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

合集下载

朱元璋身世之谜

朱元璋身世之谜

9月20日《明十七帝疑案》(一)朱元璋身世之谜看到明朝十七位皇帝的说法,很多观众或许会疑惑不解:明朝不是只有十六位皇帝,怎么又会多出一位呢?是历史记载有什么错误,还是又有了新的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为我们一同揭开明十七帝疑案的第一谜案,再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前世今生,揭秘他身世的四大谜团。

毛佩琦: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开始讲《明十七帝疑案》。

很多朋友就会问一个问题,说别人都说明朝十六帝,你怎么说十七帝呢?为什么我们说是十七帝呢?我想,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明朝建都于南京。

只是到了永乐十八年以后明朝才迁都北京,最后确定北京为明朝的首都,是在正统年间,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呢,就是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度。

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一个政治、经济的中心,并没有取消,北京是京师,南京是陪都,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因此,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军队攻克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清朝军队进入北京,占领北京城,明朝还不能算做灭亡。

第三点,在明朝北京陷落以后,江南的大片土地仍然在明朝的实力控制之下。

明朝的军队和大臣们又在南京拥立了一个叫做弘光帝这样一个皇帝,年号叫做“弘光”,我们称他为弘光帝。

这个弘光帝,他仍然是明朝各派势力、各个宗室都承认的正统的中央政权。

弘光帝的政权结束了,明朝才算灭亡。

这样,把最初在南京建都的朱元璋,和在南京做皇帝的建文帝,和在北京朱棣明成祖以后的几个皇帝,再加上在南京的弘光帝,这样正好是十七帝。

因此我们说,明朝是多少位皇帝呢?是十七帝;明朝的灭亡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公元1645年;它全部的时间是多少年呢?是从1368年到1645年,这样是277年。

*当我们解决了这样一个困扰我们的疑问之后,277年王朝的风云变幻,以及17位帝王的命运沉浮也将渐渐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而第一位走进我们视野的,就是这位显赫而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身世之谜一出生地之谜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有的皇帝,不仅是他治理天下他的方法、策略少有,他的出身奇特,也是少有的。

大明诏旨碑

大明诏旨碑

大明诏旨碑:讲述一代帝王的良苦用心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二门清源门西北侧,矗立着一座雄伟高大的碑楼,里面存放着一通巨大的石碑。

该碑通高5.2米,宽1.7米,厚0.39米,是目前济源市现存体量最大的碑刻。

碑文楷书,19行,足行40字,共计529字。

碑额篆书“大明诏旨”四字,宏伟气派,龟跌高大威严,气势不凡。

根据碑文落款,可知此碑立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也就是明代第一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三年。

当时为何要在此立下这通巨型的石碑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碑文的内容吧。

碑文开头写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声教不同。

”这完全符合古代圣旨的格式。

纵观整个碑文,这正是朱元璋为诏定简化天下诸神神号所颁布的一道圣旨。

首先,他认为历朝历代对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这些中国传统的山水之神加封了许多封号,“崇名美号,历代有加”,但朱元璋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也就是说山水之神都是受命于天的,如果凡间的国家对其进行封赠的话,就是对上天的不敬,因此,朱元璋皇帝认为应把历代所封名号全部革去,只用山水本来的名字来称呼,即“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

”济水神的封号也由元代的清源忠护善济王改为北渎大济之神了。

之后,朱元璋又对城隍神及历代忠臣烈士的名号进行了同样的简化,“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

”但是,对于孔子这位受到历代帝王备加礼遇的圣人,朱元璋却采取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圣旨中说:“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此,所有封爵,宜仍其旧。

”这样,就保留了孔圣人的所有封号。

朱元璋皇帝挥舞着削减神号的大棒之时,天下诸神皆无幸免,而对孔子却能网开一面,这不能不说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历代封建统治的深远影响使其然也。

明孝陵石碑讲述

明孝陵石碑讲述

明孝陵石碑讲述摘要:1.明孝陵石碑的历史背景2.明孝陵石碑的雕刻技艺3.明孝陵石碑上的文字与故事4.明孝陵石碑的保护与传承正文:明孝陵石碑讲述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所立的一座陵墓,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

这座陵墓不仅是朱元璋的孝心之作,更是一部用石头雕刻出来的历史巨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首先,明孝陵石碑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道,决定为其父母建造一座宏伟的陵墓。

明孝陵石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代表了朱元璋的孝心,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其次,明孝陵石碑的雕刻技艺堪称一绝。

石碑通高7.1 米,宽2.16 米,厚0.7 米,重量约为600 吨。

在如此巨大的石碑上,雕刻者们运用了深浅浮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将图案和文字雕刻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石碑正面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再次,明孝陵石碑上的文字与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石碑正面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由朱元璋亲自撰写,碑文长达5000 余字,详细记录了朱元璋父母的生平、功德以及自己的创业历程。

这些文字既是对祖先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功业的宣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最后,明孝陵石碑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石碑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更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巡查和维护等。

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明孝陵石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总之,明孝陵石碑是一部用石头雕刻出来的历史巨著,它以丰富的历史信息、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凤阳明皇陵

凤阳明皇陵

凤阳明皇陵明皇陵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父母(追尊为淳皇帝、皇后)的陵墓,位于凤阳县城西南7公里处,始建于1366年。

1369年复建后皇陵曾占地25平方公里,有土城、砖城、皇城三道城墙,布局和规模与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一致。

经600多年自然、人为破坏,皇陵地上建筑损毁殆尽,只有神道旁的石像生和皇陵碑保存了下来,成为这里的主要看点。

下图神道尽头就是按原样重建的皇城大门,景区售票口就在那里。

明皇陵有32对石像生,是历代皇陵中数量最多的;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李治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前都只有18对石像生。

进皇陵门不久便是南北向257米的神道,两侧32对石像生一路排开:依次为麒麟2对、狮子8对、望柱(华表)2对、马官、马和控马人6对,虎、羊各4对,文臣、武将、内侍(太监)各2对。

从石像生终点的金水桥上回看神道,显得庄严肃穆。

金水桥雕龙画凤,应该是新修的。

神道起点的麒麟和狮子。

麒麟取意避邪除秽,狮子取意威震四方。

独角麒麟头部特写儿子总能找各种地方拍照,麒麟脚部不知为何被磨损了许多。

儿子站在神道中间望柱(即华表),用意“取民心、得民意,天下太平”,上面有精美的花纹马是交通工具,取意马上得天下;马倌和马雕在同一块石料上,栩栩如生。

儿子属马,在后面拍马屁,呵呵!这个马倌更酷石虎,兽中之王,取威严之意石羊表示孝顺文臣武将取意武定祸乱,文治天下;石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身上纹饰文臣为飞禽,武将是走兽。

“衣冠禽兽”原指明代文武官员的等级服饰。

文官一至九品分别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鶒(xichi)、鹌鹑、练雀;武官一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海马。

明朝晚期政治腐败,文官武将为非作歹、道德败坏,“衣冠禽兽”才演变成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贬义词。

内侍(太监)排在石像最后。

按事死如生的礼制,他们要为皇帝皇后司香火、起居洒扫。

金水桥南面神道两侧是相对而立的双层碑亭,中间各有一块高6.87米的石碑。

东侧碑亭内为朱元璋为其父母而立的无字碑。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立于明朝永乐帝时,以纪念他对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这座雄伟的碑文是对他深深的敬意和赞美。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如下:
永乐帝,名朱棣,伟业之君,光明磊落。

其功德卓著,让人肃然起敬。

统一国土,使之繁荣昌盛。

为百姓谋福利,平衡社会阶级。

孝陵,他永恒的安息之所。

丰碑巍峨,伫立于金陵城中。

展示着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治国才能。

神功录于石,告诉后世子孙。

仁德为本,他让仁义之风在国内蔚然成风。

勤政爱民,兢兢业业。

尽心办理政务,解答人民的困扰。

民生无忧,人人皆安。

知识推行,他推动文化进程。

鼓励学习之风,普及科学知识。

建立强大的图书馆,珍藏文献之精华。

文化繁荣,国家更强大。

忠诚无比,他对朝廷虔诚侍奉。

退位让贤,传承王位。

体贴顾及臣下,领导有方。

众望所归,百官尽心。

孝陵神功圣德碑,见证国家的荣耀。

他是明朝的灿烂星辰,人民的慈父。

我们时刻缅怀他的贤明治理,敬仰他的卓越品德。

愿天地长存,明朝永恒。

愿神功神德永传于世,永久流传。

我们永远怀念永乐帝,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永远屹立不倒。

明太祖御制皇陵碑碑文

明太祖御制皇陵碑碑文

同居。先伯父洎先考君性皆淳良,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色,乡里称为世长。先 伯娶刘氏,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皆生于盱眙,次重五公,生钟离; 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于五河。某其季 也,先迁钟离,后戊辰所生。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未已,相继而殁;先兄重四公 有子曰文正,今为都督,重六、重七皆绝嗣。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觉寺, 岁甲申,父母长兄俱丧,次兄守家,三兄出赘刘氏,某托迹缁流。二十四岁,天下 大乱,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为集义旅,兵力渐众,因取滁和。龙凤三 年,率师渡江,驻兵太平。为念先君尝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曰乡土 之思,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居,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 举族父母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行亲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 之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高祖葬泗 州,先考葬钟离,此朱氏之原委也。爰自金陵太平驻师,开府为建台之所也,实乡 郡焉。连岁征伐,拓境吴楚瓯越,方数千里;由是累膺显爵,乃龙凤九年三月十四 日丙辰,降制赠曾祖为资德大夫、淮南等处中书省左丞相,上护军司空吴国公;曾 祖妣侯氏,吴国夫人;先祖考为光禄大夫、江西等处中书省右丞相、太尉、吴国公; 先祖妣王氏,吴国夫人;先府君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平章、右丞相吴国公;先 妣陈氏,吴国夫人;以闰三月十一日祗诣先垅。焚香告祭,遵旧典也。重念报本者 礼所宜厚,今勉建事功,匪由己能,实先世灵长之泽,垂衍后昆,宜得推恩三代, 并为上公,以遂为子孙者之至。(《书》)曰:“作善降之百祥。”《易》曰:“积善 之家,必有余庆。”先祖父积功累善,天地之报,茂于厥后,凡子孙当体祖父之心, 循德存仁,以承其绪于无穷,是吾之所望也,于是备书于石,以传言将来,有所考 焉。

大明皇陵碑

大明皇陵碑

《御制皇陵碑》朱元璋撰义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

农业艰辛,朝夕旁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

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

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

遣子相送,备醴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飏。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

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

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

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

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

未几陷城,深高城隍。

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

既忧目惧,无可筹详。

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

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

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

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从愚朝暮,日日戎行。

元兵讨罪,将士汤汤。

一攫不得,再攫再骧。

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

予脱旅队,驭马控缰。

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

[历代皇帝黄帝陵拜祖祭文集锦

[历代皇帝黄帝陵拜祖祭文集锦

[历代皇帝黄帝陵拜祖祭文集锦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文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於黄帝轩辕氏:朕生後世,为民於草野之间。

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

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

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

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於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

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秦王祭文维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六月丁亥朔,越七日癸已,秦王敬遣左长史茅廷口,敢昭告於黄帝轩辕氏之陵曰:维帝继天立极,垂统保民;百王相承,万世永赖。

钦承祖训,嗣守秦邦,奉命西畋,还经陵下。

第以血礼未终,弗克躬祀,敬遣文臣,恭陈牲帛,祗告殿廷,惟帝歆格。

尚享!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祭文维宣德元年,岁次丙午,二月乙丑朔......皇帝谨遣应城伯孙致祭於黄帝轩辕曰:仰惟圣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惟神昭鉴,佑我邦家。

尚飨!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祭文维景泰元年,岁次庚午,闰正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

皇帝谨遣工科给事中霍荣致祭於黄帝轩辕氏曰:仰惟圣神,继天立极,功被生民,万世永赖,余嗣承大统,祀事用,祈佑我家国......明英宗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祭文维天顺六年,岁次壬午......皇帝遣延安府知府......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有黔黎......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字1506年)祭文维正德元年,岁次丙寅,四月庚戌朔,十九日戊辰,皇帝谨遣鸿寺丞张昱致祭於黄帝轩辕氏曰:於维圣神,挺生邃古;继天立极,开物成务。

功化之隆,惠利万世。

兹予口口;祗承天序,式修明祀,用祈鉴佑,永祚我邦家!尚飨!.明世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制祭文维嘉靖十年,岁次辛卯,八月壬午朔,越二十四日乙巳,皇帝谨遣延安府通判梁知让致祭於黄帝轩辕氏曰: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修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多福恩,不忘而报。

大明《御制皇陵碑》

大明《御制皇陵碑》

大明《御制皇陵碑》《御制皇陵碑》(明)朱元璋撰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

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历史趣谈:朱元璋碑文是怎样写的 朱元璋墓的介绍

历史趣谈:朱元璋碑文是怎样写的 朱元璋墓的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朱元璋碑文是怎样写的朱元璋墓的介绍
导语:朱元璋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一生为国为民,也是中国最为勤奋的皇帝之一。

出生于公元1382年,开创了“洪武之
朱元璋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一生为国为民,也是中国最为勤奋的皇帝之一。

出生于公元1382年,开创了“洪武之治”的盛世,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皇帝,那么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碑文是怎样写的呢?
朱元璋碑文
事实上朱元璋的碑现在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明皇陵内,是朱元璋亲自攥写的,不远的地方是他父母的无字碑,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当上皇帝是自己父母积德成就的。

朱元璋最开始的时候要求大臣为自己写碑文,但是又害怕他们用言语来进行分时,所以就自己亲自撰写了自己的碑文。

碑文上面主要讲述了朱元璋小时候是怎样艰苦,然后又如何决定起义,起义之后南征北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打败陈友谅,在所有的起义队伍中脱颖而出,创造出了明王朝。

在登上皇位之后,他自己从来都不懈怠,努力的治理国家,等等的内容。

总之一句话就是,他将自己的生平言简意赅的刻在了上面,主要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人知道打下江山和治理江山的不容易,让他们引以为戒,守卫好大明江山。

朱元璋碑文可以说是隐含意义非常深刻的,但是可惜的是他的后世子孙却似乎没有明白,又或者明白了,但却没有做到,总之,大明的江山还是败在了朱元璋那群子孙后代手里了,这样意义深远的碑文,并没有起到朱元璋预期的效果。

朱元璋墓的介绍
生活常识分享。

明皇陵碑文译文

明皇陵碑文译文

明皇陵碑文译文导言明皇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之一,其中的碑文是对明皇陵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记录和传承。

本文将对明皇陵碑文进行译文,以展现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碑文译文明皇陵碑文太上皇明皇帝陵圣人不出规模以量人事以容物物临者聆听观者被感孝廉慎独立作育攸同辅诈谄不得进曲黄何所荐不宜郁植之用而不肖乃谟之佐敢有幸进之奸者逃恶之疾将承天命不顺人意遗技山高水急必不能改常心岂能测勿庸悲乎失道夫以信道而为君知我者谓我心忧光尧于古道在何寻王秠除爱于天下曾削不肖臣道故坛受能政应有垂定之位子宜服轻玩天无二日知我者谓我心忧此天之沟壑深矣不可不慎独立庚午岁月日月并东南日月晦冥雷霆激石天下革新吾是以立功解读规模与容物明皇陵碑文开篇以表明圣人的规模之大和容纳事物的广阔。

这是对明皇陵作为帝王陵墓的宏大建筑和装饰的赞美,也体现了圣人对世间万物的包容与支配。

被感与聆听碑文提到临者聆听、观者被感,这表明明皇陵不仅仅是作为陵墓存在,更是一座能够引发人们思考和感悟的文化遗产。

明皇陵作为帝王陵墓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孝廉与作育碑文中提及孝廉慎独立、作育攸同辅,强调了孝子和善于教育后代的重要性。

这是明皇陵碑文中体现出的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和弘扬。

曲黄与谈佐碑文中提到曲黄何所荐,意味着不能迎合权贵,谈佐有责。

这提醒人们不应当为了个人私利而丧失廉耻,应该保持廉洁之心。

雅操与不肖碑文中有提到不宜郁植之用而不肖乃谟之佐,强调了明君不能任用不称职的人。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选贤与任人有关,明皇陵碑文以此警示后世君王不能任意任用人才,而应当严格挑选和选拔合适的人才。

承天命与不顺人意明皇陵碑文中提到将承天命而不顺人意,表明君王应当遵守天命,而不是迎合民众的意愿。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君权神授的观念,君王应当以上天命为核心,而不是仅仅追求世人的赞美和满足。

遗技与岂能测碑文中提到遗技山高水急必不能改,常心岂能测。

这意味着明皇陵所包含的技艺和观念是难以超越和推测的。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碑文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碑文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碑文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碑文自古帝王之兴,皆位逼势敌,有以成其私志。

汉祖虽微,亦为泗上亭长,岂特有如我太祖不阶尺土者耶?夫起自庶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莫不夸张先世,照耀将来,至有妄认其始祖者也,岂特有如我太祖特述其卑微者乎?此可见天生豪杰上圣之资,不可与常人等也。

瑛伏读御制集中皇陵碑文,未尝不三叹三颂而已,惜世人止知其事而又未知太祖先已命臣下为文,述亦详矣,仍以未称而自撰,此尤见圣睿之益圣也。

今故拜录二文于左,以示将来。

奉天承运,大建武功,以有天下,实由祖宗积德所致,兹欲撰文,词臣考摭弗周,则纪载弗称,敢以上请。

于是上手录大概,若曰:朕幼时,皇考为朕言,先世居句容朱家巷,尔祖先于宋季元初,我时尚幼,从父挈家渡淮,开垦兵后荒田,因家泗州,朕记不忘。

皇考有四子:长兄讳某,生于津律镇;仲兄讳某,生于灵璧;三兄讳某,生于虹县;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

十年后,复迁钟离之西乡,长兄侍亲,仲兄、三兄皆出赘,既而复迁太平乡之孤村庄。

岁甲申,皇考及皇妣陈氏俱亡弃,长兄与其子亦继殁,时家甚贫,谋葬无所;同里刘大秀悯其孤苦,与地一方,以葬皇考、皇妣,今之先陵是也。

葬既毕,朕茕然无托,念二亲为吾年幼有疾,尝许释氏,遂请于仲兄,师事沙门高彬于里之皇觉寺,邻人汪氏助为之礼,九月乙巳也。

是年蝗旱,十一月丁酉,寺之主僧岁歉不足以供众食,俾各还其家;朕居寺时甫两月,未谙释典,罹此饥馑,徬徨三思,归则无家朱元璋简介,出则无学,乃勉而游食四方,南历金斗,西抵无锡,北至颍州,崎岖二载。

泗州盗起,剽掠杀人,时承平既久,列郡骚动,仍还皇觉寺。

又四年,颍、濠、蕲、黄有警,Ҽ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皇陵碑》全文朱元璋濠城亦破,朕杂处兵间,与元兵相拒。

期年,元兵败去,得其义兵三千人于定远,遂立帅之夜袭元将知枢密院事老张。

既遁,得其民兵男女七万人,攻逐元将参政野先,乃移师淮州,转战和阳,渡江击采石,抚太平,定业建康。

明清皇陵之明孝陵

明清皇陵之明孝陵

中国古代建筑
——明清皇陵之明孝陵
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 规模宏大 位于南京市东郊紫荆山 ,2003年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建筑分布及其特点

明孝陵的神道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 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 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 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金水河、文武方门、孝陵门、孝 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 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

下马坊是一个两间 柱的石牌坊,是孝 陵的入口,额枋上 刻“诸司官员下马” 座二间六个楷书大 字,谒陵时,文武 官员到此必须下马 行

四方城,城内有一大 碑,碑高8.78米,上 书2000多个碗口大的 字,是明朝第三位皇 帝明成祖朱棣为颂其 父朱元璋之功德而立, 这就是“石刻,两旁依次排列 着狮子、獬豸、骆驼、象、 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 对还有文臣和武将各3对
地位及其影响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 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 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 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 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

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钦佩他心酸苦难的传奇人生

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钦佩他心酸苦难的传奇人生

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钦佩他心酸苦难的传奇人生器宇轩昂的朱元璋中年坐像明皇陵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墓。

陵墓于公元1366年始建,那时朱元璋还是吴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陵墓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建成竣工,建了13年。

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

俯瞰明皇陵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规模宏大,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

而且他还有三个之最——是明朝最早的陵墓,石象生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美的帝王陵墓,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石像生明皇陵雕刻精美的石像生明皇陵在有明一朝的二百多年里,历经多次修缮,一直被维护的很好。

从明末张献忠起义军火烧皇陵后的300多年里,明皇陵又经历了、满清官府默许民肆意拆除破坏、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建国前后农民进入皇陵农场辟作耕地、“文化大革命”部分石像生被破坏等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剩陵前神道上的31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及陵丘等尚保存完整。

朱元璋父母的陵丘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

东边的无字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云盘、碑身、驼峰和鳌坐五部分组成。

为什么会建无字碑?据说是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帝业是父母行善积德所致,无法用文字表述;而作为农民出身的父母一辈子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书写,不如此处无声胜有声。

也许还有些仿效武则天的无字碑吧。

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

西边的御制皇陵碑洪武11年,朱元璋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乃秉笔直书,亲撰碑文,重立新碑,历述艰辛家世实情、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奋斗历程,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

朱元璋皇帝陵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皇帝陵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皇帝陵南京明孝陵朱元璋皇帝陵南京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紫金山巍峨峻秀,自古以来就有“虎踞龙盘”之说,六朝以来就被人们称为“钟阜龙盘,石城虎踞”。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被誉为“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孝陵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6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

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朱元璋(1328—1398):原名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字国瑞,军事家,明朝开国皇帝,是平民出身的君主。

朱元璋早年参与元末民变,反抗蒙元政权。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在位期间廷杖大臣,废除丞相制,诛杀功臣,设锦衣卫等,使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巅峰,史称“洪武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少有的暴君。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勤于政务,例行节俭。

陵园马皇后(1332—1382):父马公,母郑媪,皆早卒。

安徽宿州人,史载,马氏仁慈、聪明、有见识,朱元璋称帝前后,马氏给了很多帮助。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卒,同年九月葬于孝陵,谥曰孝慈皇后。

马氏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

后来,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帐下,因朱元璋作战勇敢,屡战屡胜,郭子兴认为其是个人才,便将闺女嫁给了他。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拱武二年(1369) ,“诏立皇陵碑。

先是命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文,至是文成,命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诣陵立碑”。

洪武十一年,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乃亲撰碑文,重立新碑。

碑文共26 行,110 句,1105 字,追述其家庭出身、本人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情况,还涉及东渡入江、统一全国的过程。

碑文叙事真切,感情动人,文笔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饶有兴趣,实为难得的帝王自述史诗。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之一。

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称:皇陵碑“是篇皇皇大著,其气魄直足翻倒了一切的记功的夸诞的碑文。

他以不文不白,似通非通的韵语,记载着他自己的故事,颇具着浩浩荡荡的威势。

”只可惜史志所载碑文多有错漏,贻误后人,特按原碑文及所藏拓本校点抄录于下。

附《皇陵碑》全文(分段与标点为录者所加):大明皇陵之碑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

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盂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苹本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汪氏老母,我为筹量。

遣予相送,备醴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飚。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明孝陵禁约碑注译及景观诠释

明孝陵禁约碑注译及景观诠释

摘要:规划师、设计师和学者们在对在风景游览A bstract:Planners,designers and过程中规范人们行为的规章很感兴趣。

在古代.schoIa rs are interested in the hUman明孝陵禁约碑的碑文中早已有对陵墓景观管理behav ior r e g u Ia t i o n in Ian ds ca pemanagement.This study st ri ve s fo r方面的相关条例。

通过对其碑文的注译。

探讨碑i nv e s ti g a t e a n ci e n t r e g u l a t i o ns of Xi a o li n g文的内在含义。

研究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深入探Tomb of Ming Dynasty.By stud yin g t he讨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人环境态度形成的影响。

从re g u Ia t i o n s in ancient Chi nese.time而加深对于陵墓景观管理历史的学习,讨论其对bac k g ro u n d a nd i nRe r meanings a re于当今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管理指导意义。

diSCUss ed.U nde r Chinese ancient cu l tu re,concl usio ns including an cient attitudestowa rds environment management关键词:风景园林、人类景观、环境心理学、资源in Ming Dyn as t y a r e formed.Also,保护、文化遗产th r oug h r eI at ed r esea rch of la nd sc ap emanagement in tomb Ia n d sc a p e,t h i sstu dy implies p ro per mo der n r e g u l a t io n san d cons erv ati on for heritage Iandscape.Ke y words:Landscape a rchitecture,Landscape anth rO pO IO gy,E nv ir on me ntapsy ch ol og y,R es ou rce con se rv a ti o n,C ul t u re in h e r i t a nc eL-o L叮o∞正>k O_协一工o L=_o皇工u‘《明孝陵禁约碑注译及景观Environmental An not ati on of the Prohibitive 诠释Regulation Tablet,Xiaoling Tomb o f theMing Dynasty汪辉Jo.B ryan Burley陈思Wang H ui Jon Bryan Bu rl ey Cher t S i景观的行为规章(孝陵博物馆,2004年)。

凤阳大明皇陵碑文

凤阳大明皇陵碑文

凤阳大明皇陵碑文第一篇:凤阳大明皇陵碑文凤阳大明皇陵碑文大明皇陵之碑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建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孝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

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扬。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

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

西见鹤唳,俄淅沥以飞霜。

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眄兮家邦。

已而既归,乃复业于於皇。

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

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祥。

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非?亦奋臂而相戕!智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

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从愚朝暮,日日戎行。

元兵讨罪,将士汤汤。

一攫不得,再攫再骧。

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

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
《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拱武二年(1369),“诏立皇陵碑。

先是命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文,至是文成,命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诣陵立碑”。

洪武十一年,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乃亲撰碑文,重立新碑。

碑文共26行,110句,1105字,追述其家庭出身、本人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情况,还涉及东渡入江、统一全国的过程。

碑文叙事真切,感情动人,文笔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饶有兴趣,实为难得的帝王自述史诗。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之一。

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称:皇陵碑“是篇皇皇大著,其气魄直足翻倒了一切的记功的夸诞的碑文。

他以不文不白,似通非通的韵语,记载着他自己的故事,颇具着浩浩荡荡的威势。

”只可惜史志所载碑文多有错漏,贻误后人,特按原碑文及所藏拓本校点抄录于下。

附《皇陵碑》全文(分段与标点为录者所加):
大明皇陵之碑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

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盂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苹本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汪氏老母,我为筹量。

遣予相送,备醴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飚。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

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快佯。

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

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一浮云平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

于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眄平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于於皇。

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颍,次及凤阳之南厢。


几陷城,深高城隍。

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

既忧且惧,无可筹详。

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不已,试与知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非,亦奋臂而相戕。

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

如其言往,卜去守何祥。

神乃阴阴平有警,其气郁郁手洋洋。

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从愚朝暮,日日戎行。

元兵讨罪,将士汤汤。

—攫不得,再攫再骧。

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

予脱旅队,驭马控缰。

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

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

率渡清流,戍守滁阳。

思亲询旧,终日慨慷。

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

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

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

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

因兵南北,生计忙忙。

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

于是家有眷属,外练兵纲。

群雄并驱,饮食不遑。

暂戍和州,东渡大江。

首抚姑孰,礼仪是尚。

逐定建业,四守关防。

砺兵秣马,静看颉颃。

群雄自为平声教,戈矛天下
铿锵。

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

子乃张皋六师厂飞旗角亢。

勇者效力,智者赞襄,亲枉荆楚,将平湖湘。

三苗尽服,广海入疆。

命大将军东平平吴越、齐鲁,耀手旌幢。

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

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茫。

已而长驱平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感仰。

羌中既定,市巷笙簧。

元菟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

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

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平银潢。

欲厚陵之微葬。

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臧。

于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平蒸尝。

惟劫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于皇堂。

世世承运而务德,必仿佛于殷商。

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托昌。

稽首再拜,愿时时而来飨。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