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流程图
清朝科举取士程序
清朝科举取士程序
清朝科举取士程序整理:黎路超
一甲(进士):3人,状元(从六品),榜眼(正七品),探花(正七品)
皇二甲(进士出身):40~50人(正七品),第一名称传胪,亚元
帝三甲(同进士出身):100~300人(正八品),第一名称传胪
殿试(与会试同年)
地点:京城;主考:皇帝取
士
列等一、二、三等
复试(紧接会试)
地点:皇宫保和殿,
及第贡士(录取100~500人,第一名称会元)(出贡)
会试(三年一次,丑未辰戌年三月)
地点:京城;主持:礼部,皇帝任命正副考官
正榜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可做知县
及第(孝廉)
乡试(三年一次,子午卯酉年八月)
地点:省城贡院;皇帝派主考官贡生、监生一、二等及三等前5名(大省前10名)
进入或录科、录遗生
科考,(学政到任第二年)
地点:学校;学政主考
岁考(学政到任第一年)
地点:学校;学政主持
一等:禀生(公家按月发粮)
合格生员(秀才)(第一名称案首)入官办学校读书二等:增生
三等:附生
童生试(院试,每年一次)地点:书院;省学政主持
合格童生
童生试(府试,每年一次)地点:府;同知主持
通过
童生试(县试,每年二月)地点:县城;知县主考
学生(上过学,不论年龄)。
科举考试的流程
一、科举考试的流程(以清代为主)殿试(进士)—>会试(贡士)—>乡试(举人)—>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秀才)童试县试:知县主考,分四场。
府试:知府主考。
通过者为童生。
院试:学政主考(学政地位仅次于总督、巡抚)。
通过者为生员(秀才、相公),取得参加大比乡试的资格。
乡试(大比、乡闱)三年一考(宋朝形成制度),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在省城(唐宋时期在州治,称州试、发解试),通过者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省试、礼部试)中央礼部主持,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试、春闱。
考三场,通过者为贡士(一般也称进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廷试)在会试的第二个月举行,由皇帝主持开始于宋太祖赵匡胤第一名为状元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以进士科为主)●传统经典(经义)●文学功底(诗赋、论)●现实政治(时务策)八股文:明清士人的“敲门砖”●称谓: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五经文●来源与形成:主要是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的古文发展演变而来,定型于明朝中期。
●结构: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文与人的思维训练消极作用:空话连篇、束缚人的思想积极作用:以命题作文和严格的结构规定为特色,从而有助于:强化训练思维的集中性、准确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等。
三、科举制度的公平性(进步性)(一)考试比之世袭推荐,“最号至公”科举制度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二)历代统治者对“至公”原则的追求及相关措施一是举子之间相互结保二是防止内外串通作弊:唐朝影响“至公”的行为:推荐成分重行卷、公荐、公卷、通榜宋朝维护“至公”的多种措施别头、锁院、糊名、誊录明清时期坚守“至公”原则的各种办法审音、搜落卷(左宗堂、张謇)官民分卷、商民分卷磨勘:在乡试和会试放榜之后,调拨试卷至中央礼部,礼部组织人员对考试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
科举制度(四)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四节 科举制度
编辑版
1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 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 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 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 书集注》为准。
编辑版
9
【进士】
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 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 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有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 贺知章、刘禹锡、宋之问、白居易、柳宗元、 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 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 余两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7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名为元,凡在乡 试、会试、殿试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 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
编辑版
8
【状元】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 又1000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 750名。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王维,宋 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编辑版
2
【院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 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 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 才、茂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三年之内两次,揭晓称“出案”,第一 名:案首
明清科举制度
思考題
• 把明清科舉制度和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香港的公開考試制
度作一對照,有何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地方? • 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雖有種種流弊,但科 舉出身的士大夫是否盡是庸才?
•明代:楊士奇、商輅、于謙、李東陽、
王守仁、海瑞、張居正、王世禎、 顧憲成、高攀龍、楊漣、左光斗、 徐光啟、李之藻、史可法等 •清朝:全祖望、戴震、趙翼、錢大昕、 洪亮吉、孫星衍、阮元、林則徐、 曾國藩、譚嗣同、康有為、蔡元 培等
明清科舉制度的弊病
• 束縛士子的思想及創造力:統治者收「以
取士而痼之」的效果。 • 舉業盛而學術衰微:士人只懂「代聖人立 言」,八股以外的學識則置之不顧。 • 考科舉只為追求功名利祿:士子爭相攀附 權貴,拜高官顯宦為「師」,務求升官發 財。
明清科舉制度的一些重要變動
•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曾因「八股文章,實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曾因「八股文章,實 • • •
八股文
• 名稱:又名「經義」、「制義(藝)」、
「時文」、「四書文」 • 命題:宋儒程頤、朱熹的《四書》、《五經》 命題:宋儒程頤、朱熹的《四書》 五經》 注解 • 八股:即八個段落,包括「破題」、「承 題」、「起講」、「入手」、「前股」(題 比)、「中股」(中比)、「後股」、「束 股」,故稱八股。
明清科舉制度
• 縣考、府考、院考:取中考生的便稱為「秀才」 • • •
科举制流程(一)
科举制流程(一)
科举制
引言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公务员的制度
•历史上使用科举制的时间跨度长达千年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流程概述
1.乡试
–考试地点设在各地州县城或府城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百家及文章等
–及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下一轮的会试
2.会试
–考试地点设在京城,即中央政权所在地
–考试内容为经义及文学理论等
–在会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一轮考试3.殿试
–考试地点在皇帝居住的宫殿内
–考试内容为策问、贡举及作文等
–策问是对考生政治、道德等方面见解的考核
–贡举是对考生知识面广度的考核
–殿试成绩优异的考生有机会成为士人
4.及第及散选
–殿试成绩优秀的考生被称为及第
–及第者有机会被授予进士头衔,并得到崇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
–其他考生则被称为散选,不得享受和及第者同等的待遇优点
•选拔公务员不受地方势力和家族背景的影响
•提高了士人的社会地位和晋升渠道
•增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
缺点
•只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的考核
•狭隘的考试内容限制了学术研究的多样性
•选拔出的士人大都来自富贵家族,社会阶层不够平等
结论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官员的选拔标准上升,但整体社会流动性受限
•科举制的兴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的特点和经验对今天的公务员选拔仍有借鉴意义。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情况简表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
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
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
若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
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童子试关卡重重,有否其他途径入仕呢?其实,应试者有的是不经过童子试、科考的,也能参加乡试,方法是参加所谓“纳粟入监”。
这个制度始于明代中叶,一直行至清末。
“纳粟入监”就是化银子捐一个监生[jiànshēng],取得乡试入场资格(更多的是,有钱不学的人捐监后并不入场应试)。
这个途径,往往被看轻,但也总有意外:明代罗圭[guī]七次应考都不能通过童子试,捐监后却在乡试、会试中连获第一名。
乡试在秋天(中秋前後)举行,所以称为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
次年春季(在阴历二月或稍後)举行会试,称为春闱。
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部试、礼闱。
会试之后是殿试。
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这种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有国家庆典,增加恩科。
《水浒传》有白衣秀才王伦。
什么是“白衣秀才”呢?难道他常穿白衣?其实,“白衣秀才是指“不第秀才”。
“不第秀才”之称,始用於宋代。
唐代对未中进士者通称秀才。
如: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明清科举三级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明清科举三级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我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隋,确⽴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衰落于清,1905年终废除,前后绵延达千余年之久。
其中,明清两朝可谓是其⿍盛期。
当时的读书⼈⾸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本府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后,取得童⽣⾝份,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正式的科举考试。
明清两朝的科举以进⼠科最为重要,其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
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出⾝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分岁试和科试两种。
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考秀才,通过岁试,童⽣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称为⽣员,亦即秀才。
岁试成绩优良的⽣员,⽅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普通百姓⾼⼈⼀等,见了知县不⽤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动以刑罚。
⼆、乡试——考举⼈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
三年⼀次,⼀般在⼦、卯、午、⾣年举⾏,考期多在秋季⼋⽉,所以⼜称“秋闱”。
主考官⼀般由进⼠出⾝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
乡试共考三场,初九、⼗⼆、⼗五⽇各⼀场。
发榜在九⽉,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为“桂榜”,也称“⼄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第⼀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会试和殿试是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
⼀般在乡试的第⼆年,也就是丑、⾠、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三⽉,所以⼜称“春闱”。
主考官多由内阁⼤学⼠或六部尚书担任。
发榜在四⽉,正值杏花开放,所以⼜称为“杏榜”。
会试取中的称贡⼠,第⼀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主持,只考策问⼀场。
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甲为赐进⼠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甲;⼆甲为赐进⼠出⾝,三甲为赐同进⼠出⾝。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
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顺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
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
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
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主考官为学政。
一般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由进士出身者充任。
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
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如北京东城今有府学胡同,因原顺天府学所在地故名。
各级学校都有一定限额,以清朝为例大致府四十名,直隶州三十名,县二十名。
此类生员为廪生,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
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
再加者为“附生”。
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科举制度过程PPT课件
古代举人的福利 第一,全家人不用纳税纳粮。这点很厉害的,只要你中了举人, 马上就有人来“投现”,就是把他的地挂靠到你的名下。然后 他以比给国家低的税率给你交租子。这样你就保证衣食无忧了! 第二,当上举人意味着可以当官了。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 学官、当知县的机会,只不过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运气好的 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个小县担任知县 第三,举人可以与县令平起平坐,自由出入县衙,因为举人与 他们中的姣姣者,进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举人在野,
2021
13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
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 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 新科状元还需率领同科进士
赴礼部专设的宴会,唐、宋
称“探花宴”,明代称“琼
林宴”,清代则叫做“恩荣
宴”。宴会之后,状元还得
率众进士到孔庙拜谒这位儒
家鼻祖,礼拜既完,再去试
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
2021
5
这个是标准考卷。 注意注意,这只是童生的卷子。
2021
6
童生经过县、府两级初试,合格者,再参加由省提学院使( 即学政)主持的考试,故称院试。院试一般每二年举行一次 ,由学政分别至各府巡回举行。考中者,称生员,即可入
录取者称为 “贡士”, 第一名称为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会元”
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
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
多寡而酌定
2021
11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 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只是排名, 不黜落。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 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 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 传阅,各加○、△、\、1、×五种 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 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 皇帝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三部曲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三部曲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清代科举钦定榜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你认为中国古代的哪一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最大我认为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最大。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创造。
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使纸很快被应用推广。
明清科举制
类别
童试
(非科举考试)
乡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时间
每年一次
三年一次(8月)
乡试后第二年春(3月)
会试后(初为5月,后为4月21日)
地点
府、州或县
省城
礼部
初于天安门外,后在保和殿
应试者
儒童、童生
秀才(庠生)、监生
举人
贡生
主考官
知县、知府、学政
由朝廷派员监临
由朝廷派大臣、副总裁再派会试同考官
(传胪)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有时亦称“传胪”)
注: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到明建立健全体制,以八股取士。
皇帝主考、亲王、大臣监试,大学士、部院大臣评卷
内容
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
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
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
策问
录取名称、等级
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
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解元
贡生
第一名:会元
进士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科举制发展历程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科举制(605~1905)历史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宋朝实行誊录和糊名防止作弊方法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分类
院试(童生试)考中者为秀才
也叫生员,取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院试也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称童生
生员(秀才)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可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秋季(八月)举行,又称秋闺“秋试”
考中者为举人
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俗称“老爷”,雅称“孝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第一名叫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在各省省城举行
会试
春季举行,又称“春闺”
考中者为贡士(录取300名)
第一名叫会元
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在京城贡院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殿试
考中者为进士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即第一甲录取的三名)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由皇帝主试,参加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