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doc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路来森(山东省、昌乐县第三中学、路来森、邮编:262409)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古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说:“在旧体诗里,有字数、声调、对偶等制限,有时便不得不铸造一些特别经济的组织来适应。
这种特殊的组织在文里往往没有,至少不常见。
初学者遇到这种地方也感到困难,或误解,或竟不懂,这得去看详细的注释。
”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就这些“特殊的组织”——句法,做一解说。
一、特殊的语序古诗词中的特殊语序,好多人都视之为倒装,这是不够确切的。
因为虽然倒装是古诗特殊语序中重要的一种,但如果只说倒装,那是远远不能概括古诗特殊语序的种种特殊情况的。
1.主语后置。
这里的主语后置,还不仅仅指主谓倒装,还包括主语后置到状语与谓语之间等情况。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应是“浣女归”;“下渔舟”,应是“渔舟下”。
杨万里《夏日杂兴》:“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
”后句应该是“村村插秧收麦而喜”。
晁补之《金凤钩·送春》:“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
”后两句应该是“我试向小园徐步”。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来说都是有条件的,如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是”“之”做标志的宾语前置等。
但古诗中的宾语前置却往往无条件,这样也就为正确辨识宾语前置增加了难度。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后三句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如果看不出宾语“渊明”前置,心中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风流呢?如此是怎么也读不懂这首词的。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上句应该为“空自许塞上长城”。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最后一句应为“绿水绕人家”。
3.主宾换位。
主语在前,宾语在后,这是一般顺序,现在二者竟然换了位,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并将其置换过来,那么这诗句就不好理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在这里,“城阙”实指长安,“三秦”指关中一带,“辅”为护持义。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路来森(山东省、昌乐县第三中学、路来森、邮编:262409)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一、省略现象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别后如浮云”。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句式,并对其进行解释和举例。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将谓语动词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颠倒。
倒装句可以分为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两种情况。
1.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是指将谓语动词提前,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引起注意。
例句:山高路远,行人稀少。
君子远庖厨,近世食客。
2. 宾语前置倒装宾语前置倒装是指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宾语或引起注意。
例句:父母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
大雁南飞,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二、折叠句折叠句是指句子中的某个成分重复出现,形成一种折叠的结构。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或加强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河流。
山青青,水绿绿,风轻轻,云蓝蓝。
三、对偶句对偶句是指句子中的两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互呼应,表达一种对立或呼应的关系。
对偶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阴则下雨,天晴则放晴。
春日暖风吹绿柳,秋天清露滋红叶。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句子中的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一种并列的关系。
排比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高云淡,水长船慢,人远山青。
青山绿水,古刹秋风,鸟语花香。
五、状语前置句状语前置句是指将句子中的状语提前,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状语前置句常用于强调或突出句子中的状语。
例句:悠悠岁月,人生苦短。
急流勇退,大海湛蓝。
六、借代句借代句是指用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另一个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句:狼来了!(指危险来了)兔死狐悲。
(指类似的人会有类似的遭遇)七、比拟句比拟句是指用“如”、“若”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形成一种比拟的关系。
比拟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若即若离,如影随形。
八、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完整word版)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别句式文言特别句式一般分四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此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惯例语序,一般为"主-谓-宾"" 定(状 )-中心词 ",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重申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分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假如以这个惯例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词句子有很多序次颠倒的状况,这是先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 我走先 " 与一般话" 我先走" 相同,没有修辞或重申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 倒装句 " ,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次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状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 谓语前置 " 或" 主谓倒装 ",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 " 宾语前置 " ,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 "定语后置 ",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 "介词短语后置 " 或 "状语后置 "。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记》)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 "者也 " 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荣华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 "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1)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1)编者按:在古代诗词中,因为格律的原因,作者常常在句法上下功夫,对语序进行调整,不影响读者的理解。
很多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读懂古诗词。
1.主语后置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典型语序。
但诗词中却不尽然,谓语动词可以在前,主语可以挪后。
杜甫《峡口》诗之二:“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等于说“英雄事去矣,割据心荒哉”,意在批判那些割据称雄的地方军阀。
又《戏题画山水图歌》:“壮哉昆仑方壶!挂君高堂之素壁。
”等于说“昆仑方壶壮哉”,这是夸赞画面上的昆仑、方壶二山十分壮美。
这种为了强调突出谓语而将它提前致使主语后置的情况,在散文中有时也可碰到。
《孟子·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
应劭曰:“者,顿也。
角者,额角也。
稽首,首至地也。
”这是夸张形容殷商都城民众归顺,并拥戴周武王时的盛况,意言他们叩头的声音像山崩似的。
至于以下的例子,在散文中就很少见了: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白鹭飞,黄鹂啭2)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浣女(洗衣姑娘)归,渔舟下。
3)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李颀《送陈章甫》)--朱自清先生说:“'饮我曹’就是'我曹饮’,从上下文可知。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374页《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4)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刘昚虛《阙题》)--朱自清先生说:“就是'白日每幽映'。
”5)彭蠡湖边香橘柚,浔阳郭外暗枫杉。
(刘长卿《送孙逸归庐山(得帆字)》)一一橘柚香,枫杉暗6)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李贺《浩歌》)--丁都护不须浪饮7)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谭用之(秋相江遇而》)--江边深夜刘琨舞8)满眼春风最多恨,无言似笑小桃花。
(孔平仲《里伏驿》--小桃花无言似笑9)耳闻门开身就拜,拜伏不起呵群奴。
(王令《饿者行》)--钱锺书先生云:下句末尾“等于说'群奴呵’”(《宋诗选注》)10)起家来牧民,窃语笑丞掾。
古诗特殊句式之句内倒装分享资料
变式: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常式: 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3
诗人悬想美丽温柔的妻子正引颈望 月,思念自己。“湿”“寒”二字,凸 现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 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丽情悲。 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湿云鬟, 清辉寒玉臂”,就显得平弱不堪了,且 节奏和韵律亦多有不谐。
21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诗歌,从景与情的角度鉴赏颔联。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隋唐)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22
颔联写书斋周围的景物,“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是此诗最妙绝的句子,二者 为倒装句,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 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指出它 们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孟宾 于《公子行》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5
(四) 状语后置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城南庄》
“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 风笑”,若果真如此表达,则不单是音律不 美,诗的含蕴也将会顿减;让状语后置, “春风”成了“笑”的宾语,仿佛能想见春 风之痴情无知,这样更能传达出一种物是人 非的怅惘之情。
16
• 例3: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王猷 定《螺川早发》
同样是无理而妙。诗人俯视长江,滚滚不 息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 流入另一个更远的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 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中词语的 超常搭配,营造出空阔渺远的意境,有迷 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感受。
2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结构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结构例析古典诗词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而著称并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古典诗词语言的这些特点与其特殊的句法结构密不可分。
一、词语的省略诗词中省略一些词语是普遍现象。
经常省略的有介词、方位词、结构助词、关联词语、动词等。
说省略是与一般语句比较而言,也是为了分析的方便,诗词中的这些省略是不可以补出的。
这些省略形成的句法结构在诗词中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一)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是普遍现象,还未见到不省略介词的古典诗词诗句。
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各例若补出介词,便不成为五言诗的诗句,省略了介词“于”,语言也较简洁明快。
(二)方位词的省略。
古典诗词也常出现方位词,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两例省略了方位词,使诗句语言顿挫有力。
(三)介词、方位词同时省略。
介词与方位结构共同构成的介宾结构,前边的介词、后边的方位词可同时省略。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尚未见介词、方位词齐全的介宾结构。
①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②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浣溪沙》)③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上三例,若补出介词、方位词,不合诗词格律的要求,而且句子不够凝练。
(四)关联词语的省略。
关联词语在古典诗词中,有时是出现的,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由于关联词语出现,语句的明确,语气显豁。
古典诗词中也有不少省关联词语的,如: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应为“因草枯的缘故鹰眼敏锐,因雪尽的缘故马蹄轻快”。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选】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一、省略现象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⒃ 而良人未之知也。
⒄ 时人莫之许也。
⒅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⒆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⒇ 吾已失恩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220. 12.12Sa turday, December 12,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4:2 2:1214: 22:1214 :2212/ 12/2020 2:22:12 PM
11、何以知之 ? 12、君何以知燕王?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
、“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 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练习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刘备天下枭雄。 (5)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斯用兵之效也。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9)非死,则徙尔。 (10)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13)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⑶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⑷ 彼且奚适也?
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⑹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⑺ 惟命是听(从) ⑻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
⑼ 奚以知其然也? ⑽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⑾ 夫晋,何厌之有? ⑿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⒁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⒂ 洞庭君安在哉?
省略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特殊句式
一、诗歌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绝句。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充满了怀古怀旧之情的诗篇,描写了他在游览京口北固亭时对往事的追忆和心灵的感慨。
二、特殊句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的特殊句式是其独特之处。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七绝的格律,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感叹。
诗句中的特殊句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倒装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白居易运用了大量的倒装句,突出了诗歌的叙事和抒情的效果。
例如:“年年喜见莺儿舞,万里春申与秋雨。
”这种句式的运用,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充满了动感和节奏感。
2. 叠词、排比白居易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排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感。
例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种反复叠加的词语,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3. 对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对仗手法也非常巧妙。
白居易通过对仗,使诗句更加平衡和谐。
例如:“商山翠黛绕空回,山北山南忽转颓。
”这种对仗的手法,使诗歌的音韵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感和雅致的享受。
4. 比喻、拟人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白居易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自然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例如:“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这种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诗歌意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北固亭为背景,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诗中描述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通过对北固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眷恋和感伤之情。
诗人通过对北固亭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盼,诗歌意境优美、抒情,触动人心。
四、结尾总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白居易的经典之作,其特殊的句式运用、丰富的意境表达,使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特殊文言句式
特殊文言句式特殊文言句式在古代文学中广泛使用,是汉语古典文学的精髓和瑰宝。
它们独具特色,表达准确、深刻,经久不衰,今天仍被广泛使用。
特殊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它们结构繁复、构思严密、用词精辟,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传递丰富的情感,展现精湛的文学艺术。
特殊文言句式包括很多种类型,如对仗句、排比句、反复句、积句、夹句、比喻句、借物喻人句、反问句、反复句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的“花式语言”,给阅读带来了别样的感受,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对仗句是特殊文言句式的一种,指的是句子中相邻的两个部分或若干部分对应关系紧密,意义相关。
对仗句的构成通常采用重复、反复、补充、补充、补充等手段,使一个句子的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堂前春带雨,草色新,天气渐渐暖。
燕子楼头与谁同,笋底蘑菇,难相敢食言。
”排比句也是特殊文言句式的一种,其特点是句子结构相同、词语相同、语气平缓、节奏感强,常被用于写景、发表感言等场合。
排比句在表达感情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在表达人生短暂、价值无限的同时,又在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反复句也叫反锤句,是特殊文言句式的另一种类型,它的句式结构简单,以反复和强调为表现手法,使句子的正面和反面互相辉映,引人深思。
例如:“道德经”的“至为大,无外不内至为谈,无柄不容至为淡,无上不降至为宝,无显不微至为下,无常不实至为奇,无常常至为育。
”这一句子通过反复,把“至为”六次反复强调,使人们感受到“至为”的强烈感受,展现了对于“至为”的高度认同。
夹句则是指在一个句子中插入一段貌似“多余”的精彩结构或有特别意义、特别语气的句子,使句子更富有情感色彩。
例如“梅花犹有五瓣之香,竹叶何时三节之声。
”这个句子通过夹句把五瓣之香和三节之声放在一起,使得整个句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比喻句、借物喻人句则被广泛运用在文学创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O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O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而就省略了“如" > 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O一、省略现象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 “FT “月"后而常常省略“吹” “下” “晒” “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O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O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O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O在意象并H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倒装”现象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O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O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有时为了突岀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O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O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O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O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
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 > 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洒旗)。
2019-02-15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O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O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而就省略了“如" > 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别后如浮云” O一、省略现象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 “FT “月”后而常常省略“吹” “下” “晒” “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O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岀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上句省略7 “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O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O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O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倒装"现象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O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O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O状语后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 “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O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O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O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
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酒旗)。
2019-02-15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O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O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而就省略了“如” > 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O一、省略现象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 “FT “月"后而常常省略“吹” “下” “晒” “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O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上句省略了“皎皎” > 下句省略了“迢S” O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O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O在意象并H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倒装”现象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O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O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O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 > “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O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O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洒” O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
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洒旗)。
2019-02-15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