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分析
第三讲 国外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的比较
第三讲国外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的比较分析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兴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各个国家迅速发展。
法国:1990年建立了6万多个社团德国:每10万人1960年160个1990年475个瑞典:有近20万个社团,大多的瑞典人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社团埃及:90年代早期,有约2万个NPO巴西:20万个NPO泰国、曼谷:2200个NPO印度:世界上最复杂多样的NPO美国学者萨拉蒙惊呼:我们是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的重要性。
二、戴维路易斯研究NPO得到重视、迅速发展的原因1、理论困境。
2、政府在反贫困问题上的无能。
3、90年代,从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关注转变到对环境、性别和社会发展等问题,NPO的声音明显增加了。
4、对各个派别都有吸引力。
自由主义(平衡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新自由主义(增强了市场的手段,加强了私有化的理由);当权政治(承诺了一种“新政治”,不采取以前夺取政权的斗争战略)。
三、国外NPO的多样化概念:美国通常使用“the third sector”和“NPO” 。
除了美国外,别的国家一般不认为各类NPO能构成一个统一的部门。
它们注重的某一类或某几类NPO.英国、印度注重“志愿组织”法国注重“社会经济”东亚注重“社团”转型国家注重“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但这些概念都比“NPO”窄的多。
概念上的差别反映了各国历史、文化和法律上的差别。
规模:以第三部门雇员占劳动力比重作为衡量规模的标准美国规模最大,有将近7%的劳动力服务于NPO英国、法国、德国规模也较大,雇员占劳动力的2、5%至4、2%但日本占劳动力的2、5%、意大利1、8%结构:美国、德国医疗机构首屈一指英国、日本教育机构独占鳌头法国、意大利社会服务最为重要东欧转型国家文体休闲一支独秀东亚国家宗亲团体和邻里组织特别引人注目第三世界国家社区发展和政治领域收入来源:会费、服务收费、经营收入、个人捐款、公司捐款、政府资助、外国资助都是NPO可能的收入来源。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模板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探讨不同政府对非洲的国家政策的文章已有许多。
具体到各国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及其成效的文章也有不少。
国内学人对于中国的对非援助进行阐述之时,大多将其放置于中非交往这一大框架之内,继之从对非战略的高度考察国家的对非援助政策,因而文章之中总少不了对中国的非洲援助政策进行一个历时性的梳理,划分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成效进行总结,最后加之以一些建设性意见。
就目前来说,国家间的合作和关联已相当深化,以致于无可分离。
各自国家,无论是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乃至学术研究本身的需求上,都要求一种双边和多边的交往和对话机制,并发挥作用。
这一点可以从学术研究上,不同国家对非援助之政策比较,经验借鉴中看出来。
本篇论文就是对其他国家借鉴中国的援非经验进行考察的。
一、中国援非概述:背景、方式、原则和成效对非援助是当代中国发展同非洲国家间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环。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始于1956年,至今已经历五十多年的岁月。
纵观这五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界线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
在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里,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更多的是一种对非整体战略的一个辅助性质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政治上和外交上的需要。
其特点可以概况如下:⑴经济利益服从政治、外交需要,经济关系局限于双边和官方;⑵合作领域狭窄,以中国单方面援助为主,双边贸易为辅。
这样一种性质和特点的对外援助是有一种历史的深刻性在里面的,具体而言,就是:这一时间段内的中国,面对的是一种险恶的国际环境,先是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与包围;而后在1969年中苏交恶,双方发生严重的冲突和对抗。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援助是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而被执行的,目的是为了共同的反帝、反殖。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非援助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无偿赠与或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成套的项目援助。
这一时期,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举,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非常困难,但仍给予非洲国家大量的无私援助,在1956~1977年间向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亿美元的经援,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58%。
中美对非洲援助政策的差异
导思想 。可 以将八 项原 则 简要 概括 为 : 等互 利 , 平 不 干涉 内政 ; 尽量 减轻 受援 国的负 担 ; 实 帮助受 援 国 切 自力更 生 ; 力求 使受 援 国真 正受 益 ; 格 履行 承担 的 严
义 舞 台上 和 包 括 非 洲 在 内 在
第 9卷 第 7期 21 0 1年 7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r a o t we tAgrc t r l nv riy S ca ce c iin ou n l S u h s of iulu a ie st ( o ilS in eEdto ) U
Vo. No 1 9, .7
现 为不 附 加任何 政 治条 件 。美 国对 非洲 的援 助 属 于 支配 型 援 助 , 般 都 附加 条 件 , 一 比如 民主 、 权 等 。 人
从 援助 政 策 方 面 来 讲 , 国和 美 国 也 有 不 同 之 处 。 中
比较 中 国和美 国 的对 非 援 助 政 策 , 助 于认 识 合 作 有
的发 展 中 国家 有 很 多 的 共 同利 益 , 要 非 洲 国 家 的 需
支持 。中 国对大 部 分 非 洲 国 家 的 无 私 支持 和援 助 ,
2 O世纪 8 O年 代 , 国 和 非 洲 国家 先 后 将 工 作 中 重点放 到 恢复 和发 展 经 济上 。1 8 9 2年底 , 国领 导 中 人 出访 非 洲 , 就经 济 援 助 与合 作 问题 同非 洲 国家 领 导 人 交 换 意 见 , 国 领 导 人 指 出 : 发 展 中 国 家 困 难 中 “ 程度 不 同 , 困难 少 些 的 国家 有义 务 帮助 困难 更 大 的
使得 这 些 国家在 中 国统一 大业 和恢 复 联合 国合 法 席 位两 大 问题 上支 持 中 国。第 三 , 济 方面 的利 益 , 经 中 国需 要 非洲 的资 源 , 括 能源 , 需 要 非 洲 的 市 场 , 包 也 尤其 非 洲有 十亿 人 口, 在市 场 中 国肯定 不能 忽 视 。 潜
国际援助格局演变趋势与中国对外援助的定位
一、国际援助格局走向多元化当前国际发展援助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DAC)24个成员国,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国际多边机构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ODA)。
第二部分是非DAC成员国所提供的符合官方发展援助标准的援助,主要包括尚未加入DAC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如捷克、冰岛、波兰、土耳其等,以及发展中国家中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如中东产油国、以色列等。
第三部分是非政府组织(NGOs)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赠与。
第四部分是所谓“新兴援助国”,如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一些实力较强或区域性大国提供的对外援助,由于未公开发表或透露具体的援助金额信息,经合组织、联合国等国际机构通常未予统计。
通过分析近十年来国际发展援助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国际援助力量正发生变化,援助格局正逐渐走向多元化。
(一)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尽管与十年前相比,发达国家于2008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增长了1.4倍,但在已知国际援助中所占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为78.57%。
而非DAC成员国和非政府组织援助的占比则分别上升了4.25和5.78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援助的主力军。
(二)发达国家中,美国依然是最大援助国,但欧盟总体援助力量越来越强,左右着国际援助规则和理念。
自本世纪初以来,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援助国的地位,在DAC援助总额中的占比基本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
尽管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依然加大援助力度,期望能更多地运用援助手段,维护美国日趋走向衰弱的全球领导地位。
DAC的统计数据显示,欧盟15国提供的援助总额不断增长,在DAC援助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持续上升,成为发达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最重要的力量。
根据DAC最新公布的预测数据,2010年欧盟15国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将达到638.77亿美元(按2004年价格和汇率计算),占DAC援助总额的59.07%,比1987-1988年间的占比提高了10.31个百分点。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
三、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
——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援助协议, 与10个非洲国家签署了优惠贷款框架协议。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出资并承办的中非发展基 金有限公司已在北京开业,首期10亿美元全部由国家 开发银行出资,二期基金将增至30亿美元,最终达到 50亿美元。它被认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致力于非洲发 展的基金。
——中国承诺援建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于5月25日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奠基。该会议中 心占地面积11.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包 括能容纳2550人的大会议厅、多功能厅、紧急医疗中 心、数字图书馆等配套设施。
三、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
——中国已与28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签署了免 债议定书。
——中国向非洲国家开放市场,26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今 年7月起享受454个税目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 ——中国政府批准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亚的经济 贸易合作区项目已经启动。 ——中国今年已为非洲国家培训了4150名各类人员;中国 第一个援非疟疾防治中心已在利比里亚成立,并将于未来两年 内分批启动其他31个疟疾防治中心的设立工作;中国今年将向 非洲国家提供2683个奖学金名额,比上年增加近700个。
四、中国领导人出访非洲国家
致谢
谢谢!
二、中国企业投资非洲
这种隐性的或者说蚕食式征用使很多中国企业 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非洲地区的政 治暴力风险日益凸显。2004年,辽河油田筑路 公司在苏丹斑布地区的施工人员有两人遇害。 2007年的前 3个月,尼 日利亚连续发生了3起 中国工人被绑架事件。2005年 3月 1日,在南 非当地的2000多人抢劫了20多家华人商店。
二、中国企业投资非洲
非洲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巨大的风险 。长期以来,非洲被认为是战乱不断、政治动荡 的高风险地区,政治风险导致在非洲投资的中国 企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中国企业对非 直接投资的瓶颈。贸易保护主义和腐败动机结合 对外国资本的蚕食征收越来越多,截止2006年 底,南非针对中方发起的反倾销调查37起,埃及 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13起。一些非洲国家的 有关部门,以检查偷税漏税、走私、卫生等为名 频繁搜查中国企业,干扰其正常经营,还动辄罚 款,甚至以此为借口没收其财产。
浅析国际援助之利弊
浅析国际援助之利弊二战后,由于国际援助成为帮助欧洲经济复苏最有效的手段,西方国家于是希望同样的援助形式可以拯救贫困落后的非洲。
然而在实行国际援助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国际援助的本质和宗旨随着发展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变化已经发生了极大地改变,结果,贫困和不平等的情况在那些脆弱的国家依旧严重。
国际援助的正当性和有效性这一话题因此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质疑与批判。
本文将就国际援助存在的正当性和对其失效的批判观点进行总结,并通过中非案例来讨论什么才是不发达国家真正需要的援助。
“援助(aid)”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官方发展资助(ODA)的一种严格的形式,其基本思想是有条件的资源转移,其条件主要包括比国际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条件更优惠更宽松的贷款和资金。
国际援助的正当性在较早的研究中,国际援助对于接收国的经济增长、贫困状况、以及社会公平的改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国际援助的真正兴起是在二战后,也就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颁布后,马歇尔计划强调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双边援助,而联合国以及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则象征着多边援助的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Kanbur,2003)。
除了以上历史因素,不同的国家有其自己的理由支持国际援助的发放。
在有关于国际援助在经济增长方面的有效性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国际援助使接收国总储蓄量增长这样的结论(Rosenstein-Rodan,1961)。
根据Hansen 和Tarp(2000)的总结,集中于国际援助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包括国际援助、储蓄、以及投资,在Harrod-Domar增长模型中,国际援助被看作是通过增加储蓄量而引起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储蓄量则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制约因素。
之后,在Chenery和Strout提出的双缺口模型中,一国的进口能力因对经济增长具有潜在制约性而被考虑进模型中衡量国际援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还表示在不同的时期总储蓄量和进口能力会依据研究国家的不同分别考虑(Chenery and Strout,1966)。
中西方NGO差异比较
中西方NGO差异比较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一种非赢利性、非政府、自愿自治的正规化民间公益组织,在现代社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但中国本土化NGO 同西方NGO存在着诸多差别。
为构建中国本土NGO理论,我们必须对它们之间差异有明确了解,这主要可以从二者先天自发获得的社会公共管理权限、同国家政权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它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强度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关键词:NGO 差异比较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之简称NGO,通常情况下,人们多将其认定为一种非赢利性、非政府、自愿自治的正规化民间公益组织。
自20世纪90年代,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国已开始“大社会、小政府”的模式转型,正逐步向“以数目字管理”(黄仁宇语)的权力多元化和民主化趋势过渡。
NGO作为一种非赢利性、非政府、自愿自治的正规化民间公益组织,在这种大氛围下便具有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NGO主要特征包含如下几点:非政府性。
它是一类独立自主,大多无需政府直接管理指导的民间组织;非赢利性。
它本身不以任何赢利为目标,其大多数经费来源于社会集资、募捐和政府拨款,尽管有时也从事某些经济活动,但这类经济活动获取的收益将被严格划拨给与宗旨相关活动之中;公益性。
由于NGO 处在国家同民众之间的中间地位,就必会时常关注一些跟国家和社会民众利益均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扶贫、教育等;自身权力的弱势性。
本来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它们不大可能具有人们所说的行政权力。
但随着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日益兴起,NGO在中间地带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加之某些政府机关逐步将权力下放给它们,这样无形中就获得了相应行政权力。
不过它们毕竟仅是民间团体,故除那些取得国家行政授权的NGO外,大部分均无法同行政机关相提并论。
不过,任何概念都仅为语境(Context)化的概念,一切理念与制度都必然具有特定时空维度和典型本土化色彩。
中国和欧盟软权力的比较——以中欧对非洲发展援助为例
4 2 重庆Fra bibliotek与世
界
成软权力 的要素 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外交政策 中的体现。
份的持久争论 , 伊阮 ・ 曼纳斯 ( I a n Ma n n e r s ) 于2 0 0 2年提 出
第3 0卷
第 3期
重
庆
与
世
界
2 0 1 3年 3月
【 政治与法律】
中 国和 欧 盟 软 权 力 的 比较
以 中欧 对 非 洲 发展 援 助 为例 朱 天 祥
( 四J I 1 9 1 " 语学院 国际关 系学 院 , 重庆 4 0 0 0 3 1 )
摘要 : 与偏好硬权 力的美国相 比, 欧盟和 中国则更加 注重开发 和运 用各 自的软权 力。除 了通 常强调 的文化 因素
一
、
关 于 软 权 力 的 界 定
( 推行 民 主 和 人 权 )中 的 价 值 观 也 可 以 影 响别 国 的偏 好” J 。因此 , “ 一个国家的 软权 力资 源 由三部分 构成 : 对
2 O世纪 9 0年代初 , 约瑟夫 ・ 奈( J o s e p h N y e ) 通过撰 写
权 力是 国际政 治现 实 主义理 论 的核 心概 念。长久 以
有一种非直接 的行使方式 , 即被 称为 同化式权力 的软权 力
( s o f t C O . o p t i v e p o w e r ) 。而理解 这种 权 力 的关键 就在 于 把 握住软权力作 为一种 吸引力 ( a t t r a c t i o n ) 的本质属性 。也 就 是说 , 硬权力意味着迫使他人做 其本不 愿意做 的事情 的能
程 中的 中国也特别注重软 权力 的影响 , 努力 塑造一个 负责
奥巴马非洲行看美中对非政策异同
ECONOMY | 65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期对塞内加尔、南非和坦桑尼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他第二任期内的首次非洲之旅。
2009年奥巴马在首届任期内曾闪电访问非洲,但仅在西非国家加纳停留20小时。
此后,这位曾被非洲人骄傲地称作“非洲的儿子”的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的身影就再也没有在非洲出现过。
此次奥巴马带领庞大的代表团高调出访非洲,折射出美国对非政策的新动向。
美国的对非政策眨眼间4年多过去了,随着奥巴马第一个任期的结束,非洲失望地发现奥巴马基本上无瑕顾及非洲事务。
不仅他本人在访问非洲的次数和到访国家上根本无法与其前任小布什和克林顿相比,其非洲奥巴马非洲行看美中对非政策异同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所非洲研究室主任、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贺文萍. All Rights Reserved.I nternational国际政策相比前两任美国总统也是大为逊色。
相比较克林顿时期所推出的旨在推动非洲产品对美国出口的《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the 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以及小布什时期所推出的促进对非投资的《千年挑战账户》(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以及“总统艾滋病防护计划”等,奥巴马的第一任期除了在军事部署非洲方面有了“突破”外,其在非洲发展的经济领域则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绩单”。
为避免“美国历史上首任非洲裔总统却最不重视非洲”的表述被写进史册,2012年6月,在竞选连任总统的前夕,出于拉拢非洲裔美国选民以及加强美国在非洲影响力的需要,奥巴马政府公布了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新战略。
该战略主要包含4大支柱,即第一是要加强非洲的民主机构建设;第二是促进非洲经济增长、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发展;第三是推动非洲和平与安全;第四是促进非洲的机遇与发展。
奥巴马访非前夕,一些美国媒体就感叹他执政多年一直忽视非洲,使得美国在非洲的经贸合作和影响落后于中国的步伐。
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工作的现状、形势与发展思路-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
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工作的现状、形势与发展思路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休戚与共,双方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列入五大发展理念,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越来越大,开放战略也将越来越积极主动。
在这种形势下,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也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注重以开放发展的理念引领社会组织的改革与创新。
在这方面,社会组织国际化的发展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随着国际体系的深度调整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以及国家开展对外援助和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而社会组织的国际化也为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中国红十字会立足“政府人道领域助手、红十字运动成员、民间外交重要渠道”的特有定位,长期参与国家对外援助工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报告将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实践为个案,对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工作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以及扶持与发展思路作一探讨。
一基本情况中国红十字会所参与和承担的对外援助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即我国在有关国家和地区遭受各种严重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灾难的情况下,主动或应受灾国要求提供紧急救援物资、现汇或派出救援人员,以减轻灾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帮助受灾国应对灾害造成的困难局面。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对外紧急救援行动,在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中国红十字会已经成为国家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1)当得知某国发生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或人道危机后可启动该机制,以中国红十字会名义向灾害发生国捐赠救援资金,捐款由政府提供,数额一般在5万美元左右。
2010~2015年,已向60多个国家和组织提供小额援助3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万元。
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建议
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建议我国对非援助自1956年11月开始,历经3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从未中断。
随着非洲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非援助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然而,随着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国对非援助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从实际出发,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近年来,非洲的局势明显改善,一些长期受战乱、冲突困扰的国家相继实现和平,整个非洲总体和平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政治上,多党民主制基本确立,不少非洲国家的政权更迭陆续采取多党选举的方式。
经济上,一方面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地质勘探的进展,非洲不断发现新的资源或储量,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整个非洲处于从追求政治独立向追求政治经济双独立过渡的进程中,因而在接受中国的援助时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然而,非洲国家对援助的诉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些非洲国家提出了超出常规的援助要求,包括增加援助资金规模、扩大援助资金使用途径和领域、增强项目实施的主动性。
这些要求都对我国对非援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面对非洲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时,我国对非援助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在增加援助资金规模方面,根据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增加援助资金,但也要注意控制援助规模,避免过度依赖和浪费。
其次,在扩大援助资金使用途径和领域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将援助资金纳入非洲国家的国家预算,成为政府日常开支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跨国、跨区域的合作项目,以满足非洲国家的需求。
最后,在增强项目实施的主动性方面,我们应该尊重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与非洲国家进行深入沟通和协商,共同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随着新兴国家实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新兴发展中大国成为国际发展援助的潜在力量。
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建议
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建议摘要】我国对非洲的援助始于1956年11月,之后无论是在3年困难时期,经济一片混乱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对非援助从未中断。
随着非洲在整个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对非援助作为我国对外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关键词】对非援助新挑战对策一、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原因分析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从实际出发,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对非援助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非洲国家的诉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近年来,非洲的局势明显改善,一些长期受战乱、冲突困扰的国家如安哥拉、XXX、利比里亚等国家相继实现和平,整个非洲总体和平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政治上,多党民主制基本确立,不少非洲国家的政权更迭陆续采取多党选举的方式。
经济上,一方面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地质勘探的进展,非洲不断发现新的资源或储量,如几内亚湾和乍得湖一线的油田,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整个非洲处于从追求政治独立向追求政治经济双独立过渡的进程中,因而在接受中国的援助时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要求增加援助资金规模。
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因此发展的资金压力大,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使不少的非洲国家产生了依赖心理,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经常提出超出常规的援助要求。
2.要求扩大救济资金使用途径和领域。
除传统的成套项目和培训等方式,很多非洲国家提出了希望将我救济资金纳入其国家预算,成为当局日常开支的组成部分。
一些非洲国家还提出希望可以安排一些跨国甚至是跨地区的合作项目,如跨越刚果河连接金沙萨和布拉柴维尔的大桥,横亘东非的大铁路网,南锥体内部交通网等。
3.要求加强项目实施的主动性。
一些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基本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翻版,而且很多官员都有留学欧美的背景,因而对我救济项目内部封闭管理的实施模式颇有微词,不断提出要介入项目设立、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
三、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
——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援助协议, 与10个非洲国家签署了优惠贷款框架协议。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出资并承办的中非发展基 金有限公司已在北京开业,首期10亿美元全部由国家 开发银行出资,二期基金将增至30亿美元,最终达到 50亿美元。它被认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致力于非洲发 展的基金。
中国对非洲的国家的援助
LOGO
一、中非建交
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并不 能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在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中非高层互访达800多起。迄今,中国已 同4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1955年万隆会议新中国领导人同非洲国 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到2005年纪念万隆会议 50周年会议中国和亚非国家共同推动建立亚非 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从中国帮助非洲培训争取 民族解放的“自由战士”,到非洲国家支持恢 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中非建设者 们共同用血汗筑就坦赞铁路,到中非各领域务 实合作不断深化拓展;从中非共同建立中非合 作论坛,到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50 年的历史见证了中非友好的一座座里程碑。
二、中国企业投资非洲
这种隐性的或者说蚕食式征用使很多中国企业 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非洲地区的政 治暴力风险日益凸显。2004年,辽河油田筑路 公司在苏丹斑布地区的施工人员有两人遇害。 2007年的前 3个月,尼 日利亚连续发生了3起 中国工人被绑架事件。2005年 3月 1日,在南 非当地的2000多人抢劫了20多家华人商店。
三、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
近50年来,中国向非洲大陆的53个国家提供了各种经济 援助,为非洲国家设计并负责建设900多个成套项目,目前 已建成700个。中国在非洲的援建项目涉及农牧渔业、水利 电力、交通运输、广播电视、文教卫生、食品加工等领域, 为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 献。
西方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指责_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建议
思想战线 2009年第2期第35卷 2,2009V ol 35西方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指责、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建议李泽华,赵 贤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非经贸投资合作呈现出广阔空间与全新性质。
中非合作在给非洲带来新的希望与机会的同时,也让历来视非洲为其后院的西方深感不适。
一些西方势力视中国为其在非洲传统利益的严重威胁而对中国横加指责,用意识形态的冷战思维无限夸大中国个别企业在非洲的不当行为并将其政治化。
这些带有明显偏见与双重标准的指责在国际上形成一定规模,虽然不会从根本上左右中非关系的总体走势,但对中非关系的干扰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视,中国政府应坦然面对、充分关注,与非洲国家开展更积极有效的合作,推动非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与西方开展对非政策的对话,为中非关系长远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中非关系;西方指责;影响后果;对策建议近年来,一些西方政治势力、媒体与非政府组织随意指责中国的对非政策,将中国在非洲正常的经贸与投资行为夸大为对非洲和世界的!威胁∀。
在这些批评中国对非政策的人看来,中国争夺非洲石油资源、支持!专制政府∀、破坏西方在非洲推行的良政与民主进程、中国援助增加非洲债务负担、中国企业破坏非洲环境、冲击非洲本土市场、推介!中国模式∀,等等,不一而足。
应该说,中非关系正在发展之中,并非十全十美,但西方的这些指责批评往往带有明显政治目的,有的更延续着冷战式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
对于西方的指责,中国一方面要坦然面对,不必随西方起舞,另一方面也需有所研判分析,采取适当措施积极应对。
一、西方指责中国在非洲活动的原因与内容西方对中国与非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给予了巨大关注。
比较客观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不断加强与非洲国家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中国不断成长的工业需要稳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中国出口商需要开拓非洲市场;中国在国际组织中需要非洲国家的外交支持,例如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中非互相支持和中国谋求所有非洲国家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等。
从西方国家对非洲投资做法看我如何扩大对非投资
从西方国家对非洲投资做法看我如何扩大对非投资2006-07-05 10:55 文章来源:加蓬经商处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2005年,非洲总体形势继续趋向好转。
除少数热点地区仍有动荡反复外,多数国家政局继续保持稳定。
非洲经济已开始步入较快增长期。
西方国家处于各自利益需要,更加关注与重视非洲的和平与发展,投资和减债力度明显加强。
去年六月,八国财长会议宣布立即免除包括14个非洲国家在内的18个重债穷国欠国际金融机构的400亿美圆债务。
随后,在7月召开的八国峰会上,八国首脑除确认上述减债措施外,还承诺到2010年将其对非洲发展援助每年增加250亿美圆。
加蓬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国家中唯一的中等收入国家。
但是,以联合国人文指数衡量,加蓬在联合国成员国中一直排在120名左右,仍然是一个没有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加蓬为尽早摆脱贫困,一方面继续向国际社会呼吁投资和援助,另一方面,也非常注意与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的出资方的配合,针对他们提出的条件,改善自己的政府管理透明度、加强财政和国库管理、改善海关和税收体系、加大对私有企业的投资、惩治腐败等,对外形象进一步改善,得到的外部投资和援助也在逐步恢复和增加。
一、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投资做法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外国对非投资有一半用在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上,特别是石油、矿产、木材等基础产品方面。
百分之二十投向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
对非投资的主要国家是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新油田的投资中,法国落后于美国、英国排在第三位,依次是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
但在法语区国家,法国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
如喀麦隆、刚果、加蓬等老产油国。
到目前为止,法国仍为加蓬最大的投资国和援助国。
1、欧盟对非投资做法欧盟对非投资主要采取政策上鼓励,财政上支持,投资上担保等措施。
强调私人投资在促进发展与合作中的重要性,鼓励欧盟国私营部门对非投资和提供具体的援助。
如为投资论坛提供资助,推动私营企业间对话等。
中美对非洲基础教育援助策略的国际比较研究
示: 3 8 %的学龄儿童没有入学 ,女童接受教育的机会 属于弱势群体。面对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 就 更 少了 ; 即使 能够 上学 的儿 童 , 获 取 的教 育 也很 差 , 以及 意 识形 态 等 领 域 的强 权 , 还 需 要 联合 起 来 , 捍 卫 最 基本 的读 写能 力 也不能 得 到保障 。 独 立之 后 的许 多 自己的正当利益。从 国际教育援助的角度而言, 基础 非 洲 国家缺 乏财 力投 资和 管理 学校 。因此 US AI D 正 教 育事关 一 国的人 力资源 培 养 , 也是 国际 合作 中理 解 在 重点 援助 非洲 国家 的教 育 系统 。 强 调受援 方 政府 机 和接 受他族 文化 的基 石 。 中 国正成 为援 助非 洲教 育的 构能 力 的发 展 , 指导受 援 国教 育部 门 的改 革和 能 力建 新 兴 力量 , 为 提 高教 育 援 助 的效 益 , 中 国正在 反思 自 设 。[ 圈 身接受 教 育援助 的 宝贵经 验 。 强化 援助 非洲 基础 教 育 二、 中国对 非基础 教 育援助 策 略的分 析 的能 力建设 , 努 力改 进援 助效 果 。 . 中 国与 非洲 在 历 史 上 已有 两 干 多年 的友 好 往 来 三、 中美两 国对 非援 助策 略的 比较 分析 关 系 ,中 国对 非 洲 的教 育 问题 关注 也 已经 由来 已久 。 作 为发 达 国家 ,美 国拥 有 5 0 多年 的援 非 历史 , 尤为 重要 的一 点 ,中国作 为刚 刚崛起 的发展 中国家 , 而 中 国是援 助非洲 最 多 的发 展 中 国家之 一 。 在援 助理 在 历 史 上也 曾经接 受过 国 际教 育援 助 , 国际 教 育援 助 念 、 援助 流 向 、 援 助质量 等方 面都 有 所差 异 。 而正 视 这 曾是 我 国教 育领域 发展 的 重要 实践 因子 。因此 . 在对 些差 异将 有 利 于 为 我 国进 一 步开 展 对 外援 助 提 供 可 不发达 地 区 的国际 教 育援助 上 , 中 国有 自己独特 的发 资借 鉴 的经 验 。 言权 。 回顾我 国接 受 国际教 育援 助 的历程 发 现 。 至 少 ( 一) 援 助理念 在 两方 面 上我 们是 有明 显受 益 的 : 一 方面 为 贫 困地 区 国际 援 助 的援 助 方 多为 发达 国家 或 者 经 济发 展 的基础 教 育领 域带 来了 一定 的资 金投 入 : 另 一方 面 则 先进 地 区 , 而 受援方 多 为贫 困 国家或 经 济发 展欠 发达 引进 了 不 同 的教 育 理 念 、 先进 的教 育技 术 , 这 两 点 也 地 区 , 拥 有资 金 的一方 往往 拥有 更 多的 自主权 和 发 言 是公 认 的 国际教 育援 助 的基本 价值 。 权。 在 国际 援助 中 , 不带政 治 色彩 的援 助基本 不存 在 。 中 国正式 援助 非洲 始 于 1 9 6 4年 周恩 来总 理访 问 研究 美 国对 非 教育援 助 策略 可 以发现 , 其 援 助往 非洲 。 当时 的“ 中 国对 外经 济技 术援 助八 项原 则 ” 是援 往附带 政 治条件 , 在 教 育领 域 也往 往 渗透 一 些显性 或 助 非洲 的政 策标 示 , 其基 本精神 就 在 于“ 平 等 互利 , 不 者隐性 的政 治倾 向。 尤其是 9 ・ 1 1 事 件 以后 , 基 于 经济 干 涉 内政 ; 切 实帮 助 受 援 国 自力 更 生 ; 力 求 使 受援 国 政治 利益 考虑和 全 球反恐 需 求 , 美 国 更加 重视 非 洲 的 真 正受 益 ; 尽 量 减 轻 受援 国 的负担 ; 严 格 履行 承 担 的 能源矿 产 以及地 缘政 治地 位 。 石油安 全 与反恐 才 是美 义务 ” 。嗍 新 中 国成 立一 直到改 革 开放 的这 一段 时 期 . 国对 非政 策的主 脉 。在这 种环 境之 下 , 美 国政 府在 对 中非 友 好源 于政 治外 交 的彼 此 需要 与扶 助 , 因此对 非 非进行 基础 教 育援助 时 , 往 往考 虑 自身 的国家 安全 利 援 助政 策也 带 有 十 分明 显 的政 治化 色 彩 。改 革 开 放 益 与经 济 需求 ,并且 迫切 需要
从中国对非援助看中国的软权力
一
援 助理念 以 “ 和合 ”文化 、 “ 义轻 利”的义 利观 、 “ 重 己所 不
欲 ,勿施于人”等传统文化精髓为精 神内核 ,强调援助国与受援 “ 软权 力”这一概 念最早是 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 学院 国之 间和睦相处、合作互利以实现共 同发展 。中国 以无偿援助的 院长约瑟夫 ・ 出的。在 19 年出版 的 定领导 :变化中的 方式为非洲国家援建 了一大批人 民能够广泛受益的公共工程和社 奈提 90 美国力量 的本质》一书 中,他认为 , 软权力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 会福 利项 目。工程 完工后通常成为该国甚至是非洲 的标志性建筑 求 ,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 物 , 它们的存在将无声 的展示中国的文化和吸 引力。中国曾经在
一
从本质上说 ,经济援助体现 的是一种国际道义和 责任 ,是国 为体 以利益 ,从而引导 它们 自觉地追随 自己。美国在二战后积极 家树立 自己威信 ,扩大对外影 响的重要手段 。而这正是软权力赖 构建联盟体系 , 后建立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 先
以产生的源泉。对外援助是一个 能将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 约组织 、巴格 达条 约组织以及美 日、美菲 、美韩同盟。加入同盟
娄 亚 萍
摘 要 :中 国 的对 非援 助 体 现 了真诚 合 作 的精 神 ,对 于提 升 中 国的 软 权 力 发 挥 着 日益 重要 的 作 用 。但 中 国 的 对 外援 助 还 存 在 很 多 问 题 ,必 须 注 意 量力 而行 ,注 重 实 效性 ,加 大 对外 援助 的 宣传 力 度 。 关 键 词 :经 济援 助 ;软 权 力 ; 国家形 象
值观及外交政策等资源综合起来 以更好地展示 、发挥一个国家吸 的这些国家之所 以能够认可美国的认同性权力 ,而美国也能够始 引力的重要途径 , “ 一些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大于它们的军事和 经 终处于联盟体系中心 ,其原因在于 :美 国依靠强大 的经济 实力 , 济实 力,这主要是 因为他们在考虑国家利益时涵盖 了一些具有吸 对与 它结盟的国家或地区给予大量援助 ,通过马歇尔 计划 将英 、
是否应该取消国际援助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国际援助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国际援助。
国际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援助国的依赖性,使得援助国无法自力更生。
例如,斯里兰卡曾经接受了大量的国际援助,但却因为依赖援助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体系,导致长期贫困。
正如英国作家理查德·蒙特古所说,“援助是一种瘫痪。
”另外,国际援助的资金使用也存在着不透明和浪费的问题,例如,有报道称非洲某国政府将援助资金用于豪华建筑而非民生项目。
因此,取消国际援助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促使援助国更好地发展自身经济。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国际援助。
国际援助是国际社会对于贫困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取消国际援助将使得贫困国家的人民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我们不能只是因为援助存在问题就放弃援助,而是应该努力改进援助的方式和机制。
”国际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贫困国家的困境,例如,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组织每年都会向饥饿地区提供粮食援助,帮助数百万人摆脱饥饿。
此外,国际援助也是国际社会对于全球贫困问题的共同责任的体现,取消国际援
助将损害国际社会的团结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虽然国际援助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取消国际援助并
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相反,应该通过改进援助的方式和机制,使国际援助更加有效地帮助贫困国家摆脱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分析
【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同为重要的对非援助方,受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影响,双方在对非援助政策上各有特点。
本文试图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对非援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对非援助存在的不足以及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可借鉴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提高我国对非援助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国;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
非洲大陆蕴含大量能源资源,拥有广阔市场,是大国之间相互制衡的必争之地。
西方将援助作为维持与非洲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意图保持在非洲的影响力。
中国积极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在帮助非洲国家减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研究中,赞誉中国、诟病西方之辞并不少见,许多研究者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带有比较浓烈的感情色彩,所言不免失之偏颇。
笔者力求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就双方对非援助的主要方面进行比较客观的对比研究,探讨中国对非援助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借鉴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有益经验,希望对提高中国对非援助的质量和水平有所裨益。
一、中西方对非援助特点
(一)中国对非援助特点
对非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摒弃任何附加条件
中国对非洲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维护非洲国家自我选择发展模式的权利。
2006年1月《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指出,中国政府将根据自身财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并逐步增加力所能及和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
2.信守承诺
在宣布一系列对非援助项目、做出援助承诺之后,中国政府都积极采取措施落实,从不向非洲国家开“空头支票”,这一点备受非洲受援国的好评。
3.优先考虑非洲的实际需要
中国确定具体援助项目时优先考虑非洲国家的需要。
援助项目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员培训为主,与西方援助形成互补,填补了对非援助的空白。
教育、医疗、减贫等民生项目也是中国对非援助的着力点。
(二)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将援助作为维系对非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形成了自身的特征:
1.援助规模大
西方国家在当今国际援助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
二战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投入超过1万亿美元。
数据显示,2011年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成员国向非洲提供的双边官方发展援助总金额达到326.11亿美元。
2.援助附加政治条件
西方国家在对非洲援助时经常附加政治条件。
只有达到有关民主和良治标准、按其要求改造本国政治经济体系的非洲国家才可获得援助。
一些最需要援助的国家反而可能得不到援助。
在援助资金、技术的同时,西方国家也极力把其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援助”给非洲。
3.重视与各方协调合作
西方国家主张在对非援助领域加强与其他援助方的合作。
他们认为,在发展合作领域,各国的对非援助政策应形成互补,并加强相互协调磋商。
同时,西方国家也十分重视与新兴援助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希望各国能够在一个透明和有序的环境下共同开展援助工作。
二、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
1.援助理念
中国将非洲当作重要的合作伙伴,秉承平等互利原则,将对非援助视为双向合作。
而非洲在西方眼中是“失败国家集中地”和“不稳定的源泉”。
西方对非援助总是“高高在上”,认为他们代表了人类最高道德规范并倾向于怜悯他人,对自己的政治经济体系有着极大的信心,因此对非洲国家颐指气使,提出各种要求和附加条件。
对非援助是中国“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而不是”施舍”或“恩赐”。
儒家思想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尊重并相信非洲国家有权力和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非洲的发展不需要“导师”,而是需要真正
意义上的发展伙伴。
西方国家的对非援助是“民主援助”,忽视非洲的实际国情,脱离了非洲的实际需要,因此效果大打折扣;中国的援助则是“民生援助”,因其较为理性务实而使中非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2.援助政策目标
著名国际关系学家摩根索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对外援助,本质都是政治性的,其目标都是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非洲进行援助都不是单纯出于道义的行为。
首先,西方国家提升对非关系是出于各自特殊利益的需要。
美国认为处理好非洲事务有助于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日本、德国加大对非支持力度意在提高其战后国际地位,寻求非洲支持其“入常”;其次,西方国家对非洲进行援助是看中了非洲的丰富资源,希望借援助来加强对非洲的控制,抢夺战略资源;再次,西方国家对非洲提供援助旨在保护本国安全利益。
西方国家认为长期的贫困和战乱使得非洲已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对世界的稳定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因此,西方把非洲作为其推行“民主”理念的重要目的地,使非洲尽量按照自己设定的既有模式发展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尽管我国一直宣称,中国无偿对非提供援助,不同于西方国家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但中国也有自己的利益考虑。
中国与非洲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双方通力协作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影响力。
此外,对非援助可以换取非洲的战略资源,开拓非洲的广阔市场,带动产品出口和对
外投资,从而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援助模式
按照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渠道,可把援助分为多边发展援助和双边发展援助。
前者由多边援助机构提供,后者直接由援助国政府提供。
西方国家对非援助采取双边与多边相结合的方式。
在双边层面,西方各国有各自的援助政策,可以独立提供援助;在多边层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援助组织可与非盟等非洲地区
性组织进行援助合作,协调各援助方的行动。
我国直到1971年重返联合国后才开始参与多边援助,现阶段中国对非援助还是主要以双边的形式进行。
多边援助的优点在于利于整合资源,能够保证大型项目的顺利进行;多方分工协作,援助质量有保证;稳定性更强;但由于多方参与协商沟通,程序较为复杂,必然导致援助耗时较长效率较低。
双边援助也有其自身优势:援助程序简单,方便管理,效率较高,但缺陷在于可发动的资源有限、项目缺乏监督等。
双边与多边发展援助“双管齐下”是国际援助发展的必然趋势。
4.援助执行与管理
西方国家,尤其是dac成员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援助管理和运行机制。
为保证援助政策的效果,发达国家除设立各种高层决策机构外,其援外事务均由独立机构负责,其中以美国国际开发署和英国国际发展部最具代表性。
目前我国对非援助主要由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和商务部分工
负责。
各部门分别负责自己领域内的援助项目。
其中商务部是制定外援政策和规划、组织和实施外援项目与技术合作的主要部门。
在商务部内,针对对非援助的下属部门主要有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西亚非洲司和对外援助司。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援助管理执行机构结构混乱繁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西方国家对非援助对中国的启示
1.设立专门援非机构
中国目前对非援助管理体系与西方的独立援外机构相比在专业性和权威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随着中国对非援助数量的增加,对援助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必要精简现有的对非援助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援助管理执行机构来统筹对外援助事务。
2.加强对援助项目的有效管理
通过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积累,西方已建立起一(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5页)套系统、成熟的对外援助制度体系。
为保证项目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中国应加强对资金流动和项目进展的监督和管理,注重项目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尤其要注重建立项目跟踪与评估机制,完善项目运转的可持续性。
3.重视对非援助的国际宣传
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把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援助炒作成“新殖民主义”、“能源掠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对非援助政策的透明度,及时公开
与援助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让国际社会和非洲民众充分了解中国对非援助的政策目标以及执行情况,以消除偏见和误解。
4.适当发展多边援助,加强国际合作
新形势下,对非援助更加需要多方参与。
因此,中国应该适当把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分歧放在一边,与其他援助方积极加强磋商协作,提高援助的有效性和协调性,更多地积累经验,防止项目重复造成浪费,使对非援助能够更好地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安春英.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中国对非援助[j].国际瞭望,2007(2).
[2]彭沛.略论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j].河南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2008年1月第21卷第1期.
[3]李小云,武晋.中国对非援助的实践经验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第26卷第4期. [4]李小云,唐丽霞等.国际发展援助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黄梅波,郎建燕.主要发达国家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j].国际经济合作,2011(1).
作者简介:
栗萌(1989—),男,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赵彦钦(1990—),女,山西忻州人,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通讯作者:赵建利,女,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乡人口互动与劳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