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周边环境监测布点原则表
区间盾构监测要求

区间盾构监测项目监测点的布设盾构区间监测点布置宜参照附图6。
5.7.1 区间盾构施工期间监测范围为区间隧道正上方沿线路中心线左右各1.5倍盾构中心埋深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管线等,有特殊要求时监测范围应适当加宽; 5.7.2 盾构进出洞区域应布置地面深层监测点,布设位置如下图5.7.2所示:模拟监测点深层监测点图例:图5.7.2盾构进出洞施工地面环境监测沉降点布置平面图5.7.3 深层点的埋设方法为:在地面深层沉降监测点布设时须穿透路面结构硬壳层,沉降标杆采用Φ25mm 螺纹钢标杆,螺纹钢标杆应深入原状土60cm 以上,沉降标杆外侧采用内径大于13cm 的金属套管保护。
保护套管内的螺纹钢标杆间隙须用黄砂回填。
金属套管顶部设置管盖(如附图9),管盖安装须稳固,与原地面齐平;为确保测量精度,螺纹钢标杆顶部应在管盖下20cm 为宜。
深层监测点埋设结构如图5.7.3所示:图5.7.3深层监测点埋设示意图5.7.4 盾构进出洞以外区域地面监测点应在上、下行线轴线上方以1点/5环间距布设,每40环布置一地面沉降监测剖面,剖面点间距以5~10m为宜,应先密后疏,最远点应位于盾构底埋深1.5倍范围外,监测点宜按环号进行编号。
5.7.5 隧道沉降、收敛测量测点为每5环布设1点,在某些特定部位可适当加密,点位应考虑观测方便又能长期保存,测点一般设在隧道拱底。
5.7.6 周边环境监测1 隧道正上方及盾构沿线路中心线左右各1.5倍盾构中心埋深范围内建(构)筑物、管线等周边环境应布设监测点。
2 建(构)筑物测点布设参考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布点原则。
3 地下管线测点布置:1)管线监测点间距宜为5~20m,与隧道轴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相交管线测点间距不宜大于6m(须兼顾管线结构型式),与隧道轴线平行或小角度斜交管线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距离最近一排管线所设置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为共同点;2)其它布点原则参考基坑周边管线的相关布点原则。
环境监测模块放置规则要求

环境监测模块放置规则要求
(1)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应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应考虑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取得的监测资料具有可比性。
为了大致反映城市各行政区空气污染水平及规律,在监测点位的布局上尽可能分布均匀。
同时,在布局上还应考虑能大致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空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位能兼顾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2)监测点位数目的确定
根据《环境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在确定环境空气监测点具体位置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a.监测点位置的确定应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采用间断性的监测,对本地区空气污染状况有粗略的概念后再选择设置监测点的位置。
监测点的位置一经确定,不宜轻易变动,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b.在监测点50m范围内不能有明显的污染源,不能靠近锅炉烟囱。
c.在监测点采样口周围270°捕集空间,环境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如果采样管的边靠近建筑物,至少在采样口周围要有180°弧形范围的自由空间。
d.点式监测仪(每个监测项目对应一台监测仪)采样口周围,或长光程监测仪器(用查分吸收光谱分析多个监测项目)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90%光程附近,不能有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阻碍环境空气流畅。
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出采样口或监测光束的两倍以上。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1.1 地表道路沉降测点原则上沿隧道中心线平均以50米布设,重要道路(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布设横断面测点,一般5~7个测点。
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
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
1.2 管线沉降测点根据地下管线图和管道两接头之间局部倾斜值的控制标准布设测点,分清煤气、供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一般沿管道走向40~50米布设,重要的管道按30米布设。
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1.3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原则上测点应布在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
测点埋设在建(构)筑物的竖向结构上,每栋布设4~6点,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
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1.4 地下水位测点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布设3~4组。
在区间隧道的测孔沿线路两侧高大及重要建筑物前布设。
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1.5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通过对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对裂缝摄影及描述,建立建(构)筑物的裂缝状况档案。
在此基础上于裂缝两侧做好1~3组标志,对所有裂缝宽度、长度定期观测记录。
2监测标准与频率2.1、地铁环境变形监测各类变形的最大变形值的标准按表1执行,表中未列的项目请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2.2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80%时,须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的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报警。
监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列在表1中:表12.3、监测频率2.3.1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参照表2、表3、表4确定。
监测站和采样点的布设

10.污染监测点的具体设置原则根据监测目的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确定。道路交通监测污染点采样口距道路边缘距离不超过20m。
道路人平均机 动车流量(人 表 平均车辆数)
采样口语道路边缘 之间最小间 隔距离/m
一 小于或等于 3000 25
PM10
SO2、NO2、 Co和O3
10
3000~6000
城市人口数 量/万人 小于50 50~100 100~200 200~400 大于400 SO2、NOx、 自然降尘量 TSP 3 4 5 6 7 大于或等于3 4~8 8~11 12~20 20~30 硫酸盐化 速率 大于6 6~12 12~18 18~30 30~40
表 二
WHO建议城市地区空气污染趋势监测站的数目
城市人口 数量/万人 可吸入颗 SO2 粒 NOx 氧化剂 CO 风向、风 速
小于或等 于100 100~400 400~800 大于800
2 5 8 10
2 5 8 10
1 2 4 5
1 2 3 4
1 2 4 5
1 2 2 3
布设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方法
监测站点总数确定后,可采用经验法、统计法、模拟法等进行监测站点布 设。经验法是最常用的的方法,特别是对尚未建立监测网或者监测数据积 累少的地方,需凭借经验确定监测站位置。具体方法是:
道路人平均机动车流量人平均车辆数采样口语道路边缘之间最小间隔距离mpm10so2no2co和o3小于或等于3000251030006000302060001500045301500040008060大于40000150100城市人口数量万人so2noxtsp自然降尘量硫酸盐化速率小于50大于或等于3大于650100612100200811121820040012201830大于40020303040我国污染检测样点设置数目主要依据城市人口数量如表二在有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以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发表日期:2010/11/26 来源:中大网校[在线考试]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3.2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知识点:3.2.1监测布点要求(1)设置依据:根据①项目的规模和性质;②地形复杂性;③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2)监测点位数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
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
(3)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4)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3.2.2监测布点原则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1)一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监测点位布设原则是指在环境监测中,选择和设置监测点的基本准则。
其目的是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以下是监测点位布设的一些基本原则:
1.代表性原则:监测点位应能代表目标区域或对象的环境质量状
况。
在选择监测点位时,应充分考虑地理、气象、污染源分布
等因素,确保点位能够反映整个区域的污染状况。
2.全面性原则:监测点位应尽可能覆盖目标区域或对象的所有关
键方面。
例如,对于大气环境监测,应设置不同高度的监测点
位,以反映不同高度的空气质量;对于水体监测,应设置上游、
中游和下游的监测点位,以反映水体的整体污染状况。
3.可行性原则:监测点位的选择应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点
位应便于采样、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同时还应考虑人员安
全、交通等因素。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成本较低
的监测点位。
这包括减少监测点位数量、优化点位布局等方式,
以降低监测成本。
5.法规与标准遵循原则:监测点位的选择和设置应符合国家和地
方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同时,还应考虑与国际
接轨,采用国际通用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6.长期稳定性原则:对于长期环境监测项目,应选择具有长期稳
定性的监测点位。
这有助于减少环境变化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提高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监测点位布设原则是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公路工程项目声环境质量监测布点一览表模板

K20+750
/Hale Waihona Puke 在距离道路40m处设一个测点,连续监测24小时,同步
记录车流量
主线起点-冯记沟段
/
K67+600
/
主线冯记沟-终点段
/
LK27+500
/
连接线
LK26+200
路右22m
第一排房屋前1m、第二排房
屋前1m分别布设一个点
环评已有敏感点
二、距离衰减断面
/
K20+750
路左
路中心线20m、40m、60m、
80m、120m处分别设一个测
点,同步记录车流量
主线起点-冯记沟段
/
K67+600
路右
主线冯记沟-终点段
/
LK27+500
路左
连接线
三、24小时连续监测
公路工程项目声环境质量监测布点一览表
名称
桩号
与道路红线
距离
布点要求
备注
一、代表性噪声敏感点
K7+550
路右20m
第一排房屋前1m、第二排房屋前1m分别布设一个点
环评已有敏感点,类似点为回六庄
K14+100
路右82m
临路最近房屋前1m
新增敏感点
K21+850
路右32m
第一排房屋前1m、第二排房屋前1m分别布设一个点
环评已有敏感点
K21+800
路右26m
清真寺前1m
特殊敏感点
K33+250
路左32m
第一排房屋前1m、第二排房
屋前1m分别布设一个点
新增敏感点,住户较多
建筑物测点布设原则表

布点部位
在重要的高层、高耸建(构)筑物(12层以上)上垂直于基坑或隧道方向的结构顶板及底板。
布点间距
同一断面顶部及底部各设一个测点。
桥梁、墩柱沉降和差异沉降
布点部位
桥梁墩柱上。
布点间距
影响范围内每个墩柱上设1点。
地下管线沉降和差异沉降
布点部位
测点宜布设在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隧道下穿范围内布置在管线管顶,其他情况布设在管线对应地表。
布点间距
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测点间距5~20m,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点间距20~30m。
道路及地表沉降
布点部位
明挖基坑四周。
布点间距
沿基坑边设2排沉降测点,排距3m,点距15~20m,明(盖)挖车站设置3~5个主断面,每断面上不少于5个测点。
周边环境监测布点原则表
工法
监测项目
明(盖)挖法
建(构)筑物沉降
布点部位
(1)建筑物的四角、拐角处及沿外墙;
(2)高低悬殊或新旧建(构)筑物连接处、伸缩缝、沉降缝和不同埋深基础的两侧;
(3)框架(排架)结构的主要柱基或纵横轴线上;
(4)受距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每栋建筑物测点不少于三个。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地表道路沉降测点原则上沿隧道中心线平均以50米布设,重要道路(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布设横断面测点,一般5~7个测点。
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
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
管线沉降测点根据地下管线图和管道两接头之间局部倾斜值的控制标准布设测点,分清煤气、供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一般沿管道走向40~50米布设,重要的管道按30米布设。
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原则上测点应布在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
测点埋设在建(构)筑物的竖向结构上,每栋布设4~6点,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
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地下水位测点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布设3~4组。
在区间隧道的测孔沿线路两侧高大及重要建筑物前布设。
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通过对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对裂缝摄影及描述,建立建(构)筑物的裂缝状况档案。
在此基础上于裂缝两侧做好1~3组标志,对所有裂缝宽度、长度定期观测记录。
2监测标准与频率、地铁环境变形监测各类变形的最大变形值的标准按表1执行,表中未列的项目请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80%时,须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的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报警。
监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列在表1中:表1、监测频率2.3.1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参照表2、表3、表4确定。
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1. 覆盖面广:监测点应尽可能涵盖被监测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源、废气排放口和自然环境的代表性,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和代表性。
2. 合理布局:监测点应采取合理布局,既要保证距离分布均匀,又要满足监测要求。
同时,应充分考虑地形、气流、气候等自然因素,避免位置选择受局部污染的影响。
3. 连续监测:监测点应该能够实现连续监测,特别是对于某些重要的污染物,如PM2.5、SO2等,要保证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定期监测。
4. 技术可行:监测点的布设应注意技术可行性,应考虑设备、人员、运维等维度的可行性,并且要方便设备维护和日常管理。
5. 经济合理:监测点的布设应考虑经济可行性,选用合适的污染物检测仪器和分析方法,尽量降低监测成本。
6. 有效可靠:监测点应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在设备、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严格把控,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及科学性。
简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原则

简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原则(1)布点原则:
①全覆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应覆盖区域各地区,使监测数据比较合理和真实可信;
②重点覆盖:要重点对污染源集中区、空气污染规模大、贡献大、风险大等重点污染区、重点污染源和有特殊环境影响的区域进行监测。
例如,要在湖泊边缘、城市环境中心、公共建筑等偏离污染源的地点布置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③监测网络抽平:要建立覆盖面广、距离点与点间距离近、每一点可以较全面、准确反映区域空气质量状况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2)技术原则:
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装备应根据空气污染物特性和测量技术发展要求,购买当前一流的技术装备;
②采用多重技术测量,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结合多项技术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③应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交互共享,有效的促进监测数据的有效
分析与综合管理;
(3)管理原则:
①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管理,例如规范操作程序、加强设备
维护保养和日常检查;
②建立良好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使信息及时、准确地到达监测站点,并可以追溯,避免信息的滞后。
③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参数技术规范,确保空气质量数据的准确度和
可靠性;
④经常进行现场检查来核实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点点号编制原则

初期支护 竖井井壁 净空收敛
表3 监测项目 项目 编号
盾构法支护结构监测项目编号和图形符号表 点号编制原则 图形符号
监测点编号取 7 位,代码及测点编号以“-”隔开。 监测点里程编号。 管片衬砌拱顶 DGD 如里程为 K01+030 处监测点编号为 DGD-K01+030, 里程 沉降 为 K12+105 处监测点编号为 DGD-K12+105。 其余测点编 号以此类推。 监测断面编号取 2 位, 断面监测点编号取 1 位, 代码断面 编号及断面测点编号以“-”隔开。 监测断面按线路走向里程由小向大编号; 同一断面监测点 管片衬砌净空 DJK 由竖直方向起顺时针依次编号。 收敛 如最小里程监测断面编号为 DJK-01,则该断面竖直方向 测点编号为 DJK-01-1,顺时针至第二测点 DJK-01-2。其 余断面、测点编号以此类推。 管片内力 DNL 编号原则同管片衬砌净空收敛相关内容
表 1 周边环境监测项目编号和图形符号表
监测项目 项目 编号 点号编制原则 图形符 号
测点编号取 2 位,代码及编号以“-”隔开。 编号从车站(区间)西南角建(构)筑物开始,顺时针逐一进 行; 每栋建筑物的测点编号, 从西南角开始, 顺时针逐一增加。 建(构)筑物沉 JCJ 如西南角第 1 栋建(构)筑物从西南角开始第 1 个测点为 降 JCJ-01,若编完该建筑物后为 JCJ-12,则第 2 栋建(构)筑物 西南角开始第 1 个测点编号为 JCJ-13, 其余测点编号以此类推。 桥梁墩台沉降 QCJ 编号原则同建(构)筑物沉降相关内容 及差异沉降 倾斜断面编号取 2 位,断面点编号取 1 位,同一断面测点由上 至下编号,代码、断面编号及断面测点编号以“-”隔开。 编号从车站(区间)西南角监测对象开始,顺时针逐一进行; 建(构)筑物、 每个监测对象的监测断面编号,从该对象西南角开始,顺时针 桥梁墩台、 挡墙 QX 逐一增加;同一断面测点由上至下编号。 倾斜 如西南角第 1 个监测对象第 1 断面为 QX-01, 该断面最上面测 点编号为 QX-01-1,第二测点 QX-01-2。其余断面、测点编号 以此类推。 裂缝编号取 2 位,同一裂缝测点编号取 1 位,同一裂缝测点由 上至下编号,代码、裂缝编号及裂缝测点编号以“-”隔开。 编号从车站(区间)西南角建(构)筑物开始,顺时针逐一进 行;每个建(构)筑物裂缝编号从西南角开始,顺时针逐一增 建(构)筑物裂 JLF 加;同一裂缝测点由上至下编号。 缝 如西南角第 1 座建(构)筑物第 1 条裂缝为 JLF-01,该裂缝最 上面测点编号为 JLF-01-1,第二测点 JLF-01-2。其余裂缝、测 点编号以此类推。 管线编号取 2 位,管线测点编号取 2 位,代码、管线编号及管 沉降(管 GXC 线测点编号以“-”隔开。 顶) 对于下穿的管线,按线路走向里程由小向大对管线编号,管线 水平位移 GXW 测点按线路走向方向由左向右统一编号;对于平行的管线,按 (管顶) 线路走向由左向右对管线编号, 管线测点由小里程向大里程统 沉降(地 GXC 一编号。编制过程中,先编下穿管线,再编平行管线。 表) 如某车站下穿的第一条管线编号为 GXC-01,该断面最左侧监 水平位移 GXW 测点编号为 GXC-01-01,第二测点 GXC-01-02。其余断面、测 (地表) 点编号以此类推,编制完下穿管线后编制平行管线。 监测断面编号取 2 位,断面点编号取 2 位,代码、断面编号及 断面测点编号以“-”隔开。 监测断面按线路走向里程由小向大编号; 每个断面监测点按线 DB 路走向方向由左向右逐一编号。 如最小里程处监测断面为第一断面,编号为 DB-01,该断面最 左侧监测点编号为 DB-01-01,第二测点 DB-01-02。其余断面、
周边监测工作原则

周边监测工作原则
周边监测工作原则是指在进行监测活动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全面性原则:监测方案应考虑到可能的监测目标及监测范围,
确保监测覆盖面全面,无漏洞。
2. 准确性原则:监测要准确反映监测对象的情况,监测数据应严
格按照科学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采集、处理、分析和报告。
3. 可重复性原则:监测应具有时效性和可比性,以便快速产生反
馈结果,支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4. 经济性原则:监测工作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可行性选择适当
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避免浪费资源。
5. 科学性原则:监测应遵循科学原则,从数据质量、方法可靠性、监测逻辑性等客观条件出发,保证监测数据和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6. 可操作性原则:监测应具有可操作性,监测工作方案和报告应
该详细说明监测过程,重点解释出来其他可以操作的措施。
这些原则可以有效保证周边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空气子站位置变换原则

环境空气子站位置变换原则
1.区域均衡原则:根据城市规划、区划、气象及环境数据等综合因素,确定监测点的布局,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的平衡监控和评估。
2.环境稳定原则:选定的监测点应远离污染源、交通干线和人口密集地区,选址应尽量避免环境较差的地区,以保证监测数据尽量不受干扰。
3.代表性原则:监测点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背景,确保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整个监测区域的空气质量情况。
4.连续性原则:监测点的选取要考虑到连续监测的要求和现场布点的可行性,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可比性原则:监测点布局要考虑到空气质量比较的需要,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医院项目监测因子和监测点位的布设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布点拟设2个环境空气监测点(详见表1),来了解项目所在区域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表1 项目厂址周围环境空气监测布点(2)监测项目与采样频率监测项目:SO2、PM10、NO2(日均值),同步记录气象条件。
监测周期和频率:连续监测7天,SO2、NO2 监测采用每日至少有18小时采样时间的平均值获取日平均值。
(3)监测分析方法根据国家标准方法,环境空气各监测因子分析方法见表2表2 环境空气监测分析方法一览表(4)评价模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其公式为:式中:——某污染物的单因子指数,无量纲;——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C i0——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3(5)评价标准iIiC本次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评价标准见下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项目监测选取pH、COD、BOD5、氨氮、DO、总磷(2)监测断面布设表5 地表水监测断面位置(3)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4)评价方法本次现状评价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其计算公式如下:S i=C i/C iopH值标准指数的计算用下式:式中:S i——i污染物的标准指数;C 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C io——i污染物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mg/L;超标倍数=S i-1S pHj——单项水质参数pH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pH j——j点的pH值;pH sd——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pHsu——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
.。
推荐:监测工作布置原则有哪些

监测工作布置原则有哪些
【学员问题】:监测工作布置原则有哪些?
【解答】:
监测工作布置原则监测点、线的布置应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岩土性状和工程要求而确定。
1、在平原及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监测点可布成方格网状,监测线应平行或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间距不宜大于40m。
2、在狭窄地区,当无地表水体时,监测点可按三角形布置;当有地表水体时,监测线应垂直地表水体的岸边线布置。
3、在水位变化大的地段、上层滞水或裂隙水聚集的地段应布置监测点。
但赋有多层含水层存在时,必要时可分层设置监测孔,以了解不同含水层的水位、水质、水压、水温及其联系情况;
4、在滑坡、岸边地段,应在坝肩、坝基、坝的上下游和滑动带设置观测点。
对于基坑,可在垂直基坑长边布置监测线。
5、监测点的间距视地下水的梯度或地形坡度的大小及离地表水体的远近而确定,当地下水流梯度大(或地形坡度大)或靠近地表水体时,间距可小些,否则可大些,但不宜超过400m。
6、监测孔深度应达到可能最低水位或基础施工最大降深1m处。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1.1 地表道路沉降测点原则上沿隧道中心线平均以50米布设,重要道路(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布设横断面测点,一般5~7个测点。
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
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
1.2 管线沉降测点根据地下管线图和管道两接头之间局部倾斜值的控制标准布设测点,分清煤气、供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一般沿管道走向40~50米布设,重要的管道按30米布设。
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1.3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原则上测点应布在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
测点埋设在建(构)筑物的竖向结构上,每栋布设4~6点,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
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1.4 地下水位测点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布设3~4组。
在区间隧道的测孔沿线路两侧高大及重要建筑物前布设。
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1.5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通过对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对裂缝摄影及描述,建立建(构)筑物的裂缝状况档案。
在此基础上于裂缝两侧做好1~3组标志,对所有裂缝宽度、长度定期观测记录。
2监测标准与频率2.1、地铁环境变形监测各类变形的最大变形值的标准按表1执行,表中未列的项目请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2.2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80%时,须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的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报警。
区间周边环境监测布点原则表

布点部位
在重要的高层、高耸建(构)筑物(12层以上)上垂直于基坑或隧道方向的结构顶板及底板。
布点间距
同一断面顶部及底部各设一个测点。
桥梁、墩柱沉降和差异沉降
布点部位
桥梁墩柱上。
布点间距
影响范围内每个墩柱上设1点。
地下管线沉降和差异沉降
布点部位
测点宜布设在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隧道下穿范围内布置在管线管顶,其他情况布设在管线对应地表。
沿中线监测点间距宜为3~10m,主断面间距宜为30~50m,横断面宽度应大于2倍埋深加开挖宽度,间距宜为3~5m。
布点间距
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测点间距5~20m,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点间距20~30m。
道路及地表沉降
布点部位
明挖基坑两侧
矿山法隧洞上方
盾构法
布点间距
沿坑边设2排沉降测点,排距3m,点距15m~20m,每个区间设置3~5个主断面,每个断面上不少于5个测点。
沿中线监测点间距宜为5~10m,主断面间距宜为10~30m,横断面宽度应大于2倍埋深加开挖宽度,间距宜为3~7m。
区间周边环境监测布点原则表
明挖法
矿山法
盾构法
建(构)筑物沉降
布点部位
(1)建筑物的四角、拐角处及沿外墙;
(2)高低悬殊或(排架)结构的主要柱基或纵横轴线上;
(4)受堆载和震动显著的部位,基础下有暗沟、防空洞处。
布点间距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每栋建筑物测点不少于三个。
监测点布置要求汇总

边:≥2个 ≥3个
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 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每层≥ 大或有代表性部位 1个,布设各层土的中部 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 宜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 表性部位 最低设计或允许 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 基坑外降水 地下水位以下 建筑四角,不同地基或 基础、结构分界处,变 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 每隔2~3根柱基 裂处的两侧,新、旧或 高、低建筑交接处,基 础轴线对称部位。 墙角、中间部位的墙上 或是柱上、裂缝两侧以 及其它代表性的部位 应沿主体项部、底部上下对应布 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 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 的承重柱或墙上 直线上。 有代表性部位,裂缝的 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管线的节点、转角处和 监测点延伸至基坑边缘心个1~3 变形曲率较大部位 倍基坑范围内的管线 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 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 性的部位 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 测点深度、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 表性部位 定
2
边:≥1个
3
围护墙内力 V:2m~4m
4 基坑 及支 护结 构
支撑内力 立柱竖向位 移 锚杆内力
层:≥3个 总立柱数的 5%,且≥3根 每层锚杆总数 的1%~3%,且 ≥3根
5 6
7
土钉内力 横向:10m~30m 且≥3个
8
坑底隆起
9 10 11
围护墙侧向 V:2m~5m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V:2m~5m 地下水位 20m~50m
1
建筑竖向位 10m~15m 移
侧:≥3个
2 基坑 周边 环境
建筑水平位 移 建筑倾斜 建筑裂缝、地表裂缝 管线 H:15m~25m
侧:≥3个
3 4 体分层竖向位移
剖面:≥5个
每层大或有代表性部位1个布设各层土的中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宜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表性部位最低设计或允许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基坑外降水地下水位以下建筑四角不同地基或基础结构分界处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每隔23根柱基裂处的两侧新旧或高低建筑交接处基础轴线对称部位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X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2 点位布设原则2.1 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污染类型的场地,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2.2 可行性原则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
2.3 经济性原则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
2.4 连续性原则点位布设在满足本次调查的基础上,应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情况,并考虑国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需要。
2.5 分级控制原则土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按国家、省、市不同层次需求分级设定,确定的调查点位实行分级控制、分级管理。
2.6 相对一致性原则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
3 点位布设准备3.1 硬件设备3.1.1 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
3.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
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
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
(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点间距
同一断面顶部及底部各设一个测点。
桥梁、墩柱沉降和差异沉降
布点部位
桥梁墩柱上。
布点间距
影响范围内每个墩柱上设1点。
地下管线沉降和差异沉降
布点部位
测点宜布设在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隧道下穿范围内布置在管线管顶,其他情况布设在管线对应地表。
区间周边环境监测布点原则表
明挖法
矿山法
盾构法
建(构)筑物沉降
布点部位
(1)建筑物的四角、拐角处及沿外墙;
(2)高低悬殊或新旧建(构)筑物连接处、伸缩缝、沉降缝和不同埋深基础的两侧;
(3)框架(排架)结构的主要柱基或纵横轴线上;
(4)受堆载和震动显著的部位,基础下有暗沟、防空洞处。
布点间距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每栋建筑物测点不少于三个。
沿中线监测点间距宜为3~10m,主断面间距宜为30~50m,横断面宽度应大于2倍埋深加开挖宽度,间距宜为3~5m。
布点间距
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测点间距5~20m,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点间距20~30m。
道路及地表沉降
布点部位
明挖基坑两侧
矿山法隧洞上方
盾构法
布点间距
沿坑边设2排沉降测点,排距3m,点距15m~20m,每个区间设置3~5个主断面,每个断面上不少于5个测点。
沿中线监测点间距宜为5~10m,主断面间距宜为10~30m,横断面宽度应大于2倍埋深加开挖宽度,间距宜为3~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