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特殊句式汇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知识整理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砉然向.然2、技盖.至此乎3、善.刀而藏之4、骑皆伏.曰5、乌江亭长檥.船待6、往往阳狂垢污7、扣其乡及姓字 8、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9、皆不幸早世 10、敛不凭其棺11、少纵则逝矣 12、駴駴为野人13、既然已 14、早缫而绪15、鼓瑟希 16、暮春者,春服既成17、序天伦之乐事 18、而母立于兹19、覆之以茆 20、楛竹之笋21、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22、燕坐于华堂之上23、籍柔覆温之躯 24、终葬先人之兆25、与可没于陈州同 26、前十有九年27、零丁孤苦 28、少有连,必多方钩致29、暴秦之欲无厌二、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1、信造化之尤物2、与江山相发挥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4、所见无非牛者5、依乎天理6、因其固然7、虽然,每至于族 8、吾见其难为9、视为止,行为迟 10、期山东为三处11、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12、左右皆泣13、地方千里 1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15、隔离天日 16、韩魏之经营17、齐楚之精英 18、可怜焦土19、而气候不齐 20、欲以此驰骋当世2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22、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色23、使从事于其间 24、七省好事者皆来学25、长子灿七岁,少同学 26、吾始闻汝名,以为豪27、其实亦百倍 28、思厥先祖父29、然后得一夕安寝 30、至于颠覆31、可谓智力孤危 32、刺客不行3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5、与其所以失之者 36、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37、至于誓天断发 38、明年,丞相薨39、又可冀其成立也 40、而齿牙动摇41、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42、吾将以为袜43、而心识其所以然 44、余叩所以45、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46、然后得死47、吾辈无生理 48、一寒士乡试中式49、既然已,勿动勿虑 50、不抑耗其实而已5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52、传其事以为官戒也53、能顺其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4、以吾一日长乎尔55、童子六七人 56、宗庙之事,如会同57、大块假我以文章 58、为欢几何59、室仅方丈 60、往往而是61、初食颇苦难三、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字及其活用类型并解释1、如宝装屏风2、微雨3、掠江东南去4、岸土赤而壁立5、晚泊沙夹6、掠江东南去7、上干云霄8、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9、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10、而刀刃者无厚11、项王军壁垓下12、项王则夜起13、直(当)夜溃围南出1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1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16、身七十余战17、马童面之18、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9、亦足王也20、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2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22、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2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4、朝歌夜弦2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6、朝歌夜弦,为秦宫人2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9、族秦者,秦也30、六王毕,四海一3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3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3、奈何取之尽锱铢34、日益骄固35、闾里之俠皆宗之36、庵居蔬食37、岁得帛千匹38、见方山子从两骑39、余既耸然异之40、不冠不袜41、但观之,慎弗声42、则不快吾意43、故仇我44、义不赂秦45、礼天下之奇才46、并力西向47、理固宜然48、日削月割49、李牧连却之50、小则获邑,大则得城51、盖世强援,不能独完52、函梁君臣之首53、抑本其成败之迹5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55、负而前驱56、仓皇东出57、一夫夜呼58、而告以成功5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0、一夫夜呼,乱者四应6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62、图久远者,莫如西归63、东亦客也6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65、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66、而视茫茫67、将成家而致汝68、强者夭而病者全乎69、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70、长吾女与汝女71、莫如西归72、毛血日益衰7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74、吾将买田而归老焉75、余因而实之:76、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77、初不自贵重78、牖其前以通明79、必械手足80、贫则面语之81、席地而卧82、予我千金,吾生若83、故旧见之84、仇轻暖也85、名我固当86、早实以蕃87、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8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89、传其事以为官戒也90、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91、旦视而暮抚9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93、旦暮吏来而呼曰94、驼业种树95、非有能硕茂之也96、非有能早而蕃之也97、鸣鼓而聚之98、遂而鸡豚99、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100、端章甫101、鼓瑟希102、、风乎舞雩10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04、曾皙后105、可使足民106、不有佳咏,何伸雅怀107、幽赏未已108、古人秉烛夜游109、独惭康乐110、飞羽觞而醉月111、如诗不成112、乳二世113、客逾庖而宴114、吾家读书久不效115、垣墙周庭116、雨泽下注,使不上漏117、东犬西吠118、前辟四窗11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120、多可喜,亦多可悲121、君看流水尚能西122、溪水西流123、野蜂巢其间124、故遂择其窊而室焉125、名其室曰苦斋126、食必珍美127、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128、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四、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句式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2、复以小艇游庙中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4、此山当是其一也5、臣之所好者,道也6、技经肯綮之未尝7、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8、视为止,行为迟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0、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第四单元文言知识复习

它
(3)徙倚久之而归
音节助词
(4)何功之有哉
宾语前置的标志
《信陵君窃符救赵》
• (5)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这
•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A晚泊沙夹
晚:名词作状语
B岸土赤而壁立 壁:象墙壁一样 名词作状语
C掠江东南去 东南:向东南方向 名词作状语
D上干云霄
上:向上 名词作状语
E亦占一山之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胜景。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岁”、“月”,名词做 状语
古今异义:
天 古:天然结构
“依乎天理”
理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 古:本来的样子
“因其固然”
然 今: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虽然,每至于族” 然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 是,就是 •才 • 只,仅仅 • 竟然,却 • 你,你的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 仅仅,只
独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①然今卒困于此
• 最终,终于
②旦日飨士卒
• 士兵
卒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 通“猝”,突
④磐石方且厚,可以卒 然
千年
• 尽,终
泣 ①项王泣数行下
②左右皆泣
• 眼泪 • 哭泣
。
2、知词义
• (1)直夜溃围南出 • (2)平明,汉军乃觉之 • (3)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4)田父绐曰“左”。 •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6)所当者破 • (7)未尝败北
• 突围 • 天刚亮 • 带领,率领 • 欺骗 • 带领,率领 • 打败 • 战败
高中语文-4自主赏析1-庖丁解牛-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B.乃木中直.《中.经绳首》之会
C.良 莫庖辞岁更.更 坐.弹刀一曲
D.善 善. .刀 哉而 !藏 吾之 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答案】 B(两个“中”都是“符合”“合乎”的意思)
5. 下面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 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此句是庖丁用自己的技法高超来反衬“良庖”“族庖”技法 的拙劣。
二是庄子的这则寓言所提供的客观意义。这则寓言是庄 子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段材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 示:
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 本来规律。掌握了规律,“依乎天理”,就能适应这种规律, 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
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动作那么美,是因为他实 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 牛”。多方实践后,十九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 了事物。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指,这里指难以剖解。)
2.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 A(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 王: 名词使动用法,让……做王。C项,舍: 名词活用为一般 动词,筑房定居。D项,宾客: 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 宾客。)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刀 然,莫不中.音
中:合乎。
依乎天.理.,批大郤 天理:天然的结构。
B.始臣之解牛之时 始:起初。
技经肯.綮.之未尝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完整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五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打包

《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一、实词砉:象声词。
騞:象声词。
履:踩。
踦:支撑、接触。
庖:厨师。
解:剖开、分割。
方:在。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超过。
中:合乎。
会:节奏。
郤:空隙。
批:击。
神欲:精神。
遇:接触。
官知:视觉。
导:顺着、循着。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窾:空。
因:按照。
委:卸落。
謋:象声词。
軱:大骨。
硎:磨刀石。
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二、一词多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善:善哉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众,一般的族:族庖月更刀丛聚,集结之处每至于族三、虚词介词,替,给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疑问语气词,呢。
乎①技盖至此乎相当于“于”,可不译。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表疑问语气,呢。
④而况大軱乎形容词词尾。
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象声词词尾。
然①奏刀騞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②因其固然代词,这样。
③虽然,每至于族……1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④怵然为戒介词,引出对象。
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从。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对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引出对象。
④虽然,每至于族连词,表转折。
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连词,表递进。
而况大軱乎连词,表修饰。
提刀而立连词,表承接。
善刀而藏之四、古今异义古:天然结构。
天理今:常指天然的道理古:本来的样子。
固然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今:a. 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b.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虽然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至于 b.另提一事。
今:a.达到某种程度;五、通假字善:通“缮”。
技:通“肢”。
向:通“响”。
盖:通“盍”。
六、词类活用足之所履履,名词作动词,踩。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六国论》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我们注意。
比如“暴”通常读作“曝”,“毋”通常读作“无”,需要特别注意。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古今异义,比如“亡”不仅指战败而亡,还包括其他原因导致的亡国。
同时,文章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比如“力亏”中的“亏”是使动用法,表示使…亏损。
此外,文章中也有一些词语有多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比如“为”可以表示作为,也可以表示招致。
而“以”既可以表示因为,也可以表示用。
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分析。
总之,理解文言文需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多义词语的使用。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强弱胜负已经判定,因此不需要战斗。
5、燕国虽然是小国,但最终灭亡了,这就是兵法的效果。
6、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最终取得了三次胜利。
7、虽然可惜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成功。
8、虽然有这样的势力,但却被秦人所利用。
9、虽然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不用贿赂就能获胜。
10、如果以六国破亡的历史为例,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走向灭亡。
因此,燕赵国的君主应该具备远见,保护好自己的领土。
1、燕赵国的君主一开始就有远见,能守住自己的土地。
2、可惜赵国虽然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坚持到底。
3、如果三个国家都能爱护自己的领土,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4、虽然六国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不用贿赂就获胜。
1、有关于战败和失去领土的事情,都是诸侯自己的原因。
2、燕国虽然是小国,但最终还是灭亡了。
3、与秦国相比,六国的势力确实比较弱。
4、如果以六国破亡的历史为例,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走向灭亡。
1、有人说:“六国互相攻灭,是因为都贿赂了秦国吗?”2、与秦国相比,这个国家的情况可能更加难以估量。
1、虽然___姓国家没有帮助其他五个国家,但也没有帮助秦国。
2、与秦国相比,这个国家的情况可能更加难以估量。
1、诸侯失去领土的原因,有战败也有其他因素。
2、这就是兵法的效果,燕国虽然小但最终灭亡了。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知识总结复习

•连词,表因果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文言虚词
•之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 • 苟以天下之大 •子孙视之不甚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因此 •没有……的办法 •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在这时 •表修饰
重点虚词
•是何楚人之多也 •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 这,这么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 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为:句末语气词
特殊句式
重点实词
•爱者纷奢 •奈何取之尽锱铢 •使负栋之柱 •多于在庾之粟粒 •管弦呕哑 •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繁华奢侈 •取:搜刮 锱铢:重量单位,连用极言其细微 • 承担 •露天的谷仓 • 嘈杂 •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此指秦始皇 •骄横顽固
重点实词
•函谷举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而不鉴之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知识总结 复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
I belive everyone's dream will come true
重点实词
列置烽燧 亦与它石迥异 又深秋潦缩 碧峰巉然孤起 上干云霄 信造化之尤物也
陈列、设置 差别很大 积水 拔地而起 冲,直入 确实
重点实词
庙在山之西麓 尝加营葺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有俊鹘抟水禽 不与江水乱
一词多义 •终继五国迁灭
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浅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特殊句式

浅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特殊句式九江三中徐海华在中国的古典诗词曲中,大部分诗词曲的句式是按正常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或者音节韵律的需求,诗词曲会对句式做些必要的调整,从而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
下面就几种常见特殊句式举例分析如下:一、意象叠加式。
所谓“意象叠加式”,是指将几个表示景象或是事物的名词直接叠加在一起,构成诗句。
如果按照前后的正常语序去理解的话,根本是无法理解诗歌本意的,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以及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来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作者仅用了个汉字,个意象名词,描绘了一副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二、省略倒装式:在古典诗歌中,为了配合整首诗歌的韵律,作者往往会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就是句法上的倒装。
鉴赏这些诗歌时,必须将倒装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会无法正确理解诗歌的意义。
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就包含了一个省略倒装句。
“为报倾城随太守”,如果仅仅从这几个字恐怕是无法去理解的。
究竟是谁“为报”,又是谁“倾城”?根据中国古语法承前省略的原则,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应该是“老夫”,也就是作者自己。
但是,不可能说是“老夫”“倾城”。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法的逻辑、生活的经验和具体的语境去推测。
既然有”城”,而且是“倾”,那就应该是密州的百姓,所以,应该是(百姓)倾城。
“亲射虎,看孙郎”中,已经“亲射虎”又何来“看孙郎(孙权)”?那这个地方就应该考虑音律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总结一;通假字并解释意义1;暴霜露;暴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品4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世通逝,死去5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6;少纵则逝矣;少通稍。
7;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死亡.8;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二;古今异义词1;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部。
今义;率领。
2;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
今义;用作表示另捏一事的连词。
3;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际上。
4;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5;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慧和力量。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指真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的意思。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之义。
9;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古义;推究。
今义;用作名词原则,副词原来。
所以古义;是……的原因。
今义;一般用于因果关系的连词。
10;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或者。
今义;动词,抑制等。
11;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成立成功,开始存在。
13;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安家。
今义;男子结婚。
14;志气日益微。
古义;意志和元气。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15;而心识其所以然。
古义;原因或道理。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6;初不自贵重。
古义;看重。
今义;价值高。
17;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义;这样。
今义;也许。
18;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停下,放下。
今义;废弃。
19;吾将以为袜。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20;发函得诗。
古义;打开。
今义;发送。
21;而读书者与之。
古义;赞成。
今义;给。
22;以书遗余曰古义;赠送。
今义;遗失。
三;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
(完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推荐文档.docx

《六国》文言知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 [ 通“曝”,暴露,冒着 ] 霜露,棘1、暴秦之欲无[ 通“ ,足 ]2、国者,无 [ 通“毋”,不要 ] 使威之所劫哉!3、当 [ 通“倘”,如果 ] 与秦相二、古今异1、侯之所亡与而亡者,其[它的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 祖和父 ]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 [ 以致、以至于 ] 覆,理固宜然。
5、且燕秦革殆尽之,可智力[智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 [ 可以凭借 ] 不而之之。
8、后秦者再 [ 两次 ]三、活用1、秦而力[ 使⋯⋯,使用法 ] ,破之道也。
2、盖失援,不能独完 [ 形作,保全 ]3、小 [ 形作名,小的地 ] 邑,大[ 形作名,大的地 ] 得城。
4、至于覆,理 [ 名作状,按道理 ] 固宜然。
5、燕之君,始有略,能守其土,[ 名作,持正 ] 不秦6、是故燕小国而后 [ 方位名作状,在⋯⋯之后] 亡,7、后秦者再,李牧却[使,使⋯⋯退却,退] 之。
8、惜其用武而不[ 形作,持到底 ] 也。
9、以事 [ 名作,侍奉 ] 秦之心,礼 [ 名作,礼待 ]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 名作状,向西 ]向10、日削月[ 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 ] 割,以于亡四、一多::1、至丹以卿 [ 作 ] ,始速 [ 招致 ] 焉。
2、洎牧以,邯[ 成 ] 郡3、有如此之,而 [ 介,被 ] 秦人威之所劫4、 [ 治理 ] 国者,无使 [ 介,被 ] 威之所劫哉!以:1、不者以 [ 介,因 ] 者2、秦以 [ 介,用 ] 攻之外,小邑,大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棘,以[ ,才,表果 ] 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 [ 介,拿 ]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5、洎牧以 [ 因,介 ] ,邯郡,6、以[ 介,把 ] 秦之地封天下之臣,以[ 介,用 ] 事[ 侍奉 ]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 [ 表果,相当于“而” ,以致 ] 于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言知识点梳理剖析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人情事理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于,副词
坚持到底,名→动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 并力西向 副词,假使,如果 动词,朝着,对着
知识归纳
兵 暴 事
——一词多义
(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 (动词,曝露)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①古:成长立业。②今:创立,有根据。
7、当不复记忆 ①古义:再,又。②今义:重复,往复 8、吾去汴州 ①古义:离开。②今义:往,到……去 9、而齿牙动摇 ①古义:这里是“松动”。
②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五、特殊句式
惟兄嫂是依
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 前置。构成“唯……是……”格式,“是” 起提宾作用。成语“唯才是举”、“唯 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六 国 论
苏 洵
知识归纳
(1)暴霜露
——通假字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 要。)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不是 不能 有人 或许,也许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总结蜀相杜甫 (2)书愤陆游 (2)越中览古李白 (2)一剪梅李清照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3)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4)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4)登岳阳楼杜甫 (5)菩萨蛮韦庄 (6)旅夜书怀杜甫 (6)扬州慢姜夔(kui) (6)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7)阁夜杜甫 (7)虞美人(南唐)李煜 (8)苏幕遮(宋)周邦彦 (8)菩萨蛮温庭筠 (8)将进酒(唐)李白 (9)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第六单元文言知识总结

一词多义
他日汝当用之 当 以当南日
已 日过午已昏 始为篱,已为墙 日过午已昏 过 大母过余 从轩前过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于 室西连于中闺 其制稍异于前
应当 挡住
已经 后来 偏过 看望 经过 在 和 比
始为篱 已为墙 南北为一 为 相为应答 轩东故尝为厨 余既为此志
扎 砌 成为 作 是 写 取消句子独立性 凑足音节 的 她 的
2、名作状: ①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
3、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早 使……多 ③鸣鼓而聚之。 聚集,使……聚集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衍 安,使…安乐(安顿)
4、为动用法: ① 其培之也。 为……培土 ② 忧之太勤。 为……担忧 ③ 虽日忧之。 为……担忧 ④ 传其事以为官戒。 为……作传
大块假我以文章
(给予)
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凭借) 因求假暂归 (假期)
良有以也
(确实)
良 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优秀)
感我此言良久立 (很) 良庖岁更刀,割也 (好的,高明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美好的)
万物之逆旅也
(的)
会桃花之芳园 (补助音节,不译)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也 状语后置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归有光
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通“尔”) 2、而母立于兹 词类活用: 1.垣墙周庭 ( 名做动,砌上垣墙) (名做动,去吃饭) 2.客逾庖而宴 (名做动,用乳汁喂养) 3.乳二世 (朝,上朝) 4.执此以朝 (效,取得效果) 5.吾家读书久不效 (下雨,名词做动词) 6.雨泽下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五、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打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五、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打包《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整理一、一词多义1、然(1)杰然特起……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3)实不然也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2、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用(2)复以小艇游庙中用(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用(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且(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3、之(1)信造化之尤物的(2)自数十里外望之它(3)徙倚久之而归音节助词(4)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标志(5)之二虫又何知这4、而(1)突兀而已助词(2)徙倚久之而归就(3)岸土赤而壁立并列关系(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5)而母立于兹通“尔”二、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若稍饰以楼观亭榭2、省略句及抛江(我)过其下复以小艇游(于)庙中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节度)其间一日阻(于)风不行3、被动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三、词类活用1、如宝装屏风宝石,实为用宝石,名词作状语2、微雨下雨,名词作动词3、掠江东南去向东南,名词作状语4、岸土赤而壁立赤,红土,形容词作名词。
壁,象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5、晚泊沙夹晚:名作状6、掠江东南去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7、上干云霄上:向上,名作状四、特殊句式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2、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判断句3、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判断句《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一、实词庖:厨师。
解:剖开、分割。
履:踩。
踦:支撑、接触。
砉:象声词。
騞:象声词。
中:合乎。
会:节奏。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超过。
方:在。
遇:接触。
官知:视觉。
神欲:精神。
批:击。
郤:空隙。
导:顺着、循着。
窾:空。
因:按照。
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軱:大骨。
硎:磨刀石。
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謋:象声词。
委:卸落。
二、一词多义善:善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三、虚词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词类活用汇总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之词类活用《过小孤山大孤山》: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项羽之死》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阿房宫赋》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作动,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北,名作状,从骊山北;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词作动词,把宝鼎当作,把美玉当作,把金子当作)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动用法,为……哀叹;鉴,意动用法,以……为借鉴)10. 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11. 日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方山子传》1.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2.庵居蔬食(名词作状语;在庵中……,以蔬菜……)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4.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5.方山子怒马独出(使动用法,鞭打而使奋起)《大铁椎传》客初至,不冠不袜(名词用作动词,戴帽子,穿袜子)夺其物,故仇我(意动用法,以我为仇,恨我)吾欲护汝,则不快我意(使动用法,使…痛快)《六国论》(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4)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伶官传序》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探究)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向前) 2.仓皇东出(向东) 3.一夫夜呼(在夜里)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2.凯旋而纳之(使……收藏)形容词作名词: 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祭十二郎文》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东亦客也(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诗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几种情况:(1)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一一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2)只有动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3)只有动词能带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一一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4)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一一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5)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如果是副词作状语和名词连用,那么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例如:如:秦师遂东。
一一就向东出发了(6)表达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那么四月花。
(《采草药》)一一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按一般语法习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修饰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一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再如: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一一(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唐诗宋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特殊句子总结演示教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特殊句子总结演示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特殊句式总数优秀的文件《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特殊句式《过小孤山大孤山》真假:这座山应该是(由表判断);相信自然的造物;看起来像漂浮的水,也很奇怪。
因为据说小姑庙里有郎鹏塑像,郎鹏庙里有嫂子塑像,其实不是;这条河从湖口分支到南江,覆盖江西路。
省略号:水中倒影;(余)寺门;然后去潘(俞)彭丽口《庖丁解牛》是非:臣善,道也善简称:是因为技术差吗?被认为是停止,行动晚了倒装句:新开发于罗(状语后置),技术经济类愿尝(前置宾语)《项羽之死》(1)判决句:今天死我不是战争罪。
王者也。
2被动句:然而这个死就困在这里后定语句:一个他指挥下的壮汉有一百多只耳朵。
骑行能量属于100多人。
有数千人骑马追赶韩。
听说韩买了我的第一笔钱,值几千户。
后置状语句:听说韩给我买的第一个(to)几千块钱,值几千户。
省略号:王祥从晚上开始,用他的账户喝酒。
我五岁骑这匹马,无敌。
我舍不得杀它,就给你。
马童脸,指(中)王锦说固定句式:“为什么……”,由此可见问题:“天若亡我,何以渡之?”单独的.孤独值得被感受?《阿房宫赋》1.判决句:灭六国者亦六国,非秦者亦秦,非天下者亦一人之心,千人之心也。
星光灿烂,化妆镜也受绿云打扰,梳子也油腻,肥水弃烟斜雾横,烧椒兰也惊雷骤,宫车也2.被动句:卒呼,信举(信夺)3.倒装句1)介词宾语:秦人悲痛欲绝2)状语后置使南木负楼之柱多於农梁之椽,使船上男女之钉,使玉之瓦当凹凸,使全身直栏横槛,使九土城之管弦,使城民之言多於《方山子传》真假:方把人藏在光明与黄色之间。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毅的季节省略号:方山骑从二。
(省略主题)介词宾语:为什么在这里?状语后置:喜鹊先升。
叫苏遇(呆在)他家(状语后置,省略句)《大铁椎传》省略号:与(志)相约宋将军家《六国论》1.判决句子(1)燕国虽小而后亡,司用兵之效也(2)咎秦而力损之道,破也(3)六国之夫与秦为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特殊句式汇总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之特殊句式《过小孤山大孤山》判断句: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信造化之尤物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省略句: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庖丁解牛》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倒装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项羽之死》①判断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项王也。
②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③定语后置句: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④状语后置句: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
⑤省略句: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⑥固定句式: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阿房宫赋》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占)3、倒装句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2)状语后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方山子传》判断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省略句:见方山子从两骑。
(省略主语)宾语前置:何为而在此。
状语后置:鹊起于前。
呼余宿(于)其家(状语后置,省略句)《大铁椎传》省略句:与(之)遇宋将军家《六国论》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2.省略句(1)举(之)以(之)予人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3.倒装句状语后置:(1)其势弱于秦 (2)赵尝五战于秦定语后置:苟以天下之大4.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洎牧以谗诛《伶官传序》1.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之特殊句式
《过小孤山大孤山》
判断句: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信造化之尤物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省略句: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
《庖丁解牛》
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倒装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项羽之死》
①判断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项王也。
②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
③定语后置句: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④状语后置句: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
⑤省略句: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⑥固定句式: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阿房宫赋》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占)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
2)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方山子传》
判断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省略句:见方山子从两骑。
(省略主语)
宾语前置:何为而在此。
状语后置:鹊起于前。
呼余宿(于)其家(状语后置,省略句)
《大铁椎传》
省略句:与(之)遇宋将军家
《六国论》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3.倒装句
状语后置:(1)其势弱于秦 (2)赵尝五战于秦
定语后置:苟以天下之大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洎牧以谗诛
《伶官传序》
1.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句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祭十二郎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倒装句
2、定语后置: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3、状语后置: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3)足相蹑于其门
《种树郭橐驼传》
判断句:官理,非吾业也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宾语前置句: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省略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乡 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宾语前置句:1、不吾知也2、则何以哉 3、尔何如? 4、何伤乎?
状语后置句: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2、为国以礼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判断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状语后置句:阳春召我以烟景
《项脊轩志》
1.判断句: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1) (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2) (余)借书满架
3) 吾儿,(吾)久不见若影4) 使(之)不上漏(省兼语)
5) 明月(照)半墙6)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7) 垣墙(于)周庭
3.状语后置句: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3) 室西连于中闺4) 鸡栖于厅
5)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