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接种方Biblioteka Baidu:
喷雾法、注射法、浸根法、剪叶法、摩擦法、介体介导

真菌病害:
+ 细菌病害: + 病毒病害: 线虫病害: -
+ + + -
+ + +
+ + -
+ -
+/+ -

专门病圃 感病对照 抗病对照 多小种分别或混合接种 鉴定指标(定性或定量): 免疫、高抗、中抗、感、高感 病株率 病叶率 病斑面积 病情指数……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一、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
二、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
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一、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
1.作物的抗病性
广义的抗病性:
某一作物品种不感染或不发生某一病害,或发生 病害,但程度较轻,或产量损失较小。 狭义的抗病性: 当作物遭到病害侵袭后,能够产生一种能动地反 映,去战胜病原菌,或减轻其为害。
因,侵染这个品种的能力。
侵染力:病原菌在侵染寄主的前提下,病原菌 在寄主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和强度。
2.病原菌的生理小种(毒性小种)
植物病理学上,把种内或变种内由一种
生物型或一群生物型所有组成的能侵染
某个特定作物品种的病原菌群体称为生
理小种。
3.生理小种的鉴定与鉴别寄主
用一套抗病能力不同的作物品种来区分,
水平抗病性(小种非特异性、非专化性抗病
性):对不同生理小种没有专化反应或特异反
应,对各种生理小种的反应大体在一个水平上
波动。
(2)抗性的表现形式
垂直抗病性:往往是过敏性坏死型,反应表现明
显,易于识别。
水平抗病性:过敏性坏死以外的多种抗性,表现
不突出,大多为中度水平。
(3)抗性的作用
垂直抗病性:使病原菌无法寄生或发展。
3)1950年中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减产60亿千克。
4)1985年四川水稻发生稻瘟病大流行,减产几十亿千克。
5)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棉铃虫、棉红蜘蛛等。
• 2.选育抗病、虫的品种是最经济、最安全、最有
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作物生产上病、虫害综
合防治最根本的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可以起到保产的作用。
这套品种称为鉴别寄主。
对鉴别寄主的要求: ①鉴别力强, ②病症反应稳定, ③具有不同的抗病基因,
④是有代表性的纯系品种。
4.生理小种的消长
优势小种:小种分化明显的病原菌群体,
它是由若干毒性不同的小种组成,其中比
例较大的小种,称为优势小种。其余的为
次要小种。
小种组成:组成病原菌群体的各个小种的
种类和比例。
2)与其它防治措施相比,选育抗病虫品种经济有
效,简单易行,效果稳定,而且不污染环境,不 会造成人、畜中毒。
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1.作物抗病性是通过作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而表现 出来的,它是两种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2.作物的抗病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因素可以对 选育和鉴定造成很大的干扰。 3.作物抗病虫育种是作物特殊性状的育种,不是指的

(三)细胞质遗传

控制抗性的遗传物质涉及细胞质中的质体和 线粒体。
二、基因对基因学说

1946年flor对亚麻锈病的研究中提出:

针对寄主的某一个抗病基因,病原菌迟早会出
现对应的毒性基因;

毒性基因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病基因,产生毒
性效应。

寄主与病原菌体系中,一方基因只能通过另一
方相应的基因被鉴定。
第四节: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一、抗源种质的收集、鉴定、创造和评价

地方品种 原始栽培种 野生近缘种 育种中间材料 主栽品种
起源中心是抗源多样性中心

水稻叶蝉:南亚、东南亚 稻褐飞虱:印度、斯里兰卡 白叶枯病:印度、孟加拉国


创新
诱变、远缘杂交、转基因
遗传研究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
Chapter 12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第三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是抗病虫基因育种有效利用的基础
二、抗病育种方法

1、引种:如早期从意大利引进的抗锈病小麦品 种阿夫、阿勃…. 2、选择育种: 对引进品种的异生态筛选优良变异 3、杂交育种: 抗*感、抗*抗、垂直抗性*水平抗性……


4、回交育种:单基因显性抗性基因

5、远缘杂交:小麦的抗秆锈、叶锈和白粉病基 因大多来自近源物种
性基因控制。

抗性基因的显性程度还受品种的遗传背景、测 定菌系和环境等影响。
2、复等位性

抗性基因常有复等位性,每个等位基因或抗 不同生理小种或具有不同的表型效应。 亚麻的抗锈基因有26个,但其位点只有5个。 杂合效应:即具有2个不同的抗性等位基因的 杂合体能抗更多的小种;纯合体只含一个抗 性基因,只能抗较少的小种。
水平抗病性:减缓病害发展速度,推迟发病高峰 来临的时间。
(4)抗性的遗传
垂直抗病性:单基因或少数基因决定质量遗传。 水平抗病性:受微效多基因决定的数量遗传。
(5)抗性的利用
垂直抗病性:易于识别利用,但容易丧失抗性。 水平抗病性:不易识别利用,但抗性稳定。
第三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一、抗病虫性的遗传
一种育种方法。
作物
病原物
环境
作物、病原物及环境之间的三角关系
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
1.病原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危害寄主引起寄主病变的能力。
在抗病育种中:病原菌侵染某一特定品种, 并在其上生长、繁殖的能力。
致病性常表现在毒性和侵染力两个方面
毒性:病原菌能克服某一品种的专化抗病基
(2)抗虫田间鉴定

寄主群体大小、生长状况;害虫源;接种
后的条件都影响结果。

大面积感虫作物或品种中设置试验;


品种中套种测试材料;
利用特殊杀虫剂控制其他害虫或天敌而不 杀害测试昆虫。
鉴定指标:

寄主受害百分率(死苗率、叶片被害率、减 产率等); 害虫的产卵量、虫口密度、死亡率、平均龄 期、平均个体重。

抗 感

感 感

抗 感
当抗病基因为显性,无毒基因为显性,相互非亲和,寄主表现 抗性。
三、作物抗病虫性鉴定


抗性鉴定是抗病虫育种的重要环节
1、田间鉴定
病虫害高发区,多年多点联合鉴定 发病条件调控:喷雾、遮荫、施肥、播种期 (1)病害鉴定方法 根据病害种类、侵入途径和实际条件,选择合适 的方法,保证病原菌和寄主都处于有利于发病的 环境条件。
生物学抗病性 形态和组织结构抗病性 生理生化抗病性 避病 耐病 抗病 感病
从抗性程度
免疫 高抗 中抗 中感 高感
从抗性 主效基因(单基因、寡基因)抗性
的遗传 微效基因(多基因)抗性
2.抗病性的机制
(1)避病
感病品种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受到病原菌的
侵袭,未发病。
(2)抗病
①抗侵入:当病原菌侵入寄主前,寄主可以凭 借某种障碍,阻止病原菌侵入,或侵入后难以 建立寄主关系。 ②抗扩展:当病原菌侵入寄主体内后,会遇到 寄主的抑制,难以扩展。
(2)抗源聚集,即选育聚合品种
(3)应用多系品种
(4)利用水平抗性的品种

基因对基因相互关系的模式: 寄主品种及基因型 病原菌 甲 小种 基因型 0 A1A1A2A2 r 1r 1r 2r 2 感 乙 R1R1r2r2 抗 丙 r1r1R2R2 抗 丁 R1R1R2R2 抗


1
2 3
a1a1A2A2
A1A1a2a2 a1a1a2a2

感 感
(2)抗病亲本的抗性稳定,能抗较多的生
理小种。
(3)抗病性受少数基因控制,最好选用与
当时推广品种抗源不同的品种。
(4)在优良抗源中,优先使用农艺性状好
的品种,避免有害性状的链锁。
(5)为了综合多个不同的主效抗性基因于
一体,实现多项育种目标要求,可采
用复合杂交方法。
抗病育种杂交后代的选择原则:
(1)使用抗病性遗传复杂的亲本时,杂种
2.作物的抗虫性: 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或减轻某些虫 害侵袭或危害的能力。 即某一作物品种在相同虫口密度下,比 其它品种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
二、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
• 1.作物病、虫害具有普遍性和极大的为害性。 1) 1840年爱尔兰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
2)1970年美国发生玉米小斑病大流行(T-小种)

2、室内鉴定
优点:不受环境影响,控制病虫密度和小种(生
物型)稳定性和一致性加速鉴定和育种进程
(1)抗病性鉴定
活体鉴定或离体鉴定
温、湿、光的最佳条件 (2)抗虫性鉴定 人工培养虫源、 温室(网箱)、生长箱
育种的抗性鉴定: 以田间鉴定为主,室内鉴定为辅; 低世代育种材料:田间鉴定 高世代:两者结合
(3)耐病(tolerance)
当一个品种对某一病害充分感染时, 产量损 失较小。
耐病性不会因小种变异而丧失,但种植耐病品
种,会繁殖出大量菌源,对邻近地区会造成一
定威胁。
3.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1)抗性的特点
垂直抗病性(小种特异性、专化性抗病性):
对于某些生理小种高度抵抗,对另一些生理小
种高度感染。

(一)主效基因遗传 绝大多数的垂直抗性或过敏性坏死型抗性是 受单基因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 感亲本杂交后代的分离基本上符合孟德尔分
离比例。
1、基因的显隐性

一般情况下,抗病虫性为显性,感病虫性为隐性: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抗感品种杂交后,F2抗
性表现3:1或9:3:3:1。说明抗性由主效显
群体要大。
(2)因抗病性有显隐性之分,在F1不要
轻易淘汰组合。
三、 抗病育种中的若干问题
1.品种抗病性与丰产优质的结合问题
2.主要病害与次要病害的兼抗问题
3.品种抗性的保持问题
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
①病原菌发生变异
②品种抗性基因使用不当
如何保持品种抗性稳定与持久
(1)抗源的合理利用
①抗源轮换 ②抗源多样化 ③抗源合理布局
5.致病性的遗传
对真菌病害的遗传研究认为, 毒性为单基因隐性遗传。 侵染力是多基因遗传。
6. 致病性变异
致病性变异的原因: ①突变 ②有性杂交 ③体细胞重组 ④适应性变异
二、 作物抗病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
1.作物抗病性的类别
从抗性的表现时期
全生育期抗病性 苗期抗病性 成株期抗病性
从抗性机能
从表现形式

3、不同抗病基因间的连锁和互作

亚麻抗锈病的5 个基因位点中,N和P连锁;

抗病基因间还常发生上位、抑制、互补、修饰
等作用。


不同抗性基因间连锁有利;
如一种病害的抗性和对一病害的感病性连锁,
则增加多抗和兼抗品种的选育困难。
(二)微效基因遗传
作物的水平抗性或中等程度抗性多为多基因 控制的数量性状。 抗性程度易受环境影响。 小麦对赤霉病;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水稻抗白叶枯病Xa-21、 Xa-23来自野生稻
6、诱变:水稻抗白叶枯病Xa-26(t) 7、转基因:BT抗虫基因的应用 8、多系品种:针对小种复杂多变的锈病、稻瘟 病等

9、轮回选择:聚合抗性
抗病育种亲本选配原则:
(1)在利用垂直抗性的抗源时,一般力求
选用抗病程度最高的作为抗病亲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