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导学案上课讲义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飞来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二、初读感悟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全文,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登飞来峰》的整体意境和主题思想。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安石其他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登飞来峰》,理解诗歌大意。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环节三: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四: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
2. 针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进行举例分析。
环节五: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登飞来峰》。
2. 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登飞来峰》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王安石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的分析能力。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激发学生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的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实例分析法:以《登飞来峰》为例,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登飞来峰》的背景和意义。
(2)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登飞来峰》,了解诗歌的大意。
(2)查阅诗歌的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来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登山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诗歌背景资料,增加对诗歌的了解。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分享。
4. 探究学习(1)分析诗歌的韵律:让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押韵规律。
(2)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案】登飞来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飞来峰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融合,领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登飞来峰》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及其与诗句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登飞来峰》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PPT或黑板等教学展示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2)了解王安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了解飞来峰的地理和人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分享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首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2)全班交流: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哲理。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体会。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首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诗文朗读音频。
3. 相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飞来峰的景象。
(2)简介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遇到的疑问。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内容。
4. 讲解分析:(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跟读诗文朗读音频,体会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 背诵练习:(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诗文。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7.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朗读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山|飞来|不畏高风|自力|化繁为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古诗文阅读和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领会和情感表达。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图片等。
2.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和参考文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介绍诗歌《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一句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品味诗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应用拓展(1)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2)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写作成果。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导学案
《登飞来峰》导学
课 登飞来峰教案
题
课 新授课
型
教 学 内 容
总课时
1 课时
登飞来峰
1 课时 授课人
XXX
教
学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目
2 、理解古诗的意思 ,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标
教
学
理解古诗的意思 ,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达
2 、《登飞来峰》中
标 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分小组进行比赛
表扬获胜者 激励落后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 诗,作于王安石 29 岁时。 总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 结 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 反 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 思 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 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 诗的主题。
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
情
?
讨论交流
2
1、①②描写景物——
引充
满
生
机
导
③④抒发情怀——踌
点躇
满
志
拨2Biblioteka 、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总结、汇报、交流
给出 参考答 案
1、王安石 _______(朝
代 ) 杰 出 的 ______家 ,
训 ______家, ______家,为
练 ______ 之 一 。
3
登飞来峰
千寻塔
板
见日升
站得高
书
不畏
望得远
设
只缘
计
课 后 反 思
4
么看的?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 1 、分小组讨论交流。
《登飞来峰》导学案
《登飞来峰》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登飞来峰》,了解诗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2。
自学提纲:自读古诗,读通读顺,自学字词。
2再读古诗,读出韵味、节奏。
3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4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典故,体会诗句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诗的写作特点。
自学检测:解释加点的字词。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理解句意。
飞来峰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的诗句是:(),()。
合作探究: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2.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诗的写作特点。
拓展训练: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堂清检测:一、默写古诗《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填空。
1诗中抒发作者登上飞来峰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2全诗借景抒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回答问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向我们揭示出一条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朝诗人王之涣的“(),()。
”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堂清结果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西林壁》导学案学习目标:借助注释理解句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蕴含的哲理,感受诗的意境。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登飞来峰》导学案
《登飞来峰》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登飞来峰》,了解诗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并默写诗。
重、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自研自探环节
1、看英才教程第60页,了解作者简介。
2、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结合资料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写出以下字词的意思:
闻听日升畏
浮遮缘
眼
5、我能不参考任何资料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6、诗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的诗句是
,。
从中我得出一条人生哲
理,从而体会到了诗人的。
7、本首诗的写作特点是。
8、背诵古诗。
二、合作探究
由各组组长主持,围绕自研自探环节的学习内容进行交流。
方法:先让学困生发言,学困生不会或答得不全面,再让中等生补充,最后优等生点评。
温馨提示:
1、小组合作要有序高效。
2、组长将大家都不会的问题记下来。
三、展示提升
1、各组将困惑的问题提出来,会的同学帮助。
发言的同学要大大方方,声音洪亮,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
2、背诵古诗。
四、巩固练习英才教程第63页
第一题第二(1)题第三题
五、整理学案
六、自悟自得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我掌握不太好的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导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登飞来峰》导学案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ft。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
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
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关于作品:这首绝句,是王安石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上的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上的塔时的感想。
3.关于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 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文题解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ft。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ft,此ft又称宝林ft。
ft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ft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ft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ft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ft始建于晋末,高30 余米,分七层,塔ft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 年,王安石登上此ft,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登飞来峰。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多媒体展示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登飞来峰》的朗读节奏和语气,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词语解析:掌握诗中重要词汇,如“峰”、“登”、“不畏”等,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
-诗意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等,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词语解析: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如“峰”、“登”、“不畏”等,并理解其含义。
4.诗意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主题探讨:探讨《登飞来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诗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登飞来峰》,使学生深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和解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登飞来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登飞来峰》的背景。
2.诗歌朗读:学会正确朗读《登飞来峰》,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举例解释:
-在意象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现实例子,让学生明白“浮云”是如何遮挡视线的,从而理解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在修辞手法识别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诗句,让学生看到“鸡鸣见日升”与希望和光明的联系,进而理解象征的运用。
-在情感体验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修辞手法识别: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来自、象征等修辞手法,如“鸡鸣见日升”中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登飞来峰》1、老师背诵《登飞来峰》这首古诗并走上三尺讲台。
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
2、老师让会背诵这首古诗的同学说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说出它是一首什么诗,以及它表现的是什么。
老师解题:《登飞来峰》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飞来峰上的应天塔,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表现的是诗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抱负和富国强兵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登飞来峰》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学生产生《登飞来峰》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重点1、词语注释:飞来峰:在绍兴城外的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听。
浮云: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以为。
2、概念解释:意象:就是蕴涵着作者主观想象的客观物象。
比如这首诗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数重山,春风,江南岸,明月,照我还等。
赋比兴:诗歌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赋,意思是铺陈;比,意思是比喻;兴,意思是有意拔高结局。
结构: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起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一句。
意思是绝句诗的开始。
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开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发展部分。
承句是上句结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转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三句,意思是转移到谈话的正题,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结句,指的是绝句诗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结束,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结局部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1、王安石简介: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名,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
《登飞来峰》是他的代表作。
2、说明《登飞来峰》的结构形式:《登飞来峰》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个句子所组成: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21课《登飞来峰》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飞来峰》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抱负和哲理的七言绝句。它通过对飞来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和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语句。通过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理解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登飞来峰》全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韵律和意境。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关键字词,如“千寻”、“不畏”等,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背景,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对比,如“高峰”与“低谷”,“不畏”与“遮眼”,从而理解诗人的豪情壮志。
5.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节课将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登飞来峰》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学会品味古典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针对难点四,提供诗歌鉴赏的框架和策略,如分析诗歌的结构、寻找核心意象、识别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系统地进行诗歌鉴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挡住视线,看不清前路的情况?”(如迷路、雾霾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像诗人一样,不畏困难,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在诗歌意境方面,强调飞来峰的形象描写与诗人情-在赏析技巧上,通过具体分析诗中的对仗和夸张,使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在文化背景中,通过讲述王安石的生平,使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征。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对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如“千寻”、“浮云”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1.采用更多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学生理解难点内容的难度。
2.加强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3.在小组讨论环节,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讨论效果。
4.强化知识点的巩固,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5.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感悟《登飞来峰》所表现的壮美景色和诗人高洁的志向。
6.赏析技巧:学习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分析诗歌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7.创作练习:借鉴《登飞来峰》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8.拓展阅读:推荐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9.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诗人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望岳》《登飞来峰》导学案-word文档
《望岳》《登飞来峰》导学案《望岳》《登飞来峰》课堂学习活动单【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背诵、默写【课前预习】1、查找资料,了解泰山与飞来峰。
2、了解作者杜甫:王安石:3、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
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
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望岳》活动方案活动一: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美。
(自主朗读《望岳》,注意诗歌的节奏。
)活动二:自主学习《望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本诗,并准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活动三:鉴赏诗歌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3、尾联是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又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活动四:感受诗人形象联系你读过的诗歌说一说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他的形象,比较一下,看看本诗中的诗人形象如何。
《登飞来峰》活动方案活动一: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美。
(自主朗读《登飞来峰》,注意诗歌的节奏。
)活动二:自主学习《登飞来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本诗,并准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活动三:鉴赏诗歌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2、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如何理解这句话?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活动四:拓展延伸1、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手法、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2、读了这两首诗后,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反馈练习】一、阅读《望岳》,完成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登飞来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预习测评:
1.重点字词:
⑴千寻:
(2)闻:
(3)不畏:
(4)浮云:
(5)眼:
(6)缘:
(7)最高层:
2.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
, 。
3.《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
三、巩固测评:
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4.对应精炼: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四、交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