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传记阅读感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生平传记,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撰写一篇感悟文章。
- 评论文章:要求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 对比分析文章:要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在表达烈士纪念时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感受鲁迅文学的魅力,并尝试撰写阅读心得或感悟。
- 建议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影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 组织学生进行传记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探讨他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感到陌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鲁迅作品的介绍,让学生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有更全面的了解。此外,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阅读活动,以提高他们对鲁迅文学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我也会在讨论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2.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以下检测题目:
(1)简答题:
- 请简要描述《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结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并欣赏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刘和珍的英勇无畏,学习她的爱国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如何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2)如何将刘和珍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导入部分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爱国精神。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刘和珍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爱国精神的感悟。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刘和珍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刘和珍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评价建议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对他们的感悟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3)学会倾听、表达、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2)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3. 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深入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记念刘和珍君》;2. 参考资料:关于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你们对刘和珍有什么了解?她在我国现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2)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阐述她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阐述刘和珍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推荐文章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热度:讲道德有品行专题研讨会发言提纲3篇热度: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热度:初中数学教研员教研工作总结3篇热度:小学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_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热度:《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是鲁迅先生。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的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请学生回答。
作者简介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代表作:三部小说集,二部散文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言说与沉默《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从文学角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一篇悼念性散文,与一般文学作品有所不同的是。
作者鲁迅热情地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
《记念刘和珍君》既是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也是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更是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学生在文本研习中,既要深刻认识革命历程,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懂得作者饱满热烈、爱憎分明的情感,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时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2.鲁迅作品特点:“看与被看”“离开与归去”“言说与沉默”,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抑或是杂文,鲁迅先生展示的似乎永远不是单一维度的思考,而是更复杂更深层的反思。
鲁迅的散文理性与激情并重:往往用最冷峻的语言表达最炽热的情感,即爱与憎交织,冰与火交融。
许广平在《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中谈及,“《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是表达了革命者致情的文字’”,同时处处是对革命烈士牺牲的意义的理性思考。
作者时而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反复说“可我实在无话可说”处处矛盾,这种看似矛盾的独特语言风格充满了力量,读来震撼人心。
二、学情分析“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似乎鲁迅先生成了学生无法跨越的一个障碍。
事实上中学教材中所选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以及高中的《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内容明确,主旨清晰,情感鲜明。
(学生在面对鲁迅作品时遇到的困难究竟源于何处?为何会对鲁迅产生畏惧心理?)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因于鲁迅作品中那些独特的词语和意象,他有意地破坏语言的规范,创造出一种反语法、恐怖修辞,让本来似乎明确的话语变得扑朔迷离,似是而非。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态度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和对逝去生命的珍视;(2)认识和平的珍贵,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3)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的学习;(2)作者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3)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词汇和句子;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进行思考和笔记;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4.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态度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作者鲁迅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不懂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态度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能够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教学难点:(1)鉴赏文学作品,理解课文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2)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为学习本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如讽刺、幽默、抒情等;(3)强调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的感悟文章;3. 推荐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主题和特点。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写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刘和珍君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简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牺牲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结构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
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刘和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对比等。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6.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扮演,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动机,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七、写作练习7.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写作话题。
学生根据话题,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
7.2 作文互评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八、课堂讨论8.1 探讨课文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练习(1)以刘和珍君为素材,写一篇作文。
(2)互相评改,提高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4. 完成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祖国。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写作练习的完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3. 个性化写作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修辞练习。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3. 修辞手法运用: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课后日记中。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课文背诵、修辞手法分析和情感体会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文章的解读和意义。
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相关的图像和音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鲁迅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背景。
2.2 《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刘和珍的事迹和影响。
2.3 文章的文学特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3.1 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过渡和转折。
3.2 文章的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
文章的情节和主题。
3.3 文章的意义解读对刘和珍的纪念和赞美。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第四章:阅读理解与讨论4.1 阅读理解练习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4.3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五章:文学鉴赏与创作5.1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2 创作练习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练习,如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文本细读与语言特色6.1 细读重要段落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
分析段落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6.2 语言特色分析探讨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特色。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6.3 语言实践学生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创作一小段文字。
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七章:主题思想与历史背景7.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 学会刘和珍君的诗歌,领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介绍2. 刘和珍君的事迹选编3. 刘和珍君的诗歌选读三、教学重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2. 刘和珍君诗歌的文学特点四、教学难点1. 刘和珍君诗歌的鉴赏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君精神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刘和珍君吗?二、(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刘和珍君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伟大精神。
2. 新课导入: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4. 诗歌欣赏: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认识到她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疾苦的优秀革命者。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
2. 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革命精神。
3.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及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革命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刘和珍的革命精神,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精神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生平照片和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更好地理解刘和珍的革命精神。
2.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记念刘和珍君(情感共鸣)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情感共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分析刘和珍等人物的形象,感悟他们的精神品质。
3.学习文章的抒情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情感共鸣和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抒情手法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人物分析法、写作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或讲述相关历史背景,营造氛围。
2.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3.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刘和珍的勇敢、善良、有责任感等形象特点。
(2)探讨其他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等人物的精神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4.抒情手法学习
(1)分析文章中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
(2)学习如何运用抒情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进行抒情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纪念”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5.总结归纳
总结文章的情感共鸣点、人物形象和抒情手法。
6.作业布置
(1)背诵文章中的精彩段落。
(2)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文章,运用抒情手法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和珍正是这样的人,作者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她和反动政府的行径构成对比,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写写自己身边的人。
【过渡与衔接】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林语堂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记录者,他通过文字还原了刘和珍生活的点点滴滴。而鲁迅更像是一个斗士,不但纪念着烈士,也对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更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反思。因此要想了解鲁迅,就必须深入他的思想。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时复习掌握课文写作技巧。
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林语堂
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闲暇,很想拿起笔来,写我这三天内心里的沉痛,但只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三天以来,每日总是昏头昏脑的,表面上奔走办公,少有静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里已觉得是经过我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或者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瑾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以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杨女士虽比较不深知,也记得见过几回面),合此种种理由使我觉得二女士之死不尽像单纯的本校的损失,而像是个人的损失。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④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的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的,“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他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Now our school being more comfortable thanbefore,I am preparing to make myself quiet in stuoying.But it is heard,the new minister of educatior, Mr.Ma Chun Wu,will be contriving to disturb the educational circle.The peaceful condition,as present time,will not be keep(kept) by us.Oh,how horrid it i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教学难点与重点
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
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
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
学生学法
整体感知,梳理刘和珍人物形象;细节探究,领会作者情感;综合运用,提升自我认识能力
⑤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伟大——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妇婴”专指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八国联军”指题注所讲的八个国家,不是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反语。
用学生熟悉的诗歌语言引导他们关注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综合阅读,感知人物形象。
1、补充阅读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思考】本文与课文在塑造刘和珍形象时有哪些异同?
【学生自由发言】
①相同点:塑造的刘和珍形象是高度一致的——温和和蔼。
追问: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为人和顺”——“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四、情感升华。
【探究】试着运用本文的各种手法,用一段话概括评价刘和珍君。
学生自主完成
由形象到评价,升华学生情感体验,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回到生活,尝试动笔。
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在下面题目中任选其一,口头作文。
1、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同桌或老师的行为动作,注意运用反复和对比的手法。
2、用有针对性的语言评论社会现象,注意运用比喻、反语等手法。
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
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
愿枭其首藉其家!
死者今已矣, 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刘半农
【过渡与衔接】是什么让刘半农先生如此悲愤,这是因为在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这一天也被后人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了解这首诗歌以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播放短片)
It is said,the most happy day is the period of student I can't agree with it.I believe that here would never be any happy dat in the world,and that the period of student is also trouble.
记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时,刘女士才独自一人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两月前女师大演剧的第二天,是为还借用的衣服来的。因为到各家去分还,所以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功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才。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
学校
西安铁一中
姓名
马宁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2012-10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及思维特点
③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刘女士是全校同学钦爱的领袖,因为她的为人之和顺,及对于校事之热心,是全校同学异口同声所称赞的。功课上面,是很用工,是很想自求进益的一个人,看见她和笔记的人大都可以赞同,而且关于公益事宜尤其是克己耐苦,能干有为,足称为中国新女子而无愧。我本知她是很有希望的一个人才,但是还不十分知道底细,到许季岪先生对我详述,才知道她是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上回女师大被章刘摧残,所以能坚持抵抗,百折不馁而有今日者,实一大部分是刘女士之功,可称为全学革命之领袖。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这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
【思考】鲁文不断重复刘和珍行为动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反复描写微笑是为了和执政府暴行做对比,由此表现悲愤情感产生的原因。
【板书】
【总结】如果请大家为刘和珍创作一幅油画,大家认为主色调应该是什么颜色?总结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金色,阳光希望;红色,热血;黑色,悲哀黑暗;灰色,绝望孤独;对比色……
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时许,我还得了刘女士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名誉请我准停课一天,因为她说恐怕开会须十一时才能开成,此后又恐怕还有游行,下午一时大家赶不回来。我知道爱国运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素来最热烈参加的,并非一班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又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还告诉她以后凡有请停课事件,请从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员,不知道这就是同她说话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时我因要开会到校,一闻耗即刻同许季岪先生到国务院,而进门开棺头一个已是刘女士之尸身,计前后相距不过三数小时。闭目一想,声影犹存,早晨她热心国事的神情犹可涌现吾想象间,但是她已经弃我们而长逝了。
【总结提问】“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鲁迅反思内容主要有哪些?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
【板书】1、执政府的暴行——反语2、流言家的论调——对比
3、请愿之意义——比喻、引用4、中国女性的勇毅——例证
学生互相质疑提问,在教师引导、学生互助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提升提炼分类汇总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说明
一、导入课文——刘半农《呜呼三月一十八》
呜呼三月一十八
——敬献于死于是日者之灵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