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在行政法上的地位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全文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1、行政: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过程.(一)行政的特征:①行政具有主体特定性.行政的主体是一定的国家组织或社会组织.②行政具有公益性。
行政管理的事务乃公共事务而非私人之事,行政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职能。
③行政具有整体性与能动性.行政活动与国家职能和政策的整体相关联,必须在整体上保持统一性和连续性。
行政可应时势的需要主动出击,以保护公共利益、个人利益及其实现。
④行政具有过程性。
行政不仅是一种实体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程序的过程,它具有实体与程序的统一性.⑤行政具有法定性(合法性)与(自由)裁量性。
法定性,要求行政活动的主体、行为及其过程等都必须要有法律(或授权法)的依据.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
⑥行政应受到监督。
行政活动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这种监督是多维度和多层级的。
(二)行政的种类(1)公权力行政与私经济行政(国库行政)①公权力行政又可称为“高权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国家统治权而从事的行政活动。
②私经济行政,又称为国库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利用私法规定的方式来完成国家任务的行为。
私经济行政分为行政辅助行为、行政营利行为和行政私法行为.(2)秩序行政、给付行政与计划行政①秩序行政又称干涉行政或侵害行政,该类行政旨在维持社会秩序,防止他人遭受非法侵害和维护公共利益。
②给付行政又可称为福利行政或服务行政,它旨在改善公民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为公众提供各种生活需要上的服务。
③计划行政是指为实现行政上的预定目标,在兼顾各种利益的调和以及斟酌相关情况下,准备或鼓励将各项手段及资源作合理运用的行政活动。
计划依其内容可分为规制性、给付性与开发性三种类型。
(3)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①内部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只针对其组织内部的人员、事务而不对社会上的人发生效力的行为.②外部行政,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对社会上的人具有权利和义务效果的行政行为.2、行政法:简单地说就是有关行政(以及与行政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023年恩平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试卷-综合管理类(A类)
2023年恩平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综合管理类(A类)(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说明】1.遵守考场纪律,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公正;2.请严格按照规定在试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编号;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答题;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请将试题、答题纸和草稿纸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收取并清点完毕后方可离开考场。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调查报告的特点是()。
A.具有明确的针对性B.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执行性C.根据调查研究成果写成的用于揭示事物真相与规律的报告D.作者广泛性【答案】:A2.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称为()。
A.财务情况说明书B.会计报表C.财务会计报告D.会计报表附注【答案】:C3.当一个人担任多种职务时,在公文书写中应当()A.各种职务全部列出B.使用最重要的一种职务,并用全称C.只列其中一种即可D.只列出与文件内容有关的职务全称1/ 13【答案】:D4.以下关于商品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存在互为前提C.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答案】:B5.司马迁《史记》曰:西伯拘而演《周易》。
其“西伯”指的是()。
A.周武王B.姜子牙C.周公旦D.周文王【答案】:D6.下列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国内经济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本币贬值则外汇储备升值B.本币贬值有助于商品出口C.本币贬值导致资金外流D.本币贬值会影响国内物价总指数下降【答案】:B7.国家行政机关利用公文表彰先进,这是公文()功能的体现。
A.依据和凭证B.领导和指导C.宣传和教育D.联系和关照【答案】:C8.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B.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D.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答案】:C2/ 139.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
物权法和行政法的关系
物权法和行政法的关系一、传统观念在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存在着这样一个理论假设,那就是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对立,二者存在明确的分野,其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是公法和私法的严格区分,与之相适应的是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划分,在坚持这种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国家的公权力作为一种必要的“恶”应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私权领域是严防公权力的侵入的。
而且,在将法律划分为各个部门法的情形下,各个部门法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是很罕见的,物权法在传统的法律体系中属于典型的私法,而行政法是典型的公法。
上个世纪30年代,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行政权的迅速膨胀,行政权由于和普通人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可以说行政权在当代社会是无孔不入。
而且,随着传统的公私二元结构的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弊端,如民法中的抽象平等原则,物权中所有权的绝对原则,合同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带来的对于交易主体的保护不周,消费者问题、劳工问题、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问题等等都猛烈地向我们严守传统的公法和私法划分模式发起冲击。
从而迎来了公法私法化,私法公法化的浪潮。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在公法中植入私法,在私法中植入公法就为我们公法和私法的协调打开了大门。
二、公权力的干预基础——公共利益(一)为什么行政法可以影响物权法第一,在民法中对于物的调整主要依靠物权法、债法、知识产权法、继承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物权法,他规制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关于静态的财产关系。
但是对于物的法律调整不仅仅是物权法的专利,有学者就说:“财产权首先是一个宪法问题,而不是私法问题。
私法本身无法确认任何针对权力的在先约束,因此也无力在公权力的侵犯前进行自我辩护。
”在现代法制体系中,如果一个公民没有宪法上的地位,没有享有宪法上的财产权,其财产权问题就无法进入私法的视野,因为私法本身无法确认任何针对权力的在先约束,也无法在公权力的侵犯前进行自我防御,在一定意义上,宪法对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是最根本的第一道屏障。
第一章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概念第一节行政一、行政的涵义与特征在中外学术论著中,人们对行政现象及其定义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去考查,主要从以下两种意义上使用行政:一是泛指各类社会组织对其所属机构、工作人员、财物以及其他各种内外部事务进行的组织、管理、处置等的活动。
这种广义上理解和使用的行政,既包括了公行政(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行政),也包括了私行政(以组织的本体利益或私益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行政)。
二是特指国家行政主体(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权力或执行国家公务的活动。
人们常说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等之中的“行政”即是从这种意义而言的。
这种特定意义的行政属于公行政,属于公行政中的国家行政。
行政法上所说的行政,应当是指第二种意义上的行政。
基于此认识,我们对行政法上所说的行政做如下定义: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根据法律并为了执行法律而运用宪法、法律所赋予的国家行政权对国家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
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行政是国家行政主体的活动。
这即是说实施行政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等授权可以从事国家行政活动的组织,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虽然有可能成为广泛意义上的公行政主体,但非经法律、法规授权均不能成为实施国家行政活动的主体。
2、行政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活动。
这是行政有别于其他国家机关以及组织的活动的最重要特征。
所谓行政权,可以从以下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从宪法对国家权力分工的层面上而言,行政权是一种典型的国家权力,是与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等相对的概念范畴,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从具体化了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内容的层面而言,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所拥有的行政职权。
3、行政是根据法律并为了执行法律而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活动。
4、行政是运用国家行政权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
行政法论述题
行政法论述题1.简述行政法的特点。
(一)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
(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1.行政法的内容广泛2.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易于变动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在与一个法律文件中。
2.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宪法的核心在于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所以宪法规范主要有两部分,其一为国家权力的划分和国家机构的设置,其二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对于国家权力的限制,主要是对行政权力的限制,对于司法权力和立法权利而言,他们对于公民的侵害不是直接的,其危害程度也不如行政权力那么广泛的深入。
因此限制行政权力是限制国家权力的核心。
除此之外,现代国家承担着大量的社会服务义务,而这些义务的履行也是通过行政机关达成的。
而行政法正是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
行政法通过对行政权力的限制防止行政机关侵害公民利益,同样行政法通过对行政权力的规范保证行政机关履行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的职责。
因此,宪法规范的内容(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法进一步具体规范的。
因此有人认为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或者说行政法是活的宪法。
2.行政法基本原则(一)合法行政原则合法行政原则就是要求行政权的存在和运行都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而不能与法律发生抵触和冲突。
这一原则是法治在行政法领域的体现、要求和反映。
1)法律优位:正式的法律渊源要优位从属的法律渊源,即法律比所有的从属立法效力高。
因此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原则上具有优越地位。
其要求为a、行政应受宪法约束b、行政应受法律约束c、存在有无违反法律优位的审查机制(2)法律保留:指只有在法律明确确权情况下才可以实施某种行政行为。
(二)合理行政原则主要含义是行政行为应当具有理性基础,禁止行政主体的武断专横和随意。
最低限度理性,是行政行为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
行政法治原则和行政均衡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和行政均衡原则编者按:本文从法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行政法治原则这两方面对法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进行讲述,包括了行政法治原则行政均衡原则的讲述,本文对行政法治原则的研究有参考意义。
摘要:伴随着法治国思想的传播和独立行政法院制度的发展,在法国逐步产生和形成了行政法治原则和行政均衡原则。
这两项原则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法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整体。
关键词:法国行政法行政法治原则行政均衡原则法国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素有“行政法母国”之誉,其行政法被许多国家奉为典范。
法国最先从理念上承认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并通过行政法院富有创造性的努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行政法体系。
支撑这一庞大的行政法体系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行政法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使法国的行政法体系虽然规模宏大但不显得杂乱无章,虽然范围广博但却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法国著名法学家勒内。
达维在谈及法国行政法时自豪地说:“一系列行政法原则已经形成,它完全可以和民法原则媲美,而且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
”[①]深入研究集中体现法国行政法精神的基本原则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和领会法国行政法的基本内涵、主要观念和规范体系,同时,这对在国情上与法国有许多相同之处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法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法国行政法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概言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法国行政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经济、思想准备,大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独立行政法院制度直接标志着法国行政法的产生,并使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之行政法院模式与英美法系之普通法院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正是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的法治国思想和独立行政法院制度的发展,在法国逐步产生和形成了行政法治原则和行政均衡原则,这两个原则被认为是法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法治国思想的影响在法国,法治国的思想产生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前的启蒙时代。
以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作为武器向宗教神学和君主专制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行政法基本理论知识点2
1.1行政法基本理论◆考情分析◆本章内容讲解◆本章内容知识树结构框架考情分析本章内容抽象;学习好本章内容以理解为主;考试题型主要是单选题、多选题,2019年本章分值是5分,预计2019年考分在5分左右。
本章重点掌握行政法的原则、渊源、行政主体及行政行为的内容。
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考点分布本章基础班内容讲解第一节行政法及行政法律关系一、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其消极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有以下四层含义:1.行政法是设定行政权力的法(事前控权);如:《行政处罚法》等。
2.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权力如何行使和运用的法(事中控权);如:《税收征收管理法》和《行政处罚法》等。
3.行政法是监督行政权力的法(全程控权);如:《行政诉讼法》。
4.行政法是对行政权力产生的后果进行补救的法(事后控权)。
如,《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即行政法治原则: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及法律相抵触,简称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行政权力的存在有法律依据;(2)行政权力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行使。
解释:行政合法原则讲的是无法律无行政的问题,即法无授权即禁止。
及此相比,公民权叫法无禁止即自由。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合理性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3.平等地适用法律规范,符合公正法则;4.行政行为应符合比例原则要求5.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
【例题·单选题】根据行政法规定,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有()情形的,属于违反实质合法性原则。
论物在行政法中的地位
论物在行政法中的地位金晓盼(辽宁大学法学院,沈阳,110036)摘要:通过对物在法律发展的起源,引出物权的术语的由来。
物权不仅存在于私法领域,公法中同样存在。
本文从行政法领域简单探讨行政法上物权的概念、地位等,来促进物在行政法中的完善。
关键词:行政法物权公物中图分类号:D922.1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0—0157—01一、行政法上的物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为了完成其社会使命,国家在行使这些财产权时,并非都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
行政主体在这些客体上享有的财产权不受一般民事规则的支配,而受一些特殊规则的支配,而非民事法律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的物是为公共利用或公务便利而存在的,这些物或为行政主体管理,或为行政主体直接占有、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受一般民事规则的支配。
二、行政法上的物的特征(一)适用的法律规范的特定性。
公物是以公共行政目的的落实和行政服务、福利的给予为其终极之目的,依附于行政权行使的物之手段,其所适用的是行政法律规范。
(二)公共目的性。
私有产权的设定以个体利益的满足为其价值目的,而行政公物的设定,以公共行政目标的实现为价值目的,以公共使用的目的为其前提。
(三)不可融通性。
指公物在原则上不能有效成立转让、出借、抵押、留置等行为。
对公益用物而言,其所有权之主体为国家、行政主体,基于所有权为公有的法律效果,而将其提供给公众使用。
(四)强制执行的限制性。
对于公物能否成为民事强制执行的标的,公益用物因其公有性质,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标的;但对于他有公物而言,只要在不妨害公共行政目的的范围内,可以作为强制执行的标的。
(五)保护的特殊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公物遭到加害人的侵害时,作为管理和维护者的行政主体即可以对侵权人直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以求公物的安全。
其二,与私产的法律追诉时效性不同,对公物的保护没有时效期间的限制。
三、行政法上的物权有关问题的探析(一)行政法上物权的本质和属性由于行政法上的物权与行政权的产生有相同的基础。
行政法简答题
二、简答、论述题什么是行政法?它有哪些特点?答: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规范是以多种多样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多种不同效力等级的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 3、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 4、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5、行政程序性规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类行为规范,与行政实体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试述行政法的法源。
答: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根据制定主体、效力等级以及制定程序的差别可将行政法的法源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肯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依据; 2、法律。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均有权制定法律;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试述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特点与构成要素。
答:概念: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质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特点: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依法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能由当事人双方相互协同约定,而是由行政法律规范事先规定。
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这种不对等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的地位不平等。
第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不以双方主体的意思表示一致为必要条件,行政主体可以单方面地设立或变更行政法律关系,而无须征得相对方的同意。
4、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
电大毕业论文,开放大学本科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刑法方面1. 论转化犯2. 论“携带凶器抢夺”3. 论“限制加重”的数罪并罚原则4. 论危险犯的终止5. 论结果加重犯6. 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7. 论原因自由行为8. 论我国刑法中的定量因素9. 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之存废10. 论社会危害性标准11. 论婚内强奸12. 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13. 论结果加重犯的主观方面14. 论持有行为的性质15. 论吸收犯之存废16. 罪刑法定原则探析17. 不作为犯罪研究18.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19. 单位犯罪适用中若干问题分析20. 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研究22. 共同犯罪中身份犯问题研究23. 牵连犯中若干问题研究24. 正当防卫中若干问题研究25. 死刑问题研究26. 交通肇事罪研究27. 重大责任事故罪研究28. 侵占罪研究29. 贪污罪研究30. 受贿罪研究31. 合同诈骗罪研究32. 金融罪研究33. 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34. 走私罪若干问题研究35. 论职务侵占罪36. 关于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探讨37. 计算机犯罪研究39. 校园财产犯罪原因分析40.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41. 职务犯罪研究42. 女性犯罪原因分析43. 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分析44. 暴力犯罪现象分析45. 略论犯罪未遂46. 紧急避险研究47. 共同过失犯罪初探49. 吸收犯问题研究50. 想象竞合犯问题研究51. 罚金刑问题研究52. 转化犯问题研究53. 包容犯问题研究54. 结果加重犯问题研究55. 法条竞合问题研究56. 持有型犯罪研究57. 目的犯问题研究58. 略论我国刑法中的追诉时效59. 赦免制度研究60. 罪名法定问题探析61. 危险犯研究62. 行为犯研究63. 洗钱犯罪研究64. 保险诈骗罪研究65.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66. 强迫交易罪研究67. 侵犯商业秘密罪研究68. 非法拘禁罪研究69. 安乐死问题初探70. 绑架犯罪问题研究71. 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72. 聚众斗殴罪研究73. 妨害公务罪若干问题研究74. 伪证罪若干问题研究75. 非法持有毒品罪研究 76. 斡旋受贿问题研究77. 介绍行贿罪若干问题研究78. 贪污罪的共犯问题研究79.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若干问题研究80. 滥用职权罪若干问题研究81. 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研究82. 徇私枉法罪研究83.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若干问题研究84. 罪刑相适应论诉讼法方面1. 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定位2. 论“以事实为根据”与证据裁判原则3. 暴力取证罪的立法完善4. 程序性制裁与刑讯逼供的遏制5. 论上诉不加刑原则6. 关于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7. 辩诉交易制度在中国发展前景9.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10.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1. 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功能12. 公益诉讼与当事人适格之扩张问题研究13. 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14. 答辩失权制度研究15. 中美陪审审判制度的比较16. 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17. 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研究1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19. 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权利研究20. 自认制度研究21.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研究22. 论民事诉讼的法院调解原则23. 证据概念的重构24. 论公开审判制度25. 传闻证据规则研究26. 论证明责任的分配27. 论民事诉讼的自认28. 论司法认知 29. 论推定30. 论诉讼保障制度31. 论正当当事人32. 论民事撤诉制度33. 论缺席判决34. 论执行回转35. 诱惑侦查研究36. 刑事缺席判决探讨37. 专家法律意见书之地位探讨38. 证人拒绝作证之成因与对策39. 沉默权存废之探讨40. 诉讼外解决纠纷机制探讨41. 辩诉交易在中国存废之探讨42. 民事执行难之成因与对策43. 公诉转自诉制度探讨44. 举证时限探讨45. 论判决的既判力46. 辩诉交易问题47. 证人作证研究4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探讨49. 刑事诉讼审前程序比较研究50. 证明标准探讨51. 司法公正探讨52. 民事检察制度研究53. 民事再审程序研究54. 公益诉讼探讨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方面1 论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2 对环境权性质的思考3 论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4 论环境刑法的特点5.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6. 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探析7. 水污染防治法执行问题研究8. 《环境保护法》修改若干问题的一点思考9. 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研究10. 环境与国际贸易若干法律问题探析11. 环境法的经济分析12. 论环境法的价值内涵13. 《森林法》修改之法律思考14. 论我国环境法的制度设计15. 论环境权(或公民环境权/环境物权)16. 论土地发展权17. 论环境(保)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 或论区际环境关系的法律调整18. 论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构造19. 能源法律问题研究20. 论劳动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条款与保密条款21. 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问题研究2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构建23. 农民权益保护立法研究24. 农民劳动法律保护研究25.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26.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研究27. 我国劳动诉讼制度研究29. 农地承包经营合同法律问题研究30. 论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与立法结构31. 论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规制32. 论劳动集体谈判(协商)制度33. 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34. 物业管理法律问题研究35. 论政府或公用采购的经济法调整36. 论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37. 公营企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政策研究38. 农村土地税费改革法律问题研究39. 论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调整40. 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研究41. 工伤赔偿法律问题研究42. 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问题研究43. 信用立法问题研究44. 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的归责问题研究46. 证券法之虚假陈述制度研究47. 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研究48. 我国期货监管体制研究49. 我国保险监管体制研究50. 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研究57. 对不良企业的法律救助58.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研究60.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61. 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中的法律问题探讨62. 经济法主体探讨63. 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探讨64. 个人所得税法探讨66. 反垄断法研究67. 政府采购法研究民商法方面2. 试论表达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3. 论网络空间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4. 确立我国有限合伙制度的法律思考5. 试论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律完善6.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问题研究7. 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8. 论居住权9. 公司破产制度研究10. 论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11. 论有限合伙12. 论一般人格权13. 论信赖利益14. 论债权物权化15. 论所有权保留16. 中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探17. 家族型企业法律问题规制20. 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初探21. 职工参与公司控制之法律研究22. 浅议一人公司23. 论独立董事制度24. 公司创立大会法律制度研究25. 公司治理机构的法律规制26. 公司治理的法律地位27. 对破产法的几点思考28. 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29. 对我国公司法中小股东保护的立法思想30. 关于个人独资企业的几点思考31. 论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权的保护32. 公司经营者的责任33. 相互持股的利与弊及其法律调整34. 对不良企业的法律救助35.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36. 公司利益分配中的法律调整机制37. 职工参与制度研究38. 关于公司章程法律效力的探讨39.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出资法律规制及其优化40. 公司资本制度研究41. 股权转让42.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43. 公司对外担保44. 董事会制度45. 股东的表决权46. 破产监督人制度47. 公司董事对第三人的法律责任48. 旅游合同法律问题研究49. 论合同履行中的”经济合理” 原则(或:情势变迁原则)50. 论数据库的法律保护51. 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探讨52. 建立隐名合伙制度的思考53. 论商号的法律保护54. 完善我国继承法的法律思考55. 空间权的法律研究56. 关于角色的商品化权探析57. 关于完善我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思考58. 论我国村的民事法律地位59. 占有制度与我国民法物权制度的完善60.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61. 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评析62. 人工生殖法律问题研究63. 论保护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作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64. 关于协议离婚问题的研究65. 婚姻关系中的侵权损害赔偿探讨66.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立法思考67. 论配偶权制度68. 论夫妻约定财产制与交易安全69. 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研究70. 无效婚姻及其确认有关问题探讨71. 扶养制度研究72. 离婚原因及其法律规制探讨73. 分居制度74.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75. 亲子关系76. 结婚制度77. 论继子女78. 继承权79. 转继承80. 我国民法结构安排研究81. 论我国物权立法的原则82. 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83. 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利益保护84. 法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的效力 85.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 86. 论共同危险行为 89. 权利穷尽研究 90. 反向假冒与商标淡化研究(可选其一) 91. 植物新品种权研究 92.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多学科题目) 93. 域名与商标的冲突与对策 94. 小议使用新型专利创造性的判断依据 95. 驰名商标若干问题研究 96. 论保护商业秘密制度中的竞业禁止规定 97. 论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 98. 论电子数据库的法律保护 99. 论域名抢注及其法律对策100. 保险合同的最大诚信原则 101. 人身保险中的如实告知义务 102. 财产保险中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 103. 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 104. 保险利益原则研究或者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105. 论人身保险合同或保险合同法律特征研究 106. 遗失物拾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107. 论表达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 108. 确立我国的有限合伙的立法思考 109. 试论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110.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析 111. 雇主责任研究 112. 离婚标准问题探讨 113. 论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 114. 校园伤害案件学校责任基础及形式研究115. 政府科技管理立法初探 116. 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117. 论民法典的逻辑结构118. 合同之债的相对性弱化研究 119. 论贞操权120. 交通事故责任研究 121. 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 122. 物权行为研究 123. 无因管理研究 124. 论作品125. 侵犯著作权认定规则研究126. 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 127. 论植物新品种权 128. 商标权与地理标志权冲突研究 129. 商标淡化侵权研究 130. 论知识产权的无形性 131. 授予发明专利之条件研究 132. 保险法原则研究 133. 论保险合同 134. 保险利益研究 135. 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之比较研究宪法与行政法方面 1. 宪政与司法审查 2. 公民权与人权3. 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4. 资格罚研究5. 听证制度研究6. 论村民自治7. 选举制度的完善8.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及其实现9. 论人大对司法机关的个案监督 10. 当代中国的变迁与宪法发展 11. 论公民受教育权及其保护12. WTO 与中国行政主体的发展研究 13. 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建立 14. 行政许可公正性问题探讨 15. 论行政调查 16. 行政效率机制的行政法保障 17. 公共工程采购若干问题研究 18. WTO 规则与我国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 19. 行政公益诉讼初探 20. 行政相对人权利研究 21. 行政指导程序问题研究 22. 论我国公民的出版自由及其实现 23.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 24. 略论公民罢免权25. 论妇女宪法权利及其平等保护 26. 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法的完善 27. 论公民社会保障权 28. 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若干问题思考 29. 行政指导的定义及其法律规制 30. 行政征用补偿问题研究 31. 论行政解释的功能及其实现 32. 电子政务及其法律规制 33. 公民平等权的宪法学思考 34. 论中国宪法的修改 35. 论法官保障制度 36. 论公民的知情权37. 论市民社会中宪法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38. 农民平等权问题研究 39. 可持续发展与宪法价值的嬗变 40. 法治下的中国地方分权 41. 论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 42. 行政强制中的比例原则研究 43. 紧急状态下的政府行为研究 44. 论高校在行政法上的地位 45. 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 46. 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47. 论国家赔偿的范围48. 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50 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行政 52. 论我国的宪法监督53. 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54. 析网络下的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和限制55.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56. 论行政合同57. 违宪审查模式与中国的选择 58. 行政法治与行政自由裁量权 59. 论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 60. 公民劳动权初论 61. 收容遣送制度探讨 63. 民工权益法律保护 64. 违宪审查制度 65. 村民自治法律问题探讨。
关于行政法上的平等原则
关于行政法上的平等原则[摘要] 平等原则作为宪法位阶的一般原则,系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涵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平等的公法内涵是:国家不得恣意地实施差别待遇。
平等原则适用的实质是其归类问题,要满足平等原则的要求,合理的归类是不可避免的。
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审查的三大领域中引入宪法位阶之平等原则的意义在于解决因具体法律规则的缺位,相对方虽可叩开法院大门,但仍无法获得有效救济之困惑。
[关键词] 平等;归类;标准;适用人类最早的平等观念产生于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梭伦曾说:“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1]公元前5世纪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雅典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第一次提出了“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口号,并论述了雅典民主制与法律的关系:“这种民主制的特点在于政权是在公民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私人生活中是自由而宽恕的,但在公共事务中则遵守法律”.与古希腊时期的平等观主要集中于批判奴隶制度,男女不平等及希腊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不平等相比,近代的平等观发展为要求公民于国家权力前或法律上的一律平等,因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以及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则标志着平等思想已从政治的主张落实为法律,强调公民对国家意思形成的平等参与及特权的禁止。
在当代,平等观主要是基于分配正义而主张的事实平等,亦即主张基于基本人权同等之上的存在合理差别的平等。
平等的实质是基于政治结构与社会制度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问题,在公法上则体现为国家权力对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干预问题。
一、平等的概念与公法内涵平等,被称为横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戈尔地雅斯难 1.”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许多圣贤先哲留下无数真知灼见。
然而确如萨托利一再所说:“平等问题的复杂性——我把它称为迷宫。
”以至于时至今日,人类仍一直被这一问题所深深困扰。
浅析我国行政法的法律地位意义及作用的发挥
浅析我国行政法的法律地位意义及作用的发挥行政法部门是国家行政管理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泛指,通常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的法律法规一般是包含以下内容:对国家行政管理进行规定的基本原则、政策和方针,国家机构及相关负责人的职责职权及地位,对国家机关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和任免,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及对行政工作效率进行提升等。
特别行政法是对职能部门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如民政、土地、海关、教育等。
在宪法典中,存在着较多的行政规范,这些规范既属于宪法的范畴,也属于行政法的范畴。
民法和刑法通常是根据宪法的规定对某一方面的相关国家政策和制度进行确定,相较于刑法和民法,行政法是对社会中的行政关系进行调整,能够对各种国家政策和制度进行实施好推行。
一、法律体系中的行政法定位行政法与其他的部门法有所不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与宪法有最直接的关系,也被称为小宪法,能够对行政法制进行进一步地建设,对行政进行依法的全面实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产生奠定了行政权的产生基础,国家的行政权力逐步进入了运行的轨道,行政法也随之逐渐形成,行政法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种,对相关的行政问题进行约束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行政法就是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法作为组成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有着深厚的影响、重要的社会地位和现实意义,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仅次于宪法。
独立部门法:行政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通过行驶行政权对相关的行政主体客体进行调整,进而产生了一种特定、特殊的社会关系,这个法律法规的总称就是行政法。
行政法能够对国家相关的机关部门法进行实施,并对其进行行政管理,如保障和监督,对我国宪法所规定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政策法规行以全面的实施。
行政法的内涵相较于刑法和民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行政的展开是以我国的国家公共权力为中心进行的,对社会的调整范围更加复杂和广泛。
作用双重性:除了法律法规的一般作用,行政还蕴含着一些特殊的作用,其特殊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体现。
物权行政法保护的若干问题探究
物权行政法保护的若干问题探究【摘要】与普通民众密切相关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就是物权。
物权保护的具体程度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情况、社会民主程度以及人权保障程度的基本反映。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相关法律对民众物权的保护形式是综合性以及多元化的。
根据行政法的规定可知,对物权行政方面的管理是由我国的行政机关所负责的,其行政行为能够充分的确保物权的安全,并且为物权的行使提供所需的法治条件。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确保我国行政机关能够较为有效且科学的对物权加以保护,那么就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的将我国物权行政法保护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加以解决,切实的保证物权行政法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物权;行政保护法;问题;措施一、前言物权具备着非常显著的私权属性,这便使得物权行政法保护在法律保护的整个体系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虽然我国立法部门已经制定出了物权保护方面的行政机关条文和行政权,广泛的涉及到了物权与行政权二者之间复杂而多重的关系,但是在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交融以及利益冲突,经济发展造成的资源短缺,最大化财产效用问题等形势下,怎样正确的对行政法律保护加以行使,则是在依法行政及依法治国的过程当中,必须深入的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个迫切问题。
二、物权行政保护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一)国有资产的保护有待于完善在行使国有所有权、侵害国有财产的责任、国有财产范围方面,我国的《物权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物权法》在保护国有财产的问题上,依旧存在着一些欠缺:(1)对《宪法》相关条文的重复。
在一般规定当中,《物权法》重复了我国《宪法》中的相关条文,进而造成了部门法和《宪法》之间价值及功能的混淆。
《物权法》首先声明了是根据《宪法》来制定的,也就是说《物权法》立足于《宪法》,其制定的依据也是《宪法》,但是,即便是根据《宪法》来制定的,也没有必要重复其中的具体内容,仅仅对《宪法》的条文规定进行具体化和充实化即可;(2)过度强调国有资产主体缺位问题。
行政法整理
一、主体论:行政法的概念、调整对象。
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法渊源(包括制定法法源和非制定法法源)。
2、行政法制定法源的效力位阶。
3、冲突原则4、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5、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念及特征。
6、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论述题)7、依法行政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8行政主体的概念。
9、行政主体的分类。
10、行政主体的资格和确认(重点难点)11、行政机关概念、特征、分类。
1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分类。
(选择)13、行政委托含义14、行政公务人员概念范围15、公务员的概念、特点、分类16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简答题)17、行政相对人概念及特点。
18、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分类。
19、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概念辨析)20、行政职权的特征。
21、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概念辨析)22、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概念辨析)二、行为论:1、行政行为概念、三要素、特征。
2行政行为的分类及各自的含义。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区别(概念辨析及,具体行政行为案例分析与行政复议、诉讼相结合)3、行政行为的内容。
4、行政行为的效力生效要件及效力内容。
5、抽象行政行为概念、范围、合法要件。
6、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7、行政立法概念、特征。
8、行政立法的分类。
9、行政立法程序。
(简答题)10、其他规范性文件含义、性质及特征。
11、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合法要件(详见课本)12、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13、依申请行政行为概念、种类。
14、依申请行政行为的程序。
(简答)15、行政许可的概念。
16、行政许可的分类。
17、行政许可法所确定的基本制度和原则。
(论述题)18、行政许可的程序规定(简答)19、行政许可原则。
(简答)20、行政给付的概念、分类、作用。
21、行政给付的原则。
(简答)22、行政给付的程序。
(简答)23、行政奖励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
23、行政奖励的原则。
24、行政确认的概念、特征、形式、分类、内容、作用、原则。
25、行政裁决概念、特征、分类、作用。
毕业论文选题名称
毕业论文选题名称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7、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 8、公共事业单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探索 9、政策问题构建的实证分析 10、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政策终结的模式比较分析 12、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探析 13、我国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发展的现状探索 14、中美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的比较分析 15、充分发挥我国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的应有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16、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17、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18、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19、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 20、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 21、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2、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23、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24、论述行政法制化 25、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6、论述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27、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28、政府部门战略管理 29、非营利组织改革与发展 30、秘书腐败的文化机理及其对策研究 31、治理秘书腐败的制度建设研究 32、新世纪行政组织变革方式的选择 33、行政组织的变革及其现实性 34、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 35、论现代行政组织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与方式 36、论行政组织的目标及其目标管理 37、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 38、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及对策 39、乡镇行政组织改革探讨 40、行政组织与环境关系分析 41、论依法行政的组织环境 42、论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43、我国县级市行政组织的效能分析 44、论行政组织的创新 45、我国基层行政组织的管理误区探讨 46、论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创新 47、公职人员职务消费制度的改革与思考 48、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 49、官员问责制与公共管理改革 50、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 51、现代化进程中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 52、政府职能定位及其对企业的管理 53、加入WTO与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选择 54、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 55、网络经济时代的政府危机与再造 56、公共管理与非政府组织的角色 57、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58、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59、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管理变革 60、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61、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62、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63、论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 64、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65、论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66、政策环境和政策系统的关系 67、论影响公共政策质量的主要因素 68、论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 69、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 70、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 71、论中美公共政策构成的差异及原因 72、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73、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7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75、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 76、网络经济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77、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思考 78、政府实行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79、试析行政责任的缺失 80、依法行政的政治环境研究 81、当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新标准 82、如何推行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83、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84、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85、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 86、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发展研究 87、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88、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89、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90、网络时代的文化管理问题 91、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92、试析建国后中国社会分层的演化 93、德治与法治比较研究 94、我国改革后社会流动的合理化趋势的表现 95、试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96、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97、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发展研究 98、当前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改革研究 99、当前我国政府机构优化研究 100、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析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具体专业问题及其对策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中央电大文法部20052005年)(部分选题)1、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研究2、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3、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4、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5、转变职能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地位研究6、政府职能发展趋势研究7、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研究8、中外行政组织体制比较研究9、政府机构改革研究10、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11、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12、西方文官制度研究13、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14、人力资源开发研究15、公务员考绩研究16、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17、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8、建立社和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19、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研究20、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角色研究21、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22、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23、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24、民治型领导与专制型领导的比较研究25、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民关系的本质研究26、试论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之异同研究27、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研究28、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研究29、浅析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研究30、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31、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32、中西行政决策观念之异同研究33、我国传统决策文化对当代行政决策的影响研究34、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35、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36、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37、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38、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39、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40、舆论监督研究41、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42、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43、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44、行政道德与行政法制的关系研究45、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46、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47、企业人事管理研究48、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研究49、论地方人大的职权范围及其实施办法研究50、电子政务问题研究51、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研究52、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研究53、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研究54、我国国有企业监管制度研究55、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56、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57、行政管理法制化研究58、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59、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60、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61、乡镇行政管理研究62、政府行政执法研究63、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研究64、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65、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66、政府社会保障体制研究67、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68、我国中等学校的人事改革与激励机制69、我国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研究70、我国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71、我国地方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72、WTO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7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74、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75、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76、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77、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78、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的决策参与方式79、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80、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81、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2、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83、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电大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政治学1、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2、党的执政能力研究3、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研究4、公民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研究5、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研究6、政治合法性研究7、民主化途径研究8、村民自治与草根民主9、政治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0、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1、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12、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的决策参与方式公共关系 1、试论公共关系在企业形象建设中的作用2、从公共关系学角度分析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3、**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4、试析组织成员形象对组织形象的影响5.试析非企业单位(政府、事业单位、军队、民间团体等)公关工作的特点6.**组织公关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初探7.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关传播策略8. 公共关系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9.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0.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11.**(单位、组织)形象建设研究12.信息化背景下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13.论公共关系对城市品牌的塑造14.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能力提升的研究15.组织变革中的公共关系策略16.论政府公共关系中的说服传播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1、浅谈**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2、**单位(事业、国有、民营)员工(农民工、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培训问题研究3、**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培训问题研究4、服务型政府下的公务员培训5、**单位(事业、国有、民营)员工(农民工、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招聘问题研究6、**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招聘问题研究7、**单位(事业、国有、民营、)员工(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绩效问题研究8、**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绩效问题研究9、**单位(事业、国有、民营、)员工(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薪酬问题研究10、**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薪酬问题研究11、**企业员工流失(流动)问题分析12、试论**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现 1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14、**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研究15、**行业(高新技术、服务、制造)员工(知识型、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16、**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激励结构探析17、试述**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需求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在实践中的应用18.试论**企业中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应用19、试论**企业中内激励(外激励)的应用20、试析领导与**组织凝聚力的关系21、领导角色与危机处理22.领导行为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以***为例23、现代社会对行政机构领导者素质的要求(现代社会对领导机构管理者素质的要求)24、领导决策失误的原因探讨行政法学1.自由裁量权中的滥用职权行为2.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中的显失公平问题3.行政越权与滥用行政职权4.行政侵权及其赔偿责任5.行政监督与反腐败斗争6.农民工权益的行政法保护研究7. 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法思考8.行政法视野下的公共利益9.网络冲击引发的行政法更新研究10.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行政法分析行政管理、管理学1.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个社会问题2.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 3.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 4.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 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 5.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 6.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 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 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9. 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 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 12.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 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15.论某地区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 15. 16.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 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 18.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18. 19.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 20.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 21.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考 22.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 24.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25. 25.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某一方面) 26.试论依法行政(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26. 27. 27.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 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28. 2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30.谈谈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31.略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32.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 3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4.浅谈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35.略论遏制吏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35. 36.创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见 37.浅谈现阶段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38.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38.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 40.关于当前**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41.浅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其要求 4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43.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 43. 44.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 45.浅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46.浅谈我市(**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工作措施 47.正确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 48.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 49.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50.行政效率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50.51.社区工作践与探索 52.当前行政违法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与矫治 53.坚持人本管理,尊重员工价值 53. 54.农村教育、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55.我市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对策探讨 56.我市目前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措施 56. 5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 58.浅谈当前我市社区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59.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60.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61.行政违法状况及其相关分析 62.浅议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63.中国“电子化政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63. 64.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优先的原则 65.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中村”改造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65. 66.公用事业民营化中的政府管制67.谈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68.浅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68. 69.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之我见 70.进一步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思考7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72.浅论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及其改革策略 73.浅论提高我市农民收入的××对策 73. 74.浅论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75.谈我市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措施(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76.论政府作风的制度化建设 77.政府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思考(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78.关于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的思考 79.论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80.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81. 81.税收征管改革后如何有效实施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82.谈行政监督体制改革中的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83.当前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84.行政领导廉洁自律的现实意义与途径85.我国现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问题与对策)86.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7. “协调”功能在行政运行中充分发挥之案例分析88.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89.建立行政信息网络的研究90.行政信息的管理与应用91.行政法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就某一侧面)92.行政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与发挥93.反腐败斗争与政府职能的实现(就某一侧面)9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就某一地区)95.试论行政监督(就某一侧面)96.浅析××单位行政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可泛论或就某一侧面)97.寻租行为研究与治理(具体化)98.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探索99.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100.各种市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某一侧面和具体化)101.当前**地区城管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102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制度关系及改革研究103.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城中村、城市治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培训、土地政策等)问题研究104.**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05.地方政府问责制研究106.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影响研究107.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108.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109.试析危机管理中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某一侧面和具体化)110.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111.政府税费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112.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问题113.***事件(例如:武汉“禁麻”成功等)之政府管理分析114.***政策(例如:烟台市实施农村饮水等)评估115.***省(例如江苏)公共财政改革措施与成效分析116.***市(例如:襄樊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17.***地区(例如:泰州)民办教育发展策略研究118.重大事故危机决策与应急体系建设:***案例分析(例如:山东枣庄7.26矿难)119.***市(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融资体制改革与政策研究120.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研究121.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122.城市拆迁的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分析123.我国行政问责制探析124.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125.我国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政策研究126.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社区管理 1.试论当前北京城市社区面临的挑战2.关于**社区治理中现存问题的思考3.关于当前社区志愿者工作存在的问题思考4.试论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5.试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6.试论社区的公共事业管理7.试论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物业公司的关系8.对北京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趋势研究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10、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企业文化1. **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对策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研究3.我国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4.**企业企业文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6.中国酒店行业企业文化建设7.核心竞争力导向的企业文化研究8.企业文化对成长型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9.民营企业文化家族化困境及其解决公务员制度1.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研究2.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3.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有效性分析4.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选拔晋升机制研究5.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创新研究6.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比较研究7.转型期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8.我国行政改革背景下的公务员晋升机制研究9.国家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研究10.公务员违法行政及其法律责任研究11.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12.论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平性13.我国公务员薪酬水平影响因素研究14.我国公务员廉政保证金制度研究15.中国公务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及完善路径研究16.公务员考核的公平性研究17.国家公务员竞争机制研究公共政策1.试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公共政策目标决策2.试论“入世”和国际新环境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3.试论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4.试论当前中国对非官方政策智囊的支持性政策5.试论当前公共政策决策的体制类型6.当前界定公共政策问题的一些认识误区7.浅论决策方案调整中的常见误区8.试论“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政策环境因素9.试论当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分配10.试论当前对公共政策评价的一些误区11.试论当前公共政策评价面临的制度难题12.在我国建立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体制的若干思考13.试分析某一公共政策案例14.试论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理念转型与创新。
行政法9-12章
行政法*名词解释公务行政:也称服务行政,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直接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从事的活动,以及私人在行政主体控制下,为了完成行政主体所规定的目的而从事的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的活动。
权利行政:是政府通过运用权利来限制公民自由和财产权利的行使,称为秩序行政,因为限制公民权利意味着加之公民某种义务,又称负担行政。
警察活动:指行政机关为维护公共秩序,而采取的制定维持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行为规则,限制公民自由与权利的行为。
公务活动:指行政机关所从事的对社会生活提供一定服务的行为。
行政公务:凡是由行政机关利用自己的人员和财产进行的全部公务活动,在性质不属于其他公务范围内的公务都是行政公务。
实物给付型公务:公务主体向相对人提供一定的实物,包括金钱,政府向符合标准的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费或社会保险金,以使其生活维持最基本的水平。
设施、服务提供型公务:公务主体通过兴建公共设施,相对人使用或利用公共设施而提供服务。
维持型公务:针对的是离开其人们的生活将难以为继的项目,政府提供该服务的目的在于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
直接提供的公务:指由行政机关实施的公务行政。
间接提供的公务:是借助某种中介组织或采取特许方式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务。
发展型公务:是指在人们基本生活得以维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民众福利与生活水平而进行的服务。
公务法人:国家和地方团体认为某种公务的管理需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由行政机关直接管理不妥当时,可以将管理公务的机构创设为一个法人,增加管理机构的自主能力。
这种法人称为公务法人。
公务的普遍性原则:又称平等原则,指公务应当普遍惠及于全体公众,一切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人都可以得到公务所提供的利益。
公务的连续性原则:公务的存在是为了公共的需要,公共需要的满足不能间断,否则会引起严重的社会混乱。
行政合同:也叫行政契约,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相对人之间经过协商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公共征收补偿合同:指行政主体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征用相对人的财产并给予补偿的行政合同。
[论述题,2.5分] 论述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
[论述题,2.5分] 论述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涉及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行政法地位与作用的详细论述:一、行政法的地位1.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实施部门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实施部门,通过具体规定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程序等,确保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得以贯彻实施。
1.行政法是其他部门法的基础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刑法、民法等部门法在规定相关行为时,往往需要参照行政法的规定来确定行为的性质和法律责任。
因此,行政法是其他部门法的基础,为其他部门法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二、行政法的作用1.保障公民权利行政法通过规定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程序等,确保公民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例如,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法律、不得滥用职权等,从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1.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通过规定行政机关的行为准则和程序,规范行政行为。
例如,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策时必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1.促进法治建设行政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行政法的实施,可以推动其他部门法的实施,促进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同时,行政法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之,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宪法的重要实施部门,是其他部门法的基础,为保障公民权利、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谈我国行政法的核心
浅谈我国行政法的核心浅谈我国行政法的核心一、我国行政法的起源关于我国行政法的起源问题,学界曾经有不同的看法。
有法制史学者认为我国行政法在古代就存在,而且已经有专门的法典,例如《唐六典》《清会典》等。
而这些法典只是在特征上与近代行政法不同。
有宪法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是不存在行政法的,行政法是近代民主与法治的产物。
两种观点可谓针锋相对,何者为正确的关键点在于对行政法这一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所谓行政法就是规定公共行政管理活动,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退则和原则)的总称。
不难发现周佑勇教授是从形式要件下的定义。
换言之,一部法律只要在形式上符合“调整公共行政管理”和“法律规范”两个特征即可称之为行政法,并无实质要件要求。
古代“行政法”可能符合形式要件,但是不可能符合“实质要件”。
而行政法的实质要件乃须体现民主与法治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领导人认为国民政府的政权是“反动”的,法律作为政权统治工具,于是毫无保留地废除了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
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后的行政法准确地来说应属于“产生”而不是“发展”。
不过,“随着高度集中的体制逐步形成,行政法产生的基础逐步消失”。
如果此时有形式意义上的行政法,也是属于国家计划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手段。
行政机关把权力深入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都被纳入到行政隶属的系统中。
在这种体制之下导致的后果就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群不分、政经不分、政社不分”,行政权不受任何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物在行政法上的地位
一、物的概述
物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最开始存在于民法之中。
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实际控制或者支配的物质客体。
凡是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实际控制或者支配的自然物及人类创造物,都能成为民法上的物。
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物存在于人身之外;
2.物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
3.物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者支配;
4.物以有体物为限。
物在民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是绝大多数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例如,有的法律关系直接以物为客体,如所有权关系;有的物虽以行为为客体,但仍然与物紧密相关,如交付物的债权关系。
其次,物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事法律关系的有效与否。
例如,在我国土地不能成为个人所有权的客体,禁止流通物不能成为交易的客体,消耗物不能成为租赁、借用关系的标的物等等。
另外,《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根据这一法律规定可以得知,物是私法关系范畴里的概念,由私法进行调整。
那么由此,就引发了许多问题,例如作为民法上的物,是否仅仅存在私法之中,只受私法调整,还是也存在于公法之中,受公法调整?假如上述假设成立,那么物在公法上的地位如何?又有着什么样的法律意义呢?接下来,以行政法为例进行分析。
二、行政法上的物
所谓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的、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从这一定义看出,行政法属于公法范畴。
行政法作为公法,在理论上是否存在着物这一概念呢?
在罗马法中,物大体分为两种:一类是公有物,公共所有或使用之物,如水流、道路等。
这类财产由罗马帝国享有所有权,罗马帝国公民享有使用权,法律
明文规定国家对这些财产不得处分,因而又称为“非交易物”。
另一类是私有物,属私人所有之物。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公法和私法范畴里,物这一概念的称谓应该加以区别。
在私法范畴里可以称之为私物,在公法范畴里可以称之为公物。
因此,作为公法的行政法存在物这一概念,同时为区别私法范畴的物,这一概念称之为公物。
公物是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起源于罗马法的“公有物”概念,完善于法国行政法的“国家公产”理论。
具体而言,公物一般指的是由行政主体支配之下的直接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财产,主要包括公众直接使用的财产(称为公众用公物)以及供行政主体执行公务所需要的财产(称为行政财产,或行政用公物)。
三、行政法上物的特殊性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公物这种行政法上的物权的运作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行政组织法上已经被认为具有与公务员一样的重要性,即公物是作为行政的物的手段而存在,因而与作为行政的人的手段而存在的公务员相对应。
其具有以下特性:
1.适用的法律规范的特定性;
2.公共目的性;
3.不可融通性;
所谓不可融通性是指公物在原则上不能有效成立转让、出借、抵押、留置等行为。
公产在公共使用目的废除以前,所有权不能转让,无论这种转让出于行政主体自愿行为或非自愿行为,都不发生效力。
4.强制执行的限制性;
公有公物因其公有性质,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标的;但对于他有公物而言,只要在不妨害公共行政目的的范围内,可以作为强制执行的标的。
5.保护的特殊性。
私有产权在受到侵害后权利人权益的救济可由当事人之间协商解决,如果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时,产权所有人可直接提请法院或有权国家机关给予救济。
相比较,公物的保护有其特殊之处:其一,当公物遭到加害人
的侵害时,作为管理和维护者的行政主体即可以对侵权人直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排除妨害,以求公物的安全。
其二,与私产的法律追诉时效性不同,对公物的保护没有时效期间的限制,换言之,公物的保护以完全、绝对补救为原则,不设期限规定。
四、行政法上物的地位
物在行政法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用十分突出,在许多行政行为上物都是必不可少的客体,特别是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充当着“桥梁”这一要素,缺少这一要素,许多行政行为都无法实现,有了上面对公物概念的分析和界定,下面就物在行政行为上的作用来分析物在行政法上的地位。
行政行为以是否可由行政主体主动实施为标准,可以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和应申请行政行为。
其中,在依职权行政行为中以行政许可、行政给付为例;在依申请行政行为中以行政征收为例。
(一)依职权行政行为
1.行政许可
根据我国现行行政许可法第2条的规定,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规范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或者执照等形式,依法作出准予或者不准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政行为。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向行政申请人颁发的许可证和执照无疑是属于行政法上的物,但是该物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公物,在某种意义上是行政机关依据其职权将特定权利以物的方式赋予行政申请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物存在的许可证和执照是特定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权利通过许可证和执照这种物化的形式被赋予给相关行政申请人。
因此,这种情况下的物,在行政法上就具有了权利的特征,是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仅仅是实体物。
2.行政给付
获得物质帮助是我国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宪法上的权利,根据《宪法》第45条的界定,所谓行政给付,也称行政物质帮助,是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等情况下,以及在公民下岗、失业、低经济收入或者遭受天灾、人祸等特殊情况下,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的
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者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物质上的权益表现为给付相对人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者实物,而与物质相关权益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让相对人免费入学受教育、给予相对人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等。
其中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者实物主要表现为:抚恤金、特定人员离退休金、社会救济福利金、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济物资。
从社会角度来说,金钱是物,在行政法上金钱同样也是物,而且是公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通过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者实物等方式来实现的。
从这个层面来分析,这种物质化的权利和行政许可中物化的权利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将法律规定的权利通过一定物化的方式来实现。
但是他们二者之间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在行政许可中,公民被赋予的特殊权利是通过实物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在行政给付中这种宪法规定的权利是通过物质化,即利益化的形式来实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物不再仅仅代表的是权利,更主要的是代表着公民从国家那里获得的物质利益,在这点上,行政法上的物更接近于民法上的物,代表的是一种利益。
(二)依申请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
所谓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地、无偿地征收税、费或者实物的行政行为。
上述规定中,税、费无疑是属于行政法上的物,这种物是通过实体化利益的表示方式来完成的。
在对实物征收方面,我们目前行政法虽在土地征收方面争议较大,但是这个也不能影响用土地作为实体物在行政法上的地位,因此下面就以土地为代表来分析其在行政法上的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下,土地的所有权都是公有的,不存在土地私有的情形,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之一。
土地是当今社会热点词汇之一,可谓“热的烫手”,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改变不了其在行政法上的地位。
在土地征收中,国家收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土地改变为国有土地,但是无论土地所有权如何改变,土地作为物在行政征收中的地位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都是作为执行的对象,所有权的改变并不影响土地在行政法上的地位,此时,土地作为物是作为被执行
的对象,在行政法上仍然是作为客体出现的。
五、总结
通过对物的概念和性质的分析,我们得知了在行政法上同样也存在着物这一概念,而且这一概念称之为“公物”,因为公物这一概念太广,无法通过一一列举的方式来证明其在行政法上的地位。
要证明物的地位,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特别是一种行为来证明,因为没有行为的存在,物这一概念在法律上将无法存在,例如灰尘是物,但是在法律关系中,这个物是不具有任何法律意义的。
因此,通过对行政行为的分析,通过对在行政行为中物的概念的界定,证明了物在行政法上是以客体的身份出现的,这和民法上的物在性质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虽然在相关领域,物的表现方式有所不一样,但是这改变不了物作为客体在行政法上的性质。
物在现行行政法上是以客体出现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的完善,也许有一天“物”这个概念会在行政法上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如果条件允许,这一天是有可能的。
后记
岁月的积累带来的是阅历的丰富,但是这种丰富的阅历还不足以写出诗一般的行政法,虽然本篇文章在表达上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漏洞,但是我觉得在张老师独具魅力的题目下我重新审视了法学,明白了法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学,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鱼”字会有两种意思的原因了,希望张老师在阅读这篇措辞不当,漏洞百出的文章后给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