,小玲每分钟走8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分析:先画线段图:假设x分钟后两人相遇,此时小华走了米,小玲走了米,两人一共走了米.找出当小华和小玲相遇时的等量关系:+=写解题过程:2: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
突然,1号队员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仍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活动效果: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而没有时间解方程,但也达到了检测的目的,知道了学生本课时知识掌握中的共性问题及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环节六、作业习题5.9 1——3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起点,通过对各种情况的行程问题的讲解、例题分析、巩固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同时又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其中,注重学生兴趣、激情的提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知识,成绩好的也有新的收获,做到了各有所得.整堂课在逻辑思路方面非常合理,层次安排得当,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应用题的解决,不少学生还是不习惯用列方程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模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必要性,为八年级、九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