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概述中国文学史分期一中国文学史分期:1、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至1840)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东汉建安年代至隋统一)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1644至1840)2、中国近、现代文学史(1840至1949)3、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至今)二、各阶段的主要文学成就和现象(一)先秦文学1、总体特点:从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①、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②从本质上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①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开创诗歌创作的艺术传统。
②历史散文:以记事记言为主,主要有《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等③诸子散文: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庄子》的文学性最强。
④楚辞:其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楚文化的独特风采,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
屈原运用楚辞体创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与《诗经》并称“风骚”。
(二)秦汉文学1、总体特点: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1)出现完全以文学的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赋(2)文学创作的兴盛(3)出现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4)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1)辞赋:汉赋经过了骚体赋、大赋、小赋几个发展阶段。
(2)乐府诗: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本是建于西汉武帝时的官方采诗机构,其所采集的民歌即为乐府诗。
乐府诗长于叙事,五言、杂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基础。
(3)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与乐府诗长于叙事不同,五言诗长于抒情。
评价“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4)《史记》:代表两汉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史知识点1、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2.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的背景说明:上古期背景:〔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2〕中国文学的思想根底也是孕育于上古期.〔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4〕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学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根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中古期背景:〔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中国文学所有的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1)这时期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3)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近古期背景:(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晚明诗文)重视个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调的倾向.(3)传统文体开展缓慢,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3、先秦时期的文学背景说明:(总体上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1)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2)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 最早的史官是由巫来承当的;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3) 土的兴起与活泼,对文学的开展起关键性的作用.4、中国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5、原始神话传说的概念:神话是以故事或者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达了先民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理解;神话是原始人类综合意识的反响产品.)6、有关神话的作品:?楚辞?、?山海经?、?庄子?、?列子?、?淮南子?、?穆天子传?.7、神话的意义: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1)神话仿佛具有一副双重面具,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一个概念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展示一个感性的结构.2)对文学中叙事这一表现手法产生了影响.3)上古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8、?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诗,其中有6篇笙诗.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代表的是整个北方文学,属于纯文学.笙诗:有目无辞,是一部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徒诗:只有文字.9、有关?诗经?的三说:采诗说、删诗说、献诗说(1)采诗说:中央专门派采诗官到民间去采诗或者民歌.(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个说法颇有争议.(2)删诗说:司马迁认为孔子将原本三千多篇的诗删至三百篇,这个说法不对,孔子并没有对诗进行删减,而是对诗进行了整理和编集.(3)献诗说:各国的乐官在正式场合表演的诗舞,由乐官和太师来整理和编集的.(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的说法是有史可考的.)10、?诗经?按音乐类型/风格划分为:风、雅、颂三局部(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个地区的乐调;是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十五国风,其中大局部都是民歌.(风的文学性最强)(2)雅:是朝廷正声,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大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针硬朝政、情绪激愤,但挖苦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小雅的作者,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卑微者,主要以地位卑微者为主;小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指斥政治黑暗、悲悼周王室的衰亡,忧国忧民,而且也感慨自身遭遇.〔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11、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儒学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2、?诗经?的流传史: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是鲁诗〔出自鲁人中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三家诗先后亡佚.古文经学: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蓑〕 ,毛诗较三家诗晚出,但在民间广泛的传授,并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 今本?诗经?就是“毛诗〞o13、?诗经?的内容:燕飨诗:是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重视遵循礼仪,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燕飨诗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周代宗族间相亲相爱关系维系的重要社会纽带;燕飨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还有政治目的,在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否认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怨刺诗:出现在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硬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除燕飨诗、怨刺诗外,还有以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农事诗、祭祖颂歌和周祖史诗,?诗经?的现实精神这六个方面的内容.14、?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根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此物表达出来.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或者开头.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根底,赋是一种根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兴〞的运用情况比拟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15、?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洁韵律的根本单位.?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使得?诗经?朗诵起来节奏舒卷徐缓,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意义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重章:就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表情感的变化.叠句:在不同的诗章里叠用相同或者相近的诗句.叠言:又称“重言〞,对某个词的重叠使用,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中的“依依〞.双声:使用具有相同声母的两个词;叠韵:使用韵母存在相同部分的两个词.复沓:又称“复唱〞,是句与局之间更换少数词语,起到加重作者感情的作用.16、?诗经?的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关心人民疾苦、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17、?诗经?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用/地位:1〕?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集,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兴旺的民族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3〕“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那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赋、比、兴〞的艺术特征,开启了古代诗歌的根本表现手法.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影响.5〕?诗经?的四言句式,对后世诗人的诗歌体裁结构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8、“诗言志〞说:?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说,认为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当人们内心有所触动,喜怒哀乐之情充盈胸怀时,就通过创作和吟唱诗歌的方式抒发情志或表达态度.19、孔子将文艺看作是一种道德实践,认为礼、乐、诗可以节制和疏导人的惰性,可以感化人和成全个人品德. 孔子还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他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指的是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的情感,是读者领会某种普遍的真理,最终到达感化教育的目的.观: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儒家认为诗歌一方面可以提供对现实生活, 主要是对政治实践的熟悉;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对诗人的主观态度, 即对诗人〔或诗歌产生地域的人群〕伦理修养的熟悉.群:是使人到达一种社会认同感.怨:孔安国注为“怨,为上刺也.〞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怨恨之情.“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显然更增强调文学的感悟功用、教育功用、、熟悉功用和批判功用.20、孟子的两大理论: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特别强调人格与文格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解读作品之前首先应了解作者本人的身世经历、性情气质及其所在的时代环境,否那么不能深透地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以意逆志说:认为读者应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准确解读,推求作者在创作时的真正意图.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均对后世的文学鉴赏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期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1)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 形成假设干作家群体, 他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谪谏为己任(2)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 汉代文学以大为美, 铺张扬厉成为风气.(3)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当者是巫观.巫现在商代具有重要的地位,远高于周代,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也是因占卜等巫术行为而作.先秦叙事散文1、散文的萌芬: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卜辞记录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多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3、?春秋?三传:?公羊传?-公羊高、?左氏传?一左丘明、?谷梁传?一谷梁赤.4、?春秋?根本文学知识:?春秋?在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的编定, 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表达.?春秋?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以时间为史, 以史事为纬.?春秋?特点:微言大义、褒贬清楚、春秋笔法〔简练、含蓄〕.?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5、?左传?根本文学知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是?春秋?的延伸和补充,记录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间的历史事件.?左传?除了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讲述外,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左传?的主要内容是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标准评判人物.?左传?体例:编年史,按时间顺序来编排历史事件.?左传?确立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左传?的特点:?左传?开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而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表达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这种形式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的情节安排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左传?中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表达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不受任何限制.倒叙:叙事过程中回忆事件的起因, 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者预见事件的结果.7、?左传?叙事特点:?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表达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就在战争描写上,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表达, 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它对事件的表达也颇具戏剧性, 有些历史事件不是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和虚构的.?左传?中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对人物及人物性格的描写很具丰富性、个性化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使得人物性格与形象得以展现和完成.8、?国语?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录周、鲁、齐、晋、关口、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在战国初年.?国语?以记言为主,论事为辅.?国语?是后代国别史的滥觞.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9、?战国策?又名?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他们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的人生追求.?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摔阖时代特征的表达,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10、?战国策?的成就: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 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品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个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开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央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3〕?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纵恣多变.先秦说理散文1、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根本特征,但语录体不是?论语? 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 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2、?孟子?:?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3、?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特征: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2〕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3〕善用比喻和寓言;4〕气势浩然的文风,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假设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5〕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4、先秦说理文,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分内、外、杂三个局部,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自庄子后学.?庄子?的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重言:即借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所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4、?庄子?的特点:?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般的艺术效果.?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5、先秦说理散文的意义/影响/地位: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 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为后世小说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6、屈原,名平,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代表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离骚?.7、“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8、?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 以及热爱宗国愿为这效力而不可得的悲哀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俳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的盘旋复沓的特点.有关“离骚〞二字的解释:1〕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最为可信〕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 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央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芒形象. 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 他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鼓励了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作为一种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形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的正义一方.借用香草变质、恶草当道来表达世道的衰败.美人:美人一般被认为是圣君的象征;或象征着贤臣;或是自喻.屈原的美女形象,有时表达了君臣和谐的理想,有时又表达了不遇明君的悲伤.“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是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是楚地文化习俗的反映.?离骚?与?诗经?相比,?离骚?具有的新特点:1〕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2〕学习和借鉴了楚歌的形式和特点,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万百.9、?九歌?共11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11篇目有:?少司命?、?大司命?、?山鬼?、?湘君?、?湘夫人?、?云中君?、?国疡?、?问伯?、?礼魂?、?东君?、?东皇太一?.10、?九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与合唱;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11、?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橘颂?是咏物肇端.“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九章?内容与?离骚?根本接近,主要是表达身世和遭遇.12、宋玉的代表作品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宋玉的?九辩?展开了悲秋主题,其主要内容是抒发他因不同流合污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委曲折的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之情,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的?高唐赋?那么被认为是山水文学的开端.13、?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 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开展的道理.问题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部人事之兴哀,最生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根本清楚.14、?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15、?楚辞?对后世的影响:?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样式无论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有效地塑造更加复杂的艺术形象和抒发细腻或剧烈的感情.?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为后世诗人学习和继承.?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秦汉文学1、汉代文学的根本态势:(1)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开展趋势.(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2)西汉朝廷是在秦朝灭亡之后,经历短暂的楚汉相争而建立起来的.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甑的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 批判的对象包括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鬼神迷信、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3〕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2、秦相吕不韦〔杂家〕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吕氏春秋?.。
最全中国文学史
最全中国文学史历史概述中国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学之一。
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书记载。
中国文学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文学起源与古代文学中国文学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和宗教。
最早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经》。
此外,古代史书和哲学著作也被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兴盛与古文运动唐代被视为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
著名的唐诗诗人包括杜甫、李白等。
宋代则是中国散文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家。
古文运动在宋代兴起,以提倡纯正的古文为特点。
官方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官方文学和民间文学两个不同的传统。
官方文学主要是指与官方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史书、官方编纂的诗集等。
民间文学是指从基层社会涌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谚语、民歌等。
现代文学与当代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运动和五四运动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新兴作家,他们以自由探索和反映社会现实为特点。
近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当代作家,如莫言、余华等。
结论中国文学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最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学史,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
中国文学史(全)
在传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中国文学将更加注重 创新发展,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推动 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唐宋古文运动及其影响
要点一
唐宋古文运动的兴起
唐宋时期,古文运动逐渐兴起。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 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浮华的 文风。
要点二
古文运动的影响
古文运动对唐宋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 方面,它推动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它也 促进了诗歌、词曲等文学样式的变革和创新。同时,古文 运动所倡导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吸引了大量读者和作者的参与。
网络文学的特点
网络文学具有创作自由度高、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出版和传播方式,为作者提供了更 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读者群体。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影响
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另一方 面,它也对传统文学的出版和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传统文学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读者需求,不断 创新和发展。
魏晋玄学与文学观念转变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哲学思潮,强调自然无为、任性放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思想 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文学观念转变
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文学作品从过去的注重教化功能转变为注重审美功 能,追求形式美和艺术性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目标。
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 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可 以启迪人们的思想,提高 人们的文化素养。
《中国文学史》教案
《中国文学史》教案教案:《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内容,能够概述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2.了解并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掌握相关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和价值观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解读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2.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3.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价值。
三、教学流程安排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史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2.正片(30分钟)2.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献的记载、神话传说的描述、诗歌的创作等方面。
2.2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详细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包括思想性强、表现形式多样、语言简练等特点。
通过分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对这些特点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
2.3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价值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包括《尚书》、《诗经》、《楚辞》、《离骚》等。
对于每一部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艺术特色和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3.文学鉴赏与批评(40分钟)3.1分析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其风格特点、艺术手法和表达意义。
每个小组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向全班呈现分析结果。
3.2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评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肯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将具体的历史数据和文学作品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对于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理解和认知;2.分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4.影音资料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影音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艺术魅力。
中国文学史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吴中四杰是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明初高明所作的《琵琶记》《郁离子》是刘基所著的一部寓言散文集。
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小说是明代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学形式前七子是明中期以李梦阳为首的文学群体,后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徐渭是明杂剧代表作家,汤显祖是明传奇代表作家,《牡丹亭》是明代传奇剧本代表作明代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的《鸣凤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指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古文三大家: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康熙朝两大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歌流派。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元代散曲: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中国文学史全
❖ 第二段,诗人发挥想象力,进行了大量超现 实的描写。上天入地,涉水登山,来表达自 己的愿望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24页,共267页。
❖ 5、《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
❖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 就,是我国文学发达较早的标志, 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 高的地位。
第25页,共267页。
《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 政治背景:
先秦北方
史官文化同南 方巫官文化融 汇、交流的产 物,是春秋以 来楚国形成的 独特地方文化 的结晶。
第22页,共267页。
《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23页,共267页。
❖ 总的来看,诗经里的爱情诗,昵而不亵,谑而不 虐,乐而不淫,洋溢着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 《宾之初筵》具体描写了贵族宴饮的 场面;《鸣鹿》“呦呦鹿鸣,食野之 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通过喜 迎嘉宾,欢天喜地,表现了社会景象 的繁荣太平。
❖ 另外《大雅》中的一些诗篇叙述周族 历史的一些片段,如《公刘》叙述周 的远祖公刘率领部族迁移到幽的经历。
第16页,共267页。
❖ “雅颂”有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 “商颂”的全部则是平王东迁以 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中国文学史分段
中国文学史分段一、古代文学时期古代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从先秦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先秦时代,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离骚》《国风》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
汉代文学以史书为主,其中以《史记》最为著名,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元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的影响,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代表作有《世说新语》等。
二、唐宋文学时期唐宋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学成就最高的时期之一。
唐代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诗人李白、杜甫、王之涣等名家纷纷涌现,他们的作品以豪放、浪漫和抒情为特点,被誉为唐诗的巅峰之作。
宋代文学以词为主要表现形式,宋词以婉约、含蓄的风格为特点,代表作有苏轼、辛弃疾等名家的作品。
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杂剧和小说,如《长恨歌》《红楼梦》等,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三、元明清文学时期元明清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后期时期。
元代文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戏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如《西游记》《红字》等都是元代的重要作品。
明代文学以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杨慎、冯梦龙等作家的作品描写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代文学则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四大诗人(黄宗羲、袁枚、龚自珍、郑板桥)的作品最为著名。
四、现代文学时期现代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大致从清末到现代。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各种新的文学形式和思潮纷纷涌现。
五四运动后,现代文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代表作有鲁迅、茅盾等。
新时期的文学则更加多元化,涌现了大量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总结起来,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古代文学时期、唐宋文学时期、元明清文学时期和现代文学时期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这些不同的时期和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文学史上可以分为六个重要阶段:
一、古代:以先秦为盛况。
先秦时代,诗文已经达到顶峰,商朝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和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隋唐:可谓文学家的盛况。
隋朝诗歌形式完善,唐朝文学传统创新,诗文繁荣昌盛,是文艺复兴的阶段。
三、宋元:写实为主,形式多样化。
宋代的世俗小说和元曲艺术发展壮大,使得中国文学发展更加完善。
四、明清:文学形式多变,语言表达丰富。
明清小说已十分完善,而明清诗文依然彰显着浓郁的语言色彩,更令中国文学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五、近代:新文字语言迅速发展,结合现实社会。
近代中国新文字语言迅速发展,诗歌和小说不断创新,以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阶段。
六、现代:以小说、诗歌、戏剧为主的文学发展。
现代中国文学体裁以小说、诗歌、戏剧为主,集多种精神传统于一身,探索现实社会内涵,推动了中国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文学史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对文
学作品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探讨文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
2. 名词解释
2.1 文学
文学是人们通过语言艺术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造性活动,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
2.2 文学史
文学史是对一定时期内的文学发展进行总结和研究的学科,它
关注文学的演变和作品的特点。
2.3 文学现象
文学现象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学作品、风格或潮流等表
现形式,它可以反映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变迁。
2.4 发展变化
发展变化指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演进和变化过程,包括创作思潮、艺术风格、主题内容等方面的转变。
2.5 历史变迁
历史变迁是指文学在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变迁和演化过程,包括社会背景、文化影响和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变化。
2.6 发展规律
发展规律是指文学发展中的一系列普遍规律或趋势,反映了作品的发展轨迹、艺术特征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 结论
文学史名词解释了文学史、文学、文学现象、发展变化、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等相关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文学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中国文学史大纲梳理
中国文学史大纲梳理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一、文学起源与神话1.文学艺术的起源:生产劳动2.神话概念:P223.著名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4.保存神话最多最有价值的著作是《山海经》,其他文献如《诗经》、《楚辞》、《左传》、《淮南子》……二、诗经1.《诗经》有关常识: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②《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③诗经的编集:④「三家诗」与「毛诗」:⑤风雅颂的内容:⑥六义:风雅颂与赋比兴。
⑦赋比兴的含义:P472.熟读诗经中的一些名篇:3.《国风》:思想内容①②③④⑤⑥;艺术特点①②③④⑤⑥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②③三、先秦历史散文1.著作:甲骨卜辞;铭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2.《左传》思想:①②③④⑤3.《左传》的叙事特点:ABC4.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①②③(P67-68)四、先秦诸子散文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①②③2.看看所列书籍及作者常识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①②③④4.《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①②③5.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①②③(可参看袁版P102)五、屈原与楚辞1.屈原的其他作品篇名:《九歌》、《天问》、《九章》……2.《离骚》的艺术特色:①②③④3.《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比较:①②4.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②③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文章西汉两司马1.贾谊的散文内容:①②③2.汉赋(司马相如)的艺术特点:①②③3.司马迁《史记》的思想内容①②③④4.司马迁《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①②abc③5.司马迁《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②③④二、两汉乐府民歌1.「乐府」的含义:①②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①②③④⑤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①②③④⑤4.《孔雀东南飞》人物塑造艺术①②③④5.汉乐府民歌的影响ABC6.乐府诗的传承情况:①②③④三、《古诗十九首》与「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①②③④⑤(1)《古诗十九首》在我国古诗词中的地位(2)再读《古诗十九首》四、文学常识①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谏逐客书》②了解《吕氏春秋》相关常识(第一册P132)③枚乘《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④名家名篇:桓宽《盐铁论》;王充《论衡》;政论散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⑤秦刻石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⑥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最早给屈原和《离骚》以很高的评价⑦了解《淮南子》相关常识⑧《史记》常识(第一册P150)⑨了解抒情小赋三篇: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⑩了解三大赋家:司马相如、扬雄、张衡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1.文学常识①了解「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汉赋、乐府诗、史书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等)、贾谊《过秦论》、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文学自觉,诗歌Βιβλιοθήκη 荣,小说萌芽建安诗歌、正始诗歌、田园诗、山水诗、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三曹”(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等)、“竹林七贤”(阮籍《咏怀》等)、陶渊明《饮酒》系列、刘义庆《世说新语》
小说、戏曲、散文
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二拍”(冯梦龙《喻世明言》等、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等)
清代
公元1644年-1911年
文学总结,戏曲、小说继续发展
小说、戏曲、散文
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殿》
词、散文、话本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李清照《声声慢》、柳永《望海潮》、欧阳修《醉翁亭记》、司马光《资治通鉴》
元代
公元1271年-1368年
戏曲繁荣,元杂剧成为代表
元杂剧、散曲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明代
公元1368年-1644年
小说兴起,四大名著诞生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时期
时间范围
主要特点
代表文体
代表作家及作品
先秦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文学萌芽,神话传说丰富
诗歌、散文
《诗经》(《关雎》、《蒹葭》等)、《楚辞》(屈原《离骚》等)、《左传》(《曹刿论战》等)、《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等)、《论语》、《道德经》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1.文学的起源:劳动说,游戏说,宗教说2.没有文字的传说文学:原始歌谣,古代神话{远古歌谣he 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字}3.远古歌谣:诗乐舞三位一体4.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夏商时代he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着《》有受教育的权力,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随着贵族阶段的衰落,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生,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式的手里。
5.先秦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巫史文化西周春秋:礼乐文化战国:多种文化同时兴起6.诸子十家: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家,墨,道,儒,名,法等六家。
西汉末,刘歆与于六家之外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对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学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具有的特征:现实性,幻想性,不自觉性(神话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如西游记不是神话,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是神魔小说2.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的不同中国神话记载零散,记载在不同的书籍上;西方神话有固定的故事集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价值的著作,《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其内容驳杂,出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有地理,历史,医学等方面的资料。
4.上古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②具体,形象③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④象征性和隐喻性6.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先民们的反抗精神7.影响: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直接载录,或利用神话情节和神话形象再创造;直接影响文学的创造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效果等。
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中国文学的历史
中国文学的历史
中国文学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
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学从最初的祭祀诗歌、史书纪传,到
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再到现代文学作品,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下面我们将中国文学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 古代文学(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900年)
古代文学的主要作品包括《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2. 唐宋文学(公元618年-1279年)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诗宋词。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以及宋代词
人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3. 古典小说(公元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
其中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4.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开端,这一时期作家以真实、现实为主题进行创作,代表作品有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5. 1949年以来的现代文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开始迈向现代化。
作家们带着创作的责任和社会的现实感开始创作。
代表作品有钱钟书的《围城》、杨绛的《家》等。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文学的宝库之一,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一、孕育了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散文——甲骨卜辞诗歌——《诗经》、《楚辞》小说——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楚辞》(另,骈文的对偶也有出现)(追溯到)二、孕育了文学的思想基础。
儒道思想: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审美价值文学观念的提出:“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三、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和接收对象,文字作为传播媒介的基本格局奠定。
(宋代出现市民文学,这个格局才发生变化)上古第一段:先秦1.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如《诗经》是群体的歌唱,到第一位诗人屈原,经过几百年)2.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先秦散文也包括《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历史著作)和《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哲学著作)例,《诗》305篇都可和乐歌唱,《九歌》是用于祭祀与乐舞配合的歌曲3史从巫中分化。
士的兴起和活跃。
上古第二段:秦汉1.创作主体聚集于帝王诸侯周围形成作家群体,以铺张扬厉的赋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学凝重呆滞。
3.四言诗僵化,汉乐府民歌(五七言诗)酝酿出新的诗歌形式。
中古期:魏晋到明中叶一、文学自觉二、语言由奥古转向浅近三、诗词曲的鼎盛四、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
白话短篇——宋元繁荣白话长篇——宋末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五、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新的传媒形式六、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各方面中古第一段:魏晋至唐中叶诗(主导地位)“三曹”—“七子”—陶渊明—谢灵运—庾信—“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1、古体繁荣发展达到鼎盛,近体诗兴起、定型、达到鼎盛2、文向诗靠拢——诗话的骈文,赋向诗靠拢——骈赋3、头——“建安风骨”,尾——“盛唐气象”,确立后人诗歌范式。
中国文学史·目录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文学史史料学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双视角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风、雅、颂用诗和传诗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的现实精神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的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的成书《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的记言文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成书及体制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成书过程纵横家思想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孟子和《孟子》一书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多种文化的交融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第三节《离骚》《离骚》解题忠君与爱国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形式和语言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九章》的记事、抒情与写景《天问》和《招魂》第五节楚辞的流变和屈原的地位宋玉等楚辞作家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绪论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赋的多源性辞赋的分工与合流从《史记》到《吴越春秋》五、七言诗的孕育汉代文学的分期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第二节李斯的散文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从陆贾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骚体赋及“九体”贾谊与汉初骚体赋大赋与骚体赋的相辅相成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招隐士》和《长门赋》第二节枚乘和“七体”梁园文人群体枚乘独步《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第三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帝国形象、一统观念和时代精神浪漫的巨丽之美第四节扬雄四赋扬雄四赋的创作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蕴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景物描写的主题趋靠和多维铺陈骚体功能的拓展第五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设辞类作品的出现及流脉宣帝朝有关辞赋价值的讨论《洞箫赋》的生命感应观念以悲为美的风尚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会人文精神的弘扬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第三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第四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第五章东汉辞赋第一节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京都赋的崛起《两都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劝百讽一结构模式的突破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二京赋》与《两都赋》的同异瑰颖独标的《鲁灵光殿赋》第二节述行赋和抒情小赋抒发历史沧桑感的述行赋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抒情小赋的出现汉末小赋的批判精神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汉书》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第二节《吴越春秋》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论衡》的选材疾虚妄的写作宗旨王充的论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东汉碑文和游记第七章东汉文人诗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诗坛新风的出现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衰世文学第三节《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人生哲理的揭示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起兴发端艺术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乱世与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寒士的不平文学家族宗教与伦理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文人与佛教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曹丕与七言诗第二节曹植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五言诗的发展后世诗人的认同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七子之冠冕”王粲仗气爱奇的刘桢陈琳、阮籍等蔡琰与《悲愤诗》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稽康与应璩的诗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第二节左思、张协与刘琨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张协兄弟的诗刘琨的诗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游仙诗溯源乖远玄宗与坎堞咏怀文采富艳寄托高远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兰亭集序》与兰亭诗兰亭诗的文题及审美价值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东晋文人的心态玄释合流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题材的分类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发展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第五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酒与菊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直率朴素、刚健豪放《木兰诗》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寒士的呼声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对七言诗的贡献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沈约的诗歌谢朓的诗歌阴铿、何逊等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的影响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爱情心理的刻划辞藻与声色感官的刺激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仿古与趋新:西魏、北周文坛概况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前期诗艺的养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承前启后的地位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曹操的教令曹丕兄弟的书札《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论辩文的勃兴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世重文翰元嘉三大家范晔史论《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齐梁新变之风诗体赋与写景文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尽自然之趣《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关于“小说”小说的起源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第二节志怪与志人志怪与志人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志怪小说的内容志人小说兴盛的背景志人小说的内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第三节《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编撰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幕府生活与文学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唐代儒、释、道的融合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一节隋代文学统一国家的建立南北文学的合流第二节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的创作第三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创作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李白歌行的价值第三节李白的绝句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主观色彩想象特色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李白的地位李白的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元结和《箧中集》作家杜甫坎坷的一生诗歌题材的大转变杜诗的诗史性质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第二节杜甫的律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以律诗写组诗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对后代诗人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风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第三节顾况与李益顾况诗歌的俗与奇李益的边塞诗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第二节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韩愈、孟郊、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诗歌的散文化倾向第三节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李贺的苦闷情怀凄艳诡激的诗风与意象营构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冷峭简淡的柳诗及其他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一节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第八章散文的文体与文风改革第一节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文体文风改革第二节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唐代的骈文从萧颖士、梁肃、柳冕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三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自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韩、柳的开拓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第四节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古文的衰落晚唐小品李商隐等人的骈文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一节唐传奇及其嬗变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作品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作意与虚构性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第三节俗讲与变文俗讲与讲经文转变与变文第十章晚唐诗歌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社会衰败中士人的心理变化怀古咏史诗中的悲凉情绪杜牧的诗歌创作许浑等人的创作第二节苦吟诗人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第三节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温庭筠、韩偓等诗人第四节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淡泊境界第五节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郑谷、韦庄的乱离诗罗隐的讽世诗第十一章李商隐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李商隐的思想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第二节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诗歌情调的幽美朦胧与亲切可感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第三节凄艳浑融的风格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以及与李贺、杜甫诗歌的对照李商隐对诗歌发展的推进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花间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绪论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崇文抑武的国策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爱国主题的弘扬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转变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形体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缎带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著作——钟嵘,诗品第一步文学理论和评论著作——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梦溪笔谈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西游记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文学源头是上古神话和原始歌谣。
原始歌谣的特点:劳动生活是原始诗歌的主题;宗教仪式和巫术祭祀;诗乐舞结合(核心)原始歌谣:候人歌,弹歌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四大神话保留在淮南子中)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
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始祖神话:女娲补天洪水神话: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发明创造神话与抗争神话神话的民族特点: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抗争精神。
神话的文学意义: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作为民族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源头,其想象、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成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基本特质,为历代作家广泛运用;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庄子、楚辞、唐传奇和明清小说都广泛借用了神话素材和形象。
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是一种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神话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神话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编订成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始称诗经。
诗经的编订:献诗说,公卿列士对朝政有所不满,献诗以陈,所献之诗,既有自己所作,又有采集而得。
采诗说,汉代认为周朝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与朝廷,编订成册删诗说,汉代人认为孔子周游列国,把收集来的诗经残本按照合乎礼仪的标准去其重杂,删成305篇。
删诗说出自史记。
诗经的体制: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有十五国风。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周王朝国都的乐调,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赋比兴)赋,铺陈直叙比,比喻或比拟兴,托物起兴,触物兴词诗经句式和章法:句式四言为主,四句成章,间杂二言至八言不等。
章法重章叠句,复沓回环,韵律整齐,节奏感强。
诗经的作用:周礼乐歌外交辞令教育读本四家诗: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齐、鲁、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
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诗经的内容:周族史诗和祭祖颂歌:生民农事诗:七月燕飨诗: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燕飨诗。
鹿鸣怨刺诗: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
硕鼠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大雅怨刺诗作者身份地位较高,针砭朝政,有节制的讽刺,多规谏之意小雅怨刺诗作者身份地位较低,指斥政治黑暗,感叹自身遭遇。
国风怨刺诗辛辣犀利的揭露嘲讽。
战争诗:有正面歌颂,表达乐观自豪的;更多的是厌倦战争,向往和平。
采薇徭役诗:对繁重徭役愤慨厌倦的徭役诗。
爱情诗: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
关雎有反映婚嫁场面、婚姻家庭的婚姻家庭诗。
桃夭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
氓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贯穿现实主义精神。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营造出优美诗歌境界,增强诗歌感染性。
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寓情于景,以景托情。
4、整齐中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
诗经的句式,四言为主,四句成章,间杂二言或八言不等。
(章法)重章叠句,复沓回环,韵律整齐,节奏感强。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后代诗人。
1、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内容上,关注现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人生态度的“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代诗人的创作。
3、艺术表现手法上,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着深远影响。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也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先秦历史散文的三个阶段:(叙事)第一阶段,夏至春秋,尚书、春秋,言、事不混,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左传、国语,记言且记事,言事相融,曲折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战国中后期,战国策,历史散文的高峰尚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文章单独成篇,有完整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影响。
春秋:春秋是我多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鲁隐公至鲁哀公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是叙述。
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记载了鲁隐公至鲁哀公共255年的历史,是先秦时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先秦历史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叙事特征) 1、左传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但倒叙和预序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2、叙事注重完整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3、叙事中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少外貌心理描写4、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战国初年,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战国策:杂记春秋以及战国各诸侯国的军政大事,主要记载了策士谋臣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为多人所作,作者大多战国后期纵横家,有西汉刘向编校成书,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人物,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3、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功时期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
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是战国策的主要特色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2、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是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其次是基本叙事结构第三是写人的基本手法第四是对了历史题材的重视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特点:第一阶段,春秋末、战国初,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简明的议论短章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孟子一书,主要记载了孟子的言谈,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
该书反映了即孔子之后,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
1、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基本特征。
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2、孟子长于譬喻,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大量使用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4、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庄子文学艺术成就:先秦说理散文,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1、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寓言故事丰富,全书仿佛是一本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2、庄子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领悟。
3、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特点荀子和韩非子的特点: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与影响:先秦说理散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是我国散文创作规范,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1、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2、影响了后世的创作风格3、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式楚辞:有三种含义:1、书名,东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作品编成的{楚辞}一书2、诗体,以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3、作品,战国楚人以及后来汉人用“楚辞”诗体创作的作品屈原光辉的人格特征:1、忠君爱国2、独立不迁的人格意识3、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理、理想、美政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长篇抒情诗。
主旨是爱国与忠君。
美政理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香草美人之喻:美人的意象一般解释为比喻,或者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屈赋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富于变化,为汉赋的诞生创造了(艺术成就)条件其次,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的气质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有着重大影响第四,开创了爱国主义文学传统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却远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的。
共11篇,首尾两章,迎神曲和送神曲。
中间九章为娱神曲。
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
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招魂是在楚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楚怀王之魂而作。
宋玉的代表作: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主题。
李斯谏逐客书:谏逐客书是一散文名篇。
文章结合实际,力辩逐客之失当。
首先征引历史,证明客卿曾有功于秦国;其次举出大量事实,指出秦王喜好四方之物而排斥客卿。
全文论证充分,说理严密,气势酣畅淋漓,文章排比铺陈,富有战国纵横之气。
吴晔的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马第伯,封禅仪记,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合编而成。
特征: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汉代五言诗: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始见于玉台新咏抒情诗:古诗十九首汉赋的分类:第一阶段,骚体赋,政论文向汉大赋转变(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代表作家贾谊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司马相如:大人赋、长门赋政论文: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晁错:论贵栗疏第二阶段,汉大赋代表作家,汉赋四大家(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杨雄)枚乘:七发司马相如:(汉大赋)子虚赋、上林赋、(骚体赋)大人赋、长门赋杨雄:(汉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京都赋)蜀都赋王褒:洞箫赋第三阶段,抒情小赋,抒情赋有纪行赋和述志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