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人性思想-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

伦理学是关乎人与人性的。康德伦理学更是如此,因为他比他的前人更能彰举人的自由与尊严,更能凸显人性。如果说,康德哲学是以思考人

为核心和目的的话,如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提到的四个问题( 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

么?人是什么?) ,那么,康德的伦理学就试图回答第二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是与人性论密切相关的,忽视了人性论的研究,不仅不能理解“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所触及的理论内涵和意义,同样也无法深刻理解伦理学。而目前国内对康德人性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康德的人性思想作了中国式的理解,仅仅集中在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讨论。其实西方对人性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局限在善恶问题上。二是仅仅从人与动物对比的维度理解康德的人性思想。其实康德是在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维度中来理解人和人性的。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对康德人性思想的正确理解,从而影响对康德整体的伦理思想的完整的把握。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去梳理、挖掘康德的人性思想,以期有利于对康德伦理思想的正确而全面的把握。

、兽性与神性之间:人性的定位

西方文化传统源于两希文明。古希腊文化倾向于把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认识到理性与感性、灵与肉的冲突是人性的一个

内在的属性。这实际上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来审视人。作为希伯 莱文明的最重要的体现的基督教则强调要在神与人的关系中来 审视和界定人。 所以西方文化倾向于在人与兽、 人与神的双重关 系中来界定和解释人,前者体现出人的优越,后者体现了人的有

限性。成长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康德难免不受其影响。 只不过在 康德审视人的视野中,上帝不再是人格性或具有位格性的神, 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意义上的存在,是哲学家思想中的为了道

德目的所作的一种设定,仅仅充当道德的守护神的角色。 人置于兽与神之间,并从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关系维度去界定 人及人性,这不仅可以全面地、整体地认识人性,而且也为其伦 理学确定了基调:存在于兽与神之间的人在道德上的整体旨趣就 是克服或逃离兽性,趋向神性。这在康德的至善论思想中得到最 充分的体现。

就人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具有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将二者区

别开来,且这种区别是先验的和确定的,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人

区别则不是先验的。虽然动物不可能具有道德而成为人, 但人有 可能缺乏德性而沦为动物。因为在康德看来,人若没有德性,则 与动物无异;而人具有感性本性倾向于使人的意志听命于感性偏 好和本能冲动,而不是道德法则,因而导致人的无德性。人若与 动物一样行为,就会丧失了成为人的自由和自主, 也丧失人格的 尊严。这是康德所无法容忍的,所以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有 关道德动机那一章中反复申言道德动机的纯洁性, 强调道德动机 不能来自感性冲动和主观偏好的驱使, 只能出自对道德法则的敬 重;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则强调“德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对自己

本身的控制”。这显然是指控制意志不受感性的支配,

而让其受 道

德法则的规定。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的良苦用心。 就人与神相比较而言,人是有限的。在康德看来,这种有限 性表现为人不为纯粹的理性存在者, 即人除了是理性的存在者之 外,还是感性的存在者,从而使得人对道德法则的遵守具有偶然 性。人的这种有限性,显然是与纯粹的理性存在者一一神相比较

而言的。虽然康德并不很明显地处处将人与神对照, 但在对人及 人性的界定中,神作为隐性的参照一直存在于康德的潜意识中。

康德把 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从道德意义上而言,这种

这种比照,不是以神来取代的人的中心位置,也不是以神来贬低

人,而是把神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坐标来界定人的地位,限定人的行为和能力的界限。人之为人,而不是为兽或神,不仅在于拥有

属人的特性,同时也在于人只能做属于人权限之内的事。把人降

低至兽类或把人拔高至神都是一种不应当,前者是自我作贱,后者是自大与狂妄。康德既反对人如兽类一样行为,即听从感官欲望和本能冲动而行为,也反对人在道德上的自大与狂妄。这种自大和狂妄的观点认为,人能够拥有纯粹的意志,能够完全摆脱感

性的影响,因而人的意志所动均与道德法则一致,出于义务的行为也是人喜好的行为。康德认为,人不可能拥有纯粹意志,也不

可能达到与道德法则如此之高的一致性,人作为受造物,因而就

他为了对自己的状况完全心满意足所要求的东西而言, 他总是有 所依赖的,所以他永远不能完全摆脱欲望和爱好, 也不会自发地 与具有完全不同的来源的道德法则相符合。对道德法则的遵守, 不是建立在心甘情愿的服从上,而是建立在一定道德的强迫之

上;不是建立在对道德法则的单纯的爱上, 而是建立在对道德法 则的敬重之上。这种自大和狂妄是人的一种僭越, 是人妄图成为 神,在康德看来“是对人类的实践的纯粹理性所建立的界限的跨 越”。

所以成为人有两种维度:面向兽成为人和面向神成为人,

性也存在于兽性与神性之间。兽与神是成为人的两个坐标和价值

参照。兽是成人的起点和价值的反向参照,也是成人所必须要超

堕落至兽的内在惯性,所以,面向兽成为人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克 服这种内在惯性,摆脱感性对意志的控制,让理性成为意志的支 配者。这是成人的起点,也是伦理道德的起点。面向神成为人, 就是在与神的比照中,认识到人的不完善和缺陷, 不断地向神靠 近,使人性趋向神性,同时也要防止人成为神的企图。这两种维

度在方向上是同一的,逃离兽性的过程就是趋向神性的过程。 与神是成人的两个“临界点”, 人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兽,也不可 能完全成为神,所以应该防止人成为兽,也要防止人成为神。如 果人是兽,伦理道德对人是不可能的;如果人是神,伦理道德对 人是不必要的。正是人处在神与兽之间, 伦理道德才对人既是可

能具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伦理道德存在于人与兽、人与神 的二维张力之中。这种张力主要表现为:人有堕落成兽的内在惯 八生,但人不可能完全是兽;人有提升至神的企图,但人永远不能 成为神。伦理或道德的人就是处在不断地从远离兽性但又不能完

全脱离兽性,趋向神性但又永远不能达到神性的过程中,

人的伦 理或道德就是去揭示人在这一过程中的真实境遇和矛盾状态。

二、理性与感性的对抗:人性的内在矛盾

康德的人性观点显然受到古典人性观的影响, 这种人性观主 要是从越的,兽 性也是人性所要克服和逃离的。但人的感性本性使人有

i=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