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

合集下载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通过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本前提。

只有学生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中,他才不会害怕表现自己,他才能积极地思索问题、有效地发现问题和大胆地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没有心理自由是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重要因素。

1.通过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问。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为此,教师要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增进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确实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可以交流和沟通的,从而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犯错,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

2.通过营造开放的课堂提问空间,让学生敢问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

二、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策略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策略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策略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具备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具有敏锐的感知和思考能力。

本文从教育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探究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结论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建立学校图书馆和电子资源中心,收集丰富的书籍、期刊和网络资料,供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会,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由问题到知识”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语法规则,通过实际应用来解决日常交流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思维。

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能力之一。

学校应加强创新教育,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创新科技比赛和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

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弄懂、理解新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好奇,才有可能有问问题的意识和冲动。

所以掌握过硬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

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训练,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

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

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同时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要让学生质疑问难有所创见,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

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

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

要消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牛顿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他问了个“为什么”,于是他就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在听说“铁球落地快慢由其质量决定”后,他问了个“为什么”,于是他发现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瓦特看到水开时,壶盖跳了起来,他问了个“为什么”,于是他发明了蒸汽机......聪明的人懂得说,智慧的人懂得听,高明的人懂得问。

而会问的人,往往收获最大。

在学习中,脑子里进入了为什么三个字,学生的思考便开始了。

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但就现阶段的教学行为来说,有些学生从来不想提问题,缺乏问题意识,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如何培养?课堂效率要如何提高呢?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想问。

小学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因而我们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

这样问题意识的种子才有成长的可能。

比如教师在课上要用温和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尊重。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先小组内讨论,总结问题有哪些,再组织汇报问题,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进行思维的碰撞,就更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教会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让学生会问。

教师应当交会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

1.针对课题质疑。

比如,看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问。

2. 抓关键词质疑。

在课文中抓住几个关键词,就能将课文思路及重难点解决。

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问道“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恰好是解决课文的关键。

3.在新旧联系中寻疑。

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旧和新之间寻找结合点,以旧促新。

4.抓关键词质疑。

比如,在《去年的树》中,学生发现文中的“看”有两处,就问道“这两个看的意思一样么?”5.抓矛盾冲突提问。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我们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抓住矛盾,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母鸡》这篇课文中,我将总结的母鸡的特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快抓住矛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正好,我就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介绍给学生。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对问题的敏感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意识培养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活动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性质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将盛有气体的气球放在火上加热,让学生观察气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而引发学生对于气体性质的问题思考。

2.问题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

例如,当学生学习动植物的适应性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有些植物能在荒漠地区生存?为什么北极熊的毛是白色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会开始思考和发现问题。

3.实践体验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事物,并从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习声音传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用不同的材料包裹音乐盒,观察不同材料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引发学生对于声音传播的问题思考。

二、分析问题一旦学生发现了问题,就需要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1.提供信息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鸟类的适应性时,教师可以提供关于鸟类的特点、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等方面的信息,促使学生对于鸟类适应性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2.讨论与合作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可以互相启发和激发问题思考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问题,并进行集体思考。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条件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观察不同的植物生长条件,然后合作讨论,分析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第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

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

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

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二,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有问题意识。

现实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书一体,成了教材的化身,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

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奢谈。

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理解的误解。

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示教学。

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问问答答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

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好,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思维的效率极低。

培养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问题意识是指对问题的敏感度和认识能力,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可以这样说,学生们过去只是接受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一个能够挑战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会更容易培养出问题意识。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

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出自己的问题意识。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课题,提出问题,进行调研,解决问题,最终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逐渐培养出问题意识,并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1.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至关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容易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地去学习。

2.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建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建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建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无疑可问、不知道如何去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学中我们需从以下几点做起:1.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相互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要善于打破教材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使每堂课都有新异的信息,并通过图画、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掌握,避免内容的枯燥和方式的呆板化。

3.交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善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弄懂课本上的基本原理,这是学生基本的理论武器,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

其次,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正确应用课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

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旺盛,热爱探究,这是自然本能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能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够慢慢地形成。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提供有趣的数学题目或者一个难题,引导学生提出并讨论问题。

二、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成年人相比仍然较为单纯,因此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问问题。

不用担心学生的问题会比较幼稚,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并且表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花费更多时间提出问题,甚至引导学生重复细节问题,多次强调某个关键点,从而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深层次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通过实例的分析我们能够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就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

四、扩大学生的思维视野教师应该讲解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新闻,多了解当下社会和数学的关系,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

总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重要的。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是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的。

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多问问题,开展问题解决,扩大学生的思维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问答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问答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问答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问答习惯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问答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问答习惯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良好问答习惯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入手,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明确认识到,问问题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

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并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同时,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问答习惯至关重要。

首先,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

其次,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电子资料、教育软件等,让他们能够广泛地获取知识。

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和讨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良好问答习惯离不开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例如拼图、数独、解谜等。

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多读书,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深度。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加善于思考和提问。

四、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反馈在孩子提问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反馈。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可以先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和寻找答案,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答。

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

同时,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多提问,不断追问,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良好的问答习惯离不开良好的表达能力。

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一些口语练习和写作训练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小学生问题意识和反问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始。

教师要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问题。

如何使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一、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产生问的欲望。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

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就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么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

在六年级总复习时,我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我让学生围绕“甲数是5,乙数是4。

”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想法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

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多少?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等。

这时有学生问可不可以出判断题呢?我说可以呀。

他说:“比如,已知甲数是5,甲数是乙数的1 ,乙数等于4,对吗?”他的想法很有创造性。

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跳出了原来的框框。

“已知甲数是5,且甲数比乙数多,请算出乙数等于多少。

”“已知甲数是5,乙数是4,求甲乙两数的和比两数的差多百分之几?甲数与甲乙总数的比是5:9,乙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等。

接着我让学生把上面的问题改变成应用题。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这些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还大大提高了解答各类应用题的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一个个好奇的想法,强烈的质疑表现,所以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想问。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中大胆质疑。

有不少科学家因为自己对某些现象产生好奇,而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最终获得科学的发现。

比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提问,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却没有良好的提问意识,他们在学习中往往缺乏主动提问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此,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培养提问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学生的提问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大力肯定他们的提问意识,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教师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很高兴你能提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提问是被重视的,从而鼓励他们更加勇于提问。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提醒学生,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告诉他们提问是学习的一部分,甚至是学习的关键部分。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问,来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实例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逐渐明白提问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起提问的习惯。

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鼓励学生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书、网络、实物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学生受到了启发,产生了疑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答,让学生感受到提问是一个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地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逐渐形成提问的习惯,从而培养起提问意识。

提问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激励,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小学生是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问题意识的埋基需要在学校中得到培养。

问题意识是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旺盛,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科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并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讲述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问题或者作者的用意。

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好奇心会被激发出来,问题意识也会得到培养。

二、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促进交流讨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促进交流讨论。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种下一颗“种子”,让学生在课后去发散性思考,然后在下节课上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环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得到锻炼和培养。

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实验和探究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自然科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疑问,从而引发对问题的思考。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调查相关资料,搜集各方意见,最后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实验和探究,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疑惑、矛盾、挑战等问题的感知和体验,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
1.鼓励好奇心: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重要驱动力,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实地考察等,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

3.引导质疑:鼓励孩子对已有的知识、理论等进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提倡多角度思考: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问题的多个方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等,帮助孩子扩展知识面,增强问题意识。

6.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尝试和犯错,让他们在不断尝试和修正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7.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鼓励孩子主动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8.激发创新思维:通过一些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鼓励实践: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实验、实践项目等,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孩子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引导他们的问题意识。

总之,培养问题意识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上途径来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问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

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他们变得主动思考、勇于探索,是每个教师都要重视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做出详细介绍。

提问具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提问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问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倡导鼓励学生提问,时刻保持对学生问题的认真回答。

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提问是被鼓励的,不仅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得到帮助。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知道他们的问题是被关注的,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提问。

提问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出一个问题,而是需要有条理、有深度、有启发性。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提出好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导引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性问题,让他们提问更富有深度,更有探索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讨论好问题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问题更有价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提问。

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学习、思考、探究的表现,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及时给予回应。

在学生提问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展开探究。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提问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将学生的提问引向更广泛的学习话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讨论分享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发现问题。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科技创新竞赛、学科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问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激发思维,探索问题,深入理解知识并且发挥创造力。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提问的意识,他们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或教材的信息而不去思考、质疑。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提问。

教师可以积极提醒学生进行提问,鼓励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定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鼓励他们向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提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提问。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逐渐形成提问的意识,并且懂得如何提问。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学生论坛、辩论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在学生论坛中,学生们可以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质疑。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在辩论中,学生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问实践机会。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提问,逐渐形成提问的习惯。

家庭教育也可以在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提问,告诉他们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在和孩子进行对话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提出问题,鼓励他们通过提问来了解世界。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从而主动提出问题。

通过家庭教育的培养,孩子们会逐渐形成提问的意识,并且乐于思考、探索。

除了以上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培养提问意识的有效方法。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观点和思想,从而引发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在学校课外阅读和家庭教育中,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并且教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技巧。

通过阅读,学生们可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高提问的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教师、学校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问,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下面给出一些方法,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积极、开放、友善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敢于提问。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批评学生的问题。

同时,老师也需要示范性地展示自己的提问能力,如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示范。

2.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场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引入实例、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形成互动、灵活的教学氛围。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团队合作中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合作和探究的意识。

3.引导学生提出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深度和创造性的问题。

例如,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达。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提问技巧,如反问、追问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提供学生提问的机会与平台教师可以专门设置提问环节或者提问时间,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

例如,可以在课堂中设置问题解答环节,鼓励学生提出任何问题。

同时,还可以创建一个线上或线下的提问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互助、交流。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需要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资源中获取信息,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出提问的习惯和能力。

6.提供反馈和指导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帮助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层次意义,并提供相应的解析和指导。

7.培养思辨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提问能力与思辨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思辨和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创新项目等活动,引导他们提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9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9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9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营造积极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放松身心,敢于提问。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愿意提问。

2.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提问机会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多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教授提问技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问并不是随意发问,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式。

教师应该通过讲解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同时,可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质疑,从而增强提问的意识。

4.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从而发现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提出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

5.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相提问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经验和互相提问。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6.教师榜样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出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

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

7.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提问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中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有创新冲动,善于发现问题是产生冲动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甚为深远。

现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在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触动他们的思维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使学生敢问。

但是,处于初中阶段的许多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悦,所以大多沉默对之。

长期的沉默,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便越来越少,最后几至湮灭。

加之课堂上,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地位如泰山压顶,常常使学生高山仰止,却步雷池。

教师则更多以教为惟一中心,以中考为最终目标,完全忽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情感,致使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学习。

这一系列作为,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问。

我个人多年中学,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害怕答问,一旦老师问到自己,即使勉强站起来,也大多低头塞语;城里的学生也只是性格较开朗些的敢提点问题,大胆主动者极少。

对这种现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怕老师,有的则是学生怕学生。

因此,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至为必要。

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

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

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多问学生有了疑问,还应该使学生把问题问出来,求得答案。

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愿意问问题,结果使得问题胎死腹中。

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对问题麻木了,不但不努力寻找“是什么”,而且也懒得思考“为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问问题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专家分析认为,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因此,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作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者。

教师不是什么都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是都正确。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自己和材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共同探讨。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只有在民主、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

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围,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三、立足创新,开掘文本,让学生会问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课文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时,教师应以创新为指导,开掘文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就应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闪耀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值得探讨,教师就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此为契机,点燃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

(一)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有问题意识。

现实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书一体,成了教材的化身,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

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奢谈。

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理解的误解。

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示教学。

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问问答答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

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好,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思维的效率极低。

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

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单纯依靠教师去问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设问的能力和态度。

(二)教师要掌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1、生疑——让学生产生问题要让学生产生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

笛卡尔曾说:“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

”增强学生怀疑意识的措施主要有:方法生疑。

对于同一个事实,有人能够提出问题,有人却不能提出问题,可见,能不能提出问题是有方法可言的。

关于如何在无疑处产生问题,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十字口诀”,即“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假如”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过去、现在、将来)的假设发问。

“列”——“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

“比”——“比较”的问题,即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事物比较其异同。

“替”——“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字词、事物、涵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

“除”——“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陈规,寻找不同的观念。

“可”——“可能”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

“想”——“想象”的问题:即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

“组”——“组合”的问题,即提供学生一些资料(字词、事物、图形等),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

“六”——“六W”的问题,即利用英文中的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

“类”——“类推”的问题,即将两项事物、观念或人物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

讨论生疑。

讨论的过程实质是互相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就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想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触发,潮,激活学生从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产生一个又一个问题。

如头脑风暴法就是讨论生疑的一个重要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指导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特点是让参与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在研究性学习中,头脑风暴法效果突出。

相对生疑。

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条件变化了,真理的存在就成了问题。

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对普遍性的理论做相对性的认识,从具体的角度进行质疑,以此引发问题。

2、求疑——让学生爱问问题学生有了疑问,还应该使学生把问题问出来,求得答案。

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愿意问问题,结果使得问题胎死腹中。

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对问题麻木了,不但不努力寻找“是什么”,而且也懒得思考“为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问问题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专家分析认为,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因此,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作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者。

教师不是什么都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是都正确。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自己和材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共同探讨。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3、解释——让学生善问问题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尽管思维比较活跃,但因存在知识、经验、语言等的障碍,或限于思维发展的水平,提问不得要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教师要在巩固学生已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发问水平。

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如在思维种类上,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

在逻辑方法上,有比较法、统计法、优选法等。

这些都是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第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在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在教学中教师要开放霍金的爆炸理论都源于他们的合理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