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足类常规培养及研究进展
《桡足类的培养》课件
本PPT课件介绍了桡足类的培养方法、技巧和应用范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桡足类生物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桡足类的培养
概述
了解桡足类生物的基本情况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养环境
创建适宜的培养环境,使用常见的培养基成分。
培养方法
探讨不同的培养方法,并优化其效果。
培养技巧
控制培养环境
介绍如何精确控制培养环境的 温度、湿度等因素。
处理培养问题
解决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 题,如污染、疾病等。
培养技巧实例
分享一些成功的桡足类培养技 巧实例,包括操作方法和注意 事项。
培养后的处理
1
成功培养后的处理方法
分享培养成功后的处理方法和实验数
培养实验应用范围
2
据的收集与分析。
探讨桡足类培养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
的广泛应用范围。
3
结论Βιβλιοθήκη 总结桡足类的培养方法、技巧和应用 范围,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桡足类的培养
桡足类的培养(P203)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众多经济鱼类和虾蟹幼体主要的天然饵料生物;第一节桡足类的生物学一、形态特征1.外形:桡足类的体形是多种多样的,浮游种类的躯体呈圆筒状,附肢刚毛发达;底栖种类则扁平、狭长,适于爬行,海水表层种类的身体透明、无色或星蓝色,这是因其内表皮含有类胡梦卜类的蓝色素的缘故;深海种类,因含有甲壳素,故常带红色; 而热带海城的种类色彩更鲜艳美丽:淡水产的种类大多白色不透明。
桡足类绝大多数种类的体色还取决于身体中的油滴,这种油滴呈红色或蓝色,贮藏在中肠腺和整个身体中,这些油滴也可积聚形成油囊。
桡足类的身体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结果,一般不超过11节。
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包括头部和胸部。
头部由头节(5个体节愈合而成)和第一胸节(有时和第一、二胸节)愈合而成。
胸部由3~5节组成(应为6节,但在有些种类。
第一或第一、二胸节与头节愈合,末2胸节也常愈合),各节均有1对胸肢。
最末胸节的后侧角的形状,在哲水蚤目常随种类而异,这在鉴定种类上有一定意义。
腹部不具附肢,一般由3~5节组成,雄性比雌性的多一节。
第一腹节称生殖节,其生殖孔,在雌性中,腹面影大为生殖突起,这个腹节的形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生殖习性(P208)1.生殖系统:桡足类雌雄异体,异形;卵巢前端有一对输卵管,生殖孔位于第一腹节的腹面;2.生殖:桡足类一般进行两性生殖①自由产卵于海水中;②带卵囊:由输卵管分泌物把卵集聚成大小、形状和位置不同的卵囊;两个输卵管孔靠近的,只形成一个卵囊,悬挂于雌体腹面;卵可分为滞育卵或休眠卵和夏卵;三、发育与生长(P212)(一)生活史桡足类孵出的幼体叫桡足类无节幼体Ⅰ期;无节幼体一般分为5-6期,一般前三期为卵黄为生,第四期以后,肛门开口,开始摄食;(二)桡足类的生长每蜕皮一次,即进入新的发育期;桡足类的生长速度受温度、饵料、光照条件的影响;日本虎斑猛水蚤在低温条件下生长慢,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快;温度不但影响桡足类的生长周期,也影响桡足类的个体大小和生长速度;四、摄食方式、投饵和饵料质量(P212)桡足类的摄食方式包括滤食方式、碎屑食性方式和捕食方式,滤食方式主要是哲水蚤的种类,碎屑食性方式是猛水蚤的种类,捕食方式主要包括一部分猛水蚤和剑水蚤的种类;(一)滤食方式、饵料和饵料质量桡足类产卵量随着饵料密度的升高而增加;饵料的其他营养成分对桡足类的生殖力也有重要作用;(二)碎屑食性方式、饵料和饵料质量食物数量、质量对生长繁殖的影响;用混合微藻培养猛水蚤的效果往往高于单一微藻培养的效果;碎屑以及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可能在猛水蚤的食物中起到重要的营养作用;第三节桡足类的收集和大面积培养我国池塘施肥培养桡足类的方法大面积土地培养桡足类,在我国两厂、浙闽地区、北方沿海以及台湾地区都有开展,(1)池塘面积。
桡足类实验
Tropocyclops prasinus 绿色近剑水蚤 雄性
Macrocyclops albidus 白色大剑水蚤
Cyclops vicinus
中剑水蚤属Mesocyclops: 头胸部较粗壮,腹部瘦削。 生殖节瘦长,前宽后窄。 尾叉较短,内缘光滑,末 端尾刚毛发达。第1—4胸 足内、外肢均3节;第五胸 足2节,第一节较宽,外末 角具I羽状刚毛,末节窄长, 内缘中部及末端各具1羽状 刚毛。常见的有广布中剑 水蚤M. leuckarti。
13
二.生殖与发育
1 生殖 在生殖季节,一般♂都用 第1触角或第5胸足抱握♀。 交配时,♂先呈执握肢的 第1触角抓住♀的尾叉, 随后用第5右胸足抱住♀ 的腹部。接着精荚从♂孔 排出,♂就利用第5左胸 足取下精荚,并固着在♀ 孔旁;然后精卵受精,排 到水中孵化成无节幼体。 、:
精荚 卵囊
粗新哲水蚤
.有害方面: 危害渔业――有些桡足类,如台湾温剑水蚤 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 常侵袭鱼卵、鱼苗, 咬伤或咬死大量的仔、稚鱼,对鱼类的孵化和幼鱼的 生长造成很大的危害,影响渔业生产。寄生虫的中间 寄主――在剑水蚤和一些镖水蚤中,它们又是人和家 畜的某些寄生蠕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的中间宿主。 由于它们的存在,使这些寄生虫得以完成其生活史并 传播,有害于人体和家畜的身体健康。 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在剑水蚤和一些镖水蚤中, 它们又是人和家畜的某些寄生蠕虫,如吸虫、绦虫、 线虫的中间宿主。由于它们的存在,使这些寄生虫得 以完成其生活史并传播,有害于人体和家畜的身体健 康。
3附肢
第一触角 第一触角发达,位于 头部两侧,为主要的 游泳器官。单肢型, 细长,一般有明显的 雌雄区别,雄性常特 化成执握器。
第七章 桡足类的培养
第一小颚是一对很小的附肢,原肢发达,2节组成,第 一节内缘基部形成一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 即上肢;第二节内缘具一突出小叶,内、外肢都不发 达,内肢为2节,外肢为l节,外缘亦具羽状毛。第一小 额的形状随种类而异,滤食性者(如哲水蚤)有较多的刚 毛,捕食者(如歪水蚤)则刚毛退化。
第二小颚呈叶片状,单肢型,外肢,构造简单;基肢 由2节构成,内缘各突出2小叶,上生许多羽状刚毛; 内肢2节,缘亦有羽状刚毛,刚毛能形成网状,以搜集 食饵。
桡足类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
桡足类能提高海水鱼幼体的成活率和促进生长。 原因: (1)桡足类是鱼虾蟹的天然饵料,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能刺激或诱发其开口阶段的 摄食反应 ; (2)海水幼鱼对其他生物饵料(轮虫)的利用率比较低; (3)桡足类的营养与其他生物饵料相比,营养价值高,能满足鱼虾幼体的生长需求。
颚足是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缺外肢,较长大; 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分5:各节的内缘均生羽状刚 毛。颚足的结构亦随种和食性而不同,滤食者多羽状 刚毛,捕售则具强刺,有的则呈爪状。
胸足:位于胸部的腹面,上生 羽状刚毛,用于游泳,通称游泳足, 即为第2—6胸肢,通称1—5对胸足 (P1-5)。前四对皆为双肢型,其结构基 本相似,一般没有雌雄的区别。基肢 2节,内、外肢各3节,通常内肢较短 小,外肢的外缘常有短刺,称外缘刺, 外肢和内肢具发达的羽状刚毛,为主 要的游泳器官。第五对胸足随种类的 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雌、雄 有显著的区别,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 依据。哲水蚤属雌性左右对称,雄性 )生活史 发育过程中有变态
卵 无节幼体:分为5~6期,前3期以卵黄为生,第4期后,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桡足幼体:体增长,出现体节,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基本具备成 体外形特征,可分为5~6期。
桡足类培养—桡足类营养成分(生物饵料培养课件)
桡足类幼体阶段的脂类含 量一般以新孵化出的无节 幼体的比较高
体新 脂孵 类化 含出 量无 高节
幼
储存 脂类
桡足幼体以后的发育,需要储存脂类(中性脂), 以维持其生殖和度过不良季节。储存脂类一般有 两种:蜡脂(Wax esters WE)和甘油三酯(TG)。
蜡脂
蜡脂储存形式是为应付长时期(4~8个月)的不良 环境,如高纬度桡足类种类,长时间处于低温环 境,食物缺乏,如上述西北太平洋的哲水蚤类的 蜡脂含量占总脂肪含量的80%以上。桡足类产生滞 育卵前,储存了大量的蜡脂
氨基酸
桡足类的氨基酸组成和营养,也 比卤虫的营养价值高(必需氨基酸 含量相对较高 可用每种氨基酸重 /总氨基酸重计算),除了含有较 低含量的蛋氨酸和组氨酸以外, 其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也较高
3.脂类营养
脂
类 海水浮游桡足类的脂类含 量,根据其纬度,季节和
含 食物丰度有巨大的变化,
量 为2%~73%DW。
甘油 三酯
甘油三酯的储存主要是为了应付短时期内的能量 需求。不同种类的桡足类的卵的储存脂肪也不同, 大部分哲水蚤卵是甘油三酯,也有储存蜡脂的卵。
4.脂肪酸强化
饵料对桡足类脂肪酸组成会产生一 定的影响,但不同的种类,饵料产 生的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现已 证实,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受饵料 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比较大,而且随 着其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
二、桡足类消毒
2.挠足类消毒
鲜活及冷冻的生物饵料必须经过高效 的消毒处理才可使用。常规的消毒方法, 如冷冻、紫外线杀菌、双氧水处理等都不 能彻底解决生物饵料可能携带病原的问题。 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消毒方法是 gamma射线辐照处理。
三.桡足类营养成分
1
最新活饵料培育桡足类原生水蚯蚓摇1
(3)灌水和引种:用 80 目筛绢过滤,使水中的 浮游植物和桡足类的幼体随水流入池中,成为 种的来源。
(4)施肥:培养绿藻作为桡足类的饵料(公斤 /亩) 绿肥 600-750 牛粪 300-400 人尿 150-200 硫酸铁 1.5-2
施肥后 4-5 天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桡足类也开 始大量繁殖,每隔 10-15 天追肥一次,保证 世代连续培养。
活饵料培育桡足类原生水蚯蚓 摇1
一、发展概况
桡足类( Copepod)是海洋动物性饵料中 的重要大类,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为桡足类是海淡水养殖鱼类的 稚幼鱼期、仔虾和贝类的饵料。
三、桡足类的培养
*(一)、培养对象(种虫)必备条件
1、不同大小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细巧华哲水蚤); 2、质量高、食物链短的滤食型种类; 3、繁殖率高、产卵量大、排卵快次数多、生长发育
(四)、桡足类作为饵料的意义
代替小型的浮游动物,节省饵料。 卤虫的卵重 2-3 微克,卤虫无节幼体10微克/个 卤虫无节幼体为轮虫的3倍,则轮虫重量为3.3微克/个 剑水蚤体重为轮虫的 50 倍,则剑水蚤为 165毫克重/个 枝角类体重为0.1毫克/个=10个卤虫无节幼体=50个卤虫卵 如真鲷仔鱼用轮虫喂:(轮虫个/日) 体长:7mm-500个/日,8mm-1000个/日,10mm-2000个/
1、猛蚤的生态习性 ① 分布:广泛分布于日本暖流流域的沿海,是栖
息在岩礁海岸蓄潮池地的匍匐性种类。 ② 温度与盐度:强适应性。
夏季 32℃,冬季-2℃都能正常生活和繁殖, 但增殖速度减慢;水温 23-25℃为繁殖适温; 猛蚤的适宜盐度为10‰左右
③ 光照:猛蚤是半底栖性的种类,对强光有负 趋光性,所以光的强弱、长短对它的生长、发 育可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培养过程中必须 给以适当的光照,在生活史的某阶段给予强光 照。
第七章 桡足类的培养
第一节 桡足类的生物学
桡足类(Copepod)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Crustacea)、桡足亚纲(Copepoda)。
桡足类在海区的浮游生物种群中分布,至少占70%的种 类,而且主要是哲水蚤类 。桡足类除少部分在半咸水或淡 水区域,大部分是海水种类。是众多经济鱼类和虾蟹幼体主 要天然的饵料生物 。
桡足类的生物学
一、形态特征 二、生殖习性 三、发育与生长 四、摄食方式
一、形态特征
1. 外形
体形多样,与生活环境有关;体色多样,具保护意义 ; 大多数种类体色取决于生活环境和身体中的油滴颜色。身体 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结果,一般 不超过11节。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桡足类雌雄异体,异形。 一般地,哲水蚤类从桡足 幼体第五期开始,生殖器官便有雌、雄性的分化代开始,人们开始试图进行 桡足类的集约化培养,主要是为了替代卤虫无 节幼体在鱼虾蟹育苗中的利用。
哲水蚤类和猛水蚤类的某些种类,由于对 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而被作为集约化培养的理 想的对象。
培养条件和要求
1. 种类特性:大部分用于集约化培养的哲水蚤种类都属于近岸 或河口的种类,这些种类的显著特点是个体小,繁殖快,广温 广盐性,适宜实验室培养,室外培养极易形成优势种。
二、繁殖习性
• 雌雄异体,单一生殖腺。 • 产卵的方式:
自由产卵于水中:大多数哲水蚤。 带卵囊:产出卵由输卵管分泌物形成卵囊,挂于生殖节背、腹两侧面。 粘性卵:产出卵粘于胸足。
• 发育与生长:
卵 无节幼体6期
桡足幼体5期 成体
桡足类的产卵形式有下列3类:
(1)自由产卵于海水中:大多数哲水蚤类; (2)带卵囊:由输卵管分泌物把卵集聚成大小、形状和位置不同的卵囊; (3)黏性卵:有些哲水蚤类(如拟哲水蚤)产黏性卵,黏附在胸足上或身体上。
《桡足类的培养》课件
疾病防治
桡足类可以作为养殖鱼类的生物防治 手段,通过捕食病原体和寄生虫,降 低鱼类疾病的发生率。
桡足类能够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 ,有利于养殖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科学实验与研究
01
生态学研究
桡足类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 价值,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多样性 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02
生物学特性研究
03
环境监测与评估
的生态平衡。
富营养化治理
桡足类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 营养盐,有助于降低水体的富营养 化程度,改善水质。
消减污染物
桡足类能够通过食物链作用消减水 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 物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产养殖
鱼类饵料
桡足类可以作为养殖鱼类的优质饵料 ,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 。
养殖环境调控
解决方案2
优化繁殖条件,如食物供应、光照等,以缩短繁殖 周期。
问题3
疾病和寄生虫的传播
解决方案3
定期检查,及时隔离和治疗病患,防止疾病扩散。
桡足类养殖的市场前景
市场1:水产养殖业
01
市场2:生物科学研究
03
02
前景1: 作为高蛋白饲料,满足水产养殖业 的需求。
04
前景2: 在生态学、生理学等领域有广泛 应用。
野外采集与合适的采集工具和采 集地点,掌握采集技巧, 确保采集的桡足类健康且 具有代表性。
驯化环境
模拟自然环境,提供适宜 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使 采集的桡足类逐渐适应人 工饲养环境。
驯化管理
定期监测和调整环境条件 ,提供适宜的饲料,保持 水质清洁,预防疾病发生 。
人工繁殖技术
桡足类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生活环境
第二节 桡足类的培养(8)2H
3、桡足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一样,是蜕皮生 长的。自孵化后的无节幼体Ⅰ期开始,每 蜕皮一次,即进入新的发育期,个体也有 不同程度的生长。
4、桡足类的生长和发育不但受内在因素的 影响,也受外在条件的制约,其生殖周期 不但因种类而异,同一种类也因生活条件 的差别而生殖周期也表现出长短不同。
5、桡足类也存在着休眠现象,包括产生休 眠卵和滞育来渡过各种不良环境。休眠卵 大都在种群处于数量减少时出现在底部沉 积物中。
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雌、雄有显著的区别,是
鉴定种类的最主要依据。哲水蚤属雌性左右对称, 雄性常不对称,右肢的内、外肢皆短小。
二、生殖习性
1、桡足类雌雄异体,而且异形。 雌性的卵巢单个,长柱形(早期为三
角形或梨形),位于头胸部背面中央。在 哲水蚤,卵巢可分为三区:增殖区、联合 区、生长区。
雄性的精巢也是单个、长柱形,位于 头胸部中央。精巢也可分为三区:增殖区、 中央区、精子区。 2、桡足类一般进行两性生殖。
华哲水蚤属Sinocalanus:头胸部窄而长,胸部后侧角不扩展, 左右对称,顶端具1小刺。腹部雌性4节,雄性5节。尾叉细长。 第五胸足雌性双肢型,对称,内、外肢各3节,外肢第二节内缘 具刺状,末节无顶刺;雄性外肢左右均2节,左足末端为1直刺,
有足第二节的基部膨大,末部呈钩状。本属为淡水或咸淡水种。 常见有细巧华哲水蚤S. tenellus和汤匙华哲水蚤S. dorrii
附肢:以哲水蚤为例,第一触角位于头部的两侧,强大,为 主要的游泳器官,单肢型,细长,由25节构成,末端第2—3节具 2根羽状刚毛。一般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常特化成执握器, 在哲水蚤目中为一例,猛、剑水蚤目中则两侧均弯曲。第二触角 短而粗壮,双肢型,亦为游泳器官,由基肢2节,内肢2节,外肢 3节组成,各节的内缘和内、外肢的末端都有刚毛,内、外肢的 结构及长短比例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大颚双肢型,基肢2节,基 节为1几丁质板,面向口的:J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具背齿, 中央齿,腹齿和1根刚毛。齿数和形状常与食性有关,其形态也 是鉴定种类的依据之一。在底节的末端生出内、外两肢。内肢2 节,外肢5节,皆生羽状刚毛,有助于滤食活动。第一小颚是一 对很小的附肢,原肢发达,2节组成,第一节内缘基部形成一大 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即上肢;第二节内缘具一突出小 叶,内、外肢都不发达,内肢为2节,外肢为l节,外缘亦具羽状 毛。第一小额的形状随种类而异,滤食性者(如哲水蚤)有较多的 刚毛,捕食者(如歪水蚤)则刚毛退化。第二小颚呈叶片状,单肢 型,外肢,构造简单;基肢由2节构成,内缘各突出2小叶,上生 许多羽状刚毛;内肢2节,缘亦有羽状刚毛,刚毛能形成网状, 以搜集食饵。颚足是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缺外肢,较长 大;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分5:各节的内缘均生羽状刚毛。颚 足的结构亦随种和食性而不同,滤食者多羽状刚毛,捕售则具强 刺,有的则呈爪状。
海洋桡足类生物学研究现状
西 部 皮 革
文 化 与 探 索
海 洋 桡 足 类 生 物 学 研 究 现 状
高 敬
(辽 阳职业 技术 学 院 ,辽 宁 辽 阳 111000)
中图分 类 号 :TU991
文献标 志 码 :A
文章 编号 :1671—1602 (2016)06—0165—02
桡 足类 在海 洋生 态 系统 中具 有上 行 控制 和 下 行控 制 的 作 用 ,是 个 种桡 足类 的幼 体 的形态 特征 ,为研 究 其种 群 动 态 和产 量 ,打 下坚
桡足 类行 有性生 殖 ,从外形 上很 容 易 区 分性 别 。一 般雄 体 比较
而 且可 以帮 助其 提 高免疫 力 。很 多研 究 已表 明 ,桡 足 类 是一 种 很 有 瘦小 ,雌体 体 型较大 ,一般 身体 挂有 单 侧 或 双侧 卵囊 ,不 同种 类 的
效 的活 体饵 料 ,用 其 喂 养 鱼 类 幼 苗 通 常 都 能 获 得 很 好 的生 长 和 存 卵囊 形状 和大小 也 不 同。卵囊 中卵 的数 量 也 因种 类 的不 同 而不 同 ,
海 洋食 物 网中 的一个 承前 继后 的 中间环 节 。 它种 类 多 ,数 量 大 ,是 实 的基 础 。但 由于桡 足类 是 雌 雄异 体 ,行 有 性 生 殖 ,且 个 体 较 小 , 非 常重要 的一 大类 优质 饵料 生 物 对 象 ,特别 是 在 后期 仔 鱼 一稚 鱼一 变 态过 程复 杂 ,受 外界 条件 的影 响较 大 ,因此 ,迄 今 为止 关 于桡 足
物 。飞马 哲水 蚤可 作为鲱 形 鱼类 集 群 ,渔 场 的指 示 生 物 。这 些对 国 件 ,会进 入一个 停滞 发育 的 时期 ,称为 滞 育 。有 关桡 足 类滞 育 现 象
《桡足类的培养》课件
桡足类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生活环境
桡足类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湖泊、河流等水域环境中,从热带到寒带都有分 布。
习性
桡足类是食肉性动物,主要捕食小型动物和浮游生物,有些种类也会互相残杀 。它们的繁殖能力较强,生命周期较短,适应力强,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桡足类的生物学意义
生态平衡
桡足类作为食肉性动物,能够控制其 他小型生物的数量,对维持水域生态 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桡足类的培养》PPT课件
目录
• 桡足类简介 • 桡足类的培养方法 • 桡足类的应用 • 桡足类培养的挑战与前景 • 参考文献
01
桡足类简介
桡足类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桡足类是水生动物中的一大类群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 具有头、胸、腹三部分,以及2对 触角和5对胸肢等特征。
分类
桡足类包括50多个现生类群,主 要分为真虾类和十足类两大类, 其中真虾类包括龙虾、对虾等, 十足类则包括螃蟹、虾姑等。
06
前景3:桡足类作为水产养殖中的生物饵 料,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研究方向1
桡足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展望1
加强种质库建设,挖掘具有 特殊生物学特性的桡足类品
种,为应用研究提供基础Fra bibliotek研究方向2
桡足类与环境因子互作机制研究
展望2
深入探究桡足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 生态学意义,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 依据
生物防治与害虫控制
总结词
桡足类中的一些种类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资源,用于控制其 他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减少对农林业生产的危害。
详细描述
一些桡足类是害虫的天敌,可以以害虫为食或者通过传播疾 病等方式控制其数量。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可以利用这些 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 农产品残留。
桡足类的培养
桡足类的营养丰富,据分析,其蛋白质 和脂肪的含量,比枝角类还要高一些。但是 桡足类的缺点是它躲避鱼类捕食的能力委强, 能够在水中边疆跳动,并迅速改变方向,特 别是幼鱼不容易吃到它。另外,某些桡足类 品种还能够咬伤或噬食金鱼的孵和鱼苗。因 此,活的桡足类只能喂给较大规格的金鱼。 桡足类在一些池塘、小型湖泊中大量存在, 也可以大量捞取晒干备用。
一般说来,发育快,生殖周期短,而且是广温、广 盐和广分布,生活力较强,食物链较短的近岸半咸水种 类较易培养成功[3]。婆罗异剑水蚤是符合上述条件 的种类,因此选择它作培养对象。本文对厦门湖采集的 婆罗异剑水蚤进行室内培养,研究不同单胞藻单独喂养 和混合喂养以及同一种藻类不同浓度对其群体增殖的影 响,以筛选出适合藻类和浓度,为今后大面积培养提供 参考。
三、进水引种
进水闸门或涵洞用80目筛绢过滤进海水,阻 挡鱼虾进入,而桡足类可进入池中。
四、施肥培养浮游植物
进水达到要求深度后,进行施肥。第一次施 肥:绿肥600—700公斤/亩,牛粪300—400公斤/ 亩,人尿150—200公斤/亩,硫酸铵1.5—2公斤/ 亩。第一次施肥后10天第二次施肥,施肥量约为 第一次的一半。以后追肥要根据池中浮游植物量 来调节。
表2 不同藻类中婆罗异剑水蚤的增殖率(10×104 cell/ml)
饵料
小球藻 三角褐指藻
等鞭金藻 扁藻
增殖率 (%)
3 9 40 22
日平均增殖率 (%)
0.13 0.16 0.28 0.25
2.3 混合饵料对婆罗异剑水蚤群体增殖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小球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
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3组混合藻类进 行婆罗异剑水蚤群体增养。每种藻类浓度均为50 000 cell/ml,而每组总浓度为10×104 cell/ml。经 过10 d群体增养,以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这组
桡足类的培养
桡足类的培养桡足类的培养(P203)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众多经济鱼类和虾蟹幼体主要的天然饵料生物;第一节桡足类的生物学一、形态特征1.外形:桡足类的体形是多种多样的,浮游种类的躯体呈圆筒状,附肢刚毛发达;底栖种类则扁平、狭长,适于爬行,海水表层种类的身体透明、无色或星蓝色,这是因其内表皮含有类胡梦卜类的蓝色素的缘故;深海种类,因含有甲壳素,故常带红色; 而热带海城的种类色彩更鲜艳美丽:淡水产的种类大多白色不透明。
桡足类绝大多数种类的体色还取决于身体中的油滴,这种油滴呈红色或蓝色,贮藏在中肠腺和整个身体中,这些油滴也可积聚形成油囊。
桡足类的身体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结果,一般不超过11节。
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包括头部和胸部。
头部由头节(5个体节愈合而成)和第一胸节(有时和第一、二胸节)愈合而成。
胸部由3~5节组成(应为6节,但在有些种类。
第一或第一、二胸节与头节愈合,末2胸节也常愈合),各节均有1对胸肢。
最末胸节的后侧角的形状,在哲水蚤目常随种类而异,这在鉴定种类上有一定意义。
腹部不具附肢,一般由3~5节组成,雄性比雌性的多一节。
第一腹节称生殖节,其生殖孔,在雌性中,腹面影大为生殖突起,这个腹节的形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生殖习性(P208)1.生殖系统:桡足类雌雄异体,异形;卵巢前端有一对输卵管,生殖孔位于第一腹节的腹面;2.生殖:桡足类一般进行两性生殖①自由产卵于海水中;②带卵囊:由输卵管分泌物把卵集聚成大小、形状和位置不同的卵囊;两个输卵管孔靠近的,只形成一个卵囊,悬挂于雌体腹面;卵可分为滞育卵或休眠卵和夏卵;三、发育与生长(P212)(一)生活史桡足类孵出的幼体叫桡足类无节幼体Ⅰ期;无节幼体一般分为5-6期,一般前三期为卵黄为生,第四期以后,肛门开口,开始摄食;(二)桡足类的生长每蜕皮一次,即进入新的发育期;桡足类的生长速度受温度、饵料、光照条件的影响;日本虎斑猛水蚤在低温条件下生长慢,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快;温度不但影响桡足类的生长周期,也影响桡足类的个体大小和生长速度;四、摄食方式、投饵和饵料质量(P212)桡足类的摄食方式包括滤食方式、碎屑食性方式和捕食方式,滤食方式主要是哲水蚤的种类,碎屑食性方式是猛水蚤的种类,捕食方式主要包括一部分猛水蚤和剑水蚤的种类;(一)滤食方式、饵料和饵料质量桡足类产卵量随着饵料密度的升高而增加;饵料的其他营养成分对桡足类的生殖力也有重要作用;(二)碎屑食性方式、饵料和饵料质量食物数量、质量对生长繁殖的影响;用混合微藻培养猛水蚤的效果往往高于单一微藻培养的效果;碎屑以及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可能在猛水蚤的食物中起到重要的营养作用;第三节桡足类的收集和大面积培养我国池塘施肥培养桡足类的方法大面积土地培养桡足类,在我国两厂、浙闽地区、北方沿海以及台湾地区都有开展,(1)池塘面积。
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4-2490(2020)04-0490-12·综述·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9-07-29基金项目:厦门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16PZY002SF18)作者简介:程浩楠(1995-),男,硕士,主要从事桡足类的研究。
E mail:orangehnan@foxmail.com,Tel:13124083813通信作者:王淑红,副教授。
E mail:shwang@jmu.edu.cn程浩楠1,王淑红1,程方平2(1.集美大学水产学院,观赏水族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 36102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海洋桡足类作为优质生物活饵料一直受到海水养殖业的关注,但由于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的限制,使其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难以普及。
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海洋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桡足类高密度集约化培养提供参考。
1)归纳了纺锤水蚤属、拟哲水蚤科、伪镖水蚤属等有大规模培养潜力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这些桡足类具有世代周期较短、环境耐受力高和培养密度较大等优点;2)微藻饵料供应和培养温度、盐度、光周期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对桡足类产卵、孵化以及幼体发育等都具有一定影响;3)桡足类集约化培养技术的研究是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的重要发展方向;4)驯化和选育提高桡足类产卵率、个体大小以及对环境的耐受力,是促进桡足类作为生物活饵料应用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桡足类;生物活饵料;培养条件;集约化培养技术;人工选育中图分类号:S963.21 文献标志码:A 桡足类是海洋中常见的后生动物(Metazoa)[1],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SubphylurmCrustaceans),颚足纲(Maxillopoda),桡足亚纲(Copepoda),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甲壳动物。
桡足类的培养
③食物链短的滤食性种类,适宜大量培养。 婆罗异剑水蚤雌体两侧各挂1个卵囊,每个卵囊平均17个卵粒,每只那么以34个卵粒计算其增殖率。 简单的观察方法是看池水的透明度和水色。 加之,半咸水的沟渠能自然繁生大量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尤其是枝角类,在每年的春、夏、秋季节,即使在污水区也可以大量繁生,
2、进少量水用以下药物清池 因此,用它来作为婆罗异剑水蚤的饵料是不适宜的。
2 不同藻类对婆罗异剑水蚤群体增殖的影响 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小球藻和扁藻,饵料浓度均为10×104 cell/ml。
〔1〕40—80ppm漂白粉 一般说来,发育快,生殖周期短,而且是广温、广盐和广分布,生活力较强,食物链较短的近岸半咸水种类较易培养成功[3]。
〔6〕防止细菌的过量繁殖。
〔二〕桡足类的大量培养
桡足类的大面积生产性培养,分为建池、 清池、进水引种、施肥培养桡足类的饵料 生物——浮游藻类、培养管理和捕捞等六 个方面。
一、建池 1、建池位置在中潮线以上,高潮时可进水,
到达设计进水深度。 2、池底为泥沙或泥质,池壁不渗漏,池底平
坦。 3、要有进水闸门或涵管。 4、最好能有引入淡水通道,以调节比重。 5、池塘面积1—2亩为宜,深80—100cm,最
挡鱼虾进入,而桡足类可进入池中。 海水、淡水和半咸水中均有分布,是继轮虫、卤虫之后的又一良好活饵来源。
③食物链短的滤食性种类,适宜大量培养。 Nt为t时间(日)时桡足类的密度; 藻类浓度 (×104cell/ml) )效果最好,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次之,小球藻(Chlorella sp.
〔一〕桡足类的小型培养:在室内进行。
1、培养目的:从生物饵料的角度出发,室内 小型培养的目的,是研究培养种类的生长、 繁殖和生活史;食性和饵料;环境因子; 培养方法等,为大量培养提供资料。
如何培育桡足类-
如何培育桡足类?桡足类的种类很多,应选择适宜培养的种类。
适宜培养的种类应该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食性杂,可以摄食动植物饵料和有机质碎屑等;繁殖能力强,生长快;作为观赏鱼幼体的饵料,营养价值高。
(1)培养设备主要培养设备有培养容器、搅拌器、充气装置、升温装置等。
小型培养容器多使用1米。
左右的塑料水槽。
大型培养容器多为水泥池,容量从几立方米到几百立方米不等。
池深一般1~1.3米。
小型培养容器多用散气石充气搅拌,不设专门的搅拌器。
用于水泥池的搅拌器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的搅拌器,带有翼片,慢速运转,靠翼片搅动水体;另一种是用铺在池底的塑料管充气搅拌。
桡足类生长繁殖要求的水温一般较高,需配备升温装置。
(2)培养用水的处理培养用水最好通过砂滤,如果无砂滤设备,也可以用筛绢网过滤,以滤除水中的大型动物。
(3)接种种的来源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自然水域采集的桡足类,经分离、富积培养后,再往大型培养容器接种;二是采集桡足类的卵进行孵化。
接种量以大为好。
接种量大,增殖到可收获密度的时间短,生产效率高。
接种量最大可以达到当时培养条件下最大密度的一半。
(4)投放附着基培养底栖和半底栖的桡足类,需要投放附着基。
例如,虎斑猛水蚤有爬行于池壁和池底或在其附近游泳的习性。
为了增加其栖息场所,投放附着基有明显效果。
附着基的种类有蚊帐布、筛绢网、塑料波纹板、聚乙烯薄膜等。
垂挂蚊帐网作为附着基,则不会降低通气能力,而且蚊帐网上有青苔生长,起到了附着基、饵料和稳定水质的作用。
(5)管理①投饵应根据桡足类的食性选择适宜的饵料。
杂食性桡足类的饵料种类很多,适于大量培养。
除了饵料种类外,还要控制投饵量。
如果用1米s容量的塑料水槽作为培养容器,混合投喂对虾配合饵料与酵母,对虾配合饵料投喂量每周30~75克,酵母投喂量每天2克,1周后,虎斑猛水蚤增殖到1.4万~1.7万个/升;混合投喂鱼类配合饵料与酵母,鱼类配合饵料每2~3天投喂5~10克,酵母每2~3天投喂10克,1周后,虎斑猛水蚤增殖到1.6万~2万个/升;1次或多次投喂酱油糟125~625克,1周后,虎斑猛水蚤增殖到4000个/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桡足类的常规培养技术及其研究展望
杨刚董宇文刘炬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营)09级1班
摘要: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它以微藻为食,其自身也是高层营养级的重要食物,是鱼、虾与育苗的优质饵料。
其培养可在一般实验条件下进行,他的研究在水中幼体动物的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其常规培养技术及其发展前景作简要概述。
关键词:桡足类培养进展
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中,是稚幼鱼和虾、蟹幼体的重要饵料,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室内桡足类的培养,研究其生殖、发育、生活史及其食性等,无疑将有助于对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的研究,特别是鱼、虾和幼苗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对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DHA和EPA,而桡足类富含这两种鱼类必需高不饱和脂肪酸,从而表现极佳的饵料性能。
因此,在实践应用上表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一、室内常规培养技术
1、培养种的选择
a选择培养种,应当是鱼、虾类的优质饵料。
b对环境适应力较强的近岸半咸水种类较易培养
c发育快,排卵频繁,产卵产卵持续时间较长,繁殖量大的是较理想的种类。
d在天然小水体中大量出现的优势种,易于培养
2、驯化
从天然水中采回的培养种,要经过驯化,使其适应实验条件下的水体温度、光照、盐度等理化因素。
常用方法:用原生活水体的水于一个稍大的容器中试养桡足类几天,使其适应小环境下的生存条件。
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温度的变化,实验室中水温变化较大,没有大水体稳定,需要时可以人工控制,给予一定的调节。
生活在天然水体中的桡足类在接受实验时下的光找时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一般说来,在实验室培养桡足类,应当避免直射太阳光或者人工光源的直射,宜于在偏弱的光线下培养
通过试养,桡足类的生活趋于正常,即可把其转移到新的水体中培养。
培养时一定要注意盐度的变化,勿使培养海水与原生活海水盐度的差别太大,要通过“渐变式”的调节。
移养到新的培养环境中正常生活一段时间后,才算驯化结束,这时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培养。
室内小型培养接种密度以100—1000只/L为宜。
3、饵料
培养桡足类,饵料的供应是最重要的。
滤食性和混食性多以单细胞藻类为饵料。
例如,培养稚鼻哲水蚤以双尾、圆尾藻为好。
多数单胞藻都是优良饵料,但效果不尽相同。
4、水质
换水间隔为3、5、10天。
间隔时间依照水质而定。
换水时可用密筛包扎漏斗口,漏斗接一橡皮管,用虹吸法将水吸出。
每次换水量约为1/3—2/3,每天3—4
次。
5,、防止细菌过量繁殖
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初移入培养的桡足类,其幼体对细菌的过量繁殖比较敏感,抵抗力较差。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细菌的污染。
发现大量细菌繁殖时,应立即大量换水,并加抗生素抑制其繁殖。
常用的有:青霉素和链霉素,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交替使用。
一般用量为6mg/L,每天2-3次即可。
二、桡足类的培养概况与研究展望
桡足类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海洋桡足类的研究,早在1910年,Allen和Nelson[1]就以小新月菱形藻为饵料培养了飞马哲水蚤,但养活的时间并不长。
由于受到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在20世纪60年以前,桡足类的培养研究进展并不大。
直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才陆续完成了几种桡足类的世代培养,并有个别种类可连续培养多个世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体饵料供给成为海产鱼类仔、稚鱼培育的一个障碍,一些学者从解决这一难题出发,开始研究大量培养桡足类的各种方法,并试图利用其无节幼体进行育苗培养。
如Stottrup等[2]将其培养的汤氏
纺锤水蚤进行了生产性应用。
但是,由于桡足类比较脆弱,以及其种间习性差异较大,其大规模培养始终不能够完善。
近几年来。
Marcus(1996,2001)【3,4】等人又以桡足类滞育卵为突破口,来大量获得无节幼体供给育苗之需,并取得一定成效。
而我国在桡足类培养方面,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先后对细巧华哲水蚤(sillocalanus tendlus)、日本虎斑水蚤、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bia)、尖额猛水蚤(Euterpe acutitrom)、和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等进行了研究培养[5-7]。
此外,还对中华哲水蚤(Calflllus sinicus)、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tlca)、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eem euchaeta)做了生殖和摄食研究[8-12]。
这些研究都为我国桡足类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利用天然池塘进行大面积培养海洋桡足类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我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桡足类的培养研究将走在世界的前列。
鉴于桡足类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巨大潜力,在室内小型培养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桡足类的大量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虽然在七、八十年代,日本就已经在室外成功大量地培养过虎斑猛水蚤,但像这样的室外培养受到外界天气上的变化和时间上的限制,产量极不稳定。
因而通过精培养系统,实现桡足类幼体及成体的高密度大量培养成为当前和将来国内外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此前,在国外少数学者已对桡足类的大量培养做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桡足类的产业化精培养还存在着精培养系统和技术尚未完善,培养路线的合理性和装置的完备性等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改进。
桡足类的滞育卵和卤虫、轮虫的休眠卵很相似,期望今后的发展能使得桡足类五节幼体的获得能像轮虫和卤虫一样大量地获取,快速的获得,以满足养殖业中育苗的需求。
近几年来,已有人对桡足类滞育卵的产生、保存、孵化及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3,4],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由此可以预测,桡足类滞育卵的培养和利用也必然会成为桡足类进行大规模培养研究的一个热点。
参考文献:
[1]Allen W E J, Nelson EW. On the artificial culture of marine plankton organisms [J], Joum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United Kindom,1910,8:421-474 [2]Stottrup JG, Richardson K, et al. The cultivation of Acatia tonsa Dana for use as live food source for marine fish larvae[J],Aquaculture,1986,52:87-96
[3]Marcus NH.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resting eggs in marine copepod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udies[J],Hydrobiologia,1996,320:141-152 [4]Marcus NH. Copepoddiapause eggs: a potential source of nauplii fou aquaculture[j],Aquaculture,2001:107-115
[5]郑重。
海洋浮游黧狻培养静轿究[j】.鑫然杂恚,1980,3:134—138.
[6]陈世杰.厦门港尖额真猛水蚤室内培养的研究[J].台湾海峡。
1988。
12(4):339—345.
[7]黄加祺,黄辉洋,许振祖.火腿许水蚤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J].台湾海峡,1998,17:44—48.
[8]高亚辉.李松.几种因素对真刺唇角水蚤摄食率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7(6):684—688.
[9]林森杰。
李松.真刺唇角水蚤体长和温度对生殖率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1989,28(6):689—693.
[10]刘光兴,李松.厦门港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Thompson and Scott】.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4。
24(增刊).191-198
[11]刘光兴,李松.厦门港瘦尾胸刺水蚤体长、体重与摄食率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1998,20(3):104—109.
[12]赵文,董双林.盐碱池塘细巧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生态研究[J].生态学报,2002。
22(5):68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