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调查方法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477b43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3.png)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研究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
水中小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体中的微小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1. 网采法:利用网筛将水样过滤,收集筛网中的小动物。
此方
法适用于浮游动物的调查。
2. 底栖动物取样:利用底栖动物取样器将底泥样品取出,筛选
和分离底栖动物,然后对其进行分类和计数。
此方法适用于底栖动物的调查。
3. 网箱法:将网箱放置于水体中,收集箱内的生物样本。
此方
法适用于调查摇蚊、枝角类、水蚤等小型水生动物。
4. 拉网法:利用拉网捕捉水中小动物,然后进行分类和计数。
此方法适用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调查。
5. 拍照法:利用水下相机拍摄水生生物的照片,然后进行分类
和计数。
此方法适用于调查鱼类、贝类等较大的水生动物。
在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调查区域的生态环境,避免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采样和数据处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1 -。
土壤小动物调查方法
![土壤小动物调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c2972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f.png)
土壤小动物调查方法
1.采用手取法。
用手取出一定面积的土壤,将其放到筛网上,用水轻轻冲洗,筛出土壤中的小动物。
再用放大镜观察并识别。
2.利用诱杀法。
将一定数量的甜食放在土壤表面,等待一段时间后,收集甜食附近的小动物。
3.利用识别法。
在土壤的不同深度挖出样品,将其放置在透明的容器中,并添加胶水粘贴在容器的底部。
之后观察容器及内部标本的变化并确定小动物的种类。
4.利用陷阱法。
在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等地种植带有陷阱的植物,收集掉入陷阱内的小动物,并进行分类和鉴定。
5. 通过直接观察法。
选择一定的时间段,在土壤表面观察小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其活动情况,得出推断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状态的结论。
野生动物数量调查方法
![野生动物数量调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c83b664eefdc8d376ee32fd.png)
野生动物数量调查方法的类型
绝对数量调查法
• 航空调查法
条带式 盘旋式飞行
• 总体计数 范围有限的昼行性大型兽类
野生动物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动物实体 • 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动物痕迹—推算实体
鸟类数量调查方法
陆地鸟类数量调查法
数量及与观察者间距离和小 生境状况
兽类数量调查方法
样带法
• 各种生境、多数兽类 步行为主 • 步行速度每小时2-3公里 • 记录动物实体和动物活动痕迹 • 记录前方及两侧个体,记录实体及活动痕迹到样带
中线的垂直距离,24小时内的新鲜活动痕迹
样方法
• 山体切割剧烈、地形复杂、难连 续行走的特殊地区
• 记录动物实体: 500×500米 • 记录动物痕迹: 50×50米
样带法 步行调查 开阔、均匀生境
1. 样带单侧宽度 (米) 步 行 骑马、乘车
森林、灌丛 10-50
草原、荒漠 50-100
高山冻原
25-100
湿地、草
50-100
农田
25-100
250-1000
• 晴朗三级风以下;清晨或傍晚; 步行速度每小时1-2公里
• 只记录位于前方及两侧的鸟类; 繁殖期一只记一对
• 单足迹: 最大长度与宽度,掌垫 • 足迹组: 左右足迹最大宽度,
前后足迹的最大长度 • 足迹链::长度为一昼夜行走的距离
两栖爬行动物数量调查
样线的确定
• 在样带内沿样带的方向分段布线 • 样线长100-200米, 3-5条
观察方法
• 巡视速度保持一致 • 沿样线往返一次为一个调查 • 发现个体后记录动物名称、
哄赶法
• 南方丘陵地带的草食兽的调查和 换算系数的计算
动物调查规范标准最新
![动物调查规范标准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55449d2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2.png)
动物调查规范标准最新一、目的与原则动物调查旨在获取动物种群的基本信息,为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调查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原则。
二、调查范围与对象调查应覆盖所有已知的动物种类,包括但不限于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
调查对象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源条件进行选择。
三、调查方法1. 野外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动物行为和栖息地来收集数据。
2. 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标记,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以估计种群数量。
3. 声音监测法:利用动物的叫声或声波进行监测。
4. 遥感技术:使用卫星或无人机等技术进行大范围的动物分布调查。
四、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应详细、准确,包括时间、地点、动物种类、数量、行为等。
2. 数据应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五、伦理与安全1. 调查过程中应尊重动物福利,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调查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调查活动的合法性。
六、环境保护1. 调查活动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2. 调查结束后,应恢复调查地点的原状。
七、技术培训与交流1. 定期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调查技能。
2. 鼓励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分享调查经验和技术。
八、质量控制1. 建立严格的数据审核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对调查结果进行第三方评估,以提高调查的可信度。
九、结果应用1. 调查结果应用于生态保护规划、物种保护策略制定等。
2. 结果应公开发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参考。
十、持续更新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调查方法和标准应不断更新。
2. 定期评估和修订本规范,以适应新的研究需求和保护目标。
请根据上述规范标准进行动物调查活动,以确保调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动物科学:动物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动物科学:动物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0a0af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5.png)
动物科学:动物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引言动物行为研究是生态学和动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帮助我们了解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社交模式以及各种行为表现。
了解动物行为对于保护野生动物、促进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调查与研究方法。
1.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动物行为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亲眼观察和记录目标动物的各种行为表现,可以获得很多有关其活动模式、食性习惯、社交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 选择观察地点和时间在进行直接观察时,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和时间。
例如,如果想研究鸟类活动模式,可以选择在它们常出没的森林或湖泊附近进行观察,并且在清晨或黄昏等容易发现鸟类活跃的时间段进行观测。
- 记录行为观察数据观察者应记录目标动物的行为表现、时间、地点等信息。
可以使用纸质笔记本或电子设备进行记录,也可以拍摄照片或视频作为证据。
- 数据分析和解读观察完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可以统计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或者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并尝试解读这背后的意义。
2. 追踪与定位技术除了直接观察外,还有一些高科技方法来追踪和定位目标动物,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数据。
- GPS追踪器通过给动物植入带有GPS追踪器的设备,可以实时获取动物的位置信息。
这种技术适用于较大型的动物研究,例如大象、鲨鱼等。
- 射频识别(RFID)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在目标地区埋置感应装置,并给目标动物安装带有识别芯片的颈圈或标签。
当动物靠近感应器时,会自动记录其位置和活动信息。
这种技术适用于小型到中型动物研究。
- 听觉和视觉监控使用声音录音设备和摄像机,可以对动物的声音和行为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监控。
这种方法常用于鸟类、哺乳动物等研究。
3. 行为实验法行为实验法可以通过设计、构建特定场景来模拟或操纵环境条件,以研究动物的行为反应。
- 人工场景建立在实验室或野外环境中构建人工场景,例如设置假树洞、喂食站等,以模拟特定的生态环境,然后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变化。
动物生态调查种群调查与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
![动物生态调查种群调查与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643c5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f.png)
动物生态调查种群调查与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动物生态调查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种群动态和生境偏好等行为的科学方法。
通过这些调查,可以了解动物物种的生存现状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动物生态调查中常用的种群调查和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
一、种群调查方法1. 样线法样线法是一种常用的种群调查方法,适用于在较大范围内对动物种群进行全面调查。
这种方法通过在地面上或空中设定样线,沿着样线设置调查点,记录每个点上出现的动物个体数量。
通过对多个样线的采样,可以得出动物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2. 多样性指数法多样性指数法用于评估一个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
通过调查并统计一个区域内的物种数量和相对丰富度,可以计算出该区域的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
多样性指数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种群的多样性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监测方法1. 生境调查生境调查是观察和记录动物生活的栖息地的方法。
通过对栖息地的调查,可以了解不同生境对动物种群的影响,以及生境的丰富程度和适宜程度。
生境调查还可以协助研究人员制定合适的保护措施,以维护或改善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2. 迁徙监测迁徙监测是通过对动物迁徙行为的观察和记录,来了解动物迁徙过程中的生态事件和环境条件。
研究人员通常会使用迁徙监测仪器,如GPS追踪装置,来记录动物的位置和行为。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动物迁徙的路线、迁徙时间和迁徙距离等信息。
3. 夜间调查夜间调查是对夜行性动物种群进行监测的一种方法。
这些动物在夜间活动,因此必须采用特殊的监测技术,如红外相机和声纳探测器。
通过夜间调查,可以了解夜行性动物的活动模式、食性和栖息地利用等信息。
综上所述,动物生态调查包括种群调查和生态系统监测两个方面。
种群调查通过样线法和多样性指数法等方法,了解动物种群的分布、数量和多样性。
生态系统监测通过生境调查、迁徙监测和夜间调查等方法,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适应能力。
调查动物种类的方法
![调查动物种类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a7550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c.png)
调查动物种类的方法
调查动物种类的方法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
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报告、科学文献、学术书籍等,了解过去的动物分类研究成果,整理出已知的动物种类。
2. 野外调查:进行野外考察,直接观察动物的外观特征、习性、栖息地等信息,并进行记录和标本采集。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动物学知识和经验,并具备一定的野外调查技巧。
3. DNA分析: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提取动物体内的DNA,并进行序列分析,可以对动物进行基因鉴定和进化关系研究,从而确定物种分类。
4. 图像识别技术: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对动物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比对,进行自动化的物种识别和分类。
5.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面访等方式,向相关专业人士、民间机构、当地居民等收集动物种类的相关信息。
以上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根据调查目的和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动物种类的调查和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稀有或未知的动物种类,可能需
要更为复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物调查方法范文
![动物调查方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be644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b.png)
动物调查方法范文定性调查是指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及其生境环境,从而获取有关动物的基本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
这种调查方法主要依靠研究者的主观观察和判断能力,常见的定性调查方法包括:1.田野观察法:研究者进入动物栖息地进行观察,对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等进行记录和描述。
观察者可以通过自然观察、利用望远镜、纪录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以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
2.游览观察法:研究者利用游览或旅行等方式进入动物栖息地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互动等表现来了解动物的生态习性和相互关系等情况。
3.实验观察法:研究者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实验来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从而获取有关动物行为的信息。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探索和求食行为等方面。
定量调查是指通过对动物数量和分布的具体调查和统计,从而获取有关动物种群密度、生态位分配、生境利用和繁殖特征等的一种调查方法。
定量调查方法主要依靠数字化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手段,常见的定量调查方法包括:1.样点调查法:研究者选取一定数量的调查样点,通过对每个样点进行一定时间内的观察和采样,获取有关动物数量和分布的数据。
常见的样点调查方法包括线路法、网格法和点数法等。
2.捕捉标记法:研究者通过捕捉动物、为其进行标记或植入电子芯片等方式,通过重新捕捉标记过的个体来估计动物种群数量和结构等信息。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动物的迁徙和种群动态等方面。
3.定时记录法:研究者通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固定位置的观察和记录,统计动物的活动频率和时间分布等信息。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动物的行为节律、活动范围和生境利用等特征。
动物调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定性调查方法适用于获取动物的行为和环境特征等常规信息,而定量调查方法则适用于获取更加客观准确的动物数量和分布等数据。
在实际调查中,研究者还可以根据需要综合应用不同的调查方法,以获取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动物信息。
调查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动物丰富度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51a7c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d.png)
调查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动物丰富度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野外调查:采用实地观察和捕捉动物的方法,监测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可以通过设计样方、设置诱捕器和使用红外相机等方式进行野外调查。
该方法适用于较小面积和相对容易观察到的动物群体。
2. 借助志愿者和公众参与:通过组织志愿者和公众参与动物观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动物丰富度调查中来。
该方法可以扩大调查的范围和准确性,并提高数据的收集速度。
3. 利用无人机和卫星技术:利用无人机和卫星技术可以扩大调查的范围,尤其适用于较大面积和难以进入的地区。
通过航拍图像可以识别出动物的栖息地和分布情况。
4. 基于遗传学的调查:通过采集动物体液、粪便等样本,提取DNA并分析,可以研究出动物丰富度、基因流动性和种群数量等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不易观察到的动物物种。
5. 利用声音和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录制动物的声音或拍摄动物的图像,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声音和图像识别,可以对动物丰富度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可以在夜间或较远距离观察动物。
总的来说,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多样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或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调查。
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
![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b7aa4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0.png)
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了解和掌握种群数量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
一、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种群数量较少、分布范围较小的野生动物。
比如,在进行鸟类调查时,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鸟类的飞行和活动情况,然后进行计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是对于分布范围较大、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效果并不理想。
二、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是一种常用的调查野生动物数量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野生动物身上打标记,然后再进行重捕,统计标记和未标记的数量,从而计算出野生动物的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种群数量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的野生动物,如鱼类、爬行动物等。
标记重捕法的优点是精度较高、可重复性强,但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成本较高。
三、线路法线路法是一种适用于森林、草原等大面积调查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设定一定的线路,沿着线路进行野生动物的调查和记录。
线路法的优点是能够覆盖大面积的调查范围,反映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四、样线法样线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调查野生动物数量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设定一定的样线,沿着样线进行野生动物的调查和记录,然后通过统计样线中野生动物的数量,推算出整个调查区域的种群数量。
样线法的优点是能够快速、精确地调查野生动物的数量,但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五、红外相机法红外相机法是一种新兴的调查野生动物数量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设置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拍摄和记录,然后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统计野生动物的数量。
红外相机法的优点是无需人力干预,能够自动完成野生动物的调查,但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综上所述,调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是一项复杂、精细的工作,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4bffe6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e.png)
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动物与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深入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以及解决环境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生态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给动物进行标记,然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再在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新捕捉或观察。
通过对标记动物的重捕或观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估算动物的存活率、迁徙距离、个体生长率等重要参数。
常用的标记方法包括佩戴颈环、鳍标、趾环等。
二、线路调查法线路调查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动物种群调查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一条确定的线路上进行观察和记录,来了解动物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范围等信息。
研究人员沿着预定的固定线路,使用各种调查工具如红外相机、巡游计数器等,对动物种群的存在和活动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
依据调查结果,可以对动物种群的健康状态和生态特征进行初步评估。
三、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是动物生态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记录,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动物的交配行为、社会结构、食性选择以及栖息地利用等方面的信息。
观察可以通过直接目测、摄像机录像等方式进行,也可以使用行为传感器等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监测。
行为观察法对于研究动物的适应性和适应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四、遥感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其在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遥感图像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获取大范围内的动物分布和栖息地信息。
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动物栖息地的植被覆盖、地形特征等数据,进而可以推测出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生存状况。
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哺乳动物、候鸟等动物种群的研究中。
五、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动物种群和个体遗传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
通过提取动物组织或体液样本,提取其中的DNA,并利用PCR技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动物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以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等信息。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3338c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b.png)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
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
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2.实验法: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利
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
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3.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
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4.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法是在自然场景中,通过观察、访谈、
问卷、测量等方法,直接了解动物的行为和生态环境。
5.行为分析法:行为分析法是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包括
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时间性、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6.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描述
性统计、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以获得对动物行为的全面了解。
野生动植物生态调查方法
![野生动植物生态调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f6dbb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0.png)
野生动植物生态调查方法野生动植物生态调查是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查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分布、行为等信息,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境需求和生态特征,从而为保护它们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野生动植物生态调查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为简单直接的一种野生动植物调查方法。
通过亲自前往野外,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记录野生动植物的存在和活动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较大型、行动缓慢或集群活动的动物,如大型哺乳动物、大型鸟类等。
在进行直接观察法调查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和观察时间,尽量避免影响野生动植物的正常行为。
同时,保持安静和保持适当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扰乱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二、间接迹象法间接迹象法是通过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留下的痕迹、痕迹和其他活动迹象来进行调查的方法。
例如,观察动物的足迹、粪便、羽毛或者植物的痕迹等来推断它们的存在和活动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型的动物、隐身性较强的动物或者活动时间较短的动植物。
在进行间接迹象法调查时,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和判断不同动植物留下的迹象,避免混淆和错误推断。
同时,记录和收集这些迹象的信息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通过拍照、采集等方式进行。
三、声音记录法一些动植物的活动特征表现在声音上,因此,声音记录法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和常用的调查方法。
通过记录动植物的叫声、鸣叫、鸣叫、鸣叫等声音,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的存在和行为。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晨、夜型活动的动植物、隐蔽性较强的物种以及鸟类等。
在进行声音记录法调查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如录音机、声音记录器等,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景进行调查。
同时,对于动植物的声音特征和识别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了解生物学知识和实地实践来提高我们的准确度。
四、捕捉和标记法捕捉和标记法是一种针对小型、活动迅速或者行踪隐秘的野生动植物进行调查的方法。
通过捕捉动物,并在其身体上进行标记,如佩戴颈环、安装微芯片等,然后跟踪和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行动轨迹。
动物调查方法
![动物调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3c456286529647d26285274.png)
野生动物采样与调查方案设计鸟类种类与数量1.调查地点在生物、气象、水文与土壤要素长期观测的主要观测场内或其附近相似群落内进行。
2.时间与频度一年中在鸟类活动高峰其内选择数月进行观测,在每个观察月份中,确定数天进行观察,观察时段在鸟类活动高峰期(早晨6:00~9:00,傍晚4:00~7:00)3.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路线统计法、样点统计法、样方法。
观测工具包括标记木桩或PVC管、带玲绳子、计步器、望远镜与记录表等。
4.鸟类鉴别方法对于数量多、比较熟悉的鸟类、通常根据鸟鸣省判断其种类,根据鸣声丰度推断其数量;或通过望远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判断其种类与数量。
必要的时候与数码摄像机拍摄相关过程,返回基地后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种类。
对于数量少、遇见频率少的鸟类,在上述判别方法的基础上,野外采集标本,带回走访当地长期居住,有经验的村民群众都有助于对不确定鸟类的鉴别。
大型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1.调查地点大型兽、中型兽的调查均采用样线调查法,在所围样方的对角线上进行。
2.调查工具路线图,GPS,望远镜,木板夹,计步器,油性记号笔等。
3.调查内容与方法(1)大型兽种类调查。
根据不同兽类的活动习性,分别在黄昏、中午、傍晚沿样地线矣一定速度前进,控制在每小时2~3km,统计与记录所遇到的动物、尸体、毛发及粪便,记录其距离样线的距离及数量,连续调查3d,整理分析后得到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
根据下面的公式分种计算个体数,结果记录在附表中。
(2)小型兽种类调查。
每日傍晚沿一样线布放置木板夹50个,间隔为5米,于次日检查捕获情况。
对捕获动物解剖登记,同一样线连捕2~3d。
整理分析得到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
并按下面节的公式分种统计捕捉的动物个体数,结果记录在附表中。
4.结果描述种群组成可直接记录样方中出现的所有野生动物中文名与拉丁名,而数量则可用一定面积上的动物个数来表示。
最后,将结果汇入附表中。
5.注意事项首先对大型兽类与鸟类进行调查,原因就是其比较容易受其她调查的影响;其次就是森林昆虫与小型兽类;调查完毕后应将不知在样方及其对角线延伸线上的所有夹板全部取回,以免发生意外;避免重复计数。
调查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物种丰富度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f7b440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9.png)
调查物种丰富度的方法引言:物种丰富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了解物种丰富度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及制定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调查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一、标本采集法标本采集法是一种常用的调查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通过采集不同物种的标本,然后进行鉴定和分类,以此来了解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适用于大型动植物的调查研究。
二、生境调查法生境调查法是指通过对不同生境进行调查,记录和统计各个生境中的物种丰富度。
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境进行调查,比如森林、湿地、草原等。
通过对不同生境中物种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了解到不同生境中的物种组成及分布情况。
三、样线法样线法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通过设立样线,在样线上进行物种的观察和记录。
样线可以沿着不同地形和生境设置,以尽可能涵盖不同的植被类型。
在样线上,可以记录不同物种的频度、密度和重要值等指标,从而评估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四、诱捕法诱捕法是一种调查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通过设置陷阱或其他诱捕装置,吸引动物进入,并对捕获的动物进行记录和统计。
诱捕法可以用于调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各类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五、观测法观测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物种的方法,适用于大型动物和易于观察到的物种。
通过在不同的观测点进行观察,记录不同物种的出现频率和数量,从而了解物种的丰富度和分布情况。
观测法可以采用定点观测或移动观测的方式进行。
六、DNA条形码技术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调查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通过对物种的DNA序列进行测定和比对,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物种,并了解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DNA条形码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物种鉴定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七、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间接调查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通过利用遥感卫星或飞机等平台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可以了解地表覆盖类型、植被指数等信息,从而推测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
动物生态调查方法与技术应用
![动物生态调查方法与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ee9ae3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d.png)
动物生态调查方法与技术应用动物生态调查是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行为习性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了解动物的生态特征,可以为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在动物生态调查中,合理选择调查方法和应用适当的技术工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动物生态调查方法和技术应用。
一、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常用的调查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
它通过在动物身上标记独特的标记(如颜色环、耳标、颈圈等),然后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动物,记录标记动物的数量和比例,从而推算出整个种群的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固定的种群,如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
标志重捕法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种群数量估计,但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二、红外相机技术红外相机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调查动物活动行为的方法。
通过设置红外相机在动物活动的地点,当动物经过时,红外相机会自动触发拍摄,记录下动物的活动状况。
这种技术适用于夜行性动物或者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动物,如猛禽、狼群等。
红外相机技术具有自动化、高效率的特点,能够大幅度减少人为干扰,获取更真实的数据。
三、无人机遥感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动物生态调查方法。
通过搭载高分辨率相机的无人机,可以对广大的地域进行快速的航拍,获取大量的动物分布和栖息地信息。
无人机遥感技术适用于大范围、复杂地形的调查,如森林、湿地等。
它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图像数据,为动物生态研究和保护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四、DNA条形码技术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序列的动物物种鉴定方法。
通过提取动物的DNA样本,并对其中特定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可以得到每个物种特有的DNA条形码。
这种技术适用于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昆虫等难以直接观察和鉴定的物种。
DNA条形码技术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快速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鉴定物种,推动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五、声纹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动物的声音特征来识别和调查动物的方法。
不同物种的动物具有独特的声音特征,通过录制和分析动物的叫声、鸣叫等声音,可以确定动物的种类、数量和行为。
动物种类调查方法是
![动物种类调查方法是](https://img.taocdn.com/s3/m/5d1cbf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2.png)
动物种类调查方法是动物种类调查方法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收集、记录和研究动物种类的信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物种类调查方法:1. 文献调查:通过查阅已有的科研文献、报告和图书,了解和收集动物物种的相关信息,如分类、分布、生态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2. 野外考察:到自然保护区、野外生态系统等实地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通过目视观察、声纹录音、摄像监控等方式,记录动物物种的特征、数量、行为等信息。
同时也可以采集动物标本,进行后续分类和鉴定。
3. DNA分析:通过采集动物的血液、羽毛、毛发、粪便和尿液等样品,提取其中的DNA,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析和鉴定,以了解动物的亲缘关系、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信息。
4. 图像分析: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对野外摄像头或其他设备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以监测和研究动物物种的分布和数量等信息。
5. 结合社区参与:与当地社区和民众合作,进行调查和记录,利用他们的观察和经验,作为数据采集的重要参考。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大众对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理解。
6. 数据整合与分析:将上述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时序分析等,以揭示动物种类的分布格局、数量变化趋势和关键生境需求等信息。
7. 模型预测:利用已有的调查数据和环境因素,应用数学统计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预测和模拟,推测未来的动物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和潜在威胁等情况。
总之,动物种类调查方法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和技术手段,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从物种分类到生态学和遗传学等层面,全面了解和研究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这些调查和研究成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意义。
调查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动物丰富度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afa66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f.png)
调查动物丰富度的方法嘿,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蜜蜂,每天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动物世界可热闹啦,有好多好多的小伙伴呢。
那怎么知道一个地方动物有多丰富呢?我们可以用观察法。
就像我在花园里的时候,我会看到好多不同的动物。
我能看到美丽的蝴蝶,它们的翅膀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红的、黄的、蓝的,就像会飞的花朵。
它们一会儿落在花瓣上,一会儿又在空中翩翩起舞。
还有小蜗牛,它们背着自己的小房子,慢慢地在叶子上爬。
我仔细地看,就能知道花园里有蝴蝶、蜗牛这些动物啦。
标记重捕法也很好玩呢。
比如说在一个小池塘边,有一些小鱼。
我们先抓一些小鱼,然后给它们做上一个小小的标记,就像给它们戴上一个特别的小徽章一样。
然后把它们放回池塘里。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再去抓鱼,看看抓到的鱼里面有多少是我们之前做过标记的。
这样就能大概猜出池塘里有多少鱼啦。
诱捕法也挺有意思的。
就像在森林里,我们可以用一些小陷阱来抓小动物。
当然啦,这些小陷阱不会伤害它们,只是让我们能看到它们。
比如用一个小盒子,在盒子里放一些小虫子爱吃的东西,像甜甜的蜂蜜或者香香的面包屑。
小虫子闻到味道就会爬进去,这样我们就能发现有哪些小虫子啦。
我们还可以听声音来调查动物的丰富度。
在夜晚的草丛里,会传来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蟋蟀在唱歌,它们的歌声“唧唧唧”的,可清脆啦。
还有青蛙在“呱呱”叫,就像在开音乐会一样。
通过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草丛里有蟋蟀、青蛙这些动物呢。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一片草地里。
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调查动物。
我们先静静地观察,看到了好多蚂蚁在忙忙碌碌地搬运食物,还有小蜘蛛在织网。
然后我们用诱捕法,抓到了几只小甲虫。
我们还听到了草丛里有小老鼠跑来跑去的声音呢。
小朋友们,这些方法是不是很简单又很有趣呀?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去发现更多的动物小伙伴,了解它们的小世界。
调查动物习性的十大方法
![调查动物习性的十大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dad0d7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d.png)
调查动物习性的十大方法
路线统计法、样点统计法、样方法。
观测工具包括标记木桩或PVC管、带玲绳子、计步器、望远镜和记录表等。
大型兽种类调查。
根据不同兽类的活动习性,分别在黄昏、中午、黄昏沿样地线矣定速度前进,控制在每小时2~3km,统计和记录所遇到的动物、尸体、毛发及粪便,记录其距离样线的距离及数量,连续调查3d,整理分析后得到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
根据下面的公式分种计算个体数,结果记录在附表中。
小型兽种类调查。
每日黄昏沿样线布放置木板夹50个,间隔为5米,于次日检查捕获情况。
对捕获动物解剖登记,同一样线连捕2~3d.整理分析得到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
并按下面节的公式分种统计捕捉的动物个体数,结果记录在附表中。
调查方法主要有手检法、漏斗法、室内培养法等。
1)手检法。
可分为适于肉眼可见的大型土壤动物(如蚯蚓、蜈蚣、马陆、鼠妇、昆虫幼虫、蜘蛛等)的采样框法,以及借助于双简解剖镜检测小型土壤动物(如原尾虫、弹尾虫、螨、线蚓等)的镜检法。
是号
2)漏斗法。
可分为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
干漏斗法又称Tugllen法,主要适于以土壤微小节肢动物为主的大部分中型土壤动物,如蜱蝴、跳虫、原尾虫、蚂蚁、拟蝎类、双尾类、小型蜘蛛、甲虫等。
湿漏斗法又称Baermann法,适于中型土壤水生动物或土壤湿生动物,如线虫、姬丝蚓、涡虫、烧足类、熊虫等。
3)室内观察培养法。
适于土壤原生动物,包括鞭毛亚纲、肉足亚纲和纤毛亚纲。
动物调查实施方案
![动物调查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2a024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c.png)
动物调查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动物种群的分布、数量和生态习性,我们计划进行一次全面的动物调查。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动物调查的实施方案,包括调查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和人员配备等。
一、调查内容。
1. 动物种类调查,记录当地所有动物的种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2. 动物数量调查,对各类动物的数量进行统计,包括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和数量变化趋势等。
3. 动物生态习性调查,观察记录动物的活动规律、栖息地选择、食性习性等生态习性。
二、调查方法。
1. 野外调查,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当地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等自然环境进行野外调查,利用摄像机、红外相机等设备记录动物的活动轨迹。
2. 样线调查,设置样线,对不同生境类型进行系统性的样线调查,记录各类动物的分布情况和数量。
3. 生态调查,通过对动物栖息地的调查,了解动物的生境需求和栖息地的状况,为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三、时间安排。
1. 准备阶段,确定调查区域、制定调查方案、培训调查人员,预计耗时1个月。
2. 调查阶段,野外调查、样线调查、生态调查,预计耗时3个月。
3. 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编制调查报告,预计耗时1个月。
四、人员配备。
1. 调查组长,负责整个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2. 野外调查员,负责野外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
3. 样线调查员,负责样线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
4. 生态调查员,负责动物生态习性的观察和记录工作。
5. 数据分析员,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工作。
以上就是本次动物调查的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将更全面地了解当地动物资源的现状,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生动物采样与调查方案设计
鸟类种类与数量
1.调查地点
在生物、气象、水文和土壤要素长期观测的主要观测场内或其附近相似群落内进行。
2.时间和频度
一年中在鸟类活动高峰其内选择数月进行观测,在每个观察月份中,确定数天进行观察,观察时段在鸟类活动高峰期(早晨6:00~9:00,傍晚4:00~7:00)
3.调查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路线统计法、样点统计法、样方法。
观测工具包括标记木桩或PVC管、带玲绳子、计步器、望远镜和记录表等。
4.鸟类鉴别方法
对于数量多、比较熟悉的鸟类、通常根据鸟鸣省判断其种类,根据鸣声丰度推断其数量;
或通过望远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判断其种类和数量。
必要的时候和数码摄像机拍摄相关过程,返回基地后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种类。
对于数量少、遇见频率少的鸟类,在上述判别方法的基础上,野外采集标本,带回走访当地长期居住,有经验的村民群众都有助于对不确定鸟类的鉴别。
大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
1.调查地点
大型兽、中型兽的调查均采用样线调查法,在所围样方的对角线上进行。
2.调查工具
路线图,GPS,望远镜,木板夹,计步器,油性记号笔等。
3.调查内容与方法
(1)大型兽种类调查。
根据不同兽类的活动习性,分别在黄昏、中午、傍晚沿样地线矣一定速度前进,控制在每小时2~3km,统计和记录所遇到的动物、尸体、
毛发及粪便,记录其距离样线的距离及数量,连续调查3d,整理分析后得到
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
根据下面的公式分种计算个体数,结果记录在附表中。
(2)小型兽种类调查。
每日傍晚沿一样线布放置木板夹50个,间隔为5米,于次日检查捕获情况。
对捕获动物解剖登记,同一样线连捕2~3d。
整理分析得到
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
并按下面节的公式分种统计捕捉的动物个体数,结果
记录在附表中。
4.结果描述
种群组成可直接记录样方中出现的所有野生动物中文名和拉丁名,而数量则可用一定面积上的动物个数来表示。
最后,将结果汇入附表中。
5.注意事项
首先对大型兽类和鸟类进行调查,原因是其比较容易受其他调查的影响;其次是森林昆虫和小型兽类;调查完毕后应将不知在样方及其对角线延伸线上的所有夹板全部取回,以免发生意外;避免重复计数。
4.2 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土壤动物的调查是通过沿样线采集一定数量的土壤样品进行的。
4.2.1调查步骤
1)土壤采集。
在样方内确定的样线上,均匀地取10个点采集土样。
大约每隔100m取一个点。
为了避免不同取样时间之间的相互干扰,第一次(第1年)取样可以从样线一端的0m开始。
2)采用手检法、漏斗法、室内培养法观察分析土壤动物的类型和组成,结果记录在附表4-3中。
3)对各个取样点的土壤动物进行汇总,将主要土壤动物的完整名录汇入附表4-4中。
4.2.2调查方法
4.2.2.1方法简介
调查方法主要有手检法、漏斗法、室内培养法等。
1)手检法。
可分为适于肉眼可见的大型土壤动物(如蚯蚓、蜈蚣、马陆、鼠妇、昆虫幼虫、蜘蛛等)的采样框法,以及借助于双筒解剖镜检测小型土壤动物(如原尾虫、弹尾虫、螨、线蚓等)的镜检法。
2)漏斗法。
可分为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
干漏斗法又称Tugllen法,主要适于以土壤微小节肢动物为主的大部分中型土壤动物,如蜱螨、跳虫、原尾虫、蚂蚁、拟蝎类、双尾类、小型蜘蛛、甲虫等。
湿漏斗法又称Baermann法,适于中型土壤水生动物或土壤湿生动物,如线虫、姬丝蚓、涡虫、桡足类、熊虫等。
3)室内观察培养法。
适于土壤原生动物,包括鞭毛亚纲、肉足亚纲和纤毛亚纲。
4.2.2.2地点选择和野外记录
一般采用样线法采样。
对土壤及覆盖物变化不大而面积较大的地区(森林、草原、耕作地),宜采用十字交叉样线;每隔100、150、300、500m调查一个点。
对面积不太大而栖息地(土壤)单一的地区,如植物根围、花圃、草坪,用随机
取样法较好。
对水分状况不同的环境要分别取样,取样点可分成不同层次,如离地表面5、10、15、30cm等。
选择具代表性的最典型地点,并尽量避开坑洼、斜坡及岩石、倒木、树根等处。
不要在预备设置方框的地点走动或踏踩。
采集地点一经选定,即记录植被情况,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或耕作物的种类组成及密度等,以及当时的气温、土温和调查起始时间等。
4.2.2.3土壤采集
采集框法土样采集。
将系有细绳的竹筷子插入土中,呈正方形(50cm×50cm),至少同一点设置2~3个方框。
如落叶层厚,可用刀子沿框边划一条界,然后用小铁锹将框内的枯枝落叶与土壤挖出,装进袋内。
挖掘深度应根据土壤自然发生的层次分别取样,例如,在10m×10m的样地内,按对角线选定三个50cm×50cm×30cm或50cm×50cm×5cm(长×宽×高)的土样方,每个小样方内分0~10cm和10~20cm两层依次取土。
镜检法土样采集。
首先采集落叶层,沿方框对角线分成4等份,在每一等份或其中对角的两个等份中取相同分量(大约半袋,按工作量而定)。
然后采集土壤层,在各土壤自然发生层用100ml土壤环刀随机选3~5块,放入袋中。
将各采样带回实验室镜检。
漏斗法土样采集。
干漏斗法用100ml的土壤环刀采集器取样;湿漏斗法使用25ml的土壤环刀采集器取样。
可在大型动物取样后,在样地中另辟方框,选取土壤垂直剖面2~3个,取20cm深,按5cm一层分成6层,每层干、湿法各取3~5个土样。
土样装入布袋或塑料袋。
经上述各种方法采集的土样,不宜久放,应尽快处理。
4.2.2.4室内操作
手检操作:
方框法是将采集到的土壤携至样点附近的明亮无杂草的平坦地方,分批量筛到搪瓷盘上,用镊子或吸虫管检取其中肉眼可见的动物,除蚯蚓外其余均放入75%酒精瓶中。
然后,倒掉盘中土,将筛剩下的粗土粒及落叶放在盘上继续检取动物,最后将动物放进酒精瓶中,注意用铅笔写上标签。
在解剖镜下的手检法是采用解剖针拨开土壤,检出动物,将其装进酒精瓶,并写好标签。
干漏斗法操作:
1)装置的基本结构和一般原理。
绝大多数土壤动物遇到干旱时,必然朝向潮湿的地方移动。
该装置利用外加热源使土壤水分逐渐蒸发,趋于干燥,使动物逐渐向下方移动,最后经过筛网落入漏斗和标本瓶。
这是一种利用行为反应的方法。
该装置也称自动分离器,除固定干漏斗的支撑架外,其他主要构件有:比较光滑的玻璃或铁皮漏斗,放在漏斗之上的孔径为2mm的金属筛,盛土样的容器装置,装于伞装置顶端的电灯(如40W的白炽灯泡),放在漏斗下面的接受动物的容器。
该装置的关键是采用适度的热源,热源太小,抽取时间加长:热源太大,动物来不及从土样中运动出即被热死。
应根据土样到灯泡的距离,土样的量、性质、含水量,以及预备调查的动物种类来决定热源的强度。
2)操作过程。
将土样放于筛网上,事先在筛网下放一张纸,接落下的细小土粒,再将其倒入筛网上。
用一两层粗沙布将土块包住或在筛网上放些碎纸片可减少土粒掉入容器中,一般土壤表面朝下放在筛网上,若土壤表面比较干,则表面朝上放置,或将土壤轻轻摊开。
酒精是某些动物的忌避剂,对这些动物可采用其他防腐剂。
对一般大小的样品制取时间为24~48h。
湿漏斗法操作:
1)结构和原理。
大体与干漏斗法相同,主要差别是玻璃漏斗直径6~8cm,漏斗下端装有12~13cm的长橡胶管,其上有2个止水夹。
2)操作。
用12~13cm见方的纱布或旧尼龙布将土样(约25cm×25cm×4cm)包好,放进漏斗,或将土样直接放在筛网上。
接好橡胶管上端的止水夹,然后注满干净的自来水。
接通灯泡电源,一般用一只40W的灯泡照射大约48h,抽取结束时,首先装好下端的止水夹,然后打开上端的夹子,待动物沉淀下来,再夹好上端的夹子,最后打开下端止水夹子,浓集的动物就会落入接受器皿中。
4.2.2.5室内的分析及数量统计
物种鉴别:对于土壤动物的分类与鉴别方法,可参考《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学》(尹文英等,1992)、《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尹文英等,1998)、《土壤动物学》(青木淳一,1973)等。
对于难以确定的种,最好请有关动物学专家进行鉴定。
数量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统计可在于检时,直接计算个体:中型土壤动物的
分类统计,可借鉴水生浮游生物数框方法,每次滴入一定体积的分离液2ml,进行计数,再按倍数折算成单位土壤中的动物数量。
4.2.2.6结果描述
结果为一包含所有检测到的土壤动物中文名和拉丁名的名录以及数量。
4.2.2.7注意事项
(1)土壤动物的取样应在主要野生动物和森林昆虫后进行。
(2)取样处应尽量恢复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