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各流派比较

合集下载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概述】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 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安神醒脑头皮针

安神醒脑头皮针
头皮针的概念 头皮针的源流 头皮针的现代进展 个人对头皮针的理解
何谓头皮针?
头皮针,是透过针刺人体头 皮(头部有发部位)组织中的特定 刺激点(区、带、腧穴)来治疗疾 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头皮针源流
提出:在20世纪50年代
推广: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标准化: 1984年6月正式通过 《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
头皮针的治疗原理
经络系统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神经生理原理 生物全息原理
根据以上理论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系
头皮针各流派特点
焦氏头皮针 确定十六个刺激区,采用“三快针刺术”,
方氏头皮针 以伏象及倒象倒脏定位,以捻转为主
汤氏头针
确定人体像,采用多针、短针、不捻转、提插
张氏头穴 针刺头皮腧穴,采用捻转手法
朱氏头皮针 分8条治疗带,抽气、进气手法
头皮针的现代进展
靳瑞 靳三针系列
林学俭头针
日本 山元敏胜 新头针
刘炳权 八卦头针
个人对头皮针原理的理解-中医
头为第六脏
脏简言之“藏而不泻”,脑亦属于脏的特性。
脑为君主之官
张景岳云: “人为脑为髓海……总众神也”
个人对头皮针原理的理解-西医
囟门论 脑颅共有8块骨构
颞区:位于耳尖后1cm向上
引5cm垂直线,分成三等分
3cm处,共3点,平行前后正 中线左右各1.5cm处,共9点
颈区:发际后缘,两胸锁乳
突肌终点外缘处,以及两点连 线的中点,共3点
枕区:以枕骨粗隆为中
点及左右各旁开3cm处, 共3点
分区依据之 额区
额区为阳 明经所行
翼点,正是 太阳穴的位 置所在
发际前缘为 冠状缝Fra bibliotek额区包括太阳、印堂上1.5cm处透刺印堂及发际前缘 ,共6点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C目前二
右手拇指和中指执针 柄旳前背面,食指按 在针柄上。优点:持 针更稳,不易晃动
针头旳固定
1
穿刺成功后用左手食指 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 左手拇指垫于针柄旳下 方,保持针头与血管平 行,预防针尖翘起。
2
3
右手打开打开输液器开
关,观察通畅后贴胶布。
第一条胶布贴于针柄--在悬空旳针柄下垫棉球--第二条带棉纱旳贴在 针眼处---第三条从针柄 下交叉向上粘贴---第四 条把头皮针旳塑料管向
❖ 4、室内光线不佳,太暗或者反光造成难度增长 ❖ 5、拿针时拿针柄旳上、下面,影响针尖进入血
管旳精确度。
小儿静脉输液旳注意事项
❖ 1、操作时严格无菌,防止草率进针,破坏血管,切忌误 入动脉。
❖ 2、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由远端到近端。 ❖ 3、针头要牢固粘贴,不可漂浮, ❖ 4、拔针时,应逐层分离胶布,用敷贴按压住针眼,迅速
心端向近心端按 不良者尤其合用 摩,使血管充盈
执针手法
A老式手法
右手拇指和食指执针 柄上下面,进皮肤后 改执针柄旳前背面。 缺陷:手掌心向上不 好掌握进针旳力度和 速度,过快穿破血管 ,过慢不能顺利进入 皮下,且进入皮下需 换手法,易分散视线 及针柄摆动,造成针 尖失准,穿刺失败
B目前一
右手拇指和食指执针 柄旳前背面,指尖顶 到针柄旳根部。优点 :手背朝上,手比较 灵活,且进入皮下后 不用变换手法,一气 呵成
四肢静脉可先用 止血带扎血管近 心端进行压迫, 向近心端推行3-5CM,以到达 静脉充盈旳目旳
额静脉,用食指 用手掌根部从四 经之前几种措施 在额部轻压横摸, 肢静脉旳近心端 选到合适血管时, 可摸到一条凹陷, 沿静脉走向环行 在患儿手及足背 该血管位于凹陷 按压指端,用力 浅静脉丰富旳部 内,上下摸,可 反复按摩3--5次, 位,用手掌由轻 触及有弹性、有 再用止血带扎血 渐重怕打3-5次, 空感旳一条血管 管近心端,由远 此法对末梢循环

小儿头皮针三种穿刺方法比较分析

小儿头皮针三种穿刺方法比较分析

小儿头皮针三种穿刺方法比较分析目的:对三种不同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

方法:将150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研究一组)53例、B组(研究二组)55例和C组(对照组)42例。

A组:以10°左右的角度将针进入,先平推,再稍抬针,然回平推沿静脉方向刺入;B组:采用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穿刺;C组:采用输液器上的头皮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

比较三组的回血率、穿刺成功率、疼痛率。

结果:研究组的穿刺回血率及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研究组所采用的穿刺方法,能使穿刺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减轻患儿痛苦,值得推广。

标签:小儿头皮穿刺;疼痛率;回血率;穿刺成功率在现在医疗中,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

小儿头皮针穿刺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临床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也是抢救患儿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婴幼儿血管细、家长对操作要求高、患儿畏针不合作等原因导致注射不成功、针头脱出移位。

因而穿刺成功,将大大缩短小儿抢救和治疗时间,也可避免因多次穿刺导致的血管破坏、增加患儿痛苦[1-2]。

针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情况,本文通过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50例患儿分成三组,每组采用不同穿刺方法,对三种穿刺方法的回血率、穿刺成功率和疼痛率进行对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患儿150例,男77例、女73例,年龄6~24个月。

随机将患儿分为A组(研究一组)53例、B组(研究二组)55例和C组(对照组)42例,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患病情况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比较意义。

穿刺方法:A组:以10°左右的角度进针,先平推,再稍抬针,然回平推沿静脉方向刺入;B组:采用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穿刺;C组:采用输液器上的头皮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穿刺。

判断标准:①回血率:成功穿刺针头处立即有回血。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 上肢及胸以上的皮肤感觉和大脑的思维。上焦 前2cm,发际下0.5cm,发际上1cm为头部。颈 部重叠于其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 际上2cm作为一个点,再从额正中线旁开1cm, 前额发际上3.5cm,作为一个点,两点连线即 伏脏上肢。分为上臂、下臂和手部,约各占 0.5cm。上焦后1cm,发际下0.5cm,发际上 2cm为胸部。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3)躯干部:一由冠矢点到人字缝尖为伏象的 躯部。这一部分是从颈下的上背部开始,到下 臀部总约14cm。把躯干部分为3段:即背部、 腰部、臀部。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 各部长为2cm,总长为6cm。腰部分为上下两 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臀部分为 上下两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各 部分左右宽度分别是:肩部4cm,背部3cm, 腰部2cm,臀部3cm。
主治:失用症、末梢神经炎、共济失调、手指认识 不能、指端红痛症、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等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6、失忆:以人字缝尖为顶点,向左前下方和右前下方分别划一 条直线,与矢状缝成60°角,在这条直线上,离人字缝尖约 7cm处 主治:头昏、头木、浮肿、大脑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失 读症、失写症、记忆力减退、头痛。耳鸣心悸、气短、腰酸 腿疼、遗精等
一、伏象穴区 伏象穴区位于人体头顶的骨缝,以冠矢点
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躯干,人 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因为伏象 位于人体最高点,属于阳中之阳,是人体经络 系统功能联系“阳中枢”。《内经》云:“在 天成象,在地成形”,故名伏象。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1、伏象穴区的解剖 人的颅骨由8块组成,骨与骨之间形成骨缝系统,在头顶部 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顶颞缝。缝与缝之间形成交接 点,分别是冠矢点、人字缝尖、翼点和星点。矢状缝是人形 穴位的躯干部,冠状缝是该人形穴区的左右上肢,人字缝是 左右下肢,冠矢点即为前囟处,冠矢点部位,相当于伏象的 颈椎部与胸椎部之交界处;冠矢点之前,则相当于伏象的头、 颈部。在顶骨的前下角,冠状缝和颞顶缝相交之处,叫做翼 点,相当于人形穴区的手指尖。人字缝与矢状缝相交之处, 称为人字缝尖,即是后囟处,相当于人形的尾椎尖部。顶骨 的后下角,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称为星点,相当于人 形穴区的足趾尖。

头皮针定位

头皮针定位

国际头针标准线(一) MS 1 额中线ézhōngxiàn【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二) MS 2 额旁1线épángxiànⅠ(胸腔区)【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浮肿、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刺法】:从眉冲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三) MS 3 额旁2线épángxiànⅡ(胃区、肝胆区)【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刺法】: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四) MS 4 额旁3线épángxiànⅢ(生殖区、肠区)【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法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线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

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刺法】: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五) MS 5 顶中线 Dǐngzhōngxiàn【部位】: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痫症。

【刺法】:从百会穴进针,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顶,行快速捻针手法。

(六) MS 6 顶颞前斜线 Dǐngniè Qiánxiéxiàn (运动区)【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针灸之花——头皮针的前世今生

针灸之花——头皮针的前世今生

针灸之花——头皮针的前世今生针灸推拿网5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头皮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云鹕临证经验编者:“方氏头皮针”是方云鹏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

因方医师在蓝田县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故“头针”被人们誉为“蓝田头针”。

1976年,考虑到头针,主要只是在头部的“头皮”部分针灸,故又改名头皮针,为了有别于兄弟省市同期出现的头针等,也方氏将其更名为“陕西头皮针”陕西头皮针的创始人名方云鹏,方氏原本在德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九年制医学院学习,打下降扎实的西医基础,解放初被称为“西安一把刀”。

后在1958年因一特殊病例,开始注意头部具有特殊功能穴位的研究。

1969年下放农村时开始对头皮针(当时叫“头针”)的大量使用及研究推广。

1976年,考虑到头针的进针部位以头发覆盖的头皮部为主,方氏正式将自己创立的头针治疗体系命名“头皮针”。

在头皮针的研究中,方氏提出的伏脏伏象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以及形象理论的深入发展。

它完善了总经络中枢与末稍经络中枢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因其有独到的功效,方氏头皮针理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方云鹏简介:方云鹂,男,河南省淮阳人,生于1909年。

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

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I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1958年10月在西安市《卫生通讯》上发表了题为《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的论文,先后编著《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钟图及其应用》等书。

并将《针灸万年历》改编成BASICI程序,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方氏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病,对“头皮针”等新的针灸方法,深入研究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均已著书出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临床实践之中,方氏发现头部存在着未被经络学说和神经学说包括的穴区。

经过数以万计的患者,150多种疾病的治疗观察,使头皮针穴区不断完善,共发现7个穴区,21个可用于治疗疾病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射区,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探讨。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进针角度的比较分析104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进针角度的比较分析104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进针角度的比较分析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的进针角度对头皮静脉穿刺法的一次成功率及引起疼痛的程度。

方法对126例门诊输液患儿采用抽签法原则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予15°~20°、25°~30°、30°~45°进针,观察比较三组的一次成功率及根据FLACC评分法[1]评价进针时疼痛程度。

结果 B组患儿头皮针穿刺一次成功率高达95.5%,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C两组进针疼痛程度较A组有明显差异(P<0.01),B、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所有患儿均无昏迷或惊厥反应。

结论头皮针穿刺25°~30°进针不仅可以提高一次成功率,且可降低患儿疼痛程度。

【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疼痛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010-01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每个儿科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临床上,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可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这就要求护士在穿刺时不仅要做到安全、准确、快速,争取一次成功率,同时应最大程度减少穿刺时的疼痛,避免小孩接受治疗恐惧。

对此,将对三种不同的进针角度对头皮针穿刺法的一次成功率及引起疼痛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以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2年7月在松江区泗泾医院门诊儿童输液室的126例患儿( 2个月~3岁)(事先告知家长,取得其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抽签法原则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15°~20°进针组;B组:25°~30°进针组;C组:30°~45°进针组。

不同头皮针流派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比较.

不同头皮针流派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比较.

不同頭皮針流派刺激區的定位與主治比較霍潤深李磊(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摘要】本文將焦順發頭皮針刺激區作為基本定位,與其他主要頭皮針流派刺激區作初步分析比較。

結果:各頭皮針體系定位與主治約有以下的共同點:(1)以頭部前後正中線及眉枕線將頭分成左右上下四部份。

(2)分佈在前額髮際的刺激區,多治頭面胸腹疾患。

(3)分佈在前後正中線頭頂附近的刺激區,多治癲癇、眩暈、精神障礙等病症。

(4)分佈在兩側顳部的刺激區,多治軀幹與四肢運動、感覺病症。

(5)分佈在頂骨結節附近及耳後與枕外粗隆間之刺激區,以主治言語、視聽障礙等為主。

結論:各頭皮針流派的刺激區多少不一,名稱各異,定位亦有所不同,有區、線、點的分別,但大多數刺激區的定位與主治基本相同。

【關鍵詞】頭皮針頭皮針刺激區頭皮針,是指採用針刺頭部特定刺激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現時亦稱之為頭皮針療法,屬於微針治療系統。

近幾十年來,頭皮針療法得到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名稱各異、刺激區多少不一的各種頭皮針流派。

由於各頭皮針流派在針刺時均以沿皮透刺為主要治法,而只是在刺激區的定位與主治上有所區別,本文旨在對各不同頭皮針流派刺激區的定位和主治進行分析,以比較不同頭皮針流派刺激區定位與主治的異同。

由於篇幅所限,各家頭皮針全部之刺激區定位與主治從略,本文只敘述與焦順發刺激區定位相若之部份。

茲將各主要頭皮針流派刺激區比較如下:1 運動區1.1 焦順發頭針「運動區」:中央前回或前頂穴到懸顱穴。

1.2 方雲鵬頭針「倒象穴區」:中央前回。

1.3 頭皮針穴名國際化標準方案「頂顳前斜線」:前頂穴至懸厘穴。

1.4 朱明清頭針「頂顳帶+顳前帶」:前頂穴至頭維穴+頷厭穴至懸厘穴。

1.5 頭針運動療法「頂顳前斜帶」:前頂至懸厘。

1.6 劉炳權八卦頭針「百會中八卦」:前頂穴向百會穴,透刺1寸(約3cm),頭前方透經前頂穴,針尖可到達前神聰穴。

1.7 湯頌延頭針「下焦區+上肢陰區+下肢陰區」:前頂至囟會+顳部。

头皮针

头皮针
作品名称:头皮针独立干预病症谱的研究
作者:梁晓婷
头皮针的概念
▪ 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 ▪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
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 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 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 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 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 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 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 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 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 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 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 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 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

抽气法与进气法属于复式提插补泻手法。
(2)抽气法:押手(左手)固定刺激区,刺手(右手)持针,
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针身与头皮呈15。~30。夹角,运
用指力使针尖快速刺入皮肤,当针尖进入帽状腱膜下层时,
将针体平卧,缓缓刺入1~1•5寸。然后用拇、食指夹持针柄,
中指抵住针身,靠指的爆发力向外速提,速提时似提非提,
▪ (4)迎随补泻法:右手持针,斜向刺入头皮,使针体 与头皮呈15。~30。角,针深达1~2寸。进针时针尖 顺其经脉循行方向为补法,逆则为泻法。 此外还有留针法及埋针法。对于针刺入后,症状 和体征即有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患者用留针法,即进针 后不捻转,仅留针30分钟。对于针刺后,症状和体征 有明显减轻或消失,但当天下午或第2天症状和体征 又加重或出现的患者用埋针法,即针刺入后,用快速 捻转法间断性捻转3次后不起针,保留5小时至3天。
▪ 目前对头针穴位标准线的名称和定位,以1989年11月世界卫 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正式通过的 《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准。
一为什么要选择头皮针作为研究对象
▪ 头皮针是针灸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具有适应证广、疗效 肯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头皮针到底能治疗哪些病症,其中能够 独立干预的治疗的病症有哪些。这些问题尚没有得到系统的回答 和研究。虽然有学者对近 10 年的头皮针文献进行的初步整理, 但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当然现代头皮针病症谱已有较为明 确的研究结论,但是头皮针不同于针刺,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 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 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 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 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针刺头部的 特定区域,以治疗各科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方法为科学评价和展 示灸法疗效,加强头皮针自身的病症谱研究势在必行。本次研究 主要是初步总结现代头皮针独立干预的病症谱,分析此类病症谱 的特点,探讨灸法病症谱的研究方法和今后的研究思路。

头皮静脉输液管理参考资料

头皮静脉输液管理参考资料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管理一、小儿头皮静脉特点和穿刺血管的选择小儿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相比,血管丰富、分支多,且头皮浅、皮下脂肪薄,静脉丰富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特别是冬季有利于小儿保暖,故2岁以内患儿多选用头皮静脉穿刺。

应根据患儿年龄、疾病特点和治疗时间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一般可以选择额浅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

额浅静脉具有不滑动、容易固定、暴露明显、不外渗等特点,是头皮静脉输液最佳部位,但此静脉较细小,穿刺难度较大。

额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分支之一,此静脉直、较粗、不滑动、易固定,但容易外渗,不适合输注刺激性大的药物;颞浅静脉直,较额浅静脉粗,暴露清楚,但此处皮下组织疏松,深浅度较难掌握;耳后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且固定有一定难度。

注意正确区分动、静脉,选择血管时可用手指指腹触摸血管,没有搏动,移开手指后血管看上去仍发青蓝且较直的为静脉可选用。

对于不太清晰或者不清晰的血管可用指尖横向触摸,静脉下方一般可触及“沟痕”感。

操作者可结合患儿的病情,血管的充盈度,尽量选择有把握的静脉注意避开骨隆突和静脉瓣,用剃须刀剔除静脉部位的头发约5 cm范围大小,用75%酒精消毒2遍。

注意使用剃须刀要掌握好角度,尤其是骨隆突和有皮疹的地方力道宜轻,左手绷紧头皮,防止损伤,使用后的刀及时放回治疗盘防止误伤。

二、穿刺针头的选择根据患儿病种、年龄、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头穿刺,一般选择4.5-5.5号头皮针或24G留置针,并仔细检查针头有无弯曲、带钩,各连接处及管道有无渗漏。

采用留置针穿刺时,需选用相对粗、直、长的血管。

三、穿刺前的准备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小儿口内不可有食物,以免在穿刺时造成呕吐、咳呛、窒息,发生意外。

家属协助穿刺时,不可按压患儿胸部,不可捂患儿口鼻。

可让患儿平卧,家长固定患儿膝关节,双手绷紧患儿的头皮,双臂轻压,夹患儿的双肩使其相对固定,防止头部摇动。

头皮针 头皮针法 附图[行业研究]

头皮针 头皮针法 附图[行业研究]

(前神聪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上4寸处。)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
上1/5治下肢瘫痪;
中2/5治上肢瘫痪;
下2/5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一类特制
10
悬厘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曲鬓穴-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
一类特制
16
四、枕区
12.枕上正中线 定位:在头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 的连线。 (强间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脑户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属督脉。
一类特制
17
四、枕区
13.枕上旁线 定位: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并与之相距0.5寸处的直线。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属督脉。
一类特制
12
二、顶区
一类特制
13
三、颞区
10.颞前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颔厌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颔厌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等。 属足少阳胆经。
一类特制
14
三、颞区
一类特制
15
三、颞区
11.颞后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率谷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属足少阳胆经。
一类特制
18
四、枕区
一类特制
19
四、枕区
14.枕下旁线(平衡区) 定位:在头枕部,即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玉枕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 缘的凹陷处。) (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 旁开1.3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后头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三种头针体系的疗效比较与分析

三种头针体系的疗效比较与分析

三种头针体系的疗效比较与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前针灸学者在选用头针体系时非常混乱,通过对头针治疗疾病的147篇文章疗效进行分析,发现用头部腧穴统一头针体系符合中国特色,是头针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

q【关键词】头部腧穴;国际标准;焦氏头针笔者对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发现针灸学者在选用头针体系进行治疗方面较为混乱。

1 头针体系评价内容、结果本研究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从1981年~ 2004年共147篇。

选择的头针体系有3种,即《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文献有44篇;焦氏头针,文献有87篇,头部腧穴,文献有16篇。

本研究对147篇文献中采用不同头针体系的疗效进行了分析。

见下表: 表1 3种头针体系疗效比较注:国际标准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2 讨论头针疗法治疗中风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篇》记载:“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

”随着针灸学术的繁荣发展,1971年山西的焦顺发(焦氏)头针问世,1976年方云鹏(方氏)头针问世,1979年朱龙玉(朱氏)头针也相继问世。

为了固定头针针刺部位,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学术交流需要,1983年在国际针灸学会的主持下,集诸家之长共同拟订了《头皮针针刺部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于1984年6月定名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于1991年公开颁布。

头针体系的演化发展,不同的医家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产生了不同的流派风格。

多种头穴定位方式的产生,使得诸医家在理论著作和临床实践中头针针刺部位存在分歧,头针取穴方面极为混乱。

笔者在评价头针体系过程中发现,在疗效比较中,从痊愈率来看,头部腧穴为43.9%,比其他两种取穴方法高,从总有效率来比较,焦氏头针总有效率为96.7%,比其他两种高。

但无论是痊愈率还是总有效率比较三者差距并不大,由于样本量不统一,样本大小存在误差,所有病例纳入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有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影响疗效的比较。

头皮针

头皮针
头皮针疗法
精选PPT
1
一、国际标准化头皮刺激线的定位 和主治
(一)额区 1、额中线 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
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图中2—124)。主治神志病, 头、鼻、舌、咽喉病,如神昏、失眠、头痛、鼻 塞、目赤、咽痛等。属督脉经。 2、额旁1线 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 自发际上0.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l寸(图中 2—124)。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证, 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 怔忡、胸痹心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精选PPT
4
3、顶颞后斜线 在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 后,与之相距l.5寸,在百会穴与曲鬓穴的连线上 (图中2—126)。将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 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贯穿督脉、足太 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4、顶旁1线 在头顶部,位于顶中线外侧,距顶 中线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图中 2—127)。主治腰腿足病症,如下肢瘫痪、麻木、 疼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精选PPT
9
(二)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cm的平行线上,上
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 区;下2/5是面部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 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和耳鸣;感觉区 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 叉神经痛、牙痛、颞颌关节炎等。
精选PPT
2
3、额旁2线 在额部额旁l线的外侧,直对瞳孔, 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中 2—124)。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证, 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属足少阳 胆经。

兽用头皮针型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兽用头皮针型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兽用头皮针型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头皮针作为一种医疗工具,在动物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兽医学、畜牧学和实验动物研究领域。

头皮针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刺激头皮上的特定穴位,调节动物的生理状态,并促进其健康和康复。

头皮针根据其形状、材质和尺寸的不同,被分为多种型号。

不同型号的头皮针在使用时具有不同的效果和适应范围。

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头皮针型号对于确保动物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头皮针的作用、分类和选择使用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头皮针型号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将对头皮针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头皮针型号的建议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对头皮针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它们于动物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中,为动物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编写如下: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介绍头皮针型号的相关内容。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头皮针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引出对头皮针型号的讨论需求。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介绍头皮针的作用、分类以及选择与使用的要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头皮针的重要性进行总结,提出对头皮针型号的建议,同时展望未来头皮针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结构的展开,读者将能够对头皮针型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首先,引言部分会带领读者进入头皮针的话题,使其对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产生兴趣和认知。

接着,通过正文的详细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头皮针的作用、分类以及选择与使用方面的知识。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头皮针的重要性进行总结,提出对头皮针型号的建议以及对未来头皮针发展的展望,使读者对此话题产生深入思考。

整体而言,本文的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将为读者提供关于头皮针型号的全面认识。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应该如下: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兽用头皮针的各种型号以及它们在动物医疗中的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型号的头皮针,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使用适合的头皮针,以提高动物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头皮针

头皮针

二、顶区
三、颞区
10.颞前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颔厌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颔厌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等。 属足少阳胆经。
三、颞区
三、颞区
11.颞后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率谷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属足少阳胆经。
二、顶区
7.顶旁2线 定位:位于顶旁1线外侧,与之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向后刺1.5寸。 主治:肩臂手病症。 属足少阳胆经。 (正营穴-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二、顶区
二、顶区
8.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前神聪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上4寸处。)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 上1/5治下肢瘫痪; 中2/5治上肢瘫痪; 下2/5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2)从生物电的角度观察,头皮刺激区就是皮肤电的活动点,而且导电
量比其他部位高,针刺头皮时,可以使生物损伤电位的变化通过神经传入
纤维,经脊髓、脊髓丘脑束、脊髓后束到达大脑皮质,对皮质发生电紧张
作用,影响皮质的功能状态,促使皮质出现调整性平衡,达到治疗作用。
一、神经学说理论
(3)头颅是一个容积导体,头皮针通过兴奋深部组织的多种感受器,产 生较强的生物电,这种生物电可因容积导体直接影响大脑皮质,调整皮质 的局部病理状态,所以取效迅速。 (4)有人用量子干涉计、X线衍射法拍摄人体体表,不仅发现头部体表的 微弱磁场,而且还发现头皮穴位是磁场的聚注点,针刺可以直接改变和影 响生物的电磁特性,发挥调整中枢功能的平衡作用。

头皮针各流派比较

头皮针各流派比较

头皮针各流派比较作者:梁晓婷《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定义•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下,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方法的原则加以制定的,既反映了头针治疗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传统经络的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本方案于198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并于198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瑞士日内瓦)正式通过,向世界各国针灸界推荐。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优缺点•一优点•1.它博采头皮针诸流派之长,集思广益,其标准线穴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经络、穴位、脏腑等传统理论和特点,并对各条治疗线的主病和经脉所属做了明确的阐述。

2.它又融合了部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方法,体现了经过实践而确实有效的一些治疗穴区,使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珠联璧合。

•3.由于此方案是经过实践和科学的疗效观察后的经验总结,因此,它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并且,其适应症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缺点•1以穴定线误差大:有利的一面是线和穴位的名称联系紧了,说明了线和穴位有关。

不利的一方面是:以穴定线不严谨。

因绝大多数头穴不是以头部外表的标志确定的,而是以发迹定位的。

头正中线部位的穴位是以前后发迹定位的,二俩侧穴位多数又是根据头正中线穴位确定的2“线”的概念不准确•(1)头针出现时,针刺的部位就是刺激区,20年来经国内外广泛实践,都证明了头针刺激区有见效快疗效高的特点,在公开报道的500多篇论文中,没有一篇证明头针的刺激部位不是区而是线的,相反很多人强调了区的重要性。

•(2)定线的方法是以穴定线3理论难以解释•国际标准化方案是以穴位确定线的,从理论上讲针刺穴位是目前认为的经络起作用的,这样又回到了针刺穴位,通过多死角多转折为特征的体表线起作用的年代了,用这种理论解释当然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理论在人体是不存在的,它是宋代王唯一行穴位归经为了使偏离的穴位都归到经上而使用的怪线。

方氏头皮针特点

方氏头皮针特点

方氏头皮针特点方氏头皮针介绍方氏头皮针这个疗法是方云鹏医师首创,以头顶头皮部分为主要刺激区的针灸方法。

该方法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1968年方医生“下放”蓝田时,开始在当地推广。

于是被人们称为“蓝田头针”,此后又曾被称为”渭南头针“,”陕西头针“。

在1978年国家卫生部全国科技大会上,该项目获得三等奖项目。

该方法对临床常见的各类急慢性疾病皆有较好疗效,尤其擅长于治疗各类神经系统疾疾及骨关节病。

我们知道,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身所有的阳经皆上走头面,这个地方的穴位具有调节气血,调动人身阳气的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则告诉我们,头颅内部是大脑所在,主管人的情志思维,调节人体器官的各种功能活动。

方氏头皮针将此两者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针灸治疗体系。

方氏头皮针的优势特点:1)完美结合中医阴阳脏象理论及全息理论。

如在本针法体系中可以看到数个不同的人形投影,这就是本法的“伏象”、“伏脏”它是根据中医的脏腑阴阳为依据命名。

这提示我们可以用脏象阴阳思路来取穴治病。

如位于人体阳面的颈肩腰腿痛,就取伏象治疗。

另一方面,心脏病,咳嗽,胃痛,痛经就以伏脏为主治疗。

2)结合了现代医学知识。

根据大脑皮层定位理论确定了左右共21个穴区与4个穴位区。

以这些穴位的功能命名,清晰易学,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3)解剖定位,取穴精准。

方氏头皮针很多穴区都是通过骨性标志定位的。

通过医者的触觉确定治疗穴位,取穴精准科学。

安全性高。

4)疼痛微小。

与一般的头部针灸进针治疗点定在头皮针不同,方氏头皮针的进针点定位于骨膜。

但因使用飞针直刺手法,疼痛更为轻微5)操作方便。

随处坐下便可治疗,治疗时各方面治疗活动也不受影响。

本方法治疗痛症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如临床中很多患者的颈肩疼痛,使用此种方法治疗,针后即可得到症状明显减轻的效果。

对脑血官病后遗症活动不利关节疼痛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对一一般的内科疾病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6)作用广泛:我们知道,一般的头部进针的方法都对脑血管病疗效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皮针各流派比较
作者:梁晓婷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定义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下,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方法的原则加以制定的,既反映了头针治疗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传统经络的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本方案于198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并于198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瑞士日内瓦)正式通过,向世界各国针灸界推荐。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优缺点
•一优点
•1.它博采头皮针诸流派之长,集思广益,其标准线穴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经络、穴位、脏腑等传统理论和特点,并对各条治疗线的主病和经脉所属做了明确的阐述。

2.它又融合了部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方法,体现了经过实践而确实有效的一些治疗穴区,使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珠联璧合。

•3.由于此方案是经过实践和科学的疗效观察后的经验总结,因此,它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并且,其适应症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缺点
•1以穴定线误差大:有利的一面是线和穴位的名称联系紧了,说明了线和穴位有关。

不利的一方面是:以穴定线不严谨。

因绝大多数头穴不是以头部外表的标志确定的,而是以发迹定位的。

头正中线部位的穴位是以前后发迹定位的,二俩侧穴位多数又是根据头正中线穴位确定的
2“线”的概念不准确
•(1)头针出现时,针刺的部位就是刺激区,20年来经国内外广泛实践,都证明了头针刺激区有见
效快疗效高的特点,在公开报道的500多篇论文中,没有一篇证明头针的刺激部位不是区而是线的,
相反很多人强调了区的重要性。

•(2)定线的方法是以穴定线
3理论难以解释
•国际标准化方案是以穴位确定线的,从理论上讲针刺穴位是目前认为的经络起作用的,这样又回到了针刺穴位,通过多死角多转折为特征的体表线起作用的年代了,用这种理论解释当然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理论在人体是不存在的,它是宋代王唯一行穴位归经为了使偏离的穴位都归到经上而使用的怪线。

同时用这种理论也解释不了头针疗效高见效快的特点。

焦氏头皮针疗法的特点定义:由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
首先提出,是以大脑皮层机能
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
段治疗各种疾病的头针,常用
于脑源性疾病
疗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操作:在行针时可做小幅度提插,
以左手压进针处,右手小幅度
提插,实际是针体随头皮一起
活动。

并无真正的提插。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
失语、流涎
舞蹈震颤控制区主治:舞蹈病、
震颤麻痹
晕听区主治:对侧下肢疼痛、
麻木、瘫痪。

•视区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主治:小脑损害引
起的平衡障碍
焦氏头针不足之处
•头针中最为盛行的当属焦顺发发明的根据大脑皮层
•功能区定位头穴的头针法,焦氏头针曾一度成为高
•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内容。

后来,由于新版
•针灸学教材编委的反对,在教材中废焦氏头针而改
•为现行国标头针焦氏头针在教材中被废除,原因诚如魏稼教授所说的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来确定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等诸多新穴,显然缺乏实验基础。

因此,
•借靠焦氏头针理论的国标头针的科学性是值得商榷
•的
•针刺手法:焦氏头针用长针针刺后,一针刺到底,难以分清有哪一个刺激点对某种症状有明显效果
林氏头皮针特点
•林氏与焦氏的关联:焦氏头皮针运动区,感觉区+静区+小脑新区=林氏头皮针
•林氏的独有特点:小脑新区是头皮针领域的最新发现也是林氏头皮针的独到之处
•取穴特点:以区定位点面线结合
•针刺手法:点刺手法用点穴笔:要求笔尖圆顿约为绿豆大半球体,笔身稍粗,若能带一定磁性更好•林氏头皮针只提插不捻转每次至少留针一小时。

期间不运针
小脑区蚓:眼球震颤,听力减退,失语,面
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偏瘫,帕金森,共济失调
小脑半球区:同侧上肢和下肢共济失调,对
肌张力缺失有明显改善针刺要求必须达到骨膜再强刺激
静区即大脑功能定位区以外的区域,既不被感觉刺激所激活也不参与控制活动的运动故称为静区又称联络区小脑区蚓:眼球震颤,听力减退,失语,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偏瘫,帕金森,共济失调
小脑半球区:同侧上肢和下肢共济失调,对肌张力缺失有明显改善针刺要求必须
达到骨膜再强刺激
方式头皮针体系•陕西省西安市方云鹏主任医师根据
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以及其
独有的全息体系,深刻的中医阴阳
理论,将头针的治疗疾病的病种、
方法大大延伸。

特别是在治疗骨关
节病上,以及与中医理论、传统体
针相结合等方面,是其他头针体系
无法比拟的,创立山西头皮针,形
成了独特的头穴穴名体系,该体系
以伏象,伏脏,倒像,倒脏为主,
又有颅脑各个功能中枢的相应头穴
名称。

是指人体内脏在头部相应区域呈伏状主管全身感觉,用以治疗内脏疾患,尤其是对全身皮肤肌肉的痛觉,触觉,温觉和麻痒等疗效显著•是指人体缩影伏于头部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之上的形象。

支配着
全身的运动神经,可称总运动中枢,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
统疗效显著
•人体的阳中枢,总督一身阳经可以
在中枢管理下调和阴阳,疏通气血
•冠矢点前为颈部和头部,冠状缝为左右上肢,矢状缝为躯干,人字缝为
左右下肢
•倒象和倒脏分别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
•倒象: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倒脏: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
•生物全息理论
•生物体的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在结构和组成上与整体相似,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简言之,即全部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表现于不同的方面,已经发现的表现于形态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面的事例很多,所有的部分中含有整体信息的事例都在事实上支持着全息胚学说。

•张颖清教授在1973发现了人的第二掌骨侧有一组有序的穴位群,并在后来发现了穴位全息律。

他揭示出人体任一长骨节肢或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的穴位,如果以其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的名称来命名,则穴位排布的结果使每一节肢或其他相对独立的部分恰象整个人体的缩小,并且,每两个生长轴线连续的节肢或每两个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总是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的。

从张颖清教授给出的穴位全息律概图和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详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人的第二掌骨节肢、桡尺骨节肢、肱骨节肢、股骨节肢等都象缩小了的人体:整体上有头,这些部分上有头穴,整体上有胃,这些部分上有胃穴,如此等等,并且穴位的排列顺序与整体上的对应部位或器官的分布顺序相同。

•第二掌骨等节肢系统不但含有整体上的形态学信息,还含有整体上器官或部位的病理学信息,即当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病时,这些节肢系统上的对应穴位就表现为痛阈降低,按压这些穴位时,对应的穴位就出现压痛反应。

利用第二掌骨等节肢系统的全息穴来诊断和治疗整体上各器官或部位的疾病的方法就是生物全息诊疗法。

张颖清教授和国内外许多医生的临床病例证实,生物全息诊疗法用于200多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都在90%以上。

朱氏头皮针相关介绍
•以百会穴为中点,督脉为中心线分布。

通过头部特定的穴位和适量的刺激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血气的作用。

•依据中国传统医统理论为指引,脏腑经络学为基础,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用,一同发挥。

•在头部用浅刺、透穴刺治疗全身的病。

•采独创的抽气法、进气法为运针手法。

(各式头皮针法皆不采提插法)
•配合吐吶、导引、引气至病所。

•不受体位影响,患者可自由动活患部,减少心理障碍,增进疗效。

•治疗危、急、重、瘫、痛诸症更见卓效。

汤氏头针
阴阳点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已故老中
医汤颂延,根据中医藏象学说,
认为在人体的额部和头部发迹
区存在有全身的缩影,在临床
相应的分区,可以治疗全身的
疾病,他倡导头针穴名体系,
是以阴阳点为中心加以划定的,
阴阳点的前半区域为阴,意象
人体仰卧于头部,其后半部分
为阳,意象人体俯卧于头部。

“从眉间至阴阳点之间的前正
中线是任脉,属阴。

从枕粗隆
下缘中央至阴阳点之间的后正
中线为督脉,属阳。

”“临床
实践证明,阴阳点相当于人体
的会阴部。

在阴阳点上作针治,
针刺向前刺可治前阴、生殖系
统疾患,向后刺可治肛门、尾
骨等疾患。


额叶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外侧裂

顶叶躯体运动中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