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发展看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理解
谢谢
二、核心内容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区位因素决定生产场 所,进过数学推导可以确定一个生产费用最 小点和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三个基本理论: 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积聚指向论
1.运费指向论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 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运费是影响 工业区位的唯一因子。由运费指向形成工业 区位基本格局。 主要使用“原料指数”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工业区位论集大成者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 《 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 》( 1909 ) 一书中,论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原 理,创建了系统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奠定 了他在工业区位理论中的地位。
二、主要概念和核心内容
韦伯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 以及一系列区位分析的概念和工具 如:区位因素、区位指向、原料指数等
按照作用和影响划分
区域性因素:影响工业企业分布于各区域的 因素,是形成工业基本格局的基础 聚集因素:导致工业集聚于特定地点的因素, 对有地域条件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 便宜作用,韦伯着重研究一般区位因素中的 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聚集三中重要的因 素对工业区位的作用
2.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
集聚的两个阶段
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二、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集 中化,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分工和基础设施 共享带来集聚利益
三、评价
(一)、理论贡献 1.开创了工业区位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为代 表古典工业区为理论思想在方法上逐渐从单 个企业的相对静态、动态区位分析 2.―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规律的纯理论, 脱离社会制度、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普遍的区位规律”具 有开阔性和发展性特点,有很强的生命力
《工业区位论》[德]阿尔弗雷德韦伯著读后感
在阅读《工业区位论》这部著作时,我被阿尔弗雷德·韦伯的深厚经济学功底和前瞻性思维所折服。这部作品不仅深刻地阐述了工业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还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此,我想从主题、情节、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作者意图等方面,谈谈我对这部作品的个人感受和反应。
首先,从主题的角度看,《工业区位论》深入探讨了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书中提到:“工业区位的选择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生产成本的高低和运输成本的多少。”这一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工业区位选择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也让我意识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变化,灵活调整工业区位,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从情节的角度看,《工业区位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和方法。这使我受益匪浅,对工业区位选择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也被韦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所感染。这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学者,需要不断探索、严谨治学,以推动学术的发展。
此外,从角色的角度看,《工业区位论》的主要角色是工业区位选择理论和实践。通过这一角色的演绎,韦伯向我们展示了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对工业区位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我对韦伯的敬意油然而生,因为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分析工业发展的独特视角。
工业区位论名词解释
工业区位论名词解释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制定生产活动地点的一门学科,它聚焦于空间上企业定位、职能、发展、经营等问题。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清晰了解企业定位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根据企业的分布特点能够对企业的投资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估,并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以期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产业区位: 产业区位是指企业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排列,是企业发展和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按企业分布的空间范围,可以将产业区位分为全国性、国内省市性和本地区性。
产业区位是指企业建立的经营地点选择的本地、地域、城市等空间维度。
二、空间结构: 产业区位的空间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分布状况,一般包括靠近性、均衡性、相关性。
靠近性是指企业的空间分布有局部集中的现象,均衡性是指企业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分布状况大体相当,相关性是指企业在不同地理位置上有一定联系性和联系强度。
三、企业影响: 企业影响是指企业在它所在地的影响范围,一般包括经济影响、文化影响和社会影响。
企业经济影响可以从企业收入和就业率来评估,文化影响可以从企业培养的人才及文化活动多少来评估,而社会影响可以从企业与公众的沟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政策的实施来评估。
四、企业定位: 企业定位是指企业在空间上的定位,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状态、表现形式及业务发展的模式。
企业的定位要求企业不断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空间上有利的投资环境,这些竞争力和投资环境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五、企业发展: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在空间上发展的横向和竖向发展,横向发展是指企业在同一地理位置内建立新的生产设施,竖向发展是指企业进行跨地理位置的投资建设。
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改善竞争环境、拓展产业市场等。
六、空间特征: 企业区位空间特征是指企业在空间上形成的特殊性,一般关注以下内容:内部空间特征、内部空间关系、内部空间趋势。
内部空间特征可以从企业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分布角度来分析,内部空间关系可以从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联系、企业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和企业与地域的联系等角度来分析,内部空间趋势可以从空间变化的动态和运动特征来描述。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演进传统意义上的区位一词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将其译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研究的目的不同,其涵义也有所不同。
“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 or Position in 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
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
在传统区域经济学中,通常把区位理解为经济活动的场所。
如企业活动的场所,就是企业区位。
也有人将其理解为确定某经济活动场所的行为,即区位选择。
然而,以上对区位的理解,总让我们感到没有把区位的真正涵义讲清楚、弄明白,使得作为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区位论,与区域经济学缺乏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区位与区域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关系,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已有的区位理论做一梳理。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
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者杜能(J.H.von Tunen)根据资本主义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此后的半个世纪,西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铁路、轮船的普及,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以研究成本和运输费用为内涵的工业区位论。
其先驱者是龙哈德(W ·Launhardt),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学者韦伯(A.Weber),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区位因子体系,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后来又有胡佛(E·Hover)等人完善改进。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A.Losch)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他们分别从市场和经济中心的角度发展了区位理论。
区位分析案例
区位分析案例区位分析是指对一个地理位置或区域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区位分析常常被用于评估一个地区的投资价值、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对于企业选址、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介绍区位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案例背景,某公司计划在某个城市开设新的生产基地,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扩大生产规模。
在选择具体的地理位置时,公司需要进行区位分析,以确定最适合的选址方案。
首先,我们对该城市的交通条件进行分析。
该城市位于交通枢纽,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有利于原材料的运输和产品的销售。
此外,该城市还有一个国际机场,便于公司的国际业务发展。
因此,从交通条件来看,该城市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该城市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经过调研发现,该城市人口众多,且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劳动力资源丰富。
这对于公司的生产和管理都是有利的,可以保障生产的稳定进行。
再者,我们需要分析该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
该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多元化,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市场需求旺盛。
这为公司的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最后,我们还需考虑该城市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前景。
经过了解,该城市对于外商投资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同时,该城市的发展前景看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城市是一个具有较大区位优势的地方,适合公司开设新的生产基地。
其交通便利、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政策支持和发展前景看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因此,公司可以在该城市进行进一步的选址和投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区位分析在企业选址和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 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 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 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 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 (locational weight)。
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
龙哈德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区位三角形”,他以钢铁工业为样本,以 K表示产品市场,M1表示铁矿石的产地,M2表示煤的产地,于是可找出一点P, 在该处建厂最经济,即成本最低;又假设各点距P之距离分别为r1,r2,rk, 于是区位三角形如下图。 如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于是,要使P点生 产成本最低,必须使总运费 F(m1r1+m2r2+rkk)最小。这就是龙氏的区位三 角形的朴素形式。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合适的空间);
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已知, 选择适合的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
位论和商业服务区位论三大类。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 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分别是各类区位理论的代表作。
资产利用动机下企业跨地区发展的区位选择——一个优势匹配的视角
个 优 势 匹配 的视 角
宋 铁 波 ,王 常伦 ,陈 国庆
( 南理工大学管理 学院 ,广东广州 5 04 ) 华 160
摘要 :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提 出在企业跨 区域发展 的 区位 选择 中需要综合企 业特 定优势与 区位优 势,在 资产利 用动机 下,具有成本特 定优 势 ( o Lw—cs A vnae ot da t )的企业倾 向 于选择具 有资 源要 素优 势 ( eo r g R suc e—bsd ae A vn g )的地区 ,而具有 差异化 特定优 势 ( ie ne dat e 的企业 则倾 向 于选择具 有 市场 区位优 势 dat e a Df r csA vn g ) fe a
21 0 o年第 l 6期
si 。 dT 。
t 。。 h 。 R
2 l 。 1 0 oN .6
文 章编 号 :10 79 (00 1 03 0 00— 6 5 2 1 ) 6— 24— 4
资产 利 用动 机 下 企业 跨 地 区发 展 的 区位 选择
— — 一
1 引 言
跨 地 区发 展是企 业通过生 产 资本 的跨地 区转 移 , 优化 资源配置 的一种 有 效 形式 。这 种 策 略作 为一 种 重要 的扩张战 略更 多地 被优 势企 业采 用 。 ( 恕 立 , 王 2 0 ) 。而优 势企 业 具 有 的核 心 能 力 的可 转 移 性 03 … ( ae 9 3 ;H m l Pa a d 9 0 ) 是 这 种 C v ,1 8 a e r l ,19 & ha 跨地 区发展 的 重 要基 础 。对 于优 势 企 业 而言 ,其 竞 争优 势一方 面来 源 于本 身 特定 优 势 ,另 一方 面来 源 于所在 区域 的 区位优 势 ,正是 因 为这 两 种优 势 的共
经济地理(1)——经典区位理论
距CBD距离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
• 近城区以从事园艺型农业,如蔬菜、鲜果和花卉等的生 产以及工厂式的养殖业为主,为北京市场提供鲜奶和奶 制品、鲜菜及蛋、肉、鱼等畜产品等;
• 中部属于平原粮牧区,为北京市重要的粮食、蔬菜、果 品等的生产基地;
• 外围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相对较少, 但林、草地资源丰富,属于京郊平原粮油牧区。
——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开始重视区位论的研究, 如克鲁格曼。
——研究方向基本相同。
2. 区位论与地理学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与区位论的研究主体大致相同,即空间问 题。但区位论是追求空间规律性的科学,而地理科学是强调 空间差异性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更多采用的是描述、归纳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区位论更多采用的是抽象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
------市场为“点”,区位也为“点”的区位模型
2、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以运费、劳动费、集聚(分散)三个因子组成一般的 区位因子体系,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 局。 •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 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 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工业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从区
域的角度。 • 区位因子: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
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从经济的角度。
二、经典区位论
(一)区位成本学派
• 区位目标: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 成本
• 单纯考虑经济因素 • 杜能的孤立国(1826年)和韦伯的工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一、区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
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
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
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二、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经济学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所考虑的因素、制约条件和区位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早期起源于工业经济学,后来在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区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会权衡各种因素,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
静态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资源因素。
市场因素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
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等。
资源因素指的是企业在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资源供给情况,例如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能源的便利性等。
动态因素包括网络效应、外部经济和社会因素。
网络效应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考虑的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关联程度,例如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的接近程度。
外部经济主要包括技术外部性、产业集聚外部性等,即企业所处地点的周边环境对其经济活动的正面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法律、政策、文化等对企业选择地点的影响。
区位理论的理论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区位选择和区位效应。
区位选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的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和资源,做出最佳的选择。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在选择工厂地点时,会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交通便利性、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区位效应是指地点选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等。
同时,地点选择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区位效应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例如就业率、GDP增长率、创新活动等。
区位理论的应用广泛,可以涵盖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该理论来确定城市内不同产业的最佳区位,以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企业家可以利用该理论来评估不同地区的潜在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以确定最佳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
区位论(作者:杨吾扬)
区位论(作者:杨吾扬)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第⼀节企业空间增长及其演变模式(⼀)企业的空间扩展1、企业增长的动因规模效益、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竞争激励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法(1)⼀体化扩张:横向⼀体化、纵向⼀体化(前向⼀体化、后向⼀体化)(2)多样化扩张(⼆)企业的空间扩张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2、企业空间增长阶段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张规律传染扩散-接触扩张等级扩散-等级扩张(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遵循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张规律(3)中国的通道扩张⼈际关系、经济体制、地理位置、⽣产联系等(三)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侧重介绍三个单个企业地理扩张1、国内增长为主-泰勒模式-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1)划分空间尺度-地⽅、区域、全国、多国(2)跨越门槛引起组织变形:物质联系空间最快、决策空间最后(3)规避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销售代理机构风险最低2、国际扩张I-哈坎逊模式-全球扩张3、国际扩张II-迪肯模式-全球转移第⼆节公司组织类型及其空间特征⼀、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1、功能部结构按照专门化功能进⾏部门划分2、产品部结构按照⽣产产品不同进⾏部门划分3、区域部结构按照⽣产设施区位或顾客区位进⾏部门划分4、顾客部结构根据其顾客类别进⾏部门划分5、矩阵结构联合采⽤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类型⼆、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1、功能部结构:相对集中2、产品部结构:相对分散3、区域部结构:更为分散,出现了总部等级4、顾客部结构:⽆区域特征5、矩阵结构:以上各类的叠加第三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外商直接投资(FDI)涉及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跨国投资?2、选择在何国家投资?3、选择在何地点建⽴机构?▲直接投资:⼚、资⾦、技术直接⼊股,本地化。
▲Eg:麦当劳偏重于⼤城市、旅游景点⼀、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关理论(⼀)产品周期理论(R V ernon)其中⼼在于产品从其进⼊市场开始,⼤致经历了由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组成的⽣命周期。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5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阶段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企业经营成本可变成本:指一定时期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可变成本的变化并不随产量而等比例增减,因此在一定围,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optimum size)。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为规模效益(规模经济)。
2. 实现交易部化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
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围,实现部交易。
其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由于企业经营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3.技术优势的发挥一方面由于市场不完善,技术的价值很难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
为此,具有这些技术的企业通过该技术在企业的使用,来获取较大的收益;另一方面,进一步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必须有大规模生产才能支持。
4.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必须不断发展。
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从防御的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存下去的有效手段。
5.其他方面(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政府支持等)企业扩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
企业扩可为管理者带来成就感。
大的公司规模使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势力)和讨价还价的力量,并易于从多方面(包括股票市场、金融机构等)获取资本以继续增长。
为了减少风险,企业也向多种经营领域扩。
政府支持也促使了公司的增长。
许多国家,国有公司常居全国大公司之列。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通常企业的增长可以通过部增长((internal growth)和外部增长 (external growth)两种途径来实现(见上图)。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名词解释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名词解释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主要涉及到工业发展与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
为了深入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概念韦伯认为,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选择设立的地理位置或区域。
而工业区位论则是指企业在选择工业区位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和决策依据。
它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还考虑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二、工业区位的决策因素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有几个重要的决策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市场因素,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人力资源等。
其次是交通因素,如交通便利性以及与供应商和市场的距离等。
还有政府政策和税收因素,包括土地政策、税费等。
最后是自然环境因素,如水资源、能源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将对企业的最终区位决策产生影响。
三、工业区位的影响与后果韦伯认为,选择合适的工业区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
若企业在选址时没有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将增加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降低生产效率。
其次,工业区位还会产生区域经济效应。
当一家企业选择在某一地区设立,将吸引供应商和相关产业进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工业区位也与环境保护有密切关系。
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韦伯工业区位论以其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观点对企业的工业区位决策进行了深度研究。
它认为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企业在选择工业区位时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如国际市场需求、跨国合作等。
这使得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框架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人们也要意识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决策因素和影响因素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存在差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因素,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等也逐渐成为企业区位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扩展和更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商业环境。
区位理论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位理论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三、区位理论的分类第二节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一、主要区位因子二、企业的区位指向类型本章讨论——谈谈你对区位理论的认识第一节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区位理论1、区位: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这种场所既体现一定的空间位置,又体现一定的空间联系。
2、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体系:产业区位理论与聚落区位;最佳区位——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或利益最优。
3、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因区位主体不同而区位条件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主要区位条件与次要区位条件之别。
“区位条件”教学资料——➢农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就工业活动而言,其主要条件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交通、市场;而次要条件有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及其他要素。
➢显然,不同行业,同一区位条件的主次不同,如水,对船运与水电部门。
4、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1)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如韦伯区位论的因子有运费、劳动力、集聚;廖什区位论的主因子是市场。
(2)因子分类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等5、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是一种自然特性;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是一种主观之于客观的特性。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1、阶段性;第一阶段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第二阶段以中心地论、市场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及行为决策论为代表。
2、内容扩展性:第一阶段以第一、二产业为对象;第二阶段涵盖三大产业及行为领域为对象。
3、研究方法差异性:第一阶段寻求一种静态的局部均衡,属于微观领域研究(考虑单个经济单元和几个直接的影响因子);第二阶段寻求一种综合的动态均衡,属于宏观领域研究(考虑总体的最佳经济空间结构和所有影响因子,并且注意因子间反馈作用)。
经济地理——经典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经典区位理论引言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关于经济区位的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经典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石之一,通过研究企业选择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本文将介绍经典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实践的启示。
经典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经典区位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选择地理位置时,会考虑到独特的区位条件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相互关系。
经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中心地中心地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它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并吸引人口和资本流入。
中心地通常具有交通便利、政府和金融机构集中等特点,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节点。
区位因素区位因素是指企业选择地理位置时考虑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和政策环境等。
区位因素是影响企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地理关系地理关系是指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方面,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给周边地区,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周边地区提供劳动力和资源给中心地,支持其产业发展。
中心地系统中心地系统是由多个中心地和其周边地区组成的空间结构。
中心地系统的形成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相关,中心地之间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经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典区位理论最早由德国经济学家曼弗雷德·珀隆(Alfred Weber)在20世纪初提出。
他通过研究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提出了“最佳区位”理论。
其理论核心是企业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理位置,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
随后,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克里斯特勒(William Christaller)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特勒认为,存在着一种空间规律,即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中心地向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周边地区向中心地提供劳动力和资源。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环绕理论和园区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韦伯在20世纪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会聚集在人口、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
中心地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城市中的集聚现象,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便利度等因素。
环绕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威廉·勒佩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
环绕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可以指导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园区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特定的园区内进行集聚,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园区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区域集聚效应的重要性,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园区时考虑共享经济的概念。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企业落户。
深圳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
另外,深圳还利用园区理论,建设了一大批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配套设施。
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是对商业和服务业企业选择落地地点的理论体系。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区位理论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展示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仍需不断深入。
1.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商业和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企业区位选择的内在规律
企业区位选择的内在规律企业区位选择是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在选择企业区位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交通便利度、政策支持等。
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规律,企业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区位选择,以实现最佳的发展效果。
市场需求是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企业应该选择与其产品或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市场,以确保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增长。
同时,企业还应该考虑市场竞争程度和市场潜力,选择具有较高增长率和较低竞争压力的市场。
资源条件也是企业区位选择的考虑因素之一。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生产要求选择具备相应资源的区位。
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选择靠近原材料供应地或者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可能更加合适。
而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说,选择靠近客户或者有较好人才资源的地区可能更加适合。
交通便利度也是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交通便利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交通效率。
因此,企业应该选择交通便利的地区,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交通便利度还与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选择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政策支持也是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例如,一些地区会出台各种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和投资,如税收优惠、土地出让等。
因此,企业应该选择政策支持较好的地区,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
企业区位选择的内在规律包括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交通便利度和政策支持等因素。
企业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区位选择,以实现最佳的发展效果。
在选择区位时,企业应该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优势来进行权衡和取舍。
只有选择合适的区位,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题:战略性区位理论及其发展(洪开荣2002)
战略性区位理论及其发展洪开荣(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1期)1. 区位理论的两大体系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和空间内经济行为组合的理论。
如果从空间行为主体的关系来理解,一般意义的区位论可划分为非战略性区位论和战略性区位论两大体系。
尽管空间方面的阻力赋予了不同空间的行为主体以不同的经济行为能力(Arnott[1],1988),区位的存在必然产生非竞争行为,并使任何基于区位的经济行为必然具有战略互动的意义,但区位论的最初发展来源于非战略区位理论的分析。
所谓非战略区位理论是把空间(区位)差异当作是企业(区位主体)决策必须考虑的一种资源因素,它并不考虑企业行为主体之间的战略互动行为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它研究特定时点上区位的最优组合和区位主体的最优决策行为。
在非战略性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屠能(Thunen)的孤立国模型解释了农业区位形成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非战略区位理论分析的基本模式。
此后,韦伯(Weber)的工厂定位理论、克里斯泰勒(Christian)的中心地理论和阿隆索(Alonso)的土地最优利用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经济行为的非战略性区位选择理论,并由此确立了工业区位、商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的非战略理论分析的基础。
尽管资源在空间的配臵和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一直未能融入经济理论分析的主流(Capozza[2],1992),但非战略性区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人们对于经济行为的空间特征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理解,而且非战略性区位理论也促进了产业经济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经济行为是行为主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决策后果,而对区位价值和区位选择的理论分析就不能忽略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在决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这种认识构成了区位选择的战略性分析的思想基础。
战略性区位理论是把区位对策臵于行为主体战略互动行为的基础之上。
从发展进程来看,战略性区位理论的发展源于霍特林的区位对策模型(J.卡布尔[3],2000),这个模型建立了被经济学家所称的“最小差别原则”,即在空间竞争中的企业总是相互靠近而集聚于市场中心,或者说是在特征空间中的企业总是迫于竞争的压力而使他们的产品差异最小化。
工业区位优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工业区位优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工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而工业区位优劣则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篇文章将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资源储备、环境因素、政策方面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工业区位优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更容易吸引企业前来投资,促进当地的工业发展。
例如,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由于地处沿海,交通运输比较方便,并且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成为了中国的工业重镇之一。
而位于内陆的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利,缺乏水资源,并且气候条件恶劣,因此工业发展相对较慢。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能够方便的运输原材料和产品,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由于交通运输方便,集聚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
同样的,美国的日本城市,也是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成为了美国的产业中心之一。
而交通不便的地区,则会增加企业的运输成本,影响当地的工业发展。
资源储备资源储备是影响工业区位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丰富的资源,例如煤、铁、铜等,那么就更容易吸引企业前来投资,降低企业的成本。
同时,这种资源也可以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例如,中国的山西省,由于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成为了中国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
而缺乏资源的地区,则难以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工业区位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地区如果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水资源丰富,那么就更容易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而环境恶劣的地区,则难以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例如,中国的深圳市就因为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中国的制造业重镇之一。
政策方面政策方面也是影响工业区位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地区如果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例如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供优惠的融资政策等等,那么就更容易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企业发展看区位理论
摘要:生产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环节,而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从空间区位出发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最佳的组合方式;另一层是从区位主体本身出发,以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特征,分析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选择最佳区位。
河南省一直享有“中国粮仓”之名,作为粮食生产及粮食外调大省,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河南省的空间地理特性、食品产业的经营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分析,食品产业最佳的区位主体组合分析。
序言:郑州市中国三强方便面生产商白象食品集团。
为河南省大型食品产业集团,从1997年创建以来,历经19年,至今已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江苏、四川、陕西、吉林等省市布局10个方便面生产基地、2个面粉生产基地、1个挂面车间和2家调味料公司。
2003年至今,白象方便面始终保持18%左右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全国方便面行业三甲之列。
白象年产业消化面粉已超过90万吨,实现小麦转化120万吨,全国300多万户农民因此受益。
与此同时,白象产业还直接带动面粉厂、造纸厂、机械制造、调味料、运输等上下游相关企业3000多家,全国超过50万人从事于白象的相关工作。
白象在为河南及全国的粮食深加工转化、农业产业化努力。
在近些年的白象发展过程中,更是体现了区位理论的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从空间区位出发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最佳的组合方式;另一层是从区位主体本身出发,以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特征,分析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选择最佳区位。
从一层区位理论涵义看企业产生:一层涵义决定企业定位;合适的空间区位将为企业诞生创造沃土。
白象集团前期为河南省正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
成立初期
政策方面:财政政策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加强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从1994年起专门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产
业化经营项目,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发展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1999年财政部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把农副产品初加工列入综合开发的支持内容,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173亿元,2012年达到36亿元。
税收政策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优惠。
自199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财税字1995〕52号)把部分初加工产品也列入农产品范围,通过外购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增值税税率由17%下调到13%。
原材料与能源方面:河南省一直以来都是粮食外调大省,本省内大约有900家面粉生产厂商,充足的原材料为企业生产做坚实的后盾。
劳动力方面:由河南省统计局公布数据可以看出,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绝对充足。
交通方面: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全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国家规划并正在实施的“五纵七横”十二条国道主干线中的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两条高速公路在郑州交汇,年初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三十条国家重点干线公路中有七条亦从河南经过。
另外还有九条国道穿越河南。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大省,积极响应国家农产品产业化政策,使河南省第1.5产业——即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到大力发展。
在充足的生产资源、优越的劳动力条件,政府的支持政策,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等“沃土”的滋养下催生出一系列的1.5
产业。
即类似白象集团的农产品加工业。
更加印证了区位理论的一层涵义。
空间区位已知,根据空间区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区位主体才是最佳的形式。
从另一层区位理论看企业发展:企业产生后,对于一定的企业特性,如何选择适合企业的发展之路。
即区位理论另一层涵义:区位主体已知,从区位主体自身出发,对比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选择最佳区位。
以白象集团为例,从企业创建开始历经几大变革;2000年10月白象集团租用厂房,并购置3条方便面生产线,在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落户,成功开发了东北市场;2002年9月白象集团公司为了满足山西市场和西北市场的需求,开始筹建山西分公司;2002年10月白象集团总部为开拓长江以南区域市场,在岳阳经济开发区租赁山东龙丰方便面厂房设备……至今已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江苏、四川、陕西、吉林等省市布局。
分析集团分布,所选省市共同的优势表现在原材料上。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集团所选区位原材料物产丰富。
再加上由国家政策支持,并且有国家在1.5产业上政策的支持。
在技术与知识方面:2012年9月6日第十二届面制品大会上,白象“2+1夹心脆”、儿童挂面和蔬菜挂面入选2011-2012年度行业创新产品; 2013年7月12日白象集团推出新品--大骨面,开启了从“白水泡面”到“骨汤泡面”新时代!
白象集团集团现有员工1.2万人,每年销售额占到全国方便面市场份额的16%。
自2004年至今,集团每年的方便面销售收入均在30亿元以上,连续三年稳居全国方便面行业前三名。
结论:准确的分析区位理论,了解其概念,知道农业区位、工业区位、
中心地、城市利用等概念。
分析区位因子在区位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合理指导企业发展,再恰当时候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选择合适的企业发展道路。
区位理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