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集体备课2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二次备课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材第34页――第38页)【单元教材分析】1.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

一年级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这一单元中,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2.因为立体图形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材编排注意突出以下特点。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特点:教科书第34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纸抽、肥皂、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漏斗等。

先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然后再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教科书第35-36页,安排了四个做一做,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并能进行表述(如: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3.这一部分内容共同的编排特点。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教材设计了若干活动,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

这也反映了几何学习的一个特点。

(3)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立体图形;2、通过拼、摆各种立体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和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发展性目标: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空间与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空间与图形》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图形和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如各种形状的积木、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形状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讲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的数量、角度的大小等,帮助学生理解图形。

3.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如让学生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让学生用图形来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然后画出它们的形状。

2. 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感知和理解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岞山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
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学科:
岞山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
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第周星期五年月日活动地点
主持人
出席人
预案
课题
图案美-------对、平移、与旋转
项目
内容 记录




目标
设计
1.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三..练习的设计
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游戏、活动等。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
3.突破措施: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图形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直观感知图案美。
导学
过程
内容
一.共同研究本单元的教学课时安排:新授课3课时、复习课2课时。
二.新授课: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即轴对称的定义)
2. 教学时可先让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学习,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应注重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让学生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2.通过观摩,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旋转。重难点及Fra bibliotek突破措施
重点: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难点: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简单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第一至七单元,共五次)

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第一至七单元,共五次)
教学第3页的例题,要注意几点:
①让估算和笔算相互促进。在列出算式420÷30后,教材呈现了三种估算的情况,其中第三种可以看作是对前两种估算结果的提升和概括。如果学生估计有困难,可以设计台阶:分给10个班够吗?20个班呢?在确定商的书写位置时要利用估算的结果加以解释。
②把自主探索和小组交流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除法分几步进行?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30,商写在哪里?然后把什么除以30,商写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确:这样的计算分两步进行; “1”要写在商的十位上;要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2、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关系,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练习二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4. 练习三…………………2课时
5.复习…………………2课时
单元
教学
目标
⒈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掌握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商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且商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⒉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进一步加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经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每课
教学
目标
角的认识和度量
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
学校: 年级:使用时间: 主备人课型新授使用人
课题空间与图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页的第3题,教科书第113—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9、10、11、15、17、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案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一、复习整理
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知识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图形与空间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图形与空间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图形与空间教案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教材和教法不断出现,但是教育工作者们都致力于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图形与空间教案,便是其中的一例。

一、教材的特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图形与空间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是一本地道、深入、循序渐进的教材。

该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将图形、空间与数学的基本知识相结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条理、科学、扎实。

该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方便实用教材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

每一章节中都有生动的例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2、注重启发该教材注重启发式教学,试图通过引导性问题、情境渗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或者团队合作,该教材都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来加深对于相关概念、技能及思维的理解。

3、注重扩展该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针对性的扩展。

扩展内容较为新颖,在有趣的情境下,拓展例如思维能力、广度和深度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的效果与教学模式密切相关。

教学模式应该结合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师风格及教学资源进行灵活运用。

在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1、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在该教材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方式。

在该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自由组合,相互交流、协作的同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教师指导。

在合作学习下,学生不再孤立地学习,而是团队合作,共同学习并分享知识。

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方面,其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2、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学生自己的疑惑和发现问题来展开学习,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点的本质和意义。

高中数学教案--立体几何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立体几何集体备课教案

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打出投影片)课本P41 图 2.1-4 说明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点A 在平面α内,记作:A ∈α点B 在平面α外,记作:B α2.1-43、平面的基本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P41的思考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把一把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桌边,可以看到,直尺的整个边缘就落在了桌面上,用事实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公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2前几行相关内容,并加以解析)符号表示为A ∈LB ∈L => L α A ∈αB ∈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三脚架可以牢固地支撑照相机或测量用的平板仪等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公理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教师用正(长)方形模型,让学生理解两个平面的交线的含义。

引导学生阅读P42的思考题,从而归纳出公理3α β αβ ·B α ·AL A · α ·B C ·B · A · α§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理解并掌握公理4;(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1、2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1、2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观察物体(三)五年级数学组一、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课时划分:2课时观察物体……………………1课时练习一………………………1课时五、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因数与倍数五年级数学组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 空间与图形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 空间与图形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空间与图形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三角板画出90°的直角。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会用三角板画出90°的直角。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三角板画出直角。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谜语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别看个子小,尾巴却最长,要比个子大,不如哥哥好。

”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和锐角、钝角有什么区别?2. 探究新知(1)认识直角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提问:你们知道三角板上的角有哪些特点吗?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三角板上的角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2)学习画直角教师示范如何用三角板画出直角,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三角板画出直角,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3. 动手操作教师出示一些需要画出直角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觉得直角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用三角板画出5个直角,并让家长签字确认。

2. 家长协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直角,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谜语导入、动手操作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直角的含义和特点,以便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紧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平移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例4二、《图形的运动(二)》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做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三、课标解读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如平移、旋转、对称等。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

第二学段中,图形的运动的课程内容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会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在第一、二学段,方格纸是学生认识图形运动很好的平台,利用它可以准确地描述图形的位置,定量刻画图形的运动,这样的描述和刻画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只要求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以及图形绕着一点旋转90度,不要求图形沿其他方向平移或绕着一点旋转任意角度。

两个学段的要求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相应地,关于图形的运动(二)的具体编排,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优化知识结构,按以下三个层次加以编排:(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教学目的】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描述物体的三维形状,对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仔细想象和仔细辨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理解、认真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形成探究物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物体的三维形状2. 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教学难点】1. 对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的认知和计算2. 教师的教法,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一些学生所熟知的、具有三维形状的物品,如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金字塔等,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考察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类,形成对物体的三维形状的初始认知。

二、讲授(20分钟)1. 分类与比较让学生把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

如立方体、长方体都有长宽高,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2. 认识长宽高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物体,观察和描述出它们的长宽高,通过测量和比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通过上述基础工作,让学生根据所认识的长宽高,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长方体宽高相等、长不等,直接计算出它的体积和表面积,或者通过解题思维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三、操练(2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习题,并让学生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探究。

2. 设计几个简单的活动,例如通过自己制作纸张,切割成几个小方块,根据长宽高自制出一个3D物体,让学生自主操作、感受物体的三维形状和计算出物体的长宽高、体积和表面积等。

三、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梳理和归纳,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下一次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5空间与图形的复习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5空间与图形的复习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5空间与图形的复习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2.训练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立体图形的辨认能力。

3.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1.复习各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2.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的立体图形。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1. 复习立体图形1.确认之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并复习它们的性质。

2.给出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辨认不同的立体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实践操作1.让学生用纸板、透明胶带等材料制作不同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物体中的立体图形,并总结它们的特点。

3. 应用题训练1.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应用立体图形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性质。

2.互动教学法: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视觉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直观展示立体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热身•复习之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让学生回忆记忆。

第二步:新知输入•展示不同的立体图形图片,让学生识别并描述每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第三步: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手工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形,并展示给同学们观察。

第四步: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立体图形,让学生举例,并交流讨论。

第五步: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立体图形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订正。

六、教学反馈1.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2.教师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发表观点,促进交流和思考。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利用空间想象力,设计新的立体图形,并展示给同学们。

2.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或博物馆,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拓展知识面。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总复习)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总复习)
2.一块正方形布料,可以做成边长12厘米的方巾,也可以做成边长10厘米的方巾都没有剩余。这块正方形布料的边长至少有多少厘米?
3.两根木棒分别长36厘米、45厘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没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4.王老师去买笔,如果都买6元一支的,还剩3元;如果都买8元一支的,也剩3元。王老师至少带了多少钱?
5/6 9/4 25/5 12/7
5、将下列分数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你是根据什么化的?
3/4 4/5 7/10 12/40 24/80
6、3/4的分子加上6,要想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7、将下列小数化分数。你是怎么化的?
0.5 0.24 1.002
8、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你是怎么化的?
三次备课
一、基础练习。
填空
1、.6的因数有(),8的因数有(),12的因数有(),11的因数有()你是怎样找的?
2、50以内6的倍数有(),50以内8的倍数有(),60以内12的倍数有(),60以内7的倍数有()。你是怎样找倍数的?
3、下面的数()是2的倍数,()是3的倍数,()是5的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
3.0.2×3=0.6,所以0.6是0.2和3的倍数。
4.一个非零整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因数。
5.一个整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6.一个整数不是合数就是质数。
7.质数全是奇数。
7、选择
1.一个合数至少有()个因数(2 3 4)
2.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数。(奇、偶、)
3.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60,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是(60、18、10)
5、2/4=1/2,,所以它们的分数单位也相等。
6、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因数。
7、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
全班交流:每组汇报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教师适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柱的积木各粘一个在黑板上)
(在图形后面板书:长方形)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七、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四
学科:数学第二册中心发言人:鲁慧
五、练习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先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再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说一说打算怎样涂色,再独立完成,填空每种图形的个数,然后反馈。
展示一个学生的答案,指着图中的长方形,提问:这些图形有平着放的,有竖着放的,有斜着放的,它们都是什么形?(使学生感悟辨认图形时,只管形状,不管位置)
2.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书小棒的方法认识更大的数
板书:认数
二、操作数数,认识新知
1.认识几十几何几十
(1)初步感知几十几
要求:请小朋友输出二十三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怎样摆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二十三根呢?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摆法
可以先摆2困是2个十,在摆3根是3个一,合起来就是二十三。
追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二十三
3.感受生活里的数及数在生活里应用;在与同学交流数数经验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的组成,理解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
教学准备:20根小棒,十捆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十和二十
谈话:请小朋友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小棒。数完后,提问:数满10根小棒可以怎样呢?(数满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那么一捆小棒是几根?它表示一个什么?→

中班图形与空间教案

中班图形与空间教案

中班图形与空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和命名常见的二维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比较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3.能够在给定的图形中找出相同和不同的部分。

4.能够将二维图形与实际物体的图象进行对应。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形卡片、长方形卡片、圆形卡片、三角形卡片、实物图像卡片。

2.教材准备:课本《幼儿园数学》第二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利用实物展示:教师可以拿来一些常见的实物,例如正方形的小拼图、长方形的书本、圆形的饼干、三角形的标志牌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物的形状。

•引导学生发现: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例如“这个形状有几条直边?”“这个形状有没有圆弧?”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二维图形。

2. 学习新知•观察和讨论:教师出示正方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然后逐步引入其他三种二维图形,让学生逐个观察并描述。

•比较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教师可以出示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使用“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等词汇来描述图形。

•找出相同和不同的部分:教师可以出示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并进行简单的分类讨论。

•将二维图形与实际物体的图象进行对应: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实物图像卡片,让学生将其与相应的图形卡片进行对应。

3. 拓展应用•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不同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图像卡片。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所学知识将图形与实物进行正确对应。

•游戏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例如“找出不同”的游戏,在一组相似的图形中找出一个与其他图形不同的图形等,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绘画、剪纸等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图形知识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并互相展示和分享。

四、巩固与评估1.练习册完成: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图形相关的练习题。

2.个人表现评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回答和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次集体备课(第一单元3课时和第二单元2课时)定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次集体备课(第一单元3课时和第二单元2课时)定稿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内容及简析: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例1)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例2)第3课时…………………………七巧板(例3)第1课时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1.用下面的物体可以画出哪个图形,连一连。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名称。

3.课本第5页第1、2、3和6、7题。

板书设计: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教学反思:第2课时三、巩固练习按要求分一分。

(1)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2)分成四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1.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分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动笔画一画。

2.明确题目要求后动手操作,然后汇报结果。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五、作业设计1.填空。

(1)是由四个(三角)形拼成的一个(正方)形。

(2)是由两个(长方)形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2.判断。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图形主备人使用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
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
念。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
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物体的良好审美观。

重点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难点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数 1
教师札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
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起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

(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做游戏“摸一摸、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 教学反思

2 位置与方向(二)本单元知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里的“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1)根据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其中一个点为参照点,描述另一个点在参照点的什么方向上,距离参照点多远。

(2)根据一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找到这个点。

(3)用数学语言描述出物体运动的路线图。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的3个例题,以“台风中心的行进”为素材,连续推进,很自然地提出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采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所在位置的必要性,学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

他们已经能够使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大致位置,能够利用数对精确地表示平面内一个点或一个区域的位置。

学生对于学习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单单凭借知道方向还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所以需要学习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方法。

1.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会用方向与距离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2.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是驱动学生思维的最佳载体。

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问题情境,如台风中心位于A市的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 的洋面上,那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呢?只有这个条件,能否判断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如何才能知道台风中心到底在哪个确切位置呢?台风中心到达A市后,将向B市移动,B市在哪儿呢?此次台风的路径是怎样的呢?等等。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一、教学目标1.认识立方体和长方体;2.熟练辨别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学会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立方体和长方体,区分和比较它们的特征;2.难点: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几张图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图形来描述相应的立体图形。

然后让学生一起分享各自描述的方法和感受。

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特征和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认识立方体与长方体(1)教师出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立体模型,并让学生辨别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要求学生口头描述并画出它们的形状特征。

(2)让学生观察四周的物体,找寻其中立方体和长方体的实例,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熟练辨别平面图形(1)教师出示几张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辨认和描述它们的性质。

(2)练习:教师将平面图形放在桌面上,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辨认图形并说出性质。

4.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1)教师出示几组常见的建筑物或景观照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空间结构。

(2)利用立体模型和益智玩具,引导学生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

5. 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1)小组合作活动:要求学生依照给出的建筑图纸,在规定时间内制作一个立体模型。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并要求他们通过图形语言描述所制作的空间结构。

6. 实际操作让学生穿越到教学楼,观察不同教室的空间结构及家具摆放情况,然后让学生用图形语言描述学校教室的空间结构和布置。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常用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如何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第96--108页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的网络;复习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2.整理与复习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沟通立体图像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3.通过列表、画图等,对图形测量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以及相应的单位;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4.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活动,巩固所学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

6.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活动,巩固所学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的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

7.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换、探索图形特征、想象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确定位置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

2.精心设计观察物体等内容,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经历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的过程,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4.探索规则图形的面积、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变换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经变换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对空间的把握、图形的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等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探索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体或图形的位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通过系统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与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其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圆锥等立体图形的认识及其特征,“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是“图形与测量”,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测量及测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第三部分是“图形与变换”;第四部分是“图形与位置”。

教学建议:
1.重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在平时学习中往往是分散进行的,实际上这些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教材在安排复习时,首先注重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平时相对分散的知识以分类、归纳、转化等办法串起来,使相关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形成整体框架,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整理的内容,如学过的各种图形的联系、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图形特征之间的联系、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立体图形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通过设计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的复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结合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表格或网络图等形式来呈现。

教材还在多个地方对学生梳理知识的角度进行提示,如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对平面图形的特征的刻画及研究方法的整理等。

3.注意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教材注重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每部分内容的复习都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部分。

“回顾与交流”以提示性问题的形式呈现,把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加以呈现,以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以前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巩固与应用”部分,练习的设计既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意知识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的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

课时安排:6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