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产业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产业政策
讲到日本就不得不讲到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的原型日本的发展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试图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政商关系。
并且石油危机以来政府干预和控制的想法在产业政策决策者那里在减弱,对价格机制的看法更加的积极。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形成原因
1.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1)古代日本社会
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
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实力不断削弱
(2)武士道精神
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团为加强战斗力,以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要求无事,使之绝对服从主军,重言诺。
(3)近代日本社会
19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这就是日本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何止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意图彻底废除幕番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
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统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
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
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下一年实施)1890年开设国会,日本是的君主立宪体质-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
近代天皇制实质上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于资产阶级政权的范畴。
2.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
日本之所以能在简短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1)日本企业文化的内容
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精神包括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
其团队合作精神所凝聚的就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资源环境中,八个人荣辱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团结,写作,同
甘共苦,休戚与共,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是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企业精神。
创新精神也源于民族精神。
给予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求生存,从而建立了日本的“多元合金文化”这样的创新体现在管理上,将企业主的利益与雇佣学者的利益统一起来,调动生产者的主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劳资矛盾。
(2)支持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心理A。
渴望成为强者B。
务实心理C。
“忠”
“和”心理
(3)日本企业组织的特点
(1) 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使用哪个各种工作环境的多职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洗鲜明的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6)对工作统一负责(7)人们树立考古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照事物均可以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自我指挥代替高级指挥。
3.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它以市场为基础,资源配置的决策是由各个企业做出的,政府通过制定社会经济计划与经济政策,又到企业行为,从而对资源配置发挥主导性作用。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比较强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经济与计划战后历届政府都要制定中长期计划,有经济企划厅指定,一般为5-7年,根据计划通过行业组织各种经济奖惩手段有力的指导企业行为。
(2)产业政策。
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是其重要特点。
它主要包括(1).协调不同产业间关系的产业结构政策(2).是协调各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关系的产业组织政策。
(3)财政和货币政策。
大藏省负责制定财政政策,并编制国家预算,统一领导,监督国家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贯彻货币政政策。
二.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其特征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
日本产业政策二战后就开始出现,并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很快的,50 年代末日本经济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从5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不讲(日本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是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
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是先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收到了美国几十亿元美元的“特殊订货”,这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进先进科技,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翅
膀。
)
(一)产业政策的演变
1.在经济复兴时期
从1945年到1955年的经济复兴时期。
在此经济复兴阶段,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倾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复兴政策。
二战后,日本经济体系受到严重打击,面临恢复生产、重建经济秩序、恢复物价稳定等任务,同时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有待恢复。
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应用得最为广泛,并为以后各期的产业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目标就是促进自主产业的形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产业立国,希望通过重要产业的复兴来推进整体经济增长和重新启动工业化过程,重点支持了钢铁和煤炭两个基础产业的发展。
产业政策体现为“倾斜生产方式”。
不讲(倾斜生产方式是指社会再生产链,特别是工业在生产链的纵向连续关系中,从最初投入的上游产业向最终产出的下游产业逐步推移,顺序发展的方式。
主要通过原材料分配,复兴金融共苦贷款,价格控制,差价补助金,进口物资的分配等当时一些直接控制手段实施的,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开始采取“产业合理化”政策,倾所谓产业合理化政策实质就是通过设备更新更新和技术改进来促进基础工业成本降低的政策。
希望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来促进工业的发展。
日本的产业政策开始以法规的面貌出现,重点支持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石化、合成纤维等行业。
其政策手段以间接控制为主,主要有租税特别措施,财政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等。
其次,政府对那些产品市场价低于成本的重点企业实行价格优惠补贴,1948年国家用于物价补贴的金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4%。
价格补贴政策一方面稳定了基础原料价格;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生产活动。
三十物资倾斜政策。
政府对有限物资实行严格的统治政策以保证重点产业的需要。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缺乏,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对外国原材料及技术严重缺乏。
2. 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55-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实现赶超。
主要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了贸易立国战略下的产业保护育成政策。
二是迅速提高经济实力。
1957年,日本政府在新长期经济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一项基本政策。
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继续该政策,并提出实施重工业化的具体计划。
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望”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通产省的产业结构审议会通过《6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第一次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统一政策体系。
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
1.是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
2.是调整设备投资政策。
3.是在机械化产业中,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
4.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
最终实现了目标,超越英,法,德等国家,越据为
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面临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现了反对市场过度竞争,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讨论。
虽然同时也采用其他的政策手段,但产业组织政策的推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1970年日本GDP总值排名日本排在第二位为2068亿美元。
3.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73-1985年是日本稳定增长时期,经过高速增长阶段,日本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并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出现持续性贸易顺差。
这一时期在内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工业污染、消费垃圾、城市的过度拥挤、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的欠缺等。
外部的主要问题是两次石油危机对高耗能的工业如炼铝、石化等行业产生严重影响,而日本汽车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猛增也使日本和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为此,日本政府提出要把产业结构由当前重化学工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业结构,提出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1.是以据此实行的行政措施为基本的政策支柱。
2.是调整长期萧条产业。
3.是调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日本在压力下逐步降低关税和简化关税手续,减少进口商品配额和限制,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
4.是提出综合能源对策;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节能对策以及石油代替能源开发与利用;发展节约能源和高加工度化的产业,加强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5.是资助尖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并扶植有关产业;
6.是限制公害和中小企业对策。
7.对在石油危机之后处于衰退的产业,则采取了成立萧条卡特尔、缩小生产规模、停产转产、鼓励海外转移等措施。
4.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产业政策
1985-1990年是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时期,1985年下半年开始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于1986年5月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和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
具体措施:
1.是刺激国内需求,推进了“内需扩大主导型”战略
2.鼓励对外投资
3.是充实社会公共投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5.90年代以来的产业政策
90年代之后日本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制止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单一增长为目标,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经济增长方式有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政府提出了“新技术立国”和“科学技术立国”的方针,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的报告,指出以制造业为中心开展国际分工不可避免,日本应开发新的产业领域,现有产业应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放宽规制,促进竞争,改革有关的企业制度。
1998年通产省退出了《经济
结构改革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创造新产业。
6.经济全球化时期(2000年至今)。
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信念指导下,推行“宏观结构调整、微观经济改革、产业结构政策”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改革。
在产业结构中注重技术革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实现全体国民的生产富裕化,在考虑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确保能源需求供给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
产业技术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经过前述几个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已逐渐由战略性的产业政策向补充性的产业政策转移,政策目标由积极赶超转变为弥补市场失灵,政策手段上也由行政调控而逐渐转变为信息指导,通过发布产业结构展望的方式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二)产业政策演变的特征
1.一世界市场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背景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
日本在战后复兴时期的第一阶段就开始认识到世界市场对于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贸易立国的思想在日本往后的产业政策制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产业的重点产业多是钢铁,石化汽车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为了保护这些有效产业的发展,日本一方面通过外汇管制,另一方面利用出口低息贷款,免税等措施。
2.以产业发展规律作为产生选择的依据
产业政策的本质在于选出特定类型的产业,通过国家的政策干预来实现特定经济发展年战略,而所有手段只是为了服从特定产业发展的需要。
日本也较重视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观察和预期。
日本就开始采用筱原三代平的“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两基准作为选择重点发展产业的依据。
3.政府主导,兼顾市场的多方位政策措施
日本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来确保其产业政策目标得到实现,首先,每一次产业政策的调整,政府都制定长远的计划及相关法案,以确保其政策目标得以理解和贯彻。
虽然日本政府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也相当广泛的征求有关各方的建议,并以使日本企业确立其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其终极目标。
4.在波动和争议中不断调整
日本经济战后快速发展的历程使得人们相对忽视了日本产业政策的不利方面,事实上复兴金融公库和各种财政补贴的泛滥导致了战后复兴时期的通货膨胀,战略性贸易政策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
同时产业政策的实施中也曾受到一定的批评和抵制。
三.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体系及其特点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
日本是战后产业结构调整最为迅速和成功的国家之一。
日本能够迅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是与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分不开的。
但是日本的国会在产业政策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尽管反对党也会批评政府的经济政策,但对行政部门提出的政策细节并不关注,使得政策无需修改就可以通过。
产业政策由行政部门主导。
政府中负责具体产业的有关局,处,科以及负责协调部门内部和不同部门间的局,处,主导产业政策。
民间方面:行业协会,起中介作用的属于政府的各个工业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也发挥作用。
如日本的钢铁协会,日本汽车制造业协会,日本造船协会等,这些协会的主席有本行业主要企业的董事长轮流担任,是政策有利于本产业或业内主要产商,对于中小企业占优势的行业很难组织起来以集中力量去影响政府,主要靠主管局的帮助。
财界,一个由公司行政主管组成的团体也对产业政策有影响。
金融机构:以上这些角色构成了产业政策的主体。
产业政策就是在他们之间讨价还价和施加影响的结果。
原局(主管局)制度:对特定产业直接负有监督指导责任的政府机关。
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他们掌握各个产业,对该产业的政策全面负责。
通产省就是最大的主管部门。
通产省:是负责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机构1970年,其9个局中5个为原局:重工业,轻纺工业,煤矿,化工,公用事业。
局以下又分成处和科,分别负责不同产业,所以是原局和科,如重工业局里设有钢铁,工业机械,电子,和电气设备,汽车,飞机等处。
除了MITI还有其他的部门,如农林鱼省,厚生省,交通省等,大藏省不仅负责银行,保险,证券,还负责啤酒,清酒,及其他酒精产品。
主管局,处为相关产业制定政策,起草法规,并在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协调。
审议会:一种咨询机构,成员主要来自于民间,包括业内领袖,前官员以及少数学者和记者,审议会是业界利益在政府决策中得到反映,各方利益在委员会提交给政府的建议中,业者相互协调立场,他们的共同利益可以得到反映。
自民党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上升结果是经济政策中加入更多的政治因素。
(二)日本产业政策体系
日本产业政策体现如下特征:立足于世界市场;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政府主导与市场结合的多样化政策手段
1.产业结构政策。
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日本经济政策始终坚持的一个着力点。
60年代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70年代指向只是集约化80年代探索高度技术集约化,90年代则追求知识创造型结构。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包括4各方面:(1)提出产业结构设想。
通产省每隔十年就要提出一个通商产业展望,经济企划厅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发表经济计划。
除了经济及产业整体的长期展望外还有主要产业的长期展望
(2)培育成长产业。
战后初期,曾对钢铁,煤炭,肥料,纤维等产业的振兴采取了积极的对策。
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后,日本通过制定法律并配合日本开发银行的低息贷款,先后华大力气对机械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之后是振兴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
(3)停滞产业的收缩。
从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煤炭。
铝,合成纤维,船舶,化肥,等产业采取了规模收缩和合理化对策,通过课税特例。
特定产业,采取了规模收缩和合理化对策,通过课税特例,特定产业信用基金的债务保证以及开发银行的融资等措施促进相关企业的设备处理,事业转移。
(4)就业政策。
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为配合结构调整,日本政府同时也在劳动者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就职指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产业组织政策。
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基本上分两个层次展开。
(1).是大企业的规模化。
(2).是中小企业的组织化。
(1)以强化国际竞争力为目的,在资本密集型等产业领域,为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强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是,推进钢铁石油化学行业的设备大型化,促进汽车纸浆行业的企业集约化。
最近,随着日本贸易自由化的及一步推进,持股公司的解禁,合并手续的简化等,日本大企业为了赢得国际竞争,出现了大型合并联合以及向优势领域集中的企业重组浪潮。
(2)促进中小企业的组织化。
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工业矿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资本金1亿日元以下,批发业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资本金3000万日元以下,零售,服务业从业人员50人以下或资本金1000万日元以下的企业定为中小企业。
鉴于中小企业一般都规模小,资金筹措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交涉能力弱,技术开发力量和信用实力薄弱,且容易陷入相互间的过度竞争特点。
日本政府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的组合制度,鼓励同业者或立场相同者中小企业者结成组合,相互协作,通过提高组织化的程度来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同时,有许多扶持措施:
1.是金融上的扶持。
如中小企业事业团的高度化资金,商工组合中央金库贷款等
2.是税制上的扶持。
对组合采取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措施的同时,在印花税事业税不动产取得税等方面也有减免措施
3.是来自于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的扶持。
在接受国家以及都道府县补助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对组合实施一系列的补助事业,如中小企业连协组织调查开发支援事业,组合信息网络化事业等。
3.产业金融政策。
有效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是日本产业政策的一大特色,日本政府金融机构由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等两家银行,还有北海盗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医疗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等10个公库。
通过这些政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了低利率资金的政策诱导效果,保障了对新产业培育产业体制完善,生产部门现代化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的战略性资金供应。
4.产业技术政策。
在日本,开发研究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而对基础研究和一部分应用研究,由于风险大,单靠民间力量难以取得发展,所以多由政府实施或政府补助,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产业进步,主要有:
(1)设立工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夯实科技振兴基础。
日本通产省在全国设立7个全国性的工业研究开发机构,各都道府县则从解决本地区共性技术难题,振兴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的角度,设立了各自的工业技术中心。
其主要业务有:研究开发,技术指导,委托试验,设备对外开放,培育技术人才,提供技术信息等。
(2)推进研究开发。
(3)推进技术交流(4)培养技术人员实施技术指导(5)对所开发的新产品拓展市场提供支援。
(6)振兴设计
5.产业基础政策。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人口结构向少子,高龄社会的转变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成熟经济社会的转换,日本政府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发展对策的视野,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建设。
当前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
(1)放宽管制,提高竞争性。
(2)构筑小政府,竞争型社会。
目前日本正在展开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25%为目标的行政改革,重组中央省厅,收缩对经济的政府干预。
同时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为主的财政改革,进一步收缩并削减低效指出,重点充实社会资本,提高公共事业效率。
改革社会保险体制,建立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养老金制度,并通过有效发挥民间活力,重新划分官民负担比例,切实减轻企业政府负担,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修正最收费职业介绍事业,劳工派遣事业等的规制。
(3)改革企业制度。
首先是企业税制改革。
日本法人所得税明显偏高。
日本政府在1998年发布的综合经济对策中提出,在三年内,将法人实际税负下降到40%左右。
同时,企业法制方面的改革,正在取得进展,持股公司已经解禁,并试图通过商法等法律的修正,进一步简化合并手续,鼓励企业进行实业重组等。
另外还努力促进商业惯例的改善,标准化制度的改革,劳动雇佣制度的完善,企业会计制度的国际化。
(4)改善硬基础设施。
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投资预算的分配上,向光纤网络的建设,研究机构的充实,教育设施的完善倾斜。
同时,通过国际标准规格的制定,下一代携带电话等信息通信的标准化,应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面向国际化,完善软的基础设施体系。
6.产业集群政策。
根据欧洲国家的经验和日本产业发展的现实,2001 年日本政府推行了新的产业与区域发展政策,即产业集群政策。
政府集群政策主要体现于两个政府行动计划:一个是由 METI 制定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另一个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制定和推动的“知识集群计划”。
然而与欧洲国家的集群政策相比,由这两个计划所体现的日本集群政策,仍然具有某些自上而下的政策特征。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其做一概括。
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的意图是使日本的工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使地方经济自主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国各区域利用本区域产业资源,发展新产业和创建新企业。
不讲(为此,日本集群政策着力于营建企业的网络环境。
不仅要增强企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