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历史研究的阶级分析法
自考考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要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一、复习重点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P2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P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P4-P11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P13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体系结构。
P16-P206.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
P217.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层次与水平。
P22-P23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P249.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P25-P2810.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P28-P30二、名词解释:1.方法P22.研究P23.教育科学研究P2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P2三、简答题、论述题:1.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P32.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分类方式,每种方式含有哪些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P16-20 4.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是什么?P22-235.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P246.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28-307.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有哪些主要作用?P25-2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一、复习重点:1.选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P332.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P34-363.选题的过程。
P37-394.选题的方法。
P39-425.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P47-496.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P49-537.文献检索的过程。
P53-548.文献检索的方法。
P54-559.教育文献的利用。
P5710.检索文献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P57-5811.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及主要内容。
P5912.理论构思的概念。
P6013.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P61-6314.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P64-6715.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建立和检验的基本方法。
P68-7216.确定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和方法。
其中,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深入理解社会结构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探讨,并介绍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一、阶级的概念与分类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阶级的形成源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进行了深入的分类。
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个主要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并对劳动力进行剥削;无产阶级则是劳动力的提供者,为资产阶级所雇佣。
其次,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内部存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等不同的阶层。
这些阶层在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差异,对于阶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阶级的产生和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可以揭示阶级的形成原因和阶级斗争的规律。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还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通过研究社会的经济基础,可以揭示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3. 阶级斗争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演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在历史上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觉醒和斗争能够实现社会进步和阶级解放。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与社会科学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第九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 (二)十个社会阶层
•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 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各部委和直辖市中的处级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 省、市、地中的乡级以上干部。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 级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主导性阶 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 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 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他们拥有很强的组织资源。 2、经理人员阶层。这一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 体企业干部;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中的民营企业;第三 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的成员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他们都 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政治社会地位也较高。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 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力大于私营企业主,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 继续扩大。在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 3、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 人。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0.6%。在私营经济发达地区达3%, 落后地区在0.3%以下。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 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 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是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的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之一,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之一,而且,他们还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及意识形态的 创新者和传播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代中国,专业技 术人员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理念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专业 技术人员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5.1%,但城乡差异很大,在经济发达地区 的大中城市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10%—20%,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 仅为1.5%—3%。
历史学论文-论历史研究的方法
历史学论文-论历史研究的方法任何一门学问、学科,都是研究一种特殊的对象的,因而也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是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
历史学研究是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作为对象,当然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除了这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各种层次以及最高层次的研究方法。
大体讲有以下几种: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即考据。
2.历史比较法。
3.统计方法。
4.计量方法。
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料的准确。
因而搜集更多的材料,以及对使用材料的考订,成为历史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特别是在观点分歧甚大的情况下,只能求同存异,评论史学著作的优劣得失,不能不集中在材料的多少以及对材料的使用方面。
这样,历史学的考据方法不能不成为古今中外共同承认的一个基本方法。
一提到考据,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认为考据之学来自于清代的干嘉学派,或清代考据学。
其实自从有了历史学,也就存在对史料的搜集和考订的问题。
孟夫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
”对《书》的材料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
惟其如此,所以史学家们首先注意的就是这个问题。
大史学家司马迁就极为重视这个问题。
他不仅充分利用他能够见到的任何材料,而且还想尽办法扩大他的材料来源——这个办法就是调查访问方法。
人们常说,司马迁曾经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因而开阔了他的神思,形成了他峭拔雄健的文风。
这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司马迁之遍游名山大川,是在有意识地从事调查访问,一面亲自观察游历所在以及社会的各个侧面,一面从遗老口中和历史遗迹中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的访查。
司马迁的调查访问,教导人们不能单纯满足文献记载,而要从对社会广泛接触中获得更多活的知识材料。
对材料真伪准确与否,司马迁是否也很关心?当然注意。
中国近代史学习笔记第九章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章重点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本章提示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7、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8、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9、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1)调整开始的标志:·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2)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其他领导人也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10、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至1965年):运动中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再发动:196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12、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并被他重用过的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所利用.13、“二月逆流:1966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遭到压制.14、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15、“四人帮” 组成: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16、文革的结束: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17、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18、“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0、“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2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重要考点讲解二、简答题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1)路线: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是怎样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3、“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1)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2)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重要考点讲解三、论述题1、试述“文化大革命”错误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这些都促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再加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样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2、怎样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在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 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依然具有巨大凝聚力.·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2)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使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对“四人帮”批评和揭露,使其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图谋未能得逞.·始终警觉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并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都是同毛泽东的作用分不开的.3、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理论贡献?其意义是什么?(1)在基本的指导思想方面,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阶段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如·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如·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8)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提出:共产党员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为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P< p>。
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步骤简介
高等教育历史研究的步骤简介摘要: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之一,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方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借鉴历史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理论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历史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史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事物发展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和现在并预测其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
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方法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出研究问题首先,在进行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时,应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这里应指出的是,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无条件地使用历史研究法,所以要权衡必要与可能。
这里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史观同史料的关系处理好教育史观同教育史料的关系,是为了坚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党性的统一。
建国以来,史学界在史观和史料孰为重要的问题上展开了争论。
我们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即以史料为基础,以史观为指导,首先是掌握史料。
第二,教育同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受当代政治经济的制约,只须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不同国家或教育家,也会产生同样或类似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点来。
如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古希腊哲学家也同样提出过。
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出现普及义务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也都为了服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各国教育史告诉我们:教育对促进政治经济发展有反作用。
英国曾经是世界产业革命的策源地,一变成为”世界工厂”,执世界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的牛耳,但仅仅一百年光景,欧洲大陆的德国赶上了它,美国更是后来居上。
原因之一是英国没有让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像古老的剑桥和牛津大学还作为培养绅士和牧师的场所,而游离于技术革命之外。
相反,美国抓住了教育,把智力投资同经济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
美国经济史学家福克纳在《美国经济史》一书中总结说”我们不可能做到准确估计教育对工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可以肯定说,这种对人的投资是在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提供有技能的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阶级分析法的起源
阶级分析法的起源一、阶级分析方法的起源和演进历程(一)萌芽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将民主制下的社会群体分为富人、穷人和僭主三部分。
在富人与穷人的斗争中,僭主通过掠夺富人和在斗争中支持穷人而获得支持,他们中的某个人被穷人推举为领袖,从而获得的权力。
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根据财富多少将城邦公民划分为富裕阶级、贫困阶级和中产阶级等三大等级;按职业将公民划分为农民阶级、工匠阶级、市廛阶级、农奴(佣工)阶级、武士(部族)阶级等。
(二)发展时期随着地理大发现所引起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
经济和政治的剧烈变革使得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阶级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发展现状、政治变革进程。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收入形式角度将国民划分为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等三大阶级,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的三种基本收入。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工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中坚力量,工人阶级是必不可少的,而土地所有者阶级却是社会累赘,这三个阶级分别以利润、工资和地租形式获得社会产品。
(三)形成时期马克思在《致魏德迈的信》中指出:“在我很久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的代表人物有:F.-A.-M. 米涅、F.-P.-G. 基佐等。
米涅运用阶级斗争方法对法国新旧制度革新、第三等级与特权阶级斗争的研究指出,法国大革命史的整个过程基本就是不同阶级斗争的历史。
基佐在《复辟以来的法国政府》中集中论述民族斗争外衣下的阶级斗争,将法国社会分为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法国大革命就是“古代被战败民族征服了法国”和第三等级反抗僧侣、贵族等级取得的胜利。
(四)成熟时期阶级分析方法贯穿人类阶级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始终,是理解二者的“钥匙”。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分析法完整
阶级分析法一阶级分析法的内涵什么是阶级分析法,应该给阶级分析法下个怎样的定义呢?戚其章认为,“所谓阶级分析法,就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作为一条指导性线索,并运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阶级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及其各种问题”。
①赵吉惠认为,“所谓阶级分析,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划分为阶级及由此产生的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所特有的科学方法论”。
②蒋大椿认为“科学的阶级分析,以社会存在阶级的事实和科学的阶级斗争理论作为根据”,“阶级分析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从社会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的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它是人们认识文明社会历史事物本质的科学逻辑方法之一”③。
现在的学术界也基本上是这样解释阶级分析法的,即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来思考、认识、分析、解决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这些“阶级分析法”的定义都是后来的历史学家总结出来的,并且已经“约定俗成”,但必须注意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阶级分析法的概念。
这些定义是否全都科学合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又该怎么理解呢?周一平在《历史研究中“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的再认识》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具体的阐述④。
在文章中,周一平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创立了区别于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作出了贡献,但都没有明确提出过阶级分析方法的概念,列宁和斯大林“同样没有谈到‘阶级分析方法’”。
接着指出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首次提出了“阶级分析方法”的概念,毛泽东说“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
当时的阶级分析法还“停留在社会调查的方法上,还没有上升到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科学等的一般方法论上”。
因为毛泽东在文革时期提出了“要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一切,分析一切”,阶级分析法成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八第九章
第八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第一节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基本概念1.历史研究法:正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
2.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
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涉及的主要对象是:研究教育活动的历史,研究教育实际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
教育实际:这里指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教政策、教育实施、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社会上的教育变革与教育家的教育实际活动等;教育理论:这里包括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潮以及教育流派的理论观点等。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科学的历史研究,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运用历史研究法来认识它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
尤其是作为社会科学的教育科学,在它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进程中,历史研究法将发挥重要作用。
3.历史研究的作用:1)通过历史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基本思路:当我们在进行任何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研究时,必须对该课题进行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现实研究,也就是说,要从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两个方面得出更深刻、更科学、更真实的结论。
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正是我们探讨任何教育问题所应把握的两条基本线索。
(历史研究)首先,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从历史过程中正确地截取特殊矛盾所经历的发生、发展过程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以及经过了几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而不断得到改造与完善。
提供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轨迹,体现从原因到结果的发展趋势。
(现实研究)其次,在进行历史研究的同时,要进行横向的现实研究,分析当前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为了回答新的挑战,该教育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新质特征和新的发展。
阶级分析法名词解释
阶级分析法名词解释
阶级分析法(method of class analysis)是指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把握历史进程的线索这一点,也为资产阶级学者所使用。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和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们的历史著作后,指出:“从法国大革命时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非常明显地揭示出事变的这种真实内幕,即阶级斗争。
法国复辟时代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不能不承认阶级斗争是了解全部法国历史的钥匙。
”
因此,阶级分析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所独有的,但是也不可因此而否认将这一方法系统化、最后定型以及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要归功于马克思经典作家。
请简述如何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请简述如何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综合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
没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要全面了解这个人物的所有事例,而不是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
先要叙述史实依据。
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要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或者个人素质是优是劣。
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了矛盾。
评价的时候要看他们的主流(主要方面),根据主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扩展资料: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2.时代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把他们放在其特定的历史时代。
这个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做的事情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
比如对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改革的史实。
他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了封建制度,使其更加强大。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历史上有记载,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
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史料分析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史料分析历史,就像一幅巨大而又纷繁复杂的画卷,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以及各种重大事件。
对于我们来说,研究历史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更能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而要深入探究历史的奥秘,就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史料的精准分析。
历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范围。
首先是编年体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就如同为我们展现了一条清晰的时间轴。
通过编年体,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的演进过程。
例如,我们研究某个朝代的兴衰,编年体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政治变革、军事行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
其次是纪传体的研究方法。
它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反映历史的面貌。
这种方法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因为人物的性格、决策和行动往往对历史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思想,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比如,研究秦始皇的一生,我们可以从他的统一六国的壮举、推行的政策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探讨秦朝兴衰的原因。
再者是专题研究法。
针对历史中的某一特定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比如研究某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文化交流或者社会制度变革等。
这种方法能够集中精力,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结论。
比如,对唐朝的诗歌文化进行专题研究,我们可以探讨诗歌的流派、风格、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诗歌对社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唐朝文化的繁荣。
除了上述常见的方法,还有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文化的历史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跨学科研究法则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历史现象,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历史研究法 分析
ppt课件
17
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
(1)辨伪考证。通过辨伪,书中的事实、谥号、 避讳、制度、官称、文件、用词形式等是否符合 当时的时代特点,史料本身有无自相矛盾,还要 辨明是全伪还是部分伪,伪在何处。
(2)年代考证。查明记述时间是否有矛盾。
(3)地点考证。涉及环境条件是否影响史料。
理)
ppt课件
14
第二节 历史法的一般步骤
史料的搜集 → 史料的鉴别 → 史料的分析研究
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传史料。
1.史料的搜集 (教育史料和非教育史料 ,其来 源包括古代史部书,经、子、集部书、档案、地 方志、墓志和碑刻等)
2.史料的鉴别(一是史料真伪的鉴别,二是史料 价值的鉴别 )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二、历史法的作用
ppt课件
13
三、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历史性。
首先,表现在其主要研究对象上(过去发
生的教育事件)
其次,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顺
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 的每个发展阶段。
2.具体性。(丰富而具体的史料) 3.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概念、判断、推
(4)作者考证。辨明是否依托他人姓名著述 “伪书”。
(5)文献原型考证。对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 鉴别是否是善本,即无删节、无缺页,是经专家 校勘注释过的“精本”ppt或课件 作者本人的稿本。 18
历史法最常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 对史料分析研究时需注意:①要严格地运用历史唯物主
文献法
九、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不属于人类。 – 还需要大量的镇压性的社会控制机制。
♪ 中国有奴隶制吗?
♪ 2、种姓制(caste)
本质特征:是一种不平等的分层体系,其地位由出生所决定且不能改变。 在种姓制度中,要想与另一个等级的人结婚也很难.现状:虽被禁止, 但变化缓慢.
♪ 3、等级制(estates)
– 特征:封建主义的经济制度.农民为庄园主提供劳动或军事服务;作为回 报得到贵族的保护和物质支持。
起了较大的作用。 ♪ 从“政治特权的世袭”到“经济财产的世袭” ♪ 意识形态:个人的奋斗决定其在社会阶级中的自
由流动和位置。富有或贫穷都是由个人原因所导 致的。
西方的阶级阶层划分
♪ 柏拉图《理想国》:根据社会分工和天赋差 异:哲学王-武士-农民、工匠、商人、佣工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根据财富多少:大 奴隶主-中小奴隶主-下层自由民
– 表现形态:三个等级(贵族、牧师、贫民) – 基本条件:得到了天主教会和国家法律的认可。 – 较为开放,等级之间可以通婚、流动。 商人阶层的出现:不依赖于土地所有权,促进了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的
兴起。
4、阶级制
♪ 以经济地位为基础的相对开放的分层形式 ♪ 个人成就与先赋地位相比,在确定其个人位置中
C 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
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 行层次划分。由于不说主观因素影响,客观法 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分层的标准有两类:
A 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如职 业
历史研究中的文献分析方法
历史研究中的文献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学科领域,而文献分析是历史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揭示出过去的事实、事件和背景,为历史学家提供关键的证据和支持。
本文将介绍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文献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文献鉴定是文献分析的第一步。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研究者需要找到与所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这包括书籍、期刊文章、报纸、手稿等各种载体形式的文本。
文献鉴定的关键是确定文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研究者需要查阅多个来源,并综合考虑文献的作者、出版机构、发表时间等因素,以确保所使用的文献来源的可信度。
文献描述是文献分析的下一步。
在对文献进行分析之前,研究者需要对文献进行描述和总结。
这包括文献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所揭示的历史事件等。
研究者可以使用摘要、总结或概述等方式,将文献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文献评价是文献分析的关键环节。
在评价文献时,研究者需要考量文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信度。
这包括对文献中的事实和证据进行验证和验证,评估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可用性和适用性。
研究者需要借助其他文献或研究成果,与文献中的主张进行比较和印证,以确保自己的研究论点和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献分析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进行文献分析时,研究者需要对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这包括对文献的结构、语言、作者的观点和论证等进行细致的研究和阐释。
通过文献分析,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文献的意义和背后的历史信息,以支持自己的研究论点和结论。
历史研究中的文献分析方法包括不同的途径和技巧。
例如,比较分析可以对不同文献中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找到共同点和差异点。
时序分析可以根据文献中的时间顺序和事件关联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主题分析可以通过对文献中的关键词和主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揭示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
此外,还有其他更具体的文献分析方法,如符号分析、话语分析等,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求和目标进行选择和应用。
阶级分析方法也是考古学的重要方法论
阶级分析方法也是考古学的重要方法论作者:来源:《大众考古》2021年第03期“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方法论,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考古学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当然应该使用这一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阶级分析方法至少在考古学的以下领域可以发挥作用。
其一,对文明起源的研究。
中国考古界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就。
国家文明的起源研究离不开“阶级分析方法”。
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说法,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而国家文明出现的前提是阶级的产生。
恩格斯讲:“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也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
”考古学证明,在国家文明诞生之前是漫长的原始社会,即人类“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恩格斯还认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这一点在考古学上有着丰富的实例。
研究文明起源,如果离开阶级分析方法,离开对人类分工产生的过程研究,离开对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及男性对女性压迫起源的研究,离开城乡对立起源的研究,即如果离开对人类阶级及阶级斗争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是难以揭示文明产生的细节化过程和本质特征的。
中国考古学完全可以为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供具体而生动的资料与成果,从而为探讨人类文明起源与人类阶级起源及阶级矛盾运动的关系做出重大科学贡献。
其二,对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阶级现象与阶级矛盾运动的研究。
恩格斯说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考古发现的帝王陵、皇宫、礼器等,都是属于统治者或统治阶级所拥有的“文化”,它们与当时贫民阶级的墓葬、住宅和用品有天壤之别。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过去、分析现在以及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而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对于历史学术界的进展和历史知识的积淀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
一、档案研究法档案研究法是历史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各种档案资料的系统整理、分析和解读,可以获取到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
在进行档案研究时,研究者需要有扎实的史料基础知识,并且具备较高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了解档案的分类、存储和获取方法,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和观察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走访相关地点、采访当地居民,或者收集口述历史等。
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感受历史的真实氛围,获取一手的历史资料。
然而,田野调查需要较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具备较强的交际和观察能力。
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发现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进一步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较研究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普遍性和个别性,增加对历史的全面认识。
四、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历史书籍、文献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分析,从而获取历史信息和研究成果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需要具备扎实的文献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对文献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注意文献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避免使用错误或者偏倚的信息。
五、口述历史研究法口述历史研究法是通过采访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亲历者,获取口述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整理的一种方法。
这些口述资料可以提供独特的历史视角和珍贵的历史信息,帮助研究者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
在采访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善于引导和倾听,确保获取到准确和全面的口述资料。
六、数字化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历史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在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法 • 1、正确掌握阶级概念的实质 •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 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 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 2、在史学研究中,实施阶级分析法的几点要 求 • (1)坚持阶级分析必须重视研究经济关系 • (2)注意阶级社会中,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 的史料,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 4、历史比较法的作用和局限 • 作用:1)能起到类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 实验法的作用 • 2)能够增强史家的选择意识 • 3)能够避免孤立地看问题 • 4)有助于科学发现 • 局限性:1)一些事物虽有共同的联系点, • 但并非都具有同类特征,不同类型事物的比较就 无意义。 • 2)历史比较法实质上是一种归纳法,归纳法不可 能遍举同类所有的事物,其结论具有相对性。 3)事物 发展的规律存在于事物的内部,而比较研究只找出事物外在 的共同性。4)历史比较法应用的成败取决于历史观的正确 与否。 •
• 2、计量史学的使用原则 • (1)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辨证统一 •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研究的科学态 度。 • 3、计量史学的局限 • 三、系统分析方法 • 就是根据系统论原则来研究和解释历史现象的 • 方法。系统论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具有复杂 结构的整体或系统,整体功能大于该整体各部分功 能之和,系统是不断地处于运动状态的,并按一定 的层次结构严格组织起来的。方法其特征是:整体 性;结构层次性;有机性和动态性。
• (3)注意具体分析社会的基本阶级矛盾,分析 这个基本阶级矛盾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找出矛盾双方在具体斗争中的关系,分清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 • (4)注意正确地全面估价剥削阶级的历史作用。 • (5)对各种政治思潮、政党、阶层进行阶级分 析,就要看他们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思 想、观点、政策、实践对谁有利。 • (6)具体分析阶级、阶级斗争的特殊性,反对 唯成分论。
• 奠定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用生产的发展来解 释阶级的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讲, 他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 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 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 入无阶级的过渡.......马克思主义阶 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把阶级斗争的理 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用以说明整个阶级社 会的历史。
• 四、心理史学方法 • 即通过对个别历史人物或社会群体的心理 活动进行考察和分析,解释历史人物言行 或社会事件出现的原因的一种方法。其内 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案分 析、著述分析、问卷分析、语义分析、梦 的分析。心理史学分析须注意几点。 • 五、口述史学方法
• 三、阶级分析法不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方法 • 1、历史是多样性的统一,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是多 样的,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组成部 分。 • 2、阶级分析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用它解决 一切问题。 • 3、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在某些问题上,阶级分析 法难以使用。如技术问题、民族问题。 • 4、考察历史上风云迷离的政治事件,阶级分析法 是基本上有效的方法,即使在这些领域把它看作唯 一的方法也是不妥的。
• 四、历史分析法及要求 • 1、历史分析法 • 历史分析法就是把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结合起来 解释历史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在研究历史上某个问 题或人物时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联系和发展过 程中去解释。历史分析是研究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 之一。 • 2、历史分析法的基本要求 • (1)要把认识的历史现象或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具体分析,而不是以某种成见或观念出发。 • (2)要把认识的对象放在历史的运动发展过程中
• 二、计量史学方法 • 计量史学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 研究的一套方法。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 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 1、计量史学的作用 • (1)促进了史学研究的精确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 (2)可以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储存,为使 用提供方便。 • (3)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使得现代人对人类历 史的解释更趋全面。
• • •• • • • •
2、历史比较研究的原则和类型 (1)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科学比较 (2)比较要能说明问题 (3)要把对象置于其发生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比较 (4)历史比较研究要以正确的历史观作指导 3、历史比较研究的程序 (1)按照研究目的,确定比较对象 (2)搜集必要的事实总量,分别考虑各个对象的 背景、特点及发展的不同形态等,确定比较的基础 和方面。(3)深入比较,寻同求异。(4)广泛 验证,揭示规律。
第九章 历史研究的阶级分析法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 阶级斗争在近代社会中的作用问题,是资产阶 级思想家提出来的。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到复 辟时期历史学家们都指出过阶级斗争是理解中世 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但是他们认为财产关系 和阶级划分是征服决定的,没有看到阶级的产生 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没有科学地说明 阶级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他们的阶级斗争理论是 唯心的。 •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其精华,把阶级斗争观点。
• 做动态分析,避免僵化的、停滞的、简单 的静态分析。 • (3)要把认识的对象放在整个历史发展 的有机联系中去分析,避免孤立的、片面 的解释。
第十章 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 “新”方法其共同特点是更多地注重宏观综合考察和 定量化分析,同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 方法已逐渐被引进到历史学科的研究中来。 • 一、比较史学方法 • 比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思想交流中常用的一种思 维和表达形式。只有比较才能找出差异,鉴别异同。 比较法古之就有。 • 1、历史比较研究的特点 • (1)观察视野广阔 (2)研究过程复杂 • (3)结论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