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的玉米》
生命的珍贵和意义——《最后的玉米》教案
生命的珍贵和意义——《最后的玉米》教案在我们的人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想法往往出自于我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韦斯特伦的小说《最后的玉米》所传达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的玉米》是一部关于生态灾难和人类生存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位家庭成员受到了一种疾病的侵蚀,这种疾病是由于环境中的一种细菌污染导致的。
如果这种细菌继续蔓延下去,可能会导致居住地的一次大规模的生态灾难。
因此,这个家庭必须想出一种办法来杀死这些细菌并重建环境平衡。
这个家庭从中学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一开始,这个家庭的成员们将他们自己的生命看得很单薄,几乎是可以拿来交换的东西。
但是,当他们面对生态灾难和有可能失去生命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反思生命的真正意义并且珍惜它。
在生化武器毒菌肆虐的环境下,他们不断尝试着抵抗毒菌的入侵。
虽然他们的一些举措很可能导致生命的牺牲,但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并坚定了他们重建环境平衡的决心。
在这个家庭中,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玉米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营养价值,更在于它对此家庭的重要性。
玉米代表着这个家庭维持生存的能力,粮食的充足才能保证成员们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
在灾难面前,这个家庭必须保护雪中最后的玉米,玉米成为了他们的生命之源。
与此同时,这个家庭也学到了珍视他们拥有的其他生命。
在卫生状况恶劣的环境中,这个家庭不仅爱护自己,同时也要爱护动物和其他生命。
他们认为如果他们不面对生态灾难、不珍视生命,那么他们就会失去一切。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家庭成员们发现他们不仅能够保护这个家庭,同时也能够帮助其他的人类生存下去。
韦斯特伦的小说《最后的玉米》传达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生命是珍贵的,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还在于它如何影响和支持其他生命的存在。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视生命、珍惜其存在并努力保护他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平衡、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
最后的玉米(说课)
《最后的玉米》说课设计一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
教学中,重在让学生汲取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信心。
在教学前,我充分研究教材,理清文章的脉络,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二说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识记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灰意冷”、“一无是处”等词语。
同时,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初步培养质疑的能力。
通过学习,能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心灰意冷、一无是处”等词语。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懂得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自信。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玉米心情的变化。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悲观灰心。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生字。
2、读懂课文,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懂得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自信。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1、抓关键词提出问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学生初步具有提问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大胆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入新课学习时,抓住关键词:心灰意冷。
让学生根据词义来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几个问题涵盖本课重点学习内容,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和感受这个很棒的玉米心灰意冷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学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原文及教案
【导语】《最后的⽟⽶》是⼀篇童话故事,全⽂采⽤拟⼈的⼿法讲述了⼀个收获的季节⾥,⼀个长得很棒的⽟⽶,满怀希望地等待⽼婆婆来收获,可是⼀次⼜⼀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个个被⽼婆婆摘⾛,⾃⼰⼼灰意冷时,听到了⽼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了⾃⼰获得了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最后的⽟⽶》原⽂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最后的⽟⽶》原⽂ 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阵秋风吹来,地⾥的⽟⽶叶⼦哗啦啦地响。
“⼀定是最先摘我啦。
”⼀个长得胖胖的⽟⽶⾮常⾃信地说。
“是啊,你的确很棒。
”周围的⽟⽶也都齐声赞美它。
收获的第⼀天,那个很棒的⽟⽶没有被摘⾛。
第⼆天,⽼婆婆朝那个很棒的⽟⽶看了⼀眼,还是没有摘它。
“明天⼀定会轮到我的。
”很棒的⽟⽶并不灰⼼。
⼀连⼏天过去了,别的⽟⽶都被⼀⼀摘⾛,唯独那个很棒的⽟⽶没有被摘⾛。
他真的⼼灰意冷了。
⼀阵秋风吹过⽥野,长得很棒的那个⽟⽶孤零零地站在那⾥,⽆奈地晃晃脑袋。
他那深褐⾊的漂亮胡须,现在已经⼲透变⽩;原先长得鲜嫩的、黄灿灿的果实,如今也变得像⽯头那样坚硬了。
他越看越觉得⾃⼰浑⾝上下⼀⽆是处。
“我⼀直以为⾃⼰是很棒的,其实是最差的。
唉,看来我只好被太阳烤、秋⾬淋,直到腐烂掉为⽌了。
”那个⽟⽶连连叹⽓,⽼是抱怨⾃⼰的运⽓不好。
不知多少天过去了,⽼婆婆⼜来到了⽟⽶地⾥。
“这可是今年地⾥长得最棒的⽟⽶了,有了这么棒的种⼦,明年⼀定会⼤丰收的。
”她⼀边夸奖这最后的⽟⽶,⼀边轻轻地把它摘了下来。
那个获得荣誉的⽟⽶,终于明⽩了⼀直没有被摘下来的原因。
“好,我明年⼀定要长得⽐今年还棒。
⽼婆婆,谢谢你。
”那个⽟⽶感激地说。
2.⼩学⼆年级语⽂《最后的⽟⽶》教案 【学习⽬标】 1、在语⾔环境中认识“哗、棒、褐、唉、烤、淋、腐、怨、荣、誉”10个⽣字;在⽥字格中规范书写“棒、烤、淋、怨、荣、誉”;积累本课词语,并能在⽼师的提⽰下初步了解词语的归类。
以小见大,让故事发挥巨大教育价值——《最后的玉米》教案
《最后的玉米》教案是一篇优秀的教学案例,它通过故事的方式将呼吁绿色环保、保护稀有植物的理念贯穿其中。
小小的玉米种子,展现出了许多的教育价值。
本文将以小见大,浅析《最后的玉米》教案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一、关于感悟珍惜《最后的玉米》教案中,小学生在校园里撒玉米的时候,发现有个种子和其它的不一样,它被园丁收走并种在了特殊的土地里。
这颗玉米种子幸存下来,并在逆境中发光发热。
这使得小学生们认识到玉米的珍贵和保护。
这一点可以引导孩子们对于生命和自然保护的感悟和珍惜。
二、关于培养孩子自信在《最后的玉米》中,园丁教小朋友们如何种植玉米。
小孩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种出了各种不同的玉米植株,不同的花色,激发出孩子们的自信和智慧。
培养小朋友摸索和发现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中变得更加坚强和有信心。
三、关于责任与义务在故事中,园丁影响了小学生们的认识和行为。
这也说明园丁对孩子们有着深刻的影响,为孩子们种下种子,也使其关切地观察生命的变化。
学生们深深的受到园丁的启迪和鼓励,从一个个做事经验中,学会了珍惜生命、责任、义务等等。
故事使孩子能够学习如何构建道德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四、关于创新与思考在故事的后半段,玉米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幸存的玉米种子带来了希望。
老师使家长带着孩子们重新去种植,然后他们审视了所生活的环境。
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思考,他们创新地使用了玉米植株来制作周围环境,增强地域文化氛围,从而促使孩子们学会思考和创新。
《最后的玉米》教案启发我们要珍惜生命,不断促进绿色环保,同时还能培养小孩子们责任感、创新力和思维能力。
这也是故事的教育意义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和学生们共同欣赏和发掘的探索旅程。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秀的教育故事,让学生们领悟各种价值,探索各种可能。
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的玉米阅读理解
最后的玉米阅读理解
《最后的玉米》讲述了一个长得最棒的玉米,在收获季节到来时,一直没有被摘走,从开始的自信、不灰心,到心灰意冷、抱怨,最后感激的经历。
这个故事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持自信,即使遇到挫折和困境,也不要轻易放弃。
故事中的玉米一开始非常自信,认为自己一定会第一个被摘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没有被摘走,这让它感到失落和灰心。
但最后,它得知自己没有被摘走的原因是因为主人认为它是最好的种子,它因此感到感激和自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也不要失去信心和希望。
有时候,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机会和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童话故事也有寓意——《最后的玉米》教案
童话故事也有寓意——《最后的玉米》教案童话故事是小孩子们普遍喜欢的读物,它们充满了幻想和神秘,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童话故事并不仅是好看的故事,它们也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好手段。
《最后的玉米》就是这样一篇拥有深刻寓意的童话故事,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它的教案。
一、故事梗概在一个荒凉的旷野中,有一株最后的玉米,这是一棵能够为人们带来幸福的玉米。
因为它拥有惊人的力量,可以实现人们的愿望。
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想要摘取这棵最后的玉米,可是却没能成功。
人们意识到,唯有当他们学会了分享和合作,这棵玉米才会真正地属于他们。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孩子理解童话故事也可以拥有深刻的寓意;2.培养孩子的基本道德观念,如分享、合作、尊重等;3.激发孩子对于自然的保护与珍爱意识。
三、教学过程及实施方法1.阅读故事阅读《最后的玉米》这篇童话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2.分享交流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辅以提问互动的方式,增进孩子们对于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体验通过身体语言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意义,并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
4.课堂活动可设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折花、画图、制作小玩具等,以增强孩子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感性认知。
5.教学评价通过一些审视,提问以及表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加强。
四、教学反思《最后的玉米》这篇童话故事让我开阔了思路。
它告诉我,童话故事也可以成为教育和启迪孩子的好手段。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用心去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
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好地走向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乃至世界的和平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最后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原文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一阵秋风吹来,地里的玉米叶子哗啦啦地响。
“一定是最先摘我啦!”一个长得胖胖的玉米非常自信地说。
“是啊,你的确很棒。
”周围的玉米也都齐声赞美他。
收获的第一天,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
第二天,老婆婆朝那个很棒的玉米看了一眼,还是没有摘他。
“明天,一定会轮到我的。
”很棒的玉米并不灰心。
一连几天过去了,别的玉米都被一一摘走了,只有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
他真的心灰意冷了。
一阵秋风吹过田野,长得很棒的那个玉米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无奈地晃着脑袋。
他那深褐色的漂亮胡须,现在已经干透了;原先长得水灵灵、黄灿灿的果实,如今也变得像石头那样硬了。
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浑身上下一无是处。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很棒的,其实是最差的。
唉,看来我只好被太阳烤,秋雨淋,直到烂掉为止了。
”那个玉米连连叹气,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
不知多少天过去了,老婆婆又来到了玉米地里。
“这可是今年地里长得最棒的玉米了,有了这么棒的种子,明年一定会大丰收的。
”她一边夸奖这最后的玉米,一边轻轻地把他摘了下来。
那个获得荣誉的玉米,终于明白了自己一直没有被摘下来的原因。
“好,我明年一定要长得比今年还要棒。
老婆婆,谢谢你。
”那个玉米感激地说。
小学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教案【学习目标】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哗、棒、褐、唉、烤、淋、腐、怨、荣、誉”10个生字;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棒、烤、淋、怨、荣、誉”;积累本课词语,并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初步了解词语的归类。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
本课课文我抓住那个长得胖胖的玉米外表和心情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先划出有关的句子,理出文章的基本脉络,玉米先是从非常自信——并不灰心——心灰意冷——抱怨——感激,然后组织学生对第七节进行提问,当有学生问到:别的玉米都被一一摘走,为什么唯独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我对其进行小结:你抓住文章内容中矛盾的地方进行了提问。
当有学生问到:这个玉米为什么会心灰意冷?我又说:你抓住了关键词提问了。
逐步教学提问的方法,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然后根据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来解决问题,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心路历程,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
对于提问这一环节我觉得学生越来越能抓住重点了,这是我值得欣慰的地方。
《最后的玉米》教案
《最后的玉米》教案第一篇:《最后的玉米》教案《最后的玉米》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学会字,10个会认字,掌握多音字“的”的三种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描写玉米心情变化的句子。
3、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了解“心灰意冷”的意思,并能结合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4、通过品读感悟: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人发现。
教学重点:读好描写玉米样子和心情的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感悟: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人发现。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出示玉米图。
师:这是什么?大家吃过玉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玉米有关的故事。
2、板书课题。
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读关键词“最后”,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
(课件上有具体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生自由读课文。
2、识字反馈,正音。
3、学习生字词。
第一类词字音读准,第二类词结合图片理解词义。
(课件上有具体词语)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师读第1自然段,问:你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2、指名读2、3自然段,找出玉米之间的对话用横线画下来。
课件出示对话。
(1)这个玉米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板书自信)(2)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3)周围的玉米怎么说的?指导朗读。
3、这个玉米这么自信,大家都齐声赞美他,他到底长什么样?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1)课件出示填空:他长着(),还有()的果实。
(2)指名读,齐读。
4、他长得这么棒,难怪会非常自信的说-——(回扣2、3段)。
指名读,齐读。
5他到底有没有第一个被摘走呢?课件出示4、5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
(一共读3遍,形式自定)师:这时,这个很棒的玉米心里会想些什么?6、学习第6自然段,读出肯定的语气。
(指名读后板书“灰心”在齐读)7、那么,明天老婆婆会摘走他吗?自由读第7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玉米心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真的心灰意冷了。
(1)读词:心灰意冷(2)为什么心灰意冷?指导读好这句话。
二年级下册语文《最后的玉米》教案设计(最新)
二年级下册语文《最后的玉米》教案设计设计理念: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他们新鲜、柔嫩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
我们要顺势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激活他们的心灵,感受文学形象。
这是一篇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玉米心灰意冷、总是抱怨、重新自信的心理变化过程呢?应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联系自身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体验来体会玉米心灰意冷的心情,通过玉米现在和过去形象的比较,引读、男女生对比读、多种方式的评读理解一无是处、老是抱怨的含义。
通过观察插图来体会玉米最后重新自信的喜悦。
既让学生体会了文章的深刻内涵,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领会童话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1、学会8个字,会认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凡事都要等待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生字、生词。
2、读懂、读通课文,了解内容,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读文的过程中能尝试提出问题,并通过释疑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1-6自然段;学会4个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
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
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
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点人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5、说说你知道了什么?6、相机学习1-6自然段,读好两句话。
“一定是最先摘我啦!”——读出自信。
“明天,一定会轮到我的。
”——读出仍然自信,并不灰心的样子。
小学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最后的⽟⽶》是⼀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采⽤拟⼈的⼿法讲述了⼀个收获的季节⾥,⼀个长得很棒的⽟⽶,满怀希望地等待⽼婆婆来收获,可是⼀次⼜⼀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个个被⽼婆婆摘⾛,⾃⼰⼼灰意冷时,听到了⽼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了⾃⼰获得了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最后的⽟⽶》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最后的⽟⽶》原⽂ 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阵秋风吹来,地⾥的⽟⽶叶⼦哗啦啦地响。
“⼀定是最先摘我啦!”⼀个长得胖胖的⽟⽶⾮常⾃信地说。
“是啊,你的确很棒。
”周围的⽟⽶也都齐声赞美他。
收获的第⼀天,那个很棒的⽟⽶没有被摘⾛。
第⼆天,⽼婆婆朝那个很棒的⽟⽶看了⼀眼,还是没有摘他。
“明天,⼀定会轮到我的。
”很棒的⽟⽶并不灰⼼。
⼀连⼏天过去了,别的⽟⽶都被⼀⼀摘⾛了,只有那个很棒的⽟⽶没有被摘⾛。
他真的⼼灰意冷了。
⼀阵秋风吹过⽥野,长得很棒的那个⽟⽶孤零零地站在那⾥,⽆奈地晃着脑袋。
他那深褐⾊的漂亮胡须,现在已经⼲透了;原先长得⽔灵灵、黄灿灿的果实,如今也变得像⽯头那样硬了。
他越来越觉得⾃⼰浑⾝上下⼀⽆是处。
“我⼀直以为⾃⼰是很棒的,其实是最差的。
唉,看来我只好被太阳烤,秋⾬淋,直到烂掉为⽌了。
”那个⽟⽶连连叹⽓,抱怨⾃⼰的运⽓不好。
不知多少天过去了,⽼婆婆⼜来到了⽟⽶地⾥。
“这可是今年地⾥长得最棒的⽟⽶了,有了这么棒的种⼦,明年⼀定会⼤丰收的。
”她⼀边夸奖这最后的⽟⽶,⼀边轻轻地把他摘了下来。
那个获得荣誉的⽟⽶,终于明⽩了⾃⼰⼀直没有被摘下来的原因。
“好,我明年⼀定要长得⽐今年还要棒。
⽼婆婆,谢谢你。
”那个⽟⽶感激地说。
【篇⼆】⼩学⼆年级语⽂《最后的⽟⽶》教案 【学习⽬标】 1、在语⾔环境中认识“哗、棒、褐、唉、烤、淋、腐、怨、荣、誉”10个⽣字;在⽥字格中规范书写“棒、烤、淋、怨、荣、誉”;积累本课词语,并能在⽼师的提⽰下初步了解词语的归类。
最后的玉米教案
最后的玉米教案最后的玉米教案最后的玉米教案1《最后的玉米》课文原文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一阵秋风吹来,地里的玉米叶子哗啦啦地响。
“一定是最先摘我啦。
”一个长得胖胖的玉米非常自信地说。
“是啊,你的确很棒。
”周围的玉米也都齐声赞美它。
收获的第一天,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
第二天,老婆婆朝那个很棒的玉米看了一眼,还是没有摘它。
“明天一定会轮到我的。
”很棒的玉米并不灰心。
一连几天过去了,别的玉米都被一一摘走,唯独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
他真的心灰意冷了。
一阵秋风吹过田野,长得很棒的那个玉米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无奈地晃晃脑袋。
他那深褐色的漂亮胡须,现在已经干透变白;原先长得鲜嫩的、黄灿灿的果实,如今也变得像石头那样坚硬了。
他越看越觉得自己浑身上下一无是处。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很棒的,其实是最差的。
唉,看来我只好被太阳烤、秋雨淋,直到腐烂掉为止了。
”那个玉米连连叹气,老是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
不知多少天过去了,老婆婆又来到了玉米地里。
“这可是今年地里长得最棒的玉米了,有了这么棒的种子,明年一定会大丰收的。
”她一边夸奖这最后的玉米,一边轻轻地把它摘了下来。
那个获得最高荣誉的玉米,终于明白了一直没有被摘下来的原因。
“好,我明年一定要长得比今年还棒。
老婆婆,谢谢你。
”那个玉米感激地说。
《最后的玉米》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心灰意冷”、“无奈”、“一无是处”、“抱怨”,学写“荣”这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及情感的变化,懂得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自信。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心灰意冷”、“无奈”、“一无是处”、“抱怨”,学写“荣”这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及情感的变化,懂得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自信。
教学过程:一、情景回顾,激情导入。
1.师:秋天来了,老婆婆的玉米地里长满了水灵灵、黄灿灿的玉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最后的玉米》一课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给予了简
单明确的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笔者不久前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最后的玉米》,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些许体会,现结合这一课例谈谈具体的想法。
《最后的玉米》是鄂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一篇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文章,全文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到明年做种子。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
怎样才能让这节课授之有效呢?
课堂上我首先要求学生找找文中描写玉米心情的词语并板书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玉米一开始为什么那么自信,一点也不灰心?然后又为什么变得心灰意冷了呢?最后又是对谁表示感激?感激她什么?为什么要感激?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玉米自信与不灰心的理由,学生能找到原因在于它长得胖胖的还很棒。
我没有满足,还要求学生找一找玉米长得棒表现在哪里?细心的学生从课文中间一段找出玉米有深
褐色的胡须,还有鲜嫩的,黄灿灿的果实。
这么一叙述,这个棒棒的玉米样子变具体了。
至于心灰意冷的理解,我用师生合作方式共同体会。
师述:一连几天过去了,伙伴们一一被摘走,只有它孤零零站在田里。
它的心情随着秋风的来临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它刚开始那么自信,现在已经(生接——不自信)。
刚开始一天没被摘,它依旧不灰心,现在已经(生接——灰心了)。
刚开始它充满希望,主人会第一个摘它,现在已经(生接——不报希望,变得失望了)。
当玉米不再有希望,对自己不自信,彻底失望灰心了,这就是心灰意冷。
这个环节既理解了心灰意冷的意思,又逐步理解玉米变得心灰意冷的原因。
心灰意冷说明玉米的情绪已经跌入了最低谷,最后变得感激使得情感又上扬了,如何来理解这条曲线?我设计了玉米与老婆婆的对话,让学生扮演玉米,由老师来扮演老婆婆。
玉米:请告诉我,我棒不棒?
老婆婆:很棒!
玉米:我棒在哪里?
老婆婆:你胖胖的,胡须深褐色的,果实黄灿灿,很新鲜。
玉米:我不新鲜了,胡须干透了,身子缩小了一圈,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棒。
老婆婆:你经历了太阳晒,秋雨淋,还挺立着,当然很棒!
玉米:为什么你认为我很棒,却不摘下我呢?
老婆婆:因为你是田里长得最好的玉米,明年要用你来下种,一定要干透才能作种子。
通过这番对话,学生明白了把玉米留到最后是给了它最高的荣誉,因此它不再灰心丧气,内心充满了感激。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主要做到了:
1、巧妙提炼重点词句,引导体验。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增强了,生活认知仍然很有限,对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很难有深入的感受。
于是,我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不着痕迹的引导,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中的心理体验来体会,或通过与老师、伙伴的交流来感受,并能够围绕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进行学习,能主动抓关键词提问。
这时,学生不仅走进了玉米心里,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也顺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读文,他们也能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玉米的心情。
2、提高读的频率和质量,以读代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中,我给了学生们充分读文的时间,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要求一以贯之,让他们读深入、读扎实。
自由练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男女生赛读:读出玉米过去样子和现在样子的鲜明对比;变成玉米说说抱怨的心里话,扮演老婆婆夸夸很棒的玉米:入情入境地体会心情,表达感受;还有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全方位的接触文本。
并让学生学会评读,在评的过程中学会倾听、欣赏、改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在读中不断思考,加强感悟,让他们读有兴趣,读有收获。
为什么老婆婆一直不摘走最棒的玉米?为什么说最后的玉米获得了最高的荣誉?不需要老师步步紧逼地设问,枯燥乏味的讲解,通过朗读,通过在朗读中思考交流,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3、媒体渲染支撑,教师语言“穿针引线”。
在这节课里,“点睛”地使用了课件来展示画面,用音乐来渲染情绪,他们才能更直观地走近文本。
如在教学第7小节时,我用媒体展现给学生一幅黑白的玉米图并配上凄婉悲凉的小提琴曲,同学们很快被感染,进入到玉米角色,自然而然地体会玉米心灰意冷的情绪,为说话练习和朗读训练做好了铺垫。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自身的语言美一点,成为课堂情境的一部分;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精一些,“抛砖引玉”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的语言也能更生动、更深入;争取让自己的引导语更在“点”一些,将学生零散的发现不着痕迹地联系起来,巧妙地引导他们走进情境,感受情境,体会语言,培养语感。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必须继续努力探索,竭尽所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大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