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三单元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国培作业优秀教学案例(学习前及学习后两次及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国培作业优秀教学案例(学习前及学习后两次及反思)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了若干与改革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改革为什么会迫在眉睫?”,“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有哪些重要意义?”等问题。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共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例如,在讲解农村改革时,我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贫困景象,以及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能够分析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方面。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改革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过程与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我采用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我引导学生关注改革前后的变化,从而深刻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合作。例如,让学生分组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成果,并制作PPT进行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感。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国培作业教学设计(学习前及学习后两次及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国培作业教学设计(学习前及学习后两次及反思)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改革开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3.通过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完成后,进行互评和自评,总结优点和不足,提高写作水平。
2.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程。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改革迫在眉睫?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回顾改革开放的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2.讲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
8.跨学科整合,拓宽视野: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拓宽他们的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呈现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4.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理解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3.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发学生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从材料一看宗主对北魏统治会有什么危害? 影响:初期,利于巩固统治。长此以往,豪强地 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与国家 争夺税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统治,激化 社会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
必要性:北魏各种制度有欠缺(矛盾)
(经济)赋税制度的混乱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 成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 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 赋的二倍半!
生;
④兴办太学,学先进文化
崔浩
(3)影响:促进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国家机构日 益完备,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封建化,为 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探究3:结合教材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的时间以及影响各是什么?(政治前提)
3、统一黄河流域

(1)时间:439年

(2)人物:拓跋焘(拓跋珪之孙)
帝 拓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 益尖锐,导致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3、改革的可能性:民族融合的趋势、冯太 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前代改 革基础



魏 崛
民族融合趋势(必然性)
会 矛

起 与






北魏制度建设欠缺
激 化

河 流



北魏民族歧视政策
必 要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 化(有利条件)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是常态 民族融合是潮流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改革,了解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
2.了解明清两代的改革尝试和成果,思考它们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改革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清两代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2.教学难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成果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明清时期的改革尝试,分析其成果和局限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展开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30分钟)
1.改革的概念和历史意义;
2.明朝末年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3.清朝初期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3.案例分析(20分钟)
选取明清时期的改革尝试,展开案例分析,并分析其成果和局限性。

4.讨论(25分钟)
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总结(10分钟)
1.总结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成果和影响;
2.总结本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思考方式。

五、教学评价
1.学生口头答问;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课后作业。

历史:3.1《改革迫在眉睫》学案(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一).doc

历史:3.1《改革迫在眉睫》学案(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一).doc

单元三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展示导学案】
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年,拓跋部首领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

2、迁都:年,拓跋硅迁都(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次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年,北魏统一了,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统治:北魏统治者在的同时,参照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使北魏政权雄踞于北方。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作用是什么?
6、北魏为什么要学习汉族制度?此举有何重大意义?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简述宗主督护制的内容、性质、目的和影响。

2、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反映了北魏统治者治国方面的什么缺陷不足?由此带来的危害是
什么?
3、归纳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又哪些?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临朝听政的措施和作用。

2、孝文帝何以如此精通汉文化?这与后来他的改革有什么关系吗?。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学生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学生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 认识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革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二、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三、学习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北魏的崛起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①背景:淝水之战以后,很快瓦解,北方重新陷入了分裂和战乱。

②过程:386年重建代国,史称,398年迁都(今山西大同),次年称帝。

③影响:为北方统一提供了条件。

2.统一黄河流域:①时间: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②影响: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后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民族融合和生产发展。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尖锐: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如基层统治实行,引起税制混乱“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激化。

2.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激化,成为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

3.社会危机激化:(1)原因:和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2)概况: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各地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3)影响: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也预示着北魏的统治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及时进行改革,成为北魏统治者迫在眉睫的事情。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即位。

2.(汉族)掌握实权,临朝听政。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使其接受汉文化。

3.精通汉族先进文化。

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合作探究】1.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2.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阅读人教版《历史选修1》P34学思之窗,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民族政权。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单元3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单元3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3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特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

(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学习要点】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习建议】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联系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这次改革的意义。

建议同学们在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内容的同时,可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的改革作一比较,以更好地认识这次改革的特点。

先介绍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部族与政权兴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

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

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

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

特别是拓跋部于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

☆野蛮落后的民族: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

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

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在讲解王安石变法时,可以提出“如果你是当时的皇帝,你会支持王安石的改革吗?为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在讲解戊戌变法时,可以提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掌握每次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环节,确保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直观感受。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可以展示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商鞅变法的过程。
2.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讲解王安石变法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3.小组合作结束后,进行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如在讲解戊戌变法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改革的过程及其影响。
3.教师在问题导向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
问题六:孝文帝为什么能在之后的改革中学习汉 族先进文化?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问题一: 北魏是怎样崛起的?北魏的崛起 有何影响?
1 、北魏的崛起
背景: 前秦瓦解
过程: 386年拓拔珪建北魏,后迁都平城 影响: 为北方统一提供条件
问题二:北魏在何时统一黄河流域?有何影响?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经济发展较快。
“鲜卑”作为 一个部落集团 的名称,约始 见于东汉。鲜 卑一名,有学 者认为鲜卑即 “犀毗”,亦 称“师比“, 指胡人的带钩 而言。 “鲜卑” 意为瑞祥或神, 合之为瑞兽或 神兽。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 文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帝 改
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材料 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 热衷于发动战争。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 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 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 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 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 无害。
请思考: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统治者 的什么政策?
1 、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 ,培养孝文帝 2 、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
文明皇后(冯太后)
冯太后:谥文明皇后。(442-490年),长乐信都(今河 北冀县)人。452年,北魏第六任皇帝拓跋濬即位,将冯 氏封为贵人。456年,立为皇后。465年,拓跋濬去世, 拓跋弘继任。冯氏被尊为皇太后。476年,孝文帝即位, 封冯氏为太皇太后。477年至490年,北魏一系列改革 的实际主持者。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於权术﹐以重管 ﹑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
A. 鲜卑族自身的落后性 B. 统治者的腐朽 C. 战乱频繁 D. 汉族的反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优质课教案_6

选修一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1)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

(2)设置问题,课堂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矛盾威胁社会稳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教学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朗读《敕勒歌》和《木兰辞》节选。

教师讲述:这两首诗都是北朝民歌。

读了敕勒歌,大家看到了游牧民族悠闲自得的生活,却看不到他们物质生活匮乏,生活居无定所的苦楚;读了木兰辞,我们看到了烽火连天的战争。

他们为什么要打仗?为了掠夺中原的财富。

在征战的过程中,落后的少数民族又被中原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主动向汉族学习。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改革的背景。

多媒体展示课题。

教师引导:孝文帝改革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其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动荡,民族融合。

多媒体展示此时期的朝代变迁,教师简述。

多媒体展示北魏前期统治者。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板书: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p32大字第一段,了解北魏是怎样崛起的?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嘎仙洞图片和知识要点。

1、北魏的崛起⑴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自主探究2:阅读教材P32第二段大字,北魏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有何影响?学生观看骑马俑图片,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该图反映北魏政治生活的哪一特点?A.军事征伐B.娱乐休闲C.社会风俗它创造怎样的辉煌?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北魏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黄河流域。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课件:3.1 改革迫在眉睫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课件:3.1 改革迫在眉睫

提示:问题: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 的儒家、道家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影响: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性, 坚定了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史论阐释】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 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 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3.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史料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 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 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 解释、唯物史观) 【点拨】根据画线部分可知,史料反映了孝文帝深受 汉族文化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
(2)主观条件。 ①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 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 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的强烈愿望。
【深化点拨】(1)统治者的决策方针总是从维护统治利 益出发。(2)在中国古代,汉族文化相对于少数民族文 化而言是先进的,通常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强大与其学 习汉族先进文化是分不开的。
宗族长身份督护所统民户的权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 和赋役征发。
(2)孝文帝改革的必然性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_汉__族__先__进__文__化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_儒__家__经_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 验,改革_鲜__卑__族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他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改变北魏社 会面貌的改革运动。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作业: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含解析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作业: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含解析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基础巩固1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解析:“离散诸部”,即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即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

该政策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答案:C2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平城位于今( )A.河南省B.黑龙江省C.内蒙古自治区D.山西省解析: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

答案:D3北魏政权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曾大量任用汉人为官。

太武帝以汉人崔浩为司徒,掌管选举。

431年,崔浩将北方大族名士如范阳卢玄、博陵崔绰等数百人全部“差次叙用”,创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汉人最多的纪录。

北魏统治者的举措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不包括( )A.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C.完成了鲜卑政权的汉化D.客观上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解析:北魏政权大量任用汉人为官,促进了鲜卑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了解和学习,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C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他进行社会改革的是( )A.拓跋珪B.冯太后C.拓跋焘D.刘裕答案:B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

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形式C.封建制经济形式D.半畜牧半农业经济形式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农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故选C项。

答案:C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统治一直不太稳定,巩固政权,已成为北魏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北魏必须相应改变原来落后的社会制度,否则,势必造成经济崩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客观条件1.北魏的崛起(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34“学思之窗”,思考: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提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深度点拨]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的主观条件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改革运动。

[深度认知]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3.孝文帝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①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史料二“每有骑战,②汉人为肉篱。

”史料三北魏统治者③没有处理好与农耕文化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史料四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④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①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

②说明汉人遭受鲜卑贵族的压迫。

③说明不同民族文明程度的差异。

④表明汉族地主官僚和鲜卑贵族存在矛盾。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哪些矛盾?提示鲜卑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1)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们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北魏的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4)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一①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史料二②《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①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

②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

(1)从史料一中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有利条件?提示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开始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史料二所述说明了什么?针对史料一、二反映的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思想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措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①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②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可能性①客观条件: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b.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②主观条件:a.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的强烈愿望。

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影响1.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影响(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建议用时:20分钟)一、选择题1.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C.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D.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解析:选D。

解答时,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统治。

而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政府政策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

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

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解析:选C。

本题考查北魏基层组织建设。

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族的威权”现象,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4.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统计,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这说明()①北魏统一北方违背了历史潮流②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③社会矛盾尖锐④改弦更张,进行改革,势在必行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这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这就要求当局进行必要的改革,故③④说法正确;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迎合了历史发展潮流,①说法错误;②不能由材料得出。

5.史书记载,孝文帝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对他进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

冯太皇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B.改变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解析:选C。

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作为统治者的政策,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自身的统治。

6.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具备的有利条件有()①北魏完成统一,民族融合加强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⑤北魏社会局势安定,社会矛盾相对缓和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解析:选B。

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与鲜卑族民族矛盾尖锐,由此导致了北魏政权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不能当作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所以排除了含有④⑤的A、C、D三项。

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材料二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

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

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

(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要从材料一、二,尤其是人民起义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来分析改革的原因;可以判断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