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普通话的对立统一(宁波大学汉语方言)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互构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论普通话与方言的互构普通话与方言的互构摘要:本文探讨了普通话与方言在社会语言环境中的互构关系。
通过对普通话的起源及其在语言规范化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普通话对于方言的影响和改变。
同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阐述了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普通话的相互影响。
最后,本文提出在维护方言多样性的同时,加强普通话的地位与规范化的重要性。
1. 引言中文系专业的毕业论文是研究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于理解中文语言发展和维护方言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普通话的起源与作用普通话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语言,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
其诞生与发展与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统一的需要密切相关。
普通话集合了各大方言的特点,形成了共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规范,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
普通话的规范化对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 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尽管普通话在方言多样性的背景下形成,但它对方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而原本使用方言的人群逐渐减少。
这种现象导致了方言的衰退与消失,一些地区的方言已经濒临灭绝。
因此,普通话对方言的改变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 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尽管普通话的流行,方言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方言是一种地区性的文化特征,它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习俗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方言在日常社交、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同时,方言也是人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是地方社群的凝聚力之一。
5. 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互影响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并非一味的割裂与对立,二者在社会语言环境中相互影响。
首先,方言对普通话的词汇和语音发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方言特有的表达方式逐渐融入了普通话的使用中。
其次,方言对普通话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感知能力产生了影响,一部分方言特点在普通话使用者中保留或发展。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2.人群的迁徙
人口迁徙是产生新方言的常见原因。几乎所 有汉语方言的形成都与人口流动有关,但是,移 民造成新方言往往要有3个条件。第一,要有一 定批量的移民而不是零星的少数;第二,要集中 聚居而不是插空散居;第三,移民的语言与原住 地的语言或方言形成抗衡之势。客家话就是典型 的代表。
13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 县话为代表。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在 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 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发展成为一 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 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 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
2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 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以北京 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 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 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 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 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 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里,老舍娴熟地运用了 北京语言,北京词汇之多,不胜枚举。比如“妞 子”“老爷子”“横打了鼻梁”等等,都是北京市民日 常生活用语,具有浓郁的北京口语色彩。这使得这部小 说的语言新鲜、活泼、亲切,洋溢着浓郁的北京韵味 儿。
这些创作实践表明,作家都是通过运用方言来增强 作品语言的表现能力,反过来又通过他们的作品把某 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语介绍进了民族共同语,丰富 了汉语的词汇。
7
规范语言不但要以活的方言为基础,而且 要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口语相接近,只有和 它接近才有可能把各方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 进来。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 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需会说民族共同语。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矛盾吗
普通话的含义是什么?普通话就是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是规范的现代汉语,不仅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其使用范围包括汉民族聚居区,也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取消方言?无论从语言学科的角度、实用的角度还是社会国家的角度,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并不矛盾。
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不是要消除方言,而是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交际的困难,推动社会交往,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
人的母语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母语,是从出生以来自然而然学会的语言、方言一般属于这个类型。
但同时人还有一种社会母语,这种具有标准化特点的母语是和国家、社会联系着的。
二者同属于母语的范畴,没有矛盾。
一.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方言也是如此,所以方言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各地区之间的方言根植于当地百姓的普通生活,根植于他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的一整套语言符号系统。
方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人民的情感。
依然被各方言地区的人们所广泛的使用,所以方言不可能因普通话的推广而短期内被消除。
二.方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从形式上,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包括词语上的以及口音上的,方言反映出各个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依赖方言所形成的许多具有独特意味的字词、民谣、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都是汉语以及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放呀不可能被消除。
三.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普通话保护了方言,同时方言也丰富了普通话的发展。
方言中存在的一些拟声词无法书写出来,便可以采用国际音标的方式进行注音,使得一些词汇和语言得以流传下来。
同时普通话也从方言中吸收和借鉴了一些词汇,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促进了普通话的发展。
例如广东话中的“酒楼、买单、打的、爆棚、打工、犀利、按揭、一头雾水”等词汇被普通话吸收并被广泛使用。
作文:“方言与普通话”构思立意及范文(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反映)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反映,正如“京腔京韵自多情”,很多方言中的语汇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
而推广普通话,能方便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交流,是国家战略。
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需要深入思考。
“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吴方言柔婉动听,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载体,如果呼唤和称谓变成了矫情,如果口语都变成了书面语,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致独特的文化风情。
对于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你有怎样的感触,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现实性。
材料中“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虽非热点,但却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化现实类话题,立意时不可想象或推断,思考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举例或叙事的素材应来源于现实。
2.思辨性。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感受与思考既要考虑到推广普通话的大政方针,又要顾及方言消亡带来的负面影响,“求得平衡”就是思考二者的辩证关系,切不可只顾及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3.情感性。
材料第一段叙述较为客观,第2段叙述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尤其是任务指令中“方言消亡的尴尬”,更表明立意时应倾向于保护方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
开放性1.“你有怎样的感触”,可结合自己现实生活的经历与思考来立意,特别是小时随赴异地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长大后因户口又回家乡读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这方面感触更深,思考更有厚度,而且这部分学生比例不小。
2.“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致独特的文化风情。
”材料中的这些句子以及“活化石”、“京腔京韵自多情”“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灵活精当引用,启发学生在思考议论的同时,也可以有恰当的抒情,诗句的引用,本次作文更具文采。
论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关系
引言:
普通话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和普及。
然而,各地方方言作为地区文化和语言的一部分,也具有自己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主体段落1:普通话的普及和影响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被视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语言。
它在教育、政府、媒体等多个领域被普遍使用,并且在现代化的国家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普通话的普及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主体段落2:地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地方方言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虽然普通话的普及推动了地方方言的衰退,但保护和传承地方方言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方言不仅能够帮助地区居民更好地表达自己,还能传承和保留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
主体段落3: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与地方方言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
普通话为不
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桥梁,同时也允许地方方言在特定社区
和文化场景中得以保留和使用。
普通话的标准化还使得地方方言能
够更好地与外界交流和融合。
结论:
普通话与地方方言是中国语言生态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
普通话的普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而地方方言保留了地区文
化的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的关系,对维护中
国语言文化的多元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注:如有):
- 张国松,中国普通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 李小璐,地方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语文学刊,2018年。
宁波方言的语法的开题报告
宁波方言的语法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宁波方言的语法摘要:宁波方言是浙江省宁波市地区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
本文将介绍宁波方言的语法特点,包括音节结构、词汇构成、句法结构等。
同时,本文将分析宁波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并讨论可能的原因。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宁波方言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方言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宁波方言、语法、音节结构、词汇构成、句法结构一、研究背景方言是指一定地区、一定社群使用的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宁波方言是浙江省宁波市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具有特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特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方言的保护和研究也备受关注。
语法作为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方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宁波方言的语法研究相对较少,其语法特点尚未被充分探究。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宁波方言的语法进行研究,揭示宁波方言的语法特点,深入了解和认识宁波方言和宁波文化。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宁波方言的语法特点,包括音节结构、词汇构成、句法结构等方面。
通过对宁波方言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宁波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并探讨可能的原因。
本文旨在增进对宁波方言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方言保护和研究。
三、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音节结构分析:通过分析宁波方言的音节结构,探讨宁波方言的声韵母、声调等音节特点,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
2. 词汇构成分析:通过对宁波方言的词汇构成进行分析,探讨宁波方言的词汇来源、词类、重复用法等特点,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
3. 句法结构分析:通过对宁波方言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宁波方言的语序、从句等特点,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
4. 宁波方言与普通话语法差异分析:通过对宁波方言与普通话语法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可能的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对语法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浅谈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浅谈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作者:陈为洁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
地域辽阔,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方言。
但是对于我们整个中国来讲,普通话是链接56个民族和谐的最好的纽带。
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方言的阻碍,如何处理好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大家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关系一、方言到普通话的发展历程在现在潮流的社会中,讲好普通话变成了一门艺术,在社会中、尤其在学校教育中显得极为重要。
我大学是在重庆读的,对于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是很了解的,比如在重庆的方言中,“n”和“l”不分,“s”和“sh”不分,你在和重慶人交流时,你就会深有体会。
在城市里还好,说普通话的概率很大,但是一旦在经济不发达的山村里,方言会成为他们的代表。
我想最常听到的就是“川普话”,有点搞笑,但搞笑的背后就会引人深思熟虑。
我们会遇到各个城市来的朋友,不能用方言来互相交流吧。
所以说,说好普通话真的很有必要。
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家领导人物都对语言工作做过重要的指示。
一直延续到现在,说普通话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其实早在五四运动以后,就已经推广“白话文运动”,由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在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并大力发展。
方言是根据语言的长期性演变而来的,又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方言都是历经了社会、历史、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演变而来的。
比如以前社会的迁移人口等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当然,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其中的原因。
二、方言與普通话的现状我国人口较多,方言比较复杂,根据不同特征可以把方言划分为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闽方言以及粤方言。
这七大方言区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特征。
论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论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提要:本文针对方言与普通话接触频繁、互动明显的现状,从方言学角度、推广普通话角度、历史语言学角度三个方面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而为辨明两者关系提供依据。
通过明确方言与普通话并存共用的互动关系,达到以此为契机,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的目的。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并存共用;互动一汉语是一种存在着严重方言分歧的语言(钱曾怡,2004)。
方言的形成是历史上语言分化或迁徙的结果。
纷繁复杂的方言客观上导致了共同语的产生。
共同语由来已久,和方言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雅言、通语、官话、国语,直至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汉民族标准语—普通话,共同语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方言与共同语拥有共同的使用者,共存于同一语言社会,难免要发生碰撞和摩擦,至于共同语进入标准语阶段,方言与标准语的接触则更加频繁,其相互影响的程度也进一步加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有些人就认为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灭方言,因此,方言与普通话在人们心目中多少含有对立的意味(袁家骅,2001)。
其实从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可以看出,普通话与方言其实是同源异流(詹伯慧,1997),是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共存互动的关系(李如龙,2001)。
方言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共同语的影响,而普通话也势必不同比例地吸收古代或现代的某些方言成分。
研究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尤其在“地方普通话”日益增多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既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又是实用性很强的事业,在学术上和事业上都大有可为。
”(李如龙,2001)二千百年来,无论雅言、通语还是官话,都是与官僚阶级和知识分子相关联的,广大劳动人民世代生活在自己的家乡,甚至一辈子也没离开过自己的方言区,所以共同语并不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但普通话的推广,自上而下,全民动员,各个阶层,无不牵动,其群众基础壮大之快,影响面波及之是历史上不曾出现的。
华语剖璞正名--兼论汉语普通话及其与汉语方言的关系
毫囊 j 曩一 誊 薯 童 - 蠢 囊
蠢
i 曩 囊 萋 巷 j 蔫 蔓 ;
麓 誊 誊j _
譬 篝鎏 麓 萋。 萎曩 要 蠢 薯
普通话 就是 “ 以北 京 语 音 为 标 准 音 . 北 方 话 为 基 础 方 言 . 师 , 们 可 否 因 此 认 为 他 们 讲 的不 是 汉 语 呢 。 这 个 简 单 的类 比 。 以 我 以 典 范 的现 代 白话 文 著 作 为 语 法 规 范 的 现代 汉 民族 共 同语 ” 。普 应 该 足 以令 学 界 分 清 汉 语 跟普 通 话 二 者 的 天 壤 之 别 现 在 叫 我 通 话 不 是 普 普 通 通 的话 .普 通 话 的 学 术 名 称 叫现 代 汉 民 族 共 同 们说 粤语 、 语 、 方言 、 吴 赣 闽南 话 、 家 话 是 汉 语 方 言 . 人 深 感 客 让 语 . 代 汉 民 族 共 同语 就 是 “ 北 京 语 音 为 标 准 音 . 北 方 话 为 牵 强 而 底 气 不 足 。如 果 表 述 成 包 括 汉语 在 内 的七 大 方 言 . 属 华 现 以 以 都 基 础 方 言 . 典 范 的 现 代 白话 文 著 作 为语 法 规 范 的 普 通 话 ” 以 。这 语 方 言 . 中 汉 语 是 华 语 主 方 言 , 他 属 于 次 方 言 。 这样 才 符 合 其 其 是 上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北 京 的一 次 全 国 学 术 会 议 为 现 代 汉 民 族 共 同 现 代 语 言 科 学 的 分类 规 则 . 才 叫 天衣 无 缝 令 人 折 服 也 语 制定 的 官 方权 威 定 义 。学 术暴 力 阴影 几 十年 挥 之 不 去 . 国学 中 国 内现 行 语 言 教 学 科 研 理 论 体 系 认 为 .汉 语 共 有 七 大 方 言 北 含 西 西 、 术 界 就 这样 照本 宣 科 循 环 论 证 了 6 0余 年 其 实 中 国 自明代 实 现 区 , 方 方 言 ( 东 北 方 言 、 北 方 言 、 南 方 言 三 种 次方 言 ) 吴
论国语与方言的关系
论国语与方言的关系引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里,语言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国语和方言。
国语通常指的是普通话,它是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而方言则是指中国不同地区的独特语言变体。
本文旨在探讨国语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探究其互相影响与相互作用。
1. 国语与方言的定义国语作为官方语言,是为了方便全国各地人民进行交流而形成的一种语言。
普通话是中国国家通用的语言,是国语的最典型代表。
而方言则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口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比如粤语、闽南语、上海话等。
2. 国语与方言的共性虽然国语和方言在地域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在语言的基本构建和表达方式上有一些共性。
比如,国语和方言都是通过声音、词汇和语法等要素构成。
而且,无论是国语还是方言,都具备了传递信息的功能。
另外,国语与方言之间也有一定的互相借鉴和影响关系。
在新词汇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国语和方言相互借鉴,并互相吸收优秀的表达方式,不断推动着中国语言的发展。
3. 国语与方言的差异尽管国语与方言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但它们之间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地域的不同,导致语音和词汇的差异性。
同时,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此外,国语的广泛普及也使得方言使用的范围逐渐缩小,有些地方的方言甚至面临着被国语取代的危机。
4. 国语与方言的互相影响国语和方言之间并非完全孤立地存在,它们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国语的普及使得方言开始受到冲击,而另一方面,方言的存在也会对国语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方言为国语提供了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了国语的词汇库。
同时,国语的标准化对方言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避免了方言的过度萎缩。
结论国语与方言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性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国语作为官方语言,是中国大陆通用的语言;而方言则是特定地区的一种语言变体。
尽管国语的普及对方言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方言的存在仍然丰富着中国的语言文化。
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谈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谈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谢梦瑶四川大学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事物,并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多年来,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对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普通话;方言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八十种以上的语言,约三十种文字。
其中在全国通行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是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
在普通话辐射之下,各地区方言具有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七大方言区(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七大方言区下的次方言、各种土语以及方言区之间的交叉现象使得方言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
例如北方方言区下的次方言区——华北——东北方言区(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部分地区)和西北方言区(分布在陕西、山西、甘肃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二者因为地理位置接近,且人口流动较大,造成方言交叉混同的现象。
这也恰好凸显了方言的复杂性和使用地区的有限性,于是如何正确认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成了重中之重,因为这影响到语言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告诉我们矛盾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矛盾分析法是我们正确观察和分析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并找到有效协调二者发展的根本方法。
一、表面上的敌我斗争关系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国党和政府从1951年开始就重视并做出具体实际的行动来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1年开始实施。
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的关系问题
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的关系问题发布时间:2021-06-10T09:11:35.44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4期作者:朱媛旭[导读] 不忘自己家乡富有特色的方言词汇,不遗忘这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从普通话和方言关系出发看从属二者的词汇之间关系中国海洋大学摘要: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众多种土语。
仅由现状,可知我国汉语内分之多与普通话推广工作之复杂。
近些年随着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的矛盾日渐升温,“一文多语”的讨论也争执不已。
而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引人关注。
人们通常认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只在于语音方面的差异,其实不然,还有词汇方面的差异,且随着近年来的方言和普通话发展与冲突,作为从方言和普通话中分出来的小类别的词汇,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也逐渐受到重视,二者的比较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
关键词: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类差别;类等级;双重语言一、方言、普通话定义及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的定义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而本文所讲的方言,主要是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可以理解为”一方之言“,就是指的某个地域特有的语言特色,是一个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积淀,是别的地区不常用或者没有的,而方言的形成与这个地区或民族的地理位置、所处地形以及自然环境有关1。
所谓地域方言词语就是指流行于个别地区而没有在标准文学语言里普遍通行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某个地区虽然是常用的,但是在别的地区就不用或者不常用;他们有地域的局限,不是全民族共同了解共同使用的词语。
方言和普通话_本是同根生_王慧峰
人民政协报/2013年/2月/5日/第A03版视点新闻方言和普通话:本是同根生本报记者王慧峰张晶●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本就并行不悖,二者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正因为差异不大才容易被同化,而且这种同化更隐蔽、更潜移默化,如同温水煮青蛙;●语言总是不断吐故纳新的,普通话的词汇在这几十年里也更加丰富了。
可见,方言的纷繁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更显现出中华民族语言资源的丰富,它们都是使普通话常变常新的源头活水。
如同四合院里的一句闲侃、茶馆里的一场评书和侯宝林的一段相声对北京人的意义一样,方言是各地不同水土养育出的中国人历经时日从酸甜苦辣中孕育出对生活的独特表达方式。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在普通话成为绝对强势语言的同时,那些传承着中华文化DNA的方言日渐式微,有的甚至渐渐消逝,于是,“保护北京土语”、“保卫粤语”、“保护上海话”的声音逐渐响亮甚至成为民间运动。
对此,我们该如何面对?刻意保护还是顺其自然?消失的胡同远去的老北京话如果不是参加“地道北京话”发言人的遴选,65岁的高国森还以为自己说的就是标准的普通话。
为抢救、保护北京的语言文化遗产,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北京库去年年底正式启动。
这一项目旨在通过对北京各区县方言发音人进行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方式,全面调查采集老北京话的原始数据。
在发言人海选现场,原以为是参加普通话测试的高国森给主考官们朗诵了自己平日创作的诗词,直到和北京语言大学的教授聊天,专家点出他说的很多都是北京话而并非普通话时,高国森才意识到自己的口语中确实有许多与别人不同的味道。
“胡同都没了,老街坊都搬走了。
我回到家仔细想想,真的有很多老话儿我平常已经不说了。
”说到这个,作为第四代北京人的高国森眼睛里隐约透出一丝伤感。
几十年间,老北京话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变迁正在逐渐逝去,像“老爷儿”是指太阳,这样的土语已没几个人知道了。
高国森老人在老宣武区的铁门胡同已经住了57年,这条隐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看着并不起眼的胡同却大有来历。
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思考
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思考中介语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外语教学学科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赛林格(Larry Selinker) 于1972年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使70年代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我国最早运用中介语理论来研究外国人学汉语的中介语现象的学者是鲁健骥,他在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标志着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
此后,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至今,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
20年来,汉语中介语研究在引进、消化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分析、习得过程和习得顺序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加之在思维方式上深受西方研究者的影响,未能结合我国的语言现实从更广阔的视角和以开放的视野来观察和研究汉语中介语现象。
本文试着从社会语言学这一视角探讨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的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局限性,斗胆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关于中介语的定义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的定义进行了讨论。
鲁健骥(1984,1993)认为,中介语是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吕必松(1993)认为,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这种观点将中介语系统扩展到文化和交际的层面。
宁波大学汉语基础2019、2020年考研真题试题
宁波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B卷)(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科目代码:354 总分值:150 科目名称:汉语基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汉语为语,这种类型的语言主要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主要通过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意义。
2.长沙话是方言的代表话。
3.在一定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分意义的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4.表示元音发音时舌头活动范围及唇形的示意图叫做。
5.普通话声母j、q、x的相同。
6.普通话声母s、x的相同。
7.普通话音节q iū的主要元音是。
8.普通话音节zhú有个音素。
9.“他是一班的学生”中的“一”的正确发音是。
(说明:写出拼音即可)10.“花瓣儿”中“瓣儿”的实际发音是。
(说明:写出拼音,略去不发音部分)11.“来不及”中“不”的实际读音是。
(写出拼音即可)12.“凸”的第四笔是。
13.“上”是字。
(填造字方法)14.“咖啡豆”有个语素。
15.“序”的发音是呼。
16.“宁大”是“宁波大学”的。
17.词义包括理性义和。
18.“老师”的构词方式是。
19.从词义的文体色彩看,有口语词和两类。
20.“字字珠玑”采用了修辞格。
21.从词类角度来看,“但”和“却”的区别是。
22.“他脾气不太好”是谓语句。
23.“难道”是一个副词。
24.复句“他不是学生,而是老师”的两个分句是关系。
25.存现句包括和隐现句两类。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画○,错的画×)1.汉语拼音中的zh、ch、sh不是复辅音。
2.声调是非音质音位。
3.汉语韵母ɑ、ɑi、ɑnɡ中的ɑ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
4.韵母非i、u、ü的所有音节都是开口呼。
5.一个汉字是一个语素。
第0 页共 4 页。
寻找国语和方言之间的平衡
这样一个官话的形成,完全是一个自生秩序的过程。
至关重要的是,在古代中国,政府从来没有试图以官话替代方言。
各地方言在其相应区域内自由地生长、演化。
也就是说,各种方言同样处于一个自生秩序的生长过程中。
今日之国语——普通话,也正是在前现代的官话基础上构造出来的。
换言之,现代中国此一国语的诞生,如果与欧洲各国相比,其实是相当轻易的。
欧洲各国既要构造口头国语,又要构造文字,而中国早有自己独立而各地相同的文字体系,也存在着一个现成的官话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中国的国语其实是最不需要有意推广的,因为,它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构建国语的事情,对现代中国的建国者来说,基本上是不需要的。
但奇怪的是,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的精英和政府却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结果则是今日人们看到的国语的全面危机。
国语的霸权过去一个世纪现代国语构造的失策及其后果,可以语言的三个面相予以考察。
首先是“文”。
民国初年,诸多知识分子基于启蒙主义立场,发起“白话文”运动,在教育体系中全面废除文言文教育。
这捍卫粤语运动引发广泛关注全程。
至关重要的是,在古代中国,政府从来没有试图以官话替代方言。
样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语文和文化的连续性,中国语文成了无源之流,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我提升的能力。
过去一个世纪,从作家,到学者,再到普通民众,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而且丝毫看不到回升的迹象。
相反,文字的粗鄙化、欧化,却大行其道。
其次是“字”。
1950年代以降,政府利用权力制定了新文字标准,此即“简化字”。
简化字把很多同音不同义的字合并为一,比如干、度。
政府制定简化字的目的是民粹主义的,据说此举便于劳动人民识字学文化。
海峡两岸人民识字率的数据对比已经证明,这种说法根本不能成立。
强制推行简化字所带来的后果,与白话文教育一样,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文化的断裂。
第三是“言”。
民国时代议会制订“国音”标准经历了广泛深入的审议,最终决定,尽可能保持南北方之语言平等权,以最胡适和章太炎在白话文运动上针锋相对官方语言,这里坚持了国语构造的平等原则。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主要关系综述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人口庞杂、方言纷繁的国度。
在这之中,操“两种”语言者不在少数。
但如今,学术界关于兼说普通话和方言这一语言现象是属于“双语”还是“双言”现象争执不休。
给语言学习者在准确理解诸如“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本族语”等概念是造成一定的困扰。
下面我将从语音、词汇、语法这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
此外,我还将就在政府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我的家乡话所面临的窘状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双语双言关系引言:我国幅员广阔,方言和与语言众多,语言使用情况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局面。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对于其关系的研究有多个不同的切入点,我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由于学界的某些观点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使得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复杂性方面有些困难。
这里专门就我在课堂上同学们的理解有争议的涉及到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的某个角度提出我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理解普通话与方言是属于“双语”、“双言”亦或是“双方言”与理解“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与“民族语”是想通的。
下面我将具体阐释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定义为“双言”更为合适。
二、以我的家乡方言为例,在普通话的推广愈加深入与普及的情况下,如何真真切切的做好保护方言的自然延续,从而达到保持民族文化多样的目的,而非只是政策上喊喊口号。
以上两个问题是语言学界就普通话与诸多方言的关系来说讨论的最多的问题,下面我将具体谈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一、普通话与方联系密切我之所以理解普通话与方言是属于“双语”、“双言”亦或是“双方言”与理解“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与“民族语”是想通的,主要是源于其都是讲的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在学习陈昌来先生的应用语言学导论里面有关“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概念时,陈昌来在陈述第一语言的概念时说“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身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
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 *曹 志 耘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提要汉语方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成中国语言文 化多样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在当代全球化大背景下,汉语方言正在迅速走向一体化。
汉语方言的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各种矛盾和挑战。
语 言多样性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文章提出,方言应该在接受语言一体化的前提下,在 语言多样性的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方言;濒危方言;语言政策;多样性一 引言关于汉语方言的现状和生存问题,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和方言多样性问题,已经引(曹志耘 2001、2005,钱乃荣 2005,李 起学术界以及各级领导、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宇明 2005a、2005b)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共识,更缺乏实际行动。
因此,本文在笔者近几 年的理论思考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以期引起更深入、更理性的讨论 和更实际的行动。
曹志耘(1999)指出,二十世纪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剧烈性、 加速度、由渐变到突变的特点,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具有多层向心、城市方言岛、城市渐变 农村突变的特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变得更加迅速和深刻。
概括地看,目前及未 来一段时期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势力进一步萎缩,逐渐让位于普通话。
(2)强势方言(包括强势的地区方言和地点方言,前者如粤语、吴语、闽语,后者如 广州话、上海话、厦门话)在与普通话“并存分用”的模式下生存,二者将长期处于一种角 力和竞争的关系之中,但从长远来看,强势方言的势力呈不断萎缩的趋势。
(3)弱势方言(包括弱势的地区方言和地点方言,前者如广西平话、粤北土话、湘南“贱民”方言、澳门土生粤语)迅速萎缩和衰亡, 土话、湘西乡话,后者如各地的方言岛、被当地强势方言覆盖,方言版图将被大面积整合成为若干种强势方言。
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分类及编码规范问题
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分类及编码规范问题
范俊军;肖自辉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4)3
【摘要】语种编码广泛应用于语言资料存储和检索、语言图书馆、语言博物馆和
档案馆、语言传播和使用、语言信息处理、语言资源管理等领域。
国际标准ISO 639-3有关中国的语种分类和编码存在一些不足。
应充分吸收国内汉语方言和少
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而规范的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清单,实现定层次、
定数量、定名称、定信息、定代码,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编码的国
家标准,提出对国际标准的修改方案,在关于我国语言文字标准的国际话语中,体现我国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话语权。
【总页数】9页(P1-9)
【作者】范俊军;肖自辉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7
【相关文献】
1.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过渡语的特点分析及其对策
2.中介语:跨文化交际的言语融合——读张兰仙《德宏汉语方言和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汉语中介语研究》
3.《人在囧途》中方言和时代流行语的恰当运用
4.试论维吾尔语的有些方言和土语中词首增加和
脱落"h"辅音的现象5.文化传播学视角下区域性共同语的存续、习得和发展--以成都方言和伦敦方言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和普通话的对立统一经国务院批准,每年9月第三周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教师教育学院推普大队最忙碌的日子。
可是在轰轰烈烈的忙碌背后,我们的母语方言已经淹没在土层里。
究竟鲜活于多元民间文化中的方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普通话时代还有无立足之地?在中国各城市,方言或“热”或“冷”的不同遭遇,可是一种病?规范用语是否伤害多元本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未来都市人生活中只充斥着普通话、英语,会不会导致“无母语时代”人类更深刻的漂泊感?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类的家园。
而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在多样语境下如何实现人类更自由的空间发展,更稳妥的心灵安置?这又恐怕不仅仅是在讨论推广普通话或者保护方言的问题了,我们恐怕必须更理性思考我们眼前这两个问题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吧。
那么首先考虑的是何谓普通话?何谓方言呢?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
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族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此外,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
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方言的升华。
如果没有普通话,难以想象,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会面临多少交流障碍,我们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还会有今天的效率和成就。
可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相互影响的。
普通话的逐步普及,必然也会对方言逐渐产生影响。
富有独特魅力的汉语方言正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
从语言的使用人数、语言的使用环境这两方面来看,方言正面临濒危。
(一)语言环境的极度收缩汉语方言濒危的第一表现,就是语言环境的极度收缩。
近几十年来,由于地方戏曲的走下坡路,影视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语言规范化方针的贯彻,方言最先退出的是文化生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方言区的人交往愈来愈多。
加以政治宣传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方言正逐渐退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家庭生活成了方言最后的活动空间,甚至有些青少年掌握不好方言,将普通话也带进了家庭,方言已经带有残存性质了。
在这点上我有深切的感受,从小在市区读书,身边的同学、教师都来自各地区的,又因为学校的规定,因此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使用普通话,对台州方言已经淡忘了,即使在家里,也是阴阳混用,方言已经逐步退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它的范围越来越窄。
任何来自书面或者媒体的信息,都用普通话表达。
方言只能用在几乎没有文化层次的吃饭、睡觉之类日常生活狭小的范围内。
方言正在走向名存实亡的不归路,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方言的词汇日趋贫乏。
根据专门研究上海方言的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举出了佐证,根据他的统计,上海话中有特色的、而在普通话中没有的单音动词,其中有74个词在现今大学生一代中已消失不再用了。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闽南话、粤语,以及其他几乎每一个应用方言的环境。
(二)年轻一代的疏离方言的第二个困境是年轻一代的疏离。
尤其是我们90后这一代人,普通话已说得相当纯熟,纯熟到日常口语中普通话的比例已占到二分之一左右,无论在学校里无论上课下课,是回答提问还是同学间交谈、打闹,基本上说的是普通话。
只有回到家里, 才用方言,而且这个方言也不纯粹。
普通话的影响,已在今天的台州话中潜移默化的显露出来。
例如今天的青年将“为什么这样”说成“为啥格样子”,而不是说“为啥迭能”,并且将“为”念作去声,而不是像以前的台州话那样念成阳平。
很多小孩子已不会说台州方言,在一个连贯的句子中,常常台州话夹杂着普通话;一些俚语根本听不懂,如鼻头勿落面盆里、虎姆、嗓鸦等。
事实上,年轻一代使用普通话的熟练程度早已超出方言。
不仅仅台州话正在被遗忘、异化,这种语言要素的流失还殃及了地方文化。
专家指出,乱弹、昆曲、评弹说书等原来在江浙一带广为盛行的地方曲剧,越来越边缘化;。
就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台州乱弹,也正在逐渐丧失它的文化地位,甚至与年轻一代“绝缘”。
普通话的推广像暴风雨般席卷了各地方言,对此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
那么,难道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只能是对立、只能是你“进”我“退”吗?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方言其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情结。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台州乱弹,那就不称其为地方艺术了。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方言的价值,实现其与普通话的统一。
(一)方言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这些特有的地域文化都是以方言为载体的。
例如富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古时候由中原迁到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后,由于与原居住地长期分隔,他们的语言逐渐发生变化,但却彼此互通,这就是客家话。
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就是以客家话为载体而存在并不断发展的。
方言代表的是文化的多样性。
方言消亡了,表面上看来是无所谓,对民族文化的沟通不会有影响,甚至这种沟通会越来越顺畅。
但是一旦方言丢了,一个具备特点的文化载体就消亡了,这牵涉到文化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的消失,跟物种灭亡一样,是没有办法恢复的。
(二)方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是一个曲艺之乡,有很多的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
戏曲有京剧、越剧、楚剧、汉剧、黄梅戏、粤剧等,说唱艺术有东北的二人转、台州的乱弹、苏州的评弹等。
其实不管说唱艺术也好,还是地方戏曲也好,它们都是方言的一种延伸,如果没有这么丰富的方言,我们很难想象中国有这么丰富的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
就拿台州乱弹来说,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
仅乱弹唱腔就有慢乱弹、紧乱弹、紧中慢、二焕、上字、和原、玉麒和三吊环等曲调。
台州乱弹唱腔或温婉柔畅,或奔流激荡,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其舞台语言以中原语音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独具特色。
台州乱弹的“耍牙、上带、一马双鞍、钢叉穿肚和雨伞吊毛”等表演绝技至今仍让戏剧界称道,被专家誉为“中国剧坛上芬芳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朵兰花”。
试想,如果一味的杜绝方言,一刀切断戏曲传播的血脉,使之萎缩并最终走向衰亡。
这一点无论是从戏剧作为“土特产”,还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它的消费群而言,都是显而易见的损失。
(三)方言是我们的根一个人的家乡话是不能忘记的。
乡音总是牵动人情怀、又令人感伤给人以温暖。
特别是当人们远离故乡的时候。
听到乡音,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它代表着我们本土的多元文化,是我们的根。
它在特定区域和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和价值,这也是方言生命的体现。
他给那些在异地他乡漂泊无依的人带去了心灵的寄托。
试问: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不经意间,听到熟悉的家乡话,是否有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
这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即使只是遥远的对忘,你也会觉得自己不是孤单的,而那个人也是亲切的。
大多数人都认为方言“母语”比普通话更能充分细致地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这也是方言独特的魅力。
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说:“不论你继承了多少财富,你的工作是否可靠,你的居住条件怎样,你的外观如何,也不论你的私人车道的形状和面积,你家起居室前廊的摆设,你饮料的甜度,你吃正餐的时间,邮购什么商品,也不论你上的学校在什么地方,你对它有多少敬畏,以及你读什么样的书报——只要你一张口说话,你的社会地位就暴露无遗了。
” 说得很绝对。
可一想,也有些道理。
人生中有些印记是很难消除的。
在中国,“只要一张口说话”,暴露的不仅是所受的教育、社会地位和学识教养,同样会隐现家乡留给一个人的“血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语言需要环境,无论一个人普通话说得如何流利纯正,但你只要一踏上归途,置身于乡亲乡情中间,仿佛早已遗忘了的陌生的乡音,重又在心中唤起,蜂拥而至——这是你唯一的选择。
(四)方言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近两年来,各种以方言为载体的文艺节目频繁在电视等媒体亮相。
各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热播的方言节目广受人们的欢迎。
如台州电视台出现的《阿福讲白搭》栏目一经推出就在市民百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视率节节攀升。
总起来说,方言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强势地介入我们的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室主任周磊认为,这是人们对现在一些缺乏语言个性的文艺作品的反应。
普通话的单一性引发了由于大众审美疲劳而带来的趣味性和亲切感的缺乏。
这种情况下,方言就如同一股清新之风,给大众以另一种“下里巴人”的热闹享受。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否认方言的价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冲突不过是结构性矛盾,而非根本性质的对立,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实现方言的统一。
第一,在推广普通话时要适当保留方言的话语空间。
在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时,我们应更加谨慎,不要对方言过于苛刻。
比如在非公开场合不禁止说方言,给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抢救以方言为载体的文艺形式,特别是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要加强保护。
努力培养接班人,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作品,使之得到继承和发展。
第三,对我国目前使用人数比较少,尤其是对濒危的方言做一次全面调查,尽可能地抢救原始资料,采取录音等方式将方言保存下来,进行研究。
方言濒危好比是物种消失,如果不加保护,方言的消亡,有可能只是几年的时间。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认识到方言的价值,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给方言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使方言和普通话协调地共存和发展。
第七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上,游汝杰说:“正确的态度并符合实际的做法应该是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和谐社会。
”根据普通人的平均语言能力,完全能够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按照不同场合、不同功用和不同情感表达来选择使用。
就像穿衣服一样,西装革履和体恤、牛仔裤可以兼容。
因此,普通话和方言完全可以共存互补、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