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导师介绍 导师介绍

南京理工导师介绍 导师介绍
南京理工导师介绍 导师介绍

看了这么多帖子,大家在找导师时肯定很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开心充实顺利过完研究生生涯的导师及其团队,根据本人有限的了解,现整理一下,将自动化学院所有导师按学术、人品等方面整理一下,供大家参考,造福后来人,大家知道了别说是从紫霞看到的,不想被人肉,紫霞认识我的跟帖时也请注意保密,十分感谢。。。

-------------------------华丽丽的分割线------------------------------------------------------------------------------------------------------

按照研究生院网上自动化学院的导师介绍顺序(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的就不说了,请内幕帝继续补充):

电气:

李强:学术底子扎实、对学生比较认真严格要求,人也还好,项目不算很多;

吕广强:同上,和李强在一起的,是一个团队,和学生同吃同玩,比较随和,人也好;

吴明赞:如果你不想顺利毕业,不想隔三差五遭到莫名其妙的骂,待教研室如同监狱,那就要慎重考虑了;

杨伟:和善,项目不是很多;

殷明慧:新人,貌似没多少项目;

张俊芳:老教师,教学还不错。。。。呵呵。。;

胡文斌:能力强,项目多,年青有为,不过对学生也相当严厉;

江宁强:项目不多,但是和善的很,性格出奇地温和,对学生比较负责;

戚志东:项目不多,性格温和,学术能力一般;

双控:

几个博导都非常不错,不再一一赘述;

蔡晨晓:邹云团队的,跟她差不多算是跟邹云。。。。

蔡卫峰:项目不多,性格温和,不怎么管学生,貌似有点小气;

陈青林:学术一般,项目很少,对学生不是很负责,基本上是以自学为主;

单梁:项目多,学术过硬,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人还不错,很踏实的一个老师:杜国平:项目很多,有公司,人也很随和,是个大老板。。不过不怎么大方。。。;

樊卫华:想做硬件可以找他,对学生要求蛮严格,项目有一些;

方斌:随和,人很nice,不过貌似项目不多;

郭建:项目多,能力强,貌似还是个副处级领导。。。不过领导嘛比较忙,就没时间管你了。。;

姜建芳:老教授,很有原则,偏爱本校的学生,要求严厉,跟他的学生貌似都很牛叉;

蒋海峰:貌似带的研究生很少,不太清楚。。。人还不错;

李军:学术人品项目都还不错;

刘光杰:年轻有为,南理工需要这样的老师;

马立丰:新留的博士吧?没见过,也没听过,不知怎么样。。。;

彭富明:不错的一个导师,有责任心,也很有实力!!!!!!;

孙瑜:据说他的学生看到他就跟老鼠看到猫似的,想必要求不仅仅是严厉而已了;

田杨:海龟,你觉得好不好?

王海梅:人很nice,貌似没什么项目,看她的学生貌似蛮悠闲。。。。。;

王浩平:海龟,你觉得好不好?

张保勇:如果你想搞理论,去百度一下他就知道好不好了;

张捷:杜国平团队的,同蔡晨晓老师;

张益军:不认识,带过研究生吗?

张永:不认识,没什么名气;

周川:讲课口齿不清,据说很极品,威胁学生不让毕业(也许只是种手段让学生好好弄论文吧);

周凌柯:没什么项目,也不怎么管学生;

邹卫军:院长、杜国平团队的;

检测:两个其实是一个,因为吴老师是校领导,基本上是徐老师带。老徐人很好,不过不怎么管学生,相当不管的说;

系统工程:

戴跃伟:领导是没时间管你的;

孙金生:带硕士吗?不清楚。。。貌似蛮严格;

王建宇:人很nice,上过他的微机原理,副院长,蛮好的;

蔡骅:还行;

郭玲:还行;

何新:他的学生貌似蛮喜欢他;

黄炎焱:科研小强,不过讲话方言太重,人很好,会请学生吃饭唱歌啥的;

孔建寿:人很nice的说;

茅耀斌:上他的课真的能学到东西,因为会逼得你去学,要求严格,项目貌似蛮多的;

闫玉德:严谨可爱的一个老师;

导航:貌似几个老师都不错的说,薄院长人很nice;

交通运输工程几个老师以前是机械的,不太熟悉,请熟悉的补充介绍一下吧

----------------------------华丽丽的分割线----------------------------------------------------------------------------

其实,研究生期间导师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还是要靠自己,应该以自我学习为主,遇到好老师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若遇到极品老师,就难受了。所以,总结一下,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更正补充,希望后来者擦亮双眼,找到称心如意的老师,过一个快乐的研究生生活。

南京理工英文介绍

Overview of N 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Located in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national ke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was derived from the Ins titute of Milit ary Engineering of the PLA which was the highest institution of military technology in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1953. This institute was successively called Artillery Engineering Institute, Engineering Institut e of Eastern China, and East China Institut e of Technology. In 1993, the universit y was changed to its current name. The university has become a multi-disciplinary university incorporating science, engineering, liberal arts, economics, business, management, law and education for coordinat ed development. With Zijin Mount ain t o its north and t he Ming Dynast y Cit y Wall to its west, the university is integrated into the scenic area of Dr. Sun Yat-sen's Mausoleum. With an area of 3,117 mu (15 mu equals one hect are ) and a tot al value of fixed assets equaling 1,400,000,000 Yuan (RMB), the university has various forms of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a complete logistics service syst em, 56 labs, various t eaching and research apparatuses and equipment valued at 499,000,000 Yuan (RMB), a library that contains 1,797,000 volume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2 standard sports fields as well as an indoor gymnasium and the first student run college TV st ation among it s count erparts. NUST is composed of 9 schools and 2 depart ment s: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School of Automatio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 of Power Engineering, School of Scienc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nd Department of F oreign Languages. NUST also includes Graduate Schools, a Senior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 School of Adult Education, a School of Internati onal Joint Education, Zijin College and Tai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NUST boasts 2 Level 1 national key disciplines, 4 Level 2 national key disciplines (national key disciplines covering 9 level-2 disciplines), 26 key disciplines at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s, 36 key brands and characteristic specialties at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s, 1 national key lab, 3 national engineering centers and 1 national cent er of qualit y inspection. It offers 12 postdoctoral programs, 40 doctoral programs covering 16 Level 1 disciplines, 110 mast er’s programs covering 36 Level 1 disciplines, and 57 undergraduat e programs covering the 6 disciplines of technology, science, arts,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law. In addition, the university has the right t o grant degrees of MBA, MPA and Engineering as well as the right to recruit international student s and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Currently, the university has 27,520 regist ered students, including 7,902 graduat e student s, 14,772 undergraduate st udents and 323 foreign student s. The present number of faculty members is 3,099 including 1,508 full-tim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personnel, 1,164 senior teachers, 214 doctorial tut ors and 5 academicia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 recent years, over 800 teachers have won more than 500 teaching-related awards such as various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s at national, provincial or ministerial levels. In the past fifty-five years, the University has educat ed nearly 100,000 senior professional personnel of all kinds. Our universit y is a place for education as well as technology research. Currently, it has more than 30 research institutes, 1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3 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s, 1 national qualit y inspection cent er, 1 national t esting and demonstration center, and 3 key laboratories at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s. NUST undertakes a great number of important national research assignments.

南京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并建立更具生机活力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更好地因材施教,在原有学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本科培养计划 1.培养计划的制定原则 (1)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我校实际情况,将现有55个本科专业按学科分为25个专业大类。从21世纪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 (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计划的总体结构 (1)理工科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74学分左右;经管类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65学分左右;人文类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60学分左右。全校学生须修满本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第一课堂学分,同时须修满第二课堂4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按模块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 1.通识教育基础课是学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大类所属的学科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相关学科基础课。专业大类统一设置学科基础课,由于专业特色的差异,不同专业之间可略有不同。 3.专业课是加深专业基础和学习专业技能的课程,分为专业方向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是体现专业办学特色的核心课程,招生量大、涉及面广的宽口径专业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所设置课程的总学分数不超过10学分。专业选修课所设课程的总学分一般为应选学分数的1.5~2倍。原则上每门专业课程不超过3学分。 4.学科选修课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习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本专业大类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所设课程的总学分一般为应选学分数的1.5~2倍,原则上每门学科选修课程不超过2学分。 5.公共选修课包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和艺术类选修课程;面向理工经管类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类,面向人文类学生开设的工程技术类选修课程,以及其他综合类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兴趣选修。 6.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工程问题或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合作精神等,包括实习、集中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调查、军训等。 三、弹性学习年限 1.我校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可在校学习3~6年。 2.本科生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停学)超过6年(服兵役除外),自行退学。 四、辅修制 1.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辅修第二专业。关于辅修的规定详见《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辅修第二专业的管理规定》。 2.学生凡修完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相应的辅修专业证书。 五、选课制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导师介绍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导师介绍 摘要:本文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为大家详细解析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考试科目、研究方向介绍、本专业近3年复试分数线对比、本专业近3年报录比情况、本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往年录取名单及武汉理工大学备考经验。 一、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试科目 招生院系:管理学院 招生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数据决策与管理工程 02(全日制)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03(全日制)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04(全日制)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 05(全日制)创新工程与管理 06(全日制)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07(全日制)数据科学与管理决策(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考试科目: 01、03、04、05、07方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923 管理经济学、881 运筹学、927 系统分析与设计(选一) 02、06方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830 安全系统工程、885 应急管理原理(选一)

面试(含英语听说 能力)南湖校区管理学院 4月4日8:30—1 7:30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安全科 学与工程:安全预警与应急联 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Tel:87599808) (二)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专业课笔试、专业课面试(含英语听说能力)。1、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考核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笔试内容涵盖该学科(专业)本科主干课程,重点考核考生是否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采取面试的方式进行,主要考核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能力和心理健康情况,礼仪。 3、英语听说能力采取面试的方式进行。 管理科学与工程笔试科目:企业管理综合 (三)录取总成绩计算方法 学术型硕士录取总成绩=[(初试统考科目成绩之和)/3.5] ×40%+[(初试自命题科目成绩)/1.5]×10%+复试成绩×50%

材料动态特性实验(南京理工大学)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研究型课程考试答卷 课程名称:材料动态特性实验 考试形式:□专题研究报告□论文√大作业□综合考试学生姓名:学号: 评阅人: 时间:年月日

材料动态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霍普金森杆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2、会用霍普金森杆测试材料动态力学性能。 二.实验原理: 分离式Hopkinson 压杆的工作原理如图1.1所示装置中有两段分离的弹性杆,分别为输入杆和输出杆,短试样夹在两杆之间。当压气枪发射一撞击杆(子弹),以一定速度撞击输入杆时,将产生一入射弹性应力脉冲,随着入射波传播通过试样,试样发生高速塑性变形,并相应地在输出杆中传播一透射弹性波,而在输入杆中则反射一反射弹性波。透射波由吸收杆捕获,并最后由阻尼器吸收。 图1.1 现在的Kolsky 杆装置示意图 根据压杆上电阻应变片所测得的入射波、反射波、透射波,以及一维应力波理论可得到如下的计算公式。 试样的平均应变率为: )00t r i l c εεεε--=( (1-1) 试样中的平均应变: dt l c t r i s ?--= )(00εεεε (1-2)

试样中的平均应力: )(20t r i A AE εεεσ++= (1-3) 式中t r i εεε,,分别表示测试记录的入射、反射和透射波,C 0 是弹性纵波波速,C=5189m/s,L 0为试样的初始长度,E 为压杆的弹性模量,A/A 0为压杆与试样的 截面比。 由应力均匀化条件可知: r i t εεε+= (1-4) 将公式(l 一4)代入(1一l)!(l 一2)!(l 一3)式可得 t s E A A εσ0= (1-5) ?-=dt l c r s εε002 (1-6) 一般采用公式(l 一5)、(1一6)来计算材料的动态应力一应变行为。 该试验技术作了如下几个假定: (1)一维假定 弹性波(尤其是对短波而言)在细长杆中传播时,由于横向惯性效应,波会发生弥散,即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有关。Pochhammer 最早研究过波在无限长杆内的色散效应,但当入射波的波长(可由子弹的长度来控制,即波长为子弹长度的2倍)比输入杆的直径大很多时,即满足必/兄<<1时,杆的横向振动效应,除波头外,可作为高阶小量忽略不计。子弹和输入杆都假定处于一维应力状态,可直接利用一维应力波理论进行计算。 (2)均匀化假定 压缩脉冲通过试样时,在试样内发生了多次波的反射。由于压缩脉冲的持续作用时间比短试样中波的传播时间要长得多,使得试样中的应力很快趋向均匀化,因此可以忽略试样内部波的传播效应。 (3)不计导杆与试样端部的摩擦效应 由于试样和导杆加工时表面的不光滑,以及导杆横向变形的不均匀,在试样与输入杆的接触面会产生摩擦,这使得试样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给试验数据的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名录

张存泉 姓名:张存泉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9-02-01 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职务:普通教师 联系: zhangcqbox_whut@https://www.360docs.net/doc/1d8436785.html, zhangcqbox@https://www.360docs.net/doc/1d8436785.html, (27) 62722193 138******** 武汉市武昌和平大道1040号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430063) 教育背景: 2003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所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机气动特性与调相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是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机械制冷机课题组完成的。

199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所取得工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脉冲管膨胀制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是在中科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现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空间功热转换技术实验室完成的。 1991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取得学士学位。 专业经验: 01/2005~目前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 11/2003~12/2004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 10/2000~10/2003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机械制冷机课题组研发助理 01/2003~10/2003 江苏春兰集团空调工程研发主任工程师 12/1999~3/1996 江苏春兰集团空调工程研发主任工程师 07/1991~8/19936 山西省大同市煤气公司运行工程师 研究方向: 1. 空调、制冷及低温工程中的能源利用与控制技术 2. LNG工程和气体分离与输送 3. 人工热环境工程 4. 新型清洁能源技术 5. 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和实践 代表性文章: 1) C. Q. Zhang, Y. N. Wu, et al., Dynamic simulation of one-stage Oxford split-Stirling cryocooler and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 Cryogenics, 2002, 42(9), 577-585 (SCI/EI)

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度新增硕士指导教师遴选通过名单

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度新增硕士指导教师遴选通过名单 (共127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19人) 1、材料物理与化学(共5人) 曹少文张军邓兆杨梅君李少珍(湖北理工学院) 2、材料学(共8人) 冯晋阳牟方志苏贤礼何亮韩春华张平田培静严琼姣 3、生物医学工程(共2人) 邱彤殷义霞 4、建筑材料与工程(共3人) 刘刚肖月薛永杰 5、复合材料学(共1人) 祖磊 交通学院(共4人) 1、道路与铁道工程(共1人) 谭金华 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共1人) 陈鹏 3、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共2人) 冯辉罗亮

管理学院(共1人) 工商管理(共1人) 牟仁艳 机电学院(共7人)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共1人)李建贵 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共4人)牟新刚文泓桥唐健冠魏莉 3、机械电子工程(1人) 严晗 4、机械设计及理论(共1人) 燕松山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共7人) 1、轮机工程(共3人) 张尊华陈智君章林柯 2、智能交通工程(共3人) 褚端峰马晓凤汪洋 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共1人) 熊庭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共7人)

1、结构工程(共1人) 吉柏锋 2、桥梁与隧道工程(共1人) 卢志芳 3、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共1人) 胡韫频 4、建筑历史与理论(共2人) 祝笋王发堂 5、城乡规划学(共1人) 郭建 6、市政工程(共1人) 张倩 汽车学院(共10人) 1、车辆工程(共6人) 聂琳真冯智勇胡三宝裴晓飞韩爱国李其仲2、动力机械及工程(共4人) 邹斌郭冠伦王志红甘小燕 资环学院(共1人) 环境工程(共1人) 黎华 信息学院(共5人)

1、信息与通信工程(共5人) 方艺霖李达李景松王克浩吴皓莹 计算机学院(共7人) 1、计算机应用技术(共6人) 罗芳唐祖锴王红霞杨朝阳冯运仿(湖北理工学院)陆垂伟(湖北理工学院) 2、软件工程(共1人) 张蕊 自动化学院(共6人) 1、控制科学与工程(共2人) 刘小珠赵东明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共4人) 陆宁侯慧胡红明胡国珍(湖北理工学院) 航运学院(共4人)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共4人) 周春辉马勇谭志荣陈刚 文法学院(共7人) 1、民商法(共1人) 陈娜 2、教育经济与管理(共1人)

南京理工导师介绍 导师介绍

看了这么多帖子,大家在找导师时肯定很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开心充实顺利过完研究生生涯的导师及其团队,根据本人有限的了解,现整理一下,将自动化学院所有导师按学术、人品等方面整理一下,供大家参考,造福后来人,大家知道了别说是从紫霞看到的,不想被人肉,紫霞认识我的跟帖时也请注意保密,十分感谢。。。 -------------------------华丽丽的分割线------------------------------------------------------------------------------------------------------ 按照研究生院网上自动化学院的导师介绍顺序(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的就不说了,请内幕帝继续补充): 电气: 李强:学术底子扎实、对学生比较认真严格要求,人也还好,项目不算很多; 吕广强:同上,和李强在一起的,是一个团队,和学生同吃同玩,比较随和,人也好; 吴明赞:如果你不想顺利毕业,不想隔三差五遭到莫名其妙的骂,待教研室如同监狱,那就要慎重考虑了; 杨伟:和善,项目不是很多; 殷明慧:新人,貌似没多少项目; 张俊芳:老教师,教学还不错。。。。呵呵。。; 胡文斌:能力强,项目多,年青有为,不过对学生也相当严厉; 江宁强:项目不多,但是和善的很,性格出奇地温和,对学生比较负责; 戚志东:项目不多,性格温和,学术能力一般; 双控: 几个博导都非常不错,不再一一赘述; 蔡晨晓:邹云团队的,跟她差不多算是跟邹云。。。。 蔡卫峰:项目不多,性格温和,不怎么管学生,貌似有点小气; 陈青林:学术一般,项目很少,对学生不是很负责,基本上是以自学为主; 单梁:项目多,学术过硬,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人还不错,很踏实的一个老师:杜国平:项目很多,有公司,人也很随和,是个大老板。。不过不怎么大方。。。; 樊卫华:想做硬件可以找他,对学生要求蛮严格,项目有一些; 方斌:随和,人很nice,不过貌似项目不多; 郭建:项目多,能力强,貌似还是个副处级领导。。。不过领导嘛比较忙,就没时间管你了。。; 姜建芳:老教授,很有原则,偏爱本校的学生,要求严厉,跟他的学生貌似都很牛叉; 蒋海峰:貌似带的研究生很少,不太清楚。。。人还不错; 李军:学术人品项目都还不错; 刘光杰:年轻有为,南理工需要这样的老师; 马立丰:新留的博士吧?没见过,也没听过,不知怎么样。。。; 彭富明:不错的一个导师,有责任心,也很有实力!!!!!!; 孙瑜:据说他的学生看到他就跟老鼠看到猫似的,想必要求不仅仅是严厉而已了; 田杨:海龟,你觉得好不好? 王海梅:人很nice,貌似没什么项目,看她的学生貌似蛮悠闲。。。。。; 王浩平:海龟,你觉得好不好? 张保勇:如果你想搞理论,去百度一下他就知道好不好了; 张捷:杜国平团队的,同蔡晨晓老师; 张益军:不认识,带过研究生吗? 张永:不认识,没什么名气;

武汉理工车辆工程研究生导师与研究方向

武汉理工车辆工程研究生导师与研究方向车辆工程导师与研究方向 华林: 现代汽车车身与零部件技术 徐达: 汽车动力学、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地面力学邓亚东: 电动汽车系统分析与设计、汽车动力学与控制何天明: 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CAD/CAE、汽车测试技术过学迅: 车辆传动系统仿真与控制、电动汽车、汽车CAD/CAE 马力: 汽车CAD/CAE、电动汽车、汽车结构设计与分析徐达伟: 车辆计算机辅助设计、车辆装置测试技术黄妙华: 汽车动力学及仿真技术、电动汽车乔维高: 汽车被动安全仿真研究、汽车动力学、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钟绍华: 汽车车身计算机辅助设计、汽车排放系统CAD/CAE 何耀华: 汽车检测技术、电动汽车 杨慧萍: 车辆计算机辅助设计、车辆测试技术及设备孔军: 汽车车身附件的安全设计与试验、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订乐玉汉: 汽车车身 苏楚奇: 电动汽车、汽车CAD/CAE 杨波: 汽车动力学 杜小芳: 汽车动力学、汽车生产与运营 颜伏伍: 汽车传动系统结构及优化、电动汽车 动力机械及工程导师与研究方向颜伏伍: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发动机性能及电控技术、车用新动力装置吴森: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技术、车辆及动力装置CAD 发动机缸内流动过程数值仿真、发动机代用燃料及新型燃烧理论研魏明锐: 究、发动机排放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液滴超临界蒸发过程研究罗马吉: 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发动机性能仿真、燃料电池发动机

车辆新能源及其动力装置(含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发动机性能与排放侯献军: 控制技术、摩托车及发动机现代设计方法 车用动力系统现代设计方法、动力机械智能检测技术、汽车零部件先田韶鹏: 进制造技术 发动机性能仿真、发动机代用燃料及清洁能源研究、发动机尾气排放肖合林: 控制 袁守利: 车辆新能源及排放控制 徐达伟: 动力机械智能检测技术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导师与研究方向张国方: 汽车营销与服务工程、汽车市场研究 胡斌祥: 汽车技术经济学、汽车市场研究 朱杰: 汽车安全性、汽车噪声与排放控制 宋景芬: 汽车运用新技术 肖金生: 汽车运用新技术、燃料电池与电动汽车仿真王伟: 车辆环境保护技术、汽车服务工程 陈思云: 汽车物流、汽车供应链管理曾娟: 汽车营销、汽车保险 汽车电子工程导师与研究方向过学迅: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 邓亚东: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 黄妙华: 汽车车载信息与网络技术 颜伏伍: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

南理工英语试题2011

V ocabulary and Structure ( unit 1 and unit 4) 1.The plot of the novel______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A. evolves with B. emerges from C. blends with D. attaches to 2. The decision to quit school at that young age is, ____, the most stupid thing I have ever done. A. at times B. at first sight C. in retrospect D. by comparison 3. At the conference yesterday, our differences were further ____. The next step is to work out a solution acceptable to both sides. A. narrowed down B. cooled down C. driven home D. brought about 4. This child is a born mathematician. He loves mathematics ______ he will spend a whole day solv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without remembering to have meals. A. and so B. to the extend that C. so much so that D. so much that 5. As a cleaning woman, her _____ duties include cleaning the desks and mopping the flood. A. continuous B. routine C. initial D. Constant 6. Even _____ what she said about his personal life is true, it is irrelevant to his qualifications as a software engineer. A. knowing B. assuming C. recognizing D. acknowledging 7. Bonuses are meant to _____ hard work an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生导师制方案 为更好的实现“人人成材”个性化培养目标,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本院各专业全日制二年级本科学生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制是指由学生自愿申请,学院协助制定相关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生活等多方面指导的教育制度,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必要组织保证,是我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制度保证,也是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途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目的和意义 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优质师资及教育资源,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中开始实施“导师制”尤为必要。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有益尽早确立专业培养方向;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确立个性化的发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科研能力。 第二章实施办法 1、实施范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学硕连读班学生全部参加导师制,其他班级学生自愿申请。参加“导师制”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无不及格记录;保证正常课程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从事“导师制”。 2、专业导师资格: (1)材料学科(含材料学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测试中心、光纤中心、硅酸盐材料中心等单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正式在编教师、研究人员,热心学生导师工作,对学生认真负责; (2)学硕连读班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必须为材料学科硕士指导教师或博士指导教师;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介绍

xx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介绍 环境工程专业 一、专业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该专业成立于1980年,是江苏省成立最早,也是国内同类院校中招生较早的环境工程专业之一。本专业以化学化工为基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污染治理与控制理论及工程化、废水处理与回用、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废弃物资源化与循环利用、环境友好技术等。 并已在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优势。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加强基础,优化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拓宽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的环保机构等。 本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并有"环境工程"博士点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硕士点及"环境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的支撑。相应的环境工程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环境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化学、化工、生物等多学科素质、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良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城市、区域和企业水、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工程设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包括水、气、固废、噪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环境噪声和其它环境污染的监测、控制规划、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培养方向。使学生具备环境工

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英语课程考试2011.8试题及参考答案

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英语课程考试试题 (2011年8月) Directions:Write all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 Part I Reading Comprehension (40 points) Section A Reading in depth Directions:In this section there are 2 passages.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5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entence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4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and mark your choice on your Answer Sheet. Passage One Questions 1 to 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All forms of life interact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exist, and also with other life forms.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premise gave rise to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s,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any situation where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Ecosystems are composed of a variety of abiotic and biotic components that function in an interrelated way.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is determined by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re interrelated. Variations of these factors will initiate dynamic modifications to the ecosystem.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components are: soil, atmosphere, radiation from the sun, water, and living organisms. Each living organism has a continual relationship with every other element that makes up its environment. Within the ecosystem, species are connected and dependent upon one another in the food chain, and exchange energy and matter between themselves as well as with their environment. Every species has limits of tolerance to factors that affect its survival, reproductive success and ability to continue to thrive and interact sustainably with the rest of its environment, which in turn may have effects on these factors for many other species or even on the whole of life. The concept of an ecosystem is thu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study, as such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needed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how human life may interact in a way that allows the various ecosystems to be sustained for future use rather than used up or otherwise rendered ineffective. For the purpose of such study, a unit of smaller size is called a micro-ecosystem. For example, an ecosystem can be a stone and all the life under it. A macro-ecosystem might involve a whole ecological region, with its drainage basin. The following ecosystems are examples of the kinds currently under intensive study: oceanic meadow ecosystems such as ecosystems, continental ecosystems, such as “forest ecosystems”, steppes or savannas, or agro-ecosystems, systems in inland waters, such as lentic ecosystems such as lakes or ponds; or lotic ecosystems such as rivers. Another classification can be made by reference to its communities, such as in the case of a human ecosystem. Regional groupings of , distinctive plants and animals best adapted to the region’s physical natural environment, latitude altitude, and terrain are known as biomes. The broadest classification, today under wide study and analysis, and also subject to widespread arguments about its nature and validity, is that of the entire sum of life seen as analogous to a self-sustaining organism.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an ecosystem is NOT true? A) An ecosystem is usually composed of some nonliving and living organisms.

2018南理工工程材料热成型题目

名词解释 黑色金属:铁和铁为基的合金,工业上指包括钢和铸铁在内的铁碳合金。 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材料,是指除铁碳合金之外的所有金属材料。 晶体:质点按一定规律排列在一起所构成的固体材料。 非晶体:质点呈无规则的堆积在一起所构成的固体材料。 珠光体: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 莱氏体:液态铁碳合金发生共晶转变所形成的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共晶反应:一种液相在恒温下同时析出两种成分一定的固相的反应。` 共析反应:一种固溶体在恒温下同时析出两种成分一定的固相的反应。 淬透性:过冷奥氏体形成马氏体而不形成其他组织的能力。 淬硬性: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的能力。(取决于马氏体含碳量,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好) 正火:将钢件加热至单相奥氏体区(A c3、A c1或A Ccm以上30~50°C) 保温后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将钢件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退火:将钢加热至A c3以上30~50℃,保温后较快地冷却到A r1以下某一温度等温,使奥氏体在恒温下转变成铁素体和珠光体,然后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钢在加热保温之后,迅速放入温度稍高于M s点的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时间,使奥氏体转变成下贝氏体后取出空冷。 淬火临界冷却速度:钢在淬火时过冷奥氏体全部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奥氏体: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 过冷奥氏体:冷却到A r1以下并未立即转变其他组织,存在于临界温度以下的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有一部分奥氏体未转变而被保留下来,这部分残存下来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调质处理:指淬火与高温回火结合的热处理方法。 变质处理:有目的地向液态金属中加入某些变质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的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下放置或低温加热一段时间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