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动物

合集下载

杭州市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

杭州市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是动物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起将开启学生观察动物的探索之旅。

教材设置了三个板块,一是“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通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动物,来暴露学生对动物的初步认识,引出对动物特征的细致观察和探索;二是“探索: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把它画下来”,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来详细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三是“研讨: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玩具熊是动物吗?”,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一起分析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运用对动物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来判断玩具熊是否是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动物的关注从幼小时候就开始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观察过一些动物,但都是无意识的、零碎的认识。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对植物初浅的观察经验,初步知道如何观察、比较、记录、描述,但是由于动物的身体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很多时候是处于动态的,所以学生对于动物的观察难度要比植物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生知道动物具有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共同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记录、描述动物的主要特点。

2.学生能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2.学生能认真仔细观察,真实详尽记录、描述小动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点。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动物》单元起始课,除了引出单元学习对象外,同时还担负着了解学生前概念的任务。

通过让学生列举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呈现他们已经知道的动物,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地球上生存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本课指向的学科核心概念是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教材设置的三个板块分别是:聚焦部分“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这部分交流为整个单元服务,通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动物,充分展示学生对动物的原有认知。

探索部分“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这部分通过任务形式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点,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动物,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

研讨部分“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玩具熊是动物吗?”,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对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一起归纳出动物共同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运用对动物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来判断玩具熊是否是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都很感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观察过一些动物,但都是无意识的、零碎的认识。

虽然学生在上学期植物单元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形成了观察、记录、描述等初步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这个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由于受形象思维的影响,学生多以拟人的方式描述和解释事物,在动物领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学生对于动物的观察和描述的难度要比植物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动物,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点,认识到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知道它们是有生命的。

[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出动物共同的基本特征。

[探究实践]用语言、图示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特征;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学会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清单第二单元 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速记清单】(解析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清单第二单元 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速记清单】(解析版)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考点1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2.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

考点2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刺胞动物(1)结构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水螅、水母、珊瑚和海葵等。

(3)代表动物:水螅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有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体表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刺细胞。

(4)生活环境: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大多数刺胞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葵、海蜇等。

2.扁形动物(1)主要的结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涡虫、血吸虫、绦虫等。

(3)代表动物:涡虫涡虫是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大多体长I ~1.5厘米,背腹扁平。

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无肛门。

(4)生活方式:扁形动物中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绦虫等,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3.线虫动物(1)主要的结构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2)代表动物:蛔虫、蛲虫、丝虫等。

(3)代表动物:蛔虫蛔虫是线虫动物,雌虫长20~35厘米,雄虫比雌虫略短,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圆柱形。

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最外面是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4.环节动物(1)结构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代表动物:蝗虫、蜘蛛、蜈蚣、虾、蟹等。

(3)代表动物:蝗虫①身体分节:蝗虫的身体和附肢分节,头部有用于摄食的口器。

②外骨骼:外骨骼起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蝗虫需要蜕皮。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复习及练习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复习及练习
3、不完全变态发育没有( D )这一阶段。
A.卵 B.成虫 C.若虫 D.蛹
课堂练习
三、我会选。
4、蚕卵的中间是( C )。
A.凸起的 B.平的 C.凹陷的
5、下面不是雌蛾特点的是( B )。
A.身体比较肥大,运动不灵活, B.身体比较瘦小,运动灵活 C.有生卵器,产卵。
课堂练习
三、我会辩。
1、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蚕的眼睛。 ( ╳ ) 2、蚕宝宝要在封闭的盒子里养,以免被外界干扰。 ( ╳ ) 3、蚕卵的大小和绿豆差不多。 ( ╳ ) 4、剪开蚕茧后,里面的蚕蛹还能变成蚕蛾。 ( ╳ )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复习
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
基础知识
1、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


幼虫
基础知识
1、蚕的一生
(1) 卵阶段 蚕卵的形状是鼓的,中间陷,白色黑色都有。在温 暖的环境下孵化得更快。
(2)幼虫阶段 刚出 生的蚕像蚂蚁一样叫蚁蚕。蚕吃桑叶后慢慢 长大,它的前面有6只小脚,隔了几截后有8只大脚,身体分成好多截。 再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 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 次皮。蚕不吃桑叶,浑身通明透亮,是它要吐丝结茧了。蚕一般在角落 或稻草、树枝等搭起的“蚕山”上结茧。
5、蚕蛾刚从茧中钻出时,身体是湿的。 ( √ )
6、刚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幼虫到处找妈妈。 化出来后,我们要轻轻地用手将它们放到桑叶上。
(╳ )
8、蚕宝宝的腹部有4对足。 ( √ )
9、蚕每次蜕皮后身体会变大,但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 ╳ )
10、蚕蜕皮前不吃食物,身体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包括它们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文字,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喜欢观察动物,乐于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动物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图片,发现它们的特点。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动物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分组讨论的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准备情境教学的道具,如动物模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常见的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科书中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动物的特点,如“长得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动物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动物的特点。

如模拟动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扮演动物,进行角色扮演。

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我们知道的动物课件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我们知道的动物课件
卵生:鸟类、爬行类、鱼类等动物通过产卵 繁殖后代
胎生:哺乳类动物通过怀孕和分娩繁殖后代
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动物在体内孵化 卵,然后产下幼体
孤雌繁殖:某些昆虫和鱼类可以通过单性繁 殖产生后代
两性繁殖: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交配产生后 代
植物繁殖:植物通过种子、孢子、块茎等繁 殖方式产生后代
动物的行为特点
实践应用与拓展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鼓励学生参与动物保护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进行动物主题的手工制作或绘画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动物的书籍或观看相关纪录片,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动物保护:介绍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如保护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课件教学目标
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 特征和生活习性
学会观察和比较,发现动物之 间的异同点
培养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 识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 欲望
适用人群
一年级小学生 科学课教师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对动物感兴趣的成年人
生态服务:动物为人类提供 食物、纤维、药物等资源
食物链:动物是食物链的重 要组成部分,维持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 扮演重要角色,如蜜蜂授粉、
蚯蚓松土等
动物对人类的影响
食物来源:提供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 劳动帮手:如牛、马、驴等动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精神寄托:宠物、动物园等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和娱乐 科学研究:动物实验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 单元动物我们知道的动物课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 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动物的卵1、有卵壳:蛇卵、龟卵、鸡卵(蛋)等。

2、无卵壳:蛙卵、鱼卵、蚂蚁卵等。

3、鸡蛋的组成:卵壳、卵黄、卵白、气室和胚盘。

4、小鸡由胚盘发育而来,胚胎发育的营养由卵黄提供。

二、蚕的一生1、蚕的生命从卵开始,一个蚕卵就是一条生命。

蚕卵很小,颜色是淡黄色或者黄色,呈椭圆形。

2、蚕的幼虫。

(1)刚出生的蚕是黑色的,很小,像蚂蚁一样,叫蚁蚕。

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变白,变大了。

(2)龄期:5个龄期。

(3)蚕的身体特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口器和单眼,有8对足,身体两侧有气门。

(4)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蚕和蛹(1)蚕茧是指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通常为白色,内含蛹体。

(2)蛹的特点:不吃东西,受刺激会动。

(3)蛹的身体特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型粗短,纺缍型,黄褐色,两侧有气门。

生鸡蛋 熟鸡蛋胚盘 卵黄卵壳 (3对) (4对)(9对) (尾足) (1对)(4)蛹和蚕的幼虫比较:虽然蛹和蚕的形状、颜色都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头、胸、腹、体节和气门。

气门体节腹胸头(5)其他经过蛹阶段的动物:除了蚕,还有很多动物的一生也会经过蛹的阶段,如苍蝇、蜜蜂、蚊子和蝴蝶等。

4、成虫。

(1)从蚕茧里钻出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与蚕的幼虫和蚕蛹有巨大的不同。

(2)蚕蛾类别:雌蚕蛾和雄蚕蛾。

(3)蚕蛾特点:不吃东西、不会飞、会爬行。

(4)蚕蛾的身体特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2对翅膀和3对足。

(5)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蚕蛹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能看清眼、口器、触角头部长有眼、口器、触角胸部有盾片、胸足胸部长有2对翅膀和3对足腹部有体节腹部有体节5、与蚕蛾形态结构相似的动物: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与蚕蛾形态结构相似的动物有蚂蚁、蜻蜓、蝴蝶、蜜蜂、蝗虫、螳螂等。

6、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2对翅(有的昆虫的翅退化)和3对足,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三个体段(头、胸、腹),头上有1对触角,骨骼包在身体外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作业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学习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概念。

本单元主要是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

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

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

本单元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通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

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

最后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启发学生。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

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

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知道动物会运动、呼吸、生长、繁殖和死亡。

知道动物生活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

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知道按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动物分类。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道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知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1.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背景。

2.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

4.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4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5.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我们知道的动物基础性作业以下不是动物共同特征的是()。

A 有生命B 会呼吸C 不会运动蚂蚁的身体分为()。

A 头、胸、腹B 头、腹C 头、胸发展性作业请观察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玩具熊是动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章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章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全章教案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

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

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

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

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教学准备】学生: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仓鼠(活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1.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2.(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这里还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三年级下册第二章 动物的生命周期

三年级下册第二章  动物的生命周期

三年级下册第二章动物的生命周期三年级下册第二章--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二单元:动物生命周期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蚕卵是有生命的。

蚕卵是扁圆形的,像芝麻那么大。

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

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

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左右。

2.养蚕小贴士四步走。

① 移动② 新鲜桑叶③ 打扫“房间”④ 不要喷洒杀虫剂。

为什么要在蚕窝上钻孔并喷水:(因为这样可以保证蚕窝中的含氧量,提高蚕的采食量和桑叶的吸收率。

)4、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蚕的一生总共要蜕5次皮,其中幼虫期要蜕4次皮。

在蚕茧中,蛹退1次。

5、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所以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

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6.蚕宝宝外形特征:外形为圆柱形。

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

两侧分布着六只黑褐色的单眼睛,下面是咀嚼口器。

下唇中部有一个小孔,这是一个纺丝孔。

胸部的三对脚可以帮助口器托住桑叶。

腹部有五对脚帮助身体移动。

腹部的前四对脚使身体向前移动,最后一对脚与尾足对称,帮助身体移动。

它也可以用胃部的脚连接到物体上,以提升身体的前半部分进行各种活动。

后端背面有一个突起,称为尾角。

身体两侧都有小黑点,是蚕的呼吸器官(瓣膜)。

在蜕皮之前,蚕不吃食物,抬起头部和胸部,不再移动。

它好像睡着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睡眠”7、蚕到了五龄末期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8.蛹是家蚕生长发育的另一种形式。

化蛹前的家蚕是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

第二单元:动物小档案

第二单元:动物小档案

第二单元:动物小档案动物世界真奇妙。

狗能为主人看门,猴子可以耍杂技,鹦鹉能学人说话……你身边有哪些动物?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和动物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试着写一写,让大家也来看看。

写法指导喜爱小动物是每位小朋友的天性,那淘气的小花猫、漂亮的小白兔、可爱的大白鹅、顽皮的小花狗,无不给小朋友们带来生机和童趣。

可是让你把这些小动物写下来,小朋友们就会犯难了。

小朋友,现在就让我们来帮帮你,怎么写好小动物吧!1、要仔细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习性,即使同一种动物习性也不会相同。

这需要我们多多观察。

要写出动物的习性,可以从它的外形、吃食、追逐、喜好、打斗等方面去仔细观察。

2、要处理好“我”与小动物之间的关系。

凡写小动物大都是从“我”所见所感的角度来写,所以要注入“我”的感情,并把“我”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色彩通过动物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把动物写活,并赋予动物以感情,以达到托物寄情。

美文欣赏大公鸡有一天傍晚,爸爸下班回家,带回一只大公鸡。

这只大公鸡可真漂亮!一双溜圆的小眼睛分别长在头的左右两侧,骨碌碌地转动着。

横黄色的小嘴巴,尖尖的,像个小三角形。

两只有力的翅膀扇动起来像两把大扇子。

一只大尾巴向上翘着,走起路来尾巴一竖一竖的,可神气了!我观察着大公鸡,只见它的嘴巴一张一张的,好像在说:“我饿,我饿!”我赶紧从屋里拿来一碗米,让它吃。

一开始,大公鸡有点害怕,它往后退着,把头低得低低的。

我看了,连忙躲开。

过了好一会儿,它悄悄地走过去,低下头,把嘴伸到碗里,张开了小嘴巴,啄起米来。

啄米时,嘴巴一张一合的,那样子真可爱。

一天早晨,我正在做着梦,忽然被“喔喔喔”的叫声唤醒了。

我赶紧跑过去,原来大公鸡早就醒了,它伸长脖子,放开嗓子,大声地叫着,好像在说:“该起床了。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大公鸡的外形介绍了出来,仿佛一只美对大公鸡吃米的情况描写得合情合理,反映了小作者观察仔细。

我坐船过江。

船到江心,只见一群沙鸥向船尾飞来。

三上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复习要点

三上科学第二单元《动物》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要点一、《寻访小动物》1.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应做到: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二、《蜗牛(一)》3.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4.蜗牛的壳有左旋和右旋两种,螺纹从里往外逆时针旋转的叫左旋,螺纹从里往外顺时针旋转的叫右旋。

5.蜗牛有两对触角,前面一对比较短,后面一对比较长,长的触角顶端有眼睛。

6.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7.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8.蜗牛适合生活在阴凉、潮湿的环境里,通常在夜间活动,给蜗牛喂食在时间一般在傍晚。

9.怎样饲养蜗牛: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进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形成一个蜗牛生活的环境,我们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三、《蜗牛(二)》10.蜗牛休眠了,可以把它放入水中让它醒来。

11.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

蜗牛的口里有带状的齿舌,上面长着许多排列整齐的小齿,齿舌可以伸出口外,刮取食物。

12.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13.蜗牛用气孔呼吸,用排泄孔排泄废物。

四、《蚯蚓》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15.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身上有口、环带和肛门。

口在离环带较近的一端,肛门在离环带较远的一端。

16.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当我们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它会缩紧身体;当我们把它放入水中,它会挣扎。

17.蚯蚓靠身体伸缩爬行。

18.夏天暴雨过后,蚯蚓往往会爬出地面,那是为了透气。

19.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都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会死亡。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复习知识点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复习知识点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有:(按体内有无脊柱)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二、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柱、体温不恒定)【注意】1、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是身体细长、两侧对称、无附肢、能够蠕动的动物,统称蠕虫动物。

2、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共同点:身体都是由体节构成的。

【例题】1、下列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的是()A.水螅B.蛔虫C.蚯蚓D.乌贼2、海蜇是湛江常见的海洋动物,也是吴川的三宝之一,它属于()A.原生动物B.腔肠动物C.软体动物D.节肢动物3、某类动物,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这类动物是()A.腔肠动物B.扁形动物C.环节动物D.节肢动物4、下列哪项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A.体表有刺细胞B.有口无肛门C.身体呈辐射对称D.身体呈两侧对称6、下列哪项不是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A.身体细长,呈圆柱形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C.体表有角质层D.有口有肛门7、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是()A.海葵B.河蚌C.螃蟹D.蚯蚓8、下列关于蚯蚓外部形态的描述,错误的是()A.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B.身体腹面有刚毛C.体表干燥、粗糙D.环带靠近身体的前端9、蚯蚓的体节上长有许多刚毛,请你预测刚毛的作用()A.感觉声音B.参与生殖C.协助运动D.参与呼吸10、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其目的是()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B.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C.便于蚯蚓留下运动痕迹D.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11、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很快会死去,这是因为()A.皮肤干燥,无法呼吸B.体内水分大量蒸发C.干燥的泥土中氧气少D.土壤中缺乏食物12、区分蚯蚓的前端与后端,通常的依据是()A.体节的大小B.口的位置C.肛门的位置D.环带的位置13、用手指在蚯蚓身上轻轻地来回抚摸,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

第二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元计划

第二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元计划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元计划
课标分析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一下内容:运动系统组成及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教师要引导认识动物的行为形成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有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去观察动物行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本章内容有三节,
课时安排: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课时
第二节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2课时
第三节社会行为1课时
第四节。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他们喜欢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特征。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一些复杂的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动物,掌握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对一些复杂的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和探究动物。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动物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一些动物的实物模型或标本。

3.准备一些关于动物的简单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兴趣。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每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示一些动物的实物模型或标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物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动物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游戏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让学生扮演动物,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小学三下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点整理

小学三下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点整理1. 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蚕卵是有生命的。

蚕卵是扁圆形的,比芝麻稍微小点。

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

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写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养蚕小窍门:①小蚕爱吃桑叶。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的把它刷到桑叶上。

②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③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④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4.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从蚁蚕到蚕吐丝经过4 次蜕皮。

蚕茧里面还有两层皮,所以蚕的一生一共蜕6次皮。

5. 我们可以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6.刚从蚕卵里孵出来的蚕我们称为是蚁蚕。

用肉眼看,蚁蚕的身体颜色是褐色的,极细小,且大阔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蚁蚕的脑袋大,身子小,身上有毛。

7. 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所以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

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8. 蚕宝宝的外形特征:形态是圆筒形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个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三对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五对足,帮助身体运动。

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称尾角。

身体两侧有小黑点是蚕的呼吸器官(气门),蜕皮之前,蚕不吃食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

9.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食物、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疾病、光照等。

10.蚕不吃东西,身体发黄发亮是因为(蚕要吐丝了)。

吐丝前,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房子),以便它在那里(结茧)。

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动物

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动物

第二单元动物授课内容:教材第24—44页。

单元目标:科学看法:生命体拥有一些基本的特点———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地区上有很多种不相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动物拥有多样性,动物的生计依赖于环境,不相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相同的动物。

动物有最基本的生计需要:食品、空间和应激性。

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生殖他们的后代。

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必然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品保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生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饲养一种小动物。

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运用维恩图办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相同的方法解决不相同的问题。

经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比很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相同。

感情、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动物的兴趣。

感觉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相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培养对动物生计需求的敏感性。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珍爱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脚扎实地的观察态度。

授课时间:7课时2.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授课内容:教科书第24-26页。

授课目的:科学看法:动物拥有多样性,动物的生计依赖于环境,不相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相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遇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珍爱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授课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授课难点:防备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授课准备: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所(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照。

授课过程:一、理解小动物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哪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哪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哪些动物?”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动物教学要求1 •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观察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物征、分类物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

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教学评价学生能以小组参与或个人参与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以下观察小动物的经历: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活动的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活动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活动经历;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活动经历;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活动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活动经历。

学生能在课外维持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在课外的寻访调查活动中,能发现8种以上活动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以及说出其中的一二种小动物的栖息地,比较顺利地寻访到他的小动物朋友。

在寻访调查活动和观察研究活动中,能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做到不伤害小动物。

学生能对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有关小动物的书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有关小动物的信息做出更为积极的反应。

第一课时寻访小动物教学准备在校园里踏勘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像一个三年级学生那样的寻访调查一下估计一下孩子们能发现哪些小动物,他们中会碰到哪些问题,思考一下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树、一个小花坛、一平方米草地,甚至是一个栽有植物的花盆,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范围里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做成卡片备用。

设计几种不同样式的调查记录,必要时供学生参考。

考虑好学生在校园内外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开展寻访调查活动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准备好教学对策。

教学过程1 •弓I入。

1)研究动物活动开始了。

先做个游戏测试: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如果说“大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如果说“小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2)简要说说通常我们是怎样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

2.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1)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2)估计一上,或者猜一猜,在那棵大家都熟悉的校园里的树上,会有多少种小动物?3)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好些小动物的地方?如果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该留意哪些地方呢?4)在校园里,在校园附近,在家附近,这些小动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或者说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

科学课的计划是:三年级同学用1~3 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活动。

让我们再来估计一下:我们大概能观察到多少各小动物?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能认真地完成这项寻访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全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3.寻访活动的准备——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1)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活动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了解到这个季节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人自己设置。

计划: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

2)观察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

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

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4.寻访活动的准备注意事项1)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须作哪些规定?2)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假如我是只小蚂蚁……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动物邻居。

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

和我们人一样,所有的生命体只有一人生命。

3)保护观察调查的环境。

5.作业。

]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第二课时蜗牛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叶、菜叶、面包或馒头; 某些带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等。

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物体的图片,如海螺壳、盘状蚊香、旋涡、牵牛花的缠绕茎、葡萄的攀缘茎触须等。

准备几个拓新的观察内容和关于蜗牛壳的问题。

教学过程1•弓入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2•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观察蜗牛的准备。

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

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

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3.蜗牛壳的观察。

讨论:观察过蜗牛壳吗?蜗牛的壳是怎样的?蜗牛壳的观察会有多少观察内容?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讨论。

蜗牛壳的螺线的观察内容。

螺线形状的观察描述和螺线名称。

螺线旋了几圈?怎么数?螺线的展开方向,左旋和右旋。

左旋蜗牛和右旋蜗牛;头发的旋涡;海螺、牵牛花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

从一条螺线的观察内容到蜗牛壳的其分观察内容 ----- 提出观察蜗牛壳的新的问题,发现蜗牛壳的更多的观察内容。

4.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蜗牛怎样吃食物?观察吃菜叶的蜗牛,观察蜗牛的齿舌。

描述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讨论:看看我们为蜗牛准备了几种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在这几种食物中选择哪一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活动:在蜗牛的周围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

蜗牛能在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5.交流与小结。

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说说蜗牛怎样吃食物的。

第三课时蜗牛(2)教学准备小组或者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玻璃片,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教学过程1.弓入我们已经比较仔细地观察过蜗牛了。

那么,蜗牛有脚吗?蜗牛有脚的话,蜗牛的脚是怎样的呢?蜗牛没有脚的话,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呢?2.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

蜗牛没有像人、兔、蟋蟀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是一种特殊的脚一一腹足。

3•观察蜗牛的爬行。

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腹部是怎样使身体前进的。

蜗牛爬行的描述和模仿。

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爬行动作。

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4.蜗牛爬行的痕迹。

说说蜗牛爬行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观察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

发现痕迹是粘液变成的。

推测一下蜗牛分泌的粘液所起的作用。

5.蜗牛赛跑。

哪只蜗牛爬得快?提出蜗牛赛跑的建议。

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

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的办法吗?有其他比赛方法吗?……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铺上一张塑料薄膜,把蜗牛放在中心圆内,看哪只蜗牛最先爬出外圆。

6.小结。

小结。

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我们还可以开展些什么有意义的活动?第四课时蜗牛和蝗虫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1.观察蝗虫。

观察蝗虫。

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描述蝗虫的身体特点。

2.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

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一一足;……比较蜗牛和蝗虫的不同点。

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触角、嘴、足等不同;……3.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蚂蚁…… 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4.观察蝗虫的大小。

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5.观察蜗牛的大小。

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

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

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6.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知道这只鸟有多大吗?(比划出它的大小)讨论:大象、长颈鹿、鱼……,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的身体大小。

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7.小结。

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第五课时蚂蚁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1 •弓入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2•观察哪一只蚂蚁。

\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 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3.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

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

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4.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

5.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6.试一试。

看看瓶盖上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试一试。

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蚂蚁能找到自己的家吗?7.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口吧。

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

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8.发布下一节课举行“我的观察研究”报告会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