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辽河文化的辽宁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辽河文化的辽宁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作者:叶立群刘冬梅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21年第04期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资源和正面因子,对于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孕育和发展于辽河文化并深受其影响的辽宁农耕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充分考量辽宁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制定辽宁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辽河文化;农耕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4-0077-04
一、农耕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农耕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是生产关系、社会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的文化集合。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精魂所在。进入现代社会,尽管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地位没有变,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根基的地位没有变。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资源和正面因子,对于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其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弘扬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构成了中华文化传统。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诚实、守信是源于农业文明的儒家文化所推崇的道德观念。《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1]11墨子认为:“言不信者,行不果。”[2]9勤劳、节俭同样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宝贵品格。《尚书·大禹谟》提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1]220;《国语·鲁语下》认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3]55
2.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一方面,能促进农业的发展,起到强根本、筑根基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浪潮中,能够起到平衡产业结构的作用。傳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本身,就是对农业的重视,能够起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下,现代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业的过度发展不但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失衡,也
会引发浪费资源和过度消费等问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步理念引入工业生产中,既能平衡产业结构,也能确保现代工业科学、有序、健康地发展。
3.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尊共荣。保持民族特色,坚持文化多元发展,是现代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一个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文化共尊共荣的社会。要实现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传承与发扬好传统农耕文化。要构建好多元发展的文化格局,需要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吸纳和发展来自世界文明的多种文化。
4.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449是对这种观念的最为深刻的诠释。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多样性受到破坏的今天,传承与弘扬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辽河文化与辽宁农耕文化
辽宁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多个游牧民族起源和活动的重要区域,还是不断受到中原农耕文化辐射和影响的地区。这里是原生农耕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重要融合区域和传输区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宁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辽宁农耕文化,是在地域文化中得到孕育、发展的。辽宁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基本特色的形成,与辽宁地域文化的主干——辽河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辽河文化是指以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的古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叠总和。辽河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念,主要产生于辽河流域古代文化发展的多个重要时期。辽宁农耕文化的基本形态与基本特征,也由此而形成。
辽河流域古代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堪与同期中原先进文化相比的西辽河流域早期农耕文化,其代表是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红山文化的发现,见证着辽河文化精神之中所蕴含的重要元素,让人们看到了辽河文化的精神之源;红山文化的存在,也昭示着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的存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居住习俗、城堡建筑、艺术形态等方面,均有着独特的表现。史前时期,在下辽河流域出现了以新乐文化为代表的发达的早期农耕文化。燕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辽宁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原文化在此形成了厚重的积淀,在中原文化与辽宁的土著文化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辽河流域以汉文化为底色的文化形态基本形成。汉代初年后,北方少数民族乌桓逐渐南迁至老哈河流域乃至辽西腹地。同时,鲜卑人的一部也渐次迁入辽西地区。乌桓,特别是鲜卑人在发展自身文化、不断汉化的过程中,为辽河文化注入了更多的非汉文化元素,形成了骑射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与二者的融合,进而创造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三燕”文化。契丹人以辽西为中心,以东北为基地,几度征伐,占领了北部中国,并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契丹-辽文化。这一
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更大程度地实现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混融和合,进一步改变了辽河文化的特质。明末清初,辽河流域古代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在建州女真统一各部,八旗制度与后金政权建立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在此过程中,女真人(满族人)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再一次极大地推动了农耕文化与骑射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开掘和丰富了辽河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提升了地域文化品质。同样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隋唐时期中原文化对辽河流域的影响,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汇入,明代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以“闯关东”为代表的移民文化因子的注入等,同样促进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也不断地影响着传统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辽河文化形态的改变。
从地域的角度来考察,辽河文化的各个区域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辽西是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是早期农耕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冲突最为强烈的区域。辽东地区是山林文化比较突出的区域,这里的农耕文化被注入了渔猎文化、山林文化的因子。辽北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地势平坦,环境适宜,辽阔富饶。辽南地区则兼具流域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吸纳性和辐射性。
孕育和发展于辽河文化中并深受其影响的辽宁农耕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特征。一是先导性特征,主要体现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农耕文化的先导性作用。二是融合性特征。辽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等的碰撞、融合,身处其中的农耕文化,其本身就是融合的产物,并生成了兼容的文化形态。三是民族性特征,受多民族文化影响较深,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开拓性与开放性特征。勇于进取、大胆创新、不拘泥守旧,是辽宁农耕文化在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精神内涵。同时,多元文化的长期并存特别是大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共生,形成了辽宁农耕文化开放的精神和善于吸纳外来文化元素的特质。
三、辽宁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为了更好地在辽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该就辽宁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首先应充分考量源于辽河文化的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厘清其特色所在和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还应充分尊重国情、社情和时代的要求。
1.通过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制定辽宁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建立保护性和良性发展机制。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相关保障和组织实施等内容。为促进辽宁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关键所在。该机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基本目标是保护优秀农耕文化、确保现代农耕文化的良性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法规,并确定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为机制运行主体。法规是建立健全机制的制度基础,只有在得到权威保障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才能确保机制得到良性运行。三是该机制的内容和运行方式应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