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论文
初中地理人口分布范文
初中地理人口分布1. 引言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探讨人口分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人口分布的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3.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不均衡性:世界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临海性: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3)聚集性:人口分布呈现出聚集性,即人口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4.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东多西少:中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的格局。
(2)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便利,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3)农耕区人口多:农耕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人口相对较多。
5.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2)社会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3)政策制度:政府政策、土地制度等政策制度因素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6.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土地、水资源、气候等条件,从而影响了人口的分布。
7. 人口分布的意义(1)了解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特点。
(2)研究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分析人口的增长趋势,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3)关注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人口问题。
8. 结论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通过学习人口分布,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人口小论文
人口小论文一、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地理分布是人口增长过程在空间的表现形式。
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即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
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
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
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
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
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
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
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
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
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
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
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
从国家看,情况也是这样。
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这10国人口总数共有31.5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
此外,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口非常少的国家,如瑙鲁(0.7万人)、安道尔(5万人)、圣马利诺(2.3万人)、摩纳哥(3万人)、梵蒂冈(1380人)。
地理研究探索人口问题
地理研究探索人口问题人口是地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都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问题在地理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引发人们对人口变化的关注,并探索人口增长、人口密度、人口流动以及人口结构等问题的影响与解决方案。
一、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率人口增长是人口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率也相应迅速上升。
人口增长带来了众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就业、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需求等。
在地理研究中,关注人口增长对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可能导致城市土地的过度利用,进而带来房地产泡沫和资源紧张等问题。
二、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人口密度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和资源分配。
高人口密度地区将面临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问题等挑战。
而低人口密度地区则可能存在资源浪费和发展不够充分的问题。
合理的人口密度规划与土地利用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例如,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可以提高人口的居住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三、人口流动和城市化人口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
人们的迁移行为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和规划等密切相关。
人口流动对源地和目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会使城市化进程加速,改变城市人口结构、文化和经济格局。
同时,人口流动也会导致缺乏劳动力的地区面临人才流失和经济下滑的问题。
因此,在地理研究中,探索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规划来引导人口流动,是确保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和就业状况等因素进行的分类。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应短缺、医疗服务需求增加等问题。
相反,人口结构年轻化则可能带来人力资源的红利和经济增长的机遇。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地理研究,作为人类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组成等相关问题,人口地理学为我们解读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人口地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人口地理研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
人口地理学的目标是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和机制,为研究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人口地理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口分布差异,深入分析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为制定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口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人口地理学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组成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人口数量研究主要关注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等指标,通过对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出人口在不同地区的稀疏程度和集聚趋势。
人口分布研究主要探讨人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与农村人口的分散,进一步阐明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迁移研究则关注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现象,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流向、特点和影响,从而为人口流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而人口组成研究主要关注人口结构、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响,例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人口地理研究主要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多种手段。
例如,通过调查问卷、人口普查和统计数据,可以获取到人口数量和组成相关的数据,并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此外,还可以采用数学模型、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和预测,推断人口地理学规律。
三、人口地理研究的实践应用和影响人口地理研究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口地理论文关于人口的地理论文
人口地理论文关于人口的地理论文2010. 6 GIS 技术遥感信息中国人口普查地理支撑技术研究刘德钦, 马维军, 程佳, 李黎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830) 摘要: 介绍了人口普查地理支撑工作, 论述了地理信息在人口普查工作中的作用, 针对目前人口普查地理信息应用的现状, 指出了其在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了 5 种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在全国人口普查试点工作中进行了检验,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 归纳了各种方案的适用性, 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参考。
关键词: 人口普查; 地理支撑; 普查区域; 网格; 地址匹配 doi:10. 3969/ j. issn. 1000- 3177. 2010. 06. 020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177( 2010) 112- 0101- 05 Geographic Support Technology of Population Census in China L IU De qin, M A Wei jun, CH EN G Jia( Chinese A cad emy of S ur v ey ing and M ap p ing, Beij ing 100830) Abstract: T he task o f geog raphic suppo rt of populatio n census is intr oduced and the effect o f g eog raphic spatial info rmation for po pulat ion census is discussed. In t he light of recent situation of g eog raphic spatial info rmatio n applicatio n to populatio n cen sus,its shor tages of data co llect ion, manag ement and application are indicated. T he fiv e solutions ar e put fo rw ard t o meet the new challenge o f po pulation census. T hese pr oposals ar e tested in the test pr oject for 6th N atio na l P opulatio n Census, and also co mpar ed, analyzed and ev aluated for t heir suitability fo r applicatio n in the population census. Key words: po pulat ion census; geo gr aphic suppor t; enumeratio n distr ict; g r id; address match 1 引言府行政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水平。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摘要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本文利用临沂市1996年、2001年、2006 年和2011年的年末总人口、土地面积、各县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通过对临沂市各区县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定量地表达了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
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规律。
初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最后从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指数及其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临沂市未来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驱动因素分析ABSTRACT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tion space form.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understood in its narrow sense,it is limited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rules.So this paper use of Linyi city 1996,2001,2006 and 2011 at the en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land area,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ies land area data,through to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of linyi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not balanced index,the gini index and focus on a series of index of the index calculation,quantitative in expressing the linyi each area county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Population,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it is natural factors,but decisive role is the social economic law.Preliminary use the data analysis and topography,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level,and finally fro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chang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yi future trend.Keywords: populati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driving factor analysis目录1.引言 (4)1.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 (4)1.2研究背景 (4)1.3研究目的和意义 (4)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5)2.1研究区概况 (5)2.1.1自然地理概况 (5)2.1.2社会经济概况 (5)2.2数据来源 (6)3.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 (6)3.1确定研究指标 (6)3.2各个指标的计算 (6)3.3运用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 (7)4.数据分析 (7)4.1人口密度 (7)4.2人口集中指数 (8)4.3基尼指数 (8)4.4人口的密度变化趋势 (9)4.5人口的均衡与集中性变化 (9)5.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10)5.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0)5.2经济因素 (10)5.3利益因素 (10)5.4政策因素 (11)5.5教育因素 (11)5.6其它因素 (11)6.人口地域分布变动展望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球的人口地理学
地球的人口地理学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变动规律。
人口地理学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减少,也更多地考虑到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讨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口分布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分布的特点地球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相对较少的人口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人口密集,而沙漠、高山等恶劣环境下的人口相对较少。
二、人口数量的变化地球的人口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匮乏、环境破坏、社会压力增加等。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人口控制政策,以缓解人口压力带来的问题。
三、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稀缺。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应对。
另外,性别比例失衡、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也成为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四、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
同时,环境的恶化也会对人口健康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也需要关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方式。
总之,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是一个涉及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对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为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人口地理学研究能够更深入、更广泛,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口地理学论文详解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课程名称:人口地理学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学院年级:2014级学号:2014210034姓名:孔晓刚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孔晓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摘要: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我国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其影响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对此,笔者在本文根据我国这一最新人口政策结合相关新闻报道和学者研究并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从其开放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该政策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调整、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引言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事实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施以来,一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最新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下,一般来说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双胞胎或多胞胎,就不能再生第二胎了;超生仍然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还要缴纳社会抚养费。
之所以现阶段我国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不能全部取消生育限制,与我国现阶段人口规模仍然极为庞大,全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别大,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非常严峻等问题息息相关。
此外由于目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对国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对正个国际社会也会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与影响的探讨分析研究也有着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放开的背景分析1.1国际背景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
二战后,全球进入长时间的整体和平与经济繁荣,人口总数随之从30亿左右缓慢增长至超过70亿,但增速趋于下滑,从前半程(1970年前)的2%左右逐步下降至后半程(1970年后)的1%左右。
地理人口与发展
地理人口与发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而人口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对地球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人口数量对发展的影响地理人口数量的增长或下降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对劳动力市场、消费需求以及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市场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增加,潜在客户也增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储备。
例如,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就依靠庞大的人口资源进行了长期的经济建设,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其次,人口增长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
随着人口增长,对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有限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可能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潜在风险。
同时,人口的数量分布也影响着地区发展的均衡。
人口过多的地区可能导致资源供应短缺、社会压力增大等问题,而人口过少的地区可能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因此,合理调控人口数量和分布,促进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成为解决地理人口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措施。
二、人口分布对发展的影响除了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也对地球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以及城市化进程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人口集中的城市成为创新与发展的中心。
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汇聚。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合作和交流,从而促进了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例如,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从而成为了全球科技发展的引领者。
其次,人口分布不均衡会导致区域发展的差异。
人口过度集中的地区容易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人口稀缺的地区则可能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人口地理学论文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千百年来,无数的统治者都以人口的多少来衡量他们社会的发展情况、兴衰成败。
他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巩固他们的统治,扩大他们的版图,发展国家的经济。
到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能力的提高,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降低。
但人口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需求,它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
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民族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人类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时每刻都有人经历着出生、成长或死亡的过程,生命不断更迭。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从最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拥有明显阶级区分的奴隶、封建社会,再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近、现代社会,社会不断发展,人种也得到了不断的进化和发展。
到了近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在生产类型也不断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划分了一个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
”我国是一个人口的泱泱大国,总人口在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而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它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地理教学中的人口与环境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的人口与环境教育论文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困扰全人类的两大难题,随着经济的开展和人口的增多,其严重性日益突出。
加强对学生的人口与环境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人口的地理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展以下三方面的教育:如在讲我国的土地资源时,我们应该既讲优势又讲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土地资源遭受到惊人的破坏。
1981年与1957年比拟,我国耕地净减少149500km2,是世界上减少耕地最多的国家之一。
由于滥伐森林,土地失去大面积森林的保护,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106km2。
水土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宏大损失。
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约4×107吨。
建国40多年来,我国沙漠面积增加了约2×105km2,即土地荒漠化以每年6670km2的速度增大而居世界之首。
当前人类的环境日趋恶化,如不及时控制,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严峻的现实,触目惊心的数字,唤起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大家意识到我们再也不能坐等灾难临头、生灵涂炭,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治理生态环境。
人类与其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人类必须依赖于环境而生存,必须对自然界持尊重的态度;另一方面,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也不是的、被动的,应当通过科学充分发挥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地理教学,在讲解“保护森林、绿化环境”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始建于1978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十年多的艰辛努力,造林存活面积已达66.67万公顷。
过去受风沙侵袭和干热风危害,产量低而不稳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保护,粮食增产10%-20%。
过去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的沙漠和半荒漠草原得到了保护和恢复,产草量增加了2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治理,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了10%。
【初中地理】人口普查初中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人口普查初中地理论文一、模拟普查工作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各种人口指标复杂多样,然而在教材中没有体现这些人口数据的来源。
课文中的第一句话“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到人口普查以及人口普查的次数。
由此会引起什么是人口普查,我国进行过几次人口普查,如何通过逐级汇总得到全国的人口数据等学生关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放人口普查表,两人一组,一人担当普查员,一人担当申报人,现场模拟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表中涉及性别、民族、户口、受教育等情况,通过简单的表格填写,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口相关数据来源,通过逐级汇总最终得到我国人口的相关数据,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数据印象。
同时,模拟普查工作可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意义,以便向家长讲述,更好地配合国家今后的各种人口普查工作。
二、利用普查数据理解人口问题我国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建国至今已完成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很多有意义的人口数据。
可在课堂上提供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绘制建国以后的人口增长图,一张绘制好的建国以后的人口增长示意图,要求学生计算每十年的人口增长率,总结出我国自建国后人口增长所呈现的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口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在图中有所反映,使学生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对教材中图1.9我国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给予补充。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不是图中曲线的终点,通过绘制2021年后人口数量增加、平稳和减少三段可能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变化趋势,同时有助于学生识别这一类型的增长模式图。
三、分析所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由于各省市内部地形分布复杂,有平原、山地、盆地等,这一计算结果同样存在空间尺度大的问题,应借助学生所在城市小尺度范围内的人口密度情况,说明我国人口密度的特点。
学生所在城市是其生长和生活所熟悉的地方,了解学生所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能更好地理解当前城市人口的承载量、人口密度情况等相关问题。
浅析环境人口容量论文(推荐5篇)
浅析环境人口容量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浅析环境人口容量论文教材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的内容教学,同学们较难理解,也较容易混淆的是上述三个相关概念。
本人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浅析如下: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即极限人口。
我国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但目前13亿人口已使我国的许多资源以及一些地方的环境不堪重负。
今后必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共同点,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确定,因此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都具有相对确定性。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主要是从自然资源(耕地、淡水等)承载能力的角度,确定地球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强调地球生态系统供养人口的自然基础,体现人口生物学上的“生存”,是一个警戒值。
能容纳的人口数最大,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环境承载力是生物生理性的人口容量,把人均消费水平压到最低生存标准,是估算的最大人口数量。
其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举例: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1-2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a.8000b.10000c.6000d.45002、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a.a﹤b﹤c b.c﹤b﹤ac.b﹤a﹤c d.a﹤c﹤b解析:1.d;木桶的短板决定木桶的容量;2.c;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合理的界限,但还未达到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极大值。
地理学视角下的人口城市化问题
地理学视角下的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城市化是指人口大规模迁徙到城市地区,导致城市人口占据国家总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的过程。
在地理学中,人口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口、城市、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人口城市化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人口城市化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多重原因。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失去了吸引和留住人口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快,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
因此,人们纷纷选择离开农村,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也成为吸引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人口城市化对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城市方面,人口的剧增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例如,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产生。
此外,城市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城乡差距的加大。
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和生产力不足,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另外,人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带来了挑战。
城市的扩张使得大量土地被开发,给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带来了压力。
同时,城市的水资源需求增加,导致水资源紧张和水污染等问题。
此外,城市化也使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加剧。
为了有效应对人口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增加农村吸引力,稳定农村人口。
同时,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人口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中,地理学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形成一体化的研究体系。
例如,经济学可以研究人口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社会学可以分析人口迁移的社会背景和动因,生态学可以研究人口城市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初中地理人口问题分析与研究
初中地理人口问题分析与研究人口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人口问题对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初中地理人口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人口数量是人口问题研究的基础。
人口数量的大小与土地资源的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从国家层面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从而减少了早期死亡率;二是生活水平高,人们普遍婚龄推迟,生育率低;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老年人口较多,总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医疗卫生条件不够完善,早期死亡率较高;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人们普遍婚龄较低,生育率较高。
了解人口数量的分布及其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社会经济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人口分布是人口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了不同地区的资源利用差异,进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全球层面来看,人口分布话题已经从人口多少转向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发达国家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原因在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聚集了大量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城市还拥有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普遍分布在农村地区,原因主要在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劳动力需求大,农村地区具备较多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人口流入城市的动力相对较小。
最后,人口结构是人口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结构涉及到人口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从全球层面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是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生育率的下降。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二是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普遍婚龄推迟,生育率下降;三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职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的流失,减少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地理作文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地理作文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当今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成为了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地球上的资源分布不均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
本文将探讨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原因人口增长是导致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的生存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口数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然而,人口的增长并没有得到同样速度的资源增长。
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口的无限增长,这就导致了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二、解决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思考1. 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解决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了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和节制消费的重要性。
通过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能够更好地管理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解决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2. 加强教育与普及知识教育和知识的普及是解决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从而增强他们对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意识。
此外,教育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减少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3.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作为资源的集聚地,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导致城市资源供给不足,同时农村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因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解决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关键。
4. 加强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不仅是各国内部的问题,也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因此,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是解决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制定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5. 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对于解决人口与资源分布问题起着关键作用。
人口地理论文
老龄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经济影响分析[作者:佚名来源:中国人口网阅读:932次发布时间:2005-5-14 14:24:49] 背景色: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其指标是老年人口比例,指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本文使用65岁以上人口作为老龄化人口。
二十世纪后期,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世界性趋势。
据联合国人口年鉴专刊统计,1997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在进入21世纪时,全世界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而且在30年中(1990至2020年)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年均递增2.5%)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1.3%)。
本文将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阶段、特点、对经济的影响、对策四方面进行组织分析。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阶段在世界人口走向老龄化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也在加剧。
根据1950-2050年中国人口发展数据,从1950年开始,由于人口生育率的变化,中国的老龄化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50年到1975年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950年的4.5%到1975年的4.4%,期间每年变化最大的仍不超过0.2个百分点。
(2)1975年到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
在这一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97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6.8%,但仍未达到老龄化的程度。
(3)2000年到2030年为老龄化调整阶段。
在这期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老年人口比例年均上升0.39%。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2000-2015年,少儿人口增长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二是2015-2030年,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劳动力人口也出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
(4)2030年到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
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但老年比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人口地理学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课程名称:人口地理学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学院年级:2014级学号:2014210034姓名:孔晓刚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孔晓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摘要: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我国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其影响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对此,笔者在本文根据我国这一最新人口政策结合相关新闻报道和学者研究并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从其开放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该政策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调整、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引言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事实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施以来,一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最新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下,一般来说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双胞胎或多胞胎,就不能再生第二胎了;超生仍然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还要缴纳社会抚养费。
之所以现阶段我国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不能全部取消生育限制,与我国现阶段人口规模仍然极为庞大,全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别大,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非常严峻等问题息息相关。
此外由于目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对国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对正个国际社会也会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与影响的探讨分析研究也有着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放开的背景分析1.1国际背景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
二战后,全球进入长时间的整体和平与经济繁荣,人口总数随之从30亿左右缓慢增长至超过70亿,但增速趋于下滑,从前半程(1970年前)的2%左右逐步下降至后半程(1970年后)的1%左右。
人口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人口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人口是一个社会学和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对其它地理要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对经济、城市化和环境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经济人口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口规模的增长可以促进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劳动力供给也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吸引投资和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减少,可能导致生产力下降和经济增长放缓。
因此,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和调整人口结构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城市化人口增长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使得城市人口增加。
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市场和社会服务需求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城市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住房、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更大需求。
然而,过度的人口增长也会给城市带来负面影响。
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的增加等都会对城市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压力。
因此,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是必要的。
环境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压力。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排放会导致环境问题加剧。
人口的增长还会导致土地开发和森林砍伐,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化也与人口增长紧密相关。
为了减轻对环境的压力,需要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政策,推动能源的节约和清洁生产,提倡环保意识的普及。
总结人口对经济、城市化和环境等地理要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和调整人口结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化进程。
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人口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希望本文对于人口对其它地理要素影响的理解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课程名称:人口地理学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学院年级:2014级学号:2014210034姓名:孔晓刚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孔晓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摘要: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我国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其影响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对此,笔者在本文根据我国这一最新人口政策结合相关新闻报道和学者研究并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从其开放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该政策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调整、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引言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事实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施以来,一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最新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下,一般来说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双胞胎或多胞胎,就不能再生第二胎了;超生仍然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还要缴纳社会抚养费。
之所以现阶段我国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不能全部取消生育限制,与我国现阶段人口规模仍然极为庞大,全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别大,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非常严峻等问题息息相关。
此外由于目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对国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对正个国际社会也会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与影响的探讨分析研究也有着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放开的背景分析1.1国际背景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
二战后,全球进入长时间的整体和平与经济繁荣,人口总数随之从30亿左右缓慢增长至超过70亿,但增速趋于下滑,从前半程(1970年前)的2%左右逐步下降至后半程(1970年后)的1%左右。
此外战后,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均寿命也逐步提高。
随着1946-1964年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逐步进入高龄,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15-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8%增长一倍,至16%,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将随之从29.6岁上升至36.1岁。
全球及主要代表性的10个国家中,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0%的国家数量也将从目前的2个国家(日本、德国)增至9个国家。
1.2国内背景1.2.1低生育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1.2.2单独二孩政策效果不佳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
[1]1.2.3人口老龄化加剧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
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
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2]1.2.4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2014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4年开始民工荒,从沿海城市迅速蔓延到内地,此后再没有停止过,工资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涨,也没有再停止过,而且是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
所以2004年肯定是一个起点。
如果说区间的话,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开始,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不是减慢了,而是一路负增长下去了,所以让我说一个区间,就是从2004年到2010年,这个区间总共才6年,但是这个区间在日本走了30年,在韩国走了40年,中国还是很快的。
[6]1.2.5家庭问题的不断出现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43人缩减至2010年的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
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
1.2.6男女比例失衡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37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
即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了115.88个男孩,男女比例失衡严重。
2.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国内的影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根据人口形势发展变化,在全国普遍实行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1顺应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明显变化,“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逐步淡化。
根据《决定》的要求,要通过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国家意志和群众意愿的统一,缩小城乡、地区、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水平。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必将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家庭人口结构,显著增强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和养老照料功能,更好地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5]2.2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目前为1.5-1.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收入增长、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减缓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2.3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41亿人峰值,2012年下降为9.37亿人,按此趋势,2030年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可保持8亿人以上,但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比例下降,劳动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有所减弱。
同时,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201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4.3%,2013年底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亿,而2025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3亿和4亿。
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就是要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这些决策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2.4促进新生人口成长,使大消费行业需求有望持续高涨。
在新生儿成长的不同阶段,各消费行业将受到需求支撑。
从消费角度看,新生儿的大幅增长将扩大居民消费,依据年龄增长,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等支出将陆续增加,相关行业需求将相继提振。
据艾瑞咨询预测,在“单独二胎”政策下,2014至2018年,婴幼儿行业市场规模将由1.65万亿增长至3.02万亿,年均增长率约为16%,高于此前约12%的增速,因此二胎政策若全面放开,婴幼儿市场规模将进一步高速增长。
2.5缓解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37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
即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了115.88个男孩,男女比例失衡严重。
二孩政策的实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从而使我国的男女比例达到一定的协调性。
2.6提供充足的国防兵源过去中国30年“一胎化”政策导致适龄青年基数滑入波谷,进而导致近几年军队的“兵源荒”、企业的“用工荒”、大学的“生源荒”“三荒”并发。
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从而有利于为将来提供比较充足的国防兵源。
[8]3. 全面二胎政策的局限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快速下降。
究其根源,生育水平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的生育政策,二是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和行为。
.3.1全面二孩政策对提高总和生育率作用有限预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仅带来带来300-500万年新增人口。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根据育龄妇女的不同情况,可以划分为:城镇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政策,北京、天津、上海等6个省份的农村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政策,其余农村农业人口采用一孩半或两孩政策,部分少数民族采用两孩及以上政策,双独两孩政策,以及单独二孩政策等6种主要现行生育政策。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夫妻双方都为非独生子女的一孩儿家庭。
以上海市为例,从1979年开始执行严格的“一孩政策”,“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90%以上的家庭都已经符合生育二胎条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影响面只有10%的家庭。
[7]因此,我们在测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时,必须先剔除现有符合“单独二胎”的人群。
即将现阶段已经有一孩的育龄妇女数量减去可以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数量,得出本次政策放松所能覆盖的育龄妇女人数。
据此测算,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到的目标人群在8018万人。
[4]3.2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不能逆转人口老龄化趋势2010-2015年之前的中国,一直在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诸多实惠。
整体而言,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从1950年开始就始终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之中,从1950年最低的3.33亿人增长至最高2014年的10.8亿人,增长224%,而同一时期的少年人口(0-14岁)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虽然也有所增加,从2.11亿人上升至3.61亿人,但71%的增幅远不及劳动力人口。
然而,随着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一方面,人口生育率持续下滑,少年人口持续下降,从1976年最高的3.65亿人下降至最低2011年的2.32亿,下降36.44%;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从最低1960年的2352万一路上升至2014年的1.26亿人,剧增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