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件 PPT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证明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此种方法的折叠使学生了解运用折纸的方 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动手实践 ,尝试发现
剪拼活动:
将角A和角B裁下,拼在角1与角2的位置(注 意剪裁线应为折线)
设计意图:1、通过剪纸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三
角形内角和为1800; 2、通过剪纸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今后的证明中能灵活应用。
课堂小结
学了本节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有哪几种方法? 3、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
是什么?如何作?
活动内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学生之间相互
补充。
设计意图:总结复习巩固本课知识,提高学生的
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是“空间与图形”中最为核 心、最为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最基本的直线型 平面图形,而且几乎是研究所有其它图形的工具 和基础,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又是三角形中最为 基础的知识。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 3、会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证明和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知识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性的 使用教材。
4、课堂组织有效,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动手动脑,气 氛较好。
5、重、难点把握得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6、教师语言精练,教态亲切自然,讲求教学艺术。 7、当堂训练到位,且有梯度,符合教学实际。
缺点:时间把握不够恰当,教学节奏慢
以疑引入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熟悉,但在小学 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要向学生说明证明的必要性,同时说明今后在 几何里,常常用这种方法得到新知识,而定理的证明需要添辅助线, 让学生明白添辅助线是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几何问题)的重要思 想方法,它同代数中设末知数是同一思想。
动手实践 ,尝试发现
剪拼活动:
将角A和角B裁下,拼在角1与角2的位置(注 意剪裁线应为折线)
设计意图:1、通过剪纸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三
角形内角和为1800; 2、通过剪纸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今后的证明中能灵活应用。
课堂小结
学了本节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有哪几种方法? 3、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
是什么?如何作?
活动内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学生之间相互
补充。
设计意图:总结复习巩固本课知识,提高学生的
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是“空间与图形”中最为核 心、最为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最基本的直线型 平面图形,而且几乎是研究所有其它图形的工具 和基础,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又是三角形中最为 基础的知识。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 3、会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证明和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知识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性的 使用教材。
4、课堂组织有效,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动手动脑,气 氛较好。
5、重、难点把握得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6、教师语言精练,教态亲切自然,讲求教学艺术。 7、当堂训练到位,且有梯度,符合教学实际。
缺点:时间把握不够恰当,教学节奏慢
以疑引入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熟悉,但在小学 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要向学生说明证明的必要性,同时说明今后在 几何里,常常用这种方法得到新知识,而定理的证明需要添辅助线, 让学生明白添辅助线是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几何问题)的重要思 想方法,它同代数中设末知数是同一思想。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串讲课件
2.
【例5】用反证法证明
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锐角。 2. 求证: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 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3. 证明: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
六.等腰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分类讨论 【例6】 a)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和5,这个 三角形的周长是( ) b)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和8,这个 三角形的周长是( ) c)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该三角形的 周长分为12和15两部分,求该三角形各 边的长。 (8、8、11;10、10、7) d)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 为30°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例2】
① 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略) ② 如图1, 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 点E在AD上,
a) 求证:BE=CE b) 如图2,若BE的延长线交AC于F点,且BF⊥AC, 垂足为F,∠BAC=45°,原题其它条件不变,求 证:△AEF≌△BCF
A 图1 图2 A
E B D C B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八年级(下册)
点→线(两点定线)→角(两线)→(面)图→体
学习几何 基本规律
一个图(三角形、四边形---)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全等、相似、对称、位似----
两次翻折=一次平移
对称 旋转
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换
平移
形状大小都不变
• 图形变换
翻折
相似变换(形状不变大小变) 如:位似变换。
(2)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M
E F
N
A
C
B
五.反证法
1. 定义: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 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 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 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反证法——常用的间接证明法。步骤: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教学说课研讨课件复习(第2课时)
5.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和5,则第三边长为 3或 41 .
6.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BE是一条 角平分线,AD,BE相交于点
求∠BAD的度数.
解:∵AD是BC边上的高,∠E
7.如图是一个机器零件的示意图,∠ACD=90°是衡量这个零件合格的 一项指标.现测得AB=4 cm,BC=3 cm,AD=13 cm,CD=12 cm, ∠ABC=90°,根据这些条件,能否得出∠ACD等于90°?请说明理由. 解:能.理由:在R ∵AB=4 cm,BC=3 cm,∠ABC=90°, ∴AC= 32+42 =5(cm). 在△ACD中,∵AD=13 cm,CD=12 cm,AC=5 cm, ∴AD2=169,CD2+AC2=169, ∴AD2=CD2+AC2,∴∠ACD=90°.
BE⊥AC于点E,DF⊥AC于点F,CF=AE,BC=DA.
求证:R
解:在R ∴R ∴DC=BA 又∵BE⊥AC,DF⊥AC ∴∠AEB=∠CFD=90° 在R ∴R
DA=BC, AC=CA,
AB=CD, AE=CF,
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下列各选项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是( B )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
前言
学习目标
1.掌握“斜边、直角边( 2.能初步应用“斜边、直角边”条件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能用尺规解决“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题讲解
例2 已知:在△ABC中,AB=13cm,BC=10cm, BC边上的中线AD=12cm. 求证:AB=AC.
6.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BE是一条 角平分线,AD,BE相交于点
求∠BAD的度数.
解:∵AD是BC边上的高,∠E
7.如图是一个机器零件的示意图,∠ACD=90°是衡量这个零件合格的 一项指标.现测得AB=4 cm,BC=3 cm,AD=13 cm,CD=12 cm, ∠ABC=90°,根据这些条件,能否得出∠ACD等于90°?请说明理由. 解:能.理由:在R ∵AB=4 cm,BC=3 cm,∠ABC=90°, ∴AC= 32+42 =5(cm). 在△ACD中,∵AD=13 cm,CD=12 cm,AC=5 cm, ∴AD2=169,CD2+AC2=169, ∴AD2=CD2+AC2,∴∠ACD=90°.
BE⊥AC于点E,DF⊥AC于点F,CF=AE,BC=DA.
求证:R
解:在R ∴R ∴DC=BA 又∵BE⊥AC,DF⊥AC ∴∠AEB=∠CFD=90° 在R ∴R
DA=BC, AC=CA,
AB=CD, AE=CF,
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下列各选项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是( B )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
前言
学习目标
1.掌握“斜边、直角边( 2.能初步应用“斜边、直角边”条件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能用尺规解决“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题讲解
例2 已知:在△ABC中,AB=13cm,BC=10cm, BC边上的中线AD=12cm. 求证:AB=AC.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4 第2课时 三角形三条内角的平分线
你能证明以上 两个结论吗? 结论:过交点作三角形三边的垂线段相等.
1 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证明结论
已知:如图,在△ABC 中,角平分线
BM 与角平分线 CN 相交于点 P,过点 P
分别作 AB,BC,AC 为 D,E,F.
的垂线,垂足分别
D N
求证:∠A 的平分线经过点 P,且
PD = PE = PF.
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即∠A 的平分线经过点 P.
归纳总结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 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例1 如图,在△ABC 中,已知 AC = BC,∠C = 90°,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 E.
(1) 如果 CD = 4 cm,求 AC 的长;
过点 O 作 OM⊥AC,若 OM=4,
B
(1) 点 O 到△ABC 三边的距离和
为 12 .
OP
A
DM C
温馨提示:不存在垂线段——构造应用
(2) 若 △ABC 的周长为 32,求 △ABC 的面积.
解:如图,过点 O 作 OE⊥AB 于点 E,ON⊥BC 于
点 N,连接 OC.
S ABC S AOC S BOC S AOB
三角形内角 平分线的性质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 距离相等
应用:位置的选择问题
1. 如图,已知 △ABC,求作一点 P,使 P 到∠A 的两边
的距离相等,且 PA=PB.下列确定 P 点的方法正确的
是(B )
A. P 为∠A,∠B 两角平分线的交点
B. P 为∠A 的平分线与 AB 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1 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证明结论
已知:如图,在△ABC 中,角平分线
BM 与角平分线 CN 相交于点 P,过点 P
分别作 AB,BC,AC 为 D,E,F.
的垂线,垂足分别
D N
求证:∠A 的平分线经过点 P,且
PD = PE = PF.
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即∠A 的平分线经过点 P.
归纳总结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 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例1 如图,在△ABC 中,已知 AC = BC,∠C = 90°,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 E.
(1) 如果 CD = 4 cm,求 AC 的长;
过点 O 作 OM⊥AC,若 OM=4,
B
(1) 点 O 到△ABC 三边的距离和
为 12 .
OP
A
DM C
温馨提示:不存在垂线段——构造应用
(2) 若 △ABC 的周长为 32,求 △ABC 的面积.
解:如图,过点 O 作 OE⊥AB 于点 E,ON⊥BC 于
点 N,连接 OC.
S ABC S AOC S BOC S AOB
三角形内角 平分线的性质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 距离相等
应用:位置的选择问题
1. 如图,已知 △ABC,求作一点 P,使 P 到∠A 的两边
的距离相等,且 PA=PB.下列确定 P 点的方法正确的
是(B )
A. P 为∠A,∠B 两角平分线的交点
B. P 为∠A 的平分线与 AB 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三角形的证明说课教学课件复习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 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该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 几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 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如 果能,能作几个?
. 39°
3.如图,在△ABC中,∠BAC是钝角. (1)画出边BC上的中线AD; (2)画出边BC上的高AH.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课堂小结,整体感知
1.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
2.布置作业: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1 (教材第22页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 且OB=OC.求证: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解法不唯一)
证明:∵AB=AC, ∴点A为线段BC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 ∵OB=OC, ∴点O为线段BC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 ∴直线AO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
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解:(1)∵∠BAC=50°,AD平分∠BAC ∴∠EAD=1∠BAC=25°
2
∵DE⊥AB ∴∠AED=90° ∴∠EDA=90°-25°=65° (2)证明:∵DE⊥AB ∴∠AED=90°=∠ACB 又∵AD平分∠BAC ∴∠DAE=∠DAC 又∵AD=AD ∴△AED≌△ACD(AAS) ∴AE=AC ∵AD平分∠BAC ∴AD⊥CE,AD平分线段EC 即直线AD是线段CE的垂直平分线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该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 几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 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如 果能,能作几个?
. 39°
3.如图,在△ABC中,∠BAC是钝角. (1)画出边BC上的中线AD; (2)画出边BC上的高AH.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课堂小结,整体感知
1.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
2.布置作业: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1 (教材第22页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 且OB=OC.求证: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解法不唯一)
证明:∵AB=AC, ∴点A为线段BC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 ∵OB=OC, ∴点O为线段BC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 ∴直线AO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
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解:(1)∵∠BAC=50°,AD平分∠BAC ∴∠EAD=1∠BAC=25°
2
∵DE⊥AB ∴∠AED=90° ∴∠EDA=90°-25°=65° (2)证明:∵DE⊥AB ∴∠AED=90°=∠ACB 又∵AD平分∠BAC ∴∠DAE=∠DAC 又∵AD=AD ∴△AED≌△ACD(AAS) ∴AE=AC ∵AD平分∠BAC ∴AD⊥CE,AD平分线段EC 即直线AD是线段CE的垂直平分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1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 三角形的性质
复习 导入
合作 探究
课堂 小结
随堂 训练
复习导入
图形
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
性
两个角相等
质
三线合一
轴对称图形(1条)
等边三角形
三边都相等 三个角都是等边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 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请证明自己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三边相等(定义)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 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般
随堂训练
1.已知△ABC中,∠A=∠B=60°,AB=3cm,则 △ABC的周长为_9_____cm.
2.三角形的三条边长a,b,c满足(a b)2 | b c | 0
(只填写一个条件)
A
B
C
3.在△ABC,∠A=60°。AB=AC=10cm,则 BC=10cm .
例1.如图,E、F是△ABC中BC边上的点,且 BE=EF=CF=AE=AF,求∠BAC.
A
B
E
F
C
注:边相等可转换为角相等
BD=CE
例2:如图, △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 ,请问△ADE 是等边三角形吗?试说明理由.
判定1.三边相等(定义)
A
∵AB=BC=AC
∴△ABC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2:三个角相等
B
C
∵ ∠A= ∠ B= ∠ C
∴△ABC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3: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 ∵ ∠A=600 , AB=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2.在△ABC中,AB=AC,若要使△ABC为等边三角
1.1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 三角形的性质
复习 导入
合作 探究
课堂 小结
随堂 训练
复习导入
图形
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
性
两个角相等
质
三线合一
轴对称图形(1条)
等边三角形
三边都相等 三个角都是等边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 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请证明自己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三边相等(定义)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 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般
随堂训练
1.已知△ABC中,∠A=∠B=60°,AB=3cm,则 △ABC的周长为_9_____cm.
2.三角形的三条边长a,b,c满足(a b)2 | b c | 0
(只填写一个条件)
A
B
C
3.在△ABC,∠A=60°。AB=AC=10cm,则 BC=10cm .
例1.如图,E、F是△ABC中BC边上的点,且 BE=EF=CF=AE=AF,求∠BAC.
A
B
E
F
C
注:边相等可转换为角相等
BD=CE
例2:如图, △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 ,请问△ADE 是等边三角形吗?试说明理由.
判定1.三边相等(定义)
A
∵AB=BC=AC
∴△ABC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2:三个角相等
B
C
∵ ∠A= ∠ B= ∠ C
∴△ABC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3: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 ∵ ∠A=600 , AB=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2.在△ABC中,AB=AC,若要使△ABC为等边三角
北师大版三角形有关的证明PPT演示文稿
D
C
A
5.如图,AD是BC边上的高,BE是 △ ABD的角平分线,∠1=40°, B 60° ∠2=30°,则∠C= ____∠BED=65° 。
1 2 E
D
C
6.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相等,则每一个锐 45 度。 角等于_____ 7、在△ABC中,∠A是∠B的2倍,∠C比 75°度, ∠A+∠B还大30°,则∠C的外角为_____ 钝角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是____
C
2.已知:如图, △ ABC中, ∠A=900, ∠B=300 ,∠B AC 的平分线CD交AB于D, ∠ADC的平分线DE交AC于 E,试说明DE ∥ BC ∵ DE平分∠ADC 解∵ ∠A=900, ∠B=300 0 ∴∠ 3= ∠ 4=30 0 ∴ ∠B CA=60 ∴∠4= ∠2 ∵CD平分∠B AC ∴DE ∥ BC ∴∠1= ∠2=300 A ∴ ∠ADC=600
D
3 4 2
E
1
B
C
小结:
1、这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这堂课你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 3、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
D
B
C
D
若两直线平行,则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会有什么 关系,请说明理由。 如图:已知AB∥CD,AE、BE分别平 分∠BAD和∠ADC,则AE⊥DE 解:∵ AB∥CD ∴ ∠BAD+∠ADC=1800 B A ∵AE、BE分别平分 1 ∠BAD和∠ADC 0 ∴ ∠ 1+ ∠ 2=90 E 2 ∴AE⊥DE
古人云:
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
1.在△ABC中,
(1)∠B=100°,∠A=∠C,则∠C= 40° ; (2)2∠A=∠B+∠C,则∠A= 60°。 ∠ADB 是△ACD的外角, 2.如右图,______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PPT(第1课时)
获取新知
知识点二: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B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
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C
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可以欣赏“16页的读一读”, 并可以上网搜索,诸如美国第二十任总统的证法、赵 爽弦图法等
勾股定理反过来,怎么叙述呢?
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 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一项指标.现测得AB=4 cm,BC=3 cm,AD=13 cm,CD=12 cm, ∠ABC=90°,根据这些条件,能否得出∠ACD等于90°?请说明理由.
解:能.理由:在Rt△ABC中,
∵AB=4 cm,BC=3 cm,∠ABC=90°,
∴AC=
=5(cm).
在△ACD中,∵AD=13 cm,CD=12 cm,AC=5 cm,
你来给出完整的 证明过程吧,试 一试
例题讲解 例1 如图,在△ABC中,∠C=70°,∠B=30°,AD⊥BC 于点D,AE为∠BAC的平分线,求∠DAE的度数. 解:由题意可知, ∠BAC=180°-∠B-∠C=80°. ∵AE为∠BAC的平分线, ∴∠CAE=∠BAE= ∠BAC=40°. ∵AD⊥BC,∴∠ADC=90°. ∴∠CAD=90°-∠C=90°-70°=20°. ∴∠DAE=∠CAE-∠CAD=40°-20°=20°.
原命题都存在逆命题 ,
但是互逆命题的真假 无法保证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 做互逆定理,其中的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注意1:逆命题、互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但逆定理、互逆定理,一定是真命题.
注意2: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
定理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第3课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DAC≌△BAE(SAS)ACD,ACA∴EDBCA=E BE
(2)由(1)可得∠ADC=∠ABE ∴∠BOD=180°-∠ODB-∠DBA-∠ABE
=180°-∠ODB-60°-∠ADC =120°-(∠ODB+∠ADC) =120°-60°=60°
第3关
11.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点D
不与点B,点C重合).以AD为边作等边△ADE,连接CE.
第3课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如图a,当点D在边BC上时. (2)BC+CD=CE.
∴△ABD≌△ACE(SAS)
①求证:△ABD≌△ACE; 如图,在△ABC中,D,E是BC的三等分点,且△ADE是等边三角形,求∠BAC的度数.
∴△ACE≌△BCD(SAS) ∴∠BAC-∠DAC=∠DAE-∠DAC,∴∠BAD=∠EAC.
∵BC=BD+ CD,∴BC=CE+CD.
(2)BC+CD=CE.∵△ABC和△ADE是等边三角形.∴∠BAC
=∠DAE=60° AB=BC=AC,AD=DE=AE.∴∠BAC+
求证:(1)△ACE≌△BCD;
∠DAC=∠DAE+∠DAC,∴∠BAD=∠EAC.在△ABD和 (2)若等边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5厘米,则AC=________厘米.
2. (例1)如图,AD是等边三角形ABC的高,AB=4,求 BD的长及∠BAD的度数.
解:∵AD是等边三角形ABC的高,AB=
4∴AC=BC=AB=4,BD=1 BC∠BAD=
2
∠BAC= 1 ×60°=301°∴BD= ×4=2
2
2
1
2
3.如图,AD是等边三角形ABC的中线,E是AC上的一点,
使AE=AC,∠BAE的平分线交△ABC的高BF于点O,求∠E
(2)由(1)可得∠ADC=∠ABE ∴∠BOD=180°-∠ODB-∠DBA-∠ABE
=180°-∠ODB-60°-∠ADC =120°-(∠ODB+∠ADC) =120°-60°=60°
第3关
11.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点D
不与点B,点C重合).以AD为边作等边△ADE,连接CE.
第3课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如图a,当点D在边BC上时. (2)BC+CD=CE.
∴△ABD≌△ACE(SAS)
①求证:△ABD≌△ACE; 如图,在△ABC中,D,E是BC的三等分点,且△ADE是等边三角形,求∠BAC的度数.
∴△ACE≌△BCD(SAS) ∴∠BAC-∠DAC=∠DAE-∠DAC,∴∠BAD=∠EAC.
∵BC=BD+ CD,∴BC=CE+CD.
(2)BC+CD=CE.∵△ABC和△ADE是等边三角形.∴∠BAC
=∠DAE=60° AB=BC=AC,AD=DE=AE.∴∠BAC+
求证:(1)△ACE≌△BCD;
∠DAC=∠DAE+∠DAC,∴∠BAD=∠EAC.在△ABD和 (2)若等边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5厘米,则AC=________厘米.
2. (例1)如图,AD是等边三角形ABC的高,AB=4,求 BD的长及∠BAD的度数.
解:∵AD是等边三角形ABC的高,AB=
4∴AC=BC=AB=4,BD=1 BC∠BAD=
2
∠BAC= 1 ×60°=301°∴BD= ×4=2
2
2
1
2
3.如图,AD是等边三角形ABC的中线,E是AC上的一点,
使AE=AC,∠BAE的平分线交△ABC的高BF于点O,求∠E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说课教学课件复习
即“等角对等边”.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小明认为,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
相等.你认为小明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
证明: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
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
定理可得∠C=∠B,但这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
(3)若AD⊥BC,∠BAC=40°,则∠BAD=
20° .
(4)若BD=CD,则AD⊥BC,∠BAD= ∠CAD .
想一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画出一些线段(比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
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2)归谬:从假设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矛盾;
(3)结论:说明假设不成立,从而得到原命题的结论正确.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1 (教材第8页例2)已知:如图,AB=DC,BD=CA,BD与CA相交于
点E,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
AB=DC,
证明:在△ABD和△DCA中,BD=CA,
AD=DA,
∴△ABD≌△DCA(SSS)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也就是“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问题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小明认为,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
相等.你认为小明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
证明: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
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
定理可得∠C=∠B,但这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
(3)若AD⊥BC,∠BAC=40°,则∠BAD=
20° .
(4)若BD=CD,则AD⊥BC,∠BAD= ∠CAD .
想一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画出一些线段(比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
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2)归谬:从假设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矛盾;
(3)结论:说明假设不成立,从而得到原命题的结论正确.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1 (教材第8页例2)已知:如图,AB=DC,BD=CA,BD与CA相交于
点E,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
AB=DC,
证明:在△ABD和△DCA中,BD=CA,
AD=DA,
∴△ABD≌△DCA(SSS)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也就是“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问题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8年级下册1.2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课件
首页
随堂训练
A
1.已知:如图,D是△ABC的BC边
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
分别为E,F,且DE=DF.
F
E
求证: △ABC是等腰三角形.
B
D
C
分析:要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就需要证明AB=AC; 从而需要证明∠B=∠C;
进而需要证明∠B∠C所在的
△BDF≌△CDE; 而△BDF≌△CDE的条件: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2 直角三角形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复习 导入
合作 探究
课堂 小结
随堂 作业
复习导入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公理: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公理: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你作的直角三角形与小明作的全等吗?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及其 三种语言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
如图,在△ABC和△A′B′C′中, ∠C=∠C′=900 , ∵AC=A′C ′, AB=A′B′(已知), ∴Rt△ABC≌Rt△A′B′C′(HL).
首页
做一做
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 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a,c (a<c),直角 . 求作:Rt △ABC,使∠C=
∠ ,BC=a,AB=c.
小明的作法如下: (1)作∠MCN= ∠ =90(°2)在射线CM上截取CB=a.
(3)以点B为圆心,线 (4)连接AB,得到Rt △ABC. 段c的长为半径作弧,交 射线CN与点A.
随堂训练
A
1.已知:如图,D是△ABC的BC边
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
分别为E,F,且DE=DF.
F
E
求证: △ABC是等腰三角形.
B
D
C
分析:要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就需要证明AB=AC; 从而需要证明∠B=∠C;
进而需要证明∠B∠C所在的
△BDF≌△CDE; 而△BDF≌△CDE的条件: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2 直角三角形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复习 导入
合作 探究
课堂 小结
随堂 作业
复习导入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公理: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公理: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你作的直角三角形与小明作的全等吗?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及其 三种语言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
如图,在△ABC和△A′B′C′中, ∠C=∠C′=900 , ∵AC=A′C ′, AB=A′B′(已知), ∴Rt△ABC≌Rt△A′B′C′(HL).
首页
做一做
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 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a,c (a<c),直角 . 求作:Rt △ABC,使∠C=
∠ ,BC=a,AB=c.
小明的作法如下: (1)作∠MCN= ∠ =90(°2)在射线CM上截取CB=a.
(3)以点B为圆心,线 (4)连接AB,得到Rt △ABC. 段c的长为半径作弧,交 射线CN与点A.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PPT课件(第1课时)
∴ 2 = ’’2
∴ = ’’
∴∆ ≅ ∆’’’()
∴∠ = ∠’ = 9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是直角三角形.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议一议:观察上面第一个定理和第二个定理,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
的关系?
第三个和第四个定理呢?与同伴交流.
再观察下面三组命题:
已知:如图,在∆中, + = .
求证:∆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如图,作∆’’’,使∠’ = 90°,’’ = ,’’ =
,则’’2 + ’’2 = ’’2 .
∵2 + 2 = 2 ,’’ = ,’’ =
(2)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它是直角三角形吗
?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已知在△ABC中,∠ACB=90°,Leabharlann BAC,∠ABC,∠ACB的对边长
分别为 ,, .求证:2 + 2 = 2 .
解:整个图形可以看作是边长为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为 2 .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
前 言
学习目标
1.会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2.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会判断其真假,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
3.通过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体会同一个定理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证
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在小组合作中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相对于逆命题来说,另一个就为原命题.
(2)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
∴ = ’’
∴∆ ≅ ∆’’’()
∴∠ = ∠’ = 9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是直角三角形.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议一议:观察上面第一个定理和第二个定理,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
的关系?
第三个和第四个定理呢?与同伴交流.
再观察下面三组命题:
已知:如图,在∆中, + = .
求证:∆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如图,作∆’’’,使∠’ = 90°,’’ = ,’’ =
,则’’2 + ’’2 = ’’2 .
∵2 + 2 = 2 ,’’ = ,’’ =
(2)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它是直角三角形吗
?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已知在△ABC中,∠ACB=90°,Leabharlann BAC,∠ABC,∠ACB的对边长
分别为 ,, .求证:2 + 2 = 2 .
解:整个图形可以看作是边长为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为 2 .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
前 言
学习目标
1.会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2.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会判断其真假,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
3.通过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体会同一个定理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证
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在小组合作中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相对于逆命题来说,另一个就为原命题.
(2)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三角形的证明PPT课件(第2课时)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解:(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能作出三角形,并且能作出无 数多个,如图所示.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等腰三角形也有 无数多个.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都一定,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应该只有 两个,它们是全等的,且分别位于已知底边的两侧,如图所示.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2课时 )
前言
学习目标
1.会证明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并 解决相关的问题. 2.会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培养尺规作图的技能.
学习重点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尺规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1)教材第26页随堂练习. (2)教材第26页习题1.8第1,2题.
同学们, 下课!
. 39°
3.如图,在△ABC中,∠BAC是钝角. (1)画出边BC上的中线AD; (2)画出边BC上的高AH.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课堂小结,整体感知
1.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
2.布置作业:
学习难点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题提出: 利用尺规作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当作图完成后你发现了什么? 2.问题探究: ①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②这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问题解决: 如图,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找出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观察这 三条垂直平分线,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4.问题思考: 以上结论都是通过眼睛观察得到的,那么该结论一定成立吗?我们还需 运用已学过的公理和定理进行推理证明,这样,此发现才更有意义.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A E
C D
8.△ABC中, ∠C=90°, AD平分∠CAB,且
BC=8,BD=5,则点D到AB的距离是
3
F
.C
G
D
A
EB
9. 如图所示,已知△ABC中,PE∥AB交BC于点E,PF∥AC交 BC于点F,点P是AD上一点,且点D到PE的距离与到PF的距离
相等,判断AD是否平分∠BAC,并说明理由.
从而a2+b2=c2, 故可以判定△ABC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总结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 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哪条边最大; 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c边最大); 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 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针对训练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复习课件
知识框架
三角形 的证明 垂角 直平 平分 分线 线的 的性 性质 质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分析】 欲求的线段CD在Rt△ACD中, 但此三角形只知一边,可设法找出另两 边的关系,然后用勾股定理求解.
解:由折叠知:DA=DB,△ACD为直角三角形. 在Rt△ACD中,AC2+CD2=AD2①, 设CD=x cm,则AD=BD=(8-x)cm, 代入①式,得62+x2=(8-x)2, 化简,得36=64-16x, 所以x= 7 =1.75,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 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_等__角__对__等__边___”).
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1.性质 ⑴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
⑵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 等于___6_0_°___; ⑶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条高所在的直线;
⑷任意角平分线、角对边上的中线、对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5)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 于斜边的一半. 2.判定 ⑴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⑵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⑶有一个角是60°的等__腰__三__角__形___是等边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互__余___.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有两个角__互__余__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则 1=2= 1 BAC.
2
∵AB=AC, ∴AE⊥BC. ∴ ∠ 2+ ∠ACB=90 °.
A
12 D
∵BD⊥AC, ∴ ∠DBC+ ∠ACB=90 °B .
E
C
∴ ∠ 2= ∠DBC.
∴ ∠BAC= 2∠DBC.
方法总结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它 们是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等腰三角形 的特殊情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应用也很广泛, 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之间 的倍份关系的重要手段.
针对训练
5.如图,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
线,AC=5厘米,△ABD的周长等于13厘米,
则△ABC的周长是 18厘米 .
B
A E
D
C
6.下列说法:
①若点P、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两点,则EA=
EB,PA=PB; ②若PA=PB,EA=EB,则直线PE垂直平分线段AB; ③若PA=PB,则点P必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④若EA=EB,则经过点E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AB. 其中正确的有 ① ② ③ (填序号).
b8
4
方法总结
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的长求斜边上的高时,先 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用面积求斜边上的高较为简 便.在用勾股定理时,一定要清楚直角所对的边才是斜边, 如在本例中不要受勾股数3,4,5的干扰.
针对训练
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
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D )
A.2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14
勾股定理分类计算:如果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是
a,b(且a>b),那么,当第三边c是斜边时,c=__a_2___b_2__;
当a是斜边时,第三边c=___a_2___b_2 _.
[注意] 只有在直角三角形里才可以用勾股定理,运用时要 分清直角边和斜边.
五、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 c2 ,
[注意]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要防止出现一开始就写 出a2+b2=c2之类的错误.
六、逆命题和互逆命题
1.互逆命题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 题的 结论 ,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 的 条件 ,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2.逆命题 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只要将原命题的条件改 成 结论 ,并将结论改成 条件 ,便可以得到原 命题的逆命题.
C.7
D.7或25
考点三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例3 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 别是a,b,c,a=n2-1,b=2n,c=n2+1(n>1), 判断△ABC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解:由于a2+b2=(n2-1)2+(2n)2=n4+2n2+1, c2=(n2+1)2 =n4+2n2+1,
腰三角形各边的长. 【分析】要考虑腰比底边长和腰比底边短两种情况.
解:若腰比底边长,设腰长为xcm,则底边长为(x-8)cm,
根据题意得 2x+x-8=20,
解得 x= 28, ∴x-8= 4 ;
3
3
若腰比底边短,设腰长为ycm,则底边长为(y+8)cm,根据题意得
2y+y+8=20,解得y=4, ∴y+8=12,但4+4=8<12,不符合题意.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利用此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1)确定最大边;
(2)算出最大边的平方与另两边的 平方和 ; (3)比较最大边的平方与另两边的平方和是否相等,若相等,
则说明这个三角形是 直角 三角形. 到目前为止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
(1)说明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 (2)说明三角形中有两边互相 垂直 ; (3)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常见的基本作图 (1)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 垂线 ; (2)作已知线段的垂直 平分 线.
4.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且到三个顶点 的距离相等.
八、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1.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定理: 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 分线. 3.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且到三边的 距离相等.
考点讲练
考点一 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1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AC于D.
求证: ∠BAC = 2∠DBC.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 性质,可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来获取 角的数量关系.
A
12 D
B
E
C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E,交BC于点E,如图所示,
∴ DE=DF, ∠DEB=∠DFC=90 °.
A
在Rt△BDE 和 Rt△CDF中,
DE=DF,
BD=CD,
E
F
∴ Rt△BDE ≌ Rt△CDF(HL). B
D
C
∴ EB=FC.
针对训练
7. 如图,DE⊥AB,DF⊥BG,垂足分别是
E,F, DE =DF, ∠EDB= 60°,则
∠EBF= 60 度,BE= BF .
解:(1)原命题是真命题. 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如果ab=0,那么a=0.逆命题为假. (2)原命题是真命题. 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如果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 点P到线段AB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其逆命题也是真命题.
针对训练
4.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若x=1,则x2=1;(2)若|a|=|b|,则a=b.
解:AD平分∠BAC.理由如下:
∵D到PE的距离与到PF的距离相等,
A
(
∴点D在∠EPF的平分线上. ∴∠1=∠2.
又∵PE∥AB,∴∠1=∠3.
同理,∠2=∠4.
34 P
12 B E DFC
∴∠3=∠4,∴AD平分∠BAC.
考点七 本章的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
分类讨论思想 例7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其中两边的差为8cm,求这个等
针对训练
1. 如图,在△ABC中,AB=AC时, (1)∵AD⊥BC, ∴∠B_A__D_= ∠C_A__D__;_B_D__=_C_D__. (2) ∵AD是中线, ∴_A_D__⊥_B_C__; ∠B_A__D__= ∠C_A__D__. (3) ∵ AD是角平分线,
B
∴_A_D__ ⊥_B_C__;_B_D___=_C_D__.
∴ AB =AC,BD=CD.
A
∵ 点C 在AE 的垂直平分线上,
∴ AC =CE,∴AB=AC=CE,
∴ AB+BD=DE.
B DC
E
方法总结
常常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 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进行线段之间的转换来求线段之间 的关系及周长的和差等,有时候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结合起来考查.
要点梳理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1.性质 (1)两腰相等; (2)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是它的对称轴; (3)两个_底__角____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