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初步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初步培养摘要:“问题意识”,就是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总是自觉地抱着一种怀疑的、思索的、弄清楚问题的积极态度。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理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二、创设贴近生活情境的问题;三、鼓励学生质疑;四、适时评价;

五、让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关键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工作以来,听了不少课,但发现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不想提问、不敢提问、不善提问的现象普遍存在。试问一个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怎能把知识学透、学活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科学史上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将问题贯串数学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才是数学教育追求的理想。“不怕不懂,最怕不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引导

他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培养数学的问题意识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提问题,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种不良的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教师要改变形象,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的面目出现,而是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学生,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发扬民主,这样一来,使学生没有精神的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时自然而然就会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贴近生活情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联系,依靠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等动画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营造鲜活、逼真的情境,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之思维更加活跃,创造问题产生的土壤。问题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激发和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并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情境,激发其学习动机,诱发其提问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三、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一般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l”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3来,折好后与同桌的线绳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3,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有的学生问:

我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单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四、适时评价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自信心。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特别!”、“这个问题问得好!”、“你很有自己的主见!”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热情的鼓励,进行真诚的表扬。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者学生的意思表达不清楚时,教师都首先要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问,再培养学生能问”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事和物,就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

五、让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