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
现代大学有三大基本功能 人才培养是核心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
从2010年开始的10年中,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使命,落实好《纲要》的这一精神?今天刊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编者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
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
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技能,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形。
在欧洲北方,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汇聚了阿伯拉尔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生前往塞纳河畔,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欧洲北方大学模型。
现代大学制度延绵800多年,其间受到皇室、教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大学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工作的中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
这就要求大学充分履行职能,积极为公民提供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场所。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及其功能分析
NO .5
Oc t ob e r 2O1 3
●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我 国现 代 大 学制 度及 其 功 能 分 析
张 金 辉
( 华北 电力 大学 法政 系 ,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3 )
摘
要: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是 现 代 大 学 的制 度 根 基 , 现 代 大 学 是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 主体 , 学 术 性 是 大 学 的 根 本
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华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I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I S c i e n c e s )
An a l y s i s a b o u t Mo d e r n Un i v e r s i t y S y s t e m i n Ch i n a a n d i t s Fu n c t i o n ZHAN G J i n — h u i
Ab s t r a c t :M o de r n u ni v e r s i t y s ys t e m i s t he s y s t e m f o un da t i o n of mo de r n u ni v e r s i t y,
mo d e r n u n i v e r s i t y i s t h e s u b j e c t o f mo d e r n u n i v e r s i t y, a c a d e mi c i s t h e f u n d a me n t a l
现代大学功能的再认识
现代大学功能的再认识陈嘉【专题名称】高等教育【专题号】G4【复印期号】2006年09期【原文出处】《辽宁教育研究》(沈阳)2006年4期第6~8页【作者简介】陈嘉,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650031 陈嘉(1967—),男(满族),四川渠县人,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大学在知识观念、科学研究观念和服务于社会的观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现代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具备新的教育发展观念,才能使大学具备强劲的动力,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负社会的期望。
【关键词】大学/发展/知识观/科学研究观/社会服务观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6)04—0006—03 关于大学,普西在《学者的时代》一书中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社会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
换而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
”大学的诞生无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大学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传播人类的先进文化和道义理想是它的使命所在。
在大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功能也逐渐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到进行科学研究,再到服务于社会,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广泛共识。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体现和人们对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的深切渴望,大学的地位已远非往昔可比,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那么大学还要往哪里走呢?这个问题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就是无数大学人苦苦思索和追问的。
雅典的一座神庙刻着一句古希腊人留下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那么今天的大学又该如何剖析自己呢?在观念决定行动效果的时代,反思大学的知识观、科学研究观和服务于社会的宗旨,对于大学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教育学第三讲高等学校的职能
等
学 校
• 3、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现状
的 职
• 4、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
能
第
三 讲
视频欣赏
高
等 学
“通才与专才”辩论
校 的
赛
职
能
第 (二)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
三 讲 • 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指
高 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
等 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二者在教育目的、对
三 讲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
10.09万所,比上年增加0.57万所,各类学历
高 等
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比上年增加
学
240.9万人。统计表明,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
校 的
高等教育的学生达271.85万人次,接受各种非
职
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5448万人次。
能
第 • (三)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高
本质所在,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等 学 校
发展科研既有助于社会进步,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 质,而教学同样可以在研究中推进知识的创新。
的 社会服务与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促进人
职
的素质综合发展。社会服务有赖于人才的培养、输送以
能
及技术应用的水平。
二 对现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思考
学 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
校 的
备的教育。
职
能
第 三
过分专业化导致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上:学生知识和能力
讲 不合理;学生适应性较差;学生在工
高 作岗位上不断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
等 能力较差,缺乏后劲。也就是做事的
学 校
服务社会:现代大学的核心职能——兼论大学三大社会职能的内在关系
服务社会:现代大学的核心职能——兼论大学三大社会职能的内在关系陈伟;葛金国;周元宽【摘要】基于职能的扩充,引发了两个多世纪以来高教界的热门讨论:是否要打破“围墙”让大学走出象牙塔.大学职能在拓展过程中,已悄悄实现“职能漂移”,服务社会成为现代大学职能的核心.“一心两翼”构成现代大学职能的新常态.其中,人才培养是基础,发展科学是关键,服务社会是核心.【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大学职能;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一心两翼”【作者】陈伟;葛金国;周元宽【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通常认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
因为大学职能的扩充,引发了两个多世纪以来高教界两个阵营的激烈争论:是否需要打破大学“围墙”,让大学走出象牙塔。
争论说明大学各项职能的关系需要厘清和整合。
现代大学的职能,在拓展过程中已经悄悄实现“职能漂移”,服务社会已成为现代大学的核心职能。
大学三大社会职能是“一心两翼”——现代大学职能的“新常态”——而非传统说法的“三驾马车”关系。
“职能”,通常是指事物、机构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
“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最适宜表述某事物由于社会分工所应发挥的社会作用。
”[1]所谓大学的职能,就是指分工赋予大学应承担的社会作用。
这种职能与社会的需要呈正相关,主要反映社会的诉求,表达为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的社会职能主要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支柱构成。
“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以各种形式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新的社会职能。
”[2]由于大学职能的不断拓展,产生了贯穿两个多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界最热门话题的讨论,这就是:大学是否要打破“围墙”走出象牙塔?由此,形成了“两大阵营”观点的激烈争论。
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
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大学职能观是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
高等教育职能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在不断地扩展,从而体现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属性。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的传统职能不断地被改造和发展并产生出新职能,可以说,新的大学办学模式也由此而产生,大学的职能变化正是大学办学模式变革的缩影。
持什么样的职能观对大学发展影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职能观意味着不同的大学发展定位。
大学如果能够预见到高等教育发展变化趋势并进行超前的结构变革,将对大学地位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提出大学“新三大职能”说,认为,传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说已经无法涵盖今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必须适时地补充“知识转化”、“促进就业”和“终身教育”等新三大职能。
“新三大职能”是对传统三大职能说的进一步拓展,不仅概括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而且特别是有利于引导我国大学实现科学定位和结构调整,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
一、对“当代高校五大职能”说的重新审视1993年,笔者在《论当代高等学校的五大职能》一文中提出了“当代高校五大职能”说。
该假说提出的背景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轨时期,即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向适应市场商品经济转轨,这意味着大学功能必须进行适时地调整,随之要求大学职能观必须变化,从而引导大学工作机制的调整。
鉴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已经获得了世界公认,单纯地坚持这些观点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意义不大,为了促进大学发展从适应计划经济走向适应市场经济,笔者提出了新的两大职能,即科研成果孵化职能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职能。
这两大职能将引导大学从只重视生产转向同时重视市场对自己产品的检验,从而能够促进大学教学职能和科研职能的发挥,并进一步完善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并不需要关心自己产品的社会效益如何,也不计产品的生产成本如何,因为一切按照计划执行即可。
大学的学科架构
划分:12个学科门类、89个一级学科、386个二级学科
120 90
一 学 级科 二 学 级科
量 数
60 30 0
学 门 科 类
哲 学 经 济 学 法 学 教 育 学 文 学 历 史 学 理 学 工 学 农 学 医 学 军 事 学 管 理 学
学科传统
• 学科传统是不同高校之间的根本区别。 每一学科在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受到了特定的校园环境的影响,有着 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学科传统。 • 学科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校区大学人 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的不同。
• 《辞海》--- “学科” 是学术的分类。指一 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物理学、 生物学, 历史学、教育学。
学科与专业的含义 • 《辞海》
–学科:① 学术的分类;② 教学的科目 –专业:专门的学业
• 《高等教育学》
–学科: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划分知识或学问 的门类 –专业:以学科分类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划分 的学业门类
大学建设
核心 学科 平台
承载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
传授知识
(大学功能的核心)
发现知识
应用知识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学科方向
学科发展的根本和动力
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定位依据 国民经济发展 学科发展的科学价值 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学科群
科学问题 社会问题 带有多学科特征 经济问题
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
12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 目标与建设侧重点不同
学科建设 侧重 科学研究 专业建设 教学
出高层次、前沿性的科研 提高教学质 目标 成果,在领域中形成有特 量为出发点 色和优势的学术力 和归宿
论现代大学的三大传统职能
本身并 不严谨 。 严谨 表达的基本要求是既要
避免歧 义又要反映其丰富 内涵 , 也就是说 现 代大学 三大传 统 职能 的表述 既要忠 于 “ 职
能” 这一概 念 的本 义 , 又要 体现 三大职 能本
首先 , 将 大学 的第 一 大职能表 述 为“ 培 养人才” , 这毫无异议 。培养人 才是大学“ 教 学” 活动所发挥 的作用 , 是大学 的首要职责 ,
践 来看 , 传 统职 能 的未 来拓展 需要 时间的考 验和 历 史的 沉淀 。
[ 关键词] 大学职能; 大学传统职能 ; 培养人 才; 发展知识 ; 为社会服务 [ 作者 简介 ] 朱 玉 山 , 江 苏师 范 大学 高等教 育研 究 中心 副研 究 员 , 研 究方 向 为 高等 教 育管理 ( 徐州 2 2 1 1 1 6 )
涵, 同时“ 发展 知识 ” 也很好 地表 达 了“ 科 学
认 为是 , 学者对各 自领域的权威传统加 以解 释, 在传统 上加 上 自己 的创造 贡献 , 并提出 新 问题 , 或是 以新 的形 式重组 传统 , 给 传统
其次培养人才发展知识和为社会服务这三大传统职能遵循知识的保存传承创新和应用的内在逻辑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条搭建起了大学职能大厦的基本平台如果再有第四职能必然是要在这基本平台之上的高级职能或附加职能而不应是仍然处于基本平台的文化传承创新国际文化交流改造社会等职能的重复表达
2 0 1 4年第 2期
( 总第 2 6 0期 )
功能” , 圆 大学职能 当然就是大学这一机构所
一பைடு நூலகம்
、
三大传统职能的准确表述
应 当发挥 的作用 。徐辉认 为 , “ 教学 、 科研和 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所从事 的活动 , 而 不是或不等 同于高等学校 的职能 。 ……高等
现代大学有三大基本功能 人才培养是核心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
从2010年开始的10年中,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使命,落实好《纲要》的这一精神?今天刊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编者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
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
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技能,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形。
在欧洲北方,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汇聚了阿伯拉尔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生前往塞纳河畔,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欧洲北方大学模型。
现代大学制度延绵800多年,其间受到皇室、教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大学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工作的中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
这就要求大学充分履行职能,积极为公民提供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场所。
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主体现代化意义
论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产生和历史演变曹艳丽(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学界比较公认的是“三职能说”,即培养人才,发展知识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种职能产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社会功能一、研究的意义和现状述评(一)研究的意义高等学校职能问题是一个与高等学校这种社会机构本身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同样久远的问题,因为高等学校的产生是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为发达到人类一定的目的服务的。
高等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特定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学校自身的需要,高等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其社会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而现实的反映,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社会职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研究也是无止境的。
尤其是对于当今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大国而言,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把握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研究现状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从高等教育产生开始,高校自身及其职能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的。
今天,在高教界比较认同的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知识,直接为社会服务。
然而这三项职能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其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阐述高等学校三种社会职能产生及演变的过程,探讨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全面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不但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管理,而且也为高等学校自身角色定位与内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学科前沿结课论文
浅谈大学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教育模式呈现新的特点,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大学究竟对青年学生的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值得探讨,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充分结合当前阶段大学教育当中实际情况,探讨对大学生个人文化素质方面的成长,希望能够对当代青年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教育文化素质意识的觉醒引言青年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未来人生道路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因此,如何将大学教育与青年学生个人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以大学文化来推进大学生成长教育,唤醒大学生个人成长意识和社会意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并回答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所大学的进步与发展,是可以而且完全应该用文化来解读的。
这是因为,从广义上说,大学是比较典型的文化机构。
从本质上看,大学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的产出地和辐射源。
强化大学文化建设意识,提升大学文化建设层次与水平,不仅是大学完成好自身根本任务的需要,而且对社会也有巨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可以说,能用文化解读的大学,定然会更具时代发展性和战略性,更具文化底蕴,创造出更为深广的发展空间;定然会大大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教育品质和品牌,提升大学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的软实力。
考察一所大学的文化,自然离不开对大学任务、功能和定位的把握。
而现在比较普遍地认同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
事实上,现代大学的这三大基本功能,恰恰决定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育人文化、创新文化和服务文化的提升和发展,也就是说,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文化功能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的一切工作其实就是为了文化发展,包括传承文化、启蒙文化、保存文化、批判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
文化使命:现代大学不容遮蔽的一项基本功能
曼的观点有许 多不当之处 .但从他的观点中折射出
大 学 文 化 启蒙 的思 想 .深 深 影 响 着 当 时 以 及 后 来 的 欧 洲 大 陆 的 各 国大 学 坚 持 大 学 启 蒙 教 育 思 想 的 另 一 位 标 志性 人 物 是 德 国 的 洪 堡 .虽 然 他 把 纯 粹 科 学 引入 大学 . 传 统 大学 教 学 职能 基 础上 赋予 了大 学 以 在
变 迁 和 对 社 会 发 展 的适 应 过 程 。但 是 。 果 从 大 学 教 如
育的本真样 态来审视 , 离了文化 传承 、 化启蒙 、 脱 文 文化 创 新 这 些 大学 的 本 质性 功 能 . 才培 养 、 学 研 人 科 究 、 会 服 务 都 会 成 为 无 源 之 水 、 本 之 木 。 会 成 社 无 都
团
视野 l
一
、
大 学 文 化 启 蒙 : 发 生 命 活 力 。 注 终 极 人 激 关
学 是 为博 雅教 育而 设 .大 学 的 理 想 就 是 培 养 人 的理 智 , 种教育 的体现 , 是培养 出集智 慧 、 敢 、 这 就 勇 宽
类 命 运
启 蒙 ,正如 康 德 所 言 :以 理 智 之光 照 亮 人 的心
现代大 学不容遮 蔽 的 项 基本功 能
一
文/ 广 宇 徐
随 着 大 学 在 现 代 社 会 中地 位 的 不 断 提 升 .大 学
大 功 能 的 确 立 . 其 历 史缘 由和 逻 辑 必 然 性 . 映 了 有 反
承 但 了 越 来 越 多 的社 会 责 任 . 当社 会 不 恰 当地 赋 予 大 学这 样 或 那 样 的功 能 时 .人 们 往 往 忽 视 大 学 更 为
高等教育学-填空
1.1.4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最高阶段。从高等教育的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1.1.5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6.1.1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主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机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
6.2.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逐渐形成了: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1980年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7.3.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可概括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P195)
高校师生的心理关系可分为: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方面。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是:(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2)高校师生的
心理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之上。
8.2.1未来人应持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
3.3.2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应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称为通才教育。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称为通才教育。
现代大学有三大基本功能人才培养是核心
.人才培养是核心现代大学有三大基本功能要在提高人》强调,2020年)(2010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才培养质量、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年中,年开始的从201010国际竞争力。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
身的功能和使命,落实好《纲要》的这一精神?今天刊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编者——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是大学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
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
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讲解技能,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吸引了四面八方形。
在欧洲北方,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汇聚了阿伯拉尔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的学生前往塞纳河畔,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欧洲北方大学模型。
现代大学制度延绵多年,其间受到皇室、教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但大学作为教师和800 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
确立了大学工作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工作的中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年(2010—2020单一的精英教育模逐渐摆脱了传统、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为其中的佼佼积极为公民提供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巨。
现代大学三大职能与大学体育的发展
(. 1江苏大学 体育部 , 江苏 镇 江 22 1 ; 2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 10 3 . 黑龙江 哈尔滨 102 ) 5 0 5
摘要 : 才培 养、 人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 是被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大职 能:大学体育是 大学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于此 , 基 从教 学、 科研 、 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分析 了目前 大学体育存在的 问题 , 探讨 了大学体育的发展 。
一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 是实现学校体育
目的、 任务的重要途径。但体育教学在大学, 长期以来处在 个边缘的地位。第一, 体育课是一门以发展身体为主要目
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作为学 的的实用性很强的教养性课程, 与大学众多的专业性课程有 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显然 , 大学体育不再是简单的教 质的区别, 也与外语 、 数学、 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有别, 这使
应能力、 养成锻炼习惯 、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等方面, 其环节较
内容。其中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小学体育片面追求升学
多, 问题复杂, 不仅需要多学科综合的学术基础, 而且还需要 率, 存在着体育课形同虚设, 导致学生出现运动能力与实际 长 期的潜心研究和更多的精力投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 年龄不相符的现象。因此 , 大学体育还是在给大多数的学生
育的教育功能。
因而大学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再如, 近几年高校
在科研方面, , 第一 大学体育的学科建设一直是一个薄 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 科研成果成了衡量高校 、 院系 弱环节。长期以来, 大学体育的实践性 、 术科性得到了各级 及教师个人水平的关键指标。在“ 全员科研” 的大环境下, 公
大学应该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辩论词
[一辩对垒]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其次,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将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第三,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而这些恰恰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相反,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所以,综合考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关系,大学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状况,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的是科学精神.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十分欣赏对方辩友刚才对科学精神那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精彩论述.的确,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已经成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各种文化交流的桥梁.纵观古今中外,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我们以时代的要求,以及两种精神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培养力度为标准,认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第一,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关系来看.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追求科学的态度,其三大价值取向是追求科学体系的逻辑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经验实证,以及表达形式的简洁完美.而人文精神则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与社会的民主、和谐、进步为起点和归宿,体现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科学的终极关怀.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的时代标志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三面旗帜.就连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认识和追求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大学不但要沐浴科学精神的雨露,更应普照人文精神的光芒.第二,从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当今时代对大学要求来看.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来传承文明、振兴国家、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服务社会才是大学价值之真谛.放眼世界,伴随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的本来越来越大.以至于手指轻轻一按便可改变世界甚至人类的命运,因此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力量沾沾自喜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好拥有那个手指的人,让人文精神铸就他们的灵魂.第三,从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人文精神培养更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们坚信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因此关乎天文以察实辩,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对一攻辩]·正方二辩选反方三辩正方二辩:谢谢,有请对方三搬.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是什么?反方三辩: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但是美国爱默生告诉我们:“性格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爱因斯坦更说:“关系人的自身应当成为一切科学与技术上的”.正方二辩:奋斗的主要目标其实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请教对方辩友:如果大学教育不应更宜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如何能够实现科教兴国的宏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最终实现大学教育的三大功能?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无非是想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看到其实人文……(时间到)·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反方二辩:有请对方二辩.请问培养大学生拥有了科学精神,是否就同时拥有了向善向美的人文价值观?正方二辩:可是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如何去进行培养呢?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我们要不要以一种求真的精神去体认呢?其次,我们在培养善和美的时候,对方辩友倒是明白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明白吗?现代的大学生明白吗?我们需要他独立思考,知道为致知体,道方有道.正是要把这些人文之知幻化为自己的人文内在的精神品格,才有可能形成对方辩友所谓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精神作为指导.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为什么同样有科学精神,有的大学生学以报国,有的大学生却从事高科技犯罪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高科技犯罪和科学精神本身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反方二辩:那么请问您判断他是不是缺乏科学精神,是看其行为是否科学还是其行为是否道德?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看其行为,对,我们要看行为,但是有一点点的求真是不是就说他有科学精神呢?反方二辩:那对方是不是说判断他有没有科学精神是要看其行为是不是道德了.正方二辩:其实对方辩友说道德,道德要不要成为我们类化的一个标准?如何类化需不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去严谨的求实呢?正是因为基于此,我方认为科学精神培养才是最重要的.·正方三辩选反方三辩正方三辩:有请对方三辩.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是一个人文精神丰富的国家,请教对方辩友:按您方逻辑如何解释这一观点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科学精神是求真,但是我们说大学教育是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求真又如何等于求善和求美呢?正方三辩:好,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那我再请教对方辩友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反方三辩:道德理念、人生态度、独立人格、社会责任、博大胸怀,这哪一点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的呢?正方三辩:所以,对方辩友的这些所有的论断都是本着科学精神探究得来的.·反方三辩选正方二辩反方三辩:有请正方二辩.请问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尊重和追求科学与重视和维护人的生命与价值,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呢?正方二辩:当然是一致的,请提第二个问题.反方三辩:生物科学说,“物尽天择,优胜劣汰”,而人文关怀告诉我们要“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代大学生该做何取舍?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是说两者之间的矛盾,而我们承认对方辩友逻辑的话,那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确立市布司需要一个科学精神作为一个指导的过程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请问为什么当客观规律不符合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时,我们就要限制其发挥作用的领域,设置规避它呢?正方二辩:这与我们今天科学精神之间有什么本质的矛盾吗?对方辩友总是把一个问题推到极端,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之间产生的矛盾,产生了矛盾之后所以不应该侧重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本身把这个问题推到极端的过程就是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过程.正是基于如,我方认为是不是应该更侧重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对方辩友的身上得以体现呢?反方三辩:那请问人文精神在科学研究与运用里的作用是什么呢?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是不是说它没有作用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也说了科学精神有一个简洁完美.请问对方辩友,我简洁完美的过程是不是一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我不去功利的去求真,是不是一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时间到)[攻辩结辩]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说因为做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培养人文精神就要重于培养科学精神.那我就不理解:难道只有人文精神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去做人,科学精神就不制导了吗?我们看到,恰恰是在务实与严谨的态度,才更应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人生品格.既然两者精神都能够指导我们更好的做人,为什么对方辩友却认为培养人文精神就要更重要呢?另外,对方辩友所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当今校园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对方辩友,人文精神缺乏是一种事实,而且加强人文精神的关注也确实应该.但是加强并不等同于侧重,我们说这种加强实际上是相对于我们从前的大学教育中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而言的,它并不是一个在与科学精神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对方辩友今天的观点只不过是向我们论证了大学教育中应当重视人文精神,但是在一个比较性的辩题中应当重视并不能得出重视人文精神就要重于培养科学精神.其实要论证这样一道辩题,我方认为观点就很简单,那就是先要明确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比较两种精神,看看究竟谁的本质内涵与大学的性质结合的更紧密,很显然谁就更应该被着重培养.我想请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攻辩小结中向我们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学教育的两大重点、三大功能以及我方三辩提到的大学应该承担起的完善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使命和责任,并且是显然与科学精神结合的更加紧密的使命和责任.对方辩友,您为什么要说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进行完成的?反方一辩:刚才的攻辩阶段,我方主要与对方辩友探讨了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科学精神是否本身具有向善向美的价值观;第二,当追求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矛盾时如何取舍.请看对方辩友如何回答:首先,对方二辩就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可以通过求真求实就能带来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可是我们都知道,向善向美是人文精神所追求的,而科学精神追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如果说科学精神中间也有追求向善向美的话,那是不是说今天科学精神中间也包含有人文精神呢?那对方今天在论证您方观点的同时是不是也论证了我方的观点呢?第二,关于追求客观规律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矛盾的问题.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们两者都可以两全,从来不会矛盾.真的是这样的吗?归根到底,对方辩友今天的错误就在于将科学精神的概念无限扩大,从而包含有人文精神.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想今天我方的辩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通过我方二辩和三辩的问题,我们已经从整体、从局部、从更高的角度看到了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自由辩论]正方四辩:请问对方辩友:《高教法》第五条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反方四辩:对不起,基于这个专业性的知识,在下是没有听说过,但是我愿洗耳恭听.正方三辩:首先这不是一个专业知识,大家都是大学生.《高教法》第五条告诉我们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请问按照您方的逻辑,您方如何理解这一条法律呢?反方二辩:我方理解的就是科学精神很重要,但是大学更应该普照人文精神的阳光.请问追求科学的简洁与美是否等于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正方二辩:对方这个“更应”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们已经告诉你了,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信念.这些可都是与科学精神息息相关的,对方辩友不谈大学教育而得出一个“更应”,对方辩友论证一下.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我方的“更应”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你方的“更应”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打个比方,千百个富有科学精神的大学生可能要日夜赶工、辛辛苦苦才可能造好一个网站.而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就可能在瞬息之间用病毒摧毁千百个网站.孰轻孰重请对方辩友自己抉择.正方一辩:那请对方辩友首先帮我们论证一下我方强调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要人文精神的培养呢?反方三辩:我们说了我们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但是如果我们不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培养人文精神的话,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大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与运用的真正价值所在呢?请问为什么同样是科技精英,有的人知道“安得广厦千万间”,而有的人却是“良心不知何处去,人面依旧笑春风呢”?正方三辩:那么按照对方辩友逻辑,评判的标准就是道德?反方四辩:那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什么呢?他们说求真就是求善求美的基础,那是基础就更应注重培养吗?我们说吃饭也是人活下去的基础,但人一生就更应该注重吃饭的吗?那恐怕培养的不是食神就是饭桶.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无论你人生是为了什么,他首先是不是要吃饭呢?其实对方辩友谈的是一个“重要”,好,是很重要,所以我们说也要加强,可是加强等于侧重吗?反方一辩:我们从来没有硕果不要培养科学精神,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人们树立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蜘蛛侠》告诉我们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的很好,但是对方辩友今天实际上是偷换了这样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就仅仅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人文精神.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您认为人文精神难道仅仅包括这些方面吗?反方三辩:人文精神怎么不是向美向善呢?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如果说人类的自我关怀都有向恶向丑的话,那还叫人文精神了吗?那是不是科学精神也包括向恶向丑呢?正方四辩: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忽视了今天辩题是讨论东西教育.那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大学教育它的本质特点究竟在哪里呢?反方二辩:大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和根本目的就是一个,育人.育人是什么?就是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的塑造.现在的大学教育可是越来越科学化,就好像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样,真实高科技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了.可是我们人独特的人文气息,以及那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人文氛围在哪里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谈育人,我们就来谈谈育人.那么大学的育人与社会的育人有什么区别呢?反方三辩:我也想谈谈育人.子说过:“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义是什么,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吗?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谈育人,那么育人就只教人为人之道,教不教求学之道呢?对方辩友谈了一个塑造,那么怎么去塑造?需不需要个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需要我们个人去求真、去务实之后,才可能有对方辩友所说的人文精神.反方二辩:所以我们从来都没有说不要你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当然重要.可是如果科学精神像今天你方论证,已经包含了我们的人文价值的话,请问馒头包了肉它还是馒头吗?是不是已经变成包子了?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均自大学来,应知大学事.我们知道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而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小社区,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人文观念在无时无刻充实着大学生的头脑.请问如果不在一个科学精神的坚实指导之下,你们又如何去伪存真、取是去非?反方一辩: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北大一百周年纪念上,世界各地数十位校长都提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这怎么与对方观点相矛盾呢?正方三辩:可是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所谓大学就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反方三辩:其实我们说什么叫做研究高深学问呢?记得某位专家学者说人文精神是做大学问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知道如何明辨是非,知道如何研究和运用科学来造福人群服务社会,而这些不正是人文精神给予我们的吗?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所举的那个例子并不是一个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还包括一个理性精神在里头,对方辩友说有意识的求真,有意识求真就是科学精神吗?其次,我们今天在谈一个大学,您再不谈大学教育不结合着大学教育来谈,对方辩友您可要被扣分.反方二辩:我们怎么没有谈大学教育,请问您所说的理性到底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呢?正方一辩:恰恰是对方辩友混同了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我们说科学精神首先体现了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精神,什么叫科学精神,什么叫科学主义/反方三辩:你说评价人是科学精神是从综合全面的角度看,但是从这个具体事例上看他是不是体现出一点点的科学精神呢?如果体现出一点点的科学精神,我们还能说科学精神是有价值取向的吗?正方四辩:我想是对方辩友没有弄清楚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区别.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反方二辩:四辩在给大家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它本身就包含了价值理性,那么请您告诉我,当年我们提倡孔融让梨互助互爱,孔融要让几个梨才是科学的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我们问题,还是要请您回答一下究竟什么是科学主义、什么是科学精神?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科学主义就是科学万能论,但是科学精神呢?也要我们尊重和追求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有个例子,某位化学专业大学生竟然为了谋私利而为犯罪分子搞毒品开发,这到底是因为他本身不够从追求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还是因为他缺乏对他人和社会那么一点点关怀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的是没有人文精神,可我们今天谈的是侧重于科学精神.其实对方辩友刚才谈的一切都没有结合着大学教育来谈,他们承认人文精神更重要,很重要,但是重要就等于我们更应侧重培养吗?大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哪里?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反方四辩:正方说到大学教育我就想请问:现代大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否已向人本位回归为基本内涵.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人文精神以人为本,难道科学精神就不以人为本了吗?对方辩友又谈到了人文精神缺失,那么人文精神缺失到底是不是我们侧重科学精神才得到的呢?反方二辩:对方辩友现在终于大胆地说出了科学精神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您认为科学精神当然并且应该包含了我们的人文理性价值观.正方四辩:这正是我们要辩论的人文精神确实很重要.可是大学要求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为社会服务,大学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对方辩友还是没有回答.反方四辩:所以我们才要说对人文精神,我们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我们从未放弃.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一直在谈以人为本,那么究竟以什么人为本?反方二辩: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完善;其次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博爱;第三才是对整个人类命运以及社会的维护和思考.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的非常的好,可是我们就以孔融让梨为例.如果我们不让他去求真,不真正的感受到我们需要让这个梨,那么恐怕他认为让梨那是傻瓜才做的事情.对方辩友您的人文精神又如何确立的?需不需要我们求真务实去指导一下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孔融让梨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难道说孔融是一个很有科学精神的人吗?不仅有孔融让梨,还有悬梁刺股、岳母刺字,难道说他悬在什么位置、刺在什么地方才是最科学的吗?正方一辩:难道说只孔融让梨才说明他体现人文精神吗?错了!孔融自己吃那个梨,挑一个大的梨吃也说明他有人文精神,只不过这个人文精神不太正确而已.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在科学精神指引下去看哪一个人文精神是正确的,哪一种人文精神才更该被选择.反方四辩:对方辩友给了我们一顶帽子,他说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个人主义.但是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这难道是人文精神吗?我们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正方一辩:人文精神区别于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他不具有一个普视性的标准.说明他本身是纷繁芜杂的,而要在纷繁芜杂的人文精神中选择正确的方向,只有依靠科学精神的指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给他一个现有的人文成果,倒不如告诉他如何才能区别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反方四辩:请相信我方观点.正方二辩:可是对方辩友,我们为什么侧重与科学精神就培养不出人文精神了呢?(时间到)[观众答辩]观众1:你们讲1952年院系调整削弱了人文学科,因此我们今天要着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那您方的观点是不是认为人文学科就等于人文精神?反方四辩:我们认为1952年的院系调整改变了这种人文学科被削弱的这种态势.因为我们知道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里面起码他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载体,如果我们不通过这样来培养的话,那人文精神就无出下手.而且我们不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看作是一种狭隘的学科观,而要把它作为一种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来加以培养,创造出一种人文氛围这才是根本.反方一辩:所以我们说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才是目的.反方二辩:今天不仅教学模式要改革,提倡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同时我们要更注重在大学中建立一种学术自由的平等氛围,真正让人文之光弘扬大学教育,真正让人文精神闪烁大学校园.观众2:为什么今天在我们的大学这个象牙塔里面,充斥着种种素质低下的问题,有些小学生能做好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同学却难以做好?正方四辩:大学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而我们今天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它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是说仅仅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就足够了的.要充分发挥大学的功效就必须在大学中充分发挥让我们去独立思考、让我们去理性批判、让我们去追求科学的真.正方三辩:这些问题如何发现是不是靠科学精神来指出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要不要在科学。
从大学的功能和职能变化看高校的改革
但 到 了近 代 大 学 阶段 情 况 就 发 生 了变 化 ,大 学 组 织 增 加 了新 元 素 , 因为 国家 力 量 的参 与 , 国家 提 出 了 希 望 ,即大 学 应该 为 民族 国家 的 发展 或 崛 起发 挥 作 用 , 那 么大 学 也 不 是 由教 授 和 学 生 组 成 的 联合 体 了 ,而 是 成 为 国家 机 关 的 一 部 分 了 ,此 时 教 学 就 不 能 由 教授 自 由发挥 了 ,学 生 对 教 师 的教 学 干 预能 力 也大 大 下 降 了 , 虽 然 仍 然 可 以 通 过 转 学 的 方式 来 表达 ,但 这 种 力 量 就 小 得 多 。 这 个 时 候 知识 的传 播 不再 是 第 一 位 ,而 是 知 识 发 现 和 知 识发 展 变成 了第 一 位 , 于是 就 出现 了大 学 的科 研 功 能 。科 研 功 能 成 立 的一 个 重 要 的 标 志 就 是 科
师或 是 教 师 组 织 来 招 收 学 生 的模 式 ,这两 种 模 式 都 是 为 了 教 学 。 后 来 大 学 成 为 一 种 比较 正 式 的 社 会 组 织 ,
或 是 经 过 教 会 承 认 批 准 ,或 是 世 俗 政 权 的 授 权 , 而 大 学 教 学 就 变 成 了 一 种 自 然 而 然 的 职 能 , 也 即 教 学 这 个
【 】张 彤 ,杨 莉 . 西方 化 高等 教 育 思 想 与 全 球 化 时代 2 泛
中国 高等教 育发展 【]. J 现代 大学 教 育 ,2 0 ( ) . 0 7, 4 [ 】李哲 . 济全 球化 对 发展 中国 家的挑 战及 我 国的对 策 3 经 [】. 中师 范大 学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版 ),2 0 , ( ) . J 华 人 0 1 1 【 ]肖川 . 球 化 时代 中国教 育的 现 实选择 【 】. 育 理 4 全 J 教
论大学出版社对彰显大学四大基本功能的作用
培 养 功 能 的作 用 。只定 位 或 局 限 于 出版 教材 和其 他
教 学 用 品 这一 点 上 ,就 过 于 狭 隘 和 简单 出版 本 身
具 有 教 育 性 .表 现 在 它 能 利 用 自身 的 产 品— — 出版 物 .发 挥 舆论 导 向作 用 和 教 育 渗 透 功 能 ,对 人 们 的 思 想 行 为 和价 值 取 向等 产 生 直 接 的 或 潜移 默 化 的影 响 .进 而 达 到教 化 的功 能 和 作 用 。而从 心 理 学 的角
论 大学 出 彰显大学四大基
●雷 永
摘要 :大 学 出版社 作 为 大学 出资兴 办的 集产 学研 于一 究、服 务社 会 和 引领 文化这 四 大基 本功 能 的 实现 具 有 重要
服 务 和提 升 大 学人 才培 养 功 能的 重要 工具 .是辅 助 和 催 生 服 务社 会 功 能的 重要途 径 ,也是 展 示和 传播 大 学 引领 文化功 能 的重要 窗 口。
大 学 培 养 人 才 的 主要 途 径 是 教 学 。教 学 内容 包
括 知 识 教 学 、情 感 教 学 和技 能 教 学 ;教 学形 式 包 括 课 堂 教学 、实 践 教 学 和行 为 教 学 。但 无 论 是 教学 内
度 来 看 .人们 对 与 自身 有 关 联 的 人 和事 的认 知 与 重 视 程 度 天 然地 比无 关 联 的 要 高 出 许 多 。 因此 .一 个
向来设 置课 程 .需要 与时 俱 进 开 发教 学 资 源 ,需 要
源 源不 断 地 创 新 教材 及 其 他 教 学 用 品 。 出版 既 具 有 文 化积 累功 能 .又具 有 文 化 传 播 功 能 。还 具 有 文 化 发 展 功 能 .其 最 直 观 的表 现 就 是将 信 息 和知 识 转 换 成 图 书 、报 刊 及 数字 产 品等 载 体形 式 予 以传 播 、交 流 、互 动 和 存 储 延 续 ,而 这 种 转 换 无 论 从 形 式 上 , 还 是 从 内在 实 质上 讲 .恰 恰是 学 校 教 学 赖 以有 效 开 展 的 工具 大 学 出 版社 从 建 社 之 初就 将 服务 学 校 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
从2010年开始的10年中,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使命,落实好《纲要》的这一精神?今天刊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编者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
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
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技能,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形。
在欧洲北方,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汇聚了阿伯拉尔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生前往塞纳河畔,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欧洲北方大学模型。
现代大学制度延绵800多年,其间受到皇室、教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大学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工作的中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
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
这就要求大学充分履行职能,积极为公民提供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场所。
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技术发明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这一功能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而独立存在。
明确赋予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始于德国。
19世纪初,一批受新人文主义影响的德国思想家、教育家如洪堡、费希特等,力图使国家从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重新崛起,着手建立柏林大学等一批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的新大学,强调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获得知识是大学的重要功能。
但洪堡等人并不认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最终目标。
他们继承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认为科学研究只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英国的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也践行了同样的理念:科学研究之所以是大学的重要活动,是因为它能够对教学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
美国虽然继承了德国大学的模式,形成若干研究型大学,但依然保留了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传统。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许多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基础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
但是,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问题上,一些人还存在认识误区。
有人简单地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研究型大学。
在这种思想推动下,一些学校盲目地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把大量的人财物投向科研工作,同时引入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大学的重心逐渐倒向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教书育人功能反而被忽略。
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中虽然许多是研究型大学,但也不乏优秀的教学型大学。
即使在一些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中,人才培养也得到了充分重视。
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学家纽曼所指出的,如果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科学研究,那为什么还要有学生呢?大学和一般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大学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而不是科研。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确立以人才培养为基点进行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回顾大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大学服务社会早已有之。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尔将这种现象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诡辩学派的学府,这些学府专门讲授修辞学等实用技能。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通过莫里尔法案及赠地运动为大学增加了农业学院、工程学院、家政学院、企业管理学院等,极大地促进了大学与社会的融合。
着眼于这一新趋势,克尔指出,大学作为行会或学院联合体的时代已经结束,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联合机构、应对社会的多样诉求是大学的重要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得到了公认。
从19世纪末诞生之初,我国的大学就肩负着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使命。
100多年来,服务国家、造福社会一直是我国大学的重要功能。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学引领科技创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也要看到,大学不同于企业,它服务社会的方式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
同时还要看到,服务社会不等于一味满足社会需求,大学还肩负着社会批评的功能。
对于大学而言,社会服务和社会批评是同一功能的不同方面。
在实践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3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