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系统和主要内容概要:《资本论》科学地说了然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构造、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向。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定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消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论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定致使社会重生产实现条件不停被损坏,惹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迸发;第三卷研究了节余价值的分派理论,从而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经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纳由抽象上涨到详细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经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睁开论述。

《资本论》是对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第一论述了整体研究的解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节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节余价值的据有,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不行战胜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限制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定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向《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自己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观察时呈现的各样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样状况惹起的全部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中心是节余价值生产。

1、解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观点是马克思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解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了然作为资本主义财产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资的劳动,从而为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生产、分派和社会构造确立了科学的基础。

马列经典原著资本论

马列经典原著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
1 写作于1875年4月至5月初,1891年由恩格斯 发表。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2 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学说, 并且指出,在第一阶段,分配实行“按劳分 配”,在高级阶段才能“按需分配”。
3 第一次提出“过渡时期”理论和“无产阶级 专政思想”。
二、主要内容:
1 1867年第一版序言:《资本论》的研 究对象、目的和结构。
对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 换关系。”
目的:就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 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 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工人阶级认清资本主 义社会的本质和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③论证了剥夺者被剥夺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 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逃避的历史命运。
三、历史意义:
1《资本论》深刻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 通过程和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和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2《资本论》的内容及其丰富,不仅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同时也 包含了马克思对政治、历史、教育、道德、 宗教、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 诸多领域的深刻见解,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 全书。问世一百多年来,出版了上百个版本, 几十种语言,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
2 1872年第二版跋:《资本论》的研究 方法--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 头脑的,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而已。”
3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
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 的内容。”

马选《资本论》

马选《资本论》
判断: 人应该是“……”的,但是现实的人不是如此,
所以应该提升。
人(具体的人)是“……”,其内在矛盾和社 会矛盾将带他走向“……”。
四、研究方法
1.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方法
五、学期总结
• (一)马克思的历史角色定位 • (二)马克思理论风格定位 • (三)论文写作建议
(一)马克思的历史角色定位
• 1818年,出生。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P111)
三、揭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P111)
• 循环模式1:W-G-W
• 循环模式2:G-W-G’
• G’=G+△G
为什么“剩余价值”会出现?
• △G===增值额===剩余价值
• 资本逻辑:“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为什么“剩余价值”会出现?
• 1845年,布鲁塞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 唯
•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 1848年3月,巴黎,共产主义者同盟委员会主席 史
• 1848年6月,德国科伦,《新莱茵报》
观 )
• 1849年6月,巴黎

• 1849年8月,伦敦 •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 1849年8月,伦敦 •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治 经 济
政 治 经 济 学
•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
•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910年,《资本论》第四卷出版,考茨基整理
为什么“剩余价值”会出现?

马克思

马克思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

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

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没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却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浅析《资本论》的要点

浅析《资本论》的要点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 商品的特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价值规律 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 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在金属货币流通 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 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为关键。
浅 析 的《 要资 点本 论 》
背景
马克思为写作这本书用 了整整20年的时间。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 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
第二三四卷在他1883年 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 出版。
知识架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七篇)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三篇)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七篇)
目录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 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 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按照地租 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 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前 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 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 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第七篇 总论
十大原理
一卷: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生产 论、资本积累论;
二卷: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 生产论;
三卷: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 借贷利息论、地租论、总论。
一个结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学习《资本论》 的现实意义
学习《资本论》现实意义
《资本论》揭示的基本原理,不仅对正确分 析、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我国经济建 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5.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的量。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 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 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 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 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 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 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 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 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

马列经典原著资本论

马列经典原著资本论
治疗作用:
消炎作用 镇痛:主要对关节\神经\肌肉疼痛及内脏的痉挛性疼痛 兴奋作用,主要用于肌肉萎缩\局部感觉障碍 缓解痉挛
康复:
PT在CKD患者病后恢复过程中可以增进食欲,促进体力恢复, 具有重要的 实用价值
2019/12/11
2 1872年第二版跋:《资本论》的研究 方法--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 的头脑的,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 东西而已。”
3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
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 的内容。”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 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 的”。
CKD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 较
生活质量评分
CKD1-4 期 CKD5期 P值
躯体健康评分 精神健康评分
SF- 36总分
54.3±18.2 44.6±21.1 0.07 67.2±15.3 54.6±20.9 0.02 63.1±15.8 51.7±20.6 0.03
基于SF-36 对CKD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二、主要内容:
1 1867年第一版序言:《资本论》的研 究对象、目的和结构。
对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 换关系。”
目的:就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 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 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工人阶级认清资本主 义社会的本质和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 会性质。
拜物教具有历史性。
“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 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 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 消失了”。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3、流通中的价值规律
等价交换的规律展开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规律。但等价 交换交换不意味着每次交换商品价格和价值完全一致。 现实中价格与价值往往不一致。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科学的抽象法
研究经济学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
科学的抽象法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抽象再上升到具体 的思维方法。
研究方法
叙述方法
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思维活动 的两条道路。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 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 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 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 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价值规律的 作用
一、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
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有用物可以从质(性质)和量(多少)两个角度考察 物的有用性(即物的效用)决定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过程中得到实现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同人们取得它时所耗费的劳 动没有必然关系 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生产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客观上决定着商 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性质。
私人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利 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社会总劳动的 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一是劳动的社会化或 社会生产过程;二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侧重 点有时强调前者,有时强调后者。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PPT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PPT
1.资本主义各阶级的收入及其源泉 2.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关系 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谢 谢!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பைடு நூலகம்
(一).平均利润理论 (第1--3篇,1—15章)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五).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及其源泉理论 (第7篇 48—52章)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和 时代价值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政经教研部主任 李廷荣 教授
(一)劳动价值论
(第1篇,1—4章)
1.价值实体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 3.价值形式 货币的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 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5.价值实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三篇)
•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两个补偿。 价值补偿 实物补偿
卖 出 去
买 回 来
总供给
总需求
为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外延扩大再生产 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但积累 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没有积累, 也可以扩大再生产。
(1)第一卷第七篇第22章第4节, 论述有四种方法。(P657—691) (2)第二卷第三篇第18章第2节, 论述有八种方法。(P394—434) (3)第二卷第二篇第8章第2节, 论述了利用折旧基金扩大 再生产。(P192—193)
(1)加强了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2)认识到垄断的危害,不断地反对垄断。 (3)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
• 一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在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中,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还有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二是要发展地看问题:人类社会总是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由生产力决 定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中许多原理对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仍然适应。
• (1)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榨取剩余 价值。 • (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通过周 期性的经济波动而自发调整。 •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 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4)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四、《资本论》是 一部“科学思维方法论”。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唯物辩证法。 (3)逻辑的方法。
此外,还有动态分析、 微观和宏观分析、系统 论方法、控制论方法、 数学分析法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 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一、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历史背景二、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1)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储备(金银)的起源(2)利润的本质与剩余价值理论(3)资本的流通(4)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5)货币和信用的关系三、当代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价值分析(1)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资本理论(2)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危机的分析(3)对欧债危机的分析(4)对全球化影响下的地区不平等的分析(5)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分析一、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历史背景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时期。

当时,资本主义已经成为欧洲经济的主要形式,而货币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此,马克思开始形成货币资本论,并在《资本论》中凸显出来。

在20世纪,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要的理论分支之一。

二、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1)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储备(金银)的起源货币是经过社会生产和交换发展而形成的特殊商品。

平时我们所说的钱就是一种货币形式,它可以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代表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价值来源于货币持有者对此货币的信用度。

此外,货币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流通方式,例如,金属货币、法币以及各种具有信用性的货币。

货币储备也是货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要对储备货币金银的产生原因和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2)利润的本质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出来的超过工资费用的剩余利润。

这是资本家利润的主要来源。

马克思称工人们从事工作是非常充分的,即收入只能补偿工人劳动的最低费用,不能反映他们为所有者贡献的劳动的社会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由于资本家为可以出售的商品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在社会中得到到接受的价值而实现的,而是由于资本家依靠强制关系榨取工人的价值而实现的。

资本论概括

资本论概括

资本论概论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以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光辉巨著,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杂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

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100多本。

全部《资本论》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展开分析的。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着重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一般本质。

第二卷重点分析作为生产和交换的统一的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着重阐明剩余价值的实现,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流通中的表现。

第三卷分析了作为生产、流通、分配的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着重阐明剩余价值的分配,进一步揭示了接近社会表面的分配领域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第四卷着重阐明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由3卷组成,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阐述,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是使得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资本只是自由工业时期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

资本不过是劳动,而不是机器,只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探究,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

商品相当于劳动价值形成的媒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货币则是要解决商品流通时的交换价值问题。

货币本身无用,但它是商品交换的实际媒介。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货币在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媒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集中探讨了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资本和利息资本,以及资本的流通过程。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将流向利润率高的领域,从而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

同时,资本的流动也带来了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从劳动者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还强调了金融资本的产生,认为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不仅仅代表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所有权,还有着对经济政策与市场运作的巨大影响。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也是《资本论》的终极篇章,该卷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限扩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理解生产中先进技术和工业组织方式的作用。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缺陷和不可避免的衰败。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一部著名哲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
典文献之一。

它包含三卷共计近2000页的
篇幅,是马克思借助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资
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产物。

资本论主要是以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为核
心来展开思考的,马克思从资本的本质、资
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商品交换与货币体系、
竞争和垄断、工资、利润等方面对资本主义
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阐述了资本主义经
济基础的本质和构成,即资本的生产和流通。

随后,他又探究了产生和维持资本主义经济
结构的各种因素,如价值、货币、利润等。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对市场经济中的单向流动、谷物贸易、资本扩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此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如工时、工资、稀缺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讨论,总结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的来说,资本论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对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入分析具有启示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

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等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流通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并通过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不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表现为工资和利润的对立。
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历史趋势。
04 《资本论》中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解决途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解决途径
通过革命或改良的方式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和社会化。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将逐渐激化,经济危机将更加频繁 和严重,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社
会主义制度将取而代之。
05 《资本论》中的 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理论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有用 性。
货币的职能和流通规律
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即 货币流通规律。
03 《资本论》中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本质
02 《资本论》中的 商品与货币理论
商品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商品
起源于社会分工,是用来交换的 劳动产品,其本质是交换价值。
货币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本质是 价值的一般代表,具有流通手段 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析
价值
商品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商品交换时 的比例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产生剩余价 值。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

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

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宏编巨制。

全书共分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研究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总形态,构成了一个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是历史的批判部分。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共分7篇25章。

第一篇马克思重点研究商品与货币。

首先揭示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

他通过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此外,还详尽地阐述了价值的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论述了自己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进而又研究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说明了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商品的内部矛盾必然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于是彻底解决了为古典学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研究了货币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形式,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

第二篇到第六篇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剩余价值的源泉、实质、目的和方法,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

第七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及其后果,马克思以革命的辩证法最后论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著名结论,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的过程。

共分3篇21章。

第一篇研究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马克思有序地分析了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形态,然后综述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并阐明产生资本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

第二篇研究资本的周转,着重分析资本在流通中的构成,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说明它们在不同的时间里,依照不同的方法完成形态的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二卷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统一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其 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章,可 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论 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二篇, 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三篇, 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 (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流通时间(广义) 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狭义) 4.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第2--6篇,5—20章)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无所有的自由人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 资本(c)和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m/v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 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是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代价值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政经教研部主任 李廷荣 教授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及其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 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 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 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同时,《资本论》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而是联系生 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 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所说的 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就是经济 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马克思认为, 每种社会的经济制度都是历史产生的,并随着物 质生产条件的变化有产生、发展,最终归于灭亡, 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是永世长存的经济制度,而是一种“自然历 史过程”。总之,《资本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 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 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研 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 时呈现的各种现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 以及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 价值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 理论。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抽像分析法 抽象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由具体到出象、又有抽象到具体的抽 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 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运用抽像分析法,一方面,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2.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运动的科 学方法。《资本论》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典范,它从分析商品内在矛 盾开始,到最后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 论,无不体现了这一分析方法。 此外,马克思在整个《资本论》,还广泛地运用了数量分析方法、 从分析到综合的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法等其他的分析方法。
(三)资本积累理论 (第7篇,21—24章)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的形成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4.原始积累 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
《资本论》第二卷的体系结构和主 要内容
(二)资本周转理论 (第2篇,7—17章)
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即资本 家把资本预付出去,到资本带 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 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式不 同、使用价值更新频率不同。 固定资本的周转:磨损、折旧、更新。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与周转的周期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资本周转周期也就是固定资本的周转周 期。 4.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是资本缩短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部分。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5.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的量。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一)劳动价值论 (第1篇,1—4章)
1.价值实体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 3.价值形式 货币的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 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5.价值实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