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优质课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089e462af90242a895e577.png)
《水循环》教学设计地理组李春【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思路】一、背景分析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等。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水循环与洋流》的第一课时,是开篇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8a82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a.png)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b97b1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d.png)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1.水圈的组成(板书)【播放视频】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学生回答】(略)【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
2.2.4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2.4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d04067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c.png)
1. 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本案例以实际案例为主线,将水循环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启发式教学:本案例通过设置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我国水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关爱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际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环节及其地理意义。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积雪五个环节。通过分析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作用,以及在我国的特殊表现。此外,本节课还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水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收获成长,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94695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d.png)
参考内容
一、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地理求知欲。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运用中学习”。体 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和任务驱动学习的思路。
二、导学案设计说明
4、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思考、去实践。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5、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如阅读课文的方法、讨论问 题的习惯等等。
1、在拓展延伸部分还应加大些 力度,可以更多的生活实际。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如学生板书的不规范、学生作 图的准确性不高等等。
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出示思考题):“如果地表的植物都被破坏了,会 出现什么后果”?(学生自由回答)师:(表扬学生后指出破坏植被会造成严 重后果)因此我们要保护植被,爱护环境!
(三)巩固与延伸: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播放有关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大家能不能 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我们怎样节约用水?(学生自由回答)(板书:节约用 水人人有责)师: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学 生自由回答)(板书:珍惜每一滴水让生命之水永不枯竭)(四)课堂小结。
1、认识水的三种形态。
师:谁能用三个字概括水的三种形态?(板书:固态、液态、气态)
师:你们能说说哪些是固态,哪些是液态,哪些是气态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知道水是怎样从这三种形态互相转化吗?如果不知道的话,没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实验研究: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中去找答案吧!(学生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实验做完后)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在实验 中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师:(表扬学生后)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课, 看看书中的插图和说明,再对照一下你们的实验,
水循环 教学设计
![水循环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787ae2fab069dc5022012b.png)
复习旧知,预习课文,了解水循环的环节、过程和意义。
教
学
媒
体
的
选
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
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水循环的定义、环节和类型
文字
水循环定义、环节和类型
使学生直观了解
播放总结
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定义、环节和类型
2分钟
教材
2
水循环的意义
文字,图片
展示重点内容
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小组合作】
---水循环的意义
探究(一):
面对滔滔黄河水,唐代诗人李白曾叹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从总体上看,黄河水会不会增多或减少,是什么在起作用?
探究(二):
在水循环过程中,有哪些物质发生了迁移?有没有能量的转化?
探究(三):
教学反思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节约用水的意识。
内容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第一课时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先阐述水循环的定义和环节,进而介绍了水循环的分类,结合自然界的水循环图,为水循环的意义作了铺垫。
以黄河为线索,探究黄河在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项目
内容
对策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的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地理《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理《水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e581d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5.png)
地理《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中对水循环做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本节课是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我校“一三五教学思想”而进行的有益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彻“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的新课改指导方针,在课堂建设上努力营建“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高效课堂模式,学习过程是以“学”为中心来预设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注重现代公民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三、教材分析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对前边学习的“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气候中的降水”等知识点的承接与深化,又对后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起到铺垫作用。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趋近于成熟,能运用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对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存在较大难度,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绘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1.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能说出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并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意义。
3.通过水循环的学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1《水循环》教学设计
![3.1《水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3623c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5.png)
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等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板书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自学探究: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请学生阅读后讨论……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水循环的定义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二、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大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上内循环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进行的。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a13f2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f.png)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高中地理《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e7a8d4f01dc281e53af0c6.png)
《水循环》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水循环示意图的绘制,培养绘图及归纳总结能力;通过自主思考和后续探究等形式,激发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哲学思想。
节约用水,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二、学习资源视频资料,课本,课标,图文资料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总结反思,拓展深化四、学习过程【步骤1】实验:蒸锅里面的水循环(老师提前录好,学生课堂观看)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出视频中水经历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总结:水经历了蒸发(遇热)——凝结(遇冷)——滴落回锅里(重力作用)等环节。
内部成因有水在常温常压下的三态变化。
通过这一步骤,学生对水循环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步骤2】结合以上所得分析水循环的环节和成因活动一:延伸分析根据以上所得,联系生活所见,开发思维,在图上绘制出济南泉水的来源和去向。
(学生自主绘制)活动二:自主生成结合课本内容说出各环节的名称和成因。
绘制出海陆间水循环简图,并绘制还有哪些类型的水循环。
(学生先自主绘制,再分组讨论,之后投影展示)总结水循环的类型:通过这一步骤,学生将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迁移到课堂知识中,一步一步自我生成,从而总结出水循环的环节、成因、三大类型。
【拓展探究】:从水循环的环节入手,分析济南趵突泉曾一度停止喷涌可能的原因。
并进一步分析可以采取哪些保泉措施。
(小组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趵突泉泉水停喷的原因可能有:1、降水量减少2、用水量增加3、过度开采地下水4、建筑工程、植被破坏等行为人为改变下渗和地下径流环节。
保泉措施可能有:节水保泉、限采保泉、增雨保泉、绿化保泉、引黄保泉、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这一环节,既是对之前济南泉水案例的延续,也是让学生加深对水循环理解,并学以致用,将课堂所得转化到实际生活中并指导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核心素养。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abd1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2.png)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第一节 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 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39269902768e9950e7381b.png)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位于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层,对水圈进行拓展研究和深入学习。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白水体分类和地表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了解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洋流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做铺垫。
重点: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材、笔记本、白纸、彩笔一、课程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古书中对水循环的描述,例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及《宋书.天文志》中“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
日为阳精,光照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注不为溢。
”由此提问学生地表蒸发的水去哪里了?为什么李白说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学生活动】阅读古诗文,解释诗中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描述。
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损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展现古代地理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为新课讲解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一)水循环过程与类型【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相关段落,在书中勾画出水循环含义与主要类型。
引导学生同步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单的箭头标注水体流动方向和水循环各环节。
根据地域位置划分出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提问学生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与海陆间水循环相比缺少哪些环节?【学生活动】在书中勾画相关概念和水循环环节,说出“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在笔记本上同步绘制水循环图,明确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回答教师提问,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同海陆间水循环相比缺少了水汽输送、下渗和径流等环节。
【设计意图】读书指导,整合书本知识,补充笔记,降低知识记忆难度。
(二)活动探究——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教师活动】结合教材48页内容,讲述宁夏中部干旱条件下人们铺设砂石发展农业种植现状。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f2dc0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9.png)
水循环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研究,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和相关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概念- 能够描述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理解水循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掌握相关的科学术语和概念教学内容活动1: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概念(20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解释水循环的定义和概念,并提供简单易懂的例子和实际应用活动2:探索水循环的各个阶段(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水循环的一个阶段,如蒸发、降雨等- 每个小组使用互动方式呈现所研究的阶段,例如制作海报、演示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活动3:实践活动-模拟水循环(40分钟)- 安排一个实践活动,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太阳、水蒸气、云、降雨等- 学生在模拟过程中互动并观察不同阶段的转变和影响活动4:讨论水循环与环保的关系(2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比如水资源的有限性和节水意识等- 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和行动意识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时的表现和理解程度扩展活动-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索水循环的过程- 开展相关科学实验,深化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总结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在实践和互动中全面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他们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水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影响,并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e552b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5.png)
《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田东东课标解读1、能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能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目标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之一这一地理意义重、难点1、重点: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学法指导以示意图的形式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一学生自主预习(投影)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形成过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和、、、和(、)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这种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的分类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主要包括、和。
水循环的成因1、内因:2、外因:水循环的意义1、2、3、思考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哪些环节构成海陆间水循环?(序号)三类水循环环节有何相同之处?环节二学生展示1、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变化(常温常压下)。
外因:太阳辐射---提供能量;水的重力---动力条件。
3、水循环的意义(1)联系四大圈层,促使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2)使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3)塑造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地表径流、降水、蒸发。
其中,影响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
积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
消极:乱砍乱伐,过度开采水资源,围湖造田等。
自主探究(要求: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探究一:能够运用简单图示的形式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包括三种类型),并能够思考出三种水循环的区域有何差异?探究二:你觉得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错误吗?为什么?当堂检测读“水循环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水循环优质课比赛课程教学设计
![水循环优质课比赛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fbf48c8bd63186bcebbc8d.png)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标准,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结合气候分析河流的流量变化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如海绵城市),涉及身边的具体事例是重点考察的方向。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三维目标分析⑴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材首先利用图“水与地理环境”及问题,激发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学习水圈和水循环知识的兴趣。
在第一目“水圈的组成”中,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接着运用图“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及文字介绍了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得出淡水资源的不足以及节约、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的结论。
在第二目“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中,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教材简要介绍了水循环的概念以及按空间范围不同所划分的三种水循环类型,重点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水循环》 省优教学设计
![《水循环》 省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fca6db81c758f5f61f675f.png)
五、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2)通过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体现自主学习的愉悦、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难点】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奔腾的江河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系统——水循环。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认识水的循环【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2—41水循环示意图。
【议一议】(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4)水循环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移的?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小结归纳】(1)水循环的方式:①陆地水循环;②海陆间水循环;③海洋间水循环。
(2)水循环的途径: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思考讨论】: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1、联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使物质发生转移。
2023-2024年鲁教版高中地理水循环 教学案
![2023-2024年鲁教版高中地理水循环 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bc61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6.png)
第二单元 第八讲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班级 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难点: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导学过程】一、基础感知(一)水圈和水体1.大气水:占0.001%(分布最广)。
2.陆地水⎩⎪⎨⎪⎧ 陆地咸水⎩⎨⎧ 地下咸水湖泊咸水陆地淡水⎩⎨⎧ 冰川:占68.72%地下淡水:占30.07%其他淡水:占1.21%3.海洋水:占96.538%(水圈的主体)。
(二)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结合必修一课本和一轮复习,理解并记忆水循环概念、环节、类型及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
3.结合课本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
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4.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1)森林破坏的影响(2)沼泽地的形成(3)内流河断流的原因二、提升训练完成一轮复习地理关键能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