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治疗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提高脑瘫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特制定本诊疗常规。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包括胎龄、分娩方式、有无窒息、早产、低体重等情况。
2、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的时间,以及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3、询问家族史,有无遗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心肺听诊等,了解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反射、姿势、步态等。
观察患儿的自发运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检查腱反射是否亢进或减弱,有无病理反射。
注意患儿的姿势是否异常,如头部后仰、上肢内旋、下肢交叉等。
3、其他检查:检查患儿的视力、听力、语言功能等,评估是否存在相关的障碍。
(三)辅助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有助于了解脑部的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积水、脑软化灶等。
2、脑电图检查: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癫痫的类型和诊断。
3、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评估神经肌肉的功能。
4、智力测试:常用的智力测试方法如韦氏智力量表等,可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
(四)诊断标准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治疗(一)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治疗-同济:陈勇
同济医院康复科 陈勇
一、概 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出 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一个月内,由 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受到各种损 害或损伤所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 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障碍综合征。病 因:发生于出生前,也可发生在出生 时,发生于出生后。 康复基本的目的就是帮助脑性瘫痪的 患者获得或学会新的运动功能及生活 的能力。
(二)伴随障碍 常有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 力障碍、知觉障碍语言障碍 等。
三、康复治疗护理措施
(一)目的 对脑瘫患儿进行功能训练的目 的是:提高运动功能,提高日 常生活能力,提高交流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之能重 返家庭、重返社会。
(二)治疗方法
1.运动疗法
(1)仰卧位的姿势控制训练: 头部控制训练。 身体的旋转动作训练:目的是提高翻 身坐起的能力。 骨盆的控制训练:决定今后爬行、坐 位、立位与行走能力的基础。如:桥 式运动。 髋关节的内收、外展的控制训练
(2)俯卧位的姿势控制训练 俯卧位的头部控制训练及对伸肌进 行刺激的训练,俯卧在楔板上的 支撑训练,肘部支撑训练,爬行 动作的训练。
(3)坐位训练
(4)站立训练 从跪到站,四点跪训练——双膝跪 训练——蹲起训练
(5)步行训练
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3.言语功能训练
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1)语音训练 (2)发音矫正训练 (3)语句训练 (4)交谈式练习
四、康 复 教 育
1﹑预防措施 坚持优生优育,保 证胎儿健康发育; 2﹑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早期发现 可疑脑瘫的患儿是实施脑瘫康复 的关键,主要从运动、语言和进 食三个方面来观察。` 3﹑家庭治疗 对于脑瘫患儿,家 庭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一、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
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
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共济失调型
混合型
•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其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 姿势异常、运动障碍。 • 智力低下(30-50%) • 癫痫(25-50%) • 视力异常、听力障碍 • 语言、认知、行为异常
• 病因诊断:病史(尤 其围产期) • 体格检查 • 视听觉检查 • 神经系统异常 • 脑电图检查:以发现 有无癫痫 • 头颅影像学检查
脑性瘫痪的诊断及治疗
脑性瘫痪是指儿童在出生前後因各种疾 病或狀況,引致大脑动作皮质或椎体外 系統受到损伤所引发的连续性发应。 表现:非进行性中枢损伤,运动障碍、 姿势异常。
• • • • • •
早产 产伤 围产期窒息 核黄疸等疾病 存活的高危新生儿 胚胎发育生物学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
失张力型
• • • • • •
肉毒毒素A治疗(Botulinum toxin A) 机理及适应症 抑制突触前膜Ach释放 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 需反复注射,以维持疗效。 剂量由肌肉大小、体重等因素决定
• BTX-A作用于突触前 膜 • 抑制Ach释放 • 突触后膜上Ach受体 结合的Ach减少 • 导致肌肉紧张性下降, 肌张力降低 • 疗效可持续3-6月。
• • • • • • •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家庭训练和医生指导相结合 矫形器的应用 躯体、技能、语言功能训练 理疗、针灸、按摩 姿势纠正、平衡肌张力 药物、手术治疗
(2)
• 神經阻断﹙nerve block﹚是用酚 ﹙phenol﹚或酒精注射到控制痉挛肌肉 的运动神经周围,从而降低神经的传导 功能,来治疗痉挛。 • 副作用:肌肉皮肤坏死、剧烈疼痛,不 能选择个别肌肉接受治疗。 • 同時作用于感觉神经导致感觉障碍或丧 失,
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进展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ITB)
3.ITB的疗效 ▪ ITB的长期疗效已经明确。Albright等报道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
ITB的治疗剂量达到稳定,对肌张力控制的效果则长期存在。 Overgärd等报道对46例行ITB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长期随访,87% 的患儿父母认为ITB治疗是值得的,超过90%的人后根切断术(SPR)
▪ Langerak等对行SPR手术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20多年的随访,发现 患儿早期的获益至今仍存在。Dekopov等对行SPR治疗的47例痉挛 型脑瘫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发现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状 态,且肌张力降低的程度取决于神经根丝切断的数量。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ITB)
1.ITB的治疗机制 ▪ 巴氯芬是一种γ氨基丁酸(GABA)β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ABA-β
受体而使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门冬氨酸的释放受到抑制,从 而抑制反射在脊髓的传递,起到解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脊髓和 大脑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有口服和鞘内注射两种制剂。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ITB)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
▪ Sitthinamsuwan等对33例痉挛患者共行141个部位的SPN,改良 Ashworth评分(MAS)和被动运动范围(PROM)在手术前后的整 体平均值分别为3.0和0.7(P<0.001)、78.3°和102.3°(P<0.001), 无一例出现感觉障碍、神经性疼痛或过度的肌肉麻痹等并发症, 认为SPN是治疗痉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地减轻 痉挛、改善功能状态、方便患者的护理及防止远期肌肉骨骼系统 的后遗症。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 Aquilina等的选择标准包括: (1)痉挛性双瘫,无明显的肌张力障碍及共济失调; (2)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Ⅱ或Ⅲ级; (3)头颅MRI显示无基底核、脑干及小脑损伤,有典型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4)有足够的躯干和下肢力量; (5)6个月内未行肉毒素注射,1年内未行矫形手术; (6)能完成康复过程。
脑瘫儿童的全面康复PPT课件
.
33
(六)膝立位
1.双膝立位:双膝靠拢,膝关节屈曲90度,髋 关节伸展充分,躯干与其大腿在 同一平面内。前面放一桌子玩耍。
2.单膝立位:双膝立位基础上,一侧下肢髋关 节屈曲90度,并用脚掌着地,另 一侧下肢保持原来姿势。诱发重 心转移能力。
.
28
(三)脑瘫患儿摄食指导
1.正确进食姿势训练: a.避免全身肌张力升高; b.避免不自主动作或异常动作出现; c.身体两侧对称; d.不要仰卧进食; e.不能头部后倾; f.不能将食物倒入患儿口中;
.
29
2.进食方法:
a.抱坐进食; b.面对面进食; c.坐位进食姿势; d.坐在固定椅子上进食; e.侧卧位进食; f.俯卧位进食
提升患儿在接受感觉刺激(视觉、听觉 等)及作出反应行为的表现,促进主动探 索环境的兴趣及能力,提升患儿在感官方 面的知识和探索环境的发展和训练。
.
17
18.药物治疗 1)改善脑功能的药物 脑多肽、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 等;
2)降低或改善肌张力的药物:安坦、肉毒 素;
3)合并癫痫时: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
18
19.手术治疗
肌肉、肌腱切断术,肌腱移植术,选择性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19
20.特殊教育
总目标是通过特殊教育,尽量使其成为 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20
21.社区康复 康复站康复 家庭康复
.
21
22.感觉统合训练
是大脑将从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 觉信息,进行多次组织分析、综合处理, 作出正确的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的 运作。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五部分
p
Aline S,Jane MB,Louise A,et a1.Muscle strengthening is not effectiv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a systemat.
ic review[J].Australi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2009,55(11:81—87.
脑瘫康复应遵循综合康复治疗原则(推荐强度B级)。 (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证据
脑瘫患儿的病程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ADL障碍,其异常运动和姿势模式体现在ADL中,因此康复必须与日常生活活动 紧密结合I”I(1个Ⅳ级证据)。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脑瘫儿童的ADL㈣(1个Ⅲ级证据)。应通过行为干预、Et常生活 能力的训练、心理护理、家长培训与参与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提高和巩固康复效果口u(1个Ⅱ级证据)。 推荐
此期脑瘫儿童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主动运动能力,活动范围和种类扩大,开始主动控制自身的运动和姿势以适应环境。主 动学习能力增强,对技巧性和操作性的运动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因此应用生物力学原理,以非固定性支撑或辅助方 法促进良好的运动模式与功能十分必要。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是为入学做准备。诱导及主动运动训练、引导式教育都更为适 用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 4.学龄期策略
早期发现异常表现、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推荐强度B级)。 (二)综合性康复 证据
综合性康复是以患儿为中心,组织各科专家、治疗师、护士、教师等共同制订全面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进行相互配合的综 合性康复,以促进患儿的身心康复”5,(1个Ⅳ级证据)。d,JL脑瘫康复治疗复杂、见效慢、时间长,需要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治 疗方法和技术,才能使患儿运动、语言和智力等功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I”-(1个Ⅲ级证据)。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全面促进神经 精神发育,减轻残疾”7,(1个Ⅱ级证据)。综合康复治疗不仅能改善脑瘫患儿的姿势异常和粗大运动功能,而且对精细运动、适 应性、语言、个人一社会智能能区及总发育商均有提高作用I”,(1个Ⅲ级证据)。 推荐
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学)
主症
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
分型
肝肾不足:兼见筋骨痿弱,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 目无神采,面色不华,疲倦喜卧,智力迟钝,舌质淡嫩,脉细弱;
心脾两虚:筋肉痿软,头项无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 滞,语言发育迟缓,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痰瘀阻络:反应迟钝,失语,痴呆,手足软而不用,肢体麻木, 舌淡紫或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主穴
➢健脑益聪,化瘀通络。以督脉 ➢百会 四神聪 夹脊 悬钟 足三 及足少阳、足阳明经穴及夹脊 里 合谷 穴为主。
方义:
百会为督脉穴,督脉入络
脑,故能健脑调神。
01
夹脊穴通阳活络、强脊。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 健脑益智之功。
合谷调理气血,化瘀通 络。
悬钟为髓会,可益髓补 脑,强壮筋骨。
10%葡萄糖注射液、 维生素B1、B12注射 液等,每次每穴注入
针刺,或用揿针埋藏或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0.5~1毫升,隔日1次。
【附注】
针灸治疗本病 的轻型有一定 效果,可以改 善症状,并应 重视早期治疗。
针刺治疗的同 时要加强功能 训练和智力培 训。
Thanks.
足三里培补后天之本,化生
04
气血,滋养筋骨、脑髓。
2.其它疗法
(1)头针法
(2)穴位注射法
(3)耳针法
➢选额中线、顶颞前斜 线、顶旁1线、顶旁2 线、顶中线、颞后线、 枕下旁线。针2~4小 时,留针时可以自由活 动,隔日1次。
➢选大椎、足三里、阳 ➢选枕、皮质下、心、
陵泉、曲池、合谷。用 肾、肝、脾、神门。毫
位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_2015_第六部分_李晓捷_庞伟_孙奇峰_尚清_唐久来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Dec.2015,Vol.30,No.12第四章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第三节康复治疗技术(上)一、神经易化技术(一)Bobath 技术1.Bobath 治疗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脑瘫患儿证据脑瘫患儿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缺少对反射性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抑制,导致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4](2个Ⅰ级证据,1个Ⅲ级证据,1个Ⅳ级证据)。
Bobath 治疗技术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达到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促通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的目的[5—7](1个Ⅱ级证据,2个Ⅲ级证据)。
Bobath 治疗技术还通过对运动模式协调性的促进,抑制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对脑瘫患儿正常运动发育的影响,从而实现正常运动模式的整合,防止异常模式的形成和固定。
采用Bobath 技术的不同手技,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特点,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8—11](4个Ⅳ级证据)。
因此,Bobath 技术适合于各种类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推荐Bobath 治疗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脑瘫患儿,应根据不同类型特点,选择采用Bobath 治疗技术的不同手技(推荐强度B 级)。
2.Bobath 治疗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年龄组脑瘫患儿证据Bobath 治疗技术对各年龄组脑瘫患儿均有效,但2岁前,尤其是1岁以内的轻度脑瘫患儿效果更好[12—13](1个Ⅰ级证据,1个Ⅳ级证据)。
婴幼儿时期脑生长发育快、代偿性和可塑性强,且其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模式尚未固定,这一时期患儿若能得到外界给予的刺激性治疗及功能训练,可使其学习建立正常的姿势运动模式,使其功能达到最佳效果[14—16](3个Ⅱ级证据)。
脑瘫患儿早期应用Bobath 治疗技术是恢复其神经系统功能的有效手段。
推荐1.Bobath 技术可应用于不同年龄组脑瘫患儿(推荐强度A 级)。
2.Bobath 技术对于小年龄组脑瘫患儿更有效(推荐强度A 级)。
脑性瘫痪的物理治疗
1
运动治疗
是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国际上有不同 学派的脑性瘫痪运动治疗方法,如Bobath法,Vojta法, Temple Fay法,Doman Delacato法,Peto法(引导式 教育法)等,治疗师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1
头部控制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
渐减少扶持和帮助,过渡到独立步行,患儿学习独立行走时,常显步态蹒跚,
双腿分开过大,手腿动作不协调,因此必须进行步态矫正。
1
站立行走训练
运动治疗
a. 用平行杠和学步车练习行走
b. 胸系宽带练习行走
1
运动治疗
躯干调节和平衡能力训练
患儿坐位或站位,让患儿伸手抓取置于患儿周围不同方向,距离略超过臂长的各种物体和 玩具,已达到训练躯干前屈,左右旋转,左右侧屈的目的。对患儿平衡能力的训练,可利 用平衡板、蹦床训练,也可让患儿走海绵垫、走斜面、上下楼梯、走平衡木等完.C)
1
下肢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
患儿仰卧位,治疗师双手分别握住患儿两膝关节上部,先使髋关节旋外, 然后在将患儿大腿缓慢分开,反复训练,但切不可抓住患儿双踝关节硬拉。患 儿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放松。患儿的脚呈尖 足状,脚趾像鹰爪般勾起来,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曲,然后将患儿 脚趾拉直。
1
翻身训练
运动治疗
让患儿以肩部旋转带动躯干,骨盆和下肢。治疗师用双手握住患儿的一 侧肩部,使肩部作旋转运动。诱发患儿翻身时,将患儿的头转向一边, 用手紧紧固定他的下颌,在第5肋间往外压,并且推向胸骨的对侧,患 儿的身躯可由此诱发出反射式的翻身动作。
1
翻身训练
运动治疗
a. 用声响玩具帮助训练翻身
Doc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八部分(无参考文献)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八部分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第四章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第四节药物治疗一、A型肉毒毒素证据1.缓解下肢痉挛剂量对照研究显示步态动力学与运动学有显著的剂量-效应相关性,高剂量比低剂量在站立位或摆动时有更显著的踝关节背屈活动,且效用更持久[2(]1个Ⅰ级证据)。
随机对照研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估结果显示A型肉毒毒素明显提高下肢功能和改善步态[3—4(]1个Ⅰ级证据、1个Ⅱ级证据)。
病例对照研究中,接受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12周,应用医师评价量表对患儿步态进行分析,步态改善明显,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倍[3(]1个Ⅰ级证据)。
使用A型肉毒毒素与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治疗组的下肢功能较安慰剂组有显著改善[5—7(]3个Ⅰ级证据)。
2.缓解上肢痉挛研究表明注射A型肉毒毒素短期内能明显改善上肢功能,但对长期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8—11(]4个Ⅰ级证据)。
联合OT则效果更好,能提升肘部及拇指主动伸展,以及降低腕部、肘部的肌张力,但手抓握的功能测试只有轻微提升,捡硬币测试显示手功能无明显改善[12(]1个Ⅱ级证据)。
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上肢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OT与单用OT 治疗结果发现,该方法使痉挛得到持续缓解,父母能感知到患儿的明显进步[9(]1个Ⅰ级证据)。
回顾性研究表明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严重不良事件很低[13(]1个Ⅰ级证据)。
推荐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缓解痉挛的治疗技术,缓解下肢痉挛的效果优于缓解上肢痉挛的效果(推荐强度A级)。
二、苯酚、乙醇证据乙醇、苯酚局部注射可用于缓解脑瘫患儿的局部痉挛[14—16(]3个Ⅳ级证据)。
1971年后未见文献报道,但在2014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上仍有专家应用乙醇、苯酚和A 型肉毒毒素分别局部注射治疗痉挛的报告。
推荐可配合A型肉毒毒素用于缓解脑瘫患儿的局部痉挛(推荐强度D级)。
以体外反搏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以体外反搏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常常会影响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但是对于一些严重病情的患儿来说,效果并不明显。
最近几年,体外反搏被应用到小儿脑性瘫痪的综合疗法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以体外反搏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病例描述:张同学,男,4岁,患有小儿脑性瘫痪,主要症状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步态不稳、语言不清等。
家长采用了传统的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但效果不显著。
在和医生的沟通中得知,最近有一种新型疗法——体外反搏能够改善小儿脑性瘫痪的症状。
经家长同意,我们将张同学纳入以体外反搏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方案中。
治疗方法:1.体外反搏:体外反搏是一种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给予患儿腕带或膝盖带来反馈信号,帮助患儿改善运动功能,增加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本次治疗中,我们采用了体外反搏平衡训练器,通过让患儿在平衡训练器上做卡路里平衡训练和异常顺行步训练等,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运动感觉和肌肉力量。
2.药物治疗:针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症状,我们同时给予患儿一些药物治疗。
比如,肌弛缓剂可以帮助减轻肌肉痉挛;抗抑郁药可以缓解患儿的情绪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物理治疗与言语治疗:体外反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还需要结合传统的物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
我们采用了瑞德堡治疗仪和言语训练仪等软硬配合,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肌肉和语言功能。
治疗效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张同学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改善。
他的四肢肌张力明显减轻,步态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已经可以自行行走;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均较之前有明显提升。
此外,患儿的身高、体重与年龄相符合,疗效稳定。
结论:以体外反搏为主的综合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患儿的病情不同,治疗效果也会不同,需要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发展。
推拿治疗脑性瘫痪的作用机制研究
推拿治疗脑性瘫痪的作用机制研究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运动和姿势障碍、运动异常、平衡和协调障碍等。
推拿治疗脑性瘫痪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下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推拿治疗脑性瘫痪的作用机制。
增强血液循环推拿可以通过提高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来治疗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患者往往伴随着肌肉萎缩和肌肉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异常,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的萎缩和激活神经元的神经元减少。
推拿刺激和活化了肌肉和神经系统,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加了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应,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加速组织修复和再生,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运动能力。
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推拿还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的活动物质,其主要作用是传递神经信号和信息。
一些实验研究发现,在推拿治疗时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增加了神经元之间的交流和调节,增加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活力。
这些反应可以增加肌肉的收缩力和运动功能,从而改善脑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运动和姿势障碍。
调节免疫系统推拿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达到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主要防御系统,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一些研究表明,在推拿治疗中可以刺激和调节免疫系统,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抵抗力,减少炎症反应和损伤。
这些改变有助于治疗脑性瘫痪,缓解症状和减轻疾病的程度。
促进康复肌肉的形成和生长推拿可以促进康复肌肉的形成和生长,从而提高脑性瘫痪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
脑性瘫痪患者常常伴随着肌肉萎缩和康复肌肉无力,使得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严重受损。
推拿治疗中使用的手法可以刺激肌肉的生长和增长,长期进行的推拿治疗可以改善康复肌肉的形态和结构,增强康复肌肉的力量,最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活动能力。
结论总结来看,推拿治疗脑性瘫痪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免疫系统、促进康复肌肉的形成和生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rebral Palsy (CP) 邯郸四院
William John Little 1810 - 1894
英国皇家国立骨 科医院的创始人。首 先描述了生后窒息与 脑性瘫痪的关系。
由发生于5岁以前的各 种静止性脑损害造成的一组 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 综合征。
发生率:2‰(1~9‰)
偏瘫
截瘫 全身受累
临床表现 病史
▪ 孕产史(致病因素、胎龄、出生体重、…) ▪ 发育史(动作、语言、智力、…) ▪ 主症发展史(痉挛演变、功能演变、…) ▪ 伴随症状(智力缺陷、构音障碍、流涎、…) ▪ 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fe ADL ) ▪ 家族史(类似病例以资鉴别)
病因
▪ 产前:近亲双亲、病毒感染、化学物质、 放射损害、妊娠中毒、酒精中毒、吸毒等。
▪ 产中 :早产、难产、宫内缺氧、生后窒息、 脐带绕颈、脑出血。
▪ 产后:核黄疸、破伤风、外伤spasiticity type)60-70% ▪ 手足徐动型(athetosis type)25% ▪ 共济失调型(ataxia type)5% ▪ 混合型(mixed type)10% ▪ 弛缓型(dystonia type)
自然转归
▪ 至2岁可以独立稳坐,可独立行走。 2~4岁才可稳坐,半数可站立或行走 (Paine)。
▪ 痉挛型偏瘫患儿至21个月才会行走;多数 脑瘫患儿至7岁方可熟练行走(Bleck)。
▪ 至6岁仍可引出原始反射,提示大脑发育 不良,难有行走能力。
治疗目的-改善功能
▪ 交流能力:语言、阅读、写作 … ▪ 日常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髋关节内收畸形
▪ 内收肌切断;指征:髋关节外展小于 20°~30°,保留大收肌
▪ 股薄肌切断;指征:Phelp征阳性 ▪ 内收肌后移;指征:合并屈髋畸形
屈髋畸形
▪ 指征:固定屈髋大20° ▪ 髂腰肌切断 ▪ 腰大肌松解/延长 ▪ 股直肌/缝匠肌延长
髋部骨性手术
▪ 髋内旋畸形-股骨旋转截骨 ▪ 痉挛性髋脱位-切开复位、髋
痉挛(spasticity)
速度(力量)依赖--被动活动关节时来自肌肉的 阻力与速度(力量)成正比
强直(rigidity)
时间依赖--被动活动关节时来自肌肉 的阻力自始至终存在
典型手指不自主 动作--指痉症
手足徐动 athetosis
共济失调 ataxia
典型宽横距步态
分型--临床表现
▪ 单瘫(monoplegia) ▪ 截瘫(diplegia)双侧瘫 ▪ 偏瘫(hemiplegia) ▪ 三肢瘫(triplegia)双重偏瘫 ▪ 四肢瘫(quadriplegia) ▪ 全身受累(total involvement)
Eugene Bleck
美国斯坦福大学骨科 教授、美国脑瘫学会前任 主席、斯坦大学儿童医院 院长。著有《脑瘫的骨科
治疗》 (Orthopaedic management in cerebral palsy)。此书被称为该学
科的圣经。
局部病理进展
动力性畸形 可被动矫正 支具+SPR
固定性畸形 +关节不稳定 不可被动矫正 软组织松解 +关节手术
进食、如厕、更衣、入浴 … ▪ 行动方式(mobility):室内/室外行走、
使用助行器械、使用专用/标准设施、出行 方式 … ▪ 行走能力:独立/介助/强化介助 (physiological walker)行走
治疗方法-系统康复
▪ 预防和教育:特殊教育、康复教育 ▪ 功能训练: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
临床表现 体征
▪ 姿势(卧、坐、站、走、跑) ▪ 关节(孪缩、稳定性) ▪ 力量(肌力、控制能力) ▪ 神经系统(生理反射、病理反射) ▪ 特殊体征(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
痉挛性 偏瘫
痉挛性 截瘫
痉挛性截瘫 的步态
坐
姿
椅坐位 长坐位
折刀征(clasp-knife sign) -- 痉挛
Bohannon和Smith进行了修订(1987)
股直肌挛缩(Ely 征)
哪一个准确?
托马斯征(Thomas’ Sign)-屈髋挛 缩
• 骨盆跨于诊查台边缘 • 一手置于髂后上棘 • 另一手缓慢后伸髋关节 • 测量骨盆开始移动时股
骨与台面所成之角度
俯卧位髋关节屈曲挛缩检查(Staheli 1977)
(运动康复)、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 OT) ▪ 运动疗法(体育疗法) ▪ 药物:苯酚、肉毒毒素、脑活素、安定 ▪ 器具:支具、轮椅、助行器、自助具 ▪ 外科手术:骨科、神经科
外科治疗的意义
▪ 为功能训练创造条件 ▪ 预防畸形的出现和进展 ▪ 改善患儿自身条件以方便护理
铅管征
(lead pipe sign)
齿轮征
(cog-wheel sign)
屈髋、屈膝各90° 抗阻力屈髋,同时出 现自发踝背伸为阳性。
屈肌回缩反射(flexor withdrawal reflex) -混淆反射(confusion reflex)
肌张力分级(Ashworth 1964)
1级:正常 2级:轻度增高,折刀征阳性 3级: 增高,关节被动活动困难 4级: 明显增高,关节被动活动困难 5级:强直
正常 覆盖不良 半脱位 脱位
关节不稳定的转归
骨科手术
软组织手术
肌腱延长术 松解 关节囊切开
肌肉切断术
肌腱移位术
关节切开复位术 骨性手术 关节融合术
截骨术
软组织松解术的作用
▪ 矫正固定畸形(直接去除短缩因素) ▪ 部分缓解痉挛(减少机械长度,降低肌梭
兴奋性) ▪ 保护关节(改善关节位置,恢复力学环境)
臼成形、广泛软组织松解
屈膝畸形
▪ 国绳肌延长 ▪ 国绳肌起点切断;指征:直腿抬高
小于30°,无挛缩 ▪ 国绳肌上移(Egger手术);改良
膝关节固定屈曲的角度 • 仰卧 • 屈髋90° • 被动伸膝至受阻
国角(popliteal angle) -- 国绳肌挛缩
查体要点
▪ 反复检查,鉴别假阳性与假阴性 ▪ 不同条件下检查(清醒、睡眠、安静、兴
奋) ▪ 不同检查者进行检查
诊
断
诊断
脑性瘫痪 痉挛性截瘫
治疗 SPR
脑性瘫痪 跟腱挛缩 跟腱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