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1)普通针刺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
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
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
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
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
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
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
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
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
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
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
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
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温针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将艾条切成长约 1.5cm的艾段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也可用于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胃脘痛、腹痛、腹泻等。
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
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目的

八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目的、注意事项一、耳针法(耳穴埋豆)(一)、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 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二、艾条灸法(一)、目标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三、拔火罐法(一)、目标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 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中医常用适宜技术注意事项与禁忌证

穴位贴敷禁忌症
❖ ① 过敏体质者、瘢痕体质者。 ❖ ②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肢体感觉麻木者。 ❖ ③ 神志不清者,不能准确表达者,不能配合者。 ❖ ④ 颜面部、会阴部禁用刺激性强的中药。 ❖ ⑤ 皮肤娇嫩、菲薄、局部水肿者。 ❖ ⑥ 皮肤破损、感染,局部有皮肤病患者。 ❖ ⑦ 孕妇。 ❖ ⑧ 过饱、过饥、过劳、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 ❖ 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衰、呼衰病人。
中医定向透药注意事项
❖ 开机时注意电流应由小逐渐增至所需量,以 免病人有电击感。
❖ 电极板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必须安放在衬垫 上,治疗时防止电极板滑出衬垫灼伤皮肤。
❖ 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反应,及时调整合 适电流量,防止电灼伤。
❖ 防止病人自己或陪人调动仪器。
中药硬膏热贴敷
❖ 中药硬膏热贴敷是将中药贴敷在体表或特定 的穴位上并加热,借助热力,达到疏风散寒 、调气活血的目的。
❖ 以上情况不能行耳穴压豆治疗。
耳穴压豆注意事项Biblioteka ❖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 2、耳穴多左右两侧交替使用。 ❖ 3、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过敏。 ❖ 4、若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发红、皮肤破损等情况,
应立即去除耳贴,观察并做相应处理。 ❖ 5、每天按压数次,切勿用力揉擦,以免搓破皮肤造
成感染。 ❖ 6、 一次贴压的耳穴不宜过 多,一般以3—8个为宜。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 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起泡或发生药物中毒。 2、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肥皂等有刺激 性物品擦洗。应用清水擦拭干净。 4、不宜连续多天贴敷同一个穴位,应交替使用。
❖ 以上情况不能在原穴位贴敷,宜停止贴敷或尝试更换穴位, 更换穴位后仍有皮肤发红发痒,立即停止贴敷。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目 录
• 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 中医适宜技术注意事项 • 中医适宜技术风险与应对 •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与教育
01
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安全、有效、 简便、经济、实用的中医技术, 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针对性强、疗 效显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 优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 保健需求。
分析培训目标
明确培训目标,如提高适宜技术的掌 握程度、提高临床应用能力等,确保 培训内容与目标相符合。
培训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制定培训大纲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 制定适宜技术的培训大纲 ,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 能两个方面。
选择培训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 培训方法,如集中授课、 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 以提高培训效果。
操作器具应妥善保管,避免损坏和丢 失。
04
中医适宜技术风险与应对
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
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过程中,应全面 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如操作不 当、患者体质差异、药物配伍禁忌等 。
风险评估
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 其对操作过程和患者安全的影响程度 ,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风险预防与控制
拔罐操作规范
总结词
注意火候,避免烫伤
详细描述
拔罐操作时需注意火候,避免火源直接接触皮肤造成烫伤。拔罐时应选择适当的罐具,掌握拔罐时间和压力,避 免造成皮肤损伤。
中药煎煮操作规范
总结词
讲究火候,注意配伍禁忌
详细描述
中药煎煮前需将药材充分浸泡,掌握火候和煎煮时间,遵循中药配伍禁忌原则,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煎煮器具应清洁卫生,确保药液质量。
中医灼烙技术

中医灼烙技术中医灼烙技术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灼烙是一种通过烧热的金属器具或火烧石来刺激人体的一种疗法。
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皮肤和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灼烙技术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可以说是中医学的瑰宝之一。
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了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灼烙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当时的医生使用铜制的灸炉和火烧石来进行治疗。
在历史上,灼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病、骨折、肌肉痉挛、消化不良等。
灼烙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灼热的金属器具或火烧石来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灼烙时,医生会用热的金属器具或火烧石来刺激特定的穴位,从而产生热刺激作用。
这种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组织的代谢和再生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灼烙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病、骨折、肌肉痉挛、消化不良等。
在中医学中,灼烙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和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灼烙技术的注意事项:1. 灼烙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烧伤皮肤和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2. 灼烙时,要选择适当的穴位,遵循中医学的原则,进行科学的治疗。
3. 灼烙时,要注意掌握时间和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影响治疗效果。
4. 灼烙时,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灼烙方法和穴位,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总之,中医灼烙技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今天的医学中,灼烙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但是,灼烙技术也存在着一些注意事项,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注意,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康复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腧穴,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下面介绍毫针刺法的操作规程。
首先,需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进针方法有四种: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
不同的进针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腧穴和针长。
进针时,需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
直刺、斜刺和平刺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不同的三种方法。
深度则需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即在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毫针刺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技术。
3.2 捻转法:在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
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
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
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
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
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碗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加剂量。
11。
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额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
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碗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额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瘢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症候表现,辩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水,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9.告知(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
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给予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给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2)既往史及药物的过敏史(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温度以患者的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幼、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小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太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
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
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应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
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业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建。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瘢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以冷,可再加热后侵泡。
热塌、庵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