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全)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一、欧洲共同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5、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1)唐诗繁荣的原因: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5.元朝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内朝(中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朝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农业革命与定居生活的开始- 城市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文明的多元起源: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2. 古代文明的特点-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神权政治- 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奴隶制度- 文化与宗教: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文字与艺术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贸易与文化交流- 战争与征服:亚述、巴比伦、波斯帝国-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希腊与波斯、罗马与迦太基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雅典、斯巴达-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艺术与科学:雕塑、建筑、数学、医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制度与法律-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民法、万民法- 罗马建筑与艺术:罗马竞技场、凯旋门、雕塑三、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领主与农奴- 封建法律与习俗- 城市与商业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宗教改革:东正教、天主教、新教- 十字军东征:背景、过程与影响3. 文化与思想的复兴- 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与科学革命- 艺术与建筑: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四、亚洲的古代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 统一与分裂的循环:秦、汉、唐、宋、元、明、清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 印度古代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 吠陀时期与佛教的兴起- 印度教的形成与传播3. 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五、美洲与非洲的古代文明1. 美洲古代文明- 玛雅文明:文字、历法、建筑- 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政治、宗教、农业-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欧洲殖民2. 非洲古代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埃及- 非洲中部与南部的王国:马里、刚果、津巴布韦- 跨撒哈拉贸易与文化交流六、近代早期的全球联系与冲突1.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探险- 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扩张- 奴隶贸易与全球经济的影响2. 宗教战争与国家形成-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主权- 君主专制与议会制度的发展3.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科学方法的发展:伽利略、牛顿-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民主与法治思想的传播以上是历史必修3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近代早期全球联系与冲突的广泛历史时期。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三历史必修三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以及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是高考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本文将对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的历史变迁,还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其基本的社会经济结构。

同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和政治理论。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

汉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外开展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贸易,对内则推崇儒学,形成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融合时期。

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被西晋统一,但不久后北方民族入侵导致中原地区再次分裂。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士族文化和玄学思想也得到了发展。

4. 隋唐五代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隋朝虽然短暂,但开凿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朝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

5.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各有特色。

宋朝的商品经济和科技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同时也面临着辽、金、西夏等民族的威胁。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

明清两朝则是汉族和满族分别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封建专制达到了顶峰,同时也是西方列强逐渐侵入中国的时期。

二、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

1. 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文明主要起源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的历史学习不像初中的那么简单,高中历史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理解好每个知识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一、诗歌、小说和戏剧(一)(18世纪)浪漫主义1、特点: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②崇尚民主自由2、背景:①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3、代表作: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④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4、影响: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二)(18世纪)批判现实主义1、特点:①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②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③追求人道主义理想④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⑤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2、背景:①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③文学上人们不满足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写现实生活3、代表作:①法国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②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④英国狄更斯:《双城记》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初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回顾

初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回顾

初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回顾本文档旨在回顾初三历史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并为考试做好准备。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1 上古时期- 原始社会的演变: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时期。

- 夏、商、西周:建立与灭亡。

-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国七雄。

1.2 秦汉时期-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西汉、东汉。

- 两汉的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

-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西晋、东晋、南北朝。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2.1 鸦片战争与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2.2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影响。

- 北洋政府时期。

- 国民革命与国共合作。

2.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胜利。

- 解放战争的进程与结果。

第三章:世界古代史3.1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 埃及古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巴比伦的汉摩拉比法典。

- 印度的孔雀王朝。

3.2 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的城邦时期。

- 罗马的兴起与衰落。

3.3 古代其他文明- 波斯帝国。

-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四章:世界近现代史4.1 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运动与影响。

- 宗教改革的爆发与影响。

4.2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农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影响。

4.3 世界大战与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 冷战的对峙与影响。

第五章:世界现代史5.1 联合国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 联合国的成立与作用。

- 冷战格局下的局部冲突。

5.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科技革命的影响。

-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5.3 当代世界的问题与挑战- 恐怖主义的威胁。

- 环境问题的挑战。

以上是初三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回顾,希望对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3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主要从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脉络,涉及的知识点十分广泛,本文就高中历史必修3的知识重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中国现代史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民间反抗封建专制的大规模战争,起源于1848年,直到1864年,历时16年之久。

其主要领袖——洪秀全创立了太平天国,提出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口号,并且形成了许多新农村,开展了一次有系列意义的民主革命。

2.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的一次战争,时间是1894年到1895年。

这场战争共持续了8个月,中国负责方的战败也引发了全国性的社会动荡。

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困局、揭示了中国社会封建复辟的反动性、揭示了中国走向民主的必要性。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民主革命,它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从而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政治和经济的危机,推翻了满清政治专制、开辟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其次,它在东亚地区式微后的全球资本主义间播下了中国的“民主种子”,标志着中国向现代化进程迈出的第一步。

二、世界现代史1.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指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在欧洲进行的一次科学变革。

在科学革命中,人类对自然进行了深入认识,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科尔沁战役:科尔沁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发生于1933年。

在战争中,中国的红军打败了日本侵略军,标志着日本入侵中国受到了重大打击。

3.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广泛的一次全球性战争,从1939年至1945年进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大国家都进行了自己的战略、经济和军事布局,博弈相互冲突,形成了世界的多变局面,在现实中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影响至今不减。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人们在对待自然和社会问题时必须保持一种谦虚、尊重和和谐的态度,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阴阳五行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五行之说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诸如“物极必反”、“有所不为”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命运观中国古代的命运观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命运的支配,表现为“生有命,死有时”,人类生存与命运密不可分。

古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地、神、人以及前世今生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因此必须求助于神仙、佛菩萨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化解人生难题,摆脱命运的羁绊。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始终受到宗族、氏族等传统关系的影响,交替出现的封建、中央集权和分权等政治体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的差异。

1.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基于宗法制度,以宗族和氏族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封建王朝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共同组成部分,汉朝的王莽时期和北魏的孝文帝时期等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

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体制之一,它在唐朝和宋朝等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挥。

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评定了科举制度,注重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达到了统治国家和士族的目的。

3.分权制度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上。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全)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全)

VVVV思想文化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西汉时期,“罢黜...独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两宋时期,儒学形成新的体系――理学;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滋长,传统儒学受到批判,但仍为主流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形成的原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器牛耕运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V分封制崩溃,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备受统治者重视。

文化上:教育和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意义: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汉初“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已不适应汉武帝时期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积极有为治国思想的反映;(2)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①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措施?产生什么影响?②汉武帝实行“有为而治”的背景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1)特点——以儒家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2)原因: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表现: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必修三历史必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必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必备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修三历史主要涵盖了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个大的方面。

下面是必修三历史必备的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中国与英国发生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这次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从封闭半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过渡的开始。

2.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

太平天国建国后,开创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性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是清朝晚期一次重大的政治,旨在摆脱腐败和落后。

然而变法过程中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失败。

4.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

5.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潮。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的作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形成和推动革命进程的重要契机。

二、世界现代史1.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至1918年,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2.俄国革命:发生于1917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夺取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年至1945年,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战争。

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和冷战的开始。

5.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冷战期间,世界主要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长时间的对抗。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

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高中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孔子(仁;德政,等级的礼,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性相近)发展:战国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荀子(性恶论;仁义说;君舟民水)(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老子(道为万物本原;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发展:战国庄子(万物相对;精神上的自由)(3)墨家春秋晚期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代表平民百姓)(4)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迎合了大一统专制)李斯,商鞅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经过(1)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代表:A北宋程颢、程颐(以理为核心,把理和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B 南宋朱熹(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著书:《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2)陆王心学代表:A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方法论:求真理只需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B王守仁(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方法论:致良知,克服私欲;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儒家思想成为南宋后官方哲学4、明清时期(1)李贽(反对孔子思想,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代表:黄宗羲(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践求真)王夫之(唯物思想)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1、林则徐,魏源“师夷”思想(19C40-50y)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代表: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著书:《海国图志》实践:无作用:引导人们了解世界2、中体西用(19C60-90y 1856-1860)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实践: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作用:近代化第一步,经济工业化3、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变革的思想(19C90末1894-1895)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康有为著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VVV思想文化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西汉时期,“罢黜...独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两宋时期,儒学形成新的体系――理学;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滋长,传统儒学受到批判,但仍为主流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形成的原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器牛耕运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V分封制崩溃,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备受统治者重视。

文化上:教育和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意义: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汉初“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已不适应汉武帝时期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积极有为治国思想的反映;(2)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①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措施?产生什么影响?②汉武帝实行“有为而治”的背景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1)特点——以儒家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2)原因: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表现: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

影响:①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三、宋明理学1. 形成背景:①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流传,儒学受到挑战;②儒学家为复兴儒学而努力2. 特点、流派及代表人物(识记)特点: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佛、道的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程朱理学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3.程朱理学主要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即“三纲五常”。

② 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4.陆王心学主要内容①“心”是世界的本原。

心就是“理”。

② 强调内心的修养,提出“致良知”“知行 合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点陆王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理学的影响:消极: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积极:宋明理学崇尚道德,注重气节、重义轻利,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社会责任,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四、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活跃1.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因)②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日趋腐朽反动。

2.代表人物:①李贽:儒学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 学 心 学不同点 世界观(世界本原)“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方法论(把握“理”的途径)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

强调内心的反省虚假说教。

②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④王夫之: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2)反封建君主专制;(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4.影响: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其实质仍是儒学。

第2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一.古希腊学者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公元前5C左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背景①根因:古希腊经济的繁荣;②主因:城邦制民主政治的发展;③人的地位的提高2.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代表(1)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评价: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但忽视了道德(2)苏格拉底观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灵魂内已有的美德.评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柏拉图观点:根据智慧品德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责;鼓励人们独立思考评价: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亚里士多德观点: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强调理性,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垄断,人文主义思想衰落三、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复苏1.背景:(1)经济基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

(3)文化基础:意大利具有丰厚的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遗产。

(4)现实因素:天主教会压制人及人性。

2.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3.核心:人文主义4.主要成就:“文学三杰”、“美术三杰”5.扩展: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扩展至西欧各国6.意义:①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反封建反教会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③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四、与上帝直接对话——十六世纪宗教改革1.背景:(1)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德意志的压榨。

(3)文艺复兴的影响。

(4)导火线: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劵。

2.德意志宗教改革(1)序幕: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2)路德的主要观点:信仰即可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劵;《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人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3)结果:德意志确立“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3.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从德意志扩展至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三大新教4.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名为改革宗教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5.意义①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②打破了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思想;③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精神枷锁五、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1.兴起原因:①根因(经):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②政治: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③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2.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性质①核心内容:“理性主义”(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即科学方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②具体内容: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法治等思想,反对专制王权、等级制度,反对教权主义。

③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意义:①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②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④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34②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④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异同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异: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为资产阶级建立未来的“理性王国”提出了政治构想,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一、古代中国科技1.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综合应用)造纸术:①西汉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②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①唐发明火药,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宋广泛应用。

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②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①战国发明司南。

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②传入欧洲,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总之:四大发明①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②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科学著作(必修三第8课)《九章算术》作者及地位P37;《授时历》的作者及地位P39;《齐民要术》的作者及地位P39;《伤寒杂病论》作者及地位P40;《本草纲目》作者及地位P40综合运用补充:(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1)古代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农耕经济的繁荣提供经济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2)“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3) 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②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动力;③思想: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二、古代中国文学1.春秋战国——《诗经》和楚辞《离骚》(1)《诗经》①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