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发表时间:2019-07-23T16:17:01.0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余春花[导读] 摘要:以现有国家指标体系为指导,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共性和个性,调整现有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地域性评价指标,以期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申报和后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以现有国家指标体系为指导,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共性和个性,调整现有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地域性评价指标,以期对白马藏族传统村落申报和后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关键词: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平武县 1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拥有丰富传统资源和较高价值的村落。从2012年国家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标准起,从2012年~2019年已经指导5批共6617个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的消亡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2 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调研分析
四川绵阳市平武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其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积淀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研价值极高,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在我国极具代表性,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作者通过对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传统村落共性与个性,便于后文指标体系的修正奠定基础。
2.1 传统建筑
平武县白马藏族村落建造历史悠久,大多产生于元代以前,少量产生于明清时代。传统建筑大多坐南朝北,呈阶梯式簇团状分布在道路的两侧,以便于通风采光,同时簇团状又能减少热量的散发,抵御冬季的严寒。建筑选材多使用乡土材料,村落原始建筑形式多采用板屋土墙杉板房,房屋框架以木制穿斗式结构为主,用加入木枝和植物纤维等的混合泥土来建造墙壁,用当地的毛石来堆砌地基和加固墙体下部[1]。建筑有白毡帽和白鸡作装饰,建筑整体非常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
2.2 村落选址与布局
白马藏族村落多位于岷山深处的高寒山区河谷地区,村落选址依山傍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白马人最为信奉山神,山神居住的地方就是神山,任何人不得动神山的一草一木,不得猎取神山上的动物[2],因此,村落附近的自然环境保持的非常原始和生态。村落在选址之初就考虑到生产生活问题,山上的环境适宜建造依山错落有序布置的房屋,山下平缓地区预留作为农作物生产地区,同时在自家房屋附近预留空地种植果蔬,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
2.3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分为三类:舞蹈、神话故事、名歌等文学艺术,物品编织、擀毡帽、饮砸酒等生活习俗,宗教祭祀、丧葬习俗、礼仪节庆等人生礼俗[3],这些民俗文化是白马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是拟兽舞蹈,其中“跳槽盖”已被列为国家非遗。
2.4历史环境要素
历史环境要素能反映村落历史风貌,是构成村落特征的重要要素,如塔桥亭阁、井泉沟渠、碑幢刻石、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等。白马藏族位于高寒山区,历史环境要素多以碑刻、塔桥、古树名木和历史遗存的日常生活生产设施为主。
3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缺少地域性价值指导
现有指标体系使用对象是全国范围的传统村落,没有考虑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并且不同地方类型的传统村落差异非常大,统一的评价标准会造成地域性特色的丧失和加大评价误差。
3.2部分指标定义不明确
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指标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专业知识较弱的评估者来说,会造成指标认识上的误解,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3.3评价指标不完善
有的量化指标主观性太强,并且分值跨度较大;有的定性指标占比过大[4];有的对于评估人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但是现实工作中很多基层调查人员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种种原因会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偏离科学性,产生较大误差。
4.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修正 4.1评价因子选取
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平武县传统村落地域特色,将指标体系分为3层,分别是目标层(An)、评价准则层(Bn)、评价因子层(Cn)[5]。其中目标层A1为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村落选址与布局评价、传统民俗文化评价和历史环境要素评价四个方面,确定 A1-Bn层的框架,由此确定因子层Cn各要素(如表1)。表1 平武县白马藏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