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方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方略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方略

流光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师生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难点,为帮助学生攻克这个难关,本人在查阅大量教学期刊、网络资料的基础上,对许多同行的有关论述加以取舍、归纳、整理,形成了本辅导文稿,作为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讲义。各部分内容虽未一一标明出处,但也不敢将同行、网友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特此说明。

一、把握考试大纲及命题趋势

(一)《考试大纲》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趋势及测试重点

语文的大阅读一般指散文阅读。

从内容看,有三类散文要特别关注,寓情于景的散文、托物言志的散文和哲理散文。

从分值看,2005年、2006年全国卷散文阅读由往年的18分猛增至22分,湖南卷增至27分、33分。这一变化,更加凸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提醒考生,散文阅读不可小视。

从题型看,2004年福建散文命题,别开生面,取消了客观性试题,全部以主观性试题面貌出现。2005年、2006年全国卷散文试题也全部改为主观性试题。

从命题重点看,高考散文测试重点往往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①根据原文回答为什么;

②指出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③体味句段作用或好处;

④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⑤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或简要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从命题的发展趋势看,读者的观点或看法是今后命题的重点之一,因为它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突出个性化阅读及鉴赏。

二、熟悉命题类型及设问方式

(一)理解类

问法: a 第X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b 请根据文意,写出XX词语的含义。

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或某某句)有什么含义?

作答技巧:理解类的题目,最好的也是最常见的技巧是还原法或者叫置换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有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并且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句的前后。(这类题目,几乎每年每文都考,所以要格外关注)

(二)形象类

问法:根据原文,简要分析文中人物(或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法:①用最精练的语言一语中的。②根据原文内容,分条列举,力求全面。

(三)结构类

问法:a 本文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作者XX的原因有哪些?)(角度)

b 文章是如何将几个材料(画面)组织到一起的?(线索)

c 简要分析本文内容是如何逐步深入的?(层次)

(四)人称类

问法:a 这篇文章主要使用了第几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b 文章第X段改为了第几人称,原因是什么?

(五)表达技巧类

这类试题主要分成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是修辞手法:主要考察比喻、拟人、反语、反复、双关、对比等手法的特点。

三是表现手法:比如衬托、象征等。

回答这类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能积极记忆部分常见手法的作用及术语。

问法:a 文章(第X段文字)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b 文章使用了XX手法,有何作用(效果、XX了什么)?

(六)分析综合类

1、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问法:文中写到了那几类人(物)的XX?

2、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问法:简要概括作者对XX问题的看法(态度)。

3、比较分析

问法:a在作者看来,XX和XX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特点、各给人什么感受)?

b本文重点是写XX却又写了XX,有什么作用(好处)?

三、答题失误原因探析

(一)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往往是粗略阅读一遍全文后,匆匆扫一眼题目,就仓促答题。由于审题不清,就会答非所问。

例如2006年全国Ⅰ卷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正确答案是: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而有些考生却写出“虚实结合”,“与下文的嗅形成一种反衬”,“作者在感受这种声音,声音是虚的,这样写把虚物实写,实物动态化,更形象”,“体现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虚实结合”“反衬”是表现手法,题干并没有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引出下文”“动态化”“更形象”更是信口开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没有细读题干,审清题意,连问的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仓促答题,分丢得实在可惜。

(二)研读不深,分析不透

高考阅读题大多在对文意的深层领会上设题,而许多考生由于紧张或时间仓促,不能透过表象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只是跟着感觉走,因而不能综观全文,领悟要义。

例如2006年浙江卷第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

第2问:“秘密”是指: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

有的考生答为“为握手而伸出的平展的手与握拳头打人的手的对立”,“最平面的微笑和微笑时伸出舌头的对立”等等。这类答案的错因在于考生遵循了答题可在文中找的技巧,却没有透过表象挖掘实质,没有把握原文精义,没有深入分析,只是蜻蜓点水,可惜!

第3问: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________

正确答案为: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对立关系(人与人的对立;平面与立体的对立;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有的考生答为“因为这四种动作是人类最多使用的”,“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只是被遮住了”等。这些答案都是就词解词,就事论事,根本没有明白作者最终要阐述的是什么。可见没有读懂文章,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

(三)归纳不全,遗漏要点

高考阅读很重视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此题的设置上,有时侧重于整篇文章中心主旨的归纳,有时侧重于几个语段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分析综合,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例如2006年全国Ⅰ卷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正确答案为: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②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③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本题测试考生对全文的理解及概括归纳表达的能力。

此题赋分6分,显然答案3点,每点2分。其实从分值上考生也可以推断出此题答案可有三点。综观全文进行概括归纳,基本可以做到不遗漏要点。但大部分考生在此失分严重,就犯了归纳概括不全的毛病。有的考生答为:“生长在都市的人忘却了阳光的香味,相反农村的生活充满阳光”,“走向最真的自然,品味阳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对阳光的香味的热爱”,“作者与年轻农民晒谷,从而了解到农民所说的阳光的香味”等等,众多答案都犯了一个相同的毛病,不能全面综合,顾此失彼。

(四)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阅读题的检测,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达能力。有的考生能读懂文章,但不会表达,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全面、准确、鲜明地答题。

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第3问,有的考生答道:“在人类社会中,多数人都是这样,除少数的独眼龙”,“为其利益而颠倒是非是普遍的”,“举的例子普遍,说明一般工作是二维空间动作是平面的,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句子实在让人费解。

以上结合例子略谈四点,说明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及训练中,要清楚阅读规律,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