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导论 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导论六(1)PPT课件

中医学导论六(1)PPT课件

2.2.3 寒性收引
寒邪具有收缩,牵引 样的特性,故寒邪侵 袭机体可表现为气机 收敛、腠理闭塞,经 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 致病特点。
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 恶寒发热无汗。 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经络收缩拘急:筋脉、 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 寒入厥阴经脉:经脉拘挛,少腹拘急不仁。
3.暑邪 3.1 概念 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 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
2.寒邪
2.1 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 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 邪。 外寒病根据寒邪侵犯的部位深 浅有伤寒、中寒之别。 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 为“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则为“中寒”。
2.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2.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2.2 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2.2.3 寒性收引
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 Δ 伤津:迫津外泄,消灼煎熬阴津。 Δ 耗气:人体之热靠气化而生,热盛则耗 气过多,同时气随津脱。体倦乏力少气
6.2.2 火性炎上
火热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其症状多 表现在机体的上部。
6.2.3 热邪易生风、动血
◇ 热生风:火热之邪侵犯机体,热盛时使 肝阳亢奋,进而肝风内动。高热、四肢抽 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征候。 ◇ 热动血:火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可扩 张血脉,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 妄行,引起各种出血征候。
风邪袭表、腠理开泄(汗出、恶风) 风邪循经上扰(头痛) 风邪犯肺(鼻塞、咽痒、咳嗽等。)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 者,上先受之”。
1.2.2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风邪具有善动不居, 易行而无定处的特性。即病 位游移,行无定处。风痹: 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 数变: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 变化快的特点。

中医学导论 ppt课件

中医学导论 ppt课件

(二)气的基本特征
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1)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2) 气的存在状态即弥散和聚合(无形与有形): 气的弥散状态,指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 形态的存在形式。 气的聚合状态,指气以聚合方式形成的各种占有相 对固定空间。 (3) 气无形与有形相互转化。
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阴阳日光向背示意图
阴阳象形文字示意图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 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归类表
(三) 阴阳属性的特点
1.阴阳的抽象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
1. 气者,人之根本也。 2. 气充沛、协调、运行正常,则产生机体的物质 代谢和所有的机能活动。 3. 气虚实之变,或运行失常,则整体或局部组织 脏器的机能活动异常,出现病理表现。 4 .注重调气,常有助于机体的康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 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1. 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为气。 2. 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3. 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 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 2. 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 3. 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现出统一性。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内科学导论》课件

《中医内科学导论》课件

治疗慢性病:中医内科学在治疗慢性病方 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将在慢性病治疗 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个性化治疗:中医内科学注重个体差异, 未来将在个性化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预防医学:中医内科学注重预防医学,未 来将在预防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汇报人:PPT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养生的概念:通过运动来调节身体 机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运动养生的方法:太极拳、八段锦、五 禽戏等
内科常见疾病的分类与防治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 感冒、暑湿感冒等,治疗以 解表、清热、化治疗以祛邪、扶正、 化痰为主。
胃病:分为胃寒、胃热、胃 虚等,治疗以温中、健脾、 和胃为主。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录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及其防治的学科。
范围: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 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肝病:分为肝气郁结、肝火 上炎、肝阴不足等,治疗以 疏肝、清热、养阴为主。
肾病:分为肾阳虚、肾阴虚、 肾气不固等,治疗以温肾、 滋阴、固肾为主。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 高血脂、冠心病等,治疗以 降压、降脂、活血化瘀为主。
内科疑难杂症的分类与防治
内科疑难杂症的定义:指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
绿色疗法:采用中药、针灸、 推拿、拔罐等自然疗法,副作 用小,安全性高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是 传统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
现代医学是建 立在现代科学 基础上的医学 体系,包括西 医、中医等。

中医学导论PPT课件

中医学导论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12
*《温病条辨》
吴塘·鞠通 清代著名医家 江苏淮阴人(1758-1863)
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
《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 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
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
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以前的理法方治、食养。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学说” (2)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 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 医 学 概 论
1
《中医学概论》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诊法、辩证)
基础理论部分
中药学 方剂学
基础应用部分
精选ppt课件最新
2
《国语辞典》
中医
1、研习我国固有的医术,以治疗疾病的医生
2、中华民族传统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华医学/中华民族传统医学
(广义:道医、藏医、蒙医、回医)
☆ 清·叶桂(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二)中医学发展简况
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24种脉) (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4)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

医学类-中医理论基本知识-中医学导论教材教学课件

医学类-中医理论基本知识-中医学导论教材教学课件
静养相结合,既要适当锻 炼,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
量力而行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 过度运动导致损伤。
持之以恒
长期坚持适量运动,才能收到良 好的保健效果。
常见疾病的中医预防与保健措施
感冒
注意保暖避风,适当锻炼增强 体质,可按摩迎香穴等预防感
冒。
高血压
保持情绪稳定,饮食清淡少盐 ,可按摩太冲穴等辅助降压。
结合点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 合治疗可发挥各自优势, 提高疗效。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西医 结合将在更多领域实现深 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02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阐述阴阳对立统一关系,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诊断治疗 。
五行学说
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认识世界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 诊断治疗。
腑、气血阴阳的平衡。
天人合一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顺应四 时阴阳变化进行养生。
预防为主
注重未病先防,通过饮食、起居、 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中医饮食调养原则与方法
饮食有节
因人而异
遵循定时、定量、定质的饮食原则, 避免过饥过饱。
根据不同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 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平衡膳食
合理搭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 蛋类等食物,确保营养均衡。
中药的禁忌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 饮食禁忌等。如“十八反”、“十九 畏”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的组成
包括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个部分 ,称为“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主病 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是针对 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 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三种意义;使 药有引经和调和两种意义。

中医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医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 “我 克” 两个方面的联系。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 胜”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 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顺五行相克次序
的克制太过。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金乘木(和相克一致) 【原因】 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 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 使其更加虚弱。

皮悲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肺膀耳骨恐唾呻 胱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府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概说
学习要求
1、掌握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及 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3、了解藏象的来源。
一、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 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 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 科有显著的发展。
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 有显著的发展。
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 (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
思维而拙于形式逻辑
4、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强
二、具体的有特色的中医认知方法:
1、司外揣内 2、援物比类 3、心法和顿悟 4、试探和反证
第四节 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
一、调整—世界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二、融合与互补—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态
势(中西融合)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存在。 阴阳消长平衡属量变过程。

中医学导论(第2版)PPT课件 第四章 人文中医

中医学导论(第2版)PPT课件 第四章 人文中医

第四章 人文中医 / 第三节 中医之术 30
四、中医康复之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 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素问·藏气法时论》
(二)饮食康复
• 饮食调养,可补益精气,增强人 之正气,有利于疾病康复。
• 根据个体体质、疾病及证候等的 不同,给予合理的饮食。
第四章 人文中医 / 第三节 中医之术 31
(一)望诊
• 望诊是依据中医理论,对人体全 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 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 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的方法。
第四章 人文中医 / 第三节 中医之术 15
一、中医诊断之术
听声音 嗅气味 崔默庵闻诊诊病
(二)闻诊
• 是医者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 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来 判断正气的盈亏和邪气性质的一 种诊法。
第四章 人文中医 / 第二节 中医之德 12
三、中医道德特点及内涵
(一)中医道德特点 (二)中医道德内涵
第四章 人文中医 / 第二节 中医之德 13
第三节 中医之术
本节制作:侯俊林(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中医诊断之术 二、中医治疗之术
三、中医预防之术 四、中医康复之术
一、中医诊断之术
全身望诊 局部望诊 扁鹊见蔡桓公
第四章 人文中医 / 第三节 中医之术 33
四、中医康复之术
针法可行气导滞,活血通经,镇静止痛 灸法可温阳散寒、温通经络、活血消肿、散寒 除湿
(五)针灸康复
• 针灸可激发经络气血运行,进而 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促进疾病 康复。
第四章 人文中医 / 第三节 中医之术 34
四、中医康复之术
“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 《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 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 极为补益。”

中医学导论--中医课件

中医学导论--中医课件
• 归纳与分析 • 宏观与微观 • 抽象与具体 • 功能与结构 • 辨证与辨病
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
中医学的优势 医哲交融的整体观念;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 同中求异的个体化治疗;治与养的有机结合。
中西医学的互补性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西医善于祛病,中医长于治中调理; 急则西治为主,缓则中调见长; 单靶点取效与多因素协调; 科技文明与返朴归真。
导论
薛霁
单击画面翻页
前言:
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 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 逐渐积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 诊疗经验的医学体系。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医学界的 重视,形成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热潮。
综合汇通深化发展 温病四大家
突破性进展 金元四大家
魏晋隋唐
宋金元
近现代 明清
先秦两汉
继承、发展、创新 中医学是开放系统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
中医学的养生学说,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体现, 养生又称“摄生”,它主要阐述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理、防病复发,而达 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 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也是研究和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症”、“证”、“病”的区别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两部分。 “证”,又叫证候,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位、
病因、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情况的病理概括, “病”,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具有一定发
病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病理过程,总体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的含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 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称为整体观念。

2024中医学完整ppt课件

2024中医学完整ppt课件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中医学基本概念与特点•中医诊断方法与技巧•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针灸推拿治疗原理与实践操作目•养生保健理念与方法指导•疾病预防策略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录中医学基本概念与特点中医学定义及历史渊源定义历史渊源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阴阳平衡五行养生脏腑经络学说及其功能联系脏腑功能经络系统中医诊断方法与技巧望诊:观察面色、舌苔等面色观察舌苔观察闻诊:听声音、嗅气味等听声音嗅气味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以及过敏史等,有助于对疾病的全面了解和诊断。

询问现状了解患者现在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治。

询问病史问诊:询问病史和现状VS切诊:脉象检查和触诊技巧脉象检查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以及邪气的性质。

例如,脉象细数表示阴虚内热,脉象沉迟表示阳虚内寒。

触诊技巧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了解患者的体温、湿度、弹性、压痛等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治。

例如,腹部触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有无压痛等。

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禁忌性能特点配伍禁忌常见中草药种类和功效介绍01020304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补虚药经典方剂组成原理及临床应用组成原理临床应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和发展趋势制剂技术发展趋势针灸推拿治疗原理与实践操作针灸治疗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要点一要点二适应症分析针灸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还可用于保健和预防疾病。

针灸治疗原理及适应症分析常用穴位定位包括头面部、胸腹部、背腰部、上肢部、下肢部等常用穴位的准确定位方法。

针刺方法演示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基本针刺方法的演示,以及补泻手法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能量代谢
地区方域环境 节律变化
(2)诊断治疗 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
治疗:三因制宜
二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Concept of holism
3.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社会环境——精神、心理的影响 身心疾病
二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二)辨证论治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方6000余首,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步成药典籍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方法
——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确定349个腧穴部位、主治、刺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二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Concept of holism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载药365种:
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采 集时节炮炙、真伪鉴别等,
主治症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种, 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常山截疟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基础医学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病源、症状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较大
☆明·吴又可《温疫论》 ——提出“戾气”致病,为中医传染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勇于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临床医学
☆ 唐末·昝(zǎn)殷《经效产宝》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最早的儿科专著 ☆ 金·宋慈《洗冤录》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幼幼新书》 《世医得效方》
2.症与病
(1)症:症状、体征,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独立的具体表现:病人的 主观感觉、医生的检查Leabharlann 导论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Originatio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内服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
外治法的起源 外用药外敷、原始按摩法、热熨
针灸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伏羲制九针” 针法 热熨 灸法
血液循环:心主血脉,环周不休 比哈维1628年发现血液循环早1千多年。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渗透 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战国至先秦两汉时期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难经》秦汉时代
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个方面 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解剖学方面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为藏象学说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科学基础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神农本草经》集东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时期
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 确立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医理论原则确立的标志
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相应) 系统阐述
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 疾病的诊断、治疗、养生、预防 药性理论方面:确立了“四气五味”的概念
生活、生产实践中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Originatio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古代解剖知识的基础
《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时期 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
在人体的形态结构认识方面 部分形态学记载与现代解剖学接近
如:食道与肠管的比例 内经 1:35 现代解剖 1:37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方药学的发展
《山海经》 《万物》 《五十二病方》 《神农本草经》 《炮炙论》 《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方药学的发展
方剂学
☆ 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载方280余首 ☆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汤、丸、酒、膏
组方:君、臣、佐、使——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 ☆ 《伤寒杂病论》组方立法严谨——“方书之祖” ☆ 晋《肘后备急方》以急症方为主,
1.辨证与论治
(1)证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2)辨证 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
综合
病性
病位
邪正关系
(3)论治 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
二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二)辨证论治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神农本草经》集东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
早期对药物进行分类:分为上、中、下三品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 张仲景著
确立了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 是中医学论述辩证论治的第一步专著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Concept of holism
2.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天地之清气、自然中的水谷精微之气 cor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四时温热寒凉、生长化收藏、地理环境
(1)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
气血运行、津液代谢
昼夜晨昏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Organic wholeness of the body (1)生理上 形体结构整体性 基本物质的统一性:精、气、血、津液 功能活动的相关性 (2)病理上 内脏→形体官窍 体表组织器官→脏腑 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脏腑间相互影响 (3)诊断上 以外测内 (4)治疗上 整体调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