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艺术审美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艺术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的艺术、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形象的佛陀、菩萨和其他神灵形象,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
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例如,著名的大雁塔、洛阳白马寺释迦牟尼佛像等都是佛教雕塑的杰作,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壁画是佛教文化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佛教寺庙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故事场景和精美的绘画技法。
佛教壁画不仅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神话传说,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同时,佛教壁画的绘制也推动了中国绘画技法的发展,例如丹青、水墨等绘画技法在佛教壁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经典的传入使得佛教思想和哲学成为中国文人的重要素材。
唐代的“诗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唐代诗人通过吸收佛教思想,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禅意和智慧的诗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作都融入了佛教的哲理和境界。
佛教文化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空、无我、因果等概念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空概念使得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化”等观念得以形成。
佛教的无我概念则对中国哲学的人性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人的本性为空,追求无我境界。
佛教的因果观念则与中国哲学中的“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观念相呼应。
总的来说,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艺术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丰富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佛教的艺术美学从内心到外在的审美语录

佛教的艺术美学从内心到外在的审美语录佛教一直以来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的艺术美学不仅体现在它的宗教建筑、佛像和艺术品中,还扩展到了佛教思想中的审美观念和内心修行上。
下面是一些关于佛教艺术美学的语录,从内心到外在,它们展示了佛教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1. 内心的审美修行- "世间一切境界都是心的映现,当我们学会净化内心时,便能从中发现真正的美。
"- "通过修行,我们逐渐超越了形式,认识到内心的平静与美丽。
"- "佛法中的禅修是一种内在的审美体验,将我们带到了超越言语和形式的境界。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和觉察,认为只有通过超越现象界限,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美。
佛教徒通过冥想和正念实践,逐渐净化内心,提升审美感知力,并将这种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2. 美学与同情心- "佛教的审美理念是基于无条件的爱和同情心,只有通过同情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美。
"- "佛陀教导我们要用慈悲和同情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种无私的爱是美的真谛所在。
"- "佛教的美学观念强调我们要通过理解和同情来看待艺术作品,超越外在的表象,与其内在的情感共鸣。
"佛教认为美是一种与众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而同情心则是实现这种共鸣的关键。
佛教提醒我们在美感体验时要以慈悲之心感受他人的苦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3. 艺术作品中的无常与美-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正是因为这种无常才使得一切事物都具备了美。
"- "佛法中的无常观念使我们珍惜当下的美,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 "佛教的审美观念告诉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要超越表面的形式,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无常与美的信息。
"佛教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这种无常性赋予了事物独特的美。
佛教徒通过对无常的理解,更能欣赏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美感,并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它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对唐代佛教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见证,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基本特征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其中,唐代敦煌壁画是其代表之一。
唐代敦煌壁画的基本特征如下:1. 大量使用金色和银色唐代敦煌壁画常常使用金色和银色来描绘突出部分,例如佛的鬃毛、轮廓等。
这种用色方法突显了佛教壁画的神圣和纯洁。
2. 重视意象唐代敦煌壁画强调寓意和象征,除了描述佛教故事和场景外,还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佛的意义和理论,如八相、十福、四谛等。
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佛教壁画的教化、感染力和道德作用。
3. 用“畸人”形象表现佛教意象唐代敦煌壁画与其他佛教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了“畸人”形象。
此类形象主要指的是像人一样的凡夫,与佛法相对立的生命。
这种表现方式提醒人们必须托福于佛法才能化解生活中各种困扰。
二、审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展现出艺术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1. 以美感为核心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注重画面平衡和美感,通过线、色、形的协调来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
其中,金色和银色的震撼性和光泽度是塑造唐代敦煌壁画特有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2. 高度的绘画技巧唐代敦煌壁画强调人物形象的清晰和表情的真实,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对比来形象地表现出佛教故事中的角色,例如佛、菩萨、罗汉、阎王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3. 重视文化传承唐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和符号兼备着佛教的经典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特征,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哲学和人文思想。
此类表现方式有助于推广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
三、艺术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宗教信仰和艺术作品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1. 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唯一留存的唐代壁画,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中国画、诗歌、建筑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禅宗佛教的兴起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时期。
禅宗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禅宗佛教强调探寻自我,倡导观照内心,寻找心灵自由的境地,对后世影响深远。
佛教文化中心南传于此时也大量传入中国,许多僧人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及吠陀经,圆满完成了佛教般若、律、相三论以及种种的宗教经纶。
禅宗佛教的发展,也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禅辞”、“禅画”、“禅诗”等禅宗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禅宗艺术的发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禅宗在画、诗、建筑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元时期的禅画以境界而非形态为愿意,强调把握事物的本质,表现万物中的“不动心性”。
它所使用的技法也不限于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致和鲜明,更强调意与象的统一,意境更为深远。
禅画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如借鉴禅思想的明清山水画,中西合璧的现代艺术品,小至家中的装饰画都有着禅画的艺术风格和影响。
禅宗的诗歌也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发展。
禅诗的特点不在于艳丽或华丽的语言,而在于那种深邃、超凡而近乎超越人类认识的境界。
有了这种无形的内蕴和深邃的情感,禅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至今仍为世人推崇。
在建筑领域,禅宗佛教则影响了禅宗寺庙的建设,从统一的规格、标准建筑到颠覆传统典型样式的独立平面布局,体现了佛教禅悟的境界,当然其中又有生僻、形式固化之弊,可分类教派性较弱,元以后禅监寺,民间佛寺建设就呈现宏大、气势磅礴的面貌。
禅宗佛教与美学思想中国禅宗佛教之所以兼具文学与美学高度,在于其特有的审美思想。
禅宗佛教的审美思想强调“神在自然”,认为艺术应该代表大自然的情感和精神,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艺术家应该以顺从自然的姿态来表达做最好的艺术,并以“一心一境”之法来凝聚艺术。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应遵从自然的趋势,不应强加自己的主观愿望。
佛陀的微笑——佛教与西方艺术刍议

佛 陀的与西方 艺术关联 的探讨并 不多见 。 这或许 主要是 因为两者 分别归属于 截然不 同的研究领 域 。大 凡研究佛 学 的学者 ,鲜有人 去关注 西方 的艺 术,而专 攻西方 艺术 的专 家 ,却又 有可 能与佛学相 隔甚远 。然而 ,佛 教与西
入 中国,强调静 修与顿 悟 ,并与道 教有所 融合 ,有 北方神秀 的渐悟 说和南方 慧能 的顿悟说两宗 ,时称 “ 南能北秀 ” 。1 2 世纪 ,禅 宗佛 教传入 日本,大体有 临济宗和 曹洞宗 。与佛教
常 常 触 及 人 的精 神 以及 终 级 问题 相 似 ,西 方 艺 术 作 为 人 对 世
方 艺 术 并 非 风 马 牛 不 相 及 , 两 者 的 联 系 其 实 是 一 个 真 实 而 又
获 得 了对 生 命 存 在 的 整 体 感 悟 与把 握 的契 机 。
佛教 中的某 些教义确 有可能成 为一些西方 艺术 家观念 中 的另类 选择 ,而 且 ,也有 可能成 为其物化在 艺术 品上的会心 灵感 来源 。梵 ・ 高 ( 1 8 5 3 — 1 8 9 0 )和高 更 ( 1 8 4 8 — 1 9 0 3 )都对 佛教有 强烈 的兴趣 。对前 者而言 ,佛本身提 供 了一种 艺术家 应该 如何 生存 的个人 典范 ,而梵 ・ 高本 人也 真正把 艺术 的实
物 以及 所有 的季节 、 乡村的 辽阔 ,还有 动物 ,还有人 物。所 以 ,他
知与体验 的境地 。因而 ,两者有 可能在无 以计数 的时空交会
中频频 相遇 ,精 神性与 创造性 的密 切交织 就理所 当然 了。其 最有 意味 的表 征或许就 是 《 阿育 王传》 中描绘得淋 漓尽致 的 佛 陀的微笑 。在这种意 义上说 ,无论是 莫奈笔下挥 洒的色彩 和光 影 ,还是 布 朗库 西雕刻和 打磨 的精妙 形态 ,都让我们获 得 了一种有异 于世俗物 象 的知觉 提升 ,而 更为重 要的是 ,它 们提 供 了一种 让我们 的视野得 以拓展 ,体验得 以深化 ,进 而
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

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佛教美学思想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佛教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佛经美学思想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观点。
首先,佛经美学思想强调内观的重要性。
佛经美学思想认为,真正的美是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解脱,而非外在的形式和感官的享受。
佛陀强调内观禅修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身心的实相,超越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寻找真实的美。
在佛教文化中,佛陀的形象常被用来表达智慧和慈悲的美,这种美是来自于内在的修行和觉醒。
其次,佛经美学思想注重审美的觉知和体验。
佛陀认为,审美是一种正念的表现,通过观察和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美,人们可以培养正念,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表达佛教教理和修行的手段,强调观察、品味和内省的过程。
观众在欣赏佛教艺术作品时,应该培养平等、慈悲和喜悦的心态,从而达到与作品的共鸣和心灵的觉醒。
第三,佛经美学思想强调和谐与平衡。
佛教美学认为,美的存在需要和谐的环境和平衡的状态。
佛教文化中,建筑、雕塑和园林都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和谐的造型和比例。
佛教音乐注重音与静之间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佛教文学则追求内外寓意的和谐,在表达教义的同时注重文字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最后,佛经美学思想强调解脱和慈悲的境界。
佛教美学认为,美是来自于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佛陀在佛经中强调了解脱之美,通过解脱,人们能够超越痛苦和欲望的束缚,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此外,佛陀也强调了慈悲之美,通过悲心和利他的行为,人们能够体验到真正的美,同时也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佛经美学思想强调内观、审美觉知、和谐与平衡以及解脱与慈悲的境界。
这些思想对于佛教文化的发展和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佛经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

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从佛教看艺术作者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罗宗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段艺术的发展史。
从人类开始认识到文明起,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
在人类文化的起源中,艺术作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文明的的出现和发展。
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它的形式、素材、源泉是广泛的,而佛教因其深奥的经教义理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它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甚至佛教本身也称得上是一块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
佛教之于艺术,就如同砖块之于房屋,细流之于江河,它在推动艺术多样化上可以说是其它任何元素都不可取代的。
佛教对艺术内涵的丰富是包罗万象的,无论从传统的文学、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服饰,还是现代流行的音乐、舞蹈、戏剧都体现着佛教的艺术魅力。
佛教是很重视美学的宗教,以建筑之美、经文之美、音乐之美和佛像之美,来映照人格之美、佛法之美。
本文将从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方面来讨论佛教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的原理是由生活中的经验累积而成的智慧,从古代人类祖先巢居树上,穴居山洞,到今日的高楼大厦,金碧辉煌,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记录了世代迁移的轨迹。
建筑既是物质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尤其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上更离不开建筑,佛教建筑主要有寺院、佛塔、石窟等。
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
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
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
各国的佛教建筑常因各地人文及地理因素而各有其特色。
从佛教的建筑、雕刻以及不胜枚举的壁画,不仅显示出佛教具有庄严的仪式、精微的教义,更具有艺术的特质。
在许多艺术家与考古专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筑是具有丰富、多变与美感特色的艺术创作,实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资产。
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
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是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佛教建筑以布局严谨、装饰华丽、色彩悦目为特点,其空间设计和装饰艺术既具有宗教意义,又具有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宝藏。
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宁静清净”,即以虚空和静默为最高标准。
这种宁静清净的空间设计体现在建筑的布局上,主要包括:一、方位布局佛寺应选择宁静的地势,不仅要避开喧闹的街市,还要避免山水多变的地方。
如宋代的灵岩寺,便是采用了深宅大院的布局方式,建筑和自然景观很好地融为一体。
二、空间尺度佛教建筑的空间尺度也是宁静清净的。
建筑的尺寸通常采用比例分割法,以避免人们在建筑内部的感观上受到太多的干扰。
同时,在佛教建筑的内部空间中还加入了相应的隔间和屏风,既有利于防止外界的干扰,又能够营造出一种完美的空间氛围。
三、主材料佛教建筑的主材料通常为木材和砖石。
尤其是在唐代,佛教建筑采用了砖石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而在明清时期,佛教建筑的主材料则更多地运用了木材,木质建筑材料给建筑带来了自然、素朴的质感,更好地表现出了佛教文化的内在精神。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美观大方,更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主要包括:一、建筑构件的装饰佛教建筑的构件装饰以雕刻为主,包括石雕、木雕、陶瓷雕和铜雕等等。
构件雕刻的内容多为佛家的故事、佛像、花鸟虫鱼和几何图案等。
二、壁画佛教建筑的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由于佛教禁止制作佛像,所以人们通过壁画来表现佛教思想和艺术美学。
佛教建筑的壁画内容则以佛教故事、精神内涵、历史人物、神仙道场、图案等为主。
三、贴画佛教建筑的贴画最早源于唐代,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它以画作贴于墙上为主,画中的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和角色。
贴画是佛教建筑装饰中体量较小的装饰,但在整体的环境氛围的营造中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佛教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佛教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摘要】虽然佛教利用美术表现其教理,但是佛教也常充当美术的舵手。
佛教美术是美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佛教美术的学习,并以之作为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博大精深的佛教美术无论从思想、形式、题材等方面都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它对学生可以起到:增强德育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佛教美术;美术教育;德育;人文精神;创新能力the positive effect of buddhism fine art in the fine arts education【abstract】although buddhism displays its principles by using the fine arts, it usually acts as the helmsman of the fine arts. the buddhism fine ar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rts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the buddhism fine arts, and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arts education. it plays a vital role to move forward th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regardless of the thought,form, theme, the profound buddhism fine arts which other arts are unable to compare, has a lot of effects on the students in three aspects: 1st the enhance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2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umane spirit 3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key words】buddhism fine arts fine arts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humane spirits innovation ability 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完整的人格,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儒道释三家,是指儒家、道家、佛教三种思想流派。
这三种流派对于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儒家强调礼、乐、信、义等,注重为人处事的规范,对于审美有着一定的倾向。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自由,追求无为而治,对于美的认知有着独特的看法。
而佛教注重人的内心感受,强调慈悲和智慧,其审美理念以禅境为主要表现方式。
下面将从儒家、道家、佛教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儒道释的美学审美。
儒家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审美的价值和功能。
儒家认为美是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关键因素。
儒家所重视的审美标准主要来源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美教”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忠、孝等。
在儒家看来,美是一种精神和道德上的追求,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审美标准通常体现在文化、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
儒家的审美思想和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是礼乐。
其中,乐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礼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行为规范和礼节。
儒家认为,通过学习乐和礼,人们可以把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良好的品德形成强烈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效果。
儒家所提倡的美学理念、审美标准,强调文化素养、收容、敬重,强调人的道德观念,认为文化艺术应该与道德相互矫正、相得益彰。
道家追求的是“无为而治”,“自然无为”,所以它对美、艺术、审美的认识比较具有独特的特点。
道家认为,世人对于美的认知常常会受限于社会规范、历史传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道家则追求“刚柔相济”,“无为自然”的审美标准。
道家的审美思想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美和无为美。
自然美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工的痕迹,因此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充满美的。
无为美则认为,无为而治不仅是治理社会的方式,更应是一种审美标准。
即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该力求表达出“无为”的意味,强调自然的真实、自由、灵性、平和、无上限、无限逸。
佛教的美学审美佛教的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之处佛教是中国重要的宗教之一。
自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之处。
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随着唐朝的兴盛,佛教艺术达到了极盛期。
当时,佛教寺庙和世俗建筑如宫殿、陵墓等的装饰和雕刻几乎都采用了佛教艺术的元素。
玄奘法师回到中国后,带回了佛经及佛像,实行了造像的政策,为佛教艺术带来了崭新的发展。
由于中国佛教的特殊性,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首先,中国佛教艺术在造像上,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
佛像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审美的产物。
传统的佛像造型多以平衡、协调、和谐为主,如释迦牟尼坐像、药师佛像等都是形象稳重、仪态端庄的形象。
此外,佛像的造型还在意的是表现蕴含在佛法中的上乘美德,如戒律、慈悲、般若等,这些美德通常被视为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
其次,中国佛教艺术在装饰上,常常运用壁画的形式。
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文化的精华之一。
壁画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艺术品,它主要以描绘佛教故事、表达佛教思想和美化佛教建筑为主要目的。
佛教壁画以其独特的色彩、构图、笔法为主要特征,传递着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
唐朝的大佛图、敦煌壁画、洛阳白马寺和云冈石窟等都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杰作。
第三,中国佛教艺术在雕刻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雕刻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建筑和佛像上的雕刻常常以精致、细腻、肉感、生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著称。
如唐代的露盘和永乐大殿的石雕等都是优秀的佛教代表作品。
最后,中国佛教艺术在印刷文化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印刷品成了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经、佛像、佛画、佛诗及其他佛教相关的图像都成为了印刷品的主要内容。
印刷品的出现使佛教文化更容易地传扬开来。
较早的印刷技术为木刻版印刷,它是通过在木板上刻下文字、图像而制作版面,在版面上涂上油墨,然后印在纸张上。
佛教对我国园林的影响

佛教对我国园林的影响佛教最注重是禅学,禅学体验非纯粹的审美理念,但禅学的基本思想与艺术审美感受有相似之处,它要人摆脱外在世界对人心灵的束缚与干扰,在大千世界中用直觉感悟生命的本来面目,追求精神的圆满与永恒。
从某种程度上说,禅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包含着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
而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种物质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感受十分接近。
艺术审美的感知超越功利与世俗的特性必然使“禅”与艺术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使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产生内在联系。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鱼油‘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
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
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虚实相合,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如故宫。
另外,江南水乡的一些典型的民居也是如此。
西湖风光向游人们展示一种阴柔之美,佛教圣地四川峨眉山则向人们展示一种阳刚之美。
他以‘山形俊秀,气象奇异’而独具一格。
在春秋雨日,耸立的山峰,淡的像浮云,是山是云很难分辨。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
古人有云‘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在苏州,大小园数量之多,艺术造诣至精,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很少见。
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子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富,文化发达,景色宜人等条件,自晋南迁到清朝,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在苏州建园供他们享受,因此,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在《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论述古典园林有十五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某宅庭院。
其中,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此外,江南地方和北方地区,仍保留着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谈佛教与艺术的关系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谈佛教与艺术的关系宋璐琪(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人性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达。
人心向善,人有了善性也就有了人性,佛所教化的对象是众生,同样,佛也是由众生修炼而成的,而佛性也是联结人与佛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人们有了永恒的善性,也就是有了佛性,人心向善就要有自性和觉性,明心见性。
佛性与人性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世人皆有佛性,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
关键词:人性;佛性;禅宗;顿悟;崇南贬北;董其昌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2-0009-01一、佛性与人性的关系在《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说过:“菩提智能,世间众生本来人人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
大家应当知道,不论愚人或智人,佛性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异”,“一念不觉悟,就是佛也成为众生;一念觉悟时,众生就是佛。
”因此可以看出,佛性与人性并无差异,只不过是因为众生有迷和悟的差别,所以见性就有时间上迟速的不同。
众生和佛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与智慧,但佛能够摆脱妄想与执着,因此他本有的智慧与能力才得以全部显现。
《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也就是说“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讲的是所有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要想把这种潜在的佛性变成现实就只能修行不懈。
六祖认为,一个人是否能成佛,不在于他的根器和资质如何,而完全在于他是否能明心见性,即“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里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
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一个众生都已经成就了佛性。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佛教思想与艺术的融合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佛教思想与艺术的融合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其壁画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这些精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佛教思想与艺术的独特融合,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对佛教信仰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敦煌莫高窟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探讨其中蕴含的佛教思想与艺术的融合关系。
一、敦煌莫高窟概述1. 起源和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一处由千余个洞窟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
始建于4世纪晚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元等时期的修建与扩展,持续时间长达千余年。
2. 艺术风格和内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绘制了佛教经典故事、佛教神佛形象、僧侣和信众等人物形象。
壁画风格多样,有简洁明快的线条描绘,也有繁复细致的彩绘。
这些画面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体现了佛教思想与艺术的融合。
二、佛教思想在人物形象中的表现1. 佛教教义与佛陀形象敦煌莫高窟中的佛陀形象是最常见的人物形象之一。
佛陀形象通常以青铜肌肤、穹隆头、半闭双目、左肩露出亵衣等特征来描绘。
这些形象展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智慧、超脱尘世的特点。
2. 佛教故事与众生形象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描绘了许多佛教故事,其中涉及到了各种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有僧侣、信众、凡夫俗子等,通过他们的形象,诠释了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修行救度等重要概念。
三、艺术与佛教思想的融合1. 符号意义的运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经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莲花、宝塔、声音之轮等。
这些符号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过其在壁画中的运用,使得艺术形象得以超越物象本身,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2. 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线描、彩绘、浮雕等。
这些不同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了更加立体的表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价值。
四、敦煌莫高窟对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影响1. 佛教的传播与弘扬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思想和文化遗产。
佛教与艺术从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到灵感的创造之道

佛教与艺术从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到灵感的创造之道佛教与艺术:从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到灵感的创造之道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的一种方式,而佛教则是一种宗教信仰和生活哲学。
两者结合,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本文将探讨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佛教对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创造之道。
一、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1. 佛像雕塑佛像雕塑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佛像雕刻精美细致,传递出宁静和智慧的氛围。
佛像的姿势和手势,如莲花手、禅定手,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象征。
佛像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2. 佛教壁画壁画在佛教寺庙中广泛应用,用来讲述佛陀的故事和佛教经典的教义。
佛教壁画的画面通常丰富多彩,富有细节和图案。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装饰性,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递佛教的教义和价值观。
3. 佛教音乐与舞蹈佛教音乐和舞蹈是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音乐通常悠扬柔美,富有宗教氛围,能够使听众心境平静。
佛教舞蹈则以优美的动作和舞姿展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4.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以寺庙和塔为主要形式,体现了佛教对空间和布局的独特看法。
佛教建筑注重平衡、谐和和内外一致,通过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传递佛教的理念和教义。
二、佛教对艺术家创作的灵感1. 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这对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艺术家需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专注,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佛教的冥想和禅修等修炼方法,可以帮助艺术家培养专注力和内心的平静,从而获得更深入的艺术创作灵感。
2. 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佛教认为人性和生命具有本质的纯净与慈悲,这种思考对艺术家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艺术家通过表现人性的光辉面和生命的意义,可以在观众中唤起对普世价值的共鸣和思考。
3. 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察佛教鼓励人们观察和思考宇宙和自然的现象。
这种观察可以使艺术家更加敏锐地捕捉自然界的美和变化,从而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
佛教与中国美学兼论中国人的宇宙观_自然观_艺术观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蒋述卓, 男, 文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古 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副校长。 编者注: 本文为作者 "##! 年 % 月在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美学与艺术史研究室所作的演讲稿。 !"
!"##$%&’ ()# *$%)( + & ,-&.$-.%/&
—— — 0%.$ ( 12.- 2) .$- *$%)-&- + & 3".4225 2) .$- 0264#7 1(."6- ()# ,6.
8%()9 :$";$"2 ,<&.6(/.= G8: 5.10-:.H: ,1 C-;;85<I ,. =85./ J < /:<78:75H< 5< K5;:L ;::( /.; 1/) $ ):/H85.3* C-;;85<I J < “ 7:I(:)/I:.7” 78:,)M 8/< (),I,7:; 78: :4(0,)/75,. ,1 78: I/5. (/)7 ,1 /)75<7< /.; 1-)78:) :.8/.H:; 78: <-NO:H7 /K/):.:<< 5. =85./ J < /:<P 78:75H<* Q7< “ 5.<5387”78:,)M 8/< <7):.378:.:; H,0,)5.3 ,1 5.7-575R: H,3.575,. 5. =85./ J < /:<78:75H<* Q7<“ R,5;” R5:K 8/< /HH:0:)P E“ FL H8/.3;/,” H8/.75.3 K578 :.05387:.I:.7” /7:; 78: H8/.3: ,1 H,.H:(7< /.; 785.S5.3 I,;:< 5. =85./ J < /:78:75H<* ’.; 57<“ “ ” “ ” “ ” E F <-O5/.3 78: (,(-0/) H8/.75.3 /.; <:H-0/)5T:; =8/. U:H7 8/R: N),-387 /N,-7 3):/7 H8/.3:< 5. 78: 7):.; ,1 78,-387 5. =85./ J < /:<78:75H< /< K:00 /< 5. <H8,0/)< J /:<78:75H /K/):.:<<* >-? @26#&= C-;;85<IV =85./ J < /:<78:75H<V 5.10-:.H: 儒、 道、 佛三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巨, 中国的物质文 化、制度文化、行为与观念文化,处处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 影。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佛三家思想又相互渗 透、 相互转化, 以至相互包容、 混合, 错综复杂地作用于人文领 域, 使中国文化具有瑰丽的色彩。 佛教本身也包含美学,在佛教的典籍中体现出了佛教关 于美的看法, 佛教典籍、 佛教仪式、 佛教艺术更体现出了美的 创造因素。佛教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主要通过佛教观念、 精神 与思维方式为途径达到的。 中国人接受印度佛教的影响, 也是 在逐渐接受佛教的宇宙观、 人生观、 艺术观的同时完成的。 归结起来说, 佛教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有如下四大方面。 一、佛教的心性学说促进了中国美学对艺术家主体作用 的探索, 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美学的主体性意识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哲学发生转变的时期,即由本体论的 探讨转向心性论的求索,这种转变与佛教心性学说的渗透与 影响有极大关系。中国早期哲学 E 先秦两汉 F 着重在本体论的 探讨,所透露出的宇宙观比较偏重于似虚而实的宇宙本体 E 水、 论。 如《 尚书 》 认为世界由 “ 五行 ” 火、 木、 金、 土 F 构成。 这一 传统一直统治着中国人对世界本体的探讨,并影响着中国人 “ 的思维方式, 包括艺术思维方式。 五行 ” 说把世界的构成具体 F 就可以 化、 实在化, 它认为世界的本体通过具体现象 E “ 五行 ” 把握。老子的本体论 “ 道” 看起来似乎有玄想虚空的成分, 但 “ “ 道” 也是有 “ 有物混成 ” 的,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 ” “ 真, 其中有信。 这其中的 “ 物” 、 象” 都可以是真实存在着的东 西。战国时的宋、 尹学派则进一步明确说这种 “ 精” 就是 “ 气” , “ “ 道” 也是 “ 气” 。 气” 是一个似虚而实的概念, 由“ 气” 组成的宇 宙也可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 阴阳二气和合而生万物, 故 《 淮南鸿烈 》 仍然认为 “ 道始于虚廓, 虚廓生宇宙, 宇宙生气, 气 有涯垠 ” 。“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 阴阳之专精为四时, 四时之散 精为万物 ” 。正是在这种宇宙本体论的制约下, 中国人甚至把 “ 鬼” 也当作真实存在的, 认为 “ 鬼” 是阴阳五行或者说精气产 生错乱而变化出来的实有事物, 如晋时干宝 《 搜神记 》 卷六的 “ 妖怪论 ” 和卷十二的 “ 变化论 ” 就持这种观点。 佛教哲学认为世界是虚幻不实的, 它虽然也讲世界由 “ 四 E 地、 大” 火、 水、 风 F 这些物质构成, 但它又从因缘论出发, 认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3期2005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I ndustry Manage 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24No .32005.6
收稿日期:2005-01-31
作者简介:赵 劲(1967-),男,湖北襄樊人,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佛教与艺术审美
赵 劲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52)
摘 要:佛教与艺术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古老而独特的方式,它们在内容、目的和手段上十分相
近,都包含有超越此界进入彼界的精神陶醉和满足。
佛教借助艺术想象来达到理念世界的佛教境界,反过来,佛教给予艺术以独特影响,促进艺术里未完成性原则的巩固。
关键词:佛教;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5)03-0051-02
宗教产生于对超自然的崇拜而获得的解脱与陶醉,我们称这种解脱与陶醉为宗教情绪。
带着原始本原冲动的宗教情绪,始终伴随着净化、飞升和心理抚慰的作用,包含着精神的憧憬、向往和理想,有强大的动力,它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而是强烈炽热以至狂热的宗教情感。
佛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最古老的方式,是超越现实,征服个体欲望,消弭“能所”与“性相”的对立进入“涅 ”,从而获得解脱的过程,其内容、目的和手段接近于艺术的审美方式。
超越此界进入彼界从而获得精神陶醉与满足的佛教境界,恰恰与艺术审美的精神宣泄相一致,因此,也可以说佛教境界也是艺术审美境界。
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宗教,必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于是,佛陀就佛教的认识论做出了阐述。
佛教把人的认识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舌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亦称藏识、种子识,等等,潜藏着一些由深层欲望、情感与表象互渗后所建立起来的意象。
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在他们的记忆中潜藏着人类最深、最古老和最普遍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它来源于人类意识深层,凝聚了人类最深沉的欲望与忧患,特别是“生”与“死”,是人类共同的原始意象。
人类最大的忧患莫过于生存,人从一生下来,就要面对死亡,不管是谁,也不论他做何种努力,必将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且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现实中的烦恼、饥饿、病痛、贫穷、欺诈、战乱,等等,它给人们的绝望多于希望,痛苦多于乐趣。
而与之相对应的“西方净土”却是另一番景象,敦煌壁画中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那里有绿波浩淼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各色莲花盛开,佛及菩萨坐在莲花上,璎珞严身,庄严慈祥,宝池上端彩云缭绕,飞天起舞,天宫伎乐,千姿百态,仙鹤鹦鹉,应节歌舞。
在那里没有贫穷与饥饿,神人可以点石成银,化铜为金,“思衣锦绣千重现,思食珍羞白味香。
”生与死、人与物的绝对界限没有了,
一切众生,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自然化生。
敦煌壁画中描述的“西方净土”是美好的理想世界,也可以说是通过想象憧憬未来的精神世界,或者是一个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更高维度的空间。
人类要从不尽痛苦的物质世界进入无限快乐的“西方净土”,是不可能和无法完成的。
然而,作为佛教徒无法完成的终极目标和毕生追求,超越生死,往生净土却可以通过精神的憧憬而获得解脱。
佛教认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独立的“自我”是没有的,独立于“我”之外的世界是没有的,没有独立的实物,没有独立的“生命”。
生和死是一体,死亡只是另一轮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前世、今世、来世至无数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人的物质(现实)存在仅是一瞬间的,是不稳定的、捉摸不到的和不可解释的存在,是意识和心理过程的相关物,即所有因素合起来而形成意识流、连续流或一种活的东西,不可能被认识和解释,它只能被感受到。
因此真正的佛教徒应当努力摆脱这些不稳定的状态和这种相对的存在,去获得稳定的和永恒的精神存在即佛教境界。
这个状态与艺术表达中的宣泄过程十分接近,于是,佛教徒便借助艺术想象来达到这种状态。
与此同时,佛教的审美相对主义又反过来给予艺术以独特的影响,在艺术里创造出生命运动、生命闪光的独特氛围,促进艺术里未完成性原则的巩固。
佛教在许多地方接受并且改变了在它之前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原理。
如果说佛教哲学力图要从一种意向———“我即客体”的绝对化中引出涅 的概念即最终的解脱,这里的解脱状态是达不到的,但却是可以阐述的,它无时不在,却只能去意会它。
佛教不像基督教里那样认为人的精神与肉体是分开的,人作为某种精神物是惟一的,也就是佛教说的“我梵同
・
15・
第3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
一”,只是要求在精神方面有更多的“积极性”。
当艺术形象里永恒的“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与永恒的自然和外部世界合而为一时,这种贯穿在整个佛教文化中的精神意识就作为未完成性原则在艺术中得到合情合理地实现。
7到10世纪的唐宋时期,按佛教规范建成的寺庙,是未完成性原则、无限和有限、物质和精神等主要因素在艺术里的杰出体现和光辉典范。
佛塔的所有组成部分:从象征“地”的方形根基,代表“大”的圆形上部,以及尖顶圆塔的结构,一直到描绘众菩萨、佛陀、圣徒和升入崇高理念世界的人们,以及生活场面的浮雕和雕像,都渗透着这一原则。
甚至连寺庙的总体结构,也要服从于无法企及的理念世界的未完成性和相对性的思想。
佛教的教义就是:追求完全的封闭性和极端的开放性,既渴望与万物融合又渴望消逝在万物之中。
佛塔的整体轮廓和一层层地直到中央尖顶的精密结构,都体现出佛教的这种哲学世界观。
在这里,两种对立因素在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中结合起来,从沉重的塔座向仿佛完全融化在空中的。
规范与艺术的非规范性、灵活性辩证地结合起来。
佛教艺术也可以推广到所有东方艺术,艺术家故意只对事物进行隐喻或暗示而不给出它整体全面的形象,这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之处。
这也可以从水墨画中找到佐证,轻轻几笔勾画,就是波浪河谷,淡淡几点就是树木砾石,那么悬殊,又是那么相似,画面的空白处始终积极参与对整体的作用。
比人重要的是自然,比自然重要的是诸成分,比诸成分重要的是作为基础的空白,一切来自于这个空白而一切又化入其中。
画家故意只去暗示,而不让物体具有形状。
水墨画摈弃形式的完整性,而且并不确定起点、终点和过程,自在挥洒无始无终。
由此产生出与希腊艺术作品的完成性所不同的暗示形式和朦朦胧胧的写意手法,没有任何限制,也不受框架约束。
许多美学家企图在未完成性原理中发现接近佛教神秘主义的辩证关系,最为流行的是诸如对未完成性与完成性关系的看法。
按照这种看法,未完成性被视为艺术的绝对性,而完成性则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甚至多半被视作完结性的杰作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它们从来不可能完全复制外部世界。
世界总比“完成物”本身,比完美的作品更为丰富。
然而,就连极端现代主义的作品也可能是极端完结性的,但同时它们是未完成的,如蒙德里安的画,在构图严谨的纯艺术里达到了形式的极端完成性,但是这些艺术家所崇尚的美学思想却与完美艺术的本性十分矛盾。
现代艺术家认为,绘画创作中具有自身价值的东西是颜色和笔法,这是绘画的本质,但这个本质总是被情节所扼杀。
西方美学家们没有发现东方艺术里的未完成性与东方哲学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恰恰是佛教关于感性世界是永远变化的教义,给艺术家提供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允许其创造出东方艺术形象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未完成性原则成为既深入到传统艺术中,又深入到现代艺术中的包罗万象的原则。
如果说西方艺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然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规范美学影响下形成的,那么,东方艺术则是古代神话传说与东方宗教的敏锐哲学———审美相对主义的融合而结出来的果实。
艺术把佛教的唯心主义原则朝着现实性的方向修改,而佛教也促进东方艺术的独特审美原则的巩固。
这种审美原则是古代东方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间接的和复杂的反映。
在东方文明社会里,人尚未与世界产生对立,还没有脱离开自然,仅仅在自然界的范围里达到现实。
东方意识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与神话有机结合以后,尚未把自己与大自然分开,其行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伤害自然界,尤其是不伤害生命界。
在这些文明社会里,“天然物”和“自然物”紧紧地混合在一起,大自然不是作为改造的对象,而是作为把握和敬仰的对象。
・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