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与诗——孔子对诗经功能的认识与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直接提到《诗经》的有20多处,引用 《诗经》的13 处,6 处用来对《诗经》的评论, 6处用于阐明事理,1处是对生活中用诗的记载。 《论语》中,孔子间接性的引诗、用诗明礼之处 非常之多(包括意引)。
孔子是否删过《诗经》?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
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 《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八 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 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孔子自己只是说“正 乐”,并没有说删《诗》。虽然当时的诗是配乐的,但诗、 乐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诗主要指文字,而乐主要指乐曲。 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六十九岁,如果删《诗》该 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说“《诗》三百”呢? 《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 想(孔子曾说 “”郑风淫)的诗,为什么没有删掉?先 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不过 五十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三百篇。即使孔子删过 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也 不大可能影响到同时期的其他著作,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 前的著作。 孔子未曾删诗的证据较为充分,但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人 支持孔子删诗说?
思无邪 :文学评价的总标准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这是孔子对 《诗经》的总的评价。
关于“ 思无邪”有不同的解释,包咸注有 “归于正”之说。但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说, 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 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论语集解》引 孔安国注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 其和也。”
功能观: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这一番“兴、观、群、怨”的诗歌理 论,学术界公认的评价都很高,说它是中 国文学批评史上“创造性的提法,长期影 响着中国诗歌创作与评论的发展。”
阿尔都塞认为,艺术并不能与意识形态划等号, 而是具有双重性质: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由一种既是审美的又是意 识形态的意图产生出来的。当它作为一种艺术作 品存在时,它作为一件艺术作品……产生出一种 意识形态结果……因此,艺术作品与意识形态保 持的关系比任何其他的物体都远为密切,不考虑 到它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特殊关系,即它的直接的 和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效果,就不可能按它的特 殊审美存在来思考艺术作品。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意识形态是指很 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的贯穿在并奠基于我们实际陈 述的那些价值观结构,我说的是在其中我们言说 和信仰的方式,它们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权力 结构和权力关系有关……亦即情感、评价、感知 和信仰的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维系具有某种关 系。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群体性、系统性、历史性。
关于意识形态的一些观念
阿尔图塞(Louis Althusser)
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的系统,它支配 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齐泽克(Slavoj Zizek):作为一种信念,一组 观念、信仰、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在概念被用 来使我们确信其“真理”,但实际上服务于某种隐 含的特定权力利益。
儒家—外部,强调文学的价值功能; 道家—内部,关注文学的审美属性。
子与诗是一个双向互相建构的过程: 孔子以诗经等为基础建构了自己的思想理
论体系,诗经凭借孔子奠定了自己的文化 史地位。
《诗经》是孔子最熟悉的,也是对他思想行为影 响最大的典籍之一。孔子的文学思想的形成所受 到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诗经》。
马克思:“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 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 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 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浙江3位较真的语文老师,咬文嚼字,挑出 了语文课本里的刺。
“爱迪生救妈妈”真相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历史变迁
语文教材为什么要撒这样的谎?
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家:
文学在整个民族文化传承和意识形态建构 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 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也必然包括 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代表了某一阶级或 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 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 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 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子与诗——孔子对诗经功能的认识与阐释
一、文学的式微与大众文化的图像转睙 二、两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一) 2009年11月23日著名老作家张扬暴力打
人事件引出的一系列问题: 作家协会的独特体制,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是正部级,而曾任中国书协主 席的启功先生,尽管是大师级的书法家,却从未 享受过高官待遇。 (二)在2010年3月30日,《华西都市报》报道 《住总统套房坐奥迪作协开会有点高调》 。 问题:为何会给文学如此高的特殊“地位” ?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 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关于“温柔敦厚”与“愚”,郑注说:“失,谓 不能节其教者也。诗敦厚近愚”,孔颖达疏: “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以违讽 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 也。……诗主敦厚,若不节之,则失在于 愚。……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 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 之义理,能以诗教也,故云深于诗者也。”

如果用一句现代的流行语来概括“诗可以 兴”的涵义,大致相当于——“学(诗)可以 使人进步”。这种“进步”,指的就是礼 乐的修养。

何晏《论语集解》引汉郑玄注:“观”指 的是“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论语集注》 把“观”解释成“考见得失”。实际上, 郑玄和朱熹说的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即学 诗可以观察一个国家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 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