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班级:应用心理111姓名:许倩学号:11121117初读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在高中时期,因为当时课程的需要,但是也是大致地涉略,此次精读这本《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据我们所知的情况,1931年至1934年期间,共产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左倾”思想的错误,1934年年中,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困境,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察觉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地则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践论》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的产物,更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活的灵魂和哲学依据。
毛泽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读了《实践论》,感受到了该书的精妙之处,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第一、认识我们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
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
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
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5篇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5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那么《实践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一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我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我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贴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
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
此刻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教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先是有依据的。
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
不仅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我。
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
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所以,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
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景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构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
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并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不仅仅自我,并且发现班上其他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
所以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本事到达必须高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
《实践论》心得体会(四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总结和发展。
此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指出:“从来只有实践才证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是否正确”。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我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一切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的理论和观念,才能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不断修正和提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其次,《实践论》中还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马克思指出:“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地”,“只有实践改造世界才有可能改造观念”。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认识。
在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再次,《实践论》中介绍了实践的内在结构。
马克思指出:“实践有着四个基本因素:客体、目的、方法和主体”。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实践的客体,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目标。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要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价值。
最后,《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指出:“认识是实践的加工品”,“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实”。
这告诉我们,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变世界。
在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实践论读后感(通用10篇)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通用10篇)实践论读后感篇1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
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五篇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五篇《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实践论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实践论读后感1今年是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经过暴风骤雨,寒冬腊月,骄阳似火的折磨艰难地踏着每一步直到1949年他们-中国共产党挺直了胸膛获得了今日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在世世代代的时代中不断进步,可是在生活中难免想到党。
多多少少次我们都是为了党的纪念日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中我看了一本关于党的书《实践论》,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和判断错误的处理方式,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到毛泽东不顾一切的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且对事物发展错误有正确的处理方式,使我党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从这本书中能看出来毛泽东的辛苦,党的艰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们生活中快乐,幸福从哪来的,是党是党把灵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孙身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生活。
认真追溯党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1921年7月1日我永远忘不了!党的生日!实践论读后感2前段时间看《毛选》,读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对毛主席老人家的哲学辨证思维彻底折服了,又读了老人家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看得出蒋委员长输得应该心服口服才对、要是不输还真是奇迹了,从这些著作中看出老毛确实是雄才伟略,思维水平确实不是凡人。
《实践论》中毛主席所认识到的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世界观认识方法,首先是感性认识,然后是理性认识,理性知识只有再次运用到实践中去验证其合理性才是有用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带有真理性的东西在里面。
实践论读后感(共4篇)

实践论读后感(共4篇)本文目录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初中年级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
“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
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
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实践论》不仅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
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资料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
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潜力抓住它。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
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
许多事物,务必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
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
“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通用6篇)《实践论》读后感篇1《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主席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
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它代表这什么。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一切有关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再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感觉有点读不懂,因为感觉有些哲学的思想。
读着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来越近,让我渐渐明白了知与行的道理。
认识来源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实践论》读后有感5篇

《实践论》读后有感5篇【篇一】我们一些知识水平很高的同志,立志改造世界,或者说进行社会实践,或者说按照严密的理论推导指导工作,却往往出现跟预期效果大相径庭的结果。
这是为什么呢?那些唯心论者我们就不说了。
很多同志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用了非常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可是还是不成功。
为什么呢?这是我非常迷惑的地方,相信不少同志也有同感。
通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关于上述观点,我想对于唯物论者来说不难理解。
可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工作,并不是件件成功。
我们观察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儿就知道了。
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单位组织羽毛球比赛,我觉得自己有一些基础就报名了。
同时报名的也有我的一名好友。
他没什么基础,虽然个儿高腿长,但总也打不过我。
为了备战,我们都开始进行训练。
为了有更好的训练效果,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班,老师是国青队退役的队员。
我一周去上两次课,老师的各种讲解都理解得挺好,课上也认真训练。
我这个好友呢,对我这个方法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说没啥用。
三个月后参加比赛,结果我小组没出线,他晋级四强,成为我们那届全河羽毛球赛的最大黑马。
后来我向他请教秘诀,他说,也没啥秘诀,就是天天打。
回来之后我就深刻反思。
我用科学方法指导实践为什么反而落后于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国青队教练的知识不可能有什么大的错误,反倒是我好友的理论常常被球友们纠正。
可是实际情况是他练习效果最好,我的反而很差,进步很慢。
对比毛泽东《实践论》的结论,“从感性认识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后来发现,其实前面都没有错,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出问题了。
不是出错了,而是没有改造成功。
就是“知道了”,也“做了”,但“没有做到”。
说简单些,就是知道做不到。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五篇)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在不利于革命进步的环境中,为了揭示这种不良现象并促进中国革命的进步,某位重要人物撰写了这篇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
在《实践论》中,该作者阐述了四个核心观点。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立足点。
其次,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第三,该文章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倾向。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我仔细研读了这篇文章,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实践论》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源泉。
对于任何事物,人们的见解可能各不相同,要获得正确的理解,最佳途径是亲自实践。
以葡萄的酸甜为例,我们应当亲自品尝,而非仅凭他人的描述来判断。
该作者强调,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
为了生存和自我发展,人类必须参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
无论身处何种社会形态,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活动,人的角色始终至关重要。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唯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得有根据的真知灼见。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认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使人们能够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提炼出的理性认识,它能指导我们正确地进行实践活动。
尽管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但必须认识到,所有知识的最初来源始终是实践。
因此,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获取新知,丰富自我,提升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性认识的科学性,以及是否符合真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结果来判断。
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符合实际的理论才能成为客观真理。
相反,与实践相悖的理论则需要修正,以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例如,____的____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____曾指出,正确的理论如果仅停留在空谈阶段,而不付诸实践,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毫无价值的。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5篇)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学习《实践论》这本经典著作,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下面就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实践论》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书中提到,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式。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解决问题,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产生真正的价值。
因此,我从《实践论》中学到了为了提升自己,必须要不断地实践,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和理论空想。
其次,我感受到了实践的辩证性。
《实践论》中强调了辩证法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我们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善于应对矛盾,才能有效地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使我明白了实践中存在的矛盾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能回避和消除矛盾,而是要通过摆脱矛盾的二元对立,寻求和谐与平衡。
另外,《实践论》让我深入思考了实践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指出,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创造人类幸福和自由。
这使我反思自己的实践是否能够实现价值。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实践是否有利于自己以及他人的成长和幸福,是否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发现自己的实践与价值目标不符,我会进行调整和改变。
我会更加重视实践价值的实现,不止于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类整体的幸福与自由。
此外,《实践论》还启发我关注实践的社会性。
马克思将实践视为社会活动的核心,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他指出,个人的能动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人的意识和行动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这使我认识到,个人的发展和实践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个人的成功与否和社会环境和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息息相关。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 文章副标题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写成于1937年7月, 于1951年被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在所有的著述中毛泽东更为看重自己的两篇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 并认为《矛盾论》不如《实践论》那篇文章好。
《实践论》是讲认识过程, 说明人的认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又向什么地方去。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 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 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题为实践, 但其论述的过程始终不离开认识。
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 从而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文章介绍了认识的发展历程, 即认识怎样从实践中产生, 而又回到实践。
首先, 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 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受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 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 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 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 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达成飞跃, 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 是绝对离不开实践的。
认识的不断深化, 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而认识的目的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 它来源于实践, 并要回归于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 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 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个飞跃。
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 并且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如此我们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如此循环以至无穷, 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教给我们对待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需要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急不燥、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 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实践论》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由毛泽东所撰写。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阅读《实践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人们的认识的来源,并且后来离了实践而去认识或者离了实践而去确定认识的东西是没有的。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通过实践去认识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感知、观察、实验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
因此,实践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实践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入了解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充分了解和了解问题的实质,以便采取正确有效的解决办法。
只有通过调查和研究实际情况,我们才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实践论》的观点对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对待问题、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创新的角度看,《实践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毛泽东在书中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检验出一个观点或理论的正确与否。
在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进而推动我们不断创新。
因此,《实践论》对于我们在创新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方法和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实践论》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了解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思考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我必须承认,我对____的文章研读不足,此次对《实践论》的深入阅读,使我收获颇丰。
《实践论》是一篇探讨认知与实践关系的著作,撰写于____年____月,尽管时间荏苒,但其探讨的主题依然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讨。
在该文中,____全面提炼并总结了中国革____实践经验的哲学认识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主要体现在实践第一的观念、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思想以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具体历史统一的观念。
这些思想和见解,理论性地再现了中国革____的辩证发展过程,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文章强调实践第一的立场。
通过阐述实践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它深入阐述了实践的本质和范畴。
实践被定义为人们主动变革现实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斗争、____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形式,它“决定了其他所有活动的性质。
”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践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从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四个方面阐明了实践对认知的决定性影响。
实践始终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因为:一,实践是认知的源泉,二,实践是认知发展的驱动力,三,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性的标准,四,实践是认知的目标和归宿,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我国高速列车的发展,从每小时____公里逐步提升至____公里,充分展示了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以及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现实体现。
其次,文章提出了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次飞跃,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感性与理性在实践中相统一,而从理性认识到革____实践的转变是第二次飞跃。
我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先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实现感性认识的飞跃,再通过不断建设与实践,实现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成功推动了我国高铁事业的进步。
最后,认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演进的过程。
当认知应用于实践并得到验证后,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特定阶段的认知并未完成,而是随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持续发展。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实践论》的读后感。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感觉、思维、记忆等认识活动,不断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
1.2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实现对事物的深入理解。
1.3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认识的飞跃。
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1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2 实践是社会创新的源泉。
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推动社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3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精神,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三、实践是人类自我解放的途径3.1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手段。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现状,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解放。
3.2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过程。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束缚,从而寻求自我解放的途径。
3.3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探索和实践实践,激发了人们对于自我解放的渴望和动力,推动人类朝着自由、平等、和谐的方向迈进。
四、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途径4.1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的价值。
4.2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
4.3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动力。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班级:应用心理111姓名:许倩学号:11121117初读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在高中时期,因为当时课程的需要,但是也是大致地涉略,此次精读这本《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据我们所知的情况,1931年至1934年期间,共产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左倾”思想的错误,1934年年中,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困境,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察觉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地则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践论》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的产物,更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活的灵魂和哲学依据。
毛泽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读了《实践论》,感受到了该书的精妙之处,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第一、认识我们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
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
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
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实践论读后感15篇

实践论读后感15篇实践论读后感15篇实践论读后感(一):《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
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
在中国共产党内,以往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异常是教条主义思想,以往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异常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
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
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
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实践论》800字读后感(篇1)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
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
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
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
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而言,仍然是实践。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
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实践论》在当时的意义,是为了纠正党与军队的思想,批判教条主义的唯理论和盲目套用苏联模式的经验论。
《实践论》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此文中,见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同时,有强调了时间的基础性,重要性与前提性。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这本毛主席的著作,在我高中时读过,当期年轻,很惭愧没能看懂。进入大学,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来阅读哲学这方面的书,同时伴随自己阅历的增加,还多少读出些东西。所以,借这次的读书报告,来整理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与心得。
《实践论》作为一部主席于1937年写成的哲学著作,当时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党内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而这这些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主要缘由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给党与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来得出,这同时也在侧面印证理论的正确与否,须由实践印证。同时《实践论》也是主席对自己于1930年写作完成的《反对本本主义》理论的补充及发展。
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主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同时延伸讲到“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此文中,主席已经初步认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不能教条般的套用,因为中国国情特殊,同时事物具有变化性(《实践论》中同样提到),同时,也不可套用苏联成功的经验,缘由也是两国国情不同。
这就是我读《实践论》的心得
同时《实践论》一文中,主席除了论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间关系外,主席又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主席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这也就告诉人们,不应教条般盲目套用马克思主义,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身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发展。
《实践论》这本薄薄的书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解释,与中国国情结合后得出的论点,同样还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
对于《实践论》此文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我不了解他人读过后得到的“营养”,我在此谈一下个人心得:首先,《实践论》虽说是有其当时的时代作用与意义,但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依旧光芒万丈,没有失去其意义所在。因为认识与实践这一命题,在哲学道路上,一直是无数先哲所在探寻的关系,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及主席有马克思主义得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结论,最适合当前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没有实践,借用书本知识妄加套用,对于这个多变的社会,往往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中,往往以往得出的经验,不符合此时所遇到的问题,这就会对我们的发展与进步造成阻碍,然而此时的我们,旧的经验不合适,难道要束手就擒,无法前进。从《实践论》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对于事物,要不断去实践,而不是借由以往经验处理,在反复实践中得出认识完善认识。同时这篇文章对于实践重要性的强调,也对空想的自己敲响一次警钟,对于事物的认识,没有实践的基础,而妄加论断,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在主席这篇《实践论》中同样可以得出。
而在《实践论》,主席深化为哲学方面“知”与“行”,也就是认识与实践命题的研究。我最初对于“知”与“行”这一概念,还沉迷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但总感觉阳明之“心学”,总是将人的主观性无限夸大,总是离不开唯心的角度,而我是一位唯物主义者,所以,对此,我只是在吸收阳明的变通思想。而在读过主席的《实践论》之后,将我对认识与实践,也就是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